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的絲綢之路西域道_第1頁
唐詩中的絲綢之路西域道_第2頁
唐詩中的絲綢之路西域道_第3頁
唐詩中的絲綢之路西域道_第4頁
唐詩中的絲綢之路西域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唐詩中的絲綢之路西域道石云濤莫麗蕓(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100089)狹義的西域大體上相當于今新疆地區(qū)和蔥嶺東西,這一地區(qū)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絲綢之路西域段早在唐代以前已經形成,可以說自從絲綢之路開辟,這條路線便已存在。絲綢之路經過西域的三條主要干線在唐代以前也已經形成,對這三條路線的詳細描述以魏晉時魚豢《魏略》的描述為最早。隋代裴矩《西域圖記序》關于西域道三條路線的描述則更接近唐代前期的情況。中唐賈耽《入四夷之路》中關于“安西入西域道”記載十分詳細,而著重于中道和南道。這些路線在唐前期征服東、西突厥之后和安史之亂之前都是暢通無阻的。那時,中西商路盛極一時,“伊吾之右,波斯以東,商旅相繼,職貢不絕”。唐代前期大力經營西域,不少詩人投身邊塞,寫出了不少邊塞詩。有的詩人雖然沒有到過邊塞,但也獲得不少關于西北邊塞的軍情和生活的信息,在他們的詩中也有對西北邊塞的間接的反映。反映西北邊塞生活的詩篇與絲綢之路有密切關系,從這些詩里,我們可以看到對這三條路線的記述和反映,詩歌為我們提供了其他史料不能代替的作用。同時,西域地名往往成為唐詩中的意象出現在詩篇中,這些意象反映了西域在那一代詩人心目的印象和觀念。下面我們來詳細考察唐詩對絲綢之路西域道的反映:一、唐詩中的西域南道西域南道,指從敦煌(沙州)經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于闐西逾蔥嶺的道路。其具體路線,裴矩《西域圖記序》記載:“其南道從鄯善、于闐、朱俱波、唱磐陀,度蔥嶺,又經護密、吐火羅、挹怛、帆延、漕國,至北婆羅門,達于西海。”《新唐書?地理志》有更詳細的記載:于闐東三百九十里,有建德力河,東七百里有精絕國。于闐西南三百八十里,有皮山城,北與姑墨接。凍凌山在于闐國西南七百里。又于闐東三百里有坎城鎮(zhèn),東六百里有蘭城鎮(zhèn),南六百里有胡弩鎮(zhèn),西二百里有固城鎮(zhèn),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鎮(zhèn)。于闐東距且末鎮(zhèn)千六百里。自焉耆西五十里過鐵門關,又二十里至于術守捉城,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龍泉守捉,又六十里至東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護府。又一路自沙州壽昌縣西十里至陽關故城,又西至蒲昌海(羅布泊)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經七屯城(今米蘭),漢伊脩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鎮(zhèn)(今若羌),漢樓蘭國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康艷典為鎮(zhèn)使以通西域者。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謂之弩支城,艷典所筑。又西經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鎮(zhèn),故且末城也,高宗上元中更名。又西經悉利支井、祆井、勿遮水,五百里至于闐東蘭城守捉。又西經移杜堡、彭懷堡、坎城守捉,三百里至于闐。于闐西五十里有葦關,又西經勃野,西北渡系館河,六百二十里至郅支滿城,一曰磧南州。又西北經苦井、黃渠,三百二十里至雙渠,故羯飯館也。又西北經半城,百六十里至演渡州,又北八十里至疏勒鎮(zhèn)。至于闐后有兩條路西行,一條由于闐西南行經蔥嶺守捉(今塔什庫爾干北郊石頭城)越蔥嶺;一條經皮山、莎車西行逾蔥嶺南去南亞。自于闐至疏勒后可沿西域中道西行。由于環(huán)境惡化,大漠南侵,路線不斷南移,路況也愈來愈差,但一直都在沿用著。從上述記載可知,西域三道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很多道路相互聯(lián)系。如有自交河故城至輪臺同北道的白水澗道,自交河故城至庭州的他地道,溝通天山南北的烏谷道、赤亭道、化谷道、移摩道、薩捍道、突波道、焉耆道、龜茲道、穆素爾領道、別迭里通道等,都是溝通中道與北道的路線;溝通中道與南道的通道有撥換城至于闐和媲摩即泥至龜茲的道路等。南道由敦煌西南出陽關,經石城鎮(zhèn)、播仙鎮(zhèn)、于闐鎮(zhèn)至疏勒,然后越蔥嶺西至波斯、大食及拜占廷。關于西域南道,見于唐詩中吟詠者主要是陽關、石城鎮(zhèn)、播仙鎮(zhèn)和于闐。唐詩中的陽關有的是實寫,更多的是邊塞意象。岑參《寄宇文判官》一詩中寫道:“二年領公事,兩度過陽關。”在詩人筆下,“陽關”作為一個意象,它既是進入絕域的門戶,又是內地與西域聯(lián)接的樞紐。所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說:“西出陽關無故人”。為送人赴安西而作的詩中提到陽關的不少,如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有云:“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石城鎮(zhèn)在今若羌。“石城鎮(zhèn)”一稱未見于《舊唐書》,也未見于唐詩?!缎绿茣肪硭氖掠涀陨持菸餍新肪€,云:七屯城“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鎮(zhèn),漢樓蘭國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樓蘭遺址在今羅布泊(即唐蒲昌海)近旁,而石城鎮(zhèn)在蒲昌海南邊?!皹翘m”在唐詩中常常是一個意象,如“不破樓蘭終不還”,不是確指。但因為唐人將石城鎮(zhèn)認作漢樓蘭所在地,因此有些詩中的樓蘭所指的應該就是石城鎮(zhèn)。如虞世南《擬飲馬長城窟》道:“前逢錦車使,都護在樓蘭”。岑參《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六首》之二云:“官軍西出過樓蘭,營幕傍臨月窟寒?!辈ハ涉?zhèn)即“故且末城”,在石城鎮(zhèn)之西,官軍西出破播仙必經此地,所以此處“樓蘭”當指石城鎮(zhèn)。《新唐書?地理志》記載:“自沙州壽昌縣西十里至陽關故城,又西至蒲昌海(羅布泊)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經七屯城(今米蘭)……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鎮(zhèn)(今若羌)……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謂之弩支城……又西經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鎮(zhèn),故且末城也”?!安ハ伞币环Q只見于岑參《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六首》一詩的詩題,而且從詩的內容看,只是歌頌封常清的功績而不是到達該地的記錄。關于于闐,陸龜蒙的兩首詩里都提到過:昔人謝塸埞,徒為妍詞飾。豈如珪璧姿,又有煙嵐色。光參筠席上,韻雅金罍側。直使于闐君,從來未嘗識。(《奉和襲美茶具十詠·茶甌》)日上罘罳疊影紅,一聲清梵萬緣空。褵褷滿地貝多雪,料峭入樓于闐風。(《奉和襲美開元寺客省早景即事次韻》)第一首詩中的“于闐君”是詩人的設想,用于闐美玉來襯托茶甌的精美,而唐代的玉器正是以于闐青白玉為主。第二首的于闐是用其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之意。貫休的《遇五天僧入五臺五首》之三“雪嶺頂危坐,乾坤四顧低。河橫于闐北,日落月支西”表明這五位從天竺來的僧人來到中原是經過于闐一地的。關于莎車,唐詩中也有反映。王維《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云:“莎車屬漢家”,所反映的正是唐朝勢力進入西域,西域重新回歸中原政權統(tǒng)治的歷史事實。除了陽關,唐詩對南道要塞的記述是相當少的,即使是對安西四鎮(zhèn)之一的于闐,有所記錄和反映的詩歌也不多見,這似乎說明這條道路相對而言不那么繁盛。二、唐詩中的西域中道西域中道指從瓜州經伊吾道至伊州,或自敦煌經矟竿道至伊州,或自沙州經大海道至西州,而后沿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西行,經西州、龜茲西去的道路。裴矩《西域圖記序》關于西域中道的記述:“其中道從高昌、焉耆、龜茲、疏勒,度蔥嶺,又經鈸汗、蘇對沙那國、康國、曹國、何國、大小安國、穆國,至波斯,達于西海?!睋缎绿茣肪硭氖兜乩碇酒摺废掠涊d入四夷之路,其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其中關于中道的記述十分詳細,云:安西西出柘厥關,渡白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毘羅磧。經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毘羅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撥換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臨思渾河。乃西北渡撥換河、中河,距思渾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闐境之胡蘆河。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溫肅州。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樓烽。又四十里度拔達嶺。又五十里至頓多城,烏孫所治赤山城也。又三十里渡真珠河,又西北渡乏驛嶺,五十里渡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戍,傍碎卜水五十里至熱海。又四十里至凍城,又百一十里至賀獵城,又三十里至葉支城,出谷至碎葉川口,八十里至裴羅將軍城。又西二十里至碎葉城,城北有碎葉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長于此。自碎葉西十里至米國城,又三十里至新城,又六十里至頓建城,又五十里至阿史不來城,又七十里至俱蘭城,又十里至稅建城,又五十里至怛羅斯城。自撥換、碎葉西南渡渾河,百八十里有濟濁館,故和平鋪也。又經故達干城,百二十里至謁者館。又六十里至據史德城,龜茲境也,一曰郁頭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渡赤河,經岐山,三百四十里至葭蘆館。又經達漫城,百四十里至疏勒鎮(zhèn),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在水中。城東又有漢城,亦在灘上。赤河來自疏勒西葛羅嶺,至城西分流,合于城東北,入據史德界。自撥換南而東,經昆崗,渡赤河,又西南經神山、睢陽、咸泊,又南經疏樹,九百三十里至于闐鎮(zhèn)城。于闐西五十里有葦關,又西經勃野,西北渡系館河,六百二十里至郅支滿城,一曰磧南州。又西北經苦井、黃渠,三百二十里至雙渠,故羯飯館也。又西北經半城,百六十里至演渡州,又北八十里至疏勒鎮(zhèn)。自疏勒西南入劍末谷、青山嶺、青嶺、不忍嶺,六百里至蔥嶺守捉,故羯盤陀國,開元中置守捉,安西極邊之戍。有寧彌故城,一曰達德力城,曰汗彌國,曰拘彌城。中道從敦煌西北出玉門關,沿天山南麓西行,經西州(即裴矩所謂高昌,唐平高昌,置西州)、輪臺、焉耆、龜茲、姑墨到疏勒,過蔥嶺。唐詩中有所記錄和反映的主要是上述諸地。西州在唐時曾一度非常重要。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年),唐軍先征服了占領大漠南北的東突厥,接著消滅了依附西突厥的西域高昌國,設置了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后又攻滅了焉耆和龜茲,疏勒和于闐則臣服于唐。這樣,天山南路全部進入唐之版圖。640年,唐朝廷在西州境內的交河設置了安西都護府,統(tǒng)轄焉耆(后為碎葉)、龜茲、疏勒和于闐四都督府,稱為安西四鎮(zhèn)。西州政治、軍事地位非常重要,實寫的詩較多。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提到西州,云:“前月發(fā)安西,路上無停留。都護猶未到,來時在西州?!贝藭r安西都護府已移至龜茲,從龜茲東來要經過西州。據《新唐書?地理志》:“安西大都護府……至德元載(756)更名鎮(zhèn)西?!薄版?zhèn)西”也出現在唐詩中。《雜曲歌辭》中有《鎮(zhèn)西》一首,描寫西域景象,云:“天邊物色更無春,只有羊群與馬群。誰家營里吹羌笛,哀怨教人不忍聞?!贬瘏⒂小蹲砝锼团嶙痈版?zhèn)西》一詩:“醉后未能別,待醒方送君??淳唏R去,直上天山云。”唐詩對西州境內的景物描述甚多,也可說明這個地方的重要性。西州氣候十分炎熱,著名的火焰山就在那里。岑參詩中不止一次地對火焰山附近的氣候和景色進行細致生動的記述和描繪: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九月尚流汗,炎風吹沙埃。何事陰陽工,不遣雨雪來。(《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腳,其地苦熱無雨雪,獻封大夫》)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赤焰燒虜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陰陽炭,何獨燃此中。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功。(《經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火山云歌送別》)西州境內的交河城地勢險要,安西大都護府最初選擇設在這里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交河城建筑在一個高達30余米的土臺上,臺兩側各有一條小河,它們在土臺首尾兩端交會,使土臺成為一個柳葉狀的小島,并得名為交河。由于河水的沖刷,土臺邊緣成為陡峭的懸崖,使交河地勢險要而易于守衛(wèi)。據統(tǒng)計,《全唐詩》收錄“交河”語匯詩歌共計40首。究其原因,一是因其險要且曾作為安西都護府的治所,引起詩人的注意,二是這里也是絲綢之路中道的交通要道,三是由于上述兩個原因,在不少詩人筆下,交河成為西域的代名詞。如駱賓王有《從軍中行路難》詩云:“陰山苦霧埋高壘,交河孤月照連營?!囋瞥Y晦天山,寒沙夕漲迷疏勒?!崩钤€《相思怨》,詩曰:“交河一萬里,仍隔數重云?!倍鸥Α陡叨甲o驄馬行》詩曰:“安西都護胡青驄,聲價欻然來向東。……腕促蹄高如踣鐵,交河幾蹴曾冰裂?!庇钟小肚俺鋈吩娫唬骸捌萜萑ス世?,悠悠赴交河。”晚唐詩人胡曾有一首《交河塞下詩》,在他的筆下,“交河”是虛指,不是實指,而是邊塞的象征。焉耆一稱作為實指,見于岑參《早發(fā)焉耆懷終南別業(yè)》一詩,在詩題中確是實指,而且是岑參在西域確實經過的地方。大名鼎鼎的鐵門關位于焉耆西北,《新唐書?志第三十三下》記載:“自焉耆西五十里過鐵門關”。東晉法顯和唐初玄奘西行時都經過此關,當時他們都寫到了鐵門關兩崖壁立、只露一線的險峻。它的獨特地理位置和軍事上的險要吸引了過往此地的人們的注意,因此“鐵門關”常常出現在詩人們的筆下。岑參路過此地時,由于安西四鎮(zhèn)的設立,鐵門關上已經有了唐朝官吏的駐守管理了,其《題鐵門關樓》詩云:“鐵關天西涯,極目少行客。關門一小吏,終日對石壁。橋跨千仞危,路盤兩崖窄。試登西樓望,一望頭欲白。”從詩中也可見這里在軍事上已經失去了戰(zhàn)略意義,只是相當于一個驛站,是過往行人歇腳之處,因此也可寄宿,岑參有詩題曰《宿鐵關西館》。岑參的詩多處提到鐵門關,并描繪它的險要:銀山磧口風似箭,鐵門關西月如練。(《銀山磧西館》)鐵關控天涯,萬里何遼哉。煙塵不敢飛,白草空皚皚。(《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腳,其地苦熱無雨雪,獻封大夫》)能兼漢月照銀山,復逐胡風過鐵關。(《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鐵關是西去或東來的必經之地,作為意象,在唐詩中代表著中外交往的要道。貫休《遇五天僧入五臺五首》之二曰“一月行沙磧,三更到鐵門。白頭鄉(xiāng)思在,回首一銷魂”。龜茲是安西四鎮(zhèn)之一,安西都護府于高宗顯慶三年(658年)移至龜茲城(在今新疆庫車),稱安西大都護府,因此龜茲城顯得很重要,“龜茲”一名,在唐詩中有的是實指,岑參《北庭貽宗學士道別》詩云:“飲酒對春草,彈棋聞夜鐘。今且還龜茲,臂上懸角弓。”晚唐詩人呂敞有《龜茲聞鶯》一首,云:“邊樹正參差,新鶯復陸離。嬌非胡俗變,啼是漢音移”。說明他們都親身到過該地。有時則是詩人想像中東來西往的行人經行之地,劉言史《送婆羅門歸本國》詩云:“剎利王孫字迦攝,竹錐橫寫叱蘿葉。遙知漢地未有經,手牽白馬繞天行。龜茲磧西胡雪黑,大師凍死來不得。……出漠獨行人絕處,磧西天漏雨絲絲?!笨芍@位胡僧回天竺國是取道中道。龜茲是樂舞之鄉(xiāng),唐代不少樂舞、樂器、樂舞藝人出于龜茲,因此在唐詩中更多的寫到龜茲藝術:龜茲篳篥愁中聽,碎葉琵琶夜深怨。(劉商《胡笳十八拍?第七拍》)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出。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由于中道的繁忙狀況,唐詩對龜茲的記述較多。另外,唐詩中有相當多的作品寫到“安西”、“鎮(zhèn)西”,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送劉司直赴安西》;李白《送程、劉二侍郎兼獨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綰從軍安西》;岑參《安西館中思長安》、《送人赴安西》、《醉里送裴子赴鎮(zhèn)西》;杜甫《送從弟亞赴安西判官》;李端《送古之奇赴安西幕》等等。因為龜茲是安西都護府治所,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其中除了少部分泛指之外,有的是指代龜茲的。唐詩中安西有時是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杜甫《高都護驄馬行(高仙芝,開元末為安西副都護)》曰:“安西都護胡青驄,聲價欻然來向東”。有時又是一個具體的地名,如張籍《涼州詞三首》之一:“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姑墨本為西域故國之名,唐置州于此,所以《新唐書地理志》中稱“姑墨州”,“姑墨”之名在唐詩中沒有出現,引起詩人吟詠的是這里的“苜蓿峰”。岑參的詩《題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邊逢立春,胡蘆河上淚沾巾。閨中只是空相憶,不見沙場愁殺人?!痹娭械能俎7逦挥邶斊澮晕鞯墓媚莺J河附近,是一個報警的烽火臺。葫蘆河,據《新唐書?地理志》:“安西西出拓厥關,……葫蘆河為阿克蘇支流托什罕河”。今阿克蘇一帶即唐代姑墨州。疏勒是西域南道和中道相會之地?!笆枥眨诎参鞲鞫в嗬铩?。從此地西行越蔥嶺可去往波斯、大食等國家。疏勒是安西四鎮(zhèn)之一,唐詩中以此作為絕域之地的象征:陣云朝結晦天山,寒沙夕漲迷疏勒。(駱賓王《從軍中行路難二首》之一)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王維《老將行》)。節(jié)比全疏勒,功當雪會稽。(皇甫冉《和袁郎中破賊后經剡中山水》)從唐詩對南道和中道兩道的反映情況看,中道似乎相對于南道更為重要。從岑參的詩中我們可以得到解答。他的《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曰:“前月發(fā)安西,路上無停留。都護猶未到,來時在西州。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本捅砻髁藦奈髦莼貋硎且涍^莫賀延磧的。他自己所走的北道也是出了陽關之后折向西北,取道莫賀延磧西邊去往西州:沙上見日出,沙上見日沒。(《日沒賀延磧作》)黃沙磧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過磧》)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磧中作》)杜甫的《送人從軍》一詩中也反映了這一點:“弱水應無地,陽關已近天。今君渡沙磧,累月斷人煙?!币虼耍械啦恢皇强梢詮臐h玉門關往西北方向去往西州,還可以選擇從敦煌出了陽關之后折向莫賀延磧去往西州。唐朝時在唐太宗、吐蕃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先后去世后,唐蕃關系破裂,進入長期的對抗和戰(zhàn)爭狀態(tài),南道受到吐蕃的威脅和侵擾。而唐置安西四鎮(zhèn),安西都護府始終在中道一線??赡苁艽擞绊?,中道對于南道來說,更多為行旅所利用,所以有關的詩也比之南道要多一些。三、唐詩中的西域北道關于西域北道,裴矩《西域圖記序》記述:“發(fā)自敦煌,至于西海,凡為三道,各有襟帶。北道從伊吾,經蒲類海、鐵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國,達于西海?!碧拼鷷r指自沙州經矟竿道至伊州,再北越天山經庭州,西至碎葉及中亞、歐洲的通道。自伊州至庭州有南、北兩條路。南路即伊庭道,其行進路線在《新唐書?地理志》中有明確記載,其起點為伊州納職縣(今哈密市四堡):西經獨泉、東華、西華駝泉,渡茨萁水,過神泉,三百九十里有羅護守捉(一說在今惠井子,一說在七角井)。又西南經達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今七克臺附近),與伊西路合。別自羅護守捉西北上乏驢嶺,百二十里至赤谷。又出谷口,經長泉、龍泉,百八十里有獨山守捉(今奇臺附近)。又經蒲類(今木壘附近),百六十里至北庭都護府(今吉木薩爾北之北庭古城)。北道為伊吾軍道,其路線大約為自伊州北越折羅漫山(今巴里坤東南天山東段)至伊吾軍駐地甘露川(約為大河古城),轉西南行,沿巴里坤湖南岸西行,在長泉(今三個泉)與伊庭道合,即經今木壘、奇臺縣境至庭州。自庭州西至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西南)的道路,稱之為碎葉道。其路線《新唐書?地理志》亦有明確記載: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里有沙缽城守捉(今阜康東),又有馮洛守捉,又八十里有耶勒城守捉,又八十里有俱六城守捉,又百里至輪臺縣(今烏魯木齊烏拉泊古城),又百五十里有張堡城守捉(今昌吉花園古城),又渡里移得建河(今呼圖壁河),七十里有烏宰守捉(今瑪納斯附近),又渡白楊河(今瑪納斯河),七十里有清鎮(zhèn)軍城,又渡葉葉河,七十里有葉河守捉,又渡黑水(今奎屯河),七十里有黑水守捉(今烏蘇附近),又七十里有東林守捉,又七十里有西林守捉。又經黃草泊、大漠、小磧,渡石漆河(今精河),逾車嶺,至弓月城(今霍城一帶)。過思渾川、蟄失蜜城,渡伊麗河(今伊犁河),一名帝帝河,至碎葉界。又西行千里至碎葉城,水皆北流入磧及入夷播海。謝弗依據沙畹、斯坦因、伯格曼、米勒等人的研究成果,說:“從敦煌到吐魯番要經過白龍堆(所謂白龍堆就是古代羅布泊遺留下來的鹽殼),白龍堆是一片地地道道的荒漠,不僅穿行極其艱難,而且沿途還有妖魔出沒,所以商隊寧愿取道伊吾(即今哈密),這樣就可以躲過白龍堆,向北繞道抵達吐魯番。從吐魯番起,旅行者可以向西穿過西突厥的地面(即天山北部地區(qū)),也可以越過西南方,進入天山南部地區(qū),繼續(xù)通過庫車以及塔里木盆地其它的綠洲城市西行?!盵美]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吳玉貴譯,[美]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吳玉貴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78頁。唐貞觀四年(630年)九月,唐朝招撫伊吾,設西伊州,其后不久,置軍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屯田、屯牧。伊州至天寶元年改名伊吾郡。岑參的《送郭司馬赴伊吾郡請示李明府(郭子是趙節(jié)度同好)》有云:“安西美少年,脫劍卸弓弦。不倚將軍勢,皆稱司馬賢。秋山城北面,古治郡東邊。江上舟中月,遙思李郭仙?!贝送膺€有《送李別將攝伊吾令充使赴武威,便寄崔員外》,兩詩中所描寫的郭司馬和李別將就是派往伊吾駐軍的長官。唐詩中提到的伊州沒有地名的實指,而多是以此為名的曲子:求守管弦聲款逐,側商調里唱伊州。(王建《宮詞一百首》之五十六)老去將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白居易《伊州》)《伊州曲》是有名的曲子,從上面兩首詩可知,這支曲子流傳內地,在唐代宮廷和社會上流傳甚廣,連士大夫家庭里也有表演。伊州的繁盛,加之南路故道逐漸為流沙湮沒,北道逐漸繁榮起來。唐統(tǒng)一西域后,在蒲類設縣,歸庭州管轄,與輪臺齊名,成為西域一大名城。由蒲類西去經木壘、奇臺達庭州(今吉木薩爾)。初唐詩人駱賓王到過此地,他的《夕次蒲類津》(一作晚泊蒲類)對此有所反映:二庭歸望斷,萬里客心愁。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這段道路被稱為庭州大路,取貢使臣、游客商旅絡繹不絕。王維的《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一詩中也提到了蒲類:“蒲類成秦地,莎車屬漢家。當令犬戎國,朝聘學昆邪?!笔菍⑵錃w屬的天山北路為唐王朝所控制的指代。走北道要翻越天山,然后沿北麓的草原西行。這里水草比較豐富,駱賓王《晚度天山有懷京邑》有云:“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云疑上苑葉,雪似御溝花?!边@對以馬和駱駝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商隊和旅行者來說,當然要方便得多。這也是北道興盛的原因。貞觀二十年(646)唐朝軍隊消滅了西突厥,置庭州;長安二年(702)改為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南路,最高長官為北庭都護。到唐玄宗時改為北庭節(jié)度使。因為設立了大都護府,經常會有使節(jié)來往,正如杜甫《近聞》一詩所說:“崆峒五原亦無事,北庭數有關中使?!陛犔焐奖甭返谋蓖ザ甲o府在唐人心目中是遙遠寒苦之地:夫子素多疾,別來未得書。北庭苦寒地,體內今何如。(岑參《寄韓樽》)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地出北庭盡,城臨西海寒。(高適《東平留贈狄司馬(曾與田安西充判官)》)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之十九)的確,當時到達北庭都護府的除了駐守的官兵將士之外,極少有詩人到達這里。岑參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一位。他第二次出塞是天寶十三載(754年)夏秋間至至德二載(757)春,在北庭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幕僚陳鐵民、侯忠義:《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陳鐵民、侯忠義:《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頁胡地苜蓿美,輪臺征馬肥。(《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二庭近西海,六月秋風來。(《登北庭北樓,呈幕中諸公》)雁塞通鹽澤,龍堆接醋溝。孤城天北畔,絕域海西頭。秋雪春仍下,朝風夜不休。(《北庭作》)中道上有漢輪臺,唐詩中提到的多是位于北道上的唐輪臺。唐詩中提到的輪臺到底是指中道上的漢輪臺還是北道上的唐輪臺,大致可以從詩的上下文中判斷出來。如詩題或詩句中有提到該輪臺與交河或鐵門關的相關位置的,我們就能確認是漢輪臺;而詩題或詩句中同時還出現北庭的,就可以確認描寫的是唐輪臺,唐輪臺位于西州和庭州之間,其戰(zhàn)略地位非常重要。岑參的詩中也大量描寫了輪臺景物和它的險要:胡地苜蓿美,輪臺征馬肥。(《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輪臺風物異,地是古單于。三月無青草,千家盡白榆。蕃書文字別,胡俗語音殊。愁見流沙北,天西海一隅。(《輪臺即事》)曹唐有《送康祭酒赴輪臺》一詩:“灞水橋邊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輪臺。霜粘海眼旗聲凍,風射犀文甲縫開。斷磧簇煙山似米,野營軒地鼓如雷?!睙岷N挥谥乃槿~城東南邊,唐廷為平定叛亂,保護絲綢之路的暢通,曾多次派軍攻打及進駐碎葉城和熱海一帶。岑參在北庭大都護府任職時寫的《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以細膩生動的筆觸描繪了熱海的景色: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蒸沙爍石然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陰火潛燒天地爐,何事偏烘西一隅。勢吞月窟侵太白,氣連赤阪通單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柏臺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為之薄。從詩開頭“側聞”云云可知,詩人并沒有親自去過熱海。頭四句及后來的描述有很多想象成分,用夸張的手法來顯示熱海地區(qū)奇異的景致。而另一首提到熱海的詩中,用幾個有代表性的地名代表西域邊地,并由此抒發(fā)感懷:熱海亙鐵門,火山赫金方。(岑參《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由此也可證明他沒有親身到過該地。從唐高宗顯慶三年(658)至唐玄宗開元七年(719),碎葉為受安西都護府管轄的安西四鎮(zhèn)之一。但遙遠的碎葉是詩人們足跡未至之處,因此唐詩中“碎葉”一詞多是虛指和象征意義,如: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六)胡風略地燒連山,碎葉孤城未下關。(戎昱《塞上曲》)幾道征西將,同收碎葉城。(張籍《征西將》)翻師平碎葉,掠地取交河。應笑孔門客,年年羨四科。(張喬《贈邊將》)龜茲篳篥愁中聽,碎葉琵琶夜深怨。(劉商《胡笳十八拍》)在去往絲綢之路的詩人中,岑參到過的地方與留下的詩篇之多都是令人矚目的。他的足跡遍及西域境內絲綢之路的許多地方。對他的詩中反映的絲綢之路西域道的線路我們可以作一總結,從而也可作為盛唐時絲綢之路西域道路線的概括。我們來看看岑參詩中對絲綢之路西域道的反映,先看南道:地名詩題或詩句陽關二年領公事,兩度過陽關。石城鎮(zhèn)無播仙鎮(zhèn)《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六首》于闐鎮(zhèn)無“兩度過陽關”很能說明岑參去往安西或北庭都護府是取道陽關的。但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出他沒有去過南道其他要塞。再看中道:地名詩題或詩句玉門關(漢)《玉門關蓋將軍歌》《玉關寄長安李主簿》“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酒泉西望玉關道,千山萬磧皆白草”“玉關西望堪腸斷,況復明朝是歲除”西州(吐魯番)火山交河《經火山》《火山云歌送別》《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腳其地苦熱無雨雪獻封大夫》“都護猶未到,來時在西州?!毖申辱F門關《早發(fā)焉耆懷終南別業(yè)》《題鐵門關》《宿鐵關西館》漢輪臺“平明發(fā)輪臺。暮投交河城”“交河城邊飛鳥絕,輪臺路上馬蹄滑”龜茲《安西館中思長安》姑墨州《題苜蓿峰寄家人》岑參詩中對中道的反映和記述相當詳細全面,幾乎每個要塞都有他到過該地的記錄和描寫。由此我們可以判斷,盛唐時西域中道的路線基本是明晰的,就是沿綠洲城市一直西去,一般不會有別的支線或改道。不過,有時會有從中道的西州去往北道的庭州,這點我們在探討北道時還會有詳論。前面說過,唐詩中出現的玉門關很難判斷是指的唐玉門關還是漢玉門關。由于北道的興盛,由晉昌去往伊州的這條直通道路比較方便,所以唐詩中除了借用漢代典故的詩句外,多是指的唐玉門關。不過,因為岑參是從陽關折向北邊去往中道和北道的,所以他詩中的玉門關反而有可能多指漢玉門關。從“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酒泉西望玉關道,千山萬磧皆白草”這幾句詩來分析,唐玉門關西望有熱鬧的敦煌,而附近的晉昌等地也還是比較繁華的,所以黃沙、枯草等等荒涼凄清的景象更可能出現在漢玉門關,它的位置也剛好臨近羅布泊和莫賀延磧,在此北望的確會看見茫茫沙漠和連天白草。再看北道:地名詩題或詩句伊吾《送李別將攝伊吾令充使赴武威,便寄崔員外》北庭《天山雪歌送蕭冶歸京》《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北庭作》《登北庭北樓呈幕中諸公》唐輪臺《輪臺即事》《首秋輪臺》《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從中可以看出,北道的線路取向不像中道那么明晰,似乎有很多走法。史書的記載是取道伊吾去往庭州,謝弗也認為商隊去往西州是取道伊吾。岑參的詩中提到伊吾的兩首詩《送郭司馬赴伊吾郡請示李明府》《送李別將攝伊吾令充使赴武威便寄崔員外》都是在庭州任職期間寫的見侯忠義陳鐵民注:《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3和173頁。,第一首是在北庭送郭司馬去往伊吾;第二首當是在伊吾所寫,因為李別將是伊吾的縣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