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第三章-血液課件_第1頁
《生理學》第三章-血液課件_第2頁
《生理學》第三章-血液課件_第3頁
《生理學》第三章-血液課件_第4頁
《生理學》第三章-血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血液

血液(作用)1、為全身組織細胞提供營養(yǎng)物質和氧氣2、將細胞代謝產物運輸到肺、腎等器官排出體外功能:運輸

調節(jié)

免疫防御第一節(jié)概述(組成、性質)第二節(jié)血漿第三節(jié)血細胞第四節(jié)

血液凝固與纖維蛋白溶解第五節(jié)血型與輸血一、血液的組成水HCO3-

、Cl-

、HPO42–等Na+

、K+、Ca2+

、Mg2+等電解質溶質小分子物質血漿血漿蛋白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氣體:O2和CO2血液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營養(yǎng)物質代謝產物激素55%45%血細胞比容:血細胞占全血容積的百分比。男:40%~

50%女:37%~

48%血細胞比容反映血液中紅細胞的相對濃度。嚴重腹瀉、大面積燒傷——血細胞比容升高貧血——血細胞比容降低顏色取決于紅細胞內血紅蛋白的顏色血漿含膽色素淡黃色空腹血漿(清)進食血漿脂蛋白混濁2.比重(g/ml)

血液:1.050~1.060,主要決定于紅細胞數目。

血漿:1.025~1.030,主要決定于血漿蛋白。

紅細胞:1.090~1.092,主要決定于血紅蛋白。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晶體滲透壓膠體滲透壓

形成物質無機鹽、糖等晶體物質血漿蛋白等膠體物質

(主要為NaCl)(主要為白蛋白)

所占比重大小

(300mmol/L或770KPa)(1.3mmol/L或3.3KPa)

意義保持細胞內外水的平衡調節(jié)毛細血管內外水保持細胞的正常體積的平衡,維持血漿容量4、血漿滲透壓(5800mmHg)練習:1.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細胞比容為_______;女子的血細胞比容為_______2.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約占體重的_______3.正常人血液pH值為_______。血液pH值的相對恒定取決于所含的各種緩沖物質,在血漿中最主要的緩沖對是_______1.血液的比重主要取決于紅細胞數量,數量越多,則比重越大。()40%~50%37%~48%7%~8%7.35~7.45NaHCO3/H2CO3√第二節(jié)

血漿與組織和外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是溝通機體內、外環(huán)境的橋梁一、血漿成分及作用溶劑:水91%——92%溶質:8%~9%1、無機鹽多以離子形式存在Na+、K+、Ca2+、Mg2+、Fe2+、Cl+、I-、HCO3-、HPO42-、SO42-2、血漿蛋白(60~80g/L)清蛋白40~50g/L、肝血漿膠體滲透壓球蛋白20~30g/L、漿細胞免疫纖維蛋白2~4g/L,肝血液凝固白/球=1.5~2.5:13、非蛋白含氮化合物非蛋白氮(NPN):含氮化合物的含氮量主要是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如尿素、尿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膽紅素、氨等。作用:了解蛋白質的代謝水平和腎排泄功能4、其他A:不含氮的有機化合物葡萄糖、甘油三酯、膽固醇、磷脂、脂肪酸、有機酸等。B:呼吸氣體和微量物質C:氧氣、二氧化碳等小分子二、血漿滲透壓滲透現象:用半透膜隔開兩種不同濃度的同種溶液時,則水分子從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移動的現象滲透壓:溶液中的溶質顆粒吸引水分子透過半透膜的力量與單位體積溶質顆粒數目成正比滲透壓

血漿滲透壓指的是血漿中膠體溶質顆粒和晶體溶質顆粒吸水力量的總和

包括血漿膠體滲透壓和血漿晶體滲透壓正常值:300mmol/L(mOsm/kgH2O=770kPa其中膠體滲透壓3.3KPa1.來源:(1)晶體滲透壓:由晶體物質所形成的滲透壓.80%來自Na+和Cl–

(電解質)(2)膠體滲透壓:由血漿蛋白(清蛋白)所形成的滲透壓。2.特點:滲透壓的高低與溶質顆粒數目的多少成正變,與溶質的種類和顆粒大小無關。血漿滲透壓

晶體滲透壓膠體滲透壓

形成物質無機鹽、糖等晶體物質血漿蛋白等膠體物質

(主要為NaCl)(主要為白蛋白)

小分子大分子、含重金屬物質

所占比重大小

(300mmol/L或770KPa)(1.3mmol/L或3.3KPa)

意義保持細胞內外水的平衡調節(jié)毛細血管內外水保持細胞的正常體積的平衡,維持血漿容量血漿滲透壓(5800mmHg)形成溶液分類:等滲溶液:滲透壓與血漿滲透壓相等的溶液。

高滲溶液:滲透壓高于血漿滲透壓的溶液。低滲溶液:滲透壓低于血漿滲透壓的溶液。等張溶液:使紅細胞保持正常體積和形狀的溶液。0.9%NaCl——等滲、等張1.9%尿素——等滲,不等張溶血:紅細胞置于低滲溶液中,紅細胞內滲透壓相對較高,水分吸入紅細胞內,引起紅細胞膨脹,甚至破裂,血紅蛋白逸出血漿蛋白(白蛋白)濃度↓→膠滲壓↓→水向組織間隙轉移→組織液↑→水腫。

膠體滲透壓與水腫的關系1.以細胞膜為界將體液分為_______和_______。血漿是_______最活躍的部分,它可溝通各部分組織液,成為細胞與外環(huán)境間進行物質交換的_______2.血漿蛋白中構成血漿膠體滲透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___。3.血漿膠體滲透壓的生理意義是維持_______與_______之間的水平衡。4.維持細胞內與細胞外之間水平衡的滲透壓是_______,主要是由_______所形成。1.正常成人血漿約占體重的5%。()2.血漿中清蛋白含量越大,血漿膠體滲透壓越低。()細胞外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橋梁清蛋白球蛋白血漿組織液晶體滲透壓NaCl√×無核容積90μm3雙凹圓盤形表面積140μm2(一).紅細胞第三節(jié)血細胞紅細胞的數量和功能新生兒:RBC

6.0×1012/L以上,Hb

200g/L緩沖血液酸堿度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功能成年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成年女性(3.5~4.5)×1012/L,110~150g/L

貧血:血液中紅細胞數量或血紅蛋白含量低于正常(二)、紅細胞主要生理特性1、紅細胞的滲透脆性

0.9%(0.85%)NaCl紅細胞形態(tài)正常0.6%NaCl紅細胞腫脹變成球形0.42%NaCl紅細胞開始部分溶血0.35%NaCl紅細胞全部溶血紅細胞在低滲鹽溶液中發(fā)生膨脹、破裂和溶血的特性。與紅細胞對低滲鹽溶液的抵抗能力成反比。滲透脆性越大,抵抗力越小,越易破裂溶血

2、紅細胞的懸浮穩(wěn)定性概念:紅細胞在血漿中保持懸浮狀態(tài)不易下沉的特性機制:紅細胞的表面積和體積之比較大,和血漿的摩擦力大紅細胞沉降率(ESR):簡稱血沉:紅細胞在1小時內下沉的距離來表示紅細胞沉降的速度正常值:男性0—15mm女性0—20mm紅細胞疊連的概念及影響因素:概念紅細胞彼此以凹面相貼成為一疊的現象影響因素血漿成分的變化白蛋白增加紅細胞沉降減慢球蛋白與纖維蛋白增加紅細胞沉降加速(三)、紅細胞生成及破壞1.紅細胞生成的條件

前提條件:骨髓造血功能正常

蛋白質基本原料

成熟因子維生素B12

鐵葉酸鐵攝入不足、鐵吸收障礙長期慢性失血B缺鐵性貧血(小細胞性貧血)鐵Hb衰老紅細胞被吞噬,Hb被分解釋放出Fe2+

(95%)食物中吸收1mg(5%)20-30mg/dRBC鐵A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受到藥物、射線等因素作用,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全血細胞減少幼RBC細胞分裂增殖DNAVit.B12葉酸輔酶成熟RBC內因子(2)葉酸和維生素B12VitB12

、葉酸和內因子缺乏—C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如:胃大部切除、胃壁細胞損傷、內因子缺乏、抗內因子抗體成熟因子:維生素B12(vitaminB12)B12食物攝取內因子+B12吸收回腸上皮細胞粘膜特異性受體

正常情況下,VB121000~3000μg,紅細胞合成需1~3μg/day,故發(fā)生貧血在3~4年后。2.紅細胞生成的調節(jié)促紅細胞生成素(EPO):主要是腎合成,其次是肝臟促進紅系祖細胞向前體細胞分化加速前體細胞增殖幼RBC增加---合成HB增加

網織RBC加速從骨髓中釋放嚴重腎病患者,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合成不足會引起E腎性貧血(2)雄激素直接刺激骨髓造血促進腎合成促紅細胞生成素造血干細胞↓早期紅系祖細胞↓晚期紅系祖細胞↓原紅細胞↓幼紅細胞↓網織紅細胞↓成熟紅細胞

腎管周間質細胞(主)

肝細胞(次)↓——————EPO

骨髓BPA雄激素-刺激EPO生成雌激素-降低紅系祖細胞

對EPO的反應甲狀腺激素生長激素缺氧、RBC↓或Hb↓PO2↓RBC↓Hb↓腎管周細胞(主)肝細胞(次)雄激素T3生長素Fe和氨基酸運至紅骨髓,重新合成Hb或至肝內貯存膽紅素經肝至膽汁,再排出體外將血紅蛋白(Hb)分解成膽紅素、氨基酸、Fe,排入血循環(huán)RBC破壞衰老RBC被巨噬細胞所吞噬RBC無分裂能力,平均壽命120天。3.紅細胞的破壞-在肝、脾和骨髓被破壞F脾性貧血:脾功能亢進時,紅細胞破壞增加紅細胞的破壞EPO紅細胞生成膽紅素的腸肝循環(huán)鐵被重新吸收入血血紅素氨基酸珠蛋白被肝脾吞噬缺氧二、白細胞生理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正常成人白細胞數量(4.0-10.0)×109/L白細胞有粒細胞單核細胞吞噬、識別、免疫

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殺菌嗜酸性粒細胞參與過敏反應嗜堿性粒細胞限制過敏反應T細胞細胞免疫B細胞體液免疫三、血小板數量:(100-300)×109/L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內皮損傷,膠原暴露,與血小板粘附釋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將其內含物如(致密體、-顆粒和溶酶體中物質)釋放。修復:血小板融入血管內皮細胞,保持內皮細胞的完整性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漿中多種凝血因子收縮:血小板內含有許多微絲,是肌凝蛋白和肌纖蛋白的復合物。部分血小板粘附于纖維蛋白絲上,其收縮可使纖維蛋白絲也發(fā)生收縮,血凝塊回縮,血清析出,使血凝塊更為牢固。2、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生理止血的三個時相:受損血小管收縮、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過程(2)參與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正常情況下,小血管破損后引起出血,數分鐘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現象(1)維持血管內皮完整性維持毛細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出血時間:出血到自然停止的時間1—3分鐘(3)促進凝血1.血管收縮:血管受損→局部小血管收縮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初步止血。

粘附:

少量血小板粘附在膠原上→松軟血栓

聚集:

血小板彼此粘連聚集→血小板止血栓3.血液凝固:永久止血。

啟動凝血系統(tǒng)→堅固血栓(二期止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過程1.成年男子紅細胞平均約為_______;女子平均約為_______,這種差異主要與_______水平有關。2.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_______;女子的Hb含量是_______。3.紅細胞的脆性越小,說明紅細胞對低滲鹽溶液的抵抗力越_______,越不易_______。4.血沉的正常值男子為_______;女子為_______。5.紅細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和_______。6.紅細胞生成的主要調節(jié)因素是_______和_______5.0×1012/L4.5×1012/L雄激素120~160g/L110~150g/L大破裂0~15mm/1h0~20mm/1h蛋白質鐵促紅細胞生成素雄激素1.紅細胞疊連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于紅細胞本身的特性,并不決定于血漿。()2.血漿蛋白含量增多,則血沉加快。()3.紅細胞只運輸O2,不運輸CO2。()4.紅細胞也具有緩沖作用。()5.貧血時血細胞比容升高。()6.脫水時血細胞比容升高。()7.紅細胞懸浮穩(wěn)定性大小與細胞的物理性疊連無關。()8.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的產生主要是機體缺鐵所引起的。()9.血小板釋放的5-羥色胺及兒茶酚胺等生物活性物質,有利于止血。()××××××√√√1.紅細胞沉降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A.血漿球蛋白含量增多B.血漿纖維蛋白原減少C.血漿白蛋白含量增多D.血細胞比容改變2.紅細胞懸浮穩(wěn)定性大小與紅細胞發(fā)生哪些現象有關()A.凝集的快慢B.疊連的快慢C.運動的快慢D.溶血的多少3.嗜中性粒細胞的主要功能是()A.變形運動B.吞噬作用C.產生抗體D.凝血作用ABB4.調節(jié)紅細胞生成的主要體液因素是()A.雄激素B.促紅細胞生成素C.雌激素D.紅細胞提取物5.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引起的貧血是()A.再生障礙性貧血B.缺鐵性貧血C.巨幼紅細胞性貧血D.β-型地中海貧血6.腎性貧血是()A.缺乏鐵質B.缺乏維生素B12C.缺乏葉酸D.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BCD1.嗜堿性粒細胞能釋放()A.肝素B.去甲腎上腺素C.組胺D.腎素E.促紅細胞生成素2.紅細胞生成過程中起調節(jié)作用的因素是()A.雄激素B.鐵質C.腎素

D.促紅細胞生成素E.血管緊張素3.缺鐵性貧血()A.紅細胞數明顯減少B.血紅蛋白含量明顯下降C.紅細胞體積代償性增大D.葉酸缺乏可引起此病E.紅細胞數明顯增多ACADAB第四節(jié)

血液凝固與纖維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概念:

血液由流動的液體狀態(tài)變成不能流動的凝膠狀態(tài)的過程。實質:

可溶性的纖維蛋白原

不溶性的纖維蛋白一、血液凝固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塊逐漸回縮,析出淡黃色液體組織因子穩(wěn)定因子血漿凝血活酶成分血漿凝血活酶前質(二)、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血漿和組織中直接參與血凝的物質。前激肽釋放酶、血小板磷脂(PF3)凝血因子的特點1、因子Ⅲ——存在于血管外組織中,其余在血漿

2、因子Ⅳ是鈣離子,其余為蛋白質

多以酶原形式存在,右下角加a表示活性形式

3、主要在肝合成

因子Ⅱ、Ⅶ、Ⅸ、Ⅹ合成需維生素K

4、肝功能障礙、維生素K缺乏

凝血障礙,甚至出血Ca2++Ⅴ+PF3IIIIaIIaXXa(三)、血液凝固的過程1.凝血酶原酶激活物的形成內源性凝血途徑:

參與凝血的因子全部來自血液

由因子Ⅻ啟動外源性凝血途徑:

由來自于血液之外的組織因子(Ⅲ因子)與血液接觸而啟動的凝血過程,又稱為組織因子途徑。膠原血友病A——Ⅷ缺乏血友病B——Ⅸ缺乏III、Ⅷ、V——輔因子

外源性凝血途徑在體內生理性凝血反應中起著關鍵性作用:組織因子是凝血的啟動者,它“錨定”在細胞膜上,使凝血限于局部。外源性凝血途徑生成的凝血酶可以激活多種凝血因子,促進凝血——正反饋組織因子與Ⅶa復合物能直接激活Ⅸ,加強內源性凝血途徑。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關系體內生理性凝血機制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徑的比較2.凝血酶的形成

鈣離子使Xa和V在血小板磷脂表面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原激活使凝血酶原被激活成有活性的凝血酶(Ⅱa)3.纖維蛋白的形成凝血酶: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單體

將Ⅷ激活為Ⅷa鈣離子,Ⅷa使纖維蛋白單體變成多聚體(纖維蛋白)纖維蛋白交織成網,網羅血細胞完成血凝塊凝血完成(四)抗凝系統(tǒng)血管內皮完整,不會發(fā)生血液凝固僅發(fā)生在受損血管的局部血管內皮的抗凝作用

屏障

抗凝血

抗血小板2.纖維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釋和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3.生理性抗凝物質(1)抗凝血酶Ⅲ

抗凝血酶——封閉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

使凝血酶失活

抗凝血酶的直接作用慢而弱(2)肝素

①增強抗凝血酶的活性——間接抗凝②阻止血小板黏附、聚集、釋放

抗凝血酶+肝素——抗凝作用增強2000倍3.生理性抗凝物質加速或延緩血液凝固的方法二、纖維蛋白的溶解纖溶:纖維蛋白被分解液化的過程。纖溶酶原激活物纖溶酶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纖溶酶原纖溶酶抑制物纖維蛋白(原)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PAI-1,α2-抗纖溶酶)(tPA,uPA,激肽釋放酶)(一)過程:1、纖溶酶原的激活纖溶酶原:球蛋白纖溶酶原激活物:能使纖溶酶原激活的物質血管激活物組織激活物激肽釋放酶2、纖維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的溶解被纖溶酶分解為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不再凝固、具有抗凝作用(二)纖溶抑制物血漿中存在的對抗纖維蛋白溶解的物質1、抗纖溶酶與纖溶酶結合使其失活2、抗活化素抑制纖溶酶原的激活凝血過強、纖溶過弱:形成血栓凝血過弱、纖溶過強:出血凝血——纖溶處于動態(tài)平衡保證出血時有效止血,適時疏通血管,維持血流正常運行1.外源性凝血過程是由_______所啟動,這種因子存在于_______。2.血液凝固是一種_______反應,加溫可使凝固過程_______。3.人體血液內的抗凝物質主要有_______和_______。1.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Ⅲ啟動的,這種因子存在于組織中。()2.血液凝固三個階段都需要Ca2+的參與。()3.紅細胞凝集后,經振蕩不能使細胞彼此分開。()因子Ⅲ組織中酶促化學加快抗凝血酶Ⅲ肝素√√√1.內源性凝血的始動因素是()A.凝血因子Ⅳ被激活B.因子Ⅻ被激活C.血小板破裂D.凝血酶的形成2.可使血液凝固加快的主要因素是()A.血小板破裂B.血管緊張素增加C.腎素分泌增加D.嗜酸性粒細胞增多3.凝血過程中,內源性凝血與外源性凝血的區(qū)別在于()A.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動因子不同B.凝血酶形成過程不同C.纖維蛋白形成過程不同D.因Ca2+是否起作用而不同4.以下哪種凝血因子不屬于蛋白質()A.因子ⅠB.因子ⅡC.因子ⅣD.因子ⅩBAAC1.關于內源性凝血的途徑,敘述正確的是()A.膠原組織損傷首先激活因子ⅫB.參與凝血步驟比較多C.所需時間較外源性凝血長D.許多環(huán)節(jié)有Ca2+參與E.不需因子Ⅱ參加2.纖維蛋白溶解是指體內()A.纖維蛋白降解B.因子Ⅰ降解C.能清除體內多余的纖維蛋白凝塊和血管內的血栓D.纖維蛋白降解后不再凝固E.纖維蛋白降解后能凝固ABCDABCD第五節(jié)血型與輸血血量:指全身血液的總量。約占體重的7-8%。循環(huán)血量:心血管系統(tǒng)內快速循環(huán)貯存血量:肝、脾血竇,肺泡毛細血管、皮下靜脈失血:

10%無明顯癥狀;可以自動回復20%血壓、心率、四肢厥冷、口渴、惡心、乏力

30%危及生命一、血量二、血型血型:

是指紅細胞膜上特異性抗原的類型。

血細胞膜上的特異性抗原是人體免疫系統(tǒng)識別“自我”與“異己”的標志紅細胞凝集:

若將血型不相容的兩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紅細胞即凝集成簇凝集原:指鑲嵌于紅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凝集素:能與紅細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應的特異性抗體。紅細胞表面凝集原與血型A、B凝集原均有B凝集原A凝集原兩種凝集原均無(一)ABO血型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中,紅細胞膜上含有兩種不同的抗原,也稱凝集原,分別稱A凝集原和B凝集原。在血漿(或血清)中存在兩種與抗原相對抗的天然抗體,分別稱為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1、分類依據:

ABO血型系統(tǒng)是根據紅細胞膜上所含抗原(凝集原)的種類不同或有無來分型。將其血型分為A型、B型、AB型和O型四個基本類型。ABO血型抗原與抗體ABO血型的遺傳2、紅細胞凝集反應

紅細胞膜上的凝集原與其對應的凝集素相遇時,發(fā)生抗原—抗體反應,紅細胞被抗體凝集成一簇不規(guī)則細胞團的現象A凝集原+A凝集素紅細胞凝集溶血B凝集原+B凝集素紅細胞凝集溶血3、血型鑒定:用已知標準A凝集原與B凝集素檢測未知血型抗原血型鑒定4、交叉配血試驗直接配血(主側):把供血者的紅細胞與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間接配血(次側):把受血者的紅細胞與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供血者紅細胞供血者血清受血者紅細胞受血者血清結論:(1)配血不合:主側出現凝集反應絕對不能進行輸血(2)配血相合:主側、次側均不出現凝集反應可以輸血(3)配血基本相合:主側不凝集、次側凝集

異型輸血,緊急時可以輸血,不超過300毫升5、輸血原則:避免發(fā)生凝集反應(1)首選同型輸血(2)必須進行交叉配血試驗存在亞型,避免亞型的凝集反應輸血原則(二)Rh血型系統(tǒng)分型:

人類紅細胞膜上的Rh抗原有C、c、D、E、e五種,其中以D抗原的活性最強。

紅細胞膜上含D抗原的稱Rh陽性,不含D抗原的稱Rh陰性。特點:1、我國漢族絕大多數人屬Rh陽性,Rh陰性者不足1%。但有些少數民族,Rh陰性者較漢族高;2、Rh血型系統(tǒng)血清中沒有天然的抗體,但Rh陰性者經D抗原刺激后可產生D抗體臨床意義:1、輸血反應Rh陰性的受血者第一次接受Rh陽性的血液,不會發(fā)生凝集反應。但可使受血者血清中產生抗D抗體。這樣,在第二次再輸入Rh陽性血液時,就會發(fā)生紅細胞凝集反應。2、母嬰血型不合當Rh陰性的母親孕育了Rh陽性的胎兒時,胎兒的紅細胞因某種原因(如少量胎盤絨毛脫落)進入母體血液循環(huán),也可產生抗D抗體。如果第二次再孕育Rh陽性胎兒時,母親體內的抗D抗體就可透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使胎兒的紅細胞凝集,發(fā)生溶血,重者可導致胎兒死亡。Rh陰性孕婦孕育了陽性胎兒進入母體產生抗D抗體經胎盤進入胎兒體內RBC凝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