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qū)老人醫(yī)療與照護問題及其應(yīng)對策略_第1頁
臺灣地區(qū)老人醫(yī)療與照護問題及其應(yīng)對策略_第2頁
臺灣地區(qū)老人醫(yī)療與照護問題及其應(yīng)對策略_第3頁
臺灣地區(qū)老人醫(yī)療與照護問題及其應(yīng)對策略_第4頁
臺灣地區(qū)老人醫(yī)療與照護問題及其應(yīng)對策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35/35臺灣地區(qū)老人醫(yī)療與照護問題及其因應(yīng)對策 楊文山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所 壹、前言臺灣地區(qū)已進入了流行病學(xué)轉(zhuǎn)型的第三時期,即老年與慢性疾病等死亡因已逐漸成為阻礙以后平均余命的要緊緣故 (Yang and Knobel, 1999)。隨之而來的將是六十五歲人口的大量增加,進而阻礙臺灣地區(qū)的人口結(jié)構(gòu)與組成。毫無疑問地,以后臺灣地區(qū)的人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將占有相當(dāng)重要的比例 (陳寬政,王德睦,陳文玲,1986),而此比例的重要性也逐年增加 (王德睦,1992)。因此在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后,以后的醫(yī)療政策,以及社會安全政策的制定,均必須優(yōu)先考慮到老年人口絕對數(shù)目的增加、老年人口性不、

2、年齡的組成,并對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做通盤的了解,而做出因應(yīng)的政策和方案。為要回答上述的問題,關(guān)于老年男、女的口的平均余命,以及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及其是否能夠獨立生活,或者必須依靠他人生活等均需做進一步的評估以及估算。 關(guān)于老年人口的平均余命,疾病以及殘障狀況的長期變遷,以目前而言,有三種較為流行的學(xué)理依照。而這些理論均有不同的生物背景以及數(shù)據(jù)指數(shù),做為理論的重要依附。第一種理論稱之為疾病壓縮觀點 (Fries,1980,1989),認為近世以來死亡率的降低,隨之而來的是罹病率以及殘障率的降低。疾病壓縮理論能夠講是一種關(guān)于平均余命的增加,老年人口的增長,持比較樂觀的看法,因為此理論以為各年齡層

3、死亡率的降低,不僅增加了壽命,而同時個人免于疾病和殘障的機率也將同時減少。因此,F(xiàn)ries 認為死亡率有一種直角化的趨向 (rectangular)即是大部份的人都會存活的生命的極限,大約是八十五歲,而死于自然緣故。 第二種觀點,稱之為精神疾病、慢性病以及殘障擴大流行理論。此一理論與疾病壓縮觀點相較,則持較為悲觀的看法 (Gruenberh,1977; Kramer,1980) 。按照此一理論,近年來死亡率的降低,祇是醫(yī)學(xué)介入,以及抗生素大量使用的結(jié)果,盡管一般人口的平均余命延長,然而其結(jié)果僅是更多的殘障以及長期慢性病人口增加而已!因此死亡率的降低,平均余命的增加,并沒有帶來較高的生活品質(zhì),反

4、而因為老年人口的增加和體質(zhì)衰弱,殘障人口的絕對人數(shù)增加,而使社會整體生活品質(zhì)下降。 最后一種理論,稱之為動態(tài)均衡( dynamic equilibrium ) 學(xué)講 (Manton,1982) ,立基于以上二種學(xué)理之間,而持較為平衡的講法,認為死亡率的降低是由于醫(yī)學(xué)技術(shù)的進步,而較能操縱過去認為一些比較嚴(yán)峻的疾病。因此,平均壽命的延長,死亡率降低,但由于殘障以及疾病發(fā)生率降低的腳步較為遲緩,所造成的結(jié)果,將是部份的人口,在一生中將會生活在某種疾病和殘障的狀態(tài)中。假如此一學(xué)理正確,年齡不的衰殘以及罹病率將可不能隨著死亡率降低,但其盛形率也可不能如擴大理論所預(yù)測的來的多。 上述三種理論的鋪陳,一方

5、面能夠講明老人軀體狀況是否因死亡率的降低有所改變,提出了相當(dāng)不同的看法,另外也講明了,平均余命的增加,而軀體功能是否也隨之改進,而有更佳的生活品質(zhì),提出了質(zhì)疑。因此 Manton (1990) 就指出高齡人口軀體狀況的改變,會因為較高的罹病盛行率而有所不同。因此,如何檢視在不同年齡時期,尤其是某些年歲以上的人口,其平均余命,不同軀體功能的可能狀況,成了一項相當(dāng)值得研究的議題 (Manton 和 Stallard,1990)。 世界衛(wèi)生組織 (WHO,1984) 以生命表的存活曲線概念,所進展的某一世代 (cohort) 免于罹病以及殘障機率和其曲線所引伸的健康狀況,是其中一項相當(dāng)重要的概念進展

6、。而這些生命表中的死亡、罹病以及殘障機率不僅提供了一項估算的依據(jù),同時同時也展示了老化生物機制對死亡、罹病和殘障機率的阻礙程度。 因此如何同時評估一個世代人口的軀體健康狀況,又同時涉及死亡、罹病以及殘障機率的可能性,及不同結(jié)果對平均余命的阻礙激發(fā)了許多研究。因此近年來關(guān)于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的評估,差不多累積了相當(dāng)多重要的文獻及經(jīng)驗?zāi)P?。一般而言,許多學(xué)者均采納健康的平均余命,或活躍的平均余命 (active life expectancy 縮寫為ALE) 概念來做為計算和可能老年人口生活品質(zhì)的一項重要指針。所謂健康的平均余命 (ALE) 簡單的定義為軀體健康不需依靠他人的期望平均年數(shù)能夠做為老

7、年人口的生活品質(zhì)指針。因為此一估算所得之年數(shù)不僅為老年人口在不同年齡時的存活年數(shù),而且此一年數(shù)之期間范圍也可做為評估此一人口在此一期間可能花在獨立自主生活,或是依靠他人生活的平均年數(shù)。因此此一生活指針?biāo)峁┑臄?shù)據(jù)估算,不僅能夠提供一個社會中個人人生歷程中的生活打算,而且也能夠在社會層面,提供家居照顧,健康醫(yī)療以及社會服務(wù)的重要政策指針之依據(jù)。 健康平均余命 (ALE) 的研究,縈縈大者包含了一系列在美國不同地點,如波士頓 (Katz et. al.,1983),以及全國 ( Colvez et. al.,1981;Crimmins,Saito 和Lngegneri,1989),加拿大 (Col

8、verz and Blanchet,1983;Wilkins 和 Adams,1983) ,英國和威爾斯地區(qū) (Bebbington,1988) 所做的跨年度回朔性研究,以及在美國由 Rogers,Rogers 和 Brelanger (1989) 所做的回朔性和預(yù)測的研究;國內(nèi)則有陳寬政,陳昭榮 (1993),涂肇慶,陳寬政,王德睦 (1994) 和 Tu 和 Chen (1994)所完成的系列研究。 Katz et al.(1983) 的研究發(fā)覺波士頓一地老人健康的平均余命隨年齡的增加而降低。在六十五歲到六十九歲間,健康的平均余命為十歲,此一在七十到七十四歲間減為8.1歲,然而到了八十五歲

9、以上則減為2.9歲。同時在六十五歲到六十九歲間有61%的人能夠獨立自主生活,然而在七十到七十四歲間,則為57%,而到八十五歲時,則僅有40%左右的老人能夠獨立自主不依靠他人生活。此一研究同時發(fā)覺盡管女性活的較男性長,但其健康的平均余命與男性幾乎相同。 Bebbington (1988) 英國和威爾斯地區(qū)的資料研究發(fā)覺在六十五歲時女性能夠存活17.5歲,但其中大約有8.9年是免于殘障;同樣地,男性六十五歲時能夠存活13.4歲,但其中僅有7.7年是免于殘障。盡管女性活的較男性長,而且較多年歲是免于殘障之苦,但由于女性活的較長,因此高齡女性在比例上有較長時刻是活在殘障狀況中。Bebbington 的

10、此項研究成果與在加拿大、法國所做的研究大致相仿。 陳寬政,涂肇慶,王德睦 (1994) 和 Tu 和 Chen (1994) 所做的系列研究中,以老人生活狀況調(diào)查以及人力資源應(yīng)用調(diào)查所得之資料所做的可能發(fā)覺,從1986到1991年間,就總平均余命而言,男性健康的平均余命在六十五歲增加了3.1歲;而總平均余命則僅增加了2.1歲;同時六十五歲的殘障余命則減少了1歲。在六十五歲時女性的數(shù)據(jù)大致與男性相似,就總平均余命而言,女性增加了2.5歲;健康的平均余命,則增加了2.4歲;但是女性在六十五歲時的殘障余命不減反增,成為6.3歲,增加了0.9歲左右。這些結(jié)果,依照陳寬政,涂肇慶以及王德睦(1994)的

11、解釋,認為臺灣地區(qū)的老年人口不分性不平均存活在殘障狀況下的年數(shù)顯著下降,然而壽命延長與殘障減少卻使愈來愈多的老年人生活在罹患慢性疾病卻不致殘的狀況下,產(chǎn)生老年人口疾病擴張的結(jié)果。 這些研究的成果均指出隨時刻的變遷,老年人口平均余命的增加,疾病、殘障與死亡三條曲線間的關(guān)系也愈趨復(fù)雜,如何使用不同資料,以及不同統(tǒng)計模型與數(shù)學(xué)方法,求得更正確現(xiàn)實狀況更加相近似的結(jié)果,相形之下也就顯得愈加重要,值得做進一步的探究。貳、研究方法一個人口中,全體居民的軀體狀況及健康情形,不僅受到外在社會物質(zhì)環(huán)境與生活品質(zhì)的阻礙,而且也受到群體中個人內(nèi)在生物機制的左右 (Manton,1989)。因此如何將錯縱復(fù)雜的死亡、

12、罹病以及殘障現(xiàn)象,及其之間可能產(chǎn)生的互動關(guān)系做一整體的觀看及厘清,并進而進展理論經(jīng)驗?zāi)P?,成了一項相?dāng)困難的課題。其中所牽涉到的問題,可能會阻礙到理論及可能的效度,大略有兩個重要的論點。 第一是資料搜集與數(shù)據(jù)質(zhì)量的問題。盡管死亡資料在大部份地區(qū)及國家都保持相當(dāng)完整,并保持相當(dāng)高的準(zhǔn)確度,然而罹病率以及殘障率的資料在不同國家及不同地區(qū),則因為定義不同,以及收集方式不同,而采納不同的可能方式。例如,Katz et al.(1983) 對健康平均余命的估算,則延用日常活動指針 (ADL) 所進展出來的測量工具做為估算的依據(jù)。其它一系列在美國及加拿大的研究中(Colvez et al,1981;Col

13、verz and Blanchet,1983;Wilkins 和 Adams,1983;Crimmins,Saito 和 Ingegneri,1989) 則使用了國民健康調(diào)查中所定義短期和長期殘障盛行率做為估算的依據(jù)。臺灣地區(qū)的研究則使用了不同資料而進展出對工作中人口以及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殘障的測量工具(陳寬政,涂肇慶,王德睦,1994;Tu and Chen 1994)。這些研究中的資料是否為人口中罹病或殘障盛行率(prevalence rate) 或者為發(fā)生率 (incidence rate) 也會對健康或殘障的平均余命產(chǎn)生偏誤的高估或低估效果。 第二個所涉及的問題是資料收集的期間,以及資料

14、是否為長時刻追蹤資料。由于殘障與罹病之間并非一停止 (end state) 的過程,而是來回移動的狀態(tài),因此如何將死亡,是否罹病,與殘障之間交互作用的關(guān)系納入理論模型,暨以求得最佳可能值 (Manton 和 Stallard,1984;Rogers,Rogers 和 Belanger,1989)成為研究健康平均余命的最佳選擇。 理想上,多重生命表 (multistate life table) 模型最適合使用來估算健康的平均余命 (active life expectancy),因為它能考慮生命表人口在不同狀態(tài)間的來回移動,例如從獨立(自主)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橐揽浚堈希顟B(tài),而又回到獨立狀態(tài)的情形。

15、使用此種模型能產(chǎn)生最接近實際狀況的分析結(jié)果 (Rogers,Rogers and Belanger,1990),遺憾的是那個模型需要大型長期的資料,而目前臺灣并未收集如此的資料,祇能就盛行率生命表 (occurrence rate life table) 以及多遞減生命表 (multiple decrement life table) 予以考量。盡管我們了解盛行率模型可區(qū)分從依靠狀態(tài)回復(fù)到自主狀態(tài)的情形,但以盛行率做為投入變項,長期而言對老年人口的觀看值易致悲觀的偏誤 (Rogers,Rogers and Belanger,1990),且有低估臺灣地區(qū)殘障平均余命的可能。本文使用多遞減生命表的

16、方法,以1980到1992年間年齡性不罹病率、殘障與死亡率為基礎(chǔ)資料 (Manton 和 Stallard,1984;Schooner,1988),分析估算各種生命表函數(shù)。那個方法的優(yōu)點是資料容易收集,計算簡便,能夠取得期間指針。我們也同意多遞減生命表可能忽略從依靠狀態(tài)回復(fù)到自主狀態(tài)的情形,而低估實際健康的平均余命,然而本研究要緊的目的在于測量健康的平均余命之變化情形,因此使用一致的方法來進行比較應(yīng)比是否低估更為重要。遞減生命表數(shù)學(xué)模型計算健康與殘障之平均余命,所需的經(jīng)驗資料僅為各年齡不的罹病率以及殘障率,即可估算健康以及殘障的平均余命。使用此一類型經(jīng)驗資料的缺點在于可能對殘障平均余命產(chǎn)生偏誤

17、的低估情形;然而,由于盛行率的資料較不易收集,因此此模型以及資料所提供的估算數(shù)據(jù)是某一期間的健康以及殘障平均余命的平均年數(shù)。因此若資料的收集具一致性 (consistency),則所可能的數(shù)據(jù)在不同年度比較時,將保有較高的效度。 遞減生命表方法關(guān)于健康與殘障平均余命所做的可能,在國內(nèi)已有相當(dāng)?shù)难芯砍晒c論述發(fā)表 (Tu and Chen, 1994; 陳寬正,1994)。為要幸免重復(fù)計算,同時為要從事不同研究所得結(jié)果之比較,此一研究中將采納Bebbington (1988) 的方法,以大型實地調(diào)查資料中所得到的一般人口健康狀況以及殘障率,作為可能臺灣地區(qū)健康以及殘障平均余命之估算依據(jù)。由于目前

18、國內(nèi)相同類型研究所估算的健康以及殘障的平均余命,大差不多上以實地調(diào)查所得之一般人口健康狀況作為可能的依據(jù),因此Bebbington (1988) 在其論文中所進展的估算方法,較適用于此種類型資料作為可能健康以及殘障平均余命的依據(jù)。因此,此一研究中將以Bebbington所進展的方法從事估算健康與殘障余命,此一結(jié)果將與遞減生命表方法所得的結(jié)果做一比較。不論是遞減生命表方法所得到的結(jié)果,或是Bebbington方法所可能的結(jié)果,此兩種方法是國際上可能健康與殘障平均余命最常使用的兩種可能方法。此一研究中所可能臺灣地區(qū)十五歲以上男女各年齡組健康與殘障平均余命之結(jié)果,與遞減生命表所可能之結(jié)果,能夠驗證不

19、同估算方法的效度。Bebbington (1988) 所可能的健康與殘障平均余命的方法相當(dāng)簡潔,但此一方法必須由實地調(diào)查中,先估算此一人口中之殘障率,此一估算所得之殘障率可與一般常用的生命表中的參數(shù),作為可能健康與殘障平均余命的基礎(chǔ)。首先,可能不同性不的生命表,由生命表中可能所得不同年齡組的存活人數(shù)(lx)以及平均余命(ex),由生命表中所得的這兩組參數(shù)可能下列方程式:nLx=ex*lx-ex+1*lx+1此式中Lx則為一般生命表中由x歲到x+1歲的定常人口數(shù)。其次,則由實地調(diào)查中所得的健康與殘障的人口數(shù)來可能殘障率(dx)。此一殘障率之可能在Bebbington以及其它研究中,包含住院、行動

20、不便、養(yǎng)老院、以及其它安養(yǎng)機構(gòu)中的老年以及殘障人口。由于國內(nèi)的安養(yǎng)機構(gòu)設(shè)施并不普遍,且老人的安養(yǎng)機構(gòu)并未制度化,因此在臺灣地區(qū)關(guān)于老年人口以及殘障人口的安養(yǎng)與照護,專門難獲得一致性的估算標(biāo)準(zhǔn)。因此,此研究中所可能的dx(殘障率)包含兩部分。其中,十五歲以上六十五歲以下勞動年齡人口殘障率,由人力資源運用調(diào)查所搜集的勞動人口的殘障數(shù)量可能而得;而六十五歲以上的殘障人口數(shù)量,則由臺灣地區(qū)人力資源調(diào)查所附帶的老人狀況調(diào)查估算而得。此一方法中關(guān)于不同性不x到x+n歲,平均殘障人口數(shù)量則由下式估算而得:nLWDx=nLx(l-ndx) 第三個步驟,將可由以上可能的結(jié)果來估算健康的平均余命,其估算的方式如下

21、:elwx=(SnLWDx)/lx 上述方程式將作為可能臺灣地區(qū)男女健康平均余命的方法,而殘障的平均余命則由可能所得的平均余命減去健康的平均余命而得。 此研究所使用的資料,將是以行政院主計處所搜集的人力資源運用調(diào)查,及行政院主計處主辦的老人生活狀況不同年度調(diào)查做分析。Tu和Chen (1994) 的研究中,六十五歲以下人口的殘障率所使用的資料,乃是人力資源應(yīng)用調(diào)查所搜集勞動年齡人口的工作狀況,未工作(從事經(jīng)濟活動)者其緣故包含有衰老殘障選項中刪除六十五歲以上者,所可能勞動人口之殘障數(shù)量。此研究所使用的調(diào)查資料以及所估算的殘障人口,與 Tu 和Chen (1994) 所可能的殘障人口數(shù)相當(dāng)接近。

22、但此一研究中所沿用的殘障率可能,較近于盛行率而非發(fā)生率,因此,可能的所得與由遞減生命表中所做的可能將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jié)果。由盛行率可能健康的平均余命可能會產(chǎn)生偏誤的低估情形,但Bebbington (1984) 所進展的可能方法是以盛行率作為可能的依據(jù),因此,此一低估偏誤的可能將會較低。此一研究將以行政院主計處所搜集的人力資源應(yīng)用調(diào)查資料,及老人生活狀況調(diào)查為主,作為估算各年度健康與殘障平均余命的依據(jù)。而此研究所得之?dāng)?shù)據(jù)也將作為與Tu 和Chen (1994),以及陳寬政、陳昭榮、涂肇慶(1993)和涂肇慶、陳寬政、陳昭榮 (1993) 研究結(jié)果之比較。此一比較,亦可作為評估使用不同數(shù)學(xué)模型所進展

23、的可能方法來估算殘障與健康平均余命效度的一種方式。 參、研究發(fā)覺臺灣地區(qū)男女十五歲以上不同年度之平均余命、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以及殘障之平均余命估算所得結(jié)果將列于表一至表六,計算臺灣地區(qū)男女十五歲以上不同年度之平均余命、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以及殘障之平均余命各參數(shù)的相關(guān)資料則搜錄于附錄中。研究所得具體成果則可分為下列數(shù)項:在1986年,臺灣地區(qū)15至1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51.7歲,同年齡層女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54.6歲。20至2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47歲,女性為49.8歲。25至2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42.4歲,女性為45歲。30至3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7.

24、8歲,女性為40.1歲。35至3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3.2歲,女性為35.3歲。40至4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8.6歲,女性為30.5歲。45至4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4.2歲,女性為25.8歲。50至5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9.9歲,女性為21.2歲。55至5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5.8歲,女性為16.7歲。60至6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1.7歲,女性為12.2歲。65至6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7.8歲,女性為7.9歲。70至7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5.5歲,女性為5.6歲。75至7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9歲,女性為3.

25、9歲。80至8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4歲,女性為2.8歲。85歲以上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7歲,女性為2歲。在1987年,臺灣地區(qū)15至1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52.4歲,同年齡層女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55.6歲。20至2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47.8歲,女性為50.8歲。25至2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43.2歲,女性為46歲。30至3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8.6歲,女性為41.2歲。35至3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4歲,女性為36.3歲。40至4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9.4歲,女性為31.5歲。45至4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5

26、.1歲,女性為26.8歲。50至5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0.8歲,女性為22.2歲。55至5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6.6歲,女性為17.7歲。60至6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2.7歲,女性為13.2歲。65至6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8.8歲,女性為9歲。70至7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6.4歲,女性為6.5歲。75至7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4.6歲,女性為4.4歲。80至8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1歲,女性為3.1歲。85歲以上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3歲,女性為2.1歲。 在1988年,臺灣地區(qū)15至1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52.5歲,

27、同年齡層女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55.7歲。20至2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47.9歲,女性為50.9歲。25至2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43.3歲,女性為46歲。30至3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8.8歲,女性為41.2歲。35至3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4.2歲,女性為36.4歲。40至4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9.7歲,女性為31.6歲。45至4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5.3歲,女性為26.9歲。50至5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1歲,女性為22.2歲。55至5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6.9歲,女性為17.7歲。60至6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

28、12.9歲,女性為13.3歲。65至6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9.1歲,女性為9.1歲。70至7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6.7歲,女性為6.4歲。75至7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4.7歲,女性為4.4歲。80至8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4歲,女為2.8歲。85歲以上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6歲,女性為2歲。 在1989年,臺灣地區(qū)15至1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52.1歲,同年齡層女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55.2歲。20至2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47.5歲,女性為50.3歲。25至2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42.9歲,女性為45.5歲。30至34歲男性免于

29、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8.3歲,女性為40.7歲。35至3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3.7歲,女性為35.9歲。40至4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9.2歲,女性為31.1歲。45至4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4.8歲,女性為26.3歲。50至5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0.5歲,女性為21.7歲。55至5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6.4歲,女性為17.1歲。60至6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2.4歲,女性為12.6歲。65至6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8.5歲,女性為8.3歲。70至7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6.1歲,女性為5.9歲。75至7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

30、為4.3歲,女性為4.3歲。80至8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2歲,女性為3.3歲。85歲以上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8歲,女性為2.7歲。 在1991年,臺灣地區(qū)15至1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50.1歲,同年齡層女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52.5歲。20至2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45.4歲,女性為47.7歲。25至2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40.9歲,女性為42.8歲。30至3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6.2歲,女性為38歲。35至3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1.7歲,女性為33.1歲。40至4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7.1歲,女性為28.3歲。45至4

31、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2.6歲,女性為23.6歲。50至5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8.2歲,女性為18.9歲。55至5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4歲,女性為14.2歲。60至6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9.8歲,女性為9.6歲。65至6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5.6歲,女性為5.1歲。70至7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7歲,女性為3.5歲。75至7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5歲,女性為2.6歲。80至8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5歲,女性為2歲。85歲以上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1歲,女性為1.6歲。 在1993年,臺灣地區(qū)15至19歲男性免于殘障

32、的平均余命為51.2歲,同年齡層女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53.8歲。20至2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46.6歲,女性為48.9歲。25至2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42歲,女性為44.1歲。30至3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7.4歲,女性為39.3歲。35至3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2.8歲,女性為34.5歲。40至4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8.3歲,女性為29.7歲。45至4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3.9歲,女性為24.9歲。50至5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9.5歲,女性為20.2歲。55至5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5.3歲,女性為15.6歲。60至6

33、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1.1歲,女性為11.1歲。65至6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7.1歲,女性為6.6歲。70至7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5歲,女性為4.6歲。75至79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3.5歲,女性為3.3歲。80至84歲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2.5歲,女性為2.3歲。85歲以上男性免于殘障的平均余命為1.6歲,女性為1.6歲。一般而言,女性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比男性高,但年齡達五十歲以上者,兩性之間的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則無明顯差異。一九八九年以后,男女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有下降的趨勢。此一研究結(jié)果與Tu and Chen (1994) 以及陳寬政 (1995) 所

34、作不同年度的研究相比較。此一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九年間,不管是男性或女性,其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均較陳寬政的研究高估。一九九一年與一九九三年女性的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推估結(jié)果低于陳寬政的研究。且這兩年男女性在四十五歲以后,其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均低于陳寬政的數(shù)據(jù)近一倍。 不管男女自中年以后,平均余命便急速下滑;到了六十五歲以后,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便與殘障之平均余命相去無幾了。男性的平均余命與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均較女性低,然而一般而言,男性在大部分的歲月中差不多上健康的。八十五歲以上特不是男性,有專門大的比例是殘障。 自1986年起,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便呈現(xiàn)穩(wěn)定的成長狀態(tài),但其增加率仍遜

35、于平均余命,緣故是慢性病期間一直被拉長,人們有專門長的慢性病期間。這種趨勢符合悲觀理論的看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八十五歲以上的老人,過去十年在平均余命與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方面,都比退休年齡的老人有顯著的增加。另外,有學(xué)者指出,健康人的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被低估,真實數(shù)據(jù)可能是可能值的二倍。 肆、結(jié)論與建議臺灣地區(qū)的老年人口數(shù)量將于以后大幅增加,罹患老年慢性疾病與殘障性疾病的老年人口仍將累積成長,故應(yīng)致力于引進晚近進展的醫(yī)療技術(shù)來操縱老年人的慢性與殘障性疾病。男性可能比較需要短期的急性醫(yī)療照護,而女性則對長期照護的需求較為殷切,因此政府在制定醫(yī)療政策與保健方案時,可參考相關(guān)研究結(jié)論。 在醫(yī)療政策上

36、,由于臺灣地區(qū)出生時的平均余命,目前女性人口是七十七歲,男性是七十二歲,仍比日本和北歐國家為低,應(yīng)有許多改善的空間,因此如何以公共衛(wèi)生政策的介入增加平均余命,乃是國家公共政策的首要目標(biāo)。由于臺灣地區(qū)老年人口在以后將持續(xù)大幅增加,而罹患老年慢性病與殘障性人口仍將累積成長,因此如何在醫(yī)療政策上調(diào)整,對老年人的慢性病與殘障性疾病進行操縱,以滿足老年人口的醫(yī)療需求,將是以后全民健保的重要任務(wù)。此一研究所提供的數(shù)據(jù),將可提供醫(yī)政單位做為政策介入的依據(jù)。 在研究經(jīng)驗累積上,將可提供一項新的資料基礎(chǔ),做為與其它研究的比較依據(jù)。此一研究估算健康平均余命之結(jié)果與其它研究所得之結(jié)果相較之下較為樂觀,其緣故可能由于

37、使用盛行率而非發(fā)生率作為估算的依據(jù),但此研究所依據(jù)的數(shù)學(xué)模式較利于利用盛行率之計算。當(dāng)然由盛行率可能所得的殘障與健康的平均余命會得到較樂觀的結(jié)果,也確實是在老人健康文獻中所討論的疾病壓縮觀點,然而此一結(jié)果與九年代后期美國所得到的結(jié)果相當(dāng)近似 (Crimmins, Saito and Ingegneri,1997; Spiers, Jagger, and Clarke, 1996; Manton, Stallard and Corder, 1995; Waidmann, Bound, and Schoenbaum, 1995)。這些研究發(fā)覺,老人的存活率有長足的進步,而且許多老人的疾病以及軀體衰

38、弱的狀況也不斷地降低。 因此,本研究所得的結(jié)果是否高估,可作為以后深入研究臺灣地區(qū)老人免于殘障以及健康平均余命的一項基礎(chǔ)。由于可能老人的健康狀況通常使用自我健康認定,以及日常生活行動狀況 (ADL 與 IADL) 兩項指針作為評估的依據(jù),而這些指針會因為關(guān)于疾病的了解、早期診斷結(jié)果以及使用醫(yī)療措施或其它因素所阻礙,因此,老人健康狀況的評估相當(dāng)復(fù)雜。此外,社會結(jié)構(gòu)因素的改變,例如:全民健康保險的執(zhí)行同時也會阻礙老人的健康照護型態(tài) (Crimmims, 1996)。 過去由于資料的受限,因此臺灣地區(qū)關(guān)于健康平均余命、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的研究,鮮少利用疾病與殘障發(fā)生率的資料作為推估的依據(jù),因此,以后

39、研究中若可利用國民健康調(diào)查資料中的罹病率、殘障資料所推估的殘障率資料,將可作為推估健康平均余命與殘障平均余命較為合理與周延的數(shù)據(jù)。 在男女性不關(guān)于死亡、殘障、罹病的比較研究中,常常發(fā)覺,盡管女性的殘障率與男性的殘障率并未有太多的不同,但由于女性的平均壽命較長,而女性的老年人口比例較高,因此發(fā)覺女性在高齡人口中需要機構(gòu)安置的比例在歐美國家中較高。此一研究將對男女性不的殘障率做深度的分析,并對女性的醫(yī)療需求做進一步的了解,做規(guī)劃以后醫(yī)療政策的參考。一般而言,女性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比男性高,但由于女性關(guān)于自身健康之維護較為注意,因此是否女性將使用較多的醫(yī)療資源以維護軀體的健康,相當(dāng)值得重視。此一研究

40、中又發(fā)覺,不論男女兩性年齡達五十歲以上者,兩性之間的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則相當(dāng)近似;且自一九八九年以后,男女免于殘障之平均余命皆有下降的趨勢,是否在最近數(shù)年間需要更多醫(yī)療的介入,藉以提升男女免于殘障平均余命,是一個相當(dāng)值得考慮的議題。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陳寬政、王德睦與陳文玲,1986,臺灣地區(qū)人口變遷的緣故與結(jié)果,人口學(xué)刊,9:1-23。王德睦,1992,臺灣地區(qū)以后人口成長的若干可能,臺大人口學(xué)刊,15:1-15。楊文山與柯瓊芳,1992,長壽或長健:中美老年健康狀況的實證比較、中美老人口之疾病照護及醫(yī)療政策,國際專題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臺北南港。涂肇慶、陳寬政與陳昭榮,199

41、3,臺灣地區(qū)老人殘障率之研究,臺大人口學(xué)刊,15:17-30。楊文山,1993,臺灣地區(qū)高齡人口特定死亡因趨勢之研究:1980-1988,王國羽主編,社會安全問題之探討,199-214,嘉義國立中正大學(xué)社會福利研究所。陳寬政、陳昭榮與涂肇慶,1993,老年殘障與醫(yī)療費用,王國羽主編,社會安全問題之探討,179-197,嘉義國立中正大學(xué)社會福利研究所。陳寬政,1995,臺灣地區(qū)老年疾病與功能障礙的指針建構(gòu),行政院衛(wèi)生署托付研究打算報告。楊文山,1996,臺灣地區(qū)人口平均余命與死因不變化趨勢之研究,楊文山與李美玲主編,人口變遷、國民健康與社會安全,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所,臺北南港,Pp.

42、31-61,2月。 (二)英文部分Bebbington, A. C. 1988. “The Expectation of Life without Disability in England and Wale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7: 321-326. Colvez, Alain and Madeleine Blanchet. 1981. “Disability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Population 1966-76: Analysis of Reported Causes.” AJPH. 71: 464-47

43、1. Colvez, Alain and Madeleine Blanchet. 1983. “Potential Gains in Life Expectancy Free of Disability: A Tool for Health Plan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2: 224-229. Crimmins, Eileen M. 1996. “Mixed Trends in Population Health Among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

44、ences. Vol. 51B. No. 5, S223-S225. Crimmins, Eileen M., Y. Saito and D. Ingegneri. 1989. “Changes in Life Expectancy and Disability-Free Life Expect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5(2): 235-267. Crimmins, Eileen M., Y. Saito and D. Ingegneri. 1997. “Trends in Disabili

45、ty-Free Life Expect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1970-90.”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3(3): 555-572. Fries, James F. 1980. “Aging, Natural Death and the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03: 130-135. Fries, James F. 1983. “The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Milbank Memori

46、al Fund Quarterly. 61: 397-419. Gruenberg, E. M. 1977. “The Failure of Success.”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55: 3-24. Katz, S., L. G. Branch, M. H. Branson, J. A. Papsidero, J. C. Beck and D. S. Greer. 1983. “Active Life Expectanc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09: 1218-24. Kramer, M. 19

47、80. “The Rising Pandemic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associated Chronic Diseases and Disorders.”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a, 62 (Supplement). Manton, Kenneth G. 1983. “Changing Concepts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41(2): 282-289. Manton, K.

48、G. and Stallard E. 1984. Recent Trend in Mortality Analysis. Academic Press, Orlando, Florida. Manton, K. G. 1988.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unctional Change an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3: S153-S161. Manton, K. G. 1990. “Population Model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Mo

49、rtality, Morbidity and Disability Risks.” in M. Ory and M. W. Riley. (eds.) Gender, Heath and Longevity: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Pp. 201-254. New York: Springer. Manton, K. G. and Stallard E. 1990. “Changes in Heath Functioning and Mortality.” in The Legacy of Longevity; Heath and Heath Care

50、 in Late Life. (eds.) by S. M. Stahl. Pp. 140-162.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Manton, K.G., E. Stallard, and L. Corder. 1995. “Changes in Morbidity and Chronic Disability in the U.S. Elderly Population: Evidence from the 1982, 1984, 1989 National Long Term Care Survey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

51、ial Sciences. 50B:S194-S204. Myers, Gerorge. 1989. “Mortality and Heath Dynamics at Older Age. in Lado Ruzicka, Guillaume Wunsch and Penny Kane (Eds.) Differential Mortality: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Biosocial Factor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Palmore, Erdman B. 1986. “Trends in the Health of the Aged.” The Gerontologist. 26: 298-302. _. 1976. “The Future Status of the Aged.” The Gerontologist. 26: 298-302. Robin J-M, Colvez A, Bucqust D, Hatton F, Morel B, Lelaidier S. 1986. “Lesperance de vie san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