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導論:中國現代文學的相關解釋
關于“現代”
分期問題
現代化的基礎(近代文學的鋪墊)
導論
關于“現代”
古代-----近代-----現代------當代
不僅僅是時間概念(包含諸方面,也不僅是經濟)
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學,是中國文學自身的一種變革,不僅反帝反封,還具有啟蒙性質
與“傳統(tǒng)”的區(qū)別和聯系
區(qū)別:
=1\*GB3
①
表現對象:
現:普通人,現代社會、全人類的問題(農民、知識分子是重點)
傳:英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2\*GB3
②
創(chuàng)作手法:
現:現實主義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歸現實主義(因為中國現實問題太多)
傳:套路化的浪漫主義
=3\*GB3
③
重視思想理論
現:有邏輯和理論體系
傳:感悟式、評點式
聯系
=1\*GB3
①
發(fā)憤著作:“移情”(西說法),欲有所為
=2\*GB3
②
實錄精神:忠實于現實
=3\*GB3
③
抒情意識:古代詩文固有的傳統(tǒng),現代詩、散文也有充分表現,有些小說抒情味道也很濃
=4\*GB3
④
追求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渾然忘我
小結:
現代是一種從創(chuàng)作理念到表現形式的現代化;
重視學習、吸收、借鑒
一個民族性矛盾:學西方,但不可質變
分期
中國現代文學是在西方文化沖擊下進行變革的、力圖塑造現代民族靈魂、具現代藝術形式的文學。
時間段:1917-1949
1、1917-1927:五四為代表的20年代文學
2、1928-1937:左翼文學與人文主義文學并存的30年代文學
3、1937-1949:以全民抗戰(zhàn)文學為開端及承續(xù)、發(fā)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學
文學現代化的基礎(19世紀末——1917,文學革命興起前的近二十年)
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現實、歷史等各方面的影響和折射
政治:維新——革命,封建統(tǒng)治飄搖,帝制結束;
經濟:工業(yè)化,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新的社會力量增長,物質、階級基礎
文化:產生具備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有現代思想、革新意識的知識分子
以文學改良政治、變革社會,探索、發(fā)現人生,是純文學意識。
對人的發(fā)現人的觀念的演變,貫穿與推動20世紀中國文學發(fā)展的內在
自我的認識動力
“人”的觀念:包括人的本質、個性,人的價值、自由、權利,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愛情婚姻觀、友誼觀等等。
中國現代文學史:由文學如何實踐與表現這一不斷演變的人的觀念,而構成、豐富、發(fā)展。
文學現代化首先變革的幾個方面:
(1)文化機制的變革
=1\*GB3
①
印刷、著作等相關法律保障文學活動
=2\*GB3
②
報刊、書籍、現代出版業(yè)發(fā)展
=3\*GB3
③
現代社會分工、產生獨立、自由撰稿知識分子
=4\*GB3
④
接受機制變
(2)詩界、文界、小說界革命(梁啟超)
詩界:新意境、新語句入詩,又須以古人風格入之
“我手寫我口”(黃遵憲)
文界:突破“桐城古文”,提倡“歐西文思”,吸收希臘羅馬雄辯體、英法近代隨筆體,結合魏晉的曠放,以豐富史實突破拘謹考據,以俗語、外來語入文,豐富表達方法
小說界:
1897,嚴復、夏曾佑將小說凌駕于經史之上;
梁啟超: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
陳獨秀:戲館子是眾人大學堂,戲子是眾人大教師。
語言、文體等形式上的變革
=1\*GB3
①
倡白話文:梁啟超提出古語文學變俗語文學是文學進化的大關鍵。
=2\*GB3
②
文體創(chuàng)新:
政論散文,梁啟超“新文體”,時事政論、社會評論、思想評論、文化學術評論;革命派散文,章太炎、鄒容、秋瑾、章炳麟等,宣傳主張
小說
翻譯小說:林紓,文言譯歐美小說,并不懂外語,而與精通外語者合作,譯筆傳神
譴責小說:吳趼人《儒林外史》,但因后來過度堆砌黑幕等走上末路
鴛鴦蝴蝶派:言情+休閑通俗
小結:
出現獨特價值的文學尚待革命。
第一章五四文學革命
一、發(fā)生與發(fā)展
二、思潮與論爭
三、新文學社團流派
四、創(chuàng)作潮流與趨向
發(fā)生與發(fā)展
1917,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
1、發(fā)生
是20年來文學現代化的歷史必然,繼梁啟超、黃遵憲等人“新民”、救國的近代文學改良精神,有詩界、小說界革命及白話文運動的基礎,有西方譯介培養(yǎng)的對西方新文學形式的接受心理。
五四新文化運動(P26)
2、發(fā)展
五四文學革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主張: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
1917年1月,《新青年》,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是第一篇宣言,提出“八事”;
2月掀起高潮,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
劉半農、錢玄同的新舊文學對話,擴大新文學影響
1920年,白話文取得勝利,學校開始用白話文教學。
思潮與論爭
1、思潮
西方文化影響中國,啟發(fā)中國人重新認識“人”的內涵,在五四前后影響卓著的有四人:易卜生、盧梭、尼采、弗洛伊德。
胡適、陳獨秀:源自西方的社會進化思想的文學史觀,認為新文學必定取代舊文學;
周作人:西方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日本“白樺派”人道主義文學的理論,推崇“人的文學”;
李大釗: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俄國現實主義觀點影響,歷史唯物論解釋“什么是新文學”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號出《易卜生專號》
《娜拉》:倡個性自由、婦女解放符合五四精神
《國民公敵》:反傳統(tǒng)、反專制
在此影響下,新文學創(chuàng)作者開始創(chuàng)作問題小說、問題劇
★大量刊載翻譯文學作品的新文學期刊:《小說月報》、《新潮》、《少年中國》、《文學周報》
△主要思潮:文學的、哲學的P31
創(chuàng)作實踐:
魯迅《吶喊》:現實主義+象征主義、浪漫主義
郭沫若《女神》:浪漫主義
郁達夫:自敘傳小說,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日本私小說
2、論爭
=1\*GB3
①
1919,新文學陣營對林紓為代表的舊知識分子的斗爭
=2\*GB3
②
1922,與《學衡派》斗爭,梅光迪、胡先骕、吳宓等“穿西裝的復古派”,反對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保守態(tài)度,“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GB3
③
1923,章士釗《甲寅派》,復古,抨擊白話文
=4\*GB3
④
新文學陣營內部分化:“問題與主義之爭”,胡適1919年發(fā)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1923年提倡“整理國故”,退出《新青年》,1924年轉至《現代評論》提倡自由主義
新文學社團流派
這時期影響最大的是文學研究會與創(chuàng)造社
1、文學研究會(34頁)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刊物為《小說月報》
★成員: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王統(tǒng)照、許地山、孫伏園、葉紹鈞等12人。
★宗旨: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chuàng)造新文學
人生派、“為人生”,著眼批判現實、忽略文學的娛樂作用,通俗文學被輕視、忽略
2、創(chuàng)造社
★浪漫主義,1921年成立于日本東京,刊物為《創(chuàng)造》季刊
★成員: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成仿吾、田漢、穆木天
★主張:為藝術而藝術,須忠實表現內心,重視文學的美感,注重自我表現,濃厚的抒情氣息,直抒胸臆,描寫病態(tài)
后期創(chuàng)造社,1925,左傾,1929年被查封
3、其他
★語絲社:1924,《語絲》,針砭時弊、雜感小品,幽默潑辣,成員有周作人、林語堂、孫伏園、錢玄同、俞平伯,魯迅是主將
★未名社:20年代中期,《未名》,聚集鄉(xiāng)土文學作家
★南國社:綜合性的藝術社團,領導人田漢
★彌灑社:強調靈感
★淺草、沉鐘社:介紹外國文學,樸實悲涼
★詩社:湖畔詩社(愛情詩)、新月社(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
創(chuàng)作潮流與趨向(在20年代講完之后再作具體分析)
創(chuàng)作上時代品格突出,表現為:
1、理性精神的張揚
改造社會人生、改造國民性、理性批判精神(并非純思辨,是關注現實的)
婚姻愛情、個性解放題材——現代意味的自我認識
2、感傷情調的流行:苦悶、孤獨、彷徨
原因:覺醒之后,一時找不到出路,現代意識促其追求,黑暗現實使其痛苦、失望,與新一代知識分子自身脆弱性及傳統(tǒng)文人柔弱心理的習染也有關。反映出中國知識者艱難追求新生的精神歷程。
3、個性化的追求
表現自我,個人的生活、情緒,例如:創(chuàng)造社
強烈的個性、風格
創(chuàng)作方法的多樣化探索
現實主義是第一個十年中最有實力的創(chuàng)作方法,成為主流,尤其在后期。但浪漫主義、新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與之并存
二十年代小說
概述
寫實主義小說
浪漫抒情小說
概述
1、“五四”小說成為文學正宗
△現代白話小說開山之作為1918年5月魯迅發(fā)表于《新青年》的《狂人日記》,接著《藥》、《孔已己》相繼問世,拉開序幕。
清末民初,小說在文學中由邊緣地位逐漸向中心移動
△五四小說比之前小說引人注目之處:
反封建精神
針對人的現代覺醒和國民靈魂改造
現代小說的形式(格式等,受西洋小說影響)
2、小說革新的特點
=1\*GB3
①
比新詩略遲(1918),五四運動爆發(fā)后發(fā)展加快
=2\*GB3
②
創(chuàng)作數量多,新人不斷涌現,且出現許多女性小說家
=3\*GB3
③
反思人生,叛逆主流,作思想啟蒙的角色
=4\*GB3
④
20年代后期,開辟了多樣的源頭
=5\*GB3
⑤
除魯迅外,大部分作家比較稚嫩
寫實主義小說
主要作家是文研會、未名社、語絲社成員
問題小說(文研會作家是主力,1919年為“問題小說年”)
=1\*GB3
①
產生原因
思想啟蒙運動的“五四”,造就了“思考的一代”,思考方方面面,題材廣泛,要求嚴肅地提出尖銳問題
理論上的倡導P39
借鑒外國文學(歐、俄、日、印度泰戈爾《哲理小說》)表現社會人生的作品
=2\*GB3
②
特點
鮮明的時代氣息、哲理色彩
提出問題、但不解決;人物形象被“問題”沖淡,成傳聲筒;比較概念化,未形成成熟流派
并非純粹寫實,浪漫主義(冰心)、象征主義(王統(tǒng)照)皆有,許地山小說中是宗教哲理和隱喻氣氛
=3\*GB3
③
主要作家作品
△葉紹鈞
1894-1988,蘇州人,字圣陶,文研會12個發(fā)起人之一
★早期:《這也是一個人?》(后更名《一生》),關心下層的苦難生活,婦女題材
關注封建宗法制下人與人間的關系:《隔膜》
小市民(包括知識分子)灰色人生題材:《潘先生在難中》
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較有分量的、反映五四時勢及知識分子命運的長篇:《倪煥之》。(20年代長篇較少,這是力作,否定了教育救國思想)
★童話作家:《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創(chuàng)作特色:
(1)客觀冷靜、不動聲色,按事物本來面目描寫,不作評論,注意細節(jié)
(2)莊重與幽默結合,夸張也使人感覺可信
(3)語言平實凝煉,字斟句酌的打造
(4)講究布局,結構嚴謹(嚴肅的寫作態(tài)度)
許地山
生于臺灣,筆名落花生,文研會發(fā)起人之一,其小說有浪漫傳奇色彩。個人經歷復雜,了解南洋一帶風情,曾在燕大任教,后到香港。
成名作:《命命鳥》(宗教方式解決問題)
《商人婦》:惜官的苦樂觀“一個人做的時候是苦,想的時候是樂”
許的小說反映了人生的另一條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觀:人在生活中默默抵抗、努力工作,平靜面對人生的態(tài)度,有所作為的“認命”
《綴網勞蛛》:只管織網、不論網破的宗教人生觀、倫理觀
小說特色:
傳奇色彩
浪漫氣息,啟發(fā)人思考,自己并不評論,含蓄
異域色彩濃厚
宗教色彩(積極、消極融合在一處)
冰心
1900-1999,小說成就不是很大,但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提倡基督式的愛,有短篇小說集《超人》,不事情節(jié)鋪張,重在揭露人物內心,側重抒發(fā)主觀感受,風格婉約。
王統(tǒng)照
1897-1957,愛與美的觀點,代表作《沉思》(五四時人們的心態(tài),包括先行者與旁觀者)、《微笑》
《山雨》:北方農村破產的原因與現象;1933年出版,與《子夜》齊名。
鄉(xiāng)土小說
最早的現代小說流派,成熟作品在五四之后。寫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屬于“寄寓文學”,不在本土寫,將回憶組織起來,作品大多持批判態(tài)度。作者從農村中走出,讀者多為城市人,最早倡導者是周氏兄弟。
周作人的鄉(xiāng)土文學理論:
讓新文學在本土生根(過多借鑒西方有失自身特色的危險)
克服思想>形象的缺點,強調形象服人
發(fā)展民族特色,魯迅作品是最好的開端,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抒情性
許杰
《慘霧》:農村械斗(原始的糾紛解決法;中國人力量內耗)
《賭徒吉順》:鄉(xiāng)村盛行的典妻
魯彥
《菊英的出嫁》:構思精巧、否定禮俗
《黃金》:如史伯伯的遭遇
彭家煌
濃郁的湖南特色
《慫恿》:寫家族制度的破壞,滑稽口吻的背后露出窮人的愚昧和壞人的兇殘
《活鬼》:小女婿風俗,喜劇
臺靜農
有魯迅風格,出色的鄉(xiāng)土作家
《燭焰》:“沖喜”風俗,善制造氣氛
《拜堂》:弟繼娶嫂
許欽文
語絲社,受魯迅影響早
中篇《鼻涕阿二》
鄉(xiāng)土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
批判性:批判舊中國的愚昧、落后、閉塞、野蠻,但還不夠深刻、透徹,年輕作家居多
描繪了許多當時中國社會的風俗,展示了多種多樣的地方色彩
加強了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潮流,與社會、民眾的結合更緊密
加強場面、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
三、浪漫抒情小說
在五四這個富于個性與青春氣息的時代,要求個性解放又受到社會壓抑,在本國文學傳承和外國抒情文學的雙重影響下,不禁要通過寫作表達內心激情,將表現自我的主觀性推到極致的,是以創(chuàng)造社作家為主的浪漫抒情小說流派,也包括少數文研會作家,及淺草-沉鐘社作家。鄉(xiāng)土小說家大都偏寫實,但在語絲派內部,也出現了廢名的田園抒情詩般的小說樣式。
創(chuàng)造社概況
★1921年7月在東京成立?!秳?chuàng)造》期刊。
★四大天王: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成仿吾
★戰(zhàn)斗對象是文研會,文研會是同舊文學作戰(zhàn)的,創(chuàng)造社喜讀西方浪漫主義文學,有意與文研會區(qū)別,風格總體偏向浪漫主義,與他們長期留學日本有關(受壓迫、雙重失望),作品批判色彩濃厚,組織性比文研會強,每人的特長、風格突出。
創(chuàng)造社作家從理論到實踐都強調小說的主觀性、抒情性,作品大都有一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不著意通過人物的性格刻畫、以某種思想意識教化讀者,而是直接抒發(fā)主人公的強烈感情,去打動讀者,郭沫若把這種美學追求稱為“主情主義”。這是中國現代小說的一種全新樣式。
主要作家
郁達夫、郭沫若、倪貽德、葉靈鳳、陶晶孫、周全平,馮沅君,淺草-沉鐘的陳翔鶴、林如稷,馮至、陳煒謨等。
郁達夫(1896-1945)浪漫傳奇色彩的一生
生平:郁達夫(1896-1945),名文,字達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陽滿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3歲喪父,幼年貧困的生活促使發(fā)憤讀書,成績斐然(家貧)。讀過私塾,古典文學功底深,外文好。1913年9月隨長兄赴日本留學。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浪漫主義文學家、散文家和詩人。是“創(chuàng)造社”的主要發(fā)起人之一,與魯迅、成仿吾、田漢、陶晶孫等交往甚密,共同為中國新文學的發(fā)展起到過推動作用。郁達夫是著名的新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小說集《沉淪》,被公認是震世駭俗的作品,他的散文、舊體詩詞、文藝評論和雜文政論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響。有舊才子遺風,又有新文人品性。
他早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細致入微、赤裸裸地展示出主人公的內心情感,呈現出明顯的浪漫主義文學風格,開創(chuàng)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之先河,成為我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雖然這些作品中同時也飲食著自然主義及其它一些現代主義文學的表現手法,但浪漫主義的風格是其主要的特點。
郁達夫浪漫主義文學風格的形成與近代日本浪漫主義文學有著很緊密的聯系,呈現出一種“憂傷、厭世”的情緒。這一風格同時也成為了我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的早期特點。
追求王映霞成功,移居杭州,舒適安逸生活,宅名“風雨茅廬”,“富春江上神仙侶”,遠離政治中心,創(chuàng)作與家庭均出現問題。1937年參加抗日文化運動。國難家毀,郁去東南亞,奠定新加坡、馬來西亞文學的基礎。
日占新加坡后,郁到蘇門答臘,化名“趙廉”,蓄須,被迫做日軍翻譯,做許多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軍秘密殺害。1952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小說約50篇以及大量的詩歌、散文(200篇)、文藝理論,總計500多萬字。
小說中直露的抒情處處可見,令人懷疑作者即為主人公,主人公的背景也與作者相似。把郁達夫小說連綴起來讀,基本與其生活軌跡相合。典型自敘傳抒情體小說?!冻翜S》出版后更是引發(fā)此創(chuàng)作潮流。他強調“一切小說均是作者的自敘傳”。作者的經驗除自己的之外,實在另外也并沒有比此更真切的事情。
但作家的目的非為自己立傳,只是想“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寫出來”,“讓世人能夠了解我內心的苦悶就對了?!狈钦鎸嵉纳顨v程,而是自己的情感歷程。
其小說不追求曲折情節(jié)和周密細致的構思,而是努力寫個人的情緒流動和心理變化,仿佛靠激情、才氣信筆寫去。直抒胸臆,充滿激烈情緒的筆調去寫,于事件敘述中做坦率的自我解剖,甚至用長篇獨白的形式直接撥動讀者心弦。
作品:《沉淪》、《蔦蘿行》、《青煙》、《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過去》(擺脫自敘傳)、《遲桂花》
郁在留日期間形成弱國子民強烈感情,與五四退潮后青年一代普遍存在的精神失落和經濟、婚戀的苦悶相呼應,造成當時“郁達夫熱”。
郁在濃烈的抒情氣氛中還創(chuàng)造了真實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大都是所謂“零余者”:自傷自憐、被社會拋棄的時代青年,“五四”時歧路彷徨的知識青年,遭社會擠壓無力把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被壓迫被損害的弱者。
反映出郁達夫自己的精神困境:承繼經典的“倡優(yōu)士子”模式,“同是天涯淪落人”。
郁達夫小說特有一種感傷美、病態(tài)美,從主人公的頹廢、變態(tài)的心理言行中揭示“時代病”,黑暗病態(tài)的社會。
情欲描寫,郁達夫主張人的一切合理欲求的自然發(fā)展,認為情欲作為人的自然天性應在文學中得到正視和表現。大膽地以自身為對象,通過直接寫性包括病態(tài)和同性戀,來闡釋愛戀生死的主題。也是對虛偽的傳統(tǒng)道德以及國人矯飾習氣的一種挑戰(zhàn)。《沉淪》一發(fā)表驚世駭俗。
創(chuàng)作特色:教材P53
自我的寫真
感傷的抒情
結構的散文化
流麗、清新的文筆。
郭沫若,其小說多以日本為背景
《牧羊哀話》:寫朝鮮亡國后的家國悲劇,表達反日情懷;注意氣氛的營造。
《喀爾美蘿姑娘》;
自傳性小說《漂流三部曲》
《殘春》:中國最早的意識流小說之一。
張資平
梅州人,創(chuàng)造社元老,其小說市場效果較好,讀者多使其聲望高,主要寫愛情小說(魯迅評價:三角多角戀愛小說家)
處女作:《約檀河之水》
自敘傳:《沖擊期化石》(現代文學第一部長篇,小說名與張學地質有關);《她悵望著祖國的田野》、《梅嶺之春》(叔叔侄女的戀愛,反封建色彩濃),此后他只注意情節(jié)編造,不堅持精神追求。大部分作品頗有自然主義色彩,終至沉溺于性愛、肉欲描寫。
其他:多為創(chuàng)造社小字輩作家
陶晶孫:15年留學經歷,作品有濃重的東洋味。
《木犀》:起初用日語寫成,后譯為中文,由木犀花香聯想到少年時與老師的戀愛,回憶中的師生戀,溫馨、飄逸、甜美。
葉靈鳳:1925年加入創(chuàng)造社,抒寫多角感傷戀情,受外國浪漫主義、唯美派頹廢派影響深?!杜畫z氏之余孽》、《菊子夫人》、《姊嫁之夜》、《鳩綠媚》,描寫變態(tài)性心理,用弗洛伊德理論解釋,善解剖女性戀愛心理。30年代后成為重要的海派作家。
馮沅君(淦女士),非創(chuàng)造社成員,主要作品發(fā)在《創(chuàng)造》,崇尚對主觀、個性的表現?!陡艚^》、《隔絕之后》,每個短篇間略帶連續(xù)性,主人公姓名不同、性格一致,抒情獨白、大膽袒露內心,細微地表現青春期女性的愛情生活。
廬隱,個人心路,文研會骨干,抒寫知識女性內心的苦悶、愛情生活的坎坷。作品《或人的悲哀》、《海濱故人》、《麗石的日記》
魯迅
概述
創(chuàng)作情況
魯迅的小說
雜文
散文詩
概述
生平
2、魯迅精神
=1\*GB3
①
懷疑精神
《野草》:“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對一切都不輕信,對名目輕信是中國人的習慣,“自大狂”也源于此,被打敗時也不認為自己不行。
批評中國的“十全十美觀”,即用名目掩蓋空虛,以老為好的心理表明一民族衰老的心態(tài)。
“從來如此便對嗎?”從來如此,阻隔了改革,魯想打破“從來如此”的主張受尼采的“重新估定一切”思想影響。
=2\*GB3
②
現實精神
魯的此種精神與反對“黃金世界”(理想世界,美好的未來)有關,多數人為美好未來而奮斗,而魯認為黃金世界也有不好的事情。魯不重視彼岸,重視此岸和去彼岸的路,反對空想,魯的現實主義就是超越目的、重視過程,并非為革命勝利而參加革命(真正的革命家不只是為自己好),魯的革命是同黑暗搗亂。
=3\*GB3
③
絕望精神
希望只是一個連偶像都不如的虛無東西,希望、絕望都是虛妄。
中國的知識分子都是軟弱的,看到好處才隨人去做,魯迅主張絕望后的斗爭,不抱個人利益的抗爭最有力。
所以魯迅不怕壓迫與誘惑,抱希望沒用,苦干是最重要的。
二、創(chuàng)作情況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現代作家是在魯迅的基礎上發(fā)展了不同的文學風格體式。
主要作品:魯迅一生著有小說集3部,雜文集17部,散文詩集1部,回憶散文1部,學術著作《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翻譯了近100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和理論著作,還輯錄、??惫偶?8種。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并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后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贰ⅰ栋正傳》、《藥》等先后被改編成電影。
小說
《吶喊》(1918-1922)、《彷徨》(1924-1925)、《故事新編》(關于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
雜文:匕首和投槍
散文詩:
《野草》:豐富、復雜、矛盾,于苦悶、彷徨中求索,哲理、象征和形象性相結合。
《朝花夕拾》:回憶性敘事散文,回憶與感想、抒情與諷刺和諧結合。
小說
現實層面:震驚
魯的小說
象征層面:深遠
(一)《吶喊》和《彷徨》
1、表現的深切
=1\*GB3
①
獨特的題材
為人生,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
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2\*GB3
②
獨到的眼光、視角
“老中國的兒女”——沉默的國民的靈魂
《藥》、《故鄉(xiāng)》、《明天》、《祝?!罚ㄞr民)
關注病態(tài)社會里人的精神“病苦”
《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知識分子)
=3\*GB3
③
特殊的小說模式
看-被看:并非著意人物刻畫,而是一種有象征性的氛圍、情節(jié)
《示眾》、《狂人日記》、《孔乙己》、《明天》、《頭發(fā)的故事》、《藥》、《阿Q正傳》、《祝?!?、《長明燈》、《鑄劍》、《理水》、《采薇》
看客—作者,先驅者—群眾
離去-歸來-再離去(由希望而絕望)
“歸鄉(xiāng)”模式
講他人故事的同時,講自己的故事:《祝?!?、《故鄉(xiāng)》、《在酒樓上》
一些結尾的亮色:《藥》、《故鄉(xiāng)》、《孤獨者》等——反抗絕望
格式的特別
《吶喊》中十多篇小說都有新形式,給青年影響、做榜樣:
=1\*GB3
①
形式多樣
《狂人日記》:日記文本,主人公自我內心剖白;白話文體+文言小序
《孔乙己》:以旁觀者口吻敘述,知識者與群眾的雙重悲喜劇,讀者、隱含作者、敘述者與人物置身于復雜網絡中
《阿Q正傳》:主觀抒情性(作者的融入)
《傷逝》:表露真實與騙人的矛盾
《在酒樓上》、《孤獨者》:主體滲入小說
“詩化小說”:《傷逝》、《社戲》
散文體小說:《兔和貓》、《鴨的喜劇》
戲劇體小說:《起死》
抒情體小說:《傷逝》、《孤獨者》、《在酒樓上》
諷刺小說:《高老夫子》、《肥皂》
鄉(xiāng)土小說:《故鄉(xiāng)》、《風波》、《社戲》
=2\*GB3
②
表達的含蓄、節(jié)制、簡約、凝煉
肖像:“雜取種種,合成一個”,塑造人物形象,具廣泛典型性。
畫眼睛,“顯示靈魂的深”
將人物置身于大小環(huán)境中,強化人物性格的社會意義、時代意義
=3\*GB3
③
熔詩、散文、音樂、美術、戲劇的經驗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借鑒外國小說形式+借鑒中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經驗
繼承傳統(tǒng)與突破傳統(tǒng)的統(tǒng)一:中國古典筆記與小說(世說新語、唐傳奇、儒林外史、紅樓夢),白描、人物形象勾勒、富于抒情長于諷刺;俄羅斯、東歐、日本文學,小人物、寄悲憤絕望于幽默、心理刻畫、幽默諷刺,發(fā)掘病態(tài)心理——現代現實主義小說藝術。
狂人日記
古今中外,最先看清真理的先覺者往往被看成狂人,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精神上和實際上吃人相結合的歷史。
《藥》:先覺者是為救群眾,反被群眾吃掉。
反封建的主題,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吃人”的本質。
狂人的清醒、深刻與眾人的渾噩(白話日記正文—文言小序)
吃人主題的延伸:
《孔乙己》、《白光》——封建科舉吃人
《明天》、《祝?!贰Y教的吃人
《藥》、《阿Q正傳》——封建思想和愚民政策的吃人
《示眾》——看客的吃人
《高老夫子》、《肥皂》——倫理道德的陳腐虛偽
手法(評論變化):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象征、隱喻)
第一篇意識流小說
實寫人物(現實主義)+虛寫寓意(象征主義)
4、《阿Q正傳》
=1\*GB3
①
形象:落后、不覺悟的、帶有精神病態(tài)的農民形象(暴露民族劣根性)
茅盾語:中國人品性的結晶,人類的普遍特點的一種
魯迅:質樸、愚蠢+狡猾
不覺悟,妄自尊大,“看客式”的無聊,守舊、畏強凌弱
A.要殺人(小D+趙太爺)恨階級兄弟+想拿他錢
對待革命的態(tài)度有問題
B.隨時可革命,又可反革命,沒有靈魂,只看哪方面有好處
=2\*GB3
②
精神勝利法
夸耀過去+虛構未來=解脫現實
=3\*GB3
③
對農民問題的探索,考察中國革命問題——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深遠的意義
(二)《故事新編》“神話、傳說及歷史的演義”,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
30年代集中精力于雜文創(chuàng)作,未忘小說創(chuàng)作,1934-1935年間5篇從歷史與傳說中取材的小說(《理水》、《采薇》、《出關》、《非攻》、《起死》)+20年代寫作的《補天》(原名《不周山》)、《奔月》、《鑄劍》
序言中寫到并非《文學概論》所謂之小說,生命最后階段,堅持藝術上的非正統(tǒng)性、強大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對《吶喊》、《彷徨》建立的中國現代小說規(guī)范尋找新突破。所以也是一部試驗性的作品。
對“古”、“今”之間的深刻聯系進行追尋與表現(古今交融)
★在有典籍記載的主要人物之外,加入大量現代語言、情節(jié)、細節(jié)。(魯稱之為“油滑”)
如:《理水》中“文化山”上的許多學者,ok,莎士比亞……
是傳統(tǒng)戲劇中的丑角,又用現代語言自由發(fā)揮。以“油滑”姿態(tài)揭露和嘲諷現實。
但魯對自己的“油滑”的也有不滿:油滑是創(chuàng)作的大敵,我對于自己很不滿。
不過,后來這種“開一點小玩笑”的詼諧手法越來越發(fā)展了,是借鑒民間戲曲的嘗試與創(chuàng)造。
=1\*GB3
①
《補天》、《奔月》中對先驅者命運的思考,引起當代讀者共鳴。
=2\*GB3
②
在古今相通中,以現代照亮古代,有力揭示古代人與事中某些被掩蓋的真相,有魯迅雜文的鋒芒(以雜文入小說)。
如:《采薇》
《出關》諷老、莊哲學
《起死》
《鑄劍》中現實血案與古代的聯系,復仇意志
莊嚴與荒誕互補、互滲
《補天》:宏大瑰麗的背景——女媧的無聊
古衣冠的小丈夫,死后在肚皮上扎寨,荒誕極致——歷史的悲涼
前半部:上層世界—平民世界
《理水》對立世界合一
后半部:夏禹凱旋,被百姓看
前半部:悲涼、崇高的復仇
《鑄劍》
后半部:頭骨混,神圣被消解
《非攻》:最后一筆的反轉。
模式:前后部的對立+后對前的翻轉與顛覆。
小結:8篇有5篇作于生命的最后階段,死亡威脅,內外交困,身心交瘁。
總體風格卻非常從容、充裕、幽默、灑脫。
骨子里是魯迅式的悲涼,出之以詼諧的游戲筆墨,新境界,超前性,同時也有不成熟性。魯迅提到過《補天》后半部的草率。
散文/散文詩
1、《野草》
=1\*GB3
①
是魯迅寫給自己的(獨語體,不需聽眾,直通靈魂最深處)
研究魯迅精神的最好參考,文字優(yōu)美,思想深刻
=2\*GB3
②
清醒的孤獨者
反抗絕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戰(zhàn)斗性的文字
=3\*GB3
③
獨創(chuàng)的藝術形象(矛盾、豐富)
獨戰(zhàn)的戰(zhàn)士:《秋夜》中的棗樹,《過客》中的客,《這樣的戰(zhàn)士》中高舉投槍的戰(zhàn)士,《雪》中孤獨的“雪”,死掉的雨的驚魂……
無物之物:陰柔、變幻,糅合“吃人”精髓,陰險、虛偽,既兇且怯的卑劣性格,如《狂人日記》中閃現的吃人者一般,《這樣的戰(zhàn)士》中的“無物之物”
死火:將矛盾的兩極融為一體。
=4\*GB3
④
虛實結合來寫
現實與奇幻、夢境交錯,表現微妙難言的感覺、直覺、情緒、想象、意識與潛意識
=5\*GB3
⑤
象征、隱喻大量使用,個別篇什隱晦難釋
但比之沖淡平和、明白淺易,更耐咀嚼,有人生真味
2、《朝花夕拾》
=1\*GB3
①
閑話風
談閑天,說故事;自然、親切、和藹、放松,作者與讀者處于平等地位,漫筆,興之所至,原生味
=2\*GB3
②
一系列慈愛、質樸、溫情的形象,顯露了魯迅心靈中柔和的一面
阿長、小伙伴、藤野先生
=3\*GB3
③
任心閑談
緊張、沉重的同時顯出灑脫、放縱、從容
雜文
產生于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中,并隨著新文化運動深入而有發(fā)展。1932《申報·自由談》成30年代雜文的主要陣地。作為左翼文壇主將的魯迅,雜文創(chuàng)作成就最為杰出,且貫穿其文學創(chuàng)作始終。功能:戰(zhàn)斗、釋憤抒情
★以1927年為界,劃為兩個時期
前期:1918-1926,廣泛深刻的社會、文化批評,反封建的五四精神
如:《我之節(jié)烈觀》、《燈下漫筆》
后期:1927-1936,繼續(xù)解剖中國社會思想與文化(《二丑藝術》),政治內容大大增加。如:《為了忘卻的記念》、《“友邦驚詫”論》。堅持文化戰(zhàn)線的思想理論斗爭。
藝術特色:
詩與政論結合
塑造否定性的類型形象體系
幽默諷刺和曲折冷峭的語言
第四章 二十年代新詩
一、五四新詩運動
二、初期白話詩
三、主要創(chuàng)作流派詩人詩作
一、“五四”新詩運動
淵源:晚清詩界革命
20年代新詩的發(fā)展輪廓:白話新詩——自由詩——小詩——格律詩(含十四行詩)——象征詩(從節(jié)奏到旋律)——政治抒情詩
二、初期白話詩
胡適《嘗試集》1920.3初版
代表作:《老鴉》《鴿子》《威權》《樂觀》等。
沈尹默:《月夜》(1917)
劉半農:相隔一層紙(1917)
周作人:《小河》(新詩第一首杰作)
△初期白話詩的總體特點
1、散文化
(1)基本不用韻及平仄;(2)虛詞較多,采取白話散文的句式章法,以清晰的語義邏輯聯結詩的意象
2、注意向民間歌謠傳統(tǒng)的吸取與借鑒
1920年成立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如周、劉、沈
3、以個性解放、關注平民為主要內容
三、主要創(chuàng)作流派詩人詩作
1、小詩派
△冰心,《繁星》、《春水》
宗白華,《流云》
2、湖畔詩派
湖畔詩人:汪靜之《蕙的風》、馮雪峰、應修人、潘漠華
3、馮至
△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魯迅)
△馮至抒情詩的最大特點在于節(jié)制,或化為客觀的形象,或蘊涵于簡單的情節(jié),后期向哲理詩發(fā)展;
形式上采取了半格律體,大體整體,大致押韻,追求整飭、有節(jié)度的美;
敘事詩成就突出,如《帷?!贰缎Q馬》《吹簫人的故事》,從德國謠曲中獲取養(yǎng)分,有中古羅曼氣息。
后期十四行詩方面的成就:《蛇》
4、郭沫若的創(chuàng)作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開貞,別號鼎堂,四川樂山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詩人和歷史劇作家。
(1)郭沫若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概況
1940—1943年,連續(xù)創(chuàng)作六部歷史劇:《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筑》(《高漸離》)、《孔雀膽》、《南冠草》
1944年寫出史論《甲申三百年祭》
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主席、1—5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2)現代詩歌的奠基之作:《女神》
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最重要的詩集之一。
受到“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的感召,同時又反映了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精神。
分為三輯,第一輯由詩劇《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組成,是以現代的想象重構古代的故事傳說;第二輯是主體,30首詩作,《鳳凰涅磐》《爐中煤》《地球,我的母親!》等都乃名篇;第三輯有25首新詩。
△反抗、破壞、創(chuàng)造的主題
“反抗”,源自人的解放與覺醒;“破壞”,基于現實的黑暗、冷酷、腥穢;“創(chuàng)造”,是人類得以前行的動因
“五四”精神:懷疑、批判、反抗、破壞、創(chuàng)造。
——《鳳凰涅磐》、《女神之再生》集中表現了上述主題。
泛神論主題
“一切的一”與“一的一切”,這是一種一切都融為一體,生命與萬物物我無間的大和諧境界。(自我、自然與神三個元素融為一體)
愛國主義的主題
《爐中煤》、《鳳凰涅磐》、《女神之再生》。
“五四”是中國現代新型文化的青春期,郭的愛國也表現為對“青春中國”、“新中國”的向往與追求。
△《女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是“五四”時期覺醒的中華民族的自我形象。
是一個具有徹底破壞和大膽創(chuàng)造精神的新人形象。
是一個熱烈執(zhí)著地追求美好理想和個性解放,充滿著歷史樂觀主義精神的現代人。
抒情主人公已越出了“祖國意識”,有了“人類意識”。
藝術特色
藝術想象與形象體系建筑在“泛神論”的基礎上
創(chuàng)造了自由詩的詩體形式
綜合采用多種藝術表現的手法。
(3)郭沫若的其他詩集
《星空》(1923)、《瓶》(1927)、《前茅》(1928)、《恢復》(1928)
無論是其詩情和形式,都不再有《女神》之光彩。
5、新月派
(1)徐志摩(1896-1931),名章垿,字志摩,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海石縣一個富商家庭。1918年留學美國,1921年又到英國劍橋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獲碩士學位。留學期間,深受西方民主主義思想和浪漫主義詩歌影響。1922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同時,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1923年參與發(fā)起新月社,1926年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等人一起提倡新格律詩。1928年主編《新月》月刊,曾經與無產階級文學發(fā)生激烈的論戰(zhàn),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遇難身亡。時年36歲。被認為是詩壇上的一顆流星。
徐志摩創(chuàng)作過多種文學體裁,散文、戲劇、小說、詩歌等。其文學成就主要是詩歌和散文,是20年代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曾出版詩集《志摩的詩》(1923)、《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三部詩集,在他死后,陳夢家又給他出版《云游集》。
徐志摩的思想,基本上是歐美化的自由主義思想
非深刻而較單純。“愛”、“自由”、“美”的“單純的信仰”(胡適語),在本質上是個性主義和人道主義。他表面上顯得很駁雜,接觸各種思想家、思想潮流和作家,但未形成自己的思想,他曾經說“自己在思想上永遠也無法形成一個系統(tǒng)?!彼裕粚儆凇八枷腩愋汀钡淖骷?,而屬于單純的情感類型作家。他的思想基本上停留在對歐美政治、文化的情感性的渴望,明顯地帶有浪漫詩人的特點。
△《雪花的快樂》是一首愛情詩,也是徐志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詩是用“雪花”飄落來這種自然現象,象征自己的執(zhí)著的愛情追求。詩歌的才華,除了音樂性以外,更主要地體現在想象力上,把雪花與自己內心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客觀事物與內心情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種非常別致的意境,但同時也很貼切。
△追求精神理想的:《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靈動飄逸的浪漫抒情風格:《沙揚娜拉》(1925)
短短的四句,就把日本女性的情態(tài)、性格表現出來。詩歌抓住日本女性的一個日常行為,然后用比喻去表現這種行為性格、情感。
△旋律優(yōu)美
徐志摩詩歌具有很強的音樂性,舒緩的節(jié)奏,形成一種優(yōu)美的旋律。
這種音樂性,涉及了三個因素:押韻、平仄和音尺。
對音樂性的追求,是新月派詩歌最重要的美學原則。
△關于《再別康橋》(1928):這是一首別情詩,抒發(fā)對康橋的那種無限深情。依依惜別、無限眷戀,帶有淡淡的感傷。康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徐志摩曾經在這里學習。決定了徐志摩一生的基本思想,徐志摩對歐美政治、文化和浪漫主義的信念,就是在康橋形成的。
從人生理想的角度去理解徐志摩的康橋理想,把它看作是一種“回歸自然”的浪漫主義人生理想更貼切些。
并沒有以自然批判文明,而是直接抒發(fā)對自然的感情。對康橋感情,就是對自然的感情,歌詠康橋的自然美景。
這首詩體現出三美的原則。最突出的是音樂美。詩歌得以流傳,很大程度上是這種優(yōu)美的旋律感。
押韻,每節(jié)都是第二行和第四行之間。每行是兩個或三個音組。還有詞的重復和節(jié)的重復:“輕輕的”、“悄悄的”。最后一節(jié)和第一節(jié)相呼應。使節(jié)奏舒緩、從容,同時,給人一種韻味悠長的感覺。
(2)聞一多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湖北浠水人。1945年7月15日在昆明被特務暗殺。
人生道路:詩人—學者—民主斗士
主要作品:詩集《紅燭》、《死水》
新月派詩歌:聞一多
追求:在新詩與舊詩之間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橋梁;把創(chuàng)造的重心從“白話”轉向“詩”。新詩由此進入了“自覺”時代。
聞一多對《女神》的批評:一是過于歐化;二是反對只是“自然流露”。
理論原則:理性節(jié)制情感。
審美特征:和諧與均齊
三美理論,詩人應該“戴著鐐銬跳舞”。(舊詩經驗的移植)
△《死水》作于1926年4月,是詩人偶見西單二龍溝南端一臭水溝有感而作
作品采用象征手法,對窒息的社會現實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
(3)朱湘1904-1933
《夏天》《草莽集》(古典),及身后友人所編《石門集》(西方)
朱湘最認真地實踐了新月派倡導的“理性節(jié)制情感”的美學原則。他的詩恬淡平靜,工穩(wěn)美麗,詩風古典而奢華。
《采蓮曲》《催妝曲》《搖籃歌》具有“東方的靜的美麗”和“古典的與奢華的”美的風格。
關于詩的章法、模擬西洋詩體(如十四行)做過很多試驗。
敘事詩同樣較為成功。如《王嬌》《貓誥》等
△《采蓮曲》寫得纏綿悱惻,唱出一片寧靜迷人的境界。給他贏得極大的聲譽。
6、早期象征派詩歌
穆木天《譚詩——寄郭沫若的一封信》:“胡適說:做詩如作文,那是他的大錯?!?要創(chuàng)作純粹的詩歌:一是領域(潛在意識);二是思維與表現方式,強調暗示和朦朧的特質。
拒絕大眾化。師法法國瓦雷里(穆木天,做了回環(huán)句式和廢除標點的嘗試)、魏爾倫(李金發(fā)),提出“內轉”,同時試圖溝通中西詩歌。在李的詩中還進行了復活文言的嘗試。
什么是象征派詩歌
象征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誕生于19世紀中葉的法國。1857年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發(fā)表了著名的詩集《惡之花》,從此揭開了歐洲象征主義的序幕。其最初流行于詩歌領域,其后流行于其他藝術領域。20世紀初,象征主義曾對五四新文學的發(fā)展產生過深遠影響。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文壇興起的象征派詩歌,就是其直接催生的結果。但象征派詩歌在中國文壇上所走的道路并不平坦,其在中國詩壇所取得的成就也遠遠低于歐洲其他國家。
象征派詩歌進入中國的文學背景
在表現技巧上,象征派的詩人們反對模擬客觀現實,也反對直抒胸臆,更反對概念的說教。其詩歌大都借新奇的想象和比喻、晦澀的意象和暗示、象征性的意境來揭示他們內心世界的奧秘,表現出與五四初期白話詩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象征派詩歌與新月派詩歌的區(qū)別
新月派與初期象征派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詩壇上的兩個主要的詩歌流派,由于新月派的主要作用在于從聽覺視覺方面克服初期詩壇的散文化傾向,而象征主義詩派則重在糾正其太實、太白、太直、太露的藝術弱項,因而兩者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有很大區(qū)別。
△李金發(fā)與象征派詩歌
1925年李金發(fā)的詩集《微雨》的發(fā)表,標志著中國象征主義詩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并由此形成了一個影響深廣的詩歌流派——象征派詩歌。1926年、1927年他又相繼出版了詩集《為幸福而歌》和《食客與兇年》。
李金發(fā)簡介
1900.11.21—1976.12.25,原名李淑良,筆名金發(fā),廣東梅縣人。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在法國象征派詩歌特別是波特萊爾《惡之花》的影響下,開始創(chuàng)作格調怪異的詩歌,在中國新詩壇引起一陣騷動,被稱之為“詩怪”,成為我國第一個象征主義詩人。1925年初,回國執(zhí)教,加入文學研究會。1928年任杭州國立藝術院雕塑系主任,創(chuàng)辦《美育》雜志;后赴廣州塑像,并在廣州美術學院工作,1936年任該校校長。40年代后期,幾次出任外交官員,遠在國外,后移居美國紐約,直至去世。
李金發(fā)詩歌的主要內容
他的詩歌并不直接反映現實,而是直接表現自己的內心生活,內容往往是悲劇性的人生感受:死亡、悲哀、絕望、孤獨。這實際是也是現代詩歌的一個主題,多表現人的“異化”。代表詩作《棄婦》就傾訴了人生的悲哀和痛苦,用棄婦的悲慘象征人生的悲慘。
這是一個曾被文學史宣判為本世紀二十年代新詩發(fā)展中逆流的詩人。他的名字和詩作,多年來,似乎已被湮沒,已被遺忘了。然而,他的幽靈卻一直在詩壇上游蕩,在毀譽里掙扎,在變形中崛起。三十年代濫觴的現代派詩里,可以聽到他的回聲,四十年代風行的九葉派詩里,又可以看到他的潛影;五十年代的臺灣,現代派詩以蔚為壯觀之勢東山再起,八十年代的中國大陸,朦朧詩激起了此伏彼起的爭論。這時,只是在這時,人們才意識到;原來他不是一個可以輕易抹去的名字,他的詩也不是一頁可以不屑一顧地掀過去的歷史。
深刻的探索者,常常比膚淺的成功者在歷史上刻下了更深的印痕,留下了更多的東西。
7、早期無產階級詩歌
第六章二十年代散文
一、散文的興起
二、主要派別
三、重要作家作品
一、散文的興起
散文在20年代取得很高成就:數量大、文體豐、風格絢爛、名家多。
創(chuàng)作相當發(fā)達,品種體式繁多,既有雜感小品,也有抒情“美文”,哲理隨筆,還有散文詩,文藝性的通訊。各自發(fā)揚著文體的優(yōu)長,輝耀著作家的個性,與傳統(tǒng)文言散文爭相媲美。
興盛原因:
歷代傳統(tǒng):最能表現白話文特長,與古文抗衡;由于古代文學中散文較發(fā)達,新文學若要站住腳,務必打破用白話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因此諸多作家往散文方面努力。
創(chuàng)新體裁:戰(zhàn)斗性與文藝性相結合的雜文
文體自由,這種文體比較自由。相對容易掌握,寫的人也就比較多。也由于散文一般較簡短,一有感觸,即可成篇,適合于“五四”時期思想啟蒙的
因為五四散文“化傳統(tǒng)”化得較好,比較適合民族審美的心理習慣。
主要派別
1、《新青年》隨感錄作家群與現代雜文
1918.4,《新青年》設“隨感錄”專欄,刊登雜文
還有李大釗、陳獨秀《每周評論》,瞿秋白《新生活》等。
作家群:都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李大釗(宣傳鼓動性與散文詩的藝術性相結合)、陳獨秀(痛快淋漓、氣宇軒昂)、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魯迅。
2、“言志派”散文
△小品文,代表作家:周作人、俞平伯、鐘敬文、廢名
周作人最早從西方引入“美文”(記述的、藝術的敘事抒情散文)概念,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認為其是個人文學的尖端。
3、文學研究會作家散文
△縝密、漂亮的美文
主要代表:冰心、朱自清
其他重要作家:豐子愷、梁遇春、許地山、葉圣陶、鄭振鐸、茅盾、瞿秋白。
4、創(chuàng)造社作家散文(浪漫派)
特點:率真、坦誠、熱情呼號、自剖式
郁達夫:自敘傳,恣意放達,作品《歸航》、《還鄉(xiāng)記》、《還鄉(xiāng)后記》
郭沫若:悲憤呼叫,作品《月蝕》、《賣書》、《路畔的薔薇》
5、“語絲派”和“現代評論派”作家散文
1924年創(chuàng)刊的《語絲》為“語絲派”陣地。
“語絲”文體:批評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語言和諷刺的意味。
特色: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
作家:周氏兄弟、林語堂、孫伏園
20年代中期,《現代評論》派,歐美留學歸國的知識分子,政治傾向與“語絲”對立。
代表作家:徐志摩(自由、華麗),陳西瀅(“閑話”,貴族化)
重要作家作品
周作人、朱自清、冰心
周作人:美文的領袖,也寫了不少戰(zhàn)斗性的雜文。一個有爭議的作家。
有浮躁凌厲和沖淡平和兩體,后者影響更大。
浮躁凌厲——主要是思想上的意義、社會作用;
沖淡平和——追求表現事物的本來面目,看去不事雕琢,“本味”,平淡背后有真正的絢爛;從日常生活出發(fā),平平淡淡揮發(fā)開來;把文藝當成“自己的園地”,進行玄思、冥想。
例子:《北京的茶食》、《故鄉(xiāng)的野菜》、《苦雨》、《喝茶》、《烏篷船》。選材平凡瑣碎,經筆墨點染透露出特別情趣。
△周氏兄弟看透現實后的不同選擇:
魯迅——繼續(xù)戰(zhàn)斗
周作人——不再戰(zhàn)斗,不關心人間煙火;標志為1928年《閉戶讀書論》
閑適、青澀、充滿趣味性、知識性的一脈散文:俞平伯、鐘敬文、廢名
朱自清
語言、文體之完美,擅寫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
是“作出來的”,與周作人“寫出來的”相對。
特點:漂亮、縝密、自然、樸素。
語言上:口語化、情意化、風趣化。
構思縝密,布局精巧:縝密而嚴謹,新奇而精巧,營構合理,“設眼有致”。
濃郁的抒情色彩:融抒情于敘事之中,追求一種“真摯美”;抒情與描寫相結合,追求一種“繪畫美”;抒情與議論相交錯,追求一種“理趣美”。抒情與敘事、描寫、議論相交織。因作品的立意和題材的不同,顯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摯“美”、繪畫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寫的寫景篇章則是細致綺麗,偏重于議論的雜感則見機智深沉。
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藝術語言:樸素的語言基調,而又體現出清新、自然、悠美、典雅之美。
(3)冰心(美文)
文風:滿蘊著溫柔,微帶著憂愁,欲語又停留?!安≈幸姓砜丛隆?/p>
超逸、莊嚴的文章意境。
保留傳統(tǒng)精髓,又吸收西方精華。
“愛的哲學”:自然愛、母愛、兒童愛。
(4)其他作家
文研會:梁遇春(俏皮、標新立異,給人啟發(fā))、豐子愷(佛理)、許地山(宗教氣息)、葉圣陶(寫實)、瞿秋白
創(chuàng)造社:郁達夫、郭沫若
△梁遇春(1904——1932):《春醪集》、《淚與笑》兩本散文集。
(1)談論知識,探索人生,語言機智而有文彩。
(2)善于在小題目里開掘微言大義,引用外國的經典、警句信手拈來,卻又處處切題。
(3)折射出作者的孤傲氣:懶散的紳士風度,不愿受約束的個性,享受人生的生活主張。
(4)從生活細節(jié)中發(fā)現某種哲理,又喜作反語,表面看似是標新立異,實質上是一種很成熟的憤世嫉俗。
2、自由主義文學思潮
主要代表:梁實秋、朱光潛、沈從文等。
1928年3月,傾向于自由主義的作家胡適、徐志摩、梁實秋等創(chuàng)辦《新月》月刊,聲稱維護“獨立”“健康”的原則與“尊嚴的原則”。以此為中心,自由主義文學陣營也形成。
主張:反對“為藝術而藝術”,不同于革命作家的道路,與民族、人民、社會現實保持聯系。重視“洗刷人心,再造民族靈魂”的作用。
對政治態(tài)度清高,不介入。
強調文藝的超功利性與獨立性。
3、主要論爭
左聯與后期新月派
左聯與自由人、“第三種人”的論爭
“性靈文學”與左聯論爭
“京派”與左翼文壇論爭
△左翼文藝和后期新月派的論爭
最突出的反映在魯迅和梁實秋的論爭上。
關于“普遍的人性”與“階級性”的論爭。
魯迅與梁實秋的分歧是一種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種深刻的分歧。
△左翼作家與“自由人”和“第三種人”的論爭
胡秋原為代表的“自由人”獨立于當時的左翼文壇和國民黨的文藝派別之外,一方面反對國民黨的民族主義文學(這是主要的),另方面又批評左翼作家主要的錯誤文學觀點。
所謂“第三種人”就是指那些想認真從事創(chuàng)作工作,但在當時自由派和左翼說教者的紛爭中無法有說話余地的作家。被稱為“第三種人”的除了蘇汶(杜衡)外,還有施蟄存、戴望舒等人。
胡、蘇的觀點遭到了左翼作家的群起批判。
△左翼文學與論語派“性靈文學”的論爭
1932年,林語堂創(chuàng)辦《論語》半月刊,1934年9月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間世》,次年9月又創(chuàng)辦《宇宙風》,依托三個刊物形成了一個標榜“性靈文學”的文學流派。魯迅等左翼作家指責他們在“風沙撲面,虎狼成群的時候”,“靠著低訴或微吟,將粗獷的人心,磨得漸漸的平滑”,是麻痹民族靈魂的“麻醉性的作品”。
魯迅在1933年10月1日曾發(fā)表《小品文的危機》一文,批評小品文是“小擺設”,而提倡寫作具有戰(zhàn)斗性的小品文。
△左翼文壇與“京派”作家的論爭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學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繼續(xù)活躍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義作家群。他們以《駱駝草》《大公報?文藝副刊》等為主要陣地,形成了一個作家群,一般稱為“京派”也稱“北方作家群”。
論爭主要體現在下面:
(1)京派理論強調文學與時代、政治的“距離”,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學價值。與朱光潛鼓吹“靜穆”美相反,魯迅熱烈地提倡戰(zhàn)斗的力的美。
(2)1936年10月,沈從文發(fā)表《作家間需要一種新運動》,指責文學創(chuàng)作中題材、內容、風格“差不多”的現象,“記著時代而忘了藝術”,號召作家脫離文學媚悅流俗。茅盾等眾多左翼作家也展開了與沈從文的論爭。
三、文學創(chuàng)作的潮流與趨向
1、影響本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兩個重要因素:
(1)社會、歷史的大變動
西方工業(yè)文明沖擊
各階層社會生活急劇震蕩
(2)作家結構的變化
與第一代作家不同
為文學帶來全方位的思考
2、形成三大派別的對峙和互滲:左翼、京派、海派。
左翼文學從階級論出發(fā),把自己定位于產業(yè)工人和大眾的代言人,對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和西方殖民主義展開批判,要求文學充當奪取政權的政治斗爭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為中心的一批學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清華、燕大、南開等幾所知名大學的著名學者、教授,追求學術的自由與獨立,既反對文學從屬于政治,也反對文學的商業(yè)化追求。
海派是與“京派”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一般是指活躍在上海的作家,以都市生活為描寫對象,既寫出他們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寫出了他們在都市生活中所獨有的都市“文明病”。
3、三十年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趨向
(1)創(chuàng)作題材空前的開拓和表現角度的新開掘。各派作家均取得優(yōu)秀成績。
(2)中、長篇小說和多幕劇成為收獲最豐的體裁,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在藝術表現上注重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畫得到特別的注重和發(fā)展。
(3)作家個人的風格和藝術世界基本形成。30年代的一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詳的。這是中國現代文學的豐收期。
(一)初期海派小說
1、新文學的世俗化與商業(yè)化
2、過渡性地描寫都市:停留在現代都市生活表層,對之尚缺乏深入的體驗與認同,更多顯現的心靈在文化轉型中的迷亂
3、性愛小說與“都市男女”主題的提出
4、重視小說的形式創(chuàng)新:在這一點上,新文學的先鋒性開始與鴛蝴傳統(tǒng)的商業(yè)性通俗寫作結合。
(二)新感覺派(現代派)小說
發(fā)端于20年代末,形成于30年代上半期,以《現代》為主要陣地,曾轟動一時,1935年解體。
主要人物是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
他們受橫光利一、片岡鐵兵、川端康成等日本新感覺主義與新心理主義的影響,因此被稱為新感覺派。
它是中國最完整的一支現代派小說流派,標志著中國現代主義實踐的獨立。
1、施蟄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
成名的小說集是《上元燈》。以纖細的筆觸描寫少男少女純真的初戀,充滿詩意。
《梅雨之夕》、《春陽》轉向較為典型的心理分析。《將軍底頭》、《善女人行品》
2、穆時英(“新感覺派的圣手”)
(1902-1940)浙江慈溪人。
《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等小說用純是印象式、卡通式的跳躍寫法。新感覺的文體。
《白金的女體塑像》、《圣處女的感情》
3、劉吶鷗
(1900-1939)原名劉燦波,筆名洛生,臺灣臺南人。
短篇集《都市風景線》,內容多為大都市紙醉金迷的病態(tài)和糜爛。
△現代都市與現代情緒:劉吶鷗
其小說描寫上海大都市的現代景觀,熱衷于描繪都市文化的時尚特征:影戲院、賽馬場、舞會、酒館、霓虹燈、火車等,所展示的是有著盲目的欲望本質的、無傳統(tǒng)與理性導引的異化了的都市人。
采用重感覺、輕理性的描寫手法,用跳躍的主觀感覺去切割現實,重新組織各種現實片斷,造成搖曳的萬花筒般的圖像。
4、新感覺派小說的創(chuàng)作特色
(1)作品第一次用現代人的眼光打量30年代上海,用一種新異的現代形式表現現代都市的城與人。在快速的節(jié)奏中表現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態(tài)生活,揭示了在燈紅酒綠的環(huán)境中人與人關系的冷漠,精神的疲倦和心靈的孤獨。
劉吶鷗《都市風景線》,熱衷于描繪都市文化的時尚特征
穆時英《夜總會里的五個人》以一個周末夜總會為場景,描寫了五個人生的失意者。
(2)運用弗氏的學說把心理分析、意識流作為創(chuàng)作方法,作品多采用快速、跳躍的節(jié)奏和結構,刻意描寫主觀感覺、印象,以回憶、聯想、閃念、夢境、幻覺等方式,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挖掘和表現人物的潛意識,刻畫人物的性格分裂和變態(tài)心理。
施蟄存《梅雨之夕》。
(3)注重主觀感覺的捕捉和刻畫,將物象個性化,生命化,同時追求小說藝術表現手法的翻新。
《上海的狐步舞》
四、“京派”與“新感覺派”的不同
1.“京派”注重道德與文化上的健康與純正;
“新感覺派”注重都市風的機械文明。
2.“京派小說”把東方情調的詩情畫意融合在鄉(xiāng)風民俗的從容雋逸的描繪之中,形成了一種洋溢著古典式的和諧和浪漫式的超越的人間寫實情致。
新感覺派”則在“十里洋場”的糜爛罪惡中尋覓五光十色的美,這種東方“惡之華”的尋蹤,使小說藝術體式和表現手法在貼近畸形都市商業(yè)文明的節(jié)奏和情緒中,發(fā)生了別開生面的解體和重構。
3.“京派”將知識者與“鄉(xiāng)下人”合為一體,厭惡城市文明和美化鄉(xiāng)村文明是他們共同的“文化審視心理”;
“新感覺派”則是“都市之子”,對大都會五光十色生活的厭倦更加深了他們的依戀性。
第九章茅盾
一、生平介紹
二、現代文學史地位
三、小說成就
一、生平介紹
1896-1981,浙江桐鄉(xiāng)縣烏鎮(zhèn)人。原名沈德鴻,字雁冰。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進入商務印書館工作,1921年1月文學研究會在北京成立,茅盾革新《小說月報》,使之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核心期刊。 茅盾以《小說月報》為陣地,倡導現實主義,翻譯介紹外國文藝,對我國新文學運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茅盾”是發(fā)表第一部小說《幻滅》時用的筆名。三、四十年代是茅盾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是左翼文壇的著名作家。1929年,茅盾出版了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野薔薇》,完成長篇小說《虹》。1930年入左翼作家聯盟,1933年發(fā)表《子夜》,1931——1933年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高峰(《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1938年任《抗戰(zhàn)文藝》編委。
抗戰(zhàn)期間,茅盾輾轉于香港、新疆、延安、重慶等地,發(fā)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解放后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文化部長等,并設立了“茅盾”文學獎。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虹》、《子夜》、《霜葉紅似二月花》、《腐蝕》
中篇小說:《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林家鋪子》
短篇小說集:《野薔薇》、“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等。
話劇:《清明前后》
二、現代文學史地位
在20世紀的許多有影響的作家中,茅盾在文學史上的評價是極具戲劇性的。
80年代以前,茅盾是公認的20世紀文學巨匠。90年代,卻遭到許多學者的質疑,甚至被排出優(yōu)秀的小說家的行列。茅盾的文學特色和文學成就究竟應該怎樣評價呢?對于茅盾的評價,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巨大的變化呢?
1、貢獻
茅盾的文學個性,善于進行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即使是短篇小說,其結構也是長篇小說式的??梢哉f茅盾是20世紀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開拓者之一。
適應了30年代生活內容的變化,對魯迅開創(chuàng)的中國現代短篇小說文體作了新拓展,向中長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國現代小說反映生活和人心靈深廣度的可能性。
深厚的社會科學理論修養(yǎng)。評論都是權威的,關注作家、作品與社會時代的關系。
譯介外國文學作品,接受自然主義、關于文學的時代、環(huán)境、種族三成因學說,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
2、質疑
茅盾是社會剖析小說的開創(chuàng)者。
社會剖析小說,實際是把認識價值和社會價值當作文學最高意義。就是要實現文學的認識價值和社會價值。
通常文學的作用是以審美為核心的,在審美的基礎上,獲得認識價值和教育價值。但是,社會剖析小說卻把認識價值放在首位。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文學的主體。茅盾遭到質疑,或者茅盾的文學地位受到否定,關鍵在這里。
三、小說成就
1、題材的選擇和主題的開掘
所有作品:20世紀上半段的中國社會的編年史。
1927、1928:《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
1929:《虹》時代女性,梅行素(大革命失敗后小資知識分子的獨特角度)
1931-1932:《子夜》,對所處時代全方位的描繪。(矛盾:買辦與民資;資與工;市民與知識分子)
1931-1932:“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鮮明的30年代特征。
抗戰(zhàn)不久:《第一階段的故事》
1941:《腐蝕》(皖南事變)
1942:《霜葉紅似二月花》(五四前夕的中國社會)
1943-1944:《走上崗位》(上海八一三事變至陷落)
1945:《清明前后》(唯一劇作,小說化)
2、注重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與復雜性
魯迅:抓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來勾勒、白描;從人物精神狀態(tài)展現性格命運
茅盾:行為、情感、心理、個性各方面展開——“立體化”
文藝觀念:人是小說中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子夜中的吳蓀甫:似強實弱,外強中干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復雜性(各種社會關系)
3、自覺塑造了“人物形象系列”
民族資本家系列:中國現代文學的需要,歷史、美學的價值
時代女性系列:更大的成功
傳統(tǒng)東方型:靜女士、方太太、張婉卿
西方型:慧女士、孫舞陽、章秋柳、張素素、梅行素、趙惠明
4、對小說結構方式的關注
茅盾是自覺的長篇小說藝術家。結構宏大嚴謹,線索繁復而嚴密。
△《子夜》的宏大敘事:
史詩式的敘述方式
茅盾《子夜》集中地顯示了茅盾長篇小說藝術個性,即宏大敘事,也就是史詩式的敘述方式。在現代文學史上,這種史詩敘述被看作是由茅盾開創(chuàng)的文學傳統(tǒng)。有人叫茅盾傳統(tǒng)。
“史詩”就是歷史價值與文學價值的完美結合“史詩”是長篇小說的美學特征。只有在長篇小說這種文體上才可以用“史詩性”這個概念。
但是,并不是所以長篇小說具有史詩性的。只有那些結構宏大的長篇小說才可以說具有史詩性特征。史詩的關鍵就在于結構宏大,而不是文字數量多。
茅盾《子夜》就非常充分地體現了這樣的宏大結構的史詩追求。茅盾要全面反映當時中國社會的社會,而且要在本質上分析中國社會的性質。
作品的背景是30年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的中原戰(zhàn)爭。
整個作品以吳蓀甫為中心,設計了三條主要線索:
1、吳蓀甫與工農運動。
2、吳蓀甫與趙伯韜之間的沖突。
3、吳蓀甫與家庭關系。
這三條主要線索,交織在一起,串聯著紛繁復雜的社會內容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梢哉f是從工廠到農村,從經濟到政治,從家庭到社會等,都在作品中有所反映。有資本家,有買辦資本家,有地主,工人,農民,學生,知識分子,少婦,交際花,軍人,差不多三十年代中國社會各種人物都寫了進去。
*《子夜》對于中國社會的分析和認識
《子夜》是茅盾的最典型作品。長期以來,一直被看作是現代文學中最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這部作品之所以獲得如此的巨大聲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思想主題。它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分析和認識。茅盾在《子夜》中運用階級的觀點,對于30年代的中國社會性質做出了左翼性的分析,證明了無產階級革命合理性。
《子夜》創(chuàng)作于30年代初期。茅盾的靈感來自于當時思想界的一場關于中國社會性質問題大討論。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國文化界展開一場大討論。討論的焦點是中國社會性質的問題。中國當時究竟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封建主義社會。最有影響的是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當時托羅斯基派認為中國社會已經是資本主義社會,封建主義的東西只是一種殘余。當時的左翼力量《新思潮》派則認為,當時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
茅盾創(chuàng)作《子夜》實際上是用小說參與了這場討論,他用小說這種文學樣式來進行社會重大問題的思考。茅盾說:“中國并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p>
茅盾在《子夜》中是怎樣具體表現自己的思想呢?
他把人物放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通過人物悲劇來反映中國社會的性質。主人公是民族資本家吳蓀甫,作品就把他放在當時中國社會縱橫交錯的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在復雜而激烈的沖突中,展開他性格及其悲劇道路。
作品中,吳蓀甫是那種鐵腕人物。有人說他“是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途中的末路英雄?!彼歉咚刭|、高層次的企業(yè)家。他既有一個企業(yè)家的雄心氣魄,也有企業(yè)家的才華。
他曾經游歷過歐美,具有很高現代意識和現代素質。有管理企業(yè)的智謀、經驗和手段。比如,作品中他和父親吳老太爺的那種緊張的關系,就體現出他作為資產階級的思想和性格。吳老太爺是地主,吳蓀甫與地主父親之間的對立,表明他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割斷了與封建主義的聯系,突出了他的現代性格和思想。他對管理人員的使用,也體現了他的那種現代性格。屠維岳,在管理工人方面很有才干,對他總是不卑不亢,甚至敢于和他辯論。他就重用他。莫干丞雖然是老資格,但是,他認為這個人只適合到農村去收租子。
在事業(yè)上,吳蓀甫也的確有過輝煌時期。他憑借著自己的雄厚資本,和氣魄、才干,成立了一個益中公司,一下廉價收買了8個小的工廠。在最輝煌的時候,他的雄心進一步膨脹,又參加了買辦資本家的趙伯濤的公司,企圖在公債市場謀取暴利。但是,最終慘敗。
吳蓀甫失敗根本原因有二個:
一是外國資本勢力的壓制。趙伯韜,實際是現在所說的合資企業(yè)。有國外雄厚的資本為后盾。所以可以控制公債市場。
二是社會動蕩混亂。作品中有表現出的“中原大戰(zhàn)”,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之間的戰(zhàn)爭。這是作品的一個背景。農村有農民暴動,城市有工人罷工??梢赃@樣說,當時中國社會是完全的無序狀態(tài)。吳蓀甫說,“只要國家象個國家,政府象個政府,中國工業(yè)一定有希望?!边@些都非常直接的影響了吳蓀甫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的事業(yè)。
可以說,作品通過一個資本家的悲劇,否定了中國資產階級,否定了歐美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同時肯定了無產階級,確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合理性,和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
在30年代《子夜》成為左翼文學最著名作品,和后來成為20世紀文學名著,最關鍵的原因就在于這里。而茅盾及其《子夜》的文學價值被一些人懷疑,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1)茅盾對中國社會道路選擇的認識未必都正確
(2)從文學上看,認識價值和社會價值不是文學目的
5、細膩的心理刻劃
社會歷史的剖析
社會人的心理剖析
6、不拘一格的特異側面
人性、溫情、倫理等, 挖掘很深
*〈子夜〉的風格與成就
小說情節(jié)的多線索、結構的立體化、表現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夏志清認為,它包羅的人物和事件之大之廣,乃近代中國小說少見的一本。
都市生活風貌的展現
缺陷:人物描寫的觀念化,一些情節(jié)的不真實(吳老太爺的突然死亡、吳蓀甫破產前夕奸淫王媽、馮云卿讓女兒刺探情報等)。自然景物描寫象征化。性描寫偏于肉欲、放浪的一面。
△農村三部曲
《春蠶》(1932),《秋收》《殘冬》(1933),都以“豐收成災”的現象為主題。三十年代,表現“豐收成災”的小說還有《多收了三五斗》、葉紫《豐收》等。
第十章老舍
一、生平、作品與文學史地位
二、文化批判視野中的“市民世界”
三、《駱駝祥子》
四、京味與幽默
五、局限
一、
作品
長篇:
《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離婚》《牛天賜傳》《貓城記》《小坡的生日》
中篇:《我這一輩子》《月牙兒》
短篇:《柳家大院》《斷魂槍》《微神》
話?。骸稓堨F》《龍須溝》、《茶館》
現代文學史地位和貢獻
對文化批判與民族性問題的關注
通過對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描寫來審視轉型期的中國俗文化
第一個把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現代性變革中市民階層的命運、思想與心理通過文學表現,并獲成功
為現代文學贏得知識分子之外的眾多讀者
真實+世俗品位+表現形式適應、提高了市民階層的欣賞趣味
與茅盾、巴金的長篇小說一起,構成現代長篇小說藝術的三大高峰
文體風格方面:
北京味兒
幽默風
以北京話為基礎的俗白、凝煉、純凈的語言
標志著我國現代長篇小說在民族化與個性化追求中已取得重要突破
二、文化批判視野中的市民世界
二三十年代的主流:對社會進行階級剖析,老舍用文化分割人的世界,重在描述文化對人性和人物關系的影響,其筆下的各式人物性格都闡釋著某種文化內涵,雖未得到主流的首肯,但其獨創(chuàng)性和獨特的反思發(fā)人深省。
1、老(舊)派市民
特質:是城里人,但仍是“鄉(xiāng)土中國”的子民
態(tài)度:保守、閉塞
批判方式:通過夸張手法揭示其病態(tài),對北京文化乃至傳統(tǒng)文化的消極落后因素進行批判。
如張大哥、老馬、貓民、牛老者、祁老人、祁天佑等
老舍最擅長對舊市民文化進行反省和批判。
因循守舊的舊派市民,如,老馬(《二馬》),張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幼兒園活動策劃方案樣本(二篇)
- 2021年10月廣西南寧市興寧區(qū)農業(yè)農村局公開招聘編制外人員沖刺卷(一)
- 2021年10月廣西柳州市柳北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公開招聘編外合同制協辦員工作人員強化練習題(一)
- 開展“三愛”“三節(jié)”主題教育活動實施方案模版(2篇)
- 新醫(yī)改蠻會中心衛(wèi)生院工資考核方案樣本(3篇)
- 公司值班管理規(guī)定范文(2篇)
- 農業(yè)基地管理制度模版(3篇)
- 冬季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模版(2篇)
- 《華大課堂社會保障》課件
- 精神障礙的識別
- 全麻下患者術中知曉的臨床分析
- 室外給水消防球墨鑄鐵管施工組織方案
- 燃氣公司門站投產試運行方案
- 巖漿巖及變質巖
- 肺爆震傷-PPT課件
- JIS G3141-2021 冷軋鋼板及鋼帶標準
-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PPT課件
- 《中國音樂發(fā)展簡史》PPT課件
- 市政工程類建筑施工項目危險源辨識及風險管控清單
- 藥物設計學:第三章_基于性質的藥物設計
- 中國四大菜系(英語版)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