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情達禮”:中華禮樂文明的核心精神_第1頁
“通情達禮”:中華禮樂文明的核心精神_第2頁
“通情達禮”:中華禮樂文明的核心精神_第3頁
“通情達禮”:中華禮樂文明的核心精神_第4頁
“通情達禮”:中華禮樂文明的核心精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通情達禮:中華禮樂文明的核心精神歷史學家錢穆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禮”,“禮是整個中 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那么,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換 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國文化,需要深入領會中華禮樂文明,把握 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禮關系的視角上看,通情達禮即表達了中 華禮樂文明的核心精神。“通情達禮”的基本內涵稱情立文。情是中華禮樂文明形成的基礎。古人以為:“飲 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 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 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故禮記曾子問言:“君 子禮以飾情?!闭^“合聲色臭味之欲,喜怒哀樂之情,而人 道備”。不過

2、,古人很重視人情之真,對矯飾之情那么持批評態(tài)度, 故言“巧言令色,鮮矣仁”。此外,古人還言道:“茍以其情, 雖過不惡;不以其情,雖難不貴。茍有其情,雖未之為,斯人信 之矣?!闭媲槌蔀樯啤①F、信等價值評斷的基礎。在此基礎上, 古人對脫離人情的禮表達了質疑,如禮記檀弓上言:“喪 禮,與其哀缺乏而禮有余也,不假設禮缺乏而哀有余也。祭禮,與 其敬缺乏而禮有余也,不假設禮缺乏而敬有余也?!笨傮w來看,古 人以為禮是一個關乎人情的存在。人情大體分為好、惡兩端。好 惡之情與禮的關系主要有兩種:一是以禮達情,即通過禮來抒發(fā) 人的情感,所謂“情具于人,先王制禮以順之,而喜怒哀樂由此 而和”;二是以禮節(jié)情,即通過禮

3、來節(jié)制情感的放縱無度。所謂 “好惡正那么天下之是非瞭然而不惑矣”,禮的教化作用就在于“教 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實現(xiàn)“發(fā)乎情,止乎禮”“從心所 欲不逾矩”。概言之,人的好惡之情與禮之間存在順與節(jié)兩種關 系,其間的分別就在于好惡之情的發(fā)動是否合于禮。合那么順行, 逆那么有節(jié)。所謂“克己復禮”,即是“約儉己身,返反于禮中”, 究其實就是貶抑自身膨脹的欲望,約身合禮以待人行事。古人一 那么從利生成人的角度講求“以禮達情”,一那么從養(yǎng)生合道的角度 強調“以禮節(jié)情”。二者可謂一體兩面,共同服務于立人成德這 一人文化成的目標。禮者理也。禮的思想基礎在于合理,而所合之理實為情理。 情禮關系的實質即是情理

4、關系。情理關系可概括為好惡之情與所 以然、所當然的關系。所以然可謂是好惡之情得以形成和展開的 現(xiàn)實因,是促成好惡之情的現(xiàn)實諸因緣合稱,恰如朱熹所言:“至 于天下之物,那么必各有所以然之故?!睆乃匀粚用婵?,好惡之 情的發(fā)動受制于外物刺激和自我感受,正所謂“感于物而動”。 所當然那么是指好惡之情的本質規(guī)定,亦是所以然中確定不移的部 分,對此古人言“有物有那么”。從所當然層面看,好惡之情的發(fā) 動有其內在規(guī)定。論語衛(wèi)靈公云:“眾惡之,必察焉;眾 好之,必察焉?!边@種對好惡之“察”即意味著對于情感發(fā)動的 所當然之理的創(chuàng)造。對此古人又言道:“好善而惡惡,天下之同 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

5、。唯仁者無私心, 所以能好惡也?!庇纱丝梢姡脨褐榈漠斎恢砟艘浴昂蒙贫?惡惡”的人道原那么為思想基礎。所謂仁者乃是人道的人格表達, 他以行仁為人最本己的存在;好惡之情的當然之理乃以忠恕之道 為實踐溝通原那么。盡己以立身,推己乃成德,忠恕即為立身成德 之事。從立身成德之完成上講,盡己之忠是推己之恕的前提基礎, 而推己之恕那么是盡己之忠的外在展開實現(xiàn)。故忠恕實為立身成德 的一體兩面。古人內外合一、成己成人的道德內涵即在此中得以 一貫。換言之,人自身都有“所欲”和“不欲”,得乎“忠恕” 就在于理解人皆有“所欲”與“不欲”而求得彼此一貫的通情; 好惡之情的當然之理又以無過猶不及的中和之道為價值實現(xiàn)

6、原 那么。禮乃稱情立文,中禮本質上是得其情實,其外在特征在于“別”,即“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目的在于 表達存在之實。但是禮這一目的的實現(xiàn)最終那么需落在“和”上, 否那么就會落入“禮勝那么離”的境地。以禮達理?!袄怼睘槭挛镏畻l理、秩序,莫非自然,要在于 順?!岸Y”與“理”的關系是粲然之“文”與內涵之“理”的對 應關系。古人言:“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也者,理也。 君子無理不動?!庇盅裕骸岸Y由外作,而合乎萬事之理?!毕鄬?于具體事物而言,特定的事物蘊含著特定的理,事物與理應,如 程顆曾言:“萬物皆有理,順之那么易,逆之那么難,各循其理,何 勞于己力哉? ”相對于禮而言,那么特

7、定的禮與特定的理對應,其 目的就在于以文相別。“禮”與“理”的關系建基于具體事物之 上,故絕不能脫離具體事物而言“理”與“禮”,正所謂“夫實 事在前,吾所謂是者,人不能強辭而非之。吾以為非者,人不能 強辭而是之也,虛理在前,吾所謂是者,人既可別持一說以 為非,吾所謂非者,人亦可別持一說以為是也”。對應于具體事 物之理的禮文雖然“至繁”,然如能規(guī)約于理,那么可實現(xiàn)以簡馭 繁而不煩。當然,要實現(xiàn)這一點,在實踐中還需處理好另一個問 題,即“以義制儀”的問題,也就是處理好變禮的問題。古人以 為“禮者,義之定制也;義者,禮之權度。禮一定不易,義隨時 制宜。故協(xié)合于義而合,雖先王未有此禮,可酌于義而創(chuàng)為之

8、”。 由此可見,作為“禮之權度”的“義”乃是“隨時制宜”的倫理 原那么,它是制禮的依據(jù)。相較而言,禮儀那么是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的 定制。由于禮義隨時制宜,也就自然會不斷沖擊禮儀之定制,進 而引發(fā)變禮與制禮的問題。為此就要“明其體而達其用,窮其源 而析其流,盡古今之變而備人事之宜”。總之,禮義與禮儀的關 系,一方面可謂是無儀無以顯義,無義無以定儀;另一方面那么是 義者隨時制宜,儀可以義起。二者的統(tǒng)一既表達為內容與形式的 一致,又表達為動態(tài)實踐上的相生相成關系?!巴ㄇ檫_禮”的當代啟示當代中國的現(xiàn)代性開展,是一個民族性與民族文化不斷轉化與創(chuàng)新的開展歷程。在這一開展歷程中,圍繞轉化與創(chuàng)新這一主 旨,以民族

9、文化來彰顯民族性無疑是一種存在實現(xiàn)方式。它既是 民族性的變現(xiàn),亦是現(xiàn)代性的開展。通情達禮作為中華禮樂文明 的核心精神在此開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啟示意義。本乎性情。中西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突出差異在于對人的性情 問題的理解與價值評斷不同。與西方傳統(tǒng)文化凸顯自然與文明的 斷裂與對立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禮樂文明強調自然與文明 的連續(xù)、質與文的統(tǒng)合,這背后隱含著對人之自然性情的價值肯 定。在中華禮樂文明中,人的自然性情代表著生存的真實性,是 文明創(chuàng)生的搖籃與理想的歸所,禮記中庸中的“誠之者, 人之道”表達的正是這種存在“是其所是”的文明訴求。而當孔 子以“未假設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來點化子貢“貧而

10、無諂,富 而無驕”的主張時,“好”“樂”之情亦已成為理想人格的現(xiàn)實 情態(tài)。由此出發(fā),人的生存成為一個內外、始終的一貫。然而, 伴隨中國現(xiàn)代性開展中理性至上原那么的凸顯,作為“文”的人道 原那么與制度規(guī)范可能會逐漸與人之自然性情相疏離,呈對立之 勢。由此將引發(fā)人的生存的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等諸多問題。 有鑒于此,思考中華禮樂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場殊為必要, 正所謂“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立乎情理。中華禮樂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礎上,強調立乎情 理。所謂人道原那么、禮法規(guī)范皆是情理的表達,正所謂“在己與 人皆謂之情,無過情無不及情謂之理”。換言之,本乎人情并不 意味著縱情肆

11、欲,而是要發(fā)乎情,止乎理。這個“理”,一那么來 自于人情之通,它在共情的基礎上演化為同感共振的一體通情之 義。所謂“共情”指人在生生不已的基礎上共有的好惡之情。古 人甚至將此共有之意上升到天人一體的高度,正所謂“天人同道, 好惡不殊”;所謂“通情”指對共情的體貼以致到達同感共振的 境界,禮記檀弓講到的“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 歌”的做法即充分表達了通情之義。由共情而通情是中華禮樂文 明言情的總趨向,故而古人以為“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 取舍與民同統(tǒng)” o二那么源于良知的發(fā)用流行,當孟子言“理義之 悅我心”時即已點明人的情感世界中內含著明確的超越性的道德 情感指向。今日社會生活中,人們

12、在闡發(fā)務實求真、崇尚自由的 理想訴求時,往往極力凸顯自然性情的合法性、合理性,卻忽視 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規(guī)范與良知創(chuàng)造等更為豐富和深邃的思想 寓意,由此很容易引發(fā)縱情肆欲、精于為己等不良現(xiàn)象,故有必 要結合傳統(tǒng)情理思想進行適當調整。德、法并行。禮樂之教顯為德治,刑政之治那么屬法治。德禮 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正所謂刑以弼教,法以濟禮,二 者相須而成,實質是力求情、理、法的一貫。禮樂之教,得乎情 理,化民以德,培善成俗,可謂智深而謀遠。法之所罰在于示以 威信,止邪歸正,正所謂“禮以行義,刑以正邪”。二者相得益 彰,不可偏廢;再者,禮法之用要在中道合義,不可拘泥不化。 古人云:“蓋古今之不同

13、,質文之迭變,雖先王未知有者,可以 義起?!睙o論德治還是法治,皆屬政教之一端,所謂道無常道, 法無常法,要在審時度勢,因勢合義,以俾于事,而非固執(zhí)一端; 此外,傳統(tǒng)的以德入法乃是就立法的精神原那么、理想指向而言, 即刑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懲惡揚善、成就德行,正所謂“以 政先示之,那么民有所振厲而斂戢矣。其或未能一于從吾政者,那么用 刑以齊一之。俾強梗者不得以賊善良,而奸慝者不得以敗倫理”。 故古人論及刑政理想時皆言“為政以德”,但絕非是用道德規(guī)范 來直接代替刑政之法。為此,古人曾言:“禮之所去,刑之所取, 失禮那么入刑,相為表里者也。”如果強行理想化地以德入法,那么 極易導致因道德綁架而輕易

14、構人以罪抑或縱容犯罪。以上思想對 當下構建道德文明與法治社會不無裨益。存敬有畏。中華禮樂文明要在確立人道,其人道實踐是在崇 天敬祖的基礎上展開的。在古人看來,“崇天”,一那么在于“天 地者,生之本也”,人道亦本于天,且內在于人,是人的存在規(guī) 定、價值本原;二那么在于“天命無不報”,即天命具有不假人為 的至上確定性。在此基礎上,古人講“知天命” “畏天命”,即 是在提示行人道的同時.,亦要敬畏天命,修身以俟之,正所謂君 子“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聽天 命”。而“敬祖”那么在于“人本乎祖”“無先祖,惡出”,古人 提出敬祖意在“重仁襲恩”,不忘先人業(yè)績。以此為基礎,古人 又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說法,這是將敬祖行為進一 步納入移風易俗的活動之中。崇天敬祖的價值觀念集中表達了古 人“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的人文精神。在此背景下,人即是一個知止守道、存敬有畏的現(xià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