第五講 所有生命都需要平等地尊重和敬畏嗎?_第1頁
第五講 所有生命都需要平等地尊重和敬畏嗎?_第2頁
第五講 所有生命都需要平等地尊重和敬畏嗎?_第3頁
第五講 所有生命都需要平等地尊重和敬畏嗎?_第4頁
第五講 所有生命都需要平等地尊重和敬畏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五講平等地尊重和敬畏所有生命?1一、施韋澤的“敬畏生命”倫理學 阿爾伯特施韋澤(Albert Schweitzer,又譯史懷澤):20世紀最偉大的人之一另一位20世紀最偉大的人愛因斯坦稱贊他具有“質(zhì)樸的偉大”,說“他在一切領(lǐng)域內(nèi)都避免了粗暴和冷酷的行為方式”。羅素:“世上真正善意、獻身的人,非常罕見。在我們這個時代,是不適于理解和無資格比擬這種人的。施韋澤博士就是真正善意、獻身于世的人。”2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3阿爾伯特施韋澤擁有四個博士學位的施韋澤是法國神學家、哲學家、音樂理論家、管風琴演奏家、管風琴制造高手、醫(yī)生,著名人道主義者。21歲立志:30歲之前為

2、研究學問和藝術(shù)而生活,30歲以后獻身直接服務(wù)人群。53歲獲得歌德獎,77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52),85歲獲得加蓬共和國赤道十字星最高勛章。提出“敬畏生命”的倫理原則,并終生身體力行。45文明的哲學與歐洲文化批判施韋澤痛感歐洲文化麻木不仁(不注重“生的意志”),歐洲在物質(zhì)文明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可在道德上并沒有真正的進步,人們沉迷于追求物欲,強調(diào)對立,甚至不惜為此發(fā)動世界大戰(zhàn),這樣的道德是淺薄而不完整的,終將導致人類文明的滅亡。如何促進文明在道德上面的進步呢?如何讓文明充滿活力而繁榮呢?在悟出“敬畏生命”這一原則之前,他百思不得其解。6頓悟1915年9月某一天,施韋澤被請到歐格威河上游約兩

3、百公里的恩古米出診為一個傳教士看病,他搭乘河輪前往,同船的都是黑人。在乘船旅行途中,他又在思考可作為重建新文化的關(guān)鍵的新倫理觀念。到了第三天傍晚時分,他既困惑又疲勞,思維幾乎處于停頓狀態(tài)。就在此時,他看見4只河馬和它們的幼仔也在隨船游行嬉戲,他極度疲乏和沮喪的腦海中突然冒出了一個概念:“敬畏生命”。7敬畏生命敬畏生命,也就是體認生命的尊嚴和可貴,并珍視生命,在生命之前抱持謙恭和敬畏之意。我們必須將“生的意志”當作神圣的東西,予以肯定尊重,并且應當深懼對生命的破壞和壓迫。8敬畏生命敬畏生命絕不只是敬畏人的生命,還包括敬畏一切生物的生命。因為,盡管“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但我在求生存的生命之中”。他

4、曾說過:“到目前為止的所有倫理學的最大缺陷,就是它們相信,它們只須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在他看來,“一個人,只有當他把植物和動物的生命看得與人的生命同樣神圣的時候,他才是有道德的?!?“敬畏生命”倫理學的善惡標準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fā)展的生命實現(xiàn)其最高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fā)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則。10敬畏生命的實踐放棄美好前程,學習醫(yī)學,治病救人。1913年2月26日,啟程深入非洲腹地,4月15日抵達蘭巴倫,興建醫(yī)院,免費救治黑人。一生共十余次返回非洲,最終埋骨非洲。演奏管風琴、到處演講,為醫(yī)院籌集資金。82歲(1957)向全世界呼吁停止原子彈

5、試爆。11敬畏生命的實踐不僅敬畏人的生命,也敬畏一切其他生命。他從不殺死蚊子,不辭勞苦驅(qū)趕蚊子而拒絕使用DDT。12“敬畏生命”與道德共同體的擴展 施韋澤主張把道德共同體擴展到一切生命,他于1923年寫到:有道德的人“不打碎陽光下的冰晶,不摘樹上的綠葉,不折斷花枝,走路時小心謹慎以免踩死昆蟲?!?原始人的道德觀念很狹隘,只救助本氏族的人,奴隸社會不把奴隸當人,今天很多人都覺悟到對所有人都負有道德責任。而施韋澤認為真正文明的人應當對一切生命都負有道德責任。 13一場倫理學的革命頓悟出“敬畏生命”這一觀念,一種新的倫理和文化就呼之欲出了。14一場倫理學的革命(1)徹底的仁慈,徹底的人道只有“敬畏生

6、命”才能維護“生的意志”,實現(xiàn)真正的人道。辛格和雷根等人的思想也在強調(diào)人道的同時強調(diào)人道地、仁慈地對待有感覺的高級動物,但這是不夠的?!熬次飞眰惱韺W是人道主義的延拓,是最徹底的仁慈主義倫理學。強調(diào)人須在道德上提升自己,人須變得更仁慈,才是文明的。15一場倫理學的革命(2)徹底的道德進步敬畏生命,既是尊重“生的意志”,也是道德進步的標志和繁榮的保障。只有“敬畏生命”,才能帶來人類的全面進步。人類已擁有強大的物質(zhì)力量和外在的力量,卻十分缺乏精神的和內(nèi)在的力量,只有當我們能培養(yǎng)起對生命的敬畏時,才能產(chǎn)生和我們的物質(zhì)力量相稱的精神力量。佛教的“不殺生”與“慈悲為懷”。16一場倫理學的革命(3)徹底

7、的和平只有“敬畏生命”人類才能走出“核戰(zhàn)爭”的陰影。只有“敬畏生命”,才能實現(xiàn)“永久和平”的理想,即僅當人類能善待一切生命時,才能彼此善待。17 資本主義試圖在人類共同體內(nèi)部保持和平,但竭力張揚人的擴張性,激勵競爭,這樣人的擴張性和斗爭性便指向自然。 無止境地追求經(jīng)濟增長,將導致地球資源的匱乏,這反過來會導致人類的戰(zhàn)爭。 如淡水資源的缺乏可能引起戰(zhàn)爭,世界銀行負責環(huán)境事務(wù)的副總裁兼世界水資源委員會主席伊斯梅爾塞拉格爾丁曾直言不諱地說,“21世紀的戰(zhàn)爭將是為了水!”(3)徹底的和平18“敬畏生命”與生存斗爭按辛格和里根的道德要求,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尚有東西可吃,因為他們認為吃植物、菌類絕不會有悖于

8、道德。如果殺死任何生物個體都是道德上的錯誤,那么人類又該如何生存呢?作為一名醫(yī)生,施韋澤明白,人不可避免地要殺死其他生命。怎么辦呢? 19“敬畏生命”與生存斗爭 史懷澤的解決辦法是:你殺死一個生命的唯一理由,必須是為了挽救其他生命,并且要對“被犧牲的生命懷著一種責任感和憐憫心”。 例如,為了喂牛而割下很多牧草的農(nóng)民,在回家的路上,就應該小心翼翼,不要再踩壞路邊的花草,砍掉路邊的花枝,否則他就是在毫無必要的情況下違背敬畏生命的法則。 20“敬畏生命”與生存斗爭那么,人類可根據(jù)什么原則去決定讓哪個個體死讓哪個個體活呢?史懷澤語焉不詳,不小心又會落入功利主義的窠臼:為救更值得救的生命,犧牲不那么值得

9、救的生命;為救多數(shù)個體的生命,可犧牲少數(shù)個體的生命。但這違反個體主義者和平等主義者的初衷。211、不是專門的生態(tài)倫理學思想,包括生態(tài)倫理的維度;2、生物中心主義,堅決摒棄人類中心主義,主張把道德共同體擴展到所有生物;3、強烈的仁慈主義;4、鮮明的個體主義和平等主義;5、崇尚極高的道德境界。施韋澤“敬畏生命” 思想的特點:22二、“尊重自然”:泰勒的生物中心主義 23所有生物都具有本身的善 所有生物都有它們本身的善(all living things have a good of their own),因為所有生物都是“生命目的中心”(teleological centers of life)。

10、 正是生物生存的目的性決定了它們本身的善或利益。 24所有的生物都有其目的、方向或目標。每個物種都有其具體目的,但所有的物種都有生長、發(fā)展、要求營養(yǎng)和繁殖這樣一些目的。所以每個生物都是這樣的目的性活動的中心。植物自身雖沒有對自己目的的自覺,但不影響其有目的。只要我們有一點生物學知識,我們就可以理解生物有其自身利益。沙子卻沒有它本身的善。所有生物都具有本身的善25理論背景:自然法目的論倫理學立場(或美德倫理學立場)該立場主要關(guān)乎行為者,其核心概念為善、幸福、美德、中道。代表人物: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斯多亞派、阿奎那、麥金太爾、保羅泰勒等。善惡評價標準:“善”就意味著“潛能卓越發(fā)揮”或“目的的良

11、好實現(xiàn)”。對于善的解釋依賴于對于目的、運動(實現(xiàn)action)的解釋。26理論背景:自然法目的論倫理學立場(或美德倫理學立場)比如,說一個心臟是“善的”(或“好的”good),就是說它供血規(guī)則、穩(wěn)定而持續(xù)。說一個人是善的,就說他行為合乎中道,將其本性蘊涵的實踐智慧卓越地發(fā)揮出來,將其承擔的社會角色的功能良好地發(fā)揮出來。27理論背景:自然法目的論倫理學立場(或美德倫理學立場)說一只動物或一棵植物是“善的”(或“好的”good),意味著什么呢?28亞里士多德論自然客體首先分為兩類:有生命的和沒生命的,或有靈魂的和沒靈魂的。然后,有生命的又根據(jù)其不同的生命行為或自然本性,區(qū)分為植物、動物和人。按照自

12、然本性,植物只有營養(yǎng)這一種生命行為,動物則有營養(yǎng)和欲望(或感覺)這兩種,而人則有營養(yǎng)、欲望(或感覺)和思維這三種生命行為。 29盡管人的生命行為更豐富,但動植物也是有生命和靈魂的。而且,根據(jù)亞里士多德對“善”的美德論理解,“善的”就意味著“潛能卓越發(fā)揮的”,這樣的話,每個有生命或有靈魂的事物都可能有其“善的”一面。比如,植物的善就是讓它的營養(yǎng)這種生命行為卓越地發(fā)揮出來;動物的善就是讓它的營養(yǎng)和欲望的生命行為卓越地發(fā)揮出來;而人的善就在于他三方面的生命行為卓越發(fā)揮出來,他們各有自己的“善”。30保羅泰勒等生物中心主義者提出,由于所有生物都是“生命目的中心”,因而都有其內(nèi)在善?;谶@個事實,他們認

13、為,所有生物都有其道德地位(moral standing)。這就對人提出了一種道德義務(wù),應當使所有生物的生命都充分實現(xiàn)。這對保護生物是有益的。這種倫理學立場有什么問題?31對“自然法目的論”傳統(tǒng)的異議 第一個異議是,并非所有自然物都有明確的目的,甚或根本就沒有目的。也許對于一個整體來講,個體有其目的或功能,但這個整體到底有什么目的?特別是有什么由其本性規(guī)定的目的?由于本性并不是確定的(薩特說存在先于本質(zhì)),所以其目的也是不確定的。而且在現(xiàn)代科學看來,假設(shè)事物的目的,這具有神秘主義的色彩,我們完全可以不要假設(shè)其目的來對一個事物進行科學解釋。32第二個異議是進化論提出來的。在進化論者看來,自然事物

14、所體現(xiàn)出的一定秩序,并不是神的安排,也不是本性的先天決定,而是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比如,自然法的擁護者會說,長頸鹿的長脖子是由其本性決定用來夠高處的食物的;而進化論者會說,長頸鹿并不是為了夠高處的食物而長出長脖子,而是由于長有長脖子的動物更好地適應了環(huán)境而生存下來,后來人們就叫它長頸鹿。總之,先在的目的是不存在的,生物的“自然”(本性)生命行為,都是隨機進化的結(jié)果,不好也不壞,只有相對于某個目的才有好壞之分。 33第三個異議是,由于某些由其本性而自然發(fā)生的事看上去并非是好的,比如,由其本性而自然發(fā)生的生命的死亡就并非是好的,HIV病毒卓越地發(fā)揮其生命行為(那就是讓艾滋病患者死得更快)也并非就是好的

15、,所以,并非自然的就是好的,必須加上其他的理由才能說明一個由其本性而自然發(fā)生的事變?yōu)楹玫摹?4生物自身的善是客觀的 生物自身的善或利益是客觀的,即不依賴于任何人的觀點或意見。 例如,肥料對西紅柿有利,剪枝對蘋果樹有利,干旱對蔬菜有害,蚜蟲對豆類有害,而瓢蟲對蚜蟲有害,等。 35尊重大自然一種終極道德態(tài)度 為說明人類應對一切生物承擔道德責任,要求我們樹立“生物中心的世界觀”(bio-centric outlook),這種世界觀要求我們“尊重大自然”(respect for nature)。一旦樹立了這樣的世界觀,我們就能理解一切生物都有其固有的價值(inherent worth)。泰勒(Paul

16、 Taylor)說:“我所捍衛(wèi)的核心信念是:行動的正當和道德品格之善,依賴于它們表達或體現(xiàn)的一種終極道德態(tài)度,那便是尊重大自然?!?36這種世界觀包含如下信念: 1.人類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和其他一切生命平等的成員。 2.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所有物種都是互相依賴的系統(tǒng)的部分。 3.所有的生物都按各自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 4.人類并不比其他物種優(yōu)越。 37 泰勒甚至說過,由于人類在歷史上對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一直是有害的,因而,我們似乎有理由認為,人類的完全消失并不是某種道德上的災難,而是一種生命共同體的其他成員如果它們會說話的話會以一種“滿心歡喜的心情歡呼雀躍的大好事” 。38環(huán)境倫理的實踐原則四條原則和四

17、種責任: 無傷害原則:不傷害任何生命有機體。 相應的是消極的責任,我們沒有責任去阻止不是由我們引起的傷害,也沒有責任去積極幫助生物獲取其利益。39不干涉原則:我們不要去干涉生物的自由,不要去干涉生態(tài)系統(tǒng)或生物共同體。相應的責任也是消極的:不要操縱、控制、改變或“管理”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或干涉它們的正常功能。40忠誠原則:只針對野生動物。不欺騙的責任:尊重大自然的終極道德態(tài)度,要求我們不欺騙和出賣野生動物,打獵、釣魚都是不道德的,欺騙意味著對被欺騙者的歧視,意味著二者之間的不平等。 41補償正義原則:當前三個原則被違反時,補償正義原則要求我們對受傷害的生命有機體給予補償。積極的補償責任:假如我們破壞

18、了動物的居所,我們有責任修復。我們抓住了野生動物,有責任將它們放還原來的環(huán)境。(對被我們殺死的動物如何補償?)42與施韋澤一樣,泰勒必須面對的一個最大的沖突,就是人類利益與非人類生物之間的利益沖突。為解決沖突,泰勒提出了解決沖突的5個程序規(guī)則:(1)自衛(wèi)(2)均衡(3)最少錯誤(4)分配正義(5)補償正義43自衛(wèi)當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其他生命的威脅時,可以殺死其他生物,例如,受到灰熊的攻擊,或受到病菌的感染,人有權(quán)自衛(wèi)。但自衛(wèi)是傷害非人生物的最終理由。其他四條準則是在人的利益未受到嚴重威脅時應遵守的。44均衡泰勒區(qū)分了生物有機體的基本利益(basic interest)和非基本利益(non-basic interest)。當人的非基本利益與非人生物的基本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均衡原則就反對人類為其非基本利益而犧牲非人生物的基本利益。例如,為造時髦的皮鞋或手提包而殺害爬行動物,獵殺藏羚羊等。45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