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銷權規(guī)章制度在遺產之債中的運用_第1頁
撤銷權規(guī)章制度在遺產之債中的運用_第2頁
撤銷權規(guī)章制度在遺產之債中的運用_第3頁
撤銷權規(guī)章制度在遺產之債中的運用_第4頁
撤銷權規(guī)章制度在遺產之債中的運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撤銷權制度在遺產之債中的應用杜江涌 胡蘭 杜江涌(1975),男,山西太谷人,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廈門大學法學博士后,研究方向:民法;胡蘭(1976),女,重慶人,西南大學育才學院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民法。(西南政法大學 民商法學院;重慶 401120)摘要:在現(xiàn)行法律制度下,假如被繼承人生前或繼承人的行為差不多或有可能損害債權人的利益,遺產債權人缺乏有效的救濟手段。一個具有以信用為依托的經濟制度的社會,不能依照債務同死者一起消亡的原則運行。法為保證遺留債務能適當償付,必須有所約束。借鑒他國立法經驗,并結合我國現(xiàn)實的社會和適應,遺產之債撤銷權制度的設立已成為必需。

2、 關鍵詞:撤銷權;遺產之債;立法構想問題之提出繼承制度的目的在于解決自然人死后合法財產轉移給誰以及如何轉移的問題。參考文獻:1 Arthur Hartkamp etc : Towards a European Civil code and edition ,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8 , 175. 現(xiàn)行繼承法頒行于1985年,在當時打算經濟的條件下,遺產債務問題比較少且簡單,囿于現(xiàn)實的制約,立法者對以后形勢可能不足,自可不能考慮遺產債權的愛護問題。此外,我國在立法上奉行“易簡不宜繁”的指導思想,對法律關系的規(guī)制更多是粗線條的勾勒,故對遺產債務相關制度設計的粗

3、糙和遺漏也就顯得不足為怪。立法的缺失導致司法的迷惘,就遺產之債的保障而言,其存在的要緊缺陷有:其一,關于被繼承人生前行為,造成被繼承人遺產的實際價值不足以清償其債務而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況,我國繼承法沒有相應的規(guī)定加以規(guī)制,導致被繼承人生前通過危及債權人債權的行為來躲避債務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其二,關于被繼承人死后繼承人危及遺產債權人利益的行為,我國繼承法沒有相應的規(guī)定加以規(guī)制,導致被繼承人死后繼承人清償其自身債務、怠于行使遺產債權或對個不遺產債權人清償而危及其他債權人的情況屢屢出現(xiàn),不僅使債權人遭受嚴峻損失,而且也嚴峻破壞社會經濟秩序。 于此,法律不僅要規(guī)定“應該如何樣”,還必須考慮到“假如不如此

4、又如何”,“因為所有這些被承認的權利在某種程度上或在某些時刻可能發(fā)生沖突。對法律活動來講,也許重要的不是承認權利,而在于如何恰當?shù)嘏渲脵嗬?,并因此給予恰當?shù)木葷??!? 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182.因此救濟手段是法律規(guī)范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否則,之前的規(guī)定沒有落腳點,至多是一種法律宣言。本文依照我國繼承法律關系的新情況,借鑒國外立法經驗,結合我國實際,以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為基礎,試就撤銷權制度在遺產之債中的應用進行探悉,以期引玉之效。二、我國遺產之債撤銷權制度的立法建議稿(一)遺產債權人撤銷權的成立要件1、被繼承人或繼承人有危及債權人債權的財產行為。被繼

5、承人生前非即時消耗型贈與;依照現(xiàn)行合同法第186條的規(guī)定,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的贈與合同、道德義務性的贈與合同贈與和通過公證的贈與合同,為不可撤銷的贈與合同。但若贈與人是債務人,同時他的種種行為符合了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主、客觀要件,為完全地實現(xiàn)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交易的穩(wěn)定和信用制度的完善,債權人若依據(jù)合同法74條的規(guī)定就可撤銷債務人的贈與行為。這就出現(xiàn)了關于此種贈與合同債權人是否能夠行使撤銷權的問題,在維護社會道德、公共利益和債權人的私人利益兩方面我們的法律該如何取舍?本文認為若完全忽視債權人的利益而規(guī)定他不可行使撤銷權那么就對他利益會形成合法的侵害;但若毫無限制的規(guī)定債權人能夠行使撤

6、銷權又是對我國公權利的無視;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是專門重要的問題。關于上述問題,本文區(qū)分即時消耗型贈與合同和非即時消耗型贈與合同分不加以解決。所謂即時消耗型贈與合同是指受贈人一旦同意贈與財產就會趕忙投入使用的贈與合同,此種贈與合同多用于自然災難和戰(zhàn)爭災難。所謂非即時消耗型贈與合同是指受贈人同意贈與財產就會過一段時刻才投入使用的贈與合同,這類合同如用于捐助“希望工程”的贈與。關于用于即時消耗項目的贈與合同債權人無權行使撤銷權。我們設想若贈與人的債權人向人民法院申請行使撤銷權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就會依據(jù)合同法判令同意贈與的公益性機構或政府機構返還受贈的物品而實際上該物品差不多用

7、于公益目的而消耗,該機構已無力返還,該機構及其人員并未因贈與而受益卻因受贈而憑空增添了一種債務,這不符合法律的權利義務對等原則。由此該機構在同意贈與時還得審查贈與人是否債臺高筑、在贈與后是否會出現(xiàn)資不抵債而陷于破產的境地,而疫情、災情和戰(zhàn)爭的緊急情形哪里有容該機構從容的進行審查。就比如我國所面臨的突如其來的災難,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共抗非典,各地的紅十字會在同意捐贈后因為疫情如火會趕忙按捐贈者的意愿將救災物資趕忙送到受災地區(qū),而在他們辛辛苦苦抗擊非典時突然接到法院的執(zhí)行令要求退還某某組織的捐贈物資,而他們那時差不多無力返還,我想這并非我國立法者的意圖。故對債權人對上類贈與合同的撤銷權應當給

8、予限制。關于非用于即時消耗項目的贈與合同應當引入公證公告制度,即在贈與行為實施前由公證機關給予公告,公告期能夠是15日、一個月或三個月,在這期間同意債權人進行申告,假如有人在這期間舉證講明該贈與人會因此而資不抵債,贈與人的贈與純屬惡意,則不予公證,并告知他向法院申請行使撤銷權,法院宣布贈與合同無效,若在這期間債權人沒有進行申告,那么在公告期滿后債權人無權行使的撤銷權。如此處理保證了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既維護了債權人的利益,同時也兼顧了合同法186條第二款和188條對受贈人利益愛護的規(guī)定。(參見:王賢斌:“受贈人和債權人利益的愛護”,山西經濟治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被繼承人生前放棄

9、自己的債權;被繼承人生前對未到期的債務提早清償;被繼承人生前對到期的數(shù)個債務,只清償了部分債權人的債務;被繼承人生前對本沒有提供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被繼承人死后,繼承人將遺產用于非即時消耗型贈與;被繼承人死后,繼承人放棄遺產債權;被繼承人死后,繼承人只清償個不債權人的債務;繼承人將遺產轉移、隱藏,或者揮霍白費,或者不善經營導致虧損;繼承人將遺產用于清償自己的債務。2、被繼承人或繼承人的行為給遺產債權人造成現(xiàn)實的損害。3、被繼承人或繼承人與第三人的行為為有償行為時,要求當事人主觀為惡意,當事人的惡意以行為時為準。(二)遺產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要件1、遺產債權人的撤銷權由遺產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

10、在訴訟上行使。2、遺產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遺產債權人的債權為限。3、遺產債權人必須在法定期限內行使撤銷權。4、遺產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遺產或繼承人負擔。(三)遺產債權人撤銷權行使的法律效力遺產債權人撤銷權行使的法律效力要緊表現(xiàn)在:有害行為一旦被撤銷,該行為自始無效。受益人差不多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不能返還的,應折價賠償。受益人支付了對價的,其有不當?shù)美姆颠€請求權。若受益人于取得利益后,又以有償行為讓與第三人,即所謂轉得人,該轉得人于受讓時為善意,其權利之轉得不因撤銷權之行使而受阻礙。行使撤銷權的遺產債權人有權請求受益人向自己返還利益,并優(yōu)先受償。 三、遺產之債撤銷權制度立法建議稿

11、的要緊理由分析法律制度內在的和諧以及法律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良性的互動是法律有效調整社會生活的前提,也是對一項既存法律制度的合理性進行評判的標準。現(xiàn)行繼承法的制度設計符合現(xiàn)代市民社會成員人格獨立,意思自治的理念,無疑是正確的。然而,繼承不僅關系到繼承人的利益,而且關系到債權人的利益,在筆者看來,作為一種制度,法律應緊密地關注現(xiàn)實生活并對其作出合理的制度反映,必須對法律關系中的各方當事人提供平等的愛護。撤銷權是債權人自保的方法,其行使旨在保全債務人的責任財產,憑借此種方法,債權人得以干涉他人間的私法關系而使之歸于無效,從而回復債務人的責任能力,以此來愛護債權人靜態(tài)利益的安全性。債權人撤銷權制度起源于羅

12、馬法的“廢罷訴權”據(jù)講該權利為羅馬五大法學家之一的保羅所創(chuàng),又稱“保羅訴權”。,是指債權人關于債務人危害債權實施的行為,向法院請求撤銷該行為的權利。我國合同法第74條規(guī)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能夠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也能夠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保ㄒ唬╆P于遺產債權人撤銷權的成立要件遺產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實際上是對他人之間差不多成立的私法關系加以破壞,使他人間的法律關系發(fā)生本不應該有的態(tài)勢,而使第三人遭受不測損害,假如遺產債權人撤銷權運用不當會害及交易安全,并進而限制財產的流轉與資金的融通。因

13、此須依不同情形,嚴格規(guī)定遺產債權人撤銷權成立要件以限制其適用,從而愛護交易安全。第一,被繼承人或繼承人有危及債權人債權的財產行為。被繼承人以及繼承人必須有以財產為標的的行為。遺產債權人所撤銷的為被繼承人或繼承人的行為,因此必須是被繼承人或繼承人的已為行為,遺產債權人才有撤銷權,而且行為必須以財產為標的,因此不是以財產為標的的行為如提供勞務的行為以及其他身份行為均不得為撤銷的對象。遺產債權人所能撤銷的行為為被繼承人或繼承人的以財產為標的的行為,但其不僅包括契約行為,其他減少財產或增加財產負擔的適法行為也包括在內,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幾類行為:處分行為;準法律行為;其他可使其財產減少的行為。3 李丹

14、,谷玉章.論債權人撤銷權與交易安全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3).第二,被繼承人或繼承人的行為給遺產債權人造成現(xiàn)實的損害。撤銷權以愛護債權人為目的,因此債權人的債權必須受損害,債權人才有撤銷權。債權人所受的損害并非僅指現(xiàn)實的損害,今后的損害也可構成這一要件。德國民法認為:債權有不能受清償?shù)奈kU是指債務人財產減少而使其發(fā)生了支付不能,即“支付不能講”;瑞士民法則規(guī)定“有不能受清償之危險”是指債務人的財產不足即“債務超過講”。還有所謂“債權不能實現(xiàn)講”,即所謂有害于債權是將造成債權人的債權不能實現(xiàn)。我國臺灣學者一般認為,是否有害于債權人的債權而構成詐害行為,應以債務人陷于無資力,即

15、不能清償為要件。4 王家福: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84 頁。4 在繼承法律關系中,假如被繼承人的生前行為或繼承人的處分行為導致剩下的遺產不足以實現(xiàn)遺產債權人的債權,就構成了對遺產債權人造成了現(xiàn)實的損害。第三,被繼承人或繼承人與第三人的行為為有償行為時,要求當事人主觀為惡意,當事人的惡意以行為時為準。羅馬法將債務人的行為分為有償行為和無償行為。關于被繼承人或繼承人與第三人所為的無償行為來講,只要有危害遺產債權的事實即可成立撤銷權,因為受益人所得利益為無償取得,即使撤銷讓其返還得利也可不能使其遭受專門大損害,因此當存在危及債權的事實,法律偏重于對債權人的愛護,

16、專門是公平。但關于有償行為而言,在多種權利并存且相互沖突情形下,法律應對此作出衡量較量,不能隨意地厚此薄彼,否則債權人平等原則無法貫徹,致使交易安全無法維系。因此關于被繼承人或繼承人與第三人所為的的適法行為,由于受益人所受利益有相當?shù)膶r,其所獲利益理應受法律愛護,但若其主觀為惡意,則無愛護的必要,這時理應選擇愛護債權人的利益。因此,在有償行為的情形下,遺產債權人撤銷權的成立必須以有關當事人主觀上的惡意為必要。被繼承人或繼承人必須有惡意即被繼承人或繼承人在行為時明知有害于遺產債權人的債權,這是撤銷權的成立要件。關于這一點,各國采納不同標準:日本民法采納認識主義或觀念主義,認為只要以債務人明知有

17、損于債權人的權利就能夠了,而德國、瑞士及奧地利民法則采納意思主義或希望主義,即債務人不僅必須明知同時還有意損害債權人的權利就可成立撤銷權。我國合同法沒有明文規(guī)定債務人于事實上施行為時必須有主觀上的惡意,而是將其問題轉換為一個客觀推斷的問題“明顯不合理的低價”這顯然是一個模糊概念,為法官制造了大量的自由裁量空間。此后的司法解釋為對何為“明顯不合理低價”沒進行明確的解釋,因而需要法官從一個一般的正常人的標準動身,進行合理的推斷與裁量。5 王利明:合同法要義與案例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 294、289 頁。受益人必須為惡意,即受益人受益時明知有害于遺產債權人的權利。這是嚴格撤

18、銷權的成立要件,在傳統(tǒng)民法理論中,將此列為撤銷權的行使要件。6 史尚寬:債法總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57、473 頁。受益人是指基于被繼承人或繼承人的行為而取得利益的人。受益人的惡意是指其在取得一定財產或一定財產的利益時,差不多明白被繼承人或繼承人所為的行為有害于遺產債權人的債權。受益人必須在受益時為惡意,在受益后為惡意的,不得行使撤銷權。受益人的惡意證明,一般需要債權人舉證。(二)關于遺產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要件第一,遺產債權人的撤銷權由遺產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在訴訟上行使為了幸免債權人濫用撤銷權,保障交易安全,實現(xiàn)債權人的撤銷權制度的立法目的,我國合同法規(guī)定以訴訟

19、形式行使撤銷權。債權人為撤銷之訴的原告,假如是連帶債權的,數(shù)個債權人為撤銷之訴的共同原告。撤銷之訴的被告為債務人。受益人能否作為共同被告呢?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24條規(guī)定:“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的規(guī)定提起撤銷權訴訟時只以債務人為被告,未將受益人或受讓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能夠追加該受益人或受讓人為第三人?!笨梢?受益人不能成為撤銷之訴中的被告,而只可能是第三人。第二,遺產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遺產債權人的債權為限何謂“債權人的債權”這一規(guī)定十分模糊。有學講認為債權人的撤銷權行使的目的在于保全所有的債權,因而其行使的范圍不以保全行使撤銷權的

20、一般債權人享有的債權額為限,而應以保全全體一般債權人的全部債權為限度。7 王家福: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86 頁。也有人主張,當數(shù)個債權受同一個債務人行為危害時,各債權人均有權依撤銷權起訴,其請求范圍僅限于各自債權的保全范圍。8 楊立新:“論債權人撤銷權”,河北法學,1990年第3期。筆者認為,撤銷權的行使范圍應以撤銷權人的債權額為限:債權人只能對自己債權有無保全必要做出推斷,對他人債權的情況不明就難以推斷債務人的行為是否差不多危及到其債權。換言之,即使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明白其他債權的情況,其也必須爭得其他債權人的同意,取得其他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托付授權,

21、否則,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的“不告不理”原則;債是相對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不具有社會公示性。債權人沒有義務去調查債務人的其他債權情況,法律不可能也不應該為債權人設定此義務;9 提愛蓮:“撤銷權法律效力探討”,法律適用,2003年第5期。一個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以后,并不阻礙其他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債權人只以自己債權額進行保全是權利不得濫用的體現(xiàn),權利人只能處分自己的權利,對他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無權干涉。依照先起訴、先保全即可先實現(xiàn)權利的原則,債權人能夠基于對債務人的訴訟和財產保全而取得實際上優(yōu)于其他債權人的地位,這種事前預防性的做法,能夠有效地防止其他債權人坐收其利情況的發(fā)生。第三,遺產債權人必須在法

22、定期限內行使撤銷權依照合同法第75條的規(guī)定:“撤銷權自債權人明白或者應當明白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行使。自債務人行為發(fā)生之日起5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該撤銷權消滅?!毙枳⒁獾氖?上述期間為除斥期間,除斥期間是法律明確規(guī)定某項權利存續(xù)期間,而不是訴訟時效,在此期間內,不能發(fā)生中止、中斷或者延長的情形,屬于不變期間?!懊靼住笔侵赣凶C據(jù)證明的確定的“明白”,而“應當明白”是一種法律上的推定,不管當事人實際上是否明白權利受到侵害,只要客觀上存在明白的條件和可能,就能夠推定為“明白”。具體到繼承法律關系中,遺產債權人明白或應當明白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行使。自被繼承人或繼承人行為發(fā)生之日起5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23、,該撤銷權消滅。關于被繼承人的所為而言,是指被繼承人死亡前三個月期限內所為的有害行為。因為,被繼承人生前惡意處分自己的財產是意識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這一點上,而其這種預見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第四,遺產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遺產或繼承人負擔。遺產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所支付的律師代理費,差旅費等必要費用,應由遺產或繼承人負擔。假如撤銷的是被繼承人生前的有害行為,則遺產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遺產負擔;假如撤銷的是繼承人所為的有害行為,則遺產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繼承人負擔。(三)關于遺產債權人撤銷權行使的法律效力關于遺產債權人撤銷權行使的法律效力,我們要緊探討行使撤銷權的遺產債權人有無優(yōu)先受償?shù)臋嗬麊栴}。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有無優(yōu)先受償?shù)臋嗬?,各國立法例?guī)定不一,我國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釋對此未作規(guī)定。傳統(tǒng)民法理論認為,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不具有優(yōu)先受償?shù)臋嗬?0 史尚寬:債法總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05頁;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97頁。筆者對此持保留意見。法律制度的建立取決于法律所體現(xiàn)和愛護的社會關系的存在,而這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