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教學課件p_第1頁
《老子》四章教學課件p_第2頁
《老子》四章教學課件p_第3頁
《老子》四章教學課件p_第4頁
《老子》四章教學課件p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頁,共25頁。第2頁,共25頁。第3頁,共25頁。老子四章第4頁,共25頁。導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5頁,共25頁。壹貳學 習 目 標知人論世,了解老子,了解老子。落實文言基礎知識,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內(nèi)容。分析本文的“對待”關系,把握其啟示意義。叁第6頁,共25頁。知 人 論 世老子,相傳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字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他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

2、,孔子曾向他問禮。后退隱蒙山著書立說,游歷江南塞北,又西出陜關,不知所終。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第7頁,共25頁。道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他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道):事物本身的內(nèi)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tǒng)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zhuǎn)化,即是陰陽轉(zhuǎn)化。方法(德)來源于事物的規(guī)律(道)。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jù)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zhuǎn)化為“有為”。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于,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利益。思 想 主 張第8頁,共25頁。無為人活著猶如宇宙之存在,沒有人能

3、理性地指出其目的。因此,非理性地選擇某個(些)目標便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所以老子只說了“方法”,但沒有指出“目的”。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人何必為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無為、逍遙亦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第9頁,共25頁。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是為“反者道之動”,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關于老子的宇宙觀,根據(jù)之前的道,“無”與“有”(萬物存在即是“有”)會相互轉(zhuǎn)化。因此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必將走向虛無。

4、比如:人的生與死。第10頁,共25頁。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第11頁,共25頁。道德經(jīng)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jīng),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jīng),全書的思想結(jié)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第12頁,共25頁。閱讀字字落實,翻譯句子,把握內(nèi)容。1.齊讀課文,讀后請嘗試著翻譯全文。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

5、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第13頁,共25頁。反饋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泥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nèi)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fā)揮了它的作用。第14頁,共25頁。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墊起腳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穩(wěn);邁著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

6、遠;經(jīng)常自我表現(xiàn)反而名聲大不起來,經(jīng)常自我夸耀反而沒有功勞,自以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認可并獲得尊重。用“道”去衡量這些行為,可以說都是多余無用的,大家都討厭這些行為,所以懂得規(guī)律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第15頁,共25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勉強而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第16頁,共25頁。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

7、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xiàn)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fā)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chǎn)生以前就早做準備。第17頁,共25頁。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zhí)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圣人無所作為

8、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zhí)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jīng)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第18頁,共25頁。討論用簡短的話概括每一章的主要觀點。第19頁,共25頁??偨Y(jié)1、講的是“有”和“無”的關系。“有”和“無”同樣重要,他們共同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發(fā)生作用。2、講的是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壞處。3、講個人修養(yǎng)與自我建立。第20頁,共25頁。4、談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辯證法。講的是“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9、”的道理。老子認為,大的事物總是始于小的東西,任何事物的出現(xiàn),總有自身生成、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人們應該了解這個過程。對于在這個過程中有可能發(fā)生禍患的環(huán)節(jié)給予特別注意,從而杜絕它的的出現(xiàn)。從“大生于小”的觀點出發(fā),老子進一步闡述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說明遠大的事情,都是以細小的事情為開端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yè)。第21頁,共25頁。檢測(1)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論語子路)(2)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

10、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老子第三章)1. 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張有什么不同?2. 你贊成誰的主張?請簡述理由。第22頁,共25頁。1.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張有什么不同?孔子主張先讓百姓富裕起來再教育他們,而老子則主張讓百姓無知無欲。 2.你贊成誰的主張?請簡述理由。我贊成孔子的主張。孔子把教育問題放在了民生問題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作用是讓百姓各安其分,社會和諧有序。我贊成老子的主張?!盁o知無欲”并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虛其心”“弱其志”,這樣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保障社會的長治久安。第23頁,共25頁。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為。 (三章)不崇尚賢能的人,使百姓不爭奪;不珍視難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