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2021-2022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_第1頁
河南省南陽市2021-2022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_第2頁
河南省南陽市2021-2022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_第3頁
河南省南陽市2021-2022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_第4頁
河南省南陽市2021-2022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河南省南陽市2021-2022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一、選擇題(每小題1.5分,40小題,共60分)1.某學者所寫的歷史論文中先后呈現(xiàn)如下材料:“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左傳·襄公四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左傳·昭公六年》);“鯀作城郭”(《世本·作》)。據(jù)此判斷,這位學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為了說明A.階級的產生 B.世襲制的確立 C.王的出現(xiàn) D.早期國家的誕生2.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中國人的姓總是位于個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樣,位于個人的名字之后。”中國人強調姓所反映的實質是A.男尊女卑思想嚴重 B.專制王權強大C.家族宗法觀念濃厚 D.個人觀念淡漠3.從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豐年和降雨的卜辭,但奇怪的是他們不是直接向他們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請求,而是托祖先轉達。據(jù)此我們可以判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國家大事完全通過占卜來決定C.王權具有神秘色彩D.崇拜祖先的宗法觀念已經(jīng)形成4.周公東征后,再次分封異姓親戚之國,封國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內的采邑。它們廣泛分布在中原地區(qū)內,與眾多的舊國錯雜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A.強化中央集權 B.加強西周統(tǒng)治 C.促進民族交融 D.維護同姓諸侯5.秦統(tǒng)一后,“廢封建,立郡縣”,確立專制集權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續(xù)到明清?!胺滞踝拥?,以為屏藩”,是歷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緣分封長期存在說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權長期穩(wěn)定 B.分王子弟是皇權的一種體現(xiàn)C.血緣分封是中央集權的基礎 D.周代制度受到歷代政權推崇6.“文化”一詞源于拉丁語cu/tura和co/ere,本意為耕作、栽培、養(yǎng)育等,在印歐語系kwe/字根,則有翻動一塊土地、運轉與耕種之意。”據(jù)此判斷,中國的文化源頭應始于A.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B.文獻與考古中考證出的夏朝C.進入青銅時代的商朝 D.封邦建國體制建立后的西周7.《孟子·萬章》中說:“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庇纱丝傻贸鑫髦蹵.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來鞏固統(tǒng)治B.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C.周王室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權機制D.導致了諸侯爭霸的局面8.《左傳·昭公七年》記載,西周時期“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這一材料說明西周社會結構的基本特點是A.等級關系明確而嚴格B.嫡長子擁有繼承特權C.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D.血緣與政治關系結合9.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辭中,“帝”的卜辭較多,其含義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類卜辭的增加,“帝”逐漸消失,“帝”成為先王的祭稱。這反映了A.宗教祭祀儀式簡化B.宗法嫡庶關系確立C.人的主體意識增強D.天人合一理論成型10.法國史學家謝和耐教授認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卻未曾中斷過,它繼續(xù)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國,安陽王權的古老傳統(tǒng)在那里保持下來了?!睂Υ死斫獠徽_的是A.商朝的世系沒有中斷,是因為商王的子孫重建宋國B.商朝時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陽C.周給商王的子孫以封邑,封地就是當時的宋國D.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異姓世家11.先秦統(tǒng)治者不僅建立了國家政務機關,還建立了宮廷事務官屬。宮廷事務官屬多由國君的親信貴族擔任,位列君側,權傾內外,如商朝的冢宰、西周的內宰、東周的太宰、郎中令等,對政務決策具有很大影響。這種體制A.體現(xiàn)出家國一體化的特點 B.擴大了王朝的統(tǒng)治區(qū)域C.適應了君主專制統(tǒng)治需要 D.受到儒家治國思想影響12.下表反映出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主題是學派主張儒家以德治國: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道家以道治國:遵從規(guī)律,無為而無不為墨家以愛治國:互愛互助選賢任能爭取和平法家以法治國:制定法律、制裁民眾不法行為穩(wěn)定社會A.重建政治秩序 B.變革政治制度 C.發(fā)揚民本思想 D.構建官僚政治13.秦國商鞅實行軍功授爵制度,其中規(guī)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資格,如無爵位“雖丞相子亦在戍邊之調”。該制度A.確立了新的等級秩序 B.受到貴族政治的影響C.提高了平民參政的熱情 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14.戰(zhàn)國時,各諸侯國大都把選賢任能、獎勵軍功、建立官僚制度及普遍推行以郡統(tǒng)縣的行政管理系統(tǒng)作為變法改制的主要內容,還創(chuàng)立監(jiān)察制度,頒行法律,進行戶口登記等。這主要反映了A.重視農戰(zhàn)以富國強兵的必要性 B.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趨勢C.秦滅六國并完成統(tǒng)一的必然性 D.法家在國家治理方面的優(yōu)勢15.從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戰(zhàn)國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權的強化 C.土地所有制的變化 D.上層建筑的變化16.先秦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說法,《左傳·襄公十四年》載曰,蠻夷戎狄“飲食衣服,不與華同”,后來的《史記·秦本紀》也指出,華夏“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而“戎夷無此”。據(jù)此推知,當時華夏與蠻夷的區(qū)分標準本質上是A.血緣關系與宗法觀念 B.衣食風尚與禮樂法度C.民族心理與風土民情 D.文化選擇與文明進步17.韓非子曾經(jīng)對秦國實行的“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的商鞅之法提出批評:現(xiàn)在如果推行這樣的法令,讓殺敵斬首有功的軍士做醫(yī)師和匠人,那么疾病一定不能解除,屋舍一定不能建成。據(jù)此可知,韓非子主張A.維護世卿世祿制度 B.量才而用的任官理念C.建立君主專制制度 D.民生問題是執(zhí)政之本18.春秋時期齊桓公為爭奪霸權提出“尊王攘夷”;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這說明A.現(xiàn)實需要影響政策制定 B.社會變革推動文化統(tǒng)一C.民族交融改變主流思想 D.諸侯爭霸緩和民族矛盾19.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著述各異。墨子主張國家應“節(jié)用”,不要浪費。孟子強調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商鞅主張“廢井田,開阡陌”。對于以上三位學者主張,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三者立論相同,都站在維護統(tǒng)治者利益的立場上B.三者立論相同,都維護了農民階級的利益C.三者立論互異,但都是以精耕細作的小農經(jīng)濟為考慮點D.三者立論互異,且不是以精耕細作的小農經(jīng)濟為考慮點20.“商鞅變法的主要手段就是從三個方面來弱民,通過弱民使國家崛起。這三個方面分別是愚民、辱民和窮民?!迸c之對應的措施依次是A.焚毀詩書什伍連坐重農抑商 B.什伍連坐焚毀詩書重農抑商C.獎勵軍功一什伍連坐土地私有 D.取信于民移風易俗土地私有21.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許多諸侯國的國君紛紛信奉法家思想,推行變法,如齊、魏、韓等。其初衷是A.緩和社會矛盾,發(fā)展社會生產B.富國強兵,爭取兼并戰(zhàn)爭中的有利地位C.壓制其他派別,實現(xiàn)思想統(tǒng)一D.順應歷史潮流,適應社會制度變革要求22.易中天在《帝國的終結》中說:“秦,雖死猶存,它死得悲壯?!睆恼紊峡?,秦“雖死猶存”主要是指A.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B.開創(chuàng)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統(tǒng)一的國家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23.國學大師錢穆認為,中國古代史“前一段落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為秦以后之郡縣政治”。以下對這兩大“政治”的理解正確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B.都順應了歷史潮流,維護了封建統(tǒng)治C.都以血緣為紐帶,實現(xiàn)了權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貴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24.中國自古設官而治,從“國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執(zhí)國命”“布衣為卿相”的歷史演進,體現(xiàn)了政治形態(tài)的一種變化趨勢。這一趨勢是A.官員選拔利于國家管理 B.貴族政治讓位官僚政治C.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轉型 D.君主專制取代貴族政治25.我國幅員遼闊,是一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從未間斷,形成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這得益于A.秦朝疆域遼闊 B.秦朝統(tǒng)一貨幣C.秦朝統(tǒng)一文字 D.秦朝統(tǒng)一度量衡26.秦始皇在中央機構中設置太尉一職,但今天留下來的古籍中沒有記載秦始皇曾經(jīng)任命過哪位人物擔任過此職,最可能的原因是A.太尉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皇帝認為其權力重大,不輕易任命B.秦始皇自己直接控制軍隊,使權力更加集中C.缺乏可以擔此重任的優(yōu)秀人才D.秦朝短命而亡,未來得及任命27.秦兼并六國后的疆域到達長江流域以南的地帶。秦國能滅掉東方六國、統(tǒng)一中國的主要原因是A.法家思想奠定了統(tǒng)一的理論基礎 B.秦國是七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C.秦國軍事力量強大,進行兼并戰(zhàn)爭 D.廣大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渴望統(tǒng)一28.據(jù)分析統(tǒng)計,《孟子》一書中關于水利的談話有11次,都涉及黃河洪水泛濫殃及鄰國。從當時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來看,解決的根本之道在于A.各國減少戰(zhàn)爭,專力治黃B.各國加強協(xié)調,統(tǒng)一治黃C.統(tǒng)一中原,由中央治理D.各自為政,加強治理29.導游介紹古城西安民俗時說: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稱為朕,后來秦始皇下令不許民間男子用此稱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稱為朕。這個稱謂的變化從本質上反映了A.專制皇權的不容逾越B.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C.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D.皇帝安全是國家的政治大事30.《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在泰山封禪大典后的刻辭中寫道:“貴殿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強調禮、等級和恪守等級下的各自職責,以后他又在多處題辭,提倡子孝父慈,強調男女各修其業(yè)等家庭禮教。由此說明秦始皇A.把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B.并沒有完全廢除儒家的治國思想C.旨在傳播儒家貴賤尊卑等級思想D.以恪守宗法倫理道德為最高理想31.一位西方學者評論秦始皇:“建立了絕對的專制制度,這一制度以個人親信為基礎,而不考慮世系和教育?!睆奈拿靼l(fā)展的角度看,這一轉變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促使中國古代政治A.從血緣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B.從井田制向小農經(jīng)濟轉變C.從分權政治向專制政治轉變D.從軍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轉變32.漢初,丞相有專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傳統(tǒng)。漢武帝時,開始起用沒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動輒因故免職、下獄。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A.皇帝集權下政務機關權力弱化B.獨尊儒術使儒學地位得到提高C.功臣列侯的勢力開始遭到削弱D.中央集權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強33.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逼湟庠谡f明,西漢成功地實現(xiàn)對全國的統(tǒng)治,是因為漢初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發(fā)揮文書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4.西漢初,“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針對上述經(jīng)濟狀況,漢初采取了怎樣的統(tǒng)治思想A.墨家學說B.法家學說C.道家學說D.儒家學說35.漢代的三公九卿設在宮外,這些官員覲見皇帝的朝儀十分繁瑣,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較緩慢,皇帝便將處理機要事務的責任轉移到內廷,逐漸形成中朝。據(jù)此可知,設置中朝有利于A.制約丞相權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強中央集權D.監(jiān)察三公九卿36.武帝初即位,大臣懲吳、楚七國行事,議者多冤晁錯之策,認為“諸侯連城數(shù)十,泰強”,并向武帝“數(shù)奏其過惡”,要求對他們“稍侵奪”。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立即批準。據(jù)此可知,漢武帝意在A.鞏固郡國并行制 B.調整中央行政體制C.鞏固皇族之間的關系 D.削弱諸侯王的勢力37.漢武帝規(guī)定,“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后世的歷朝歷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這一做法。這主要體現(xiàn)了A.歷代將漢武帝作為治國榜樣B.漢代經(jīng)濟制度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賈與小農之間的矛盾D.政府對國計民生行業(yè)的控制38.自兩漢以來,對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終在漢代公羊學中成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仁政觀念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的神學化C.儒家思想的官學化 D.經(jīng)學之士積極推動39.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諸子思想不再是統(tǒng)治思想 B.四書五經(jīng)成為規(guī)定教材C.適應了大一統(tǒng)集權的需要 D.儒家學說變成官方哲學40.德克·卜德在《中國物品西傳考》中有過這樣的評價:“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許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辈虃惖摹岸骰荨敝饕w現(xiàn)在A.發(fā)明了最早的書寫用紙 B.完成了其畢生的心愿C.推動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D.完成了造紙術的西傳第II卷(非選擇題)二、材料分析題(共40分)4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晉地狹人貧,秦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于是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復三代無知(使其)務本于內,而使秦人應敵于外。故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數(shù)年之間,國富兵強,天下無敵?!锻ǖ洹な池洝凡牧隙糊R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盾髯印ぷh兵》請回答:(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商鞅為什么要“誘”三晉之人,三晉之人為什么會受商鞅之“誘”,結果如何?(6分)(2)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說法的原因。(4分)4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音‘鎮(zhèn)’)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笔蓟氏缕渥h于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笔蓟试唬骸疤煜鹿部鄳?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請回答:(1)根據(jù)材料指出,王綰、李斯對地方管理體制的主張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8分)(2)秦始皇最終采納了誰的主張?通過對比兩者的不同,分析為什么秦始皇采納這一主張?(8分)4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戰(zhàn)國后期,諸子已開始嘗試以自己的學說統(tǒng)一思想?!秴问洗呵?不二》篇宣稱:“聽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薄吧⒁粍t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彼枷氪笠唤y(tǒng)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詮堘纺?、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議秦始皇采取強硬措施)“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也,醫(yī)樂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鼻厥蓟什杉{了李斯的建議,“下焚書之命,行偶語之刑”,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戰(zhàn)國時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學術空氣被窒息,廣袤的思想原野上,萬馬齊喑?!詮堘纺?、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三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說:“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加抟詾橹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薄浴稘h書?董仲舒?zhèn)鳌氛埢卮穑喝齽t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樣的發(fā)展的趨勢?原因何在?(6分)從材料可知,為順應這一趨勢,統(tǒng)治者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評價秦漢時期的這些措施?(8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D【詳解】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信息“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夏有亂政,而作《禹刑》”、“鯀作城郭”體現(xiàn)的是國家疆域、國家機器和城市的出現(xiàn),這些是早期國家誕生的標志,故D正確;階級產生的兩個基本前提,一是剩余產品的出現(xiàn);二是私有制的形成,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錯誤;材料和王位世襲沒有關系,故B錯誤;材料信息沒有體現(xiàn)出王的出現(xiàn),故C錯誤。2.C【詳解】中國人的姓氏和血脈、家族相聯(lián)在一起,因此中國人將姓置于個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觀念濃厚,故C正確;AB材料體現(xiàn)不出來,材料只是說的中國人的姓和名的組合與西方不同,排除;個人觀念說法明顯與材料相反,排除D。3.D【詳解】依據(jù)材料可知,商王求豐年和降雨的“卜辭”不是向最高神—“帝”請求,而是“托祖先轉達”,說明祖先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觀念已經(jīng)形成。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依據(jù)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選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血緣宗法觀念,不是占卜決策國家大事,也不是王權的神秘色彩。4.B【詳解】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周公東征,平定了“三監(jiān)”及武庚叛亂。之后,周公進行了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分封,這次分封與武王的分封不一樣,這次分封被稱作封藩建衛(wèi),以藩屏周,就是在武王分封的基礎上,再次分封異姓親戚之國,封國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內的采邑。它們廣泛分布在中原地區(qū)內,與眾多的舊國錯雜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加強對西周統(tǒng)治,故B項正確;強化中央集權必須削弱地方勢力,而分封制下地方諸侯國有很大的自治權力,故A項錯誤;分封制有利于民族交融,但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項錯誤;周公再次分封異姓親戚之國,所以周公分封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維護同姓諸侯,故D項錯誤。5.B【詳解】根據(jù)材料“廢封建,立郡縣”“是歷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分封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逐漸瓦解,但封建時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之所以長期實行血緣分封,主要是因為分封王族子弟體現(xiàn)皇權的獨尊,即分王子弟是皇權的一種體現(xiàn),B項正確;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下諸侯權力和獨立性較大,不利于政權的長期穩(wěn)定,A項錯誤;根據(jù)所學可知,郡縣制是中央集權的基礎,而不是血緣分封,C項錯誤;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與宗法制,而封建時代的中央集權制否定分封制,而不是受到歷代政權推崇,D項錯誤。6.A【詳解】中國最早出現(xiàn)耕作栽培養(yǎng)育是在新石器時代,中國文化的源頭應始于新石器時代,故選A項;B、C、D三項都在A項時間之后,故排除。7.B【解析】從材料反映的貴族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以及各自所控制土地的規(guī)模來看,西周時期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故答案為B項。材料沒有反映血緣關系對鞏固統(tǒng)治的作用,排除A項;西周時期還未能建立起集權體制,排除C項;D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8.A【解析】西周的時候,實行分封制,將王室、功臣、先代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諸侯在封地內在進行分封,稱之為卿;卿在封地內在分封,稱之為士;士以下不在分封。這樣層層分封,形成等級分明的體系。分析選項,A項符合題意,故應選A。9.C【詳解】“宗”代表著祖先,它的數(shù)量增多表明對祖先更為重視,“帝”成為先王的祭稱說明對人的重視程度更大,因此本題選C選項。A選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到祭祀儀式的問題;B選項錯誤,材料中沒有與嫡庶尊卑的問題;D選項錯誤,材料中沒有強調天人合一醫(yī)德內容。10.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屬于西周時期的封國,A選項重建的說法錯誤,符合題意;商朝的首都在河南安陽,B選項排除;宋國屬于先代貴族的封地,C選項排除;分封制下的對象分為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D選項排除。11.A【詳解】本題考查先秦政治。據(jù)材料信息可知,先秦統(tǒng)治者在建立國家政務機關的同時,還建立了負責宮廷事務的官屬,而宮廷事務主要是王族事務,這體現(xiàn)出家國一體化的特點,故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宮廷事務,故排除B項;C項中的“君主專制”是在秦朝建立,故排除C項;D項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與題意不符,可排除。12.A【詳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構建何種政治秩序是當時各學派探討的主題。各學派提出不同主張都是為了“治”,即治理好天下,構建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故選A;儒家不提倡變革,B錯誤;法家不強調民本,C錯誤;官僚政治重要的特征是官員的任命和選拔不再依據(jù)血緣,與題干無關,D錯誤。13.B【詳解】秦國商鞅實行軍功授爵制度,按軍功授予爵位,可見該制度仍然受到貴族政治的影響,故選B;A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實行軍功授爵制度,與平民參政問題無關,排除C;實行軍功授爵,削弱了宗法血緣關系,排除D。14.B【詳解】根據(jù)題意可知,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改制的主要內容涉及選拔人才、國家治理的各方各面,特別是郡縣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權,這些措施從根本上反映了建立單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趨勢,B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xiàn)對農業(yè)的重視,因此從材料無法得出“重視農戰(zhàn)”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秦滅六國并完成統(tǒng)一的必然性,排除C項;法家在國家治理方面的優(yōu)勢是材料的部分相關信息,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15.C【詳解】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土地歸國家所有的井田制;商鞅“廢井田,開阡陌”是廢除井田制度,肯定土地私有制。因此材料直接反映的是生產關系領域中土地所有制人國家所有向私有制的轉變。C項正確;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國王或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題干“廢井田,開阡陌”說的是土地制度,不是政治制度,排除A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土地歸國家所有的井田制,商鞅“廢井田,開阡陌”是廢除井田制度,直接反映的是土地制度的變化,且這一時期是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的過渡,不能體現(xiàn)封建王權的強化,排除B項;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jīng)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包括階級關系(基礎關系)、維護這種關系的國家機器、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相應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等,題目說的是土地制度,屬于生產關系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16.D【詳解】根據(jù)題意可知,先秦、秦漢時期關于區(qū)分華夏與蠻夷的標準涉及血緣宗族、飲食衣服、詩書禮樂法度等的差異,反映的實質是文化選擇與文明進步,邊地的蠻夷戎狄對華夏的認同也主要是在學習與接受華夏先進文化的歷史過程中逐漸融入的,D項正確;ABC三項皆是華夏認同的表現(xiàn)之一,排除ABC項。故選D。17.B【詳解】材料中“讓殺敵斬首有功的軍士做醫(yī)師和匠人,那么疾病一定不能解除,屋舍一定不能建成”說明不同職業(yè)應該具備相應的職業(yè)技能,選官應該量才而用,B項正確;世卿世祿制度即按照血緣關系世世代代世襲官吏,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排除A項;君主專制指皇帝獨攬全國大權,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排除C項;材料信息沒有體現(xiàn)執(zhí)政之本,而是反映的任用官吏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18.A【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了齊桓公出于爭霸需要,提出“尊王攘夷”;趙武靈王出于軍事需要,推行“胡服騎射”,據(jù)此可知,材料說明了現(xiàn)實需要影響政策制定,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社會變革推動文化統(tǒng)一,排除B項;民族交融改變主流思想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諸侯爭霸緩和民族矛盾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19.C【詳解】從材料可得出,墨家主張節(jié)約,孟子主張不誤農時,商鞅主張“廢井田,開阡陌”,他們思想主張雖然有所不同,但都與農業(yè)生產與小農經(jīng)濟有關,都有利于小農的發(fā)展,C項正確,排除D項;墨家維護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法家維護的是新興地主階級,排除AB項。20.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焚毀詩書是思想文化專制,屬于愚民政策;什伍連坐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屬于辱民政策;重農抑商限制商業(yè)發(fā)展,屬于窮民政策。結合上述分析可知A項正確,排除BCD項。21.B【詳解】根據(jù)題干信息及所學可知,法家主張以法治國,追求功利;踐行法家思想,有助于實現(xiàn)富國強兵,在兼并戰(zhàn)爭中處于有利地位,避免在爭霸戰(zhàn)爭中失敗或成為別國兼并的對象,這是各諸侯國國君推行變法的出發(fā)點,B項正確;法家思想突出以法治國,嚴刑峻法,可見緩和社會矛盾不屬于“初衷”,A項錯誤;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jù)混戰(zhàn),實現(xiàn)富國強兵等政治、軍事的目標是各國尊奉法家的“初衷”,而不在于統(tǒng)一思想和順應歷史潮流等,排除CD項。22.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創(chuàng)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我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因此“雖死猶存”,D正確;ABC均屬于D的組成部分,排除。23.D【詳解】根據(jù)材料“前一段落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先秦時期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官吏世襲,屬于貴族政治,而材料“后一段落為秦以后之郡縣政治”指的是郡縣制,郡縣制下的官吏由皇帝任命,屬于官僚政治,所以D正確;分封制下的諸侯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不會起到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所以A錯誤;分封制維護的是奴隸制度,所以B錯誤;“秦以后之郡縣政治”并非以血緣為紐帶,所以C錯誤。

24.B【詳解】從“世官”到“布衣為卿相”,反映出貴族政治逐步瓦解,官僚政治的逐步確立,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官員選拔,排除A;材料與法治無關,排除C;材料與君主專制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25.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推行了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如統(tǒng)一文字等。因此,我國形成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得益于秦朝統(tǒng)一文字,故C項正確。26.B【解析】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的是丞相,A項錯誤;C項說法錯誤;D項與題干現(xiàn)象無必然的因果聯(lián)系;從強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角度看,B項符合題目要求。27.B【解析】秦國通過商鞅變法,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所以在兼并戰(zhàn)爭中取得了勝利,故選B項。28.C【解析】黃河流域涉及戰(zhàn)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各國分裂割據(jù)不利于防洪,建立統(tǒng)一的國家由中央統(tǒng)一治理才是根本之道,減少戰(zhàn)爭、協(xié)調治黃都不是根本之道,故C項正確29.A【解析】“朕”由原先民間男子的稱呼,變?yōu)榍厥蓟蕦S玫姆Q呼,不許百姓使用,體現(xiàn)了皇帝的權威性,其地位不可逾越,故選A項。30.B【解析】秦朝的治國指導思想是法家思想,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禮、等級和恪守等級下的各自職責”“強調男女各修其業(yè)等家庭禮教”體現(xiàn)了秦始皇用儒家倫理思想治國,說明他并沒有完全廢除儒家的治國思想,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禮、等級和恪守等級下的各自職責”“強調男女各修其業(yè)等家庭禮教”體現(xiàn)了秦始皇推崇儒家貴賤尊卑等級思想,但這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通過宣傳儒家尊卑等級觀念,維護君主專制,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禮、等級和恪守等級下的各自職責”“強調男女各修其業(yè)等家庭禮教”體現(xiàn)了秦始皇推崇儒家貴賤尊卑等級思想,但這并不是他的最高理想追求,故D項錯誤31.A【解析】B項是經(jīng)濟角度,排除;材料中“不考慮世系”體現(xiàn)了此制度改變的是血緣政治,故選A項;C、D兩項不符合材料的要求。32.A【詳解】根據(jù)材料“開始起用沒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動輒因故免職、下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形成中朝外朝制度,中朝多決策,丞相代表的外朝日益成為純粹的政務機關,其權力受到削弱,丞相受制于皇帝的程度大大加強,故本題答案選A項;B項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錯在“開始”,排除;材料旨在強調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概念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33.B【詳解】試題分析:重視秦朝的文書,實際上繼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漢承秦制。漢初實行的黃老學說,道家思想。充分發(fā)揮文書功能,只是表面現(xiàn)象。材料并沒有體現(xiàn)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B正確。34.C【解析】“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主要是說西漢初年經(jīng)濟凋敝,此時統(tǒng)治者尊奉黃老無為的道家思想。故C項正確。35.B【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三公九卿“覲見皇帝的朝儀十分繁瑣,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較緩慢”,于是漢武帝設置中朝,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選B項;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制約丞相權力,但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A項;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加強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