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人教八年級下冊多舛的命運不變的情懷1_第1頁
初中語文人教八年級下冊多舛的命運不變的情懷1_第2頁
初中語文人教八年級下冊多舛的命運不變的情懷1_第3頁
初中語文人教八年級下冊多舛的命運不變的情懷1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多舛的命運,不變的情懷 宜賓市李莊中學 李屏易【議題】:品杜詩憂國憂民之情【篇目】: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教學目標】 了解詩文,找出賞析詩歌情感的方法,體會詩人的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學習賞析詩歌情感的方法,體會詩人情懷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要點】讀詩文,掌握賞析詩歌情感的方法,體會詩人情懷【核心目標】掌握賞析詩歌情感的方法,體會詩人情懷 【教學步驟】一、激趣導入,明確目標二、檢查預習,把握學情1.搜集整理杜甫詩名句。2.誦讀詩文,讀準字音。三、導學新課,落實目標1.教師用問題引導學生賞析已學過詩歌春望,并點出賞析杜甫詩情感的方法。抓關鍵詞句 找

2、寫作背景2.思路推廣,用上述方法學習另外兩首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默讀自學 小組合作交流 反復誦讀) 問題:我從 ,讀出了詩人 的情感。達成共識,課外拓展1.學生自主品析石壕吏2.推薦書目兵車行麗人行五、總結反思,盤點收獲 閱讀材料: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寫作背景:天寶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qū)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

3、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注釋:(1)國:國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2)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3)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4)濺淚:流淚。(5)恨別:悵恨離別。(6)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里指安史之亂的戰(zhàn)火。(7)抵:值,相當。(8)白頭:這里指白頭發(fā)。(9)搔:用手指輕輕的抓。(10)渾:簡直。(11)欲:想,要,就要。(12)勝:受不住,不能。(13)簪:一種束發(fā)的首飾。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4、,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寫作背景:759年,安史之亂未定,杜甫一家輾轉(zhuǎn)來到成都,由親友幫助,在西郊浣花溪,用兩年時間蓋上一間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總算得到一個安身之處。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陣狂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濕透了室內(nèi)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此情此景令他感慨萬千,于是寫下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注釋:(1)怒號(ho):大聲吼叫。(2)三重(ch

5、ng)茅:幾層茅草。(3)掛罥(jun):掛著,掛住。罥,掛。長(chng):高。(4)塘坳(o):低洼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邊低地。(5)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6)呼不得:喝止不住。(7)俄頃(qng):一會兒。(8)秋天漠漠向昏黑: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了下來。(9)布衾(qn):布質(zhì)的被子。衾,被子。(10)嬌兒惡臥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壞了。(11)床頭屋漏無干處:整個房子都沒有干的地方了。(12)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13)喪(sng)亂:戰(zhàn)亂,指安史之亂。(14)沾濕:潮濕不干。何由徹:如何才能挨到天亮。(15)

6、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sh):寬敞的大屋。(16)大庇(b):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寒士:指貧寒的士人們。俱:都。歡顏:喜笑顏開。(17)突兀(w):高聳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廣廈。見(xin):通“現(xiàn)”,出現(xiàn)。(18)足:值得。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寫作背景:這首詩作于代宗廣德元年()春。延續(xù)七年多的安史之亂終于結束了。詩人在劍南喜聞薊北光復,想到國家可以重新安定,人民可過安定生活,自己可以攜眷還鄉(xiāng),喜極而涕寫下了這首詩,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稱贊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7、?!?注釋:1.聞:聽說。官軍:指唐朝軍隊。2.劍外:劍門關以南,這里指四川。3.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qū),是安史叛軍的根據(jù)地。4.涕:眼淚。5.卻看:回頭看。6.妻子:妻子和孩子。7.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愁已無影無蹤。8.漫卷(jun)詩書喜欲狂:胡亂地卷起。是說杜甫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裝準備回家鄉(xiāng)去了。9.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fā)狂。10.放歌:放聲高歌。11.須:應當??v酒:開懷痛飲。12.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還鄉(xiāng),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13.作伴:與妻兒一同。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

8、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寫作背景:758年,為平息“安史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jié)度使,率兵二十萬圍攻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所占的鄴郡(今河南安陽縣),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nèi)部矛盾重重,形勢發(fā)生很大變化。在敵人兩面夾擊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省孟西縣),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jīng)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jù)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石壕吏就

9、是其中一篇。 注釋:(1)暮:在傍晚。(2)投:投宿。(3)吏:官吏,低級官員,這里指抓壯丁的差役。(4)逾(y):越過;翻過。(5)走:跑,這里指逃跑。(6)呼:訴說,叫喊。(7)一何:何其、多么。(8)怒:兇狠。(9)苦:凄苦。(10)前致詞:指老婦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11)鄴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陽。(12)戍(sh):防守,這里指服役。(13)附書至:捎信回來。(14)新:最近,剛剛。(15)存:活著,生存著。(16)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17)長已矣:永遠完了。(18)室中:家中。(19)更無人:再沒有別的(男)人了。(20)去:離開,這里指改嫁。(21)請:請求。從:跟

10、從。應:響應。(23)急應河陽役:趕快到河陽去服役。(24)猶得:還能夠。(25)夜久:夜深了。(26)如:好像,仿佛。(41)聞:聽。(42)泣幽咽:低微斷續(xù)的哭聲。(43)明:天亮之后。(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45)獨:唯獨、只有。這首詩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我從 ,悟出了詩人 的情感(心理)。推薦篇目: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耶娘 一作:“爺”)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驈氖灞狈篮樱阒了氖鳡I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qū)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