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族學知識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運用_第1頁
淺談民族學知識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運用_第2頁
淺談民族學知識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運用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談民族學知識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運用淺談民族學知識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古代漢語作為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中文秘書學、對外漢語教學、歷史學、哲學等許多文科專業(yè)都開設的一門重要的社會科學課程,不僅承當著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書的才能,還肩負著傳播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重任。中華民族文化是由漢族文化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共同組成的。在中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親密的民族關系,這種親密的關系同樣表達在各民族的語言文化上1。因此,在古代漢語教學過程中,適當?shù)剡\用民族學知識,不但不是加重學生負擔的多余之舉,而且有利于學生對古代漢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本文擬就在古代漢語教學中

2、運用民族學知識的意義,如何將民族學知識運用到古代漢語文選和通論局部的教學中等問題做討論。一、在古代漢語教學中運用民族學知識的意義一在古代漢語教學中運用民族學知識,是適應我國教育和多元文化開展的需要。中國是由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共同組成的一個多元一體的國家。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或相鄰而居,或交織雜居。無論是主流民族還是少數(shù)民族,都在其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通過無數(shù)人的理論和探索,積累起了各自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絡,它們是不可割裂的。古代漢語也應該放在整個古代民族開展的大環(huán)境中進展研究。二在古代漢語教學中運用民族學知識,有助于學生對古代漢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古代漢語課研究的文獻,

3、多數(shù)記載的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少數(shù)民族的活動也是這些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局部。因此,要給學生講清楚很多文獻中記載的歷史事件,就必須結合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知識。另外,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長期的分布場面和歷史淵源,決定了我國不同民族的語言關系,對各民族語言的形成和開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我國任何一種語言或方言,都必須將其置于周邊語言互相接觸的語言關系中考察,孤立地研究一種語言或方言是難以認識其廬山真面目的2。二、民族學知識在古代漢語文選教學中的運用古代漢語課教學的內容是古代的文言文及相關的理論知識,重點是先秦、兩漢的文言文。從幾種使用范圍廣、使用時間長的古代漢語教材在文選的選擇上看,?左傳?、?國語?、?

4、戰(zhàn)國策?、諸子著作、?史記?、?漢書?是選用頻率最高的文獻典籍。這些文獻不僅是研究漢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重要資料,而且是研究少數(shù)本文由論文聯(lián)盟搜集整理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珍貴資料。在給學生講授文選時,很多都要結合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知識。如?左傳?中經(jīng)常提到姜姓諸侯國和姬姓諸侯國,還有一些少數(shù)民族戎、氐、羌、狄、胡等。在講解這類文獻時,我們不妨添加一些民族起源和開展的歷史知識或上古神話。像?左傳哀公九年?里就有記載:炎帝火師,姜姓其后也。?國語晉語?中記述,炎、黃二帝為兄弟,是少典氏父與有蟜氏母所生,黃帝得姓姬,炎帝得姓姜。在甲骨文中,羌從羊從人,姜從羊從女,兩字相通,表示族類與地望用羌,

5、表示女性與姓用姜。顧頡剛在?九州之戎與戎禹?中指明:姜之與羌,其字出于同源,蓋彼族以羊為圖騰,故在姓為姜,在種為羌。少數(shù)民族氐羌與炎帝、黃帝有親密的淵源關系,炎、黃二帝部落集團,起源于隴山東西,渭水上游,其往東開展的為華夏的主要來源之一,往西開展的即氐羌族系3。把這樣的民族史知識參加到文獻內容的講解過程中,有利于進步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加深學生對民族關系的理解。三、民族學知識在古代漢語通論教學中的運用民族學知識在古代漢語通論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集中在少數(shù)民族語言與漢語的比照分析上。我國境內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繁多,有80多種,這80多種少數(shù)民族語言分屬漢藏、阿爾泰、南島、南亞、印歐五大語系。它們與漢語

6、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一樣或相似成分。通過與這些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比照,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漢語的特點和開展過程,有助于漢語史的學習。漢語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經(jīng)歷過長期的語言接觸、語言影響的歷史過程,其接觸留下的烙印,能為古漢語研究提供線索和證據(jù)。在古漢語詞匯史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利用現(xiàn)代少數(shù)民族語言中保存著的古代漢語語詞證明這些詞的存在。如篳篥古代的一種管樂器一詞,在漢語里是個古詞,現(xiàn)代漢語已不使用,但許多少數(shù)民族語言有這個古漢語借詞,可以用來證明古代漢語確實有過這個詞。另外,由于語言開展的不平衡性,少數(shù)民族語言中保存了許多漢藏語古代的特點,有些也是古漢語的特點,因此古漢語和漢語史的研究可以從

7、中獲取有用的證據(jù)。在古代漢語的語法中,有一節(jié)專門研究賓語前置的問題,我們可以結合少數(shù)民族語言講解。V型和V型是人類語言的兩大語序類型,這兩種語序在一些語言的歷史演變中有過互變的關系。關于漢語的情況,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古漢語是V型,后來變?yōu)閂型;另有相反的意見,認為古漢語是V型,后來進一步強化。少數(shù)民族語言中,有V型的,如壯侗語、苗瑤語;也有V型的,如藏緬語,有的語言,兩種語序都有,如白語。漢藏語的歷史比擬成果初步認為,古代漢語上古或上古以前的形態(tài)變化比現(xiàn)代漢語豐富,根據(jù)蘊含規(guī)那么,古代漢語是V型的可能性較大。但只有這一條,證據(jù)還缺乏。假如我們通過漢藏語的深化比擬,進而發(fā)現(xiàn)古漢語曾經(jīng)存在更多的形態(tài)變化,如使動范疇的形態(tài)變化等,就有可能為證明古代漢語曾是V型語序增添證據(jù)。結合少數(shù)民族語言,從類型學上進展研究,有利于我們得出正確答案。最后,在古漢語音韻局部的教學中運用民族學知識,對學生理解和掌握語音的開展有很大的幫助。如音韻學局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腔調從中古音到北京音的變化平分陰陽,陽上作去,入派三聲。這個變化在元代完成,為什么這個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的歷史交替發(fā)生在元代呢?結合歷史,我們知道,因為蒙古人統(tǒng)一了全國。當然,此變化早在遼、西夏、金統(tǒng)治北方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場發(fā)生了。研究語言,假如只局限在所研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