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闡釋魯迅“不正經的偉大”_第1頁
如何闡釋魯迅“不正經的偉大”_第2頁
如何闡釋魯迅“不正經的偉大”_第3頁
如何闡釋魯迅“不正經的偉大”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女晌闡木踣迅不iEgfi推大 ?魯迅“不正經的偉大”的說法出自解志熙教授在“魯迅研究與現(xiàn)代文學史書寫張恩和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暨北京 師范大學魯迅研究中心掛牌儀式”上的發(fā)言。解老師略帶幾分詼諧的說法不僅穩(wěn)穩(wěn)擊中了魯迅思想形象的某種特質,而且 在無意間道出了張恩和先生魯迅與許廣平敘事結構的妙處。本文試以張恩和先生魯迅與許廣平的敘事結構為例 來談談如何闡釋魯迅“不正經的偉大工一、如何理解魯迅“不正經的偉大”?魯迅推崇“異端”,“回想起來,在年青時候,讀了偉大的文學者的作品,雖然敬服那作者,然而總不能愛的,一共 有兩個人。一個是但丁,那神曲的煉獄里,就有我所愛的異端在;”。魯迅推崇的“異端”思想,正如

2、魯迅的 “立人”思想,兩者貫穿魯迅的一生,其原因很麓單,因為魯迅“立人”之人的內核既“獨”且“異”:獨者,人之獨立的精神 也;異者,人之彼此相異的個性也;所謂“獨異”者,即魯迅“尊個性而張精神”之謂也。不待說,這“獨異”者正是傳統(tǒng)社會 里的“異端”。因此,站在傳統(tǒng)社會的角度看魯迅,魯迅就不可能是“正經”者。不過,魯迅的偉大就在于,一者他本身便是 傳統(tǒng)社會里最偉大的“異端”,二者是與其“異端”者站位相伴而生的“歪理邪說”。“吃人”說是魯迅的“歪理邪說”之一。狂人日記中有一段名言:“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 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

3、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 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段經典議論被魯迅學家厘定為狂人日記 的思想主題,并進一步闡釋為:“中國人無人不吃人,無人不被人吃,吃人者也是被吃者,被吃者也是吃人者?!边@不能 不令人震驚。不過,人之為人就在于人有自由的個性和獨立的精神;所謂吃人者,吃掉的正是人自由的個性和獨立的精神。 世所公認,中國人最缺乏獨立精神和自由個性,哪里去了呢?就因為被吃掉了。大家彼此相互“吃二不以為謬,反把“吃 人者”當作“正經人”,把認識到吃人“罪相”的“異端”者當作“不正經”的狂人?!芭`”說是魯迅的“歪理邪說”之二:任憑你愛排場的學者們怎樣鋪張,

4、修史時候設些什么“漢族發(fā)祥時代”“漢族興旺時代”“漢族中興時代”的好題目,好 意誠然是可感的,但措辭太繞灣子了。有更其直捷了當?shù)恼f法在這里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這一種循環(huán),也就是“先儒”之所謂“一治一亂”;對于沉醉在民族歷史悠久、輝煌、燦爛迷夢中的國民而言,這無疑是“歪理邪說”;然而無論“貞觀之治”,還是“康乾 盛世”,中國人并沒有真正取得做“人”的資格,這也是人人能懂的常識。從“歪理邪說”到常識,或者從常識到“歪理邪說”,兩者之間的距離如此之遙遠,卻又如此之短暫,委實是一個不太 好理解的難題。理解這個難題的關鍵在于理解啟蒙者與被啟蒙者之間的實質關系。人們常用柏拉

5、圖理想國中的“洞穴”比喻來闡 釋啟蒙者與被啟蒙者之間的關系。被啟蒙者相當于洞穴中被捆綁了頭和手腳的囚徒,他們面對洞穴的后壁生存,對事物 的認知來自背后的光束映照在洞穴后壁中所晃動的事物的影子,于是自然而然便把“晃動的影子”當作這個事物的真實樣 貌;啟蒙者那么是洞穴中偶爾獲得自由的囚徒,他不僅看到了被捆綁囚徒身后事物的真實樣貌,而且能夠看到賦予事物真實 樣貌的太陽和太陽的光束。獲得自由的囚徒是絕對的少數(shù),而被捆綁了頭和手腳的囚徒是絕對的多數(shù)。當絕對多數(shù)的 囚徒把事物的影子當作事物本身的時候,事物本身的樣貌也便成為事物影子的影子。同樣的道理,當絕大多數(shù)人把日常生活中的常識當作“歪理邪說”的時候,那

6、么真正的“歪理邪說”反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識,成為人們奉行的“真理正說”了 O二、“人間魯迅”的難題與魯迅與許廣平敘事結構的選擇據(jù)統(tǒng)計,自日本學者增田涉1932年4月發(fā)表第一部魯迅傳以來,國內外近90年間公開出版的魯迅傳記不少 于110部,其中魯迅生前4部,19361949年間10部,19491976年間24部,19771999年間27部,20002020 年間45部,平均每年有12部魯迅傳記出版,總體上呈逐年增長的態(tài)勢,大局部出版于1980年代之后,而1980年 代之后魯迅傳記寫作的根本方向是對“人間魯迅”形象的追塑,也即重點書寫日常生活中的魯迅,照魯迅的話說:“譬如勇 士,也戰(zhàn)斗,也休

7、息,也飲食,自然也性交。”因為在1980年代之前的很長一個時期,魯迅傳記的書寫所著力凸顯的 是魯迅作為戰(zhàn)士“橫眉怒目”的一面,因此,1980年代以后便著力凸顯魯迅作為丈夫、父親、兒子、兄長、朋友等“柔軟 溫情”的另外一面。因為在1980年代之前,魯迅傳記的書寫所著力凸顯的是魯迅“神性”的一面,故1980年代之后日常 魯迅的書寫顯然是對“神性魯迅”的強力反駁。不過,日常生活中的魯迅,也休息,也飲食,也戀愛,自然也戰(zhàn)斗。換言 之,日常生活中的魯迅一方面固然不能沒有平常人吃喝拉撒的“日常性”,另一方面必然還有平常人難以企及的“偉大性”, 魯迅是“常人”和“偉人”的結合體,因此,如何把“常”與“偉”等

8、多方面元素融入魯迅形象的肌理中便是“人間魯迅”書寫的一大 難題,而張恩和先生魯迅與許廣平選擇主副線交替推進的平行結構敘事便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魯迅與許廣平選擇魯迅一生中的兩性關系為研究對象,魯迅與琴姑、朱安、許羨蘇、羽太信子等女性的交往 均在著者觀察、研究與書寫的范圍內,其中魯迅與許廣平相識、相愛、同居、懷孕、生孩子等開展歷程為主要敘事對象。放在傳統(tǒng)價值視域中看,魯迅與許廣平的相識相愛確有幾分“不正經”:一是兩人年齡懸殊,相差17歲;二是師生戀, 有違師道尊嚴;三是魯迅并非自由身,他們從相識相愛到同居生子的全過程始終伴隨著魯迅與朱安的婚姻。以“不正經”兩 性關系為書寫對象,而且還要寫出其“不

9、正經的偉大”,固然有相當?shù)碾y度。難度尚不只是如此,更大的難度還在于:魯迅與許廣平感情故事的發(fā)生地在北京,他們私情的孕育與北京知識界、 教育界、出版界、政界等多重矛盾糾葛在一起,特別是與教育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的內部紛爭糾結在一起,與魯 迅對楊蔭榆、章士釗、陳西浸犀利的批判交織在一起。那么,魯迅到底是為了“私情”而執(zhí)著地與楊蔭榆斗、與章士釗斗、 與陳西漫斗?還是反過來,正因為魯迅執(zhí)著地與楊蔭榆斗、與章士釗斗、與陳西潼斗、才贏得許廣平的芳心?這問題原 本無解??墒?,1980年代以后,當人們發(fā)現(xiàn)曾經被魯迅嚴厲批判過的楊蔭榆、章士釗、陳西潼等人并非十惡不赦,相 反他們與魯迅一樣,亦不乏令人欽佩的學

10、識和人品,那么,曾經嚴厲批評過他們的魯迅的高大形象縱然不是一落千丈, 但要重塑其,不正經的偉大,形象亦絕非容易的事情。魯迅與許廣平選擇主副線交替行進的平行結構敘事,以魯迅與許廣平私情的發(fā)生開展為主線,以魯迅與許廣 平私情以外風云際會的社會背景為副線,比方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驅趕校長的風潮、“三一八”慘窠、魯迅與章士釗的 官司、魯迅與陳西潼的筆戰(zhàn),等等;主副兩條線按照各自的內在邏輯展開敘事,一明一暗,一隱一現(xiàn),一詳一略,一離一 合,離合交替,敘事交錯,平行推進。離那么按照各自的邏輯展開敘事,前者重在表達魯迅與許廣平個人感情的發(fā)生、發(fā) 展并開花結果;后者重在表達魯迅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果

11、敢、勇猛等,重在表達魯迅與楊蔭榆、章士釗、陳 西漫等斗智斗勇的故事;前后兩者看似互不相關,實那么有離必有合,有合必有離,構成了相互闡釋關系,很巧妙地展示了 兩者之間雞生蛋、蛋生雞的復雜而微妙的關系。因為兩條線按照各自的內在邏輯展開表達,不僅戀愛中魯迅的柔情入木 三分,而是在各種社會風潮中橫眉怒目的魯迅“精神界之戰(zhàn)士”的風采亦躍然紙上。于是,魯迅“不正經的偉大”的形象便有 如木刻雕像一般展示在讀者眼前。1923年10月13日,魯迅應好友許壽裳之邀第一次到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講課,彼時許廣平是魯迅課堂中時常 坐在第一排的女學生。魯迅42歲,剛剛兄弟失和,兩個月前被趕出八道灣11號,8月2日下午正式

12、遷入磚塔胡同61 號??梢韵胍姡@是魯迅人生的灰暗時期。許廣平25歲,剛剛經歷初戀男友離世的哀痛,心情同樣處在灰暗時期;然而 誰也料不到魯迅與許廣平的愛情故事就這樣在課堂內徐徐拉開了序幕:魯迅發(fā)現(xiàn)坐在前面第一排那位高個子女生好像不是在記筆記,而是在亂畫什么,并且不時抬頭看,偶爾嘴角還露 出俏皮的笑意。他走下講臺,把那個學生的筆記本拿過來看,學生有點緊張,全教室的人也屏住了呼吸。魯迅一眼看出那畫的是自己,禁不住也有點好笑,舉起來問別的學生:“我有這么丑嗎? ”全堂哄然?!安唬@已經很好看了?!碑嬒竦膶W生一下感到放松,反而敢于爭辯?!肮苯淌依镆黄钴S。不茍言笑的魯迅在學生心目中不怒而威,然而

13、在許廣平面前卻只有輕松、幽默和歡笑。冥冥之中,讓人感到愛情 最終在他們之間降臨,雖然很難說這就是定數(shù),然而似乎亦并不是偶然。直到兩年后,也即1925年10月前后,愛情果 然降生,許廣平在風子是我的愛中寫道:“風子是我的愛它,我不知道降生在什么時候,這是因為在有我的歷史 以前,它老早就來到這個宇宙和人們結識吧。”她把魯迅比作“風子”,她很明白魯迅就是自己的愛,但除此而外的許多 問題卻不甚了然。與社會的副線按照事理暹輯展開不同的是,感情的主線按照感情的邏輯推進,它兼具理性的是非判斷 和非理性的執(zhí)著、堅定和勇敢,兩者缺一不可。當感情開展到一定時候,主副兩條線自然也會交會在一起。魯迅與許廣平的感情大致

14、上經歷三個階段,許廣平“探 險秘密窩”為第一階段,魯迅端午節(jié)聚宴為第二階段,許廣平“避難”住到魯迅家里那么是最重要的第三個階段。女師大遭到 洗劫那一天,許廣平作為學生自治會的干部,固然是警察捕拿的重要對象,張恩和先生寫道:“然而,當她求助無門的時 候,她首先想到也只能想到的就是魯迅。當魯迅翻開自己家門,對她說來我這里,不怕!的時候,不知是因為像在黑 夜長行的游子突然看見了燈光,或是像在沙漠中跋涉的旅人突然發(fā)現(xiàn)了甘泉,還是因為別的什么,她的淚水竟奪眶而 出。”此之謂水到渠成也。魯迅與許廣平所展示的魯迅“精神界之戰(zhàn)士”的風姿不只是讀者特別熟悉的魯迅“筆戰(zhàn)的風姿,更為重要的是讀 者并不特別熟悉的魯迅

15、與社會各界短兵相接的“實戰(zhàn)”的風姿。楊蔭榆于1925年5月9日明令開除許廣平等6名自治會 干部,魯迅不僅立即在報刊上連連公開發(fā)表文章聲援和支持學生,而且還邀集馬裕藻、沈尹默、錢玄同等7位女師大教 員,聯(lián)名在京報發(fā)表關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風潮的宣言,為無辜青年公開辯誣。章士釗以教育總長身份于1925 年8月6日下令解散女師大,魯迅等6名教師當天發(fā)起召開全體教師會議,決定組建女師大校務維持會,主持一切校務。 章士釗8月12日呈文執(zhí)政府免去魯迅教育部僉事,魯迅8月15日草擬起訴書,并親赴平政院投遞訴狀控告章士釗。章 士釗1925年8月17日宣布改組女師大為國立女子大學,魯迅8月26日與40余名北大教員

16、聯(lián)名發(fā)表反對章士釗的 宣言,并募集到“足敷半年之用”的辦學經費,在西城南小街宗帽胡同繼續(xù)維持女師大校務魯學界已經習慣于用“精神界之戰(zhàn)士”“思想革命家”等帽子來定位魯迅,這個定位固然是基本準確的,然而魯迅的實 際戰(zhàn)斗卻并不局限在“思想界”和“精神界”,魯迅顯然也進入了“實務界”。與此同時,魯迅的戰(zhàn)斗也并不局限在“筆戰(zhàn)”,魯 迅顯然也進入了“實社會”中與各種社會勢力貼身“肉搏”。無論是為民族正義而戰(zhàn),還是為愛情而戰(zhàn),魯迅作為“戰(zhàn)士”之“韌 斗”的風采無不格外炫目,偉人的風姿傲世挺立。誠然,在張恩和先生的敘事中,也有筆者難以理解之處。1925年6月25日端午節(jié),魯迅邀請許廣平和許廣平同學王順親以及許

17、羨蘇和俞家姐妹倆共六人在家里聚宴喝 什么酒呢?先是說葡萄酒,然后又說黃酒,最后嫌葡萄酒和黃酒不夠劭,喝的是白酒。席間,魯迅借著酒意“對著俞家姐 妹輕輕地打了過去。接著,他又按了一下許廣平的頭”。魯迅這頗帶幾分“輕佻”的舉動,許廣平和許羨蘇的反響正好相反, 前者“感到一陣驚喜”,后者卻拂袖而去。拂袖而去的許羨蘇第二天冷靜下來后,致信許廣平,解釋自己何以拂袖而去的 原因竟然是因為“太師母”說是魯迅的母親魯瑞不讓魯迅喝酒,許羨蘇的這個解釋可謂此地無銀三百兩,反而暴露了 許羨蘇暗戀魯迅的隱情。讓筆者不太理解的是,張恩和唯獨把許羨蘇小姐拂袖而去的這個生動細節(jié)省略了。然而,張先 生略去這個細節(jié)似乎并不是為

18、了有意要遮蓋許羨蘇暗戀魯迅的事實,因為在后面魯迅致許廣平的私信里還是提到了這個 細節(jié),張先生似乎有意要把許羨蘇暗戀魯迅的這個略帶幾份“桃色”故事的色彩“涂抹”得淡一些。這就讓筆者難免困惑了, 愛或不愛魯迅,是許羨蘇的權利。反過來,魯迅愛或不愛許羨蘇同樣是魯迅的權利,作為史家,秉筆實寫即可,何必厚 此薄彼呢?不過,這僅僅是筆者的困惑,謹請方家賜教。三、張恩和先生:人品與文品交相輝映近兩年在微信朋友圈中,經常能讀到有關張恩和先生的回憶錄。我是每逢必讀,讀后確實印證了魯學界的一個普 遍共識,即真正魯迅研究專家的人品必居上品,而張恩和先生那么是人品與文品交相輝映(這里無疑有值得我們思考的問 題:為什么

19、宣告“禮教吃人”的魯迅的道德底線反比許多尊禮重教者高出假設干?為什么一生沉浸在魯迅精神世界里學者的 道德底線同樣比一般人高出假設干)。張恩和在其生前公開發(fā)表的文章我的魯迅研究中開篇就這樣寫道:掐指算來,我的魯迅研究迄今近60年了。魯迅研究之于我,從開始閱讀魯迅進到作為教學研究工作,再進到成為自己生命的一局部。有人說我是一個鐵桿“魯 黨,早在1963年,張恩和先生在文學評論第5期上發(fā)表對狂人形象的一點認識,時年27歲。這并不是張先 生人生第一篇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論文在逐一辨析學界關于狂人形象各種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獨立新見,認為 魯迅通過狂人“真狂”形象的塑造,為讀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20、從而巧妙地接通了讀者與作者的認識通道“揭露封 建禮教吃人的本質”。論文得到唐強先生的贊賞,至今依然極富價值和意義,可謂一鳴驚人??上?,張先生風頭正健的時 候,被派往山西參加“四清”運動,其后十年便是無休無止的政治運動。1977年,“四人幫”剛垮臺,中山大學學報第 4期上就同時發(fā)表了張先生兩篇魯迅研究論文。在同一期刊的同一期上發(fā)表同一作者的兩篇魯迅研究論文,如此罕見的 現(xiàn)象,不免令學界為之一驚,或認同或商榷或補充的論文隨之而起。張先生再次引起魯學界的高度關注。隨后,張先生 的學術研究除了依舊在魯學園地繼續(xù)辛勤耕耘外,還從魯迅延伸到郭沫假設、郁達夫、周作人、丁玲、趙樹理、郭小川等 作家作品的研究,

21、出版專著有魯迅舊詩集解魯迅與郭沫假設比擬論郁達夫綜論周作人散文欣賞郁達夫 小說欣賞,以及散文集國門內外深山鵬鵠聲等。從張先生一生的著述簡表中,不難看出其最大特點就是“跨界二 一是跨越學術研究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界域,二是跨越詩歌、小說、散文等多種文體研究的界域,三是跨越現(xiàn)代與當代代際作 家研究的界域。然而無論如何跨界,張先生的學術研究的中心始終是魯迅,文學創(chuàng)作中心也是魯迅,散文創(chuàng)作多是關于 魯迅的學術隨筆。在魯迅研究領域,張先生涉足魯迅學領域中的多個方面,既有對魯迅生平和思想的專深研究,也有關于魯迅的創(chuàng) 作總論以及具體作品的闡釋分析,其魯迅研究的學術視域極其寬廣。難能可貴的是,張先生同時在魯迅學的熱門

22、和冷門 兩個領域開拓:魯迅傳記研究可謂近90年來持續(xù)不斷的熱點,在這方面張先生出版了魯迅與許廣平,而魯迅古典 詩詞的研究,因為需要跨越多學科的綜合素養(yǎng),一直是魯迅研究領域里相對冷門的方面,在這方面張先生出版了魯迅 舊詩集解魯迅詩詞解析等。讀魯迅與許廣平,我明顯感受到這部著作深深地印上了張恩和先生魯迅研究的特質。比方,這部以魯迅男女 私情為研究對象的傳記作品,表達文字簡潔、樸實而又生動、鮮活,沒有艱澀的語詞概念,語言明白如話,這與張先生 同時在文學創(chuàng)作與學術研究兩個領域耕耘等“跨界”的特點不無關系。再比方,該書敘事語言要言不煩,舉重假設輕,百讀 不厭,言有盡而意無窮等,這與張先生一輩子浸淫在魯迅

23、學領域,而且同時在魯迅小說、詩歌、散文、散文詩等多個領 域開拓不無關系。不過,在筆者看來,魯迅與許廣平最顯著的貢獻就是寫出了魯迅“不正經的偉大”,而這一點又與 張先生的魯迅研究“不跟風、不隨眾,勇于說出自己的看法”等特質不無關系,既有很高的站位,又有開闊的學術視域。 張先生在踏著魯迅的腳印魯迅研究論集后記中寫道:新時期以來,魯迅研究和有些學者在反思歷史時,提出所謂反對“神化”和“圣化”魯迅,要把魯迅“回復到人”,要“重 新回到魯迅那里去,其用意和出發(fā)點不能說錯,有些觀點和看法也有認識和參考價值。但我以為不少看法值得推敲和商 討我的基本觀點是:第一,過去對魯迅沒有“神化二只有太“政治化”;那不是“歷史錯誤二只能說是“歷史現(xiàn)象”,可以 分析,可以理解。第二,確實,魯迅是人,不是神,甚至可以說不是“圣”,但人有千差萬別,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