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名詞解釋(全)_第1頁
考古學名詞解釋(全)_第2頁
考古學名詞解釋(全)_第3頁
考古學名詞解釋(全)_第4頁
考古學名詞解釋(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良渚文化遺址群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位于中國東部浙江省的余杭縣。年代約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良渚文化遺址群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群,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范圍廣闊,內涵豐富,分布于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余處。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遺址群中發(fā)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fā)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guī)模和水平的地區(qū)之一。良渚文化遺址群的發(fā)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qū)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紀南城周圍的墓葬群東周時期楚國墓葬群,位于中國中部湖北省的

2、荊州市。年代為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3世紀。紀南城是東周時期楚國的都城。在紀南城周圍的川店、紀山、八嶺山、雨臺山、拍馬山等處,分布有七處密集的墓葬區(qū)。墓葬群包括楚國王侯、貴族的大、中型墓葬700余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已出土各類遺物1萬余件。其中越王勾踐劍、鳳凰山西漢古尸、戰(zhàn)國絲織繡花物三項重大發(fā)現,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的轟動。紀南城周圍的墓葬群的發(fā)現,對認識東周時期的楚文化及楚國的埋葬制度具有重要意義。越王勾踐劍中國春秋末期越國君王勾踐使用的一把青銅劍。此劍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劍長556厘米,寬5厘米,劍身有黑色花紋,材料為銅和錫,正面有“越王鳩淺自乍用劍

3、”(“鳩淺”即“勾踐”,“乍”即“作”)銘文。該劍出土時置于黑色漆木劍鞘內,劍身光亮,無銹蝕,刃薄鋒利。鑄造工藝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銀雀山漢墓西漢時期的家族墓地,位于中國北部山東省的臨沂市。銀雀山漢墓是一處西漢前期的家族墓葬群。墓葬多為長形豎穴墓,分為石室和土坑兩種,多為一槨、一棺加一側邊箱。葬式為仰身直肢葬。隨葬品較為豐富,大多置于邊箱或棺外葬室內,主要以奩、盒、耳環(huán)等漆木器為主,還有銅器、鐵器、陶器、陶俑、絲帛品和銀幣等。此外,在墓內還出土了大批漢代竹簡,內容包括兵法、先秦古集、占卜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其中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的同時出土,解決了關于孫臏、孫武的歷史懸疑;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是迄今

4、為止中國發(fā)現最早、最完美的古代歷譜。銀雀山漢墓的發(fā)現,對研究古代兵法、歷法、文字學、簡冊制度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睡虎地與龍崗秦墓秦代墓葬,位于中國中部湖北省的云夢縣。睡虎地秦墓是一處戰(zhàn)國末期至秦代的墓葬群,現已發(fā)掘了其中的12座。墓葬中出土秦代的竹簡1100余枚,以及毛筆、石硯、墨塊等文房用具。竹簡上的秦代隸書,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記載了有關秦代法律、醫(yī)學等諸多內容,為研究中國書法、法律、醫(yī)學等方面的發(fā)展歷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龍崗秦墓是一處戰(zhàn)國末期至秦代的墓葬群,現已發(fā)掘了其中的9座。出土秦代竹簡283枚及木牘1方。內容記載了秦代法律等方面的

5、內容,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睡虎地與龍崗秦墓的發(fā)現,為研究秦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帛書在戰(zhàn)國時期,有一種用帛作為書寫材料的書體帛書,帛是白色的絲織品,漢代總稱絲織品為帛或繒,或合稱繒帛,所以帛書也叫繒書。中國目前現存最早的帛畫是20世紀30年代在長沙的楚墓中發(fā)現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簡。如1951年湖南長沙五理碑,1954年長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長沙楊家灣古墓,1957年河南信陽臺古墓,1975年湖北云夢睡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發(fā)掘了大量的戰(zhàn)國時代的竹木簡。另外還有1942年長沙楚墓出土帛書(1945年流入美國),又山西侯馬盟書等。無論是寫

6、在竹木簡還是絲織品上的書體,都是戰(zhàn)國時代的手跡。這些簡與波帛書墨跡,不僅是珍貴的文物,尤其對于研究書法史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中國長江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遺址。位于浙江余杭下溪灣村。瑤山為一低矮山丘,良渚時期先民在較平緩的頂部修建了方形祭壇,中央是方形紅土臺,四周為灰色土圍溝,最外部為礫石面,外圍邊長約20米。祭壇廢棄后用作墓地,埋有南7座、北5座兩排墓葬。墓中隨葬品豐富,有玉器、陶器、漆器等1050余件(組)。同列墓葬中隨葬品有多寡之別,且玉琮、玉鉞等禮器僅見于南列墓內,玉璜、紡輪等僅見于北列墓中,反映出墓主身分地位存在差別。這種埋在祭壇上、用成批玉禮器隨葬的大墓,與良渚文化的貧乏小墓

7、形成鮮明對比,屬于原始社會向文明時代過渡階段的社會現象。反山墓地中國長江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墓地。在浙江余杭雉山村。1986年發(fā)掘土坑墓11座。墓地是在良渚文化先民專意堆筑的熟土墩上營建的。墓穴多較寬大,有棺槨類葬具。隨葬大量珍貴器物,90以上是玉器,還有石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共1200余件(組)。墓主當為氏族部落的顯貴人物。墓地反映出良渚文化時期氏族部落顯貴的權勢地位和財富集聚情況,對了解原始社會瓦解、文明時代誕生階段的社會情況有重要價值。河南滎陽關帝廟遺址遺址位于河南省滎陽市豫龍鎮(zhèn)關帝廟村西南部。經發(fā)掘發(fā)現仰韶文化晚期、商代晚期、西周、東周、漢代、唐代、宋代、清代等時期的文化

8、遺存,尤以商代晚期文化遺存最為豐富,其年代相當于殷墟一、二、三期,而以殷墟二期為主。商代晚期聚落內部有功能分區(qū)。發(fā)掘的大部分商代晚期文化遺存分布在1條環(huán)狀圍溝之內。居住址集中在圍溝內西北部;制陶作坊和居址沒有明顯的分界,但少見房址和陶窯打破的現象。陶窯周圍有類似水窖的遺存,并有和制陶有關的其他操作坑。陶窯生產存在分工;圍溝內南部是當時地勢最高的區(qū)域,有較大型的祭祀場,祭祀場內有燎祭的遺存和祭祀的瘞埋。墓葬區(qū)一部分相對集中房址南部、祭祀區(qū)的西部和祭祀區(qū)域內,另一部分集中于遺址東北部、圍溝東北部外側,墓葬排列比較整齊,少見打破現象。發(fā)掘的圍溝寬度、深度都不大,不具備防御的功能,很可能是一條用來區(qū)分

9、某種活動區(qū)域的界溝。關帝廟遺址是黃河以南地區(qū)首次大面積揭露的商代晚期聚落,發(fā)掘所見居址區(qū)、墓葬區(qū)、祭祀區(qū)、手工業(yè)作坊址布局清晰,表明了聚落內部區(qū)域之間功能的差異。保存完整的商代晚期聚落的發(fā)現及豐富的商代晚期文化遺存的大規(guī)模揭露,在商代考古發(fā)掘中尚屬首次,對探討該時期的聚落結構、社會形態(tài)等,具有重要的意義。河北磁縣東魏元祜墓墓葬位于河北省磁縣,地表上殘存少量封土,高約1.8米。墓葬坐北朝南,由斜坡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墓室構成,全長約25.5米。墓室中發(fā)現了完全朽壞的一棺一槨,棺槨位于墓室西側,棺內有一具人骨。棺槨之東分布有隨葬的陶俑、模型明器、陶瓷器、墓志等遺物。墓葬出土隨葬品總計190余件

10、。墓室四壁殘有部分壁畫,內容包括青龍、白虎、官吏等。其中北壁繪制有一幅三足坐榻,正中端坐有墓主人的形象,墓主人身后有七扇屏風。據墓志記載可知,墓主是葬于東魏天平四年(537年)的皇族、徐州刺史元祜。出土墓志明確了東魏皇宗陵的地域所在。且此墓未被盜掘,出土遺物組合清晰,保存狀態(tài)良好,對研究當時社會制度、生產技術難能可貴墓室壁畫格局新穎,陶俑的雕塑技藝精湛。這些繪畫、雕塑作品,反映了東魏時期喪葬習俗和藝術特色,是研究南北朝時期藝術風格之源流的寶貴資料。河南安陽固岸東魏北齊墓地墓地位于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xiāng)固岸村和施家河村東部的高臺地上,發(fā)掘面積25000余平方米。此墓地涉及朝代眾多,縱跨時間較長,但是

11、仍以北朝時期墓葬為主。在此墓地中出土了一批北齊和東魏時期的墓志磚,故其年代比較清楚準確,器物組合完整,且多為平民葬。這是首次在故鄴城周圍發(fā)現東魏、北齊平民墓地,為完整研究故鄴城的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因為是平民墓葬,對其進一步研究,可以更準確的揭示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生產力水平。同時也為人類學、人種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特別是北周墓葬的出土,在這一地區(qū)也是首次發(fā)現。浙江杭州良渚文化古城遺址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北約20公里。良渚古城南北長18001900米,東西寬15001700米,總面積約290多萬平方米。布局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墻底部普遍鋪墊石塊

12、作為基礎,在石頭基礎以上用較純凈的黃色粘土堆筑而成,城墻底部寬4060米,現存較好地段高約4米。四面城墻的堆筑方式基本一致從堆筑技術上反映了城墻的整體性。城墻內外均有壕溝,壕溝邊緣有疊壓著城墻堆土的良渚文化晚期堆積。西墻白原畈段還發(fā)現了一個良渚文化晚期的灰坑打破城墻。反映了這座古城使用或廢棄的下限不會晚于渚文化晚期,其始筑年代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考古工作。良渚古城是長江下游第一次發(fā)現這一時期的城址,是同時代面積最大的古城。良渚古城的發(fā)現為良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為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河南許昌靈井舊石器遺址遺址位于河南省許昌市靈井鎮(zhèn)西側。出土了人類頭蓋骨化石以及大量石制品、骨

13、制品和動物化石。頭蓋骨化石的發(fā)現,對于研究東亞古人類演化和中國現代人類的起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據靈井動物群滅絕動物占44%的比例和光釋光測年的初步實驗結果,頭蓋骨化石出土層位時代為距今810萬年,是世界古人類學研究上最敏感時段;出土大量打制和使用的骨器,數量是國內同類遺址中最多的;靈井遺址地層總厚達10余米,其中舊石器、新石器等文化層都有分布,是國內不多見的較完整的地層剖面;靈井舊石器遺址分布近萬平方米,可對此進行持續(xù)性研究。唐代帝陵陪葬墓唐代前期陪葬于帝陵周圍的皇族、名臣墓葬,主要位于中國西北部陜西省的禮泉縣和乾縣境內。唐代帝陵陪葬墓是唐代前期陪葬于帝陵周圍的皇族及名臣的墓葬。以宗室、功臣

14、陪葬是唐代皇室埋葬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封建帝王給予皇室成員和文武大臣的殊榮,也是籠絡人心,鞏固政權的手段。陪葬墓的外形主要有三種。一為封土堆呈覆斗形墓,四周有圍墻,南門前有一對土闕,闕前立有石刻。這類墓一般為皇室人物的墓葬,如昭陵的常樂公主墓、城陽公主墓,乾陵的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二為圓錐形墓,多為文武大臣,少數為皇族,這種類型數量最多。三為象山形墓,這種墓葬是仿照漢代衛(wèi)青、霍去病墓的形制修筑的,如昭陵的李靖墓、李弈埂唐代帝陵陪葬墓中盛行施繪壁畫。壁畫內容以反映四神、天文、鞍馬、儀仗出行、樂舞、生活場面等為主。其規(guī)格大小和內容多少,則按照身份地位有嚴格的規(guī)定。隨葬品主要為

15、大量陶俑、唐三彩器、金銀器等,隨葬品的數量與器物組合與墓主的身份、地位密切相關。唐代帝陵陪葬墓的發(fā)現,對人們了解唐代的埋葬制度以及當時的社會生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朱然墓中國三國時期東吳左大司馬、右軍師、當陽侯朱然的墓。位于安徽馬鞍山雨山鄉(xiāng)。1984年發(fā)掘。為雙室磚墓,全長8.7米。墓磚上模印“富且貴,至萬世”等篆書吉語及錢文。該墓雖經盜掘,仍出土隨葬品140余件,絕大部分為漆木器。其中描繪宮庭生活的“宮闈宴樂圖”漆案,道德禮教題材的“百里奚會故妻圖”、“伯榆悲親圖”漆盤等為漆器珍品。還發(fā)現“蜀郡乍牢”漆器銘文,可據以推測漆器產地。朱然是東吳名將,曾與潘璋擒殺關羽,又隨陸遜打敗劉備,死于赤烏

16、十二年(249)。朱然墓是迄今發(fā)掘的吳墓中等級最高的一座,對研究東吳的埋葬制度甚有價值。大甸子遺址和墓地中國北方早期青銅時代文化遺址和墓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的敖漢旗。年代為公元前1735年公元前1463年。大甸子遺址是一處由具有土筑城墻、環(huán)壕的聚落遺址和墓地組成的大型低臺地型遺址,已發(fā)掘面積達1萬余平方米。遺址內發(fā)現有中國建筑史上最早的豎向錯縫城墻壘砌法。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等遺物,其中包括中國最早的金屬貝幣。遺址東部為大規(guī)模墓地,墓葬排列整齊,現已清理804座,出土了大量隨葬品。大甸子遺址和墓地展現了中國北方的早期青銅文明,揭示了夏家店下層文化居民的埋葬制度。豐鎬遺址與墓地西周時

17、期都城和墓地遺址,位于中國西北部陜西省的西安市。年代為公元前111世紀公元前771年。豐鎬是西周文王所建豐邑和武王所建鎬京的合稱,豐邑在灃河的西岸,鎬京在灃河的東岸。豐鎬遺址與墓地是西周時期都城和墓地遺址,總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豐鎬是西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經考古工作者考古發(fā)現,其城市布局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規(guī)劃思想,規(guī)整而有序。在豐鎬遺址還發(fā)現了400多座墓葬及陪葬的車馬坑、馬坑和牛坑。遺址中還發(fā)現有多處埋藏青銅禮器的窖藏,出土青銅器近百件。這些青銅器造型精美,其上的銘文記載了西周王朝及方國的一些重要史實,具有極高價值。豐鎬遺址與墓地的發(fā)現,為全面認識西周時期的社會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實

18、物資料。天湖墓地中國商代晚期息國的墓地。位于河南信陽天湖村。年代約當公元前13前11世紀。已發(fā)掘中型墓11座、小型墓11座,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中型墓有棺有槨,其中一座還有一條墓道。均用鼎、觚、爵、斝等青銅禮器隨葬,還有鉞、戈、矛、鏃等青銅兵器,玉器和少量陶器。隨葬品中不乏文物精品,如11號墓的鴟鸮提梁卣,通體布滿繁縟的紋飾,形成兩只背靠背的鴟鸮,造型比婦好墓的銅鸮更勝一籌。小型墓則多隨葬陶器,有少量銅兵器。這批墓分屬于武丁至紂王時期,個別墓可能晚至周初。墓葬排列有規(guī)律,北邊的墓年代比南邊的早,中型墓分布在墓地中軸線上。出土219件青銅器,有40件帶有銘文,其中有“息”字銘的共26件。研究者

19、認為這里是商代南方的方國息國的族墓地。晉侯墓地西周時期晉國的早期晉侯墓地,位于山西省曲沃縣。年代約公元前1000年約公元前800年。曲沃晉侯墓地是一處西周早期晉國王侯貴族墓地,其埋葬時代幾乎貫穿整個西周時期。現已發(fā)現8組1717座晉侯及其夫人墓葬、陪葬墓4座、祭祀坑數十座,并探明車馬坑座。出土有大量華麗精美的玉器、青銅禮器等隨葬品。隨葬的玉器種類繁多,裝飾華美,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的西周時期等級最高的玉器。晉侯墓地的發(fā)現無疑是二十世紀西周考古最重要的發(fā)現之一。它為確認西周時期晉國的始封地以及晉國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老官臺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亍陜西省華縣城西南滑河支流西沙河的東岸.1959.

20、年試掘.在清理的兩個灰坑中出土的陶器具有顯著特征器形以罐居多缽碗杯和小口鼓腹平底甕次之鼎極少.紋飾以劃文為主其次是繩紋也有少量的線紋錐刺紋附加堆文.陶質有夾砂陶和細泥紅陶兩種前者多為桔黃色或磚紅色有的內壁呈灰色;后者則多為桔紅色,少數黑色,也見有個別白陶.出土陶器均手制胎壁較薄反映制陶技術已有很大提高.同時還出土有石器骨器等.關亍老官臺遣址的住質有專家提出這一遺址是同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具有一定淵源關系的一種新的文化遺存但也有不同意見有待今后進一步考證.漢未央宮遺址在西安市西北約8公里、漢長安城西南部的西安門里。漢長安城內的主要宮殿之一。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建成。由承明、清涼、宣室等40多個宮

21、殿臺閣組成。宮內還有魚池、酒池。周長11公里,宏偉壯麗。為西漢及以后的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犍、北周至隋初等八個朝代的行政中樞?,F在遺留在地面上的未央宮前殿以及相傳為石渠閣、天祿閣等高臺遺址,其中未央宮前殿臺基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多米,北端最高處10余米。這里常出土“長樂未央”、“長生無極”等瓦當以及漢空心磚、水道等文物。19801983年,清理發(fā)掘了未央宮第二號遺址,有正殿,南北長8687米,東西寬44.550米和廂房遺址。出土了陶器、玉器、銅器、鐵器和錢幣等文物。19861987年,對未央宮第三號建筑遺址進行發(fā)掘,出土了建筑材料、陶器、鐵器、銅器和大量刻有文字的骨簽。骨簽

22、一般長5.87.2厘米,寬2.23.2厘米,厚0.20.4厘米。根據骨簽上的文字內容,未央宮第三號建筑遺址當是西漢時期中央政府或皇室管轄各地郡國工官的官署。漢長樂宮遺址長安在秦代原是咸陽附近位于渭河南岸一個鄉(xiāng)聚的名稱,后來由于成為交通的要沖而成了兵家的必爭之地。劉邦采納了賢臣張良的建議,遂定都于此。公元前202,漢高祖在秦朝興樂宮的基礎上建成的長樂宮,兩年之后建成未央宮于是才把漢朝的都城從櫟陽遷都長安。長安城里有三級宮殿: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合稱“漢三宮”。而長樂宮位于城東南角平面近方形周圍夯筑宮墻,墻基寬20米,周長1萬米,面積約6平方公里,相當于漢長安城的六分之一。宮墻的四面有門。宮內

23、的殿址破壞嚴重。在歷史上,長樂宮又叫“東宮”。當時有名的軍事家韓信就是被劉邦的老婆呂雉謀殺在這里。劉邦死后,皇帝移住未央。長樂宮就專供太后居住,遂得名。長樂宮是西漢的政治中心,其總體上是由四組宮殿組成:長信殿、長秋殿、永壽殿、永寧殿。長樂宮是漢高祖劉邦處理政務的地方。最近長樂宮遺址又出土罕見排水渠道,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兩組陶質排水管道如兩條南北向的巨龍“聚首”在一條長達五十七米的排水渠邊。而排水渠道由一條排水渠和長短不一、粗細不均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共同構成。排水渠長達五十七米,寬約一點八米,深約一點五米,在接納了來自南方和東方的各個排水管道的污水之后,便向西北方向流去。這從側面表明了西漢時期中國

24、皇宮建筑的高超水平。長樂宮不愧是中國漢代的“三宮”之一。鞏義鐵生溝冶鐵遺址中國漢代冶鐵和制造鐵器工場的遺址。位于河南鞏義市鐵生溝村。是已知的漢代冶鐵遺址中出土物最豐富的一處。年代約當西漢中晚期至東漢。遺址中發(fā)現煉爐(高爐)、鍛爐、炒鋼爐、退火脫碳爐,以及烘范窯、配料池、房基、鐵器、鐵范、鐵料、耐火材料和建筑材料等。附近有多處古鐵礦坑道。研究表明,這里是一處冶煉生鐵、鑄鐵、脫碳退火(柔化處理)、制造鐵器的綜合性工場,生產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煉鐵、鑄造、脫碳退火;或煉鐵、鑄錠、炒鋼、鍛造。出土的部分鐵器上有“河三”銘文,推測這里應是漢代河南郡所轄的第三號制鐵作坊。新疆尼雅遺址中國西漢至魏晉時期西域諸國之

25、一的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民豐縣尼雅河北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20世紀初,英籍學者A.斯坦因曾來考察和掠掘1959年后新疆博物館又作過多次調查和發(fā)掘。多數學者認為,這里是漢書西域傳中精絕國和椰子西域記中尼壤的遺址。其居住區(qū)分南北兩部分,相距約5千米。共發(fā)現房屋數百幢,房外有牲畜棚舍。北部一寺院中有圓錐形土坯塔。寺院南2千米處有冶鐵遺址。在居住址中出土富有地方特色的木家具、陶容器、工具、毛織物,以及來自內地的絲織品、五銖錢、銅鏡和印范等。還有書寫漢文、佉盧文和古和闐文的簡牘。遺址北邊為一片墓地。遺址的發(fā)現對研究西域與漢晉王朝的關系有重要價值。南朝陵墓石刻中國宋、齊、梁、陳四朝帝王陵墓前的石刻。分布在江蘇南京附近(包括江寧、句容、丹陽)。多數曾遭到破壞。清代學者即有著錄。至1934年共發(fā)現28處。50年代后進行調查,總計發(fā)現31處。石刻分石獸、石柱和石碑。石獸均有翼。帝后墓前有雙角的天祿(鹿)和單角的麒麟;王侯墓前有無角的辟邪。石柱或稱華表和表,圓柱形。柱首為圓蓋或蓮花座式,上立一小獸;柱礎分兩層,亦有雕刻。石碑的碑首為圓形,左右雕雙龍交纏,碑身刻文字,側面有紋飾,碑下有龜座。這些石刻形體巨大,造型優(yōu)美,雕琢精致,是南朝石雕藝術的代表作品。南京東晉、南朝帝王陵墓和大族家族墓地東晉、南朝時期的帝王陵墓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