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簡介_彭端淑生平介紹_第1頁
彭端淑簡介_彭端淑生平介紹_第2頁
彭端淑簡介_彭端淑生平介紹_第3頁
彭端淑簡介_彭端淑生平介紹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彭端淑簡介_彭端淑生平介紹 彭端淑(約1699年約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縣)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員、文學家,與李調(diào)元、張問陶一起被后人并稱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歲能文,十二歲入縣學,與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龍山的紫云寺讀書。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舉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進士,進入仕途,任吏部主事,遷本部員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順天(今北京)鄉(xiāng)試同考官。彭端淑生平少時勤學彭端淑出生于一個富庶家庭。其祖父彭萬昆為明末懷遠將軍,清初為簡州(今四川簡陽市)判官。以 軍功勇著,授四川都

2、督僉事(qinsh,都督僉事是正二品)。彭端淑的8位叔父,多為舉人、知縣。他從小聰敏穎異,常受先輩崇實黜浮,又宜力學,毋自棄;的教誨,與兄端洪、弟肇洙、遵泗等苦讀于翠籠山紫云寺,五六年不曾下過山,得學識淵博的父親彭珣(xn)親授。還得益于其外祖父、進士出身的夾江名儒王庭詔的教益,長進不小。及入縣學,再得合江進士、蜀中制義(八股文)匠手董新策點撥,學業(yè)立就。為官勤政雍正四年(1726),彭端淑鄉(xiāng)試中舉。雍正十一年(1733)與孿生弟弟彭肇洙同榜登進士第,授吏部主事。乾隆十年(1745)升吏部員外郎,旋遷文選司(負責人事任免)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充任順天府(今北京市)鄉(xiāng)試同考官。乾隆二十年

3、(1755年)出署三江要口,五州之屏藩重地;的廣東肇羅道署察使。彭端淑待民寬厚,為官一意為民,常以清慎;自勵。每出巡議事察訪,必輕衣減從,隨行不過一二人;,并明令所經(jīng)各州縣一律禁止迎接款待,違者嚴懲,深得吏民稱歌;。彭端淑斷案明決果斷,對民間訴訟的誤斷,無不一一更正,使民相安。初到粵東,遇積案3000余件,他立即調(diào)集各州縣案卷,會同幕僚開誠布公,明斷有聲。不一月,全部案結(jié),吏民無不驚佩。又督修省城書院,延請名師月課,親為指授,士風甫振。彭端淑旬月之間便弄清了肇羅道所屬州縣陳積老案三千余件,由是聲威大振,朝廷大吏深相倚重;。彭端淑在廣東做官約六七年光景,這是他一生仕途生活中最為顯赫的時期。隱退講

4、學彭端淑在為官期間,雖力求進取,決心興利除弊,上報朝廷,下慰民望,不愿碌碌終此一生。而當時的清王朝雖已進入極為興盛的乾隆時代,經(jīng)濟文化也出現(xiàn)了相當繁榮的興旺景象,但是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斗爭也日益尖銳復雜了起來。彭端淑在多年的為官生涯中,看到了清王朝表面繁榮下面民生維艱的社會現(xiàn)實,官場中的明爭暗斗,最高統(tǒng)治者的好大喜功,因而內(nèi)心逐漸滋生了一種憤懣和惆悵之情,消極避世的隱退思想也逐漸地發(fā)展了起來。乾隆二十六年(1761),彭端淑隨船督粵西糧運,船行在南海中,不慎失足墜水,雖被搭救脫險,但他卻認為這是大難即將臨頭的預兆。他感嘆:人于宦途不滿意,輒以咎人,此誰擠之者!今不葬魚腹,天于

5、我厚矣,復何望焉。;此時的彭端淑已對官場的爾虞我詐有了充分認識,決意隱退,遂借口此事,辭官歸蜀,隱于成都白鶴堂,入錦江書院(今成都石室中學),走上了課士育賢的道路。錦江書院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四川按察使劉德芳在成都原文翁石室遺址上建立的省立最高學府。學員選自省內(nèi)秀才以上人員,學員學費、生活費由清政府撥給該院的學田供給,在院學生有兩百人左右的規(guī)模。彭端淑在該院任主講、院長20年。彭端淑文學成就彭端淑的主要成就在其文學方面,其詩歌和散體古文及文學批評理論在當時的影響都非常大。他與李調(diào)元、張問陶以文名鼎立蜀中,被譽為清代蜀中三才子;。彭端淑早年曾醉心制義(也稱制藝),其制義亦技壓蜀中,是繼

6、韓琢庵、董新策后唯一能發(fā)慮經(jīng)旨;的制義大家。甫入京,即以制義名噪京師,深得蔡寅斗、胡稚威、沈適芳等的推崇,謂為不世之才;,咸推重之;。但制義這種形式主義的創(chuàng)作傾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彭端淑在文學道路上的發(fā)展,直到50歲他才掙脫束縛,詩學魏、文學左史;,文風為之大變。特別是他辭官后,主動與人民接近,充分了解了廣大人民的貧困生活,更以無比憂憤的心情,力擎巨筆,寫出了一首首含蓄沉凝、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彭端淑后期的作品,題材極為廣泛,或憂國憂民,如憂旱幾經(jīng)旬,農(nóng)夫心獨苦;(七月十六日);或憤世嫉俗,如深山夜月一聲啼,天地有春留不得。今古世事如蒼狗,王侯蟻螻同枯朽,胡為歲歲啼不住似含孤憤爭自訴!;(杜

7、鵑行);或撫時感事,如骨肉難無故,同懷七剩三。;何時重聚首,一解憂心憤;(憶弟)。彭端淑與其弟彭肇洙、彭遵泗在當時都以文才知名,時稱三彭;。其中以彭端淑最為著名,影響也最大。其現(xiàn)存作品有白鶴堂文集四卷、雪夜詩談二卷、粵西紀草一卷、曹植以下八家詩選若干卷、蜀名家詩抄二卷以及晚年詩稿、碑傳集、國朝文錄、小方壺齋輿地叢書、廣東通志等。其中白鶴堂文集最為有名,議論小品文為學一首示子侄(簡稱為學)即出于本書。彭端淑桃李天下彭端淑一生很注意對人才的培養(yǎng),造士甚多。為考官時,對才識俱佳之士,親自考核,極力提拔,不拘一格地量才錄用。清代名臣、四庫全書總篡官紀昀,為解元時即得彭端淑提攜,后成為清代學術界權威。執(zhí)

8、教錦江書院后,其門下更是人才輩出,李調(diào)元、張翯(h)、鐘文韞(yn)等皆為其學生。彭端淑把他一生中的最后約二十年時間,全部貢獻給了四川的文化教育事業(yè)。他在戊戌草寒食一詩中有明確的記載:錦江棲遲二十年,每逢寒食一清然。;這對他講席書院的時間和心境都作了生動形象的描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十一歲的彭端淑病故于成都南郊白鶴堂。今天四川眉山市彭山縣尚有彭端淑的墳臺遺址。彭端淑文學思想彭端淑的文學思想比較復雜。他鄙夷那些宴飲登臨,往來贈答;之作,極力推崇陶潛(陶淵明)屏跡躬耕,托意詩酒;和杜甫撫時感事、愛國憂君;(與友人論陶杜詩)的作品。指出杜甫入川后的作品所以能振奮人心,是與他貶官后的隴蜀之

9、行的經(jīng)歷相聯(lián)系的。少陵入蜀后,數(shù)歲且頻移;、不緣經(jīng)勝處,焉得發(fā)奇思;(題杜工部入蜀后詩),又進一步肯定公倘不來蜀,胸襟何由闊。蜀中得公詩,山川為增色;(題杜工部草堂)。他這些觀點重視了客觀事物和外界環(huán)境對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指出賢者為諸并非其初意欲為如是之詩;,而是其思想感情受客觀環(huán)境的感染,是感情噴發(fā)而成。從而得出了志動而為情,情發(fā)而為言; (與友人論陶杜詩書)的結(jié)論。這個觀點對于文學產(chǎn)生的根源有較為正確的認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但是,由于彭端淑曾醉心制義和古文,受先代文學批評的理論特別是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很深,加之崇實黜浮;的先輩遺訓諄諄在耳,這些又決定了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中無法走出唯心主義的泥潭。彭端淑曾說,作文之道有三:曰學、曰識、曰才;,才;即作者的文學才能。彭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