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辯駁詭辯的方法與技巧 目 錄 一、真是氣死人什么是詭辯(1) 笨嘴笨舌的苦惱生活中經(jīng)常碰到的事情(1) 明明白白的糊涂還欠缺點什么(1) “魔鬼的律師”是非無度(2) 變了形的機智詭辯的詞源(3) 用小聰明賺錢詭辯的界定(4) “蘇張之口”中國古代的詭辯源頭(5) “靠舌頭過活”古希臘的詭辯源頭(7) “一切都是幻覺”古印度的詭辯源頭(9) 二、思維的陷阱要了解詭辯(10) 賠錢賺吆喝有意和無意的區(qū)別(10) 怎么去救火誤解和曲解的區(qū)別(10) 我把你背出來真誠與強辯的區(qū)別(12) 到底能不能清楚的頭腦(13) 1+1等于幾健康的心態(tài)(14) 磨刀不誤砍柴工掌握必備的思維知識(15) 邪說不能
2、亂了解詭辯的目的(17) 三、洞燭玄機詭辯的手法種種(19) 百般抵賴否認事實的詭辯(19) 信口雌黃歪曲事實的詭辯(20) 假癡不癲模糊概念的詭辯(22) 渾水摸魚混淆概念的詭辯(24) 瞞天過海偷換概念的詭辯(25) 隨心所欲肆意曲解的詭辯(26) 清濁不分模糊語境的詭辯(28) 故弄玄虛模糊判斷的詭辯(30) 含糊其辭模糊判斷的詭辯(31) 閃爍其辭模糊判斷的詭辯(32) 以假亂真虛假判斷的詭辯(34) 無中生有虛假隱涵的詭辯(36) 節(jié)外生枝混淆模態(tài)判斷的詭辯(39) 移花接木混淆時態(tài)判斷的詭辯(40) 假途售奸錯誤三段論推理的詭辯(41) 似是而非錯誤復合判斷推理的詭辯(43) 是非
3、無度自相矛盾的詭辯(45) 模棱兩可是非兩不可的詭辯(46) 胡攪蠻纏混淆論題的詭辯(48) 東拉西扯轉(zhuǎn)移論題的詭辯(50) 答非所問偷換論題的詭辯之一(51) 暗渡陳倉偷換論題的詭辯之二(53) 偷梁換柱偷換論題的詭辯之三(54) 牽強附會“論據(jù)與論題不相干”的“推不出”詭辯(56) 眾口鑠金“以人為據(jù)”的“推不出”詭辯(58) 假虎張威“濫用權威”的“推不出”詭辯(59) 惡言潑語“訴諸他惡”的“推不出”詭辯(59) 借風使船“訴諸感情”的“推不出”詭辯(60) 生拉硬扯不當類比的詭辯(62) 輕動干戈輕率概括的詭辯(64) 樹上開花虛假預設的詭辯(66) 剎那生滅相對主義的詭辯(68)
4、四、當頭棒喝如何破斥詭辯(76) 針鋒相對用事實說話(76) 明鏡鑒形以知識判定(78) 兩刃相殺獨立證明法(79) 以一當百證偽法(79) 將錯就錯歸謬法(80) 兩權相衡比較法(82) 引君入彀順勢逆辯法(82) 以迂為直避角法(83) 壁上反觀辯證駁(84) 三十六計走為上不駁(86) 結 語(87) 一、真是氣死人什么是詭辯 笨嘴笨舌的苦惱生活中經(jīng)常碰到的事情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天都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同各種各樣的人進行人際溝通。而這一切都需要借助語言來實現(xiàn)。語言傳達了我們的思想,因此,語言是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思維是語言的思想內(nèi)容。沒有語言,人們就無法進行溝通;沒有思維,人們相互
5、之間的溝通就變成牛吼了。 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際溝通的言語行為實在叫人難以忍受。 某君要和我們討論“天是什么顏色”,我們按照常識說“天是藍的”。然而某君卻舉出了一大堆根據(jù),證明了“天是黃色的”。大略想一想,似乎有道理。改天,某君又和我們討論“天是什么顏色”,順著上次討論的思路,我們想起了“天是黃色的”。然而某君又舉出了一大堆根據(jù),證明了“天是紅色的”。改天,某君又來和我們討論“天是什么顏色”,實在是變糊涂了的我們近乎討好地說:“天是紅色的?!边€是不行!某君又舉出了一大堆根據(jù),證明了“天是黑色的”。改天,當某君又要和我們討論“天是什么顏色”時,“天愛是什么顏色都由它去吧!”我們落荒而逃了。
6、在這別別扭扭的人際溝通中,某君的一番“道理”雖不能服人之心,卻也能勝人之口。笨嘴笨舌的我們只能莫名感嘆:“真是一張好嘴呀!” 真是氣死人! 又如,當我們評價某人某事做的不好時,旁邊卻有人冷不丁插了一句:“你做還不如他呢!” 蒙頭蒙腦的我們一時語塞。事后想起,這實在談的不是一件事情。但由于對方噼里啪啦一陣責問,便云里霧里地不知被繞到什么地方去了。 真是氣死人! 又如,當我們從電視上看花樣滑冰比賽,直驚嘆某運動員居然能跳起來轉(zhuǎn)三圈,而有人卻對此嗤之以鼻:“這有什么?我跳起來轉(zhuǎn)得就不下來了!”好吧,這權且算是一種幽默的夸張。但當我們看了某條報道后對別人說:“據(jù)科學測定,人腦大約有一千多億個神經(jīng)元,貯
7、存信息的潛力很大。但據(jù)研究分析,人只利用了自己大腦潛力的十分之一。”此人卻不冷不熱地對我們說:“你拿一個我看看?!币粋€也拿不出來的我們,此時又不由得想起水滸中“楊志賣刀”的故事。當楊志夸獎他的刀如何鋒利,如何“殺人不見血”時,偏偏有潑皮牛二非要他當場殺一個人給他看看。恐怕楊志的感受和此時的我們一樣真是氣死人! 明明白白的糊涂還欠缺點什么 雖然我們非常想在人際溝通中鍛煉得快嘴利舌,并從此不再因那些讓人討厭讓人煩的胡攪蠻纏而生氣。但事情遠不是這么簡單。 例如,有人問我們:“魯迅就是周樹人?”“對!”“魯迅是浙江紹興人?”“沒錯!”“那么周樹人也是浙江紹興人啦!”“當然如此!” 事情到此還不算完:“
8、2/4等于1/2?”“對!”“2/4分母是4?”“對!”“那么1/2分母是4?”“耶?”我們有些糊涂了。 上學期間,有個“討厭”的老師一次宣布:下星期進行一次考試。事先不通知考試日期,并且,如果在準備考試的那一天早晨,你們知道了“今天要考試”,那這一天就不考試了。 同學們真是有點恐懼了,但有位“預言家”卻高興地宣布:“老師考不成啦!”“為什么?”“肯定最后一天不能考試。因為只有最后一天,我們可以知道這一天一定考試。這樣,按照考試的前提條件,這一天就不能考試了。所以考試的最后時間只能往前提一天。但這樣仍然存在著上述的問題,所以只好把考試的時間再往前提一天這樣一一排除最后一天,能夠考試的時間就一天
9、也沒有了?!?“對呀!”我們很高興,但晚上睡覺還是不踏實。后來也“烤糊了”。 找工作時,到某公司應聘,發(fā)現(xiàn)報名的有100人,但只錄用1人。想到被錄用的可能性只有1/100,不免憂心忡忡。但“預言家”又來開導了:“你應該高興才對。你想,除你之外的99個人中,肯定有98個人被淘汰,這樣你就與剩下的第99個人競爭這個職位,你的被錄用的可能性是1/2呀!” 是這個理。但1/100不可能等于1/2使我們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 終于找到了工作,見一位同事被領導批評時,強詞奪理:“有句拉丁諺語說得好:人之常情在于犯錯誤?!庇羞@么一句拉丁諺語?查了一下資料,原來是“犯錯誤是人之常情”。想說兩句什么,但不知從何
10、說起。 “預言家”的分析、論證不能說不嚴密,但結論卻明顯違反直覺。而那位同事的辯解究竟雖然明白他有問題,但哪里有問題,還一時糊涂。 看來,笨嘴笨舌讓人生氣,而“快嘴利舌”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 由此可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相互之間的思想溝通,并不總是按正常的思維方式進行的,總有一些胡攪蠻纏在干擾著人們相互之間正常的人際溝通。那么這些胡攪蠻纏的言語行為是什么?我們要想快嘴利舌,還欠缺了些什么。 “魔鬼的律師”是非無度 中國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中,有一位名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叫鄧析,他精通法律,機智善辯,以幫人打官司和教人學訴訟為業(yè)。當時,鄧析所處的鄭國有不少人不是在為執(zhí)政當局所認可的鄉(xiāng)校中議論朝政得失,
11、而是把自己的意見書懸掛在交通要道,任人觀看。鄭國的執(zhí)政者子產(chǎn)覺得這樣不便于控制,于是下命令不讓懸掛意見書。鄧析就教人用投送的方式。子產(chǎn)又下命令不讓投送意見書,鄧析就又教人將意見書夾雜在其他物品中傳遞??傊还茏赢a(chǎn)下什么命令,鄧析都能想出對付的辦法來。不過,讓鄧析千古留名的還是呂氏春秋離謂所記載的關于他的 “兩可之論”: 洧水漲滿,有個鄭國的富人被淹死了。有人撈得了死者的尸體。死者家屬得知后,想贖買回尸體,但撈得尸體的人要價很高。死者家屬無奈,請鄧析出個主意。鄧析說:“不要著急,安心等待。因為你要是不去買,別人是不會去買的。”死者家屬于是就耐著性子不再張羅著去贖買尸體。由于此地夏季氣溫高,尸體
12、不易保存,撈得尸體的人也著急了,也請鄧析給出個主意。鄧析又回答說:“不要著急,安心等待。因為死者家屬要是不到你這里來買,就沒有別處可買?!?鄧析用同一個判斷“安之”來回答利益相反雙方的咨詢。這種“兩可”式的答辯,左右逢源,既使利益相反的雙方各得其所,又使他們都愿意拿出錢物來酬勞自己?!皟煽伞敝f的技巧使鄧析的機智和辯才得到了施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經(jīng)濟效益。 正是由于鄧析“操兩可之說”,一切以他的意志為轉(zhuǎn)移,有點像古代西方人所說的“魔鬼的律師”的味道了,所以以后的呂不韋說鄧析“以非為是,以是為非”;而荀子更說鄧析“好治怪說,玩奇詞”,是“欺惑愚眾”,“不可不誅”。從荀子、呂不韋對鄧析的議論和評價中
13、,可以看出鄧析論辯的特點,這就是:一切以自己的尺度為尺度。 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臘也有一個人,叫普羅泰戈拉,他也是專以傳授修辭學、辯論術和訴訟為業(yè)。他和他的學生尤拉蘇斯之間也有一個著名的“半費之訟”的論辯。 普羅泰戈拉招收尤拉蘇斯學做律師,事先講定的條件是:尤拉蘇斯先交一半學費,剩下的一半在尤拉蘇斯首次為人辦訴訟取勝時交清。但尤拉蘇斯學成后很長時間內(nèi)不給人辦訴訟,因此剩下的一半學費無從談起。普羅泰戈拉急了,便將尤拉蘇斯告上法庭。他的如意算盤是: 如果我打贏了官司,那么按照法庭的判決,你尤拉蘇斯必須付給我另一半學費; 如果我打輸了官司,那么按照原來的契約,你尤拉蘇斯也必須付給我另一半學費; 或者我
14、打贏這場官司,或者我打輸這場官司; 總之,你尤拉蘇斯都得付給我另一半學費。 殊不料,學習優(yōu)秀的尤拉蘇斯也不甘示弱,他也打了一個如意算盤: 如果我打輸了官司,那么按照原來的契約,我不必付給你另一半學費; 如果我打贏了官司,那么按照法庭的判決,我也不必付給你另一半學費; 或者我打輸這場官司,或者我打贏這場官司; 總之,我都不必付給你另一半學費。 由于二人的如意算盤都是以自己的尺度判斷官司的勝負,結果使得“半費之訟”也成了“魔鬼的律師”之例。 變了形的機智詭辯的詞源 在古漢語里,“辯”源自“辡”(bin),說文解字說:“辡,罪人相與訟也。從二辛,凡辡之屬皆從辡。”“辛”有“罪”義,“辡”意味著打官司
15、必有訴訟雙方,而訴訟雙方也必有一是一非,因此要為誰是誰非而辯論,因此也就演變出“辯”(辯的繁體字)字和“辧”(辨的本字)字。說文解字說:“辯,治也,從言在辡之間?!倍稗l”字從“刀”,意為把事物一分為二,引申為辨別訴訟雙方的是非曲直。 在古漢語中,“辯”與“辨”可互訓通用。由此可見,“辯”的本字當產(chǎn)生于古代法律訴訟中對訴訟雙方的判理,為會意字。而在以后的使用中,“辯”有了“治”、“正事”、“明了”、“辨別”、“判別”以及泛指一切對立思想、觀點之間的爭論、辯論等意。 在古漢語中,“詭”的本意是“責求”,說文解字說:“詭,責也?!薄霸帯敝柏熐蟆币庋葑?yōu)椤霸幵p”意,實際上是“恑”字的轉(zhuǎn)注。說文解字
16、說:“恑,變也,從心。”由于古人認為思想產(chǎn)生于心,“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因此,“變詐”就是“心”的變詐,所以“恑”從心。莊子齊物論有:“恢恑憰怪,道通為一。”意思為,一切千奇百怪的東西,從道的觀點看,它們都是可以相互為一的。于是,在古漢語中,“詭”意就有了如下幾種。 怪異之意:如班固西都賦:“殊形詭制,每各異觀?!边`反之意:如呂氏春秋淫辭:“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庇伞霸帯倍葑兊墓艥h語詞匯則有用假話搪塞應付的“詭辭”,詭詐之道的“詭道”,變化多端的“詭譎”,隱秘難測的“詭秘”,譎詐善變的“詭隨”等。 又由于“辯”還有花言巧語之意,如老子曾說過:“辯者不善,善者不辯?!保ɡ献影耸徽拢?/p>
17、所以,花言巧語的“辯”與欺詐、虛偽的“詭”歷史地結合在了一起,如管子法禁:“行辟而堅,言詭而辯?!钡@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個詞組,“詭辯”作為一個名詞出現(xiàn)于漢代。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張儀)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意思是說,善于游說的縱橫家張儀到了楚國,用重金賄賂楚懷王的重臣靳尚,靳尚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說了許多詆毀屈原的話。這里的“詭辯”是“說壞話”的意思。作為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詭辯”,則出自淮南子齊俗訓:“詆文者處煩擾以為慧,爭為佹辯,久稽而不決,無益于治?!薄皝妗痹诠艥h語中本義是言辭激越而詭異,如荀子賦:“天下不治,請陳佹詩?!钡诠造濉⒉缓?、強詞奪理
18、、無理強辯的含義上又通“詭”,因此,這里的“佹辯”就是“詭辯”,并且已經(jīng)與爭論相連,有了“心智”的因素。另外,漢書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又有:“彭祖為人巧佞,卑諂足共,而心刻深,好法律,持詭辯以中人?!边@種“詭辯”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詭辯”已經(jīng)完全一致了。 在西方,“詭辯”(S0phism)也是一個古老的詞匯。西方的“詭辯”一詞源出希臘語的“技巧”、“智慧”,其最初的含義是掌握技巧、具有智慧的人,即“智者”(S0phist)。智者中的一些人在爭論中采用了一種后來被稱做“詭辯術”(S0phistry)的方法,古希臘哲學家把這些人稱做“智術之師”,認為他們是“言論競爭上的能手,詭辯術的專家”,“以詭辭而心
19、滿意足”,并把這些人稱做“詭辯家”。 但這里的“詭辯”含義顯然已經(jīng)有了變化,由于這些“智者”的“詭辯術”逐漸演化為“為了進行欺騙而做的虛假的論證(或議論)”。于是,“詭辯”之原有的“技巧”、“智慧”變形走樣了。 用小聰明賺錢詭辯的界定 由于“詭辯”之原有的“技巧”、“智慧”的變形走樣,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干脆把他們描繪為“假裝聰明而實非聰明,而且是用表面上的聰明而非真正的智慧去賺錢的人”。 一千多年后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更直截了當?shù)亟o“詭辯”下了一個定義:“詭辯這個詞通常意味著以任意的方式,憑借虛假的根據(jù),或者將一個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動搖了;或者將一個虛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動聽,好像真的一樣?!?/p>
20、 這個定義實際上涉及到詭辯論的三個要素:第一,論題虛假。即論題不合乎事實和真理。第二,論據(jù)虛假。即論據(jù)不合乎事實和真理。第三,論證方式錯誤。即論證中采用的推理形式無效。 按照詭辯論所涉及到的這三點,我們可以給“詭辯”重新做一個界定了。“詭辯”就是:“故意違反邏輯規(guī)律和規(guī)則的要求,為錯誤論點做辯護的各種似是而非的論證?!?“蘇張之口”中國古代的詭辯源頭 先秦時代,??坑握f的縱橫家張儀曾和蘇秦一起投師于精通捭闔之術的鬼谷子。學成之后,張儀便到各國游說。在一次陪楚相喝酒時,楚相的一塊玉璧不見了。眾人懷疑張儀,說他貧窮,又德行不好,一定是他偷的。于是便不問青紅皂白,捆起張儀,打了他幾百鞭子。事后,張儀
21、的妻子看到他那狼狽相,不禁嘆息道:“你如果不去游說,哪能招來這場羞辱?”但張儀卻對妻子說:“吾舌尚在否?”他的妻子沒好氣地說:“在呢!”張儀這才如釋重負:“此足矣!”重視舌頭就是重視論辯,其時論辯的重要性,于此可見一斑。 詭辯就產(chǎn)生于古代的論辯中。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立、列國紛爭,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隨著古代奴隸制的崩潰和新興封建制的出現(xiàn),興盛了數(shù)百年的周朝典章制度,由于新的生產(chǎn)力和新的經(jīng)濟關系的誕生,已無法挽回,以往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小雅北山)的局面,已名存實亡?!吧琊o常奉,君臣無常位”(左傳昭公三十二年)的事實,被詩經(jīng)形象地比喻為“高岸為谷,深谷為
22、陵”(詩小雅十月之交)。為了重新實現(xiàn)中國社會的有效管理,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們紛紛“思以其道易天下”。這樣,現(xiàn)實的政治活動、軍事活動、外交活動的需要,決定了這個時代是一個需要論辯、產(chǎn)生論辯的時代。為了政治、軍事、外交、倫理等的需要,各種論辯者都在通過自己的談說論辯來播其聲,揚其道,釋其理。也即通過談說論辯的形式來辯明一定的道理,闡述一定的思想。 因此,諸子蜂起,百家爭鳴,論辯成風,雄辯家層出不窮。他們或者“率其群徒,辯其談說”;或者單槍匹馬,縱橫捭闔。在時代所賦予他們的舞臺上,展現(xiàn)著自己的辯詰雄風。 于是,辯論的藝術在這種政治斗爭和學術爭鳴中,便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史書所記載的許多故事來看
23、,當時一場論辯的勝負,往往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榮辱、一個決策的成敗。于是,“朝聘會同,行人奉使,權宜專對,斷章賦詩,戰(zhàn)勝唇舌之間,增輝壇坫之上,小則系乎國家,大則動關天下”。我國成語寶庫中就有許多成語是這種論辯典故的結晶,如“完璧歸趙”、“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等,不一而足。 但在這講究論辯藝術的年代,有一些論辯家為了播己之聲,揚己之道,釋己之理,不惜采用各種游說手段,正理歪理一齊上,只要能說服就行。例如,張儀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蘇秦則游說其他列國合縱抗秦?!疤K張之口”成為后人對能言善辯者的形容詞。 漢代陳亮曾說過:“乃至戰(zhàn)國之際,強弱之相形,眾寡之相傾,一時鮮廉寡恥之徒,往來乎其間,搖唇鼓舌,劫
24、之以勢,誘之以利,怒之以其所甚辱,趨之以其所甚欲,捭闔而鉗制之,以茍一時之成事者,此無異于白晝而攫者也。蓋其原起于鬼谷子,而成于儀(張儀)秦(蘇秦)?!保惲良穫餍蜣q士傳序)商君書算地則說:“談說之士資在于口?!币饧凑務f論辯的人的本錢是一張能說會道的嘴。 另一方面,當時的社會大變革也造成一定的“名實是非相淆”,這也迫使思想家們開始圍繞表述事物之“名”的性質(zhì)、內(nèi)容、相互關系等問題,展開了辯論,并形成了專以辯論“名實”問題而著稱的一個學派名家。其代表人物有鄧析、惠施、公孫龍。但在他們的關于“名實”問題的論辯中,為了顯示他們的論辯技巧,他們經(jīng)常進行一些奇特的論辯,如上述鄧析的“兩可之說”?;菔└?/p>
25、在對事物“名實”關系進行分析中,提出了分析事物道理的十個命題,這就是“歷物十意”:“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huán)可解”;“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這些辯題在當時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是地地道道的詭辯,而惠施卻“以此為大觀于天下,而曉(啟發(fā),引導)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莊子天下)。 同時,惠施還與當時的“辯者”就二十一個辯題展開了激烈的論辯,這就是
26、著名的“辯者二十一事”:“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青蛙)有尾”;“火不熱”;“山出(有)口”;“輪不碾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于蛇”;“矩不方,規(guī)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枘”;“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對于這些奇談怪論,“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莊子天下)。 這些辯題,曾在當時社會引起很大轟動。雖然惠施自命不凡地宣稱:“天地其壯乎!”表明別人“辯”不倒他;雖然這些辯題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不乏一些真理性的東西,
27、是在對常識的否定中,以奇談怪論的形式曲折地表達了點滴的真理;雖然黑格爾也曾說過,常識是一個時代的思維方式,“其中包含著這個時代的一切偏見”; 雖然這些論辯也從反面刺激了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研究;但是,當惠施“日以其智與人辯”,“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的時候,這些論辯顯然也背離了討論真理的論辯目的,故而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點滴的真理被詭辯掩蓋了。 因此,莊子說這些論辯是“弱于德,強于物”,只能“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認為這些“辯者”們是“存雄(雄心)而無術(道術)”(莊子天下)。漢代陳亮則更批評他們說:“戰(zhàn)國群談聚議,妄為無類之言。彼固自知其不可而姑為戲玩一也。”(習學記
28、言序目)再以后的人干脆把這些“辯者”們的才智和辯術稱為“小夫蛇鼠之智”(宋濂語),“千古奸邪之術”(盧紹弓語)。這些“戲玩”的“無類之言”等的評價,最好地說明了這些辯題的性質(zhì)。 以后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也可嘆為千古奇談。 至于莊子,雖然他的思想閃爍著辯證思維的睿智光芒,使他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位大思想家,但他的許多辯題,其論證奇特,言辭詭異,縱橫捭闔。就連他的學生也說莊子好為“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涯之辭,時恣縱而不儻”。所謂“無端涯之辭”,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沒邊沒沿”??梢娖湔撧q中也有許多荒誕無稽、“諔詭可觀”的詭辯。 可見,“詭辯”在中國可謂是源遠流長,對于這些詭辯,我們將在以后對詭
29、辯的分析中具體談到。 “靠舌頭過活”古希臘的詭辯源頭 你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越過無窮的點。在你穿過一定距離的全部之前,你必須穿過這個距離的一半。這樣做下去就會陷于無止境,所以,在任何一定的空間中都有無窮個點,你不能在有限的時間中一個一個接觸無窮個點。 阿基里斯(古希臘跑得最快的人)追不上烏龜。他首先必須到達烏龜出發(fā)的地點。這時候烏龜會向前走了一段路。于是阿基里斯又必須趕上這段路,而烏龜又會向前走了一段路。他總是越追越近,但是始終追不上烏龜。 飛著的箭是靜止的。因為,如果每一件東西在占據(jù)一個與它自身相等的空間時總是靜止的,而飛著的東西在任何一定的瞬間總是占據(jù)著一個與它自身相等的空間,那么它就不能動
30、了。 一半的時間等于一倍的時間 一粒谷子不能說成是一堆谷子,再加一粒也不能說成是一堆谷子,這樣一粒一粒加上去,永遠也不會堆成谷堆。 拔掉一根頭發(fā)不能成為禿子,再拔掉一根也不能成為禿子,這樣一根一根拔下去,永遠也不會成為禿子。 如果一個人在說“我在撒謊”,那么人們永遠也不能判定他的這句話的真假。因為,如果他說的這句話是真的,就是說他說是一句真話,那么,“我在撒謊”這句話就是假的了;如果說他說的是句假話,那么,“我在撒謊”這句話就又是真的了。 你沒有失去的東西,就還在你那里,你沒有失去角,因此,你就是有角的人。 這些詭辯產(chǎn)生于與中國先秦同時代的古希臘時代。此時,也是思想睿智大放光彩的時代,各種哲學
31、思想輪番上場,探討著世界如何形成的問題,探討著人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在爭鳴中,哲學家們都以語言為武器追求真理,講演、論辯之風日盛。因此,時代的需要也迫使社會產(chǎn)生了掌握講演術、論辯術的需求。柏拉圖就曾認為,講演術是“任何城市里的人們本身的自由和對他人的統(tǒng)治的最大利益和原因”,因為,“言語能夠說服法庭上的法官、議會的議員、會員以及一切集會上(不論是什么樣的國民集會)上所有的人” 。于是,雄辯家紛紛登場。雄辯名篇也不斷展現(xiàn)。如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在雅典五百公民法庭上的答辯,著名演說家德謨西尼的斥腓力演說等,都是辯論講演中的珍品,千古傳誦。 在這一時期,希臘社會也出現(xiàn)一批專門收取學費以傳授修辭學、講演
32、術和論辯術的人。由于這些人中的著名代表普羅泰戈拉第一個自稱“智者”,所以,人們把他們叫做“智者學派”。這些智者們大都具有相對主義、懷疑主義、感覺主義傾向,在早期,由于他們所傳授的是實用的知識,所以也很受人尊敬,如普羅泰戈拉和智者學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高爾吉亞,就都以傳授講演術和修辭術而聞名于世,普羅泰戈拉還以其為傳授辯論術而做出的貢獻,被世人稱為“辯論學之父”。但隨著社會日益增長的政治、訴訟等方面的實際需要,智者學派中的一些人,對辯論的表達方式的重視超過了對問題實質(zhì)的重視,有的甚至到了對事物的是非黑白不管不顧的地步。 例如,高爾吉亞就以懷疑主義的態(tài)度,提出了三個著名命題:無物存在;即使有某物存
33、在,我們也不能認識它;即使我們可以認識某物,我們也無法把它告訴別人。高爾吉亞在論證這些命題時,就利用了思維與存在的矛盾、思維與語言的矛盾、邏輯的矛盾來否認事物的存在,否認對存在的認識,否認思維反映、表述存在的直接現(xiàn)實性。這就使他的論證具有了典型的詭辯意味。這種宣講講演之道中注重技巧而不在乎內(nèi)容的方法,使他們受到非議。難怪古希臘戲劇家阿里斯多芬諷刺高爾吉亞,說他是“靠舌頭過活”的人。 至于智者學派中的一些末流,更是同中國先秦時代的“辯者”們一樣,在論辯中,拋棄常識,“以正當方式或卑鄙手段”,不擇手段地制敵取勝,或壓制和戲弄對方,以逞其能,淪落為典型的詭辯家。 在這一時期,哲學上的論爭也產(chǎn)生了許多
34、著名的詭辯命題。 如被世人稱為“辯證法之父”的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火”,又由于火是永恒流轉(zhuǎn)的,因此,由火所生成的世界萬物也是處在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為了說明這種“一切皆流,無物常住”的性質(zhì),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題:“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但他的學生克拉底魯卻把老師關于運動變化的絕對性的思想絕對化,完全否定了事物的相對穩(wěn)定和相對靜止,干脆又提出了“人不能同時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命題,“把赫拉克利特的辯證法弄成了詭辯”11。 愛利亞學派的代表人物芝諾,在為本宗本派的主張進行辯護時,也在想方設法,挖空心思。如他為了否定運動的存在,提出了自己非難運動的四個命題,即上面所列的“二
35、分法”、“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飛矢不動”、“運動場”。當我們看到這四個命題時,不由得想起了中國古代“辯者二十一事”中的“飛鳥之影未嘗動也”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奇談怪論。 麥加拉學派也常常提出一些詭辯的命題。通過揭露論題的矛盾,使人限于困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上面所列的、由它的代表人物歐布里德所提出的“谷堆”、“撒謊者”、“有角的人”、“禿頭”等。 這些命題如果按現(xiàn)代邏輯或現(xiàn)代哲學的眼光來看,一是開“悖論”研究之先河,如“撒謊者”就是一個典型的語義悖論。二是涉及到了言語行為中的“預設”問題,如“有角的人”就是一個典型的語言預設句。三是涉及到量變和質(zhì)變的矛盾問題,如“谷堆”和“禿
36、頭”就是關于量變到質(zhì)變的關系問題的。但是,在這些命題的論證中,歐布里德也是在利用概念的靈活性和語言中的矛盾進行論辯,也是讓當時的人驚詫不已的,所以說,它們也是詭辯。 “一切都是幻覺”古印度的詭辯源頭 婆羅門問:“汝(你)為何名?” 提波答:“名天?!?問:“天是誰?” 答:“我?!?問:“我是誰?” 答:“狗?!?問:“狗是誰?” 答:“汝。” 問:“汝是誰?” 答:“天?!?問:“天是誰?” 答:“我?!?問:“我是誰?” 答:“狗?!?問:“狗是誰?” 答:“汝?!?問:“汝是誰?” 答:“天?!?婆羅門被折服。12 在古印度,思想文化也異常發(fā)達,宗教、哲學,派系叢生,觀點紛呈。各宗各派之
37、間,各擅鋒銳,以求生存與發(fā)展,因此,論辯也是十分發(fā)達。在其古典文獻五十奧義書中,就記載有很多生動的論辯。 在這些論辯中,有些論辯屬于派系之爭,觀點之辯,但有些論辯恐怕也是純粹炫耀自己如何披堅執(zhí)銳了。如被佛教尊為龍樹菩薩的佛教哲學家龍樹,他有個弟子叫做提波。有一次,提波來到缽羅耶伽國的伽藍,城中有個婆羅門“高論有聞,辯才無礙,循名責實,反質(zhì)窮辭”。看來是個論辯高手。上述讓人哭笑不得卻又不能不甘拜下風的“彎彎繞”,就是他與提波論辯的結果。 還有一位智者,他經(jīng)常向國王講授“一切都是幻覺”的觀點。有一次,宮廷里驚了一頭大象,亂跑一氣,把這個智者嚇得屁滾尿流,東躲西藏。事后國王嘲笑他說:“你是被幻覺嚇跑
38、的嗎?”這位智者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回答:“國王,您看見我逃跑只是一種幻覺?!痹庌q到如此地步,人們還能對他說什么呢? 如上,東西方的“詭辯”都可謂是源遠流長。了解了這些詭辯的源頭,有助于我們認識并破斥現(xiàn)實生活中的詭辯。 二、思維的陷阱要了解詭辯 賠錢賺吆喝有意和無意的區(qū)別 了解了詭辯的定義和詭辯的歷史源頭,我們還需要了解詭辯與謬誤的區(qū)別。 已故著名相聲演員侯寶林曾經(jīng)說過一個傳統(tǒng)相聲“賣布頭”: 一個賣布頭的小販一邊賣布一邊吆喝。他稱贊他賣的布頭白:“氣死頭場雪,不讓二場霜?!?稱贊他賣的布頭黑:“氣死張飛,不讓李逵,亞賽那唐朝的黑敬德。在東山送過炭,在西山挖過煤,開過兩天煤廠賣過兩天煤,它又當過兩
39、天煤鋪的二掌柜的吧!”盡管這位賣布頭的小販起勁地吆喝,人們還是不買他的布頭,于是他便一邊吆喝,一邊降價,兩丈多的布頭從三塊六降到兩塊錢,于是有人表示愿意買他的布頭了。但這時賣布頭的小販吆喝得昏了頭,全然忘記了吆喝的本來目的是什么了,只見他一邊吆喝一邊砍價:“這陣兒你要買我還不賣它。怎么回子事?我賠本賺吆喝去兩毛,讓兩毛,你給一塊六!再去四毛你給一塊二!在去兩毛干脆一塊錢!這不一塊錢!去五毛,讓五毛,你白拿去吧!”在口舌之快中,大過吆喝癮的小販“為藝術而獻身”賠得一干二凈了。 “賠錢賺吆喝”的賣布頭小販雖然傻得可愛,但他并無惡意,只為吆喝得暢快、過癮。并且就算是賠了個精光,他也心無掛礙,因為他賠
40、的本都是從他自己腰包中掏出來的。因此,賣布頭的小販只是在吆喝的過程中忘了吆喝的本來目的,把“吆喝是為賣布”與“為吆喝而吆喝”顛倒了。 但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賠錢賺吆喝”就不是這樣了。如“文化大革命”期間的“要算政治賬,不算經(jīng)濟賬”;如今的那許多冠冕堂皇的“交學費”、無法收拾的“政績工程”等等,就不是帶有藝術癡情的“賠錢賺吆喝”,而是別有用心的“賠人民的錢賺自己的吆喝”了。如報載豫西某鎮(zhèn)領導人,幾年前大肆舉債籌建“政績工程”,欠下“政績債”1億多元。若按該鎮(zhèn)目前的還債能力,要想還清這筆“政績債”,共需耗時100年。如此“信誓旦旦”的一屆“政績”,變成了幾屆、十幾屆政府的包袱。難怪人民對這種“賠人民
41、的錢賺自己的吆喝”的虛假“政績”、泡沫“政績”,心寒齒冷,像兩千多年前孔子無奈感慨“苛政猛于虎”一樣,要憤慨這種變味的“政績”猛于虎了。 顯然,這兩種不同目的、不同結果的“賠錢賺吆喝”不是一回事。藝術癡情的“賠錢賺吆喝”充其量只是謬誤,而毫不務實的,甚至是營造自己官場晉升階梯的“賠錢賺吆喝”則就是詭辯了。 實際上,謬誤和詭辯都是指與真理相對或與客觀事實不相一致的認識。但謬誤是不自覺地違反思維規(guī)律或思維規(guī)則而產(chǎn)生的各種邏輯錯誤,而詭辯則是故意違反思維規(guī)律或思維規(guī)則而產(chǎn)生的各種邏輯錯誤。 怎么去救火誤解和曲解的區(qū)別 “救火!救火!”電話里傳來了焦急的呼救聲。 “在哪里?”消防隊的接線員問。 “在我
42、家!” “我是問著火的地點在哪里?” “在廚房!” “我是問我們怎么樣去你家呢?” “你們不是有救火車嗎?” “我是問我們怎么開到你家?”接線員顯然有些生氣。 “難道你們沒有司機?”報警的人火氣更大。 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你說城門樓,他說小草頭”的溝通屢見不鮮。這種不得要領的溝通,涉及到溝通交際中的語言環(huán)境問題。 人際之間的溝通交際,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以及交際雙方共同具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語言來完成的。在這種言語行為中,就有一個說話者如何表達與聽話者如何理解的問題,也有一個交際成功的等級問題。說話者在“說什么”的時候,他的目的在于通過表達自己的思想,在聽話者身上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出現(xiàn)
43、一定的效果。如何理解“說什么”,是衡量聽話者理解能力的尺度。 但是,語言的表達有時會產(chǎn)生一定的歧義,從而造成誤解,這就需要通過語境來限制歧義,以消除誤解了。具體的語境總是獨一無二的,在特定的語境中,可以將一些含混的語言,變?yōu)橐饬x確定的語言。在“如何救火”中,問者之“疑”如果沒有一定的語境,則會產(chǎn)生歧義,但答者卻偏偏忘記了此時的呼救語境,在時間最為急迫的時候,糾纏于問者之“疑”的歧義上,使應答不得要領。而問者也沒有在答者如此“不開竅”的情況下,及時調(diào)整“問句”,從而也助長了這種“不得要領”。因此,從溝通交際成功具有等級性問題上看,由語言的表達歧義所造成的誤解,是最糟糕的理解。 有則古代笑話:某地
44、方官拜見巡撫大人: 巡撫:“你那里的百姓如何?” 地方官: “白杏有兩棵,紅杏倒不少?!?巡撫:“不是問杏樹,是問黎庶?!?地方官:“梨樹很多,只是結的果不大?!?巡撫:“什么梨樹杏樹,我是問你的小民?!?地方官:“下官小名叫狗子?!?地方官如此傻呼呼地“聽話聽聲”,巡撫如此文縐縐地不知調(diào)整“問句”,使得這場溝通交際的成功等級為零。 有時誤解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不解”,其成功交際的等級也為零。 一位幼兒園的年輕老師在上算術課。她問一個同學:“佳佳,你現(xiàn)在手上有一個蘋果,你姐姐又給了你一個蘋果?,F(xiàn)在你手上一共有幾個蘋果?” “可是我現(xiàn)在手上沒有蘋果呀?”佳佳很奇怪地問道。 “我只是打比方。假如你現(xiàn)
45、在手上有一個蘋果” “可是我手上真的沒有蘋果呀!”佳佳很委屈地說。 “你聽好了,我現(xiàn)在只是在打比方。”老師有些生氣。她又繼續(xù)說道:“你現(xiàn)在手上有一個蘋果,你姐姐又給了你一個蘋果” “她根本不會給我蘋果。她還想問我要蘋果呢?!奔鸭训恼Z氣很肯定地搶著回答。 “好吧?!睙o可奈何的老師又換了個說法:“你現(xiàn)在手上有一個蘋果,你姐姐手上也有一個蘋果?,F(xiàn)在你倆手上一共有幾個蘋果?” “一個?!?“那另一個蘋果去哪了?” “我姐姐給吃掉了。她從來都是這樣,上次她剛有一塊蛋糕” 這位年輕的老師沒等聽完,早已氣得說不出話來了。 在這個故事中,由于聽話者的理解無意背離了原意,只能說是糊涂的“胡攪蠻纏”。但是,這種誤
46、解只是謬誤,還不是詭辯。如果聽話者的理解故意背離了原意,就變成了惡意曲解,就是詭辯了: “工作的時候不準吸煙?!?“所以我吸煙的時候不工作。” 這個回答,將“工作的時候不準吸煙”曲解為“吸煙的時候可以不工作”,這就是在詭辯了。 由于曲解是一種明顯的故意,所以,聽話者的曲解往往能招來說話者的討厭和仇視。如“楊志賣刀”中潑皮牛二對“殺人不見血”這一“夸張”惡意曲解,非要楊志殺個人給他驗證一下,其胡攪蠻纏,十足的無賴嘴臉,以至于楊志最后不得不殺了他,以驗證自己的話“說得不錯”。 我把你背出來真誠與強辯的區(qū)別 有個人為抄近道,從麥田里穿行。結果被麥田的主人發(fā)現(xiàn)。在被吆喝指責之后,這個人趕快往出走。但麥
47、田主人越發(fā)生氣了:“你還沒踩夠?站著別動!等我過去把你背出來?!?13 有時候,一些特定的溝通交際行為所表達的是特定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在其他人看來似乎很荒謬,但由于它所表達的價值判斷不一樣,因此,它不是詭辯,反而有許多可愛之處。如上述笑話中,麥田主人以“直耿”的表達方式,真誠地反映了自己的價值判斷。他是在真誠地“說理”。 但許多詭辯卻是在非常“有理性”地強辯了。 報載某位匈牙利商人與我國一家制鞋企業(yè)簽定了訂購8萬雙鞋的合同。等到貨到開箱,這位匈牙利商人傻眼了:8萬雙鞋都是左腳。緊急追問,鞋廠老板解釋說:“漢語的雙就是兩個?!睙o奈的匈牙利商人只得再訂購了8萬雙右腳鞋。誠然,“雙”的確有“兩
48、個”的含義,但這個“雙”是指與“單”相對的對稱的“雙”。作為量詞,它則用于成對的東西。鞋廠老板只用“雙”的“兩個”含義,抹殺了“雙”的“成對”含義,自以為得計地一下子又增加了8萬雙鞋的出口。 報載某君一家報名參加了某旅行社的“華東五市游”。按行前簽定的合同,所住賓館為三星級飯店。等到實際住下時,才發(fā)現(xiàn)這個三星級飯店遠離市區(qū),一到晚上,一家老小只能悶頭呆在這個“三星級飯店”里,計劃中的夜逛鬧市泡湯了。追問之下,旅行社的人員振振有辭地問道:“難道我們住錯了嗎?” 還有的旅行社搞的“日雙飛游”,實際上是乘第一天的晚班夜航機去,乘最后一天的凌晨早班機回。實際上是將“日雙飛游”搞成了“日減二雙飛游”。若
49、要對其討個說法,旅行社的計算也并沒有什么錯誤。 這些“說理”似乎很“理性”,但明顯是對理性判斷的謬用,是在“有理性”地強辯著。這種強辯就是詭辯。 這些詭辯的蔓延,無疑會使人際溝通變得困難,有時還會造成社會的誠信危機。如上述那位鞋廠老板自以為得計,但殊不知如此移花接木的“解釋”之下,誠信盡喪,以后的生意將再也沒得做了,而其所損害的國家信用,更是無法彌補。至于如今那些故意模糊語言,設置陷阱的廣告、合同,其表面上所損害的是人們的消費心理,但其所造成的危害則是經(jīng)濟信用危機乃至社會信用危機。而上述那些“賠人民的錢賺自己的吆喝”的“政績工程”,其所導致的就是政府信用過度透支,這更是一筆不小的“政績債”。
50、從人類思維發(fā)展史以及人類的溝通交際的實際看,只要存在有思維交際,就一定會有正確的思維方法和不正確的思維方法。亞里士多德就曾說過:“關于論證,像別的東西一樣,有真正的論證,也有像贗品那樣的東西。”14在這種贗品中就包含有詭辯。它表面上振振有辭,似乎很有道理,實際上卻是以故意違反思維規(guī)律或思維規(guī)則而挖的一個思維的陷阱。認清這一點,對于我們在人際溝通中如何采取正確的策略應對各種詭辯,有著重要的意義。 到底能不能清楚的頭腦 我們小時候可能都曾有過類似如下的打嘴仗: 長大了,我要周游整個世界。 你有那么多錢嗎? 有! 沒有! 就有! 就沒有! 沒有我也能掙出那么多錢來。 不能! 能! 就不能! 就能!
51、長大了,我們自然不會再計較這筆永遠算不清的糊涂賬了。但是,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又碰到了更多的胡攪蠻纏、強詞奪理。有時我們甚至面對對方的那張“能把死人說活”的“好嘴”,氣憤且又無奈地感到有點“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了。 當我們碰到那些“真是氣死人”的詭辯時,應該怎么辦? 其一,默默地忍受你對!你對! 其二,一逃了之你行!你行! 其三,那咱們就胡攪吧要打架了。 其四,有必要好好理論一番講講道理。 雖然中國古代的圣賢鄧析曾經(jīng)說過:“非所宜言,勿言;非所宜爭,勿爭?!保ㄠ囄鲎愚D(zhuǎn)辭)“一聲而非,駟馬勿追;一言而急,駟馬不及。故惡言不出口,惡語不留耳,此謂君子也?!保ㄍ希╇m然孔子也曾經(jīng)認為,人的言
52、語行為要符合“禮”,在言語交際活動中,不能有爭強好勝的爭執(zhí),因此,他要求“君子矜而不爭”(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無所爭”(論語八佾)。雖然荀子也曾經(jīng)說過:“彼爭者,均者之氣也。”(荀子堯問)并且告誡我們:“有爭氣者,勿與辯?!保ㄜ髯觿駥W)但是,正如黑格爾曾經(jīng)指出的:“找岔子要比理解肯定的東西容易?!?5為了保證人際溝通的正常進行,不到萬不得已的地步,我們難道不應該對這種“找岔”理論一番嗎? 當然,這種“理論一番”并不是斗氣,而是真正的講道理。因此,對于上述“真是氣死人”之后的四種選擇,我們恐怕不能一味地為避免無謂的爭吵而采取“不妨姑息”的溫情主義。雖然有時“沉默是金”,但為了保證人際溝通的正常進
53、行,更多的時候應該是“雄辯是金”,“該出手時就出手”。 因此,此時最正確的策略是最后一種。我們有必要對對方的“不屑” 探個究竟。而這是需要我們有必備的知識,以保證我們有清楚的頭腦,從而在“辯而不爭”(荀子不茍)的談說論辯過程中,以“告之示之”(荀子榮辱)的說理方式,以“言必當理”(荀子儒效)的說理內(nèi)容,分析詭辯,清除詭辯。這也符合孔子所說的:“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wèi)靈公) 1+1等于幾健康的心態(tài) 有人問我們一個大哲學家、數(shù)學家羅素曾經(jīng)問過的問題:“1+1等于幾?” 這是大哲學家、數(shù)學家羅素提出的問題?他的思想深邃,思維方式一定與常人迥然
54、不同,提出的問題一定有無限奧秘,我們自然也不能用常人的思維方式來考慮。于是我們想來想去,在什么情況下,1+1等于虛無;在什么情況下,1+1等于1;在什么情況下,1+1等于無限;在什么情況下,1+1等于力量;在什么情況下,1+1等于友誼;在什么情況下,1+1等于愛情;在什么情況下,1+1等于永恒;反正,我們不能“愚蠢”地想到1+1會等于2。 1+1等于2,這應該是千古不變的真理??蔀槭裁次覀冊谶@些真理面前,卻要繞來繞去想那些不著邊際的答案呢?原來,是我們在“崇拜權威”的心態(tài)支配下,忘記了真理是人們的認識、意識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性的正確反映,是人們的認識、意識中包含的與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性相一致的內(nèi)
55、容。這種惟權威是從的心態(tài),將使我們清醒的頭腦再度糊涂起來,就會如同中世紀的那個經(jīng)院哲學家一樣,因主張人的神經(jīng)會合于心臟,被一個解剖學家請去參觀人體解剖,當他親眼看到人的神經(jīng)確實在大腦中會合時,仍然要說“假如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里沒有說神經(jīng)是從心臟中產(chǎn)生出來的,那我一定會承認這是真理了”。 在現(xiàn)實的人際溝通中,“人微言輕”的現(xiàn)象并未絕跡,從而使得許多人把自己放在了一個不平等的論辯角色上,面對詭辯,盡管肚子氣得鼓鼓的,卻又任由其橫行。甚至自己也在推波助瀾,幫助詭辯橫行。 進化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識破騙局、避免被愚弄上人類最強烈的心理感情之一。因此,在現(xiàn)實的人際溝通中,為了對付詭辯,我們不但要有清醒的
56、頭腦,而且還要有健康的心態(tài)。只要對方故意違反邏輯,那就是詭辯,那就要義不容辭地駁斥他。羅素說得好,1+1等于2,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而對于真理,我們沒有什么可以猶豫和顧忌的。 磨刀不誤砍柴工掌握必備的思維知識 鄰居家通宵達旦地打麻將,實在忍不住,上門討個說法: “你們這樣通宵達旦、吵吵嚷嚷地打麻將,影響別人休息?!?“影響別人,又不影響你?!?“怎么不影響,你們深更半夜還在吵吵嚷嚷,吵得人睡不著覺。” “你們家孩子能不能深更半夜不哭?也吵得人睡不著覺。還有你們家?guī)乃芰魉暲洗?,你們家能不能把廁所關上?” 真可謂尖牙利齒。為了痛痛快快地破斥這類“思辨的把戲”、語言的詐騙,我們惟有保持“清醒
57、的頭腦”、健康的心態(tài)和敏銳的洞察力,才能不被其所蒙蔽。 什么叫做“清楚的頭腦”?就是“思想要確定”,要善于合乎邏輯地思考問題,“在任何時候都必須用思想的首尾一貫性去幫助還不充分的知識”16。 至于如何“思想要確定”,從而保持“清楚的頭腦”?邏輯學是最基本的知識。關于這一點,黑格爾曾有言在先:“從事這種形式邏輯的研究,無疑有其用處,可以借此使人頭腦清楚?!?7 當人類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為了正確地認識世界,正確地進行溝通交際,就要對自身的認識能力思維進行研究了。因此,許多學科都在研究思維。如哲學、心理學、邏輯學等。 但哲學是從認識論角度,也即是從人類認識的來源以及認識發(fā)展過程的角度來研究思維的,如認
58、識發(fā)展的過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途徑是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等。心理學則是把思維作為一種心理活動,探討思維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機制和規(guī)律。普通邏輯學只研究思維形式、思維規(guī)律。 由于人際溝通中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是邏輯思維方式,而作為思維的陷阱詭辯,更多地是違反了邏輯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和規(guī)則,所以,為了更清醒地認識詭辯、破斥詭辯,邏輯思維的基本知識,是我們必備的最基本的思維知識。 (1)什么是邏輯?邏輯是關于思維形式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 (2)什么是思維?思維是認識的理性階段,它是一個對感性認識進行加工,并進而把握事物本質(zhì),形成概念、判斷、推理的理性認識過程。 人們對于世界的認識,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
59、在這個形成思維的過程中,思維具有哪些特點呢? 第一,具有間接性。思維只有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 第二,具有抽象性。思維是人們在反映客觀事物時,舍棄了非本質(zhì)的東西,抽取其本質(zhì)東西的認識過程。古希臘曾有人給“人”下定義:“人是兩足直立的無羽毛的動物?!庇捎谶@個關于“人”的定義并沒有抽象出“人”的本質(zhì),因此,有人把一只拔光了毛的雞扔到這個人的面前說:“給,這就是你說的人。”我們不能說第二個人在詭辯,只能說第一個人的思維認識不具有抽象性。 第三,具有概括性。思維是通過抽象從部分認識對象中得到本質(zhì)的認識,推廣到這一類事物的全體的過程,思維表達的是事物的具有本質(zhì)意義的抽象屬性。例如,歷史上不同的學科
60、曾給“人”下過不同的定義,有幾十種之多。但無論哪一個學科的定義,都可以推廣到人類的全體。 第四,思維需要借助語言來實現(xiàn)。人們是用語言進行溝通交際的,語言是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思維是語言的思想內(nèi)容。沒有語言,人們相互之間的溝通就只能比比劃劃地互相猜來猜去;沒有思維,人們相互之間的溝通就變成牛吼了。 (3)什么是思維形式?思維形式是思維內(nèi)容的一般形式結構。 任何事物都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思維也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其“思維內(nèi)容”就是反映到人們思維中的客觀對象;其“思維形式”就是思維內(nèi)容的一般形式結構。也即,不同思維內(nèi)容所包含的具有某種相同邏輯性質(zhì)的組成部分之間的一般聯(lián)結方式。它的表現(xiàn)形式是: 第一,思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健康養(yǎng)生類產(chǎn)品包裝設計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租賃房屋租賃合同網(wǎng)絡安全保障協(xié)議4篇
- 2025年度集裝箱裝卸運輸操作規(guī)范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民間個人借款合同金融創(chuàng)新服務細則
- 二零二五版農(nóng)業(yè)保險代理服務合同范本8篇
- 2025年度房產(chǎn)抵押經(jīng)營性貸款合同樣本
- 2025年南京住建部房屋租賃合同規(guī)范版
- 課題申報參考:面向微生物組中介效應的群落水平關聯(lián)檢驗方法研究
- 課題申報參考:美式“小多邊主義”沖擊下中國伙伴關系的升級與轉(zhuǎn)型研究
- 2025年木材銷售企業(yè)庫存管理服務合同
-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小學生口算天天練
- 九年級上冊-備戰(zhàn)2024年中考歷史總復習核心考點與重難點練習(統(tǒng)部編版)
- 三年級數(shù)學添括號去括號加減簡便計算練習400道及答案
-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數(shù)學簡便計算300題及答案
- 澳洲牛肉行業(yè)分析
- 老客戶的開發(fā)與技巧課件
- 計算機江蘇對口單招文化綜合理論試卷
- 成人學士學位英語單詞(史上全面)
- KAPPA-實施方法課件
- GB/T 13813-2023煤礦用金屬材料摩擦火花安全性試驗方法和判定規(guī)則
- GB/T 33084-2016大型合金結構鋼鍛件技術條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