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述評_第1頁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述評_第2頁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述評_第3頁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述評_第4頁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述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歷本11105214106何程偉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述評

摘要:湘籍著名史學家蔣廷黻早年留學美國,主攻歷史學,歸國后先后任教于南開大學、清華大學歷史系。他的史學研究側重于中國近代史、外交史,特別是他致力于近代中國史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以新的歷史觀研究中國近代史,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開拓者。而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一書,作為他史學思想最精華的代表,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山之作”。本文擬就蔣廷黻在抗戰(zhàn)初期所著的中國近代史》為分析單元,分析論證《中國近代史》所蘊涵的學術思想,史學特征以及體現(xiàn)的蔣廷黻個人的史學思想,通過對《中國近代史》這一本學術精品的解讀,更深刻的了解蔣廷黻的學術成就和思想魅力。

關鍵詞:《中國近代史》史學特征學術思想蔣廷黻

蔣廷黻其人

蔣廷黻,湖南邵陽人,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政治家、外交家他6歲入私塾接受傳統(tǒng)教育,10歲離開家鄉(xiāng)進入長沙明德學堂,次年轉入基督教長老會興辦的湘潭益智學堂,17歲即自費只身赴關國留學,先后就讀于派克學堂、歐柏林學院,獲得學士學位后,適逢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他又應基督教青年會之召,趕赴法國從事戰(zhàn)地服務工作。戰(zhàn)后重返關國,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專攻歷史學,獲得博士學位1923年歸國,先后任教于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致力于中國近代史和外交史研究?!熬拧ひ话恕笔伦儯毡景l(fā)動侵華戰(zhàn)爭后,他與胡適、丁文江合作創(chuàng)辦獨立評論雜志,以學者身份參政、議政。1935年他棄學從政,先后擔任民國政府行政院政務處處長、駐蘇聯(lián)大使,抗戰(zhàn)結束后,又擔任行政院善后救濟署長、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總署中國總代表。1949年后,出任臺灣“駐聯(lián)合國代表”、“駐美大使”等職,1957年,當選臺灣“中央研究院”人文組院士。他一生著述不多,重要的論著包括((勞工與帝國))(英文)、《中國近代史》、《近代中國外交史料輯要》(上、中)、《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琦善與鴉片戰(zhàn)爭》《百年的外交》等,但卻成為中國近代史和近代中國對外關系史研究的開拓者,其中《中國近代史》一書被譽為“劃時代的精品”,因此而成為聞名中外的史學家。

《中國近代史》的史學特征

、以“近代化”作為貫穿《中國近代史》的主線

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的“總論”中,一開始就從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的進化史觀著眼,通過中西文明的對比,得出了19世紀的西方世界已經(jīng)具備了近代文化而東方世界仍處于中古狀態(tài)的結論。他說:“近代史是全世界的歐化史,中國近代史就是中華民族近代化的歷史,也即是中華民族接受歐洲近代文化的歷史”。由此出發(fā),他把近代化和中古狀態(tài)看作先進與落后兩個不同的文化發(fā)展階段,以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作為中國接受近代化的“因”,把學習西方實現(xiàn)近代化作為中國脫離中古狀態(tài)、“必致富強”的“果”。蔣廷黻以這種“因果”關系即中國能否實現(xiàn)近代化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主題,把中國人能否接受科學、利用機械,能否建成近代民族國家,作為中國實現(xiàn)近代化、趕上西方世界的主要指標。他在“總論”中說:“近百年的中華民族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xiāng)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越好。,從而指出了中國近代化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接著,蔣廷黻從近代化的視角來分析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失敗的原因和教訓。他說:“戰(zhàn)爭失敗的根本理由是我們的落伍。我們的軍器和軍隊是中古的軍隊,我們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們的人民,連士大夫階級在內,是中古的人民?!∈潜厝坏?,逃不脫的。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zhàn)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的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白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瓚?zhàn)后與戰(zhàn)前完全一樣,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豐末年.…有少數(shù)人覺悟了……致使中華民族喪失了二十年的寶貴光陰。”為此,他感到痛心疾首,不禁發(fā)難:“為什么中國人不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就起始維新呢?”他分析認為:“第一,中國人守舊性太重……要國人承認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第二,我國文化是士大夫的生命線。文化的搖動,就是士大夫飯碗的搖動。我們一實行新政,科舉出身的先生們就有失業(yè)的危險,難怪他們要反對。第三,中國的士大夫階級(知識分子階級和官僚階級)最缺乏獨立的、大無畏的精神。

從《中國近代史》的結構上看,蔣廷敝為了回答“中國為什么要近代化,怎樣實現(xiàn)近代化”的問題,在第一章“剿夷與撫夷”中,他“討論了道光、咸豐年間來自外來的禍患”,并認為,“那種禍患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我們無法阻止西洋科學和機械勢力,使其不到遠東來”,“我們很可以轉禍為福,只要我們大膽的接受西洋近代文化,以我們的人力物力,倘若接受了科學機械和民族精神,我們可以與別國并駕齊驅,在國際生活之中,取得極光榮的地位。但問題是,面對外來侵略和戰(zhàn)爭失敗,清王朝的大多官員卻仍然沒有清醒過來,“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正是因為中國沒有及時實行“師夷長技”的變革,才導致“中華民族喪失了二十年的寶貴光陰”,中國不可能從林則徐、魏源開始走上近代化的歷程。

中國的近代化是從洋務運動開始的。在第三章“自強及其失敗”中,蔣廷黻圍繞“近代化”問題而對洋務運動及其領袖人物進行了評價,然后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關于洋務運動,蔣廷黻稱之為中國近代化開始的自強運動,“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應付大變局的救國救民族的方案。但自強運動沒有能夠徹底學習西方,“起初只知道國防近代化的必要”,興辦了一批軍事工業(yè),殊不知,“近代化的國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經(jīng)濟,并且須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甲午一戰(zhàn)應驗了這一定論,說明“曾國藩諸人雖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幾步,但是他們不徹底,仍不能救國救民族”。因此他說,甲午戰(zhàn)爭“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的日本,戰(zhàn)勝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的中國”,“我國到了近代要圖生存,非全盤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對于洋務運動的領袖人物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蔣廷黻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他們的歷史地位,認為他們是中國“自強運動的中心人物”。如曾國藩,蔣廷黻認為他敢于“刷新舊社會”,“革新與守舊同時舉行”,這是“對我國近代史的大貢獻”。但是另一方面,“曾國藩諸人雖向近代化走了好幾步,但是他們不徹底,仍不能救國救民族,,尤其在第四章“瓜分及民族之復興”中,蔣廷黻對于中國近代史上連續(xù)出現(xiàn)的三次近代化運動進行了比較分析,指出了各種方案的成功與過錯。關于戊戌變法運動,蔣廷黻認為它是我國近代史上救國救民族的第二個方案?!斑@個方案的主旨是要變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憲,以期民族精神及維新事業(yè)得在立憲政體之下充分發(fā)揮和推進?!边M而得出,“康有為的方案比自強運動更加西洋化、近代化”。因為從表面上看,康有為領導的變法運動要求“興民權”、“開議院”、談西學一從西方傳入自然科學和社會政治學說,希望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將封建君主專制的中國變?yōu)椤熬窆仓鳌钡闹袊?。這種要使中國全面資本主義化的要求與蔣廷黻提倡的近代化有很大的共同之處。接著,蔣廷黻論述了以義和團為代表的第三個救國救民族方案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第四個救國救民族方案。他認為義和團的方案“反對西洋化、近代化”,開了歷史的倒車,其“慘敗是極自然的”。只有“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和革命方略無疑的是我民族惟一復興的路徑,我們不可一誤再誤了”

除第三個救國救民族方案外,其余的救國救民族方案恰恰是中國人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上學習西方以脫離中古狀態(tài)的過程。

從以上蔣廷黻評述中國近代史上的近代化運動的方案來看,他無疑主張中國不能停留在閉關鎖國、妄自尊大的舊時代里,中國必須接受近代文化。當然,蔣廷黻的方案也并不能使中國走上近代化,只能說是有助于中國近代化,因為他沒有認識到自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中華民族的首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實現(xiàn)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只有這樣,方能致力于近代化。

、以外交史作為寫作《中國近代史》的切入點

首先,蔣廷黻是從外交史研究擴及近代史的。早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時,蔣廷黻就對英國工黨的對外政策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后來便以此作為博士論文的課題。歸國后他在南開大學主講中國近代外交史,并努力搜集和鑒別有關資料。1929年進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后,蔣廷黻的外交史研究取得了更大的進展。1931年和1934年,由商務印書館分別出版了他的《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選輯》上、中兩卷,基本上理出了近代中國外交史的大致脈絡。在對外交文獻進行編纂研究的同時,蔣廷敝撰寫發(fā)表了一批有獨到見識的學術論文,如《評清史稿·邦交志》《琦善與鴉片戰(zhàn)爭》《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等,為中國近代外交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這些研究,“蔣廷黻對晚清帝國時期的中國外交行為及其所以阻礙

中國適應現(xiàn)代世界的潮流有了新的見識”,為他進入近代史研究并撰寫《中國近代史》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由此,《中國近代史》一書中深深打上了外交史的烙印。例如,蔣廷黻在書中分析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時,認為這是清王朝在外交與通商上不給外國人以“平等”待遇而造成的。中國在外交上不肯給西方以平等待遇,即中國人并不懂得當時國際間通行的禮節(jié),對于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道光年間的中國人是完全不懂的”。英國人是在兩次外交的完全失敗,“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以后,只得通過“戰(zhàn)爭”這一惟一途徑來要求與中國“平等相處”當然,蔣廷黻的這種說法值得商榷。

蔣廷黻在外交史研究中越來越感到許多問題不能只局限于對外交往方面作觀察,必須追溯到民族性、國民性、社會心態(tài)乃至經(jīng)濟變化、社會結構等方面。他深知“近代史上外交雖然要緊,內政究竟是決定國家強弱的根本要素”,這就促使他對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進行探究與思考。他后來曾說:“清華五年實在是夠刺激的,可以說我是發(fā)現(xiàn)一個新大陸—中國近代史。這樣的看法源于蔣廷黻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理解,他認為現(xiàn)實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所造成的,若想知道現(xiàn)實中國的困難是怎樣來的,又怎樣才能克服,就必須研究歷史的中國,特別是近代以來的中國。可以說,這是蔣廷黻撰寫《中國近代史》的原因之一。

蔣廷黻從中西關系的角度來看待中國近代史,因而外交史就成為中國近代史的一個主要方面。他明言,從鴉片戰(zhàn)爭直到清朝末年,這段外交史,就是“中國近代史的最重要方面,。他認為,站在中國的角度,中國近代的外交史可分為三個時期:道咸兩朝可視為第一時期,那時中國人所爭的是剿夷和撫夷,閉關與開口;第二時期是從同治初年到甲午,這是中國自強及其失敗的時期;《馬關條約》簽訂以后可視為第三時期,這可以說是列強瓜分中國及中華民族覺醒的時期。《中國近代史》一書的框架就完全采取了這一分期法。

再者,蔣廷黻從其外交史觀出發(fā),對中國近代史上一些人物的評述有文過飾非的嫌疑。例如,對投降派人物琦善,蔣廷敝認為他是“中國近十年大變局中的第一任外交總長”,《穿鼻草約》的簽訂是“琦善外交的結晶”,“時人說是他的罪,我們應該承認是他的超人處”。又如對于奕?,蔣廷黻認為他“真心為國圖謀,是清朝后百年宗室中之賢者”,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奕?“看清楚了”形勢,毅然“承認外人的要求”,與英、法訂立《北京條約》,結果,英、法退軍,“歷史上的意義不外從此中國與西洋的關系更要密切了”。關于李鴻章,蔣廷黻對他與其戰(zhàn)敗求和、不如不戰(zhàn)而和的妥協(xié)謬論和投降路線不僅未加指責,反而認為他這樣做是為了“集中力量火速籌備腹地的國防事業(yè)”,為李鴻章開脫罪責。

、《中國近代史》體現(xiàn)了蔣廷黻“以史經(jīng)世”的思想

蔣廷黻研究中國近代史及撰寫《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重要動因,就是試圖從歷史中找出近代以來中國落后挨打的原因。他的分析框架即是從內政外交的關系入手,重點分析了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抵抗外敵入侵和實行內政改革的方案,表現(xiàn)了其尋求救亡之道的使命感。這一點,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一書的“總論”中有一明確的表述,他說:“現(xiàn)在我們要研究我們的近代史,我們要注意帝國主義如何壓迫我們。我們要仔細研究每一時期內的抵抗方案,我們尤其要分析每一個方案成敗的程序和原因。我們如果能找出我國近代史的教訓,我們對于抗戰(zhàn)建

國就更能有所貢獻了。,這表明了該書的寫作目的是為了救亡圖存、以史為鑒。在這種“以史經(jīng)世”思想的支配下,蔣廷黻在書中把中國為擺脫外國侵略而向對手學習的過程作為近代史的基本線索,論述了自鴉片戰(zhàn)爭至抗日戰(zhàn)爭前夕近代中國歷史上依次遞進的四個“救國救民族”方案的內容、性質、成敗和歷史教訓。晚年的他更是坦言他當時研究中國近代史是“欲想喚醒國人注意當時事實和情況??梢姡Y廷黻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有一個非常實用的動機,即為抗戰(zhàn)建國作貢獻。而當時的現(xiàn)實就是中國處于民族危機的時刻,蔣廷黻企圖通過《中國近代史》,以政治上的“鑒戒”和道德觀念上的“垂訓”,對治亂興衰作出價值判斷而為當世社會尋求歷史借鑒,尋求一種民族自救的途徑;表達了中華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的強烈愿望,并為此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中國在內憂外患面前,必須向西方學習,對外開放,改革內政,奮發(fā)圖強,走上近代化的正確道路。

此外,《中國近代史》寫作與出版的背景側面上也反映了蔣廷黻“以史經(jīng)世”的思想。該書撰成于1938年春夏之交,正值中國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不久,當時英美一度要求“和平解決”,美國政府就聲稱“美國始終不渝,贊成和平解決”,英國政府也聲稱其“將利用各種機會,竭其能力,以作趨向和平解決之貢獻。國內,蔣介石幻想對日和平,于1937年11月、12月通過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企圖“和談,,對日妥協(xié)。因此,蔣廷黻在該書中對琦善、奕?、李鴻章等歌功頌德的論述,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為蔣介石的“和談”政策尋找歷史依據(jù)。

《中國近代史》的學術思想

(一)“近代史是世界史,中國近代史以中西關系為中心。以外交史為主體”

蔣廷黻認為,自巧世紀以來,世界歷史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已往的舞場是一個較小的區(qū)域,近代則以全世界為其表演所,近代史是世界史,不像已往那樣

可分為地中海流域史、亞東平原史”。從17世紀起,歐洲勢力開始侵略亞洲。進人19世紀后,中西關系開始發(fā)生變化,在此以前,中西雙方雖然曾有過關系,“但那種關系是時有時無的,而且是可有可無的。東方這個世界里,中國是領袖,是老大哥,我們以大哥自居,他國連日本在內,也承認我們的優(yōu)越地位,到了19世紀,來和我們找麻煩的不是我們東方世界里的小弟們,是那個素不相識而且文化根本互異的西方世界。到了道光年間,中西雙方都發(fā)生了大的變動,“舊的中西關系不能繼續(xù)存在?!币酝鞣N貿易的限制和阻礙,英人視為家常便飯者,到了十九世紀,英人看為野蠻黑暗非打倒不可,中國的通商制度亦在內。他認為鴉片戰(zhàn)爭就是英國人為沖破舊的中西關系的限制,爭取平等權的一場戰(zhàn)爭。從此,中西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的近代史也由此拉開了帷幕。

從中西關系的角度來看中國近代史,外交史就成了中國近代史的一個主要方面。蔣廷黻明言,從鴉片戰(zhàn)爭直到滿清末年,這段外交史,就是“中國近代史的最重要方面”。上文提到,他將中國近代的外交史,分為三個時期,道咸兩朝可為第一時期,從同治初元到甲午為第二時期,馬關條約以后為第三時期,他寫《中國近代史》就完全采用了這一分期法,這種分法與20年代李泰粟、孟世杰的近代史著作的分期有很大的區(qū)別。而與馬士的分期則非常相近。

蔣廷黻在近代史研究中雖然重視外交史,但并不忽視內政的改革,他說,“在近代史上外交雖然要緊,內政究竟是決定國家強弱的根本要素”。他把內政與外交比喻為人的左右兩腿。不過他始終認為,在近代中國,外交的處境是導致內政變革的主要因素,如果沒有外交失敗的刺激,中國決不會自動的或和平的放棄那種傳統(tǒng)的“藩屬”觀念和“朝貢”貿易體系——這種觀念和體系根本不承認有所謂“國際”者存在。據(jù)此,他把中國近代內政方面的變革,解釋為對外交失敗的一種“回應”。他對總理衙門的起源的解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認為,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不承認別國有平等地位,《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仍在制度上未作任何改變,以承認別國的平等地位。但是《天津條約》簽訂后,中國要繼續(xù)維持原來的制度和觀念就變得十分困難了。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占北京的經(jīng)歷,使奕?的觀念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轉變,他奏請皇上設立一個特殊的專門機構處理外交事務,他聲稱若不設立這樣一種機構,進一步的沖突將不可避免。皇上最初只同意在禮部設一分機構,奕?則堅持對待西方國家不能象對待朝鮮、安南那樣。結果皇帝被說服了,這樣總理衙門得以成立。它標志著一種制度性的變革的開始。顯然,按照蔣廷黻的理解,總理衙門的設立,就是西方“挑戰(zhàn)”的結果。

蔣廷黻用這種“挑戰(zhàn)—應戰(zhàn)”或“沖擊—反應”的模式來解釋中國近代史的現(xiàn)象在他的近代史論著隨處可見。他的《中國近代史》通篇貫穿著一個中心問

題:中國是何時,又是如何對西方的沖擊作出回應的?他對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后20年間未能對西方的沖擊及早作出回應感到痛心疾首。蔣廷黻的這種解釋模式顯然受到了馬士與亦亨利的影響。雖然蔣廷黻在許多場合都批評過馬士的《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theInternationalRelationsofChineseEmpire)一書,認為僅憑英、美兩國的資料是寫不出外交著作的,因此該書的觀點是“片面的”。并且他渴望能超過馬士的“藍皮書歷史”,“建構一個中國立場上的歷史體系”。但實際上,在關于中國近代史的體系架構、敘事方式和解釋思路上,蔣廷獻完全接受了馬士等人的觀點。然而這種“沖擊—反應”模式是“歐洲中心論”的產(chǎn)物,它本身隱含了很強的反歷史偏見。正如美國學者柯文(PaulA.Cohen)所說,它按照中西接觸中產(chǎn)生的一整套問題來事先規(guī)定19世紀中國歷史中哪些事物才算是重要的,實際上就阻礙了人們去真正研究這一時期中與西方人侵沒有關聯(lián),或關聯(lián)較少的歷史側面,其結果就是歪曲歷史。我們從蔣廷獻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也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這方面的缺憾。

、“近代史是全世界的歐化史,中國近代史就是中華民族近代化的歷史,也即是中華民族接受歐洲文化的歷史”

蔣廷黻說:

“科學機械文化發(fā)源于歐洲西部,近代史就是這種文化的發(fā)展史,歐西以外的國家都被這種文化征服了,抵抗這種文化的國家,不是被西歐占領了,化為殖民地了,就是因戰(zhàn)爭失敗而覺悟而自動的接受這種文化,勝利的抵抗是沒有的。能利用這種文化來生產(chǎn),來防守國土者就生存,不能者便滅亡,這是近代史中的鐵律,沒有一個民族能違犯的”。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xiāng)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

這兩段話是蔣廷黻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說的,但卻共同表達了兩個層次的意思:這就是:(1)近代史就是歐化史;(2)任何民族,任何國家只有接受歐洲文化,才有出路,這是近代史的鐵律。由此出發(fā),蔣廷黻就從接受歐洲文化是否自覺,歐化的程度是否徹底來評價中國的近代史。他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觀念,政治哲學都是中國近代化的阻礙,近代的中國要圖生存,非全盤接受西洋文化不可,自強運動的領袖們雖然在接受歐洲文化方面向前走了好幾步,但是他們不徹底,所以他們仍然不能救國救民族。他們的失敗就是我們文化的失敗,我們批評他們,就是批評我們的文化。他還說,康有為領導的變法運動,因為它的主旨“是要變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的目的是要改君主立憲,以期民族精神及維新事業(yè)得在立憲政體之下充分發(fā)揮和推進”,因而它“是比自強運動更加西洋化、近代化”,而義和團運動則因它的反西方性質而被認為是“反對西洋化、近代化的”。

蔣廷黻心目中的歐洲近代文化就是科學、機械及近代民族國家觀念。這種理解實際上為中國文化的存在,特別是儒家的倫理觀念的存在留有余地。因此他不是一個徹底的西化論者。反映到他的近代史研究中,就表現(xiàn)出一種矛盾的現(xiàn)象,一方面他反復強調中國必須歐化、西化,另一方面他又處處表現(xiàn)出對近代史上那些為維護中國文化所作出努力的同情。他對曾國藩的評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說,“在維持滿清作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曾國藩的工作分兩方面進行,一方面他要革新,那就是說,他要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舊,那就是說,恢復我國固有的美德。革新與守舊同時舉行,這是曾國藩對我國近代史的大貢獻,我們至今還佩服曾文正公,就是因為他有這種偉大的眼光。蔣廷黻的這種心態(tài)還可以從他晚年為胡適的文化立場所作的辯護中看出來。他說許多人對胡適有關中國文化問題的立場誤會很多。其實,胡適對于中國文化,既不是一個偶像破壞者,也不是一個偶像崇拜者,他要求用客觀的科學的態(tài)度來研究中國的歷史、哲學和文學,并且相信假如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文化,則現(xiàn)代和后代的人更可以欣賞這個文化,經(jīng)過現(xiàn)代化的評鑒之后,中國文化才更可以保存它的偉大地位。他認為胡適的這種思想是啟示我們以新的更大的努力去發(fā)展一個比過去更輝煌的中國文化。

蔣廷黻把近代化等同于歐化,近代史等同于歐化史,這樣,原本豐富多彩的中國近代史就被簡約化為一種西方文化在中國的擴張史。這再次反映出歐洲中心論對蔣廷黻的影響。如前所述,歐洲中心論本身隱含了很強的反歷史偏見,因為它事先設定了一系列的問題,而歷史研究,嚴格說來是不容許先定問題的。

總之,蔣廷黻以中西關系為中心,以近代化為主線來建構他的中國近代史話語,他關于中國近代史的一些基本觀念主要源于西方,換言之,他對中國近代史的理解有很強的西方思想背景。

、韜光養(yǎng)晦政策

1、中國近代史上的戰(zhàn)爭其實大多數(shù)都是可以避免的,只是因為士大夫對國際環(huán)境不了解,妄自尊大,盲目出兵,才導致割地賠款

蔣廷黻認為“主戰(zhàn)派”是妄自尊大的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的典型代表。對林則徐的英雄事跡他不以為然:“倘若英國深知中國的國情,義律應該在廣州與林則徐決勝負,因為林是主戰(zhàn)派的領袖?!傲植蝗ィ瑒t必戰(zhàn),戰(zhàn)則必敗,敗則他的聲名或與名聲相等”。

對中法戰(zhàn)爭他這樣評價:“打了不久就講和,和議剛成又打,再后還是接受法國的條件。越南沒有保存,我們的國防力量反大受了損失。

對左宗棠收復新疆一戰(zhàn),他也表現(xiàn)的很不屑:“左宗棠頗好大喜功,他一意主進攻”?!笆看蠓螂A級一貫的尚感情,唱高調,當然擁護左宗棠。于是借外債,移用各省的建設費,以供左宗棠進攻新疆之用”。在他看來,左的勝利不過是出于僥幸:“左宗棠的運氣真好。因為新疆發(fā)生了內亂,并沒有遇到堅強的抵抗”。對甲午中日開戰(zhàn),他譏諷士大夫“以為日本國力甚小:倭不度得量力,敢與上國抗衡,實螳臂當車,以中國臨之,直如摧枯拉朽......”

2、在國力不如人之時,盲目的戰(zhàn)爭打不得

鴉片戰(zhàn)爭的起因,蔣氏這樣認為:“非中、英兩國所預料,更非兩國所預謀……不過因禁煙而起沖突,繼則因沖突而起報復,終乃流為戰(zhàn)爭。

在蔣的眼里“主和派”才是真正了解國情的真英雄。鴉片戰(zhàn)爭中主張撫夷的琦善、琦英諸人“把中外強弱的懸殊看清楚了,而且公開的宣傳了,但是士大夫階級不信他們”。中英的問題“論知己彼的工夫,琦善無疑的遠在時人之上。琦善仍是半知半解,但時人簡直是無知無解。

蔣氏尤其推崇李鴻章:“在日本明治維新的初年就看清楚了日本是中國的勁敵。他并且知道中日的勝負要看哪一國的新軍備進步的快。他特別注重海軍,因為日本必須先在海上得勝,然后能進攻大陸。所以他反對左宗棠以武力收復新疆,反對為伊犁問題與俄國開戰(zhàn),反對為越南問題與法國打仗。他要把這些戰(zhàn)費都省下來作為擴充海軍之用。他的眼光遠在一般人之上。

最后,蔣總結戰(zhàn)爭的經(jīng)驗教訓:“戰(zhàn)敗以后而求和,吃虧之大遠過于不戰(zhàn)而和?!奔孜鐟?zhàn)后列強的瓜分狂潮“就是甲午的敗仗引起來的。在近代的世界,敗仗是千萬不能打的。

避戰(zhàn)求和是必要,應努力于外交

由于長期受西方教育影響,蔣廷黻慣用西方思維模式解決問題。故在國際沖突上,他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琦善在鴉片戰(zhàn)爭中的“求和”,他給予高度評價:“琦善并未撤防或‘開門揖盜’,不過他對戰(zhàn)爭是悲觀的。時人說這是他的罪,我們應該承認這是他的超人之處。他知道中國不能戰(zhàn),故努力于外交”?!皬恼慰磥?,琦善的草約是當時時勢所許可的最優(yōu)的條件,最少的損失。我們倘與《南京條約》相較,就能斷定《穿鼻草約》是琦善外交的大勝利”。

奕?與英法訂立《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更多的權益,蔣廷黻卻說:“他們最初因無外交經(jīng)驗,不免舉棋不定。后來把情勢看清楚了,他們就毅然決然承認外人的要求。條約簽訂后,英法退出,中國并沒有喪失一寸土地”?!皻v史上的意義不外從此中國與西洋的關系更要密切了”。

對中國近代出色的外交家,蔣廷黻推崇備至:“又幸而中國當時有青年外交家曾紀澤,以極冷靜的頭腦和極堅強的意志,去貫徹他的主張?!庇v俄大使稱贊曾紀澤說:“憑外交從俄國取回她已占領的土地,曾侯要算第一人”。

4、維持和平的建設環(huán)境,堅信孫中山的三民

主義,以變法圖自強,是中國走出困境的唯一選擇

文中,蔣氏多次流露出對中國錯失變法良機的遺憾:“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zhàn)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倘使同治光緒年間的改革移到道光咸豐年間,我們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遠東的近代史就要完全變更。

他高度評價自強運動:“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應付大變局的救國救民族的方案?!痹?、左、李及恭親王、文祥諸人原想一而避戰(zhàn),一而竭力以圖自強。不幸,時人不許他們,對自強事業(yè)則多方掣肘,對邦交則好輕舉妄動,結果就是誤國。

孫中山科學的救國方案讓蔣氏看到了中國的希望:“等到自強、變法、反動都失敗了,國人然后注意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國救民的方案”,“他對西洋情形及近代文化的認識遠在李鴻章、康有為諸人之上。這是我民族一種大幸事,因為我們既然只能從近代化找出路,我們的領袖人物應該對近代文化有正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