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導論平時輔導一_第1頁
大眾文化導論平時輔導一_第2頁
大眾文化導論平時輔導一_第3頁
大眾文化導論平時輔導一_第4頁
大眾文化導論平時輔導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眾文化導論》平時輔導一何謂大眾文化?英語中文化的定義有260多種,據說是英語詞匯中意義最豐富的二、三個詞之一。大眾文化雖多了“大眾”的限定,其含義仍然多得驚人。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諾等理論家都曾對大眾流行文化定過義;英國新馬克思主義伯明翰學派霍加特、威廉姆斯、霍爾、湯普森從張揚大眾文化起家,成為當代大眾文化研究的奠基人;英美理論家杰姆遜、費斯克以及法國學者布爾迪厄、鮑德里亞爾等也對當代大眾流行文化說了不少觀點不同,意義卻都十分深刻的話,還有一大批媒介通俗流行文化理論家批評家,他們的理解與思考構成了當代大眾文化研究的“另類”。

先找找有關大眾文化的主要說法吧。

定義一,廣受歡迎或者眾人喜好的文化;威廉姆斯在《關鍵詞》一書中界定大眾文化的四種含義,第一種就是“眾人喜好的文化”。廣受歡迎或者眾人喜好的關鍵在受歡迎的程度,在達到一定的量的指標。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反證隨手就有,比如唱遍世界的“三高”演唱會是高雅文化還是大眾文化?

定義二,一切來自廣場而非廟堂的民間的文化,威廉姆斯稱“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發(fā)端于巴赫金的平民主義狂歡節(jié)理論,流布于世界變革于中國。比如剛剛過去的申辦奧運之夜狂歡節(jié)或者XX歌迷會什么的。

定義三,無產階級的、革命的、普及的、面向工農兵的大眾文化;毛澤東提出或集中代表的“大眾化”及“化大眾”的革命文化理論與實踐;

定義四,資產階級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一種以標準化、陳腐老套、保守主義、虛偽、滿足浮華幻想的、受操縱的文化工業(yè)產品為標志的文化。致力于勞動階級的非政治化,維護社會的統治權威,制造大眾的虛假的需求,是欺騙群眾的統治工具。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等人的理論。

定義五,次標準文化或剩余文化,即去除了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文化。高雅文化有沒有標準或共識,如果有,那么凡是低于高雅文化標準的文化作品或文化產品與文化實踐就是大眾文化。無疑,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確存在著差別,但區(qū)別的標準是什么,這個標準由誰來定,又由誰來評判。誰立法,誰起訴,誰判決,誰執(zhí)行?

定義六,商業(yè)消費文化,即那種用于大量消費的,為商業(yè)目的“有意迎合大眾口味”而大批量生產的消費品,是“商人雇傭技術人員創(chuàng)造的”。大眾文化與商業(yè)自然有著無法也毋庸避諱的關系,這從肥皂劇賣肥皂,文化明星做廣告時就開始了。問題是,它究竟是文化呢還是商業(yè)?文化在其中居于何種地位?明星做廣告是賣“明星”還是賣貨物?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定義七,美國通俗藝術的意識形態(tài)或美國文化的代名詞。歐洲人說大眾文化,那往往是指“美國特有”的“不安分守己”的通俗文化,是從美國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美國是大眾文化的“家園”,在所有大眾文化中“規(guī)模最大”,它向世界“預示”了老態(tài)龍鐘的貴族文化的“消亡”。

定義八,社會統治集團通過精神和道德領導的手段贏得被統治群體贊同而形成和產生的文化;源自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或文化領導權的理論。采用這種“新葛蘭西主義霸權理論觀點的人,將大眾文化視為社會被統治群體的反抗力量與社會統治集團的“兼并”力量之間斗爭的場所。這里的大眾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的統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強制文化,也不是與之對立的自發(fā)的自下而上的“人民”文化,而是兩者交戰(zhàn)的場所,是以反抗與兼并為標志的領域,是葛蘭西所稱的“折衷平衡”的內運動。

定義九,來自于人民的文化;人民群眾積極創(chuàng)造的他們所需要的一種民間文化。費斯克等不同意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為代表的大眾文化觀。對他們先前的否定論文化批評重新進行了審視和批判。費斯克不完全同意法蘭克福學派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文化工業(yè)對大眾意識的控制的觀點,不同意把大眾只看作被動受控的客體,而認為大眾文化中也隱含著一種積極能動的自主性力量。他提出重新理解大眾文化,重新審視大眾傳媒,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大眾文化的啟蒙性和獨創(chuàng)性。他們認為,民間文化是從下面長出來的,是人們自發(fā)的土生土長的表達,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創(chuàng)造出來的,“幾乎沒有得到高雅文化的益處”。通俗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文化,是為人民服務的文化,作為工人階級的文化是現代資本主義內部象征性反抗的主要表現形式。問題出來了,誰有資格列入“人民”的范疇,資格由誰來確定?霍爾說,大眾文化就是一個爭論和確定關于“人民”的政治構成以及他們與權力集團關系的場所。在這里,他們有可能團結起來,組成相對于權力集團的人民。

定義十,伴隨著城市化、工業(yè)化的出現而產生的城市工業(yè)文化;威廉姆斯說,這是一個早在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就已經進入了英國人思想的文化。因為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從根本上改變了與大眾文化有關的各種關系。其實,大眾文化發(fā)展到后工業(yè)時代后,越發(fā)展現了其當代城市娛樂文化與產業(yè)文化的特征。

定義十一,在后現代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異之后形成的當代文化形式。這是一種不再區(qū)分高雅與通俗差異的文化。原先意義上的精英文化將走向終結,代之而起的是經濟、政治、科技、商業(yè)與文化的全面滲透或互相交融。

定義十二,以當代電子高新科技為傳播媒介的,在時間和事件上同步的,全球化的文化。傳統的神話已經遠去,今天的神話是以電子媒介傳播的大眾文化。

新舊交替、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尚新心理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成就了文化時尚,并使之成為現代社會人們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費。文化時尚是指反映一定政治、經濟形態(tài)的。體現著文化某種發(fā)展趨勢的文化存在形式,它具有嶄新性、前沿性、活躍性的特征。文化時尚總是與大眾傳媒緊密地粘合在一起,大眾傳媒是文化時尚生產、傳播的主要策源地。文化時尚能夠滿足人們的消費欲求,但由于文化時尚的形式大于內容,文化含量有限,再加上市場機制賦予其上的消費欲,文化時尚就存在著消解文化精神的傾向。因此,需要理性地、正確地加以引導。大眾文化的紐帶作用大眾文化的興起是當代中國最為壯觀的文化風景線,它正以一種獨具特色的形式廣泛滲透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它在各類形態(tài)的文化之間的紐帶作用日益突出。

首先看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精英文化作為知識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現形態(tài),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占有著十分突出的地位。在當代中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精英文化的獨到價值將被逐漸確認。確切地說,精英文化是知識分子階層中的人文知識分子創(chuàng)造、傳播和分享的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精英文化往往“以天下為己任”,承當著社會教化的使命,發(fā)揮著價值范導的功能,是“經典”和“正統”的解釋者和傳播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大眾文化的崛起,精英文化原有的社會地位和所發(fā)揮的社會作用受到了挑戰(zhàn),因而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沖突也就在所難免。關于這一點無論是在西方還是當代中國都有所表現。

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對立主要表現為:其一,價值取向上的對立。精英文化往往是社會生活恒常價值的體現者,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中宣揚著一種普遍的社會理想,傳播文明、弘揚社會正義、闡揚人生信念是精英文化義不容辭的責任;大眾文化是工業(yè)化和市場化的文化追求,它追求的是文化實踐的多角度和文化價值的多元化,它以關注當下的感受狀態(tài)為目的,不過多關注價值的恒常性和超越性。其二,審美趣味的對抗。一般說來,精英文化是優(yōu)秀規(guī)范和標準的當然繼續(xù)者,它所關注的是審美的永恒價值,講求倫理的嚴肅性、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風格,因而形成了不斷超越自身的內在動力;而大眾文化則是取悅于大眾的“媚俗”文化,旨在創(chuàng)造短暫的流行時尚,這是實現其商業(yè)價值的必然要求。大眾文化是一種復制性的文化,它追求標準化、無個性、程式化,只求新奇刺激,而不必留意什么風格技巧。總之,精英文化追求的是永恒持久的審美卓越性,大眾文化則追求短暫的流行效應。

然而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除了沖突和對立,也有相互融合和借鑒的可能,二者的分野也不是絕對的。從文化發(fā)生學的角度說,精英文化并不是一開始就獲得“精英”的地位的,也往往經歷了從“后臺”到“前臺”、從“配角”到“主角”的轉換才逐步確立自己的位置,這中間要通過各種途徑去與其他文化形式交流、溝通,去傳播自己的文化理想。而就大眾文化說來,出于滿足大眾消費這樣一種根本目的,它并不對其他文化形態(tài)有什么“心理設防”,甚至說,只要能流行,大眾文化可以無所顧忌地借鑒任何文化素材得以滋養(yǎng)自身,尤其是從精英文化中吸取各種成熟的文化成果來為我所用。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文化生活的歷史轉型促使著各種文化形式檢討反思自身,以確立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應有位置,在這種情形下,大眾文化在一定的文化實踐層面上溝通了精英文化,共同推進文化生活的繁榮。

我們再來看大眾文化與通俗文化的關系。一般而言,“通俗文化”與“大眾文化”是兩種極易混淆的文化形式,在社會生活中人們也常常不作明確的區(qū)分。然而這卻是兩種質地不同的文化:通俗文化是一種源遠流長的與農業(yè)文明相聯系的文化,因而也可以說是自然產生的文化,是民眾完全自發(fā)地、沒有任何功利性創(chuàng)造出的文化,所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便說明了通俗文化的產生歷程。通俗文化往往是一種民間的集體創(chuàng)造的文化。而大眾文化則是現代工業(yè)的產物,是少數人利用現代技術合成的產物,而合成這種文化有著明顯的功利目的:通過取悅大眾而賺錢。由于商業(yè)功利目的介入,使得大眾文化的情感表現、對生活的理解和對世界的感受往往充斥著虛假性和矯情;另外,通俗文化往往植根于生活之中,是人們在長期的傳遞、流傳過程中逐漸形成和完善的,因此其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都有相當大的穩(wěn)定性。而大眾文化卻是一種“一次性消費”的即時性文化,它注重流行效果,而并不在乎時間的恒久與否;通俗文化還常常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點,而大眾文化則沒有地域、民族限制,“現代生活”前進到哪里,大眾文化就跟進到哪里,因而大眾文化具有世界性、社會共同性品格。

通俗文化與大眾文化也有相互吸收、借鑒的情形出現。如果社會需求,某些通俗文化的內容和素材可以按照當代大眾的要求,改變其制作方式和傳播方式,搬上電臺、電視臺,以商品的形式推向市場,這樣通俗文化就演變成大眾文化了。在當代現實社會生活中,通俗文化產生的土壤和機制較之農業(yè)社會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在這種情形之下,通俗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疆界已變得十分模糊。較之大眾文化,通俗文化更具有自然和原創(chuàng)的特點,常常被其他文化形式借鑒。這種情形下,通俗文化也具有中介性特點,甚至有可能成為溝通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橋梁。

總之,大眾文化作為現代社會生活的伴生物,由于其視野上的寬容性和運作上的靈活性,必將具有寬廣的生長空間,特別是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日益先進與迅捷,大眾文化聯系社會與個體的紐帶作用將愈來愈強,以至于精英文化等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得不借助于大眾文化的運作方式,而得以在當代社會大背景下一展身手。中國電影大事記

(1896—2005)1896年電影傳入中國。

1905年第一部中國電影誕生?!抖ㄜ娚健窐酥局袊娪罢秸Q生。

1908年意大利僑民勞羅在上海拍攝了《上海第一輛電車行駛》、《上海租界各處風景》、《強行剪辮》等短紀錄片。

1909年中國出現的第一家電影制片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在上海建立。

1911年5月,上海城自治公所頒布《取締影戲場條例》,共7條。

反映辛亥革命的短紀錄片《武漢戰(zhàn)爭》在上海謀得利戲園上映。

1913年中國人自組的電影公司新民公司在上海成立。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問世。

黎民偉在香港拍攝了短故事片《莊子試妻》。

1916年幻仙影戲公司在上海徐家匯成立。

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開始涉足電影業(yè)。

1919年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偷燒鴨》等一批喜劇短片(時稱為滑稽短片)。

中國影片制造公司在南通成立。

1920年商務印書館影片部攝制了由梅蘭芳主演并導演的京劇短片《春香鬧學》和《天女散花》,這是梅蘭芳涉足電影的開始。

1921年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問世。

1922年《海誓》、《擲果緣》《紅粉骷髏》上映。

1928年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集)上映。

1929年首映有聲影片《飛行將軍》(僅有聲響,并無對白)。

本年度出現的主要影片有《火燒紅蓮寺》四至九集、《王氏四俠續(xù)集》、《乾隆游江南》一至四集、《兒女英雄》二至三集、《紅俠》、《風流劍客》、《飛行大盜》、《白玫瑰》、《關東大俠》等。

1930年《野草閑花》上映。該片采用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插曲《尋兄詞》配音,這是中國電影的第一首插曲。

1931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問世。

1933年《狂流》、《春蠶》、《三個摩登女性》、《都會的早晨》、《小玩意》和《城市之夜》上映。

1934年聯華影業(yè)公司攝制的影片《神女》上映。該片是中國無聲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舵⒚没ā?、《漁光曲》上映。

1935年《大路》、《新女性》上映。后者為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

《都市風光》上映,這是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制作完成。

1936年《化身姑娘》、《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記》上映。

1937年《壯志凌云》、《聯華交響曲》、《夜半歌聲》、《十字街頭》、《馬路天使》上映。

1938年抗日題材影片《保衛(wèi)我們的土地》、《熱血忠魂》和《八百壯士》上映。

1939年《木蘭從軍》,連映85天。攝制了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孤城喋血》、《中華兒女》、《保家鄉(xiāng)》、《好丈夫》等抗戰(zhàn)電影。

1940年攝制了《東亞之光》、《勝利進行曲》、《塞上風云》等8部抗日題材故事片及大型抗戰(zhàn)紀錄片《民族萬歲》。

1941年《西施》、《家》(上、下集)上映。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片《鐵扇公主》(片長80分鐘)問世。

1943年《秋海棠》、《紅樓夢》兩部文學名著影片在上海上映。

1944年拍攝了《氣壯山河》、《血濺櫻花》等抗戰(zhàn)題材影片。

1947年《八千里路云和月》舉行了首映?!短焯么簤簟贰ⅰ都嬴P虛凰》、《一江春水向東流》(上、下集)上映。

1948年抗日題材影片《松花江上》公映。《乘龍快婿》、《夜店》、《艷陽天》、《萬家燈火》、《小城之春》、《生死恨》上映。

1949年《麗人行》上映。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導演王濱)問世。

1950年《我這一輩子》(根據老舍小說改編)攝制完成,成為春節(jié)期間最上座的影片,并獲得文化部優(yōu)秀影片二等獎。

1951年上影廠拍攝的《南征北戰(zhàn)》攝制完成。這是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優(yōu)秀的戰(zhàn)爭片。1953年越劇片《梁山泊與祝英臺》完成。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片。

1954年驚險故事片《渡江偵察記》完成,上映后受到熱烈歡迎。

1955年《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上放映,并于27日在巴黎明星電影院正式上映。

1957年《柳堡的故事》、《女藍五號》、《羊城暗哨》等影片深受觀眾歡迎。.

1958年《黃寶妹》公映,被評價為“紀錄性藝術片”的代表作。

第一部中外合拍故事片《風箏》(中法合拍)問世。1958年出品的故事片高達105部。

1959年中國電影代表團攜片參加第一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独媳聜鳌帆@電影節(jié)技術成就獎,《小鯉魚跳龍門》獲動畫片銀質獎。

1960年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歌舞片《劉三姐》完成。

1962年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選結果揭曉,《紅色娘子軍》獲最佳故事片獎。

1963年本年度最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有《冰山上的來客》、《小兵張嘎》、《早春二月》、《野火春風斗古城》等。

1964年《英雄兒女》、《雷鋒》、《小鈴鐺》、《霓虹燈下的哨兵》、《阿詩瑪》等一批優(yōu)秀影片問世。

1965年《地道戰(zhàn)》、《烈火中永生》、《舞臺姐妹》等文革前最后一批經典影片問世。

1970年攝制完成第一部“樣板戲電影”——彩色京劇藝術片《智取威虎山》。

1971年完成“樣板戲電影”《紅燈記》(京?。ⅰ渡臣忆骸罚ň﹦。┖汀都t色娘子軍》(舞劇)的拍攝。

1974年全國上映《火紅的年代》、《艷陽天》、《青松嶺》等影片。

1975年《春苗》在全國公映。

1976年《歡騰的小涼河》在全國公映。

《創(chuàng)業(yè)》、《海霞》、《園丁之歌》等受到“四人幫”批判的電影在全國恢復上映。

1978年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在南斯拉夫第3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上獲一等獎。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在英國第22屆倫敦國際電影節(jié)獲最佳影片獎。

1979年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歸心似箭》、《小花》、《生活的顫音》、《苦惱人的笑》等。

1980年《巴山夜雨》、《天云山傳奇》等一批反思性影片攝制完成。

1981年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西安事變》、《喜盈門》、《鄰居》、《沙鷗》、《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鄉(xiāng)情》等。

1982年《城南舊事》、《人到中年》、《牧馬人》、《駱駝祥子》等一批重要影片攝制完成。

1983年《泉水叮咚》在意大利第13屆吉福尼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被評為一等獎。

本年度較有影響的影片包括《咱們的牛百歲》、《血,總是熱的》、《夕照街》、《我們的田野》等。

1984年《獵場扎撒》、《野山》、《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等重要影片問世。

1987年《老井》獲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大獎?!都t高粱》、《老井》、《人?鬼?情》、《孩子王》、《太陽雨》、《我只流三次淚》、《最后的瘋狂》等一批重要影片攝制完成。

1988年《紅高粱》在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得“金熊獎”。這是我國第一次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得最高獎?!盾饺劓?zhèn)》在捷克斯洛伐克第26屆卡羅維?發(fā)利國際電影節(jié)獲電影節(jié)大獎。

1989年《金猴降妖》、木偶片《神醫(yī)》分別獲美國第六屆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動畫故事片一等獎、動畫短片一等獎?!堕_國大典》問世。該片對傳統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990年2月,《本命年》獲得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銀熊獎。

趙麗蓉因《過年》一片獲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女主角獎。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焦裕祿》、《我的九月》、《北京,你早》、《老店》、《龍年警官》、《血色清晨》等。

1991年《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