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汧渭之會都邑及相關問題_第1頁
再論汧渭之會都邑及相關問題_第2頁
再論汧渭之會都邑及相關問題_第3頁
再論汧渭之會都邑及相關問題_第4頁
再論汧渭之會都邑及相關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再論汧渭之會都邑及相關問題高次若劉明科湃渭之會是秦國早期都邑研究中爭議最大的一個。不但正史語焉不詳,注釋歧異,而且今人聚訟不休。我們認為,作為秦早期都邑盡管十分簡單,但它在地理位置上應是確定的,不是推測的,最終是需考古發(fā)現來定論的。我們只所以來討論此問題,是因為秦早期的文化研究中的許多問題都與此有關,在對其遺址沒有發(fā)現前,研究其定位不但對與之相關的政治,軍事及陵墓之研究十分重要,而且在考古上,對尋找其具體城址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我們以前曾撰文提出湃渭之會就是古陳倉城的問題后①,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先后有祝中熹②、陳平③和徐衛(wèi)民④先生著文著書發(fā)表看法。其中有的問題我們認為值得進一步商榷。湃渭之會與陳倉城古陳倉城有兩個,有上下兩城之分。上城是秦文公筑,史料記載和今人研究都無異議。關于古陳倉上城的遺址所在按《水經注》所載和楊守敬的《水經注圖》,約在湃河與金陵河入渭處的中間地帶,包括陳寶祠在古陳倉城北的陳倉山(當指今日賈村原)上,注圖與今戴家灣位置殆相當,大體與《元和志》、《太平寰宇記》以及《寶雞縣志》記載相符。根據寶雞市博物館副研究員馬儉先生調查結果,文公所筑陳倉城當在長樂塬上。這個塬在戴家灣西的賈村原下,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榮氏家族西遷的工廠占領了。這個位置與1982年鐵路擴建時文物部門在戴家灣發(fā)掘的陳倉下城的位置相對應,符合上下城的概念。雖然城址沒有找到,但這個問題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我們提出汧渭之會都邑就是古陳倉上城,不僅僅是因為古陳倉上城所處的位置在汧渭之會歷史地理范圍內最合適的位置上,并且這個位置還與《元和郡縣圖志》以及《寶雞縣志》相吻合,而更重要的是基于當時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和陳倉城在歷史上的地位。祝中熹先生在《地域名“秦”說略》一文中說,“《元和志》僅言陳倉城為秦文公所筑,并未說這是他東遷后的初都之邑,正史地志言及秦邑者不可勝數,卻無一云非子封于古陳倉者,亦無一云文公東獵卜居之邑即古陳倉者”。我們認為這不是討論問題的辦法。照此思路,試想,如果《元和志》果真再交待一句陳倉城就是文公所邑之都邑(汧渭之會),那么會不會又有人提出《元和志》是唐代地理書,成書時間大大晚于《史記》,正史《史記》都未這樣說,《元和志》還能讓人置信嗎?再進一步,如若正史《史記》明確交待文公東獵卜居之邑就是陳倉城,那還何須我們后人如此費墨費神呢?祝先生另外提出的“文公在長達五十年,為了戌防的需要,他在秦域范圍內的某地筑城,當亦合理之舉,不必然凡筑城皆為都邑”。我們并不否認文公在屬地內筑城的合理性,也無意要把凡城都當作都邑。我們只是說,如果離開文公時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地理環(huán)境以及實地考古調查,祝先生的考慮不無道理。首先,需要提出的是如何認識陳倉城的地位?實際上,這個問題在秦早期文化以及都邑研究中一直未引起人們重視。因此相當一部分學者,包括祝先生在內,把文公筑陳倉城看的過于簡單。似乎文公筑城過程輕而易舉,舉手可得,就連陳倉城的作用都不足掛齒,地位無足輕重。試問,在秦人受封立國的初年,在軍事形勢,經濟形勢都十分嚴峻的情況下,秦文公在都邑的建設中敢于違周禮不建宗廟而建陳倉城,如果這個陳倉城不是都邑,建它干什么?如果這個陳倉城不是都邑,在秦人早期字字如金的史料堆里,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在字里行間都難以尋覓的情況下,先人會耗費那么大的筆墨去記述陳倉城么嗎?如果汧渭之會都邑不是陳倉城而是另一座城邑,其影響肯定超過陳倉城,然而史料中卻為什么沒有記載?顯而易見,文公所筑的陳倉城不是一般性質的城邑。其次,還應該看到,文公在到達汧渭之會后的48年中,有許多重要建樹,包括營筑新邑陳倉城,建立鄜畤,作陳寶祠,伐大梓,豐大特,伐西戎,置史立法以及作石鼓(注:石鼓的制作年代有多種說法,我們取文公之說)。這些不但成了構成文公時期歷史的主體內容,而且其中的陳倉城、陳寶祠成了都邑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公僭越周禮,不建宗廟,用作祭祀祖先白帝(少昊)的場所,因此,其功能是明確的。陳寶祠是文公(秦人)原始的宗教、崇神思想在畤文化基礎上的升華和延續(xù),其影響和功能不泛見于史載。而這些建筑組合中的陳倉城,很難讓人能看出它有別的什么功能,所以不是都邑功能是很難講通的。《秦本紀》雖然未明確交待文公到達汧渭之會后“即營邑之”的城就是陳倉城,但是,不能因為這一點就一概否認陳倉城的始建年代和都邑的性質?!肚乇炯o》載文公十年初為鄜畤,十九年作陳寶祠。依據秦人早期都邑的規(guī)律來看,其一,都邑是與畤的建筑相對應。在西垂有西畤,在汧渭之會有鄜畤,由此看來,陳倉城作為都邑的建筑必然在鄜畤之前,《秦本紀》中“即營邑之”的時間當為陳倉城建筑的時間。其二,在鄜畤祭祀白帝活動和在陳寶祠祭祀陳寶活動是緊密圍繞陳倉城展開的。如若陳倉城不是都邑,這在道理上是講不通的。第三,我們前文曾反復強調,文公居汧渭之會48年中,這里還沒有一個城邑的影響能超過陳倉城的。實際上,不僅文公期間就根本不可能再存在一座城,就是在文公以后至近代,除漢郝昭在文公筑陳倉城下方再筑一座陳倉下城外,亦再不存在一座有影響的歷史名城。有學者稱文公經營的汧渭之會地方為彈丸之地,我們說這個描述并不過分。我們研究這個問題時,緊緊抓住胡渭之間”這個核心不放,是因為《秦本紀》中的這個“汧渭之間”非常符合這個區(qū)域里的地形。渭河基本上呈東西向自西向東流經寶雞,而汧河雖有許多支流,但均源于隴山大阪東麓,在山腳下匯合后是西北東南走向流入渭河,使渭河和汧河之間從隴縣到寶雞在地圖上成為一個約50度的夾角,這就是正史上所說的“汧渭之間”。這個夾角從隴縣到汧陽是汧河河谷。汧河北岸從汧陽至鳳翔塬是崇山峻嶺,“汧渭之間”有汧陽嶺(亦稱箭括嶺、馮家山)和吳山相隔的陵塬和賈村塬,這兩個塬又有金陵河相隔,使汧渭之間”形成汧河河谷、陵塬和賈村塬三個富足的地理板塊。而這三個板塊中唯賈村塬及其南坡下的渭河以北二級臺地最符“汧渭之會”的本意。這個臺地高出渭河河床十多米,東西狹長,南北較窄,唯戴家灣東西較寬,還有古陳倉水從山坡下流出,是古代先民十分理想的居住地。所以我們通常所說的汧渭之會當是這個地方。而以汧河相望,與賈村塬對峙的鳳翔塬(即鳳翔長青鄉(xiāng)、陳倉區(qū)汧河鄉(xiāng))無論從軍事態(tài)勢、歷史背景以及文公屬地的地理板塊上,都無法和汧渭之會混為一談(下詳述)。在這個有效的范圍內,別說文公不可能再建一個與都邑無關的城邑,就是在這彈丸之地,允許文公再建一個獨立于陳倉城以外的都邑,那么這個城邑的影響肯定大于陳倉城,史料不可能對這個城邑不涉及,也不可能不留下任何文化遺存,包括民間傳說。但實際情況卻怡怡相反,起碼目前還沒有發(fā)現。因此說,汧渭之會都邑不可能和陳倉城分開看待。二者當為一城兩名。汧渭之會與非子邑秦非子邑秦的地方有幾種說法。我們經過對史料的反復研究和在隴山東西的多次實地踏查,認定非子邑秦不在隴山以西,而在隴山以東的寶雞。因為這個問題不是本文討論的話題,我們擬作專題論述。但文公營邑與非子邑秦的緊密聯系卻是《秦本紀》中明確肯定的,也是需要強調的。文公四年到達汧渭之會后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边@段記載與前段“孝王召使(非子)主馬于汧渭之間分土為附庸,邑之秦”的記載是上下對應的。這里,我們認為有幾個基本概念不能任意解釋。一是非子主馬于汧渭之間不能任意擴大范圍,更不能把汧渭之間理解為包括隴山以西的渭水地區(qū)。二是孝王賜給非子的封土和非子邑秦的地方必然和非子養(yǎng)馬的地方相一致。不能養(yǎng)馬于汧渭之間,封地和邑秦卻在另一處。三是文公四年到達“汧渭之會”的地方必然是周孝王賜給非子居住過的地方,這個地方必然在“汧渭之間”。鳳翔塬充其量只能叫汧渭之會,但卻不在“汧渭之間”。離開這幾個基本事實和前提的任何解釋,都是違背太史公寫《史記》的本意,使汧渭之會”都邑地點的確定將會失去史料依據?!肚乇炯o》中的這段話,把非子邑秦和文公營邑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是確定“汧渭之會”都邑最重要的依據,從這點出發(fā)來觀察,汧渭之間的賈村塬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東有汧河,西有金陵河,南有渭河,北有馮家山,四周隔離界線清楚,是最理想的天然草場。不僅如此,賈村塬上保存至今的馬跡山、馬冢村、歇馬塬的地名和故事,都和非子養(yǎng)馬有關就是最好的證明。汧渭之會與祭祀應該看到,在秦襄公、秦文公身上有著秦人非凡的才能、膽量和雄才大略。他們一方面既和周人保持密切的關系,另一方面又敢于僭越周禮,在營建都邑的布局中不設宗廟。但這并不意味著秦人不作祭祀活動,相反,他們在祭祀方面比周人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便是與都邑陳倉城互為設置的鄜畤和陳寶祠。襄公在西垂設置了西畤,文公在汧渭之會附近設置了鄜畤。西畤和鄜畤都是祭祀白帝(即秦人先祖少昊)的,這在當時秦人的文化觀念和政治影響中,起到了不設宗廟卻勝似宗廟的作用。祭祀是當時秦公貴族階層施行政治的主要內容和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自秦文公置鄜畤后至德公徙都雍,在鄜畤祭祀白帝的活動非常盛行,這種活動必然在都邑及其附近進行。雖然鄜畤的遺址至今很難找到,但從文公夢見黃蛇自天而降至鄜地,遂置鄜畤的歷史背景觀之,必在汧渭之會附近。這些我們以前曾撰文作過論述⑤,大體劃定過范圍。這里需要重提的是,我們對前曾提到過的金陵河西岸后稷橋故址旁的太白廟再次進行考察,覺得清代重修太白廟的碑文中“文公作鄜畤祠白帝……太白之神意即所謂白帝”的內容當與鄜畤有關。加之金陵河流域古代又叫長蛇川,這個長蛇的名稱也可能與文公夢見黃蛇的故事有關,因此我們更傾向于鄜畤的遺址在距古陳倉城不遠的金陵河沿岸。以前曾設想也可能在汧河以東的長青附近應當排除。不僅如此,文公時期這種畤文化延伸的祭祀活動達到空前的當屬文公十九年在陳倉城北邊的山坡上建立的陳寶祠的祭祀活動。對此,蘇秉琦先生有一段很重要的論述。他說:“第一,此祠在我國古代的神抵祀典中,恐為最富于浪漫色彩的一個。第二,此祠在海內古神祗中,除天、地、龍王之類,似建立最早。第三,此祠自秦文公初建至現在,雖史料殘缺,不盡可考,然其間存續(xù)之跡,大半可辨,享祀之久,海內無二?!雹藿又K先生引用了《漢書?郊祀志》上的一段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人很難理解的問題,“在古代社會中,祭祀是與戰(zhàn)爭同樣重要的第一等大事,何以秦人把它(陳寶)看得如此重要,竟與祀天之典不相上下?及秦兼并天下后,尚唯雍四畤上帝為尊,而光景動人民唯陳寶?!雹呤堑模@個問題確實在研究這段歷史,特別是汧渭之會都邑中應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時也不難看出,秦文公敢為天下先,竟能使一個祭祀陳寶的活動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并能使之持續(xù)700多年,以致到了西漢年間,仍能列于國家祀典中,這樣的祭祀自然離不開當時的政治中心。實際上,史料中早已交待這個陳寶祠就在陳倉城北邊的山坡上。汧渭之會與軍事秦早期都邑,特別是像汧渭之會,實際上只是一個軍事意義的城堡。這完全是由當時的軍事形勢所確定的。徐衛(wèi)民先生在《秦都城研究》一書中談及汧渭之會時,有一個值得深思的觀點,他認為古陳倉的地理位置不如汧河以東的魏家崖優(yōu)越。這從理論上忽視了軍事態(tài)勢受轄區(qū)范圍制約的這個先決條件。從軍事地理上,他的觀點恰恰和我們相反。因此必然得出錯誤的結論。第一,都城的選擇不是無限的,它不但受當時軍事態(tài)勢的制約,同時還受當時文公所領疆土的限制。文公繼位時,岐以西之地至開河(即鳳翔塬),秦人是否控制?我們的意見是否定的。這是因為,其一,襄公享國后第四年開始東進伐戎,戰(zhàn)死在岐以西。軍中無主,豈能勝敵,說明這次出師是失敗的。秦文公在西垂宮繼位后,并未繼續(xù)東進,說明秦人并未取得這塊地方。如果按《秦都城研究》書中所說,在襄公時已伐戎至岐,汧河以東已被秦人占領。如是,雍城距魏家崖不到二十公里,如果從汧河谷出口入鳳翔塬計算則更近,從那里上鳳翔塬,一馬平川,毫無阻擋,文公東獵何不直接定都雍?那里地理環(huán)境不是更優(yōu)越嗎?何不徑達卻要南繞魏家崖?其二,如果那時秦人“已伐戎至岐,汧河以東已被占領”,何以解釋“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的重大軍事行動?顯然《秦都城研究》一書中的理解是不對的。我們說,從古至今,軍事態(tài)勢和軍事地理密不可分。汧河在汧陽縣南寨鄉(xiāng)以上屬河谷。以下進入馮家山峽谷,出峽谷后瀉入平塬,河西岸是賈村塬,河東岸是鳳翔塬。賈村塬西北端有汧陽嶺(也叫陳家山、馮家山)將汧河河谷和賈村塬分開,但這嶺既不深,又不太高,實際上是一個峁塬,這就使汧河河谷和賈村塬連成一體。而鳳翔塬接近汧河以北是北山,戎人在由汧河北岸接近鳳翔塬的申家河附近設防,就會使秦人完全處于進退維谷的境地。因此說,從軍事地理上觀察,汧河是秦人和戎人之間一道天然的分界線。汧河東岸的鳳翔塬廣闊無垠,直至漆水河是一個地理板塊,秦人在軍事上沒有給戎狄造成強大的軍事壓力的情況下,鳳翔塬西沿不會讓秦人輕易占領的。因此說,文公十六年以前,秦人勢力范圍沒有超過汧河。既然如此,文公豈能定都汧河以東的魏家岸?第二,《秦都城研究》一書中說,“只有在此(魏家崖)建都,秦人才進可攻,退可守”。實質上,這個問題恰恰是給說反了。我們認為,文公時,秦人的戰(zhàn)略后方在汧河以西的“汧渭之間”,這里形成了良好的戰(zhàn)略腹地和縱深,先前有非子經營的基礎,可以和隴山以西的秦地、犬丘連成一片。文公三年從西垂宮出發(fā),四年至湃渭之會,一路似乎十分順利,未遇什么阻力,說明這個縱深腹地沒有戎人勢力穿插分割。這個軍事地形,就決定秦文公必然定都在賈村塬下的臺地上。因為這里往東十多里,有汧河作天然屏障,可以御戎狄以侵擾;往西有良好的戰(zhàn)略縱深作后方,是十分理想的戰(zhàn)略要地。歷史上看,不僅秦文公看上了這塊地方,就是三國名將郝昭也是如此,他在這里“守陳倉,治其城(修陳倉下城)”,使諸葛亮“晝夜相攻拒二十余日,亮無計。救至。引退?!雹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倉戰(zhàn)役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故事產生的地理背景。足見其戰(zhàn)略地位之重要。而魏家崖對秦人來說,完全是背水一戰(zhàn)的態(tài)勢。秦文公既是再無戰(zhàn)術才能,也不會把自己致于面對敵人,后無退路的境地,況且秦人尚武精神是著稱于世的。因此上,我們絲毫看不出魏家崖“進可攻,退可守”的優(yōu)勢。先說“退可以守”。秦人的進攻方向是由西向東,魏家崖西面汧河,東是戎人前沿,戎人把汧河河谷入鳳翔塬的峽谷卡死,身后是滔滔汧河,南邊是滾滾渭水,秦人往哪里退,只有往水里跳,守土何在?何談退可以守?因此,對秦人而言,選魏家崖作都城是典型的背水態(tài)勢,實在是兵家大諱。再說“進可以攻”。秦人的后方基地在西,如果說要對戎人發(fā)動進攻,前進方向是汧河以東的鳳翔塬,魏家崖地形地貌并不對秦人有利。因為戰(zhàn)爭一開始,后方補給就被汧河阻擋。汧河進入鳳翔塬的隘口是唯一的一條補給線,但戎人絕非等閑視之。因此,的都邑定在魏家崖并非對秦人有利。沒有暢通的后方通道,秦人如何“進可以攻”。顯然,從軍事上考慮,秦人由西向東,魏家崖無論如何都不是文公建都之地。相比之下,建都古陳倉,戎人打來了,還制河作防線,既是汧河防線被戎人突破,也不至于一下子就能斷掉秦人退路,因為這里有良好的戰(zhàn)略縱深。第三,《秦都城研究》把文公建都之處選在魏家崖的前提是湃河以東已被秦人占領(文公十六年以前)。既然如此,有三個問題不好解釋。其一,汧河至雍之間沒有任何天然屏障,即是步行,也就是二三個小時,文公何不定都雍?其二,既是定都魏家崖,那里地勢自然優(yōu)于平陽,48年后,憲公為何不徑直遷都雍,而又東南下塬遷都平陽呢?其三,平王東遷后,小虢勢力尚在鳳翔塬,塬邊上下東至寧王,西至汧河一帶為虢國地盤,這一點已被我們1995年發(fā)掘的高廟西周虢國墓地所證明⑨。說明虢國勢力當時還相當強大。小虢完全被滅是武公十一年的事,這之前魏家崖當屬小虢勢力范圍,文公何以將都邑建在小虢的地盤上?另外,祝中熹先生認為“文公在位50年,為了戍防,他在秦地范圍內的某些要地筑城,亦為合理之舉”。從軍事上講,這點我們并不反對。我們認為當時的政治就是軍事,軍事是一個部落、一個方國的頭等大事。因此,重要的軍事城堡實際上就是都邑。都邑的功能首先得從軍事上考慮,都邑實際上就是一個軍事指揮中心。因此,軍事戍防功能的陳倉城,不可能和都邑分開而論。汧渭之會與文化遺存如前所述,作為一個都邑,本應有確切的地點,是不容臆測的。但這個問題的難點就在這里??脊殴ぷ髡呖嗫鄬ひ捔藥资?,至今未發(fā)現都邑遺址??陀^上,這一地區(qū)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大大小小的基本建設工程不斷,先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榮氏工廠的遷入和鐵路建設,后有五十年代的寶雞峽水利工程又從遺址腹地通過,限于當時的文物考古調查工作跟不上,加上二三十年代軍閥黨玉琨糾集軍民數千人在此持續(xù)三個月之久的盜掘文物,城址遭破壞和掩埋的可能性很大。但對此,考古工作者并沒有放棄努力,目前,發(fā)現的間接資料亦不多。相比之下,這里遠遠沒有汧邑和平陽附近的考古發(fā)現能說明問題。但僅此而言,戴家灣附近的資料遠遠多于魏家崖⑩。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經我們細讀《秦都城研究》一書中所用蔣五保先生的引文,發(fā)現多數資料屬道聽途說,沒有一個是經科學發(fā)掘和嚴格意義上的考古調查所得,致使書中的結論能否成立令人疑竇叢生。引文中除金虎飾和鋪首外,所謂的魏家崖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我們以前參觀寶雞縣文物庫房時不曾見到??吹健肚囟汲茄芯俊芬粫械囊暮?,我們2001年4月又與寶雞縣博物館閆館長聯系,請管文物的同志將魏家崖及其附近歷年入館的資料核實了一遍,希望能得到確切的一手資料,如出土地、名稱、尺寸等,結果未發(fā)現有引文中所說的任何資料。為了慎重,我們又調閱了《寶雞縣文物志》(初稿,1985年審定),亦未見到有魏家崖出土青銅器之記錄。《秦都城研究》一書中的引文中關于考古資料的斷代和屬性分析,更是經不起推敲。如“在推土機推開的溝道里,到處都是被砸爛的陶器和繩紋瓦片,有的瓦片很大,立起來足有一米多高,這些陶器以侈沿聯襠繩紋鬲為主,但與盆、豆、罐為基本組合”一段,使人很難弄清這是遺址還是墓葬?推土機推后的擾亂程度可想而知,不知道引文中的組合結論是如何得出的。緊接著引文又似乎十分肯定地說這與毛家坪遺址發(fā)現的秦國早期陶器極為相近。未經科學發(fā)掘,又未經對資料整理和分類分型分式的排隊,僅憑一些殘片,怎么結論與毛家坪相似?毛家坪遺址時間跨度較長,不是一個墓葬,一個時期,與毛家坪哪一類相似,是器物造型相近還是組合風格相近?如此等等,難免使人感到有故弄玄虛之嫌。更為讓人納悶的是,“在推開的一個墓穴里,發(fā)現的屈肢特甚的屈肢葬人骨架,其身下只鋪了四片長約1米的大瓦,身邊就有秦國早期最有代表性的標準器一一大口缸”的記述。已見到的寶雞地區(qū)的秦人早期墓葬幾乎都是豎穴土坑,相當一部分既是正式發(fā)掘中,由于骨胳粉化,很難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