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市皇山井礦區(qū)北礦段螢石礦詳查項目福建省邵武市城郊鎮(zhèn)邵武市永興礦業(yè)有限公司河南藍森環(huán)保科技有限公司報告表詳見附件4390_第1頁
福建省邵武市皇山井礦區(qū)北礦段螢石礦詳查項目福建省邵武市城郊鎮(zhèn)邵武市永興礦業(yè)有限公司河南藍森環(huán)??萍加邢薰緢蟾姹碓斠姼郊?390_第2頁
福建省邵武市皇山井礦區(qū)北礦段螢石礦詳查項目福建省邵武市城郊鎮(zhèn)邵武市永興礦業(yè)有限公司河南藍森環(huán)??萍加邢薰緢蟾姹碓斠姼郊?390_第3頁
福建省邵武市皇山井礦區(qū)北礦段螢石礦詳查項目福建省邵武市城郊鎮(zhèn)邵武市永興礦業(yè)有限公司河南藍森環(huán)保科技有限公司報告表詳見附件4390_第4頁
福建省邵武市皇山井礦區(qū)北礦段螢石礦詳查項目福建省邵武市城郊鎮(zhèn)邵武市永興礦業(yè)有限公司河南藍森環(huán)??萍加邢薰緢蟾姹碓斠姼郊?39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項目基本情況1.1項目基本情況表項目名稱福建省邵武市皇山井礦區(qū)北礦段螢石礦詳查建設單位邵武市永興礦業(yè)建設地點福建省邵武市城郊鎮(zhèn)建設依據主管部門建設性質延續(xù)行業(yè)代碼M7472固體礦產地質勘查工程規(guī)模1∶2000地質草測0.5km2;1∶2000水工環(huán)地質測量1.12km2;槽探1080m3;鉆探1390m;硐探522m;基本分析樣130個;內、外檢樣各30個;光譜半定量10個;巖石薄、光片樣10個;小體重樣30個;組合分析6個;1:1000剖面及基線測量1000m;工程點測量8個;剖面端點測量14個總規(guī)模1∶2000地質草測0.5km2;1∶2000水工環(huán)地質測量1.12km2;槽探1080m3;鉆探1390m;硐探522m;基本分析樣130個;內、外檢樣各30個;光譜半定量10個;巖石薄、光片樣10個;小體重樣30個;組合分析6個;1:1000剖面及基線測量1000m;工程點測量8個;剖面端點測量14個總投資177.95萬元環(huán)保投資11.5萬元資源類型螢石礦1.2項目的由來探礦權所有人為邵武市永興礦業(yè),邵武市永興礦業(yè)是一家螢石礦產勘探、開采、礦產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有限責任公司,公司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法人代表張瑜。項目總投資177.95萬元,主要工作內容包括:1∶2000地質草測0.5km2;1∶2000水工環(huán)地質測量1.12km2;槽探1080m3;鉆探1390m;硐探522m;基本分析樣130個;內、外檢樣各30個;光譜半定量10個;巖石薄、光片樣10個;小體重樣30個;組合分析6個;1:1000剖面及基線測量1000m;工程點測量8個;剖面端點測量14個。邵武市永興礦業(yè)持有的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見附件4)于2015年3月29日到期,為了續(xù)辦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委托福建省閩北地質大隊地質礦產調查二所,編寫《福建省邵武市皇山井礦區(qū)北礦段螢石礦詳查實施方案》,并承擔后續(xù)的地質工作。詳查區(qū)位于邵武市區(qū)西南223°方位,直距約15Km的皇山井一帶,地理極值坐標:東經117°22′45″-117°23′15″,北緯27°15′00″-27°15′30″,地處1:5萬《古山幅》中(G50E005014),測區(qū)總面積約0.57km2,其范圍由以下6個拐點坐標組成(表1)。礦區(qū)勘查礦種為螢石礦,申請勘查年限2年。并于2015年4月13日通過福建省國土資源評估中心的評審(見附件5)。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影響評價法》、國務院第253號令《建設項目環(huán)境保護管理條例》以及《福建省國土資源廳、福建省環(huán)境保護廳關于做好地質勘查項目環(huán)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通知》(閩國土資綜[2009]313號)的要求,邵武市永興礦業(yè)于2015年5月委托河南藍森環(huán)??萍歼M行該項目的環(huán)境影響評價工作(委托書詳見附件1)。根據《建設項目環(huán)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本工程屬于“C:礦產資源地質勘查(包括勘探活動)——全部”,應編制環(huán)境影響報告表。在建設單位的積極配合下,我公司組織了技術人員對本工程涉及區(qū)域進行了實地踏勘和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現狀調查,并收集了有關資料。依據環(huán)境保護部發(fā)布的HJ2.1-2011《環(huán)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等的要求及本項目的特點和項目所在地的環(huán)境特征編制環(huán)境影響報告表,供建設單位上報環(huán)保部門審批。2當地社會、經濟、環(huán)境概述2.1自然環(huán)境2.1.1地理位置邵武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東南側。介于東經117°02′~117°52′,北緯26°55′~27°57′之間,其東北鄰建陽,東南連順昌,南接將樂、泰寧,西與江西黎川交界,西北與光澤接壤。境內東西寬115km,南北長120km,土地總面積2837km2,其中耕地面積為225.56km2??碧絽^(qū)位于邵武市區(qū)西南223°方位,直距約15km的皇山井-丁家坪村一帶,行政上隸屬邵武市城郊鎮(zhèn)管轄。地理極值坐標:東經117°22′45″-117°23′15″,北緯27°15′00″-27°15′30″。礦區(qū)有林業(yè)公路約7km至山口與邵武-泰寧公路相接,再行程約19km至邵武市城區(qū),交通較方便。本勘查區(qū)的地理位置見附圖1。2.1.2地質本區(qū)位于閩西北隆起帶的中部,桐木關-伊家北東向斷裂構造帶中部,巖漿活動強烈,侵入巖廣泛分布,侵入巖主要有晚侏羅世古竹超單元南山下單元(J3Ns)肉紅色少斑中粒鉀長花崗巖;斷裂發(fā)育有北東、北西向兩組,以北東向硅化破碎帶較為發(fā)育,成礦地質條件有利。在其西南部已發(fā)現有大型礦床坳上螢石礦和歧坑螢石礦點。少斑中粒鉀長花崗巖為礦體圍巖,北東向斷裂破碎帶為主要控礦和儲礦構造。礦區(qū)均為晚侏羅世古竹超單元南山下單元(J3Ns)肉紅色少斑中粒鉀長花崗巖。發(fā)育北東向硅化破碎帶。斷裂構造:主要為北東向張扭性斷裂(F1),礦區(qū)內出露長度大于1.5km,寬一般5-15m,最寬35m。斷裂呈舒緩波狀延伸,走向15-30°,傾向南東,傾角50-57°。斷裂破碎帶內巖石硅化強烈,形成大量硅化巖,并見有較多石英晶簇、晶洞和構造角礫巖。角礫成份主要為花崗巖,呈透鏡狀及不規(guī)則狀,大小不一,一般3-8cm,最大可達25cm,顯示該斷裂為張扭性斷裂。螢石礦體即產于斷裂帶硅化巖中,說明北東向斷裂為控礦及容礦構造。侵入巖:礦區(qū)內均為晚侏羅世古竹超單元南山下單元(J3Ns),巖性為肉紅色少斑中粒鉀長花崗巖。少斑中粒結構,塊段構造。似斑晶成份為鉀長石,含量約10%,粒徑5-8mm,呈自形-半自形板柱狀?;|成份為長石(60%)、石英(25-30%)、黑云母(0-5%)等,粒徑2-4mm,巖石中礦物多見碎裂現象。鉀長花崗巖蝕變分帶界線模糊,地表強風粒化帶礦物粒徑以中細粒為主,主要為由石英、長石組成,弱風化帶與新鮮巖石的礦物顆粒均以中粒為主,主要成分為肉紅色少斑中粒鉀長花崗巖。2.1.3地形地貌邵武市地處武夷山東南側,屬武夷山余脈。境內山脈縱橫,丘陵起伏,河谷錯落。地勢由西南和東北兩個不同方向向中部河谷傾斜,北部和西部為中山、低山區(qū);中東部為丘陵、河谷區(qū);中南部為低山、丘陵區(qū);南部為中山區(qū)??碧絽^(qū)屬中低山-丘陵區(qū),最高海拔標高690m,最低標高400m,相對高差290m。區(qū)內地形切割強烈,山勢陡峻。一般自然坡度35~400,局部45~500。2.1.4氣象特征邵武市屬中亞熱帶東南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多年平均氣溫19.8℃,一月份氣溫最低,平均6.7℃,七月份氣溫最高,平均為27.6℃,極端最高氣溫40.4℃,極端最低氣溫-7.9℃。全年日照時數1704.4小時,日照率39%,無霜期在252~262天之間,多年平均降水量1786.0mm,為武夷山多雨地區(qū)之一。年蒸發(fā)量1347.6mm,約占降雨量75.6%。多年平均霧日數為86天,一年中以10~4月為霧季。因地處山區(qū),風速受山脈河谷影響較為顯著,多年平均風速為1.4m/s。強風向為東北風向,最大風速為23m/s,西北風為常風向。邵武市常年風向詳見表2-1。表2-1各向最大風速、頻率表風向NNNENEENEEESESESSE最大風7640101.291.212頻率2217506514風向SSSWSWWSWWWNWNWNWN最大風965102041.41.0頻率11131374456多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以3~4月為大,達到92%,其余各月相對濕度在76%左右,本地區(qū)各月間相對濕度幅度不大,相差在7%左右。本區(qū)為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70mm,年平均氣溫17.50C,最高氣溫380C,最低氣溫為-50C。全年可分為:3~6月為豐水期,2、7、8、9月為平水期,10月至翌年1月為枯水期,12月至次年2月有霜凍。2.1.5水文狀況(1)地表水邵武市主要有四條河流:富屯溪、古山溪、曬溪和同青溪。全市水系以富屯溪為主要河流,貫穿境內,長99km;流域面積大于50km2的支流有15條,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達到30.06億m3。河流流量季節(jié)性變化大,具有源短、流急的特點。主要水源為富屯溪,多年平均流量82m3/s。富屯溪匯水面積2745km2(市水文站以上),枯水期最小流量6.1m3/s(52.7萬m3/d),水文站處最高水位193.59米(黃海高程),平均水位187.15m,最低水位184.79m。富屯溪及主要支流特性如下表2-2。表2-2富屯溪及主要支流特性名稱溪長(km)匯水面積(km2)枯水流量(m3/s)位于富屯溪富屯溪9927456.1(多年平均流量82.34m3/s)古山溪36.92071.0(多年平均流量7.023m3/s)南岸同青溪39.45244.25南岸故縣河25.590北岸金山溪7.317.8左右岸曬口溪30.6158.38北岸(2)地下水邵武市地下水源豐富,城區(qū)主要分布松散巖類空隙水,含水巖組為新統(tǒng)沖洪層,土更新統(tǒng)沖洪基層和中更新統(tǒng)沖洪基層,為空隙潛水和空隙微承壓水,含水層埋藏淺,單孔最大出水量300—2900m3/d。富屯溪干流地段的地層富水性強,如城關單孔出水265.9m3/d,且礦化度低,為HCO3LC(SO4)-Ca型,水質較好可做水源,根據水樣分析結果,可以認為地下水基本符合我國飲用水標準的要求。礦區(qū)附近有一條沖溝,溝谷大致呈北西南東走向流經礦區(qū)南西側,雨季流量約2000m3/d,枯季流量約100m3/d,為該區(qū)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排泄點,礦區(qū)最低侵蝕基準面標高約340m。地下水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和地表水,以泉或地表滲水形式排泄于溝谷及低洼處,單泉流量0.08L/S,地下逕流模數0.75~0.86L/s.km2,富水性弱。綜上所述,礦區(qū)的水文地質類型屬簡單類型。2.1.6土壤與植被土壤類型有明顯的垂直分布。海拔800m以下為紅壤分布地帶,800~1300m為紅壤與黃壤過渡地帶,1200~1500m為黃壤地帶,1500m以上有粗骨性黃壤和山地草甸土分布。林地土壤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高,含水量適宜,質地較疏松,理化性狀較好,但磷、鉀含量普遍較低或缺乏。邵武有耕地25062.3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79%,比1990年減少884.5公頃。工程所在區(qū)域邵武市是福建省重點林業(yè)縣,森林資源豐富,全縣屬常綠闊葉林頂級群落植被分布區(qū),山地植被茂密,水土流失輕微,土層普遍深厚,肥力較高,非常適宜林木的生長和培育。1990年,全境林地面積229679.9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0.7%,人均0.803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198186.86公頃,主要分布在水北、拿口、沿山、桂林和大埠崗五個鄉(xiāng)鎮(zhèn),占全市有林地面積的52.3%,森林蓄積量占47.2%,且大部分集中在交通閉塞的邊遠地區(qū),林地偏重用材林,忽視經濟林、薪炭林、防護林,后三者的面積總和不及前者的1/4,經濟林以油茶為主,經濟效益不高。2005年,全市林地面積229842.2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0.6%。有林地面積占林地面積之比,較1990年下降1.47%,用材林面積下降更多。經調查,區(qū)內植被發(fā)育,主要為雜草、灌木、松樹、毛竹等,不涉及自然遺跡、文物古跡保護單位、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qū)、風景名勝區(qū)、基本農田保護區(qū)、名木古樹保護地和珍稀或瀕危野生動、植物生境等環(huán)境生態(tài)敏感目標。本礦區(qū)涉及到的植被和土地利用規(guī)劃不屬于生態(tài)公益林。2.1.7礦產資源邵武境內礦藏資源較豐富,礦種較多。至2005年,已知礦種32種,礦床(點)56個,礦化(點)85個,情報點73個。金屬礦產主要有金、銅、鉛、鋅、鐵、鉬、鎢、鈾、稀土等,伴生礦有銀、錫;非金屬礦有螢石、石英、鉀長石、高嶺土、瓷石、石灰?guī)r、白云母、硅石、大理石、玻璃用石英巖、硫鐵礦、水晶、石榴子石、飾面用花崗巖礦、磚瓦用粘土、水泥用粘土、建筑用石、建筑用砂、礦泉水以及無煙煤、地熱水等。2.2社會環(huán)境概況2.2.1邵武市社會環(huán)境概況邵武市地處閩西北,位于武夷山南麓,史稱"南武夷"。全市總面積2837km2,總人口30萬人,其中,城區(qū)人口12萬,城市建成區(qū)面積9.65km2。1983年10月撤縣建市,現轄12鎮(zhèn)3鄉(xiāng)4個街道,134個行政村,43個居委會。根據邵武市人民政府關于“邵武市2014年前三季度政府工作概況”可知,1—9月,全市實現地區(qū)生產總值116.1億元,同比增長11%;固定資產投資146.8億元,增長40.5%;財政總收入11.33億元,增長8%。地方財政收入8億元,增長8.7%;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總產值243.4億元,增長16.9%,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62.45億元,增長1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58億元,增長18.9%;外貿出口總額3.84億美元,增長80.7%。2.2.2城郊鎮(zhèn)社會環(huán)境概況城郊鎮(zhèn)下轄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85個村民小組,計4488戶,1.58萬人。以竹木產品加工為主,擁有工業(yè)企業(yè)24家,職工1118人。全鎮(zhèn)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3億元,比增20.4%。其中工業(yè)投資8.39億元(技改投資4.83億元),全年實現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產值4.21億元,比增25%,工業(yè)增加值1.06億元,比增33%。境內耕地面積2.5萬畝,水稻種植面積2.97萬畝。年產糧食1.55萬噸;煙葉種植面積2809畝,年產優(yōu)質烤煙354多噸;茶葉種植面積1332畝,年產茶青204噸,茶葉258噸。擁有林業(yè)、中藥材、食用菌等6個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2.3環(huán)境功能區(qū)劃及環(huán)境質量標準2.3.1水環(huán)境項目周圍地表水為沖溝和同青溪,同青溪屬富屯溪的一條支流,為Ⅲ類水域,地表水水質按《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質標準控制。具體指標見表2-3。表2-3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3\*ROMANIII類)單位:除pH外均為mg/L參數pHCODcrBOD5DONH3-N石油類標準值6-9≤20≤4≥5≤1.0≤0.052.3.2聲環(huán)境根據邵武市環(huán)保局對邵武市皇山井礦業(yè)城郊鎮(zhèn)隔應村皇山井10萬m3/a螢石礦開采項目的標準確認函,其聲環(huán)境質量執(zhí)行GB3096-2008《聲環(huán)境質量標準》中2類標準,由于項目周邊環(huán)境近些年基本未發(fā)生改變,因此執(zhí)行2類標準。具體標準值見表2-4。表2-4聲環(huán)境質量標準單位:dB(A)聲環(huán)境功能區(qū)類別晝間夜間2類60502.3.3環(huán)境空氣本工程區(qū)域為二類空氣質量功能區(qū),2016年1月1日前,環(huán)境空氣質量應執(zhí)行《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及其修改單中二級標準,自2016年1月1日起,環(huán)境空氣質量應執(zhí)行《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的表1二級標準。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值見表2-5。表2-5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污染物名稱取值時間濃度限值《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及其修改單中二級標準(mg/m3)《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的表1二級標準(ug/m3)二氧化硫(SO2)年平均0.0660日平均0.151501小時平均0.50500二氧化氮(NO2)年平均0.0840日平均0.12801小時平均0.24200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平均0.1070日平均0.151502.4執(zhí)行的排放標準2.4.1污水排放標準本項目運營過程的廢水主要有生產廢水及生活污水。生產廢水經沉淀池沉淀后作為道路降塵用水,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用于農田灌溉,廢水均不外排。若廢水外排,執(zhí)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表4一級標準,詳見表2-6。表2-6廢水排放標準序號污染物標準限值執(zhí)行標準1《污水綜合排放標準》(B898-96)表4級標準2520g/L3100g/L470g/L5315g/L2.4.2區(qū)界噪聲執(zhí)行標準探礦點邊界的噪聲排放執(zhí)行GB12348-2008《工業(yè)企業(yè)廠界環(huán)境噪聲排放標準》表1中2類聲環(huán)境功能區(qū)排放限值,具體標準值見表2-7。表2-7探礦點邊界噪聲排放標準單位:dB(A)邊界噪聲晝間夜間2類60502.4.3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項目大氣污染物排放執(zhí)行《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表2“無組織排放監(jiān)控濃度限值”。表2-8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項目污染物標準限值執(zhí)行標準廢氣顆粒物無組織排放周界外濃度最高點10g/3《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B1697-1996)表2“組織排放監(jiān)控濃度限值”2無組織排放周界外濃度最高點04g/3X無組織排放周界外濃度最高點012g/32.4.4固廢排放標準本項目運營過程的固廢主要有硐探、槽探及鉆探產生的廢土及員工的生活垃圾。廢土進行回填處理,并進行植被恢復;生活垃圾集中放置后及時清運。執(zhí)行《一般工業(yè)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01)及2013修改單中有關規(guī)定。2.5環(huán)境質量現狀調查2.4.1水環(huán)境根據邵武市環(huán)保局2014年9月環(huán)境質量公報可知,邵武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公益性常規(guī)監(jiān)測結果統(tǒng)計見表2-9。監(jiān)測結果顯示各項指標均可達到GB3838-2002《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III類水質標準。根據現場調查,本項目區(qū)域周邊均為山地、林地及少部分農田,同青溪環(huán)境質量良好。表2-9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情況斷面名稱富屯溪和順橋富屯溪越王橋富屯溪曬口橋富屯溪大竹橋富屯溪邵武段斷面編號富1富2富3大竹--水質類別Ⅲ類Ⅱ類Ⅲ類Ⅲ類--評價結果良好優(yōu)良好優(yōu)--達標率(%)1001001001001002.4.2聲環(huán)境根據南平市環(huán)境科學研究所2010年8月編制的《城郊鎮(zhèn)隔應村皇山井10萬t/a螢石礦開采項目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中委托邵武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對項目區(qū)的噪聲本底監(jiān)測數據顯示(見附件6),項目區(qū)周圍聲環(huán)境現狀良好,且其運營期采取降噪減震措施后噪聲符合GB3096-2008《聲環(huán)境質量標準》中的2類區(qū)標準。根據現場調查,本項目區(qū)域周邊均為山地、林地及少部分農田,無新增噪聲污染源,因此噪聲均符合GB3096-2008《聲環(huán)境質量標準》中的2類區(qū)標準。2.4.3環(huán)境空氣根據邵武市2014年9月環(huán)境質量狀況,邵武市環(huán)境空氣質量情況見表2-10,全市SO2、NO2與PM10濃度為一級優(yōu),空氣污染指數(API)達到33以上,空氣質量等級為優(yōu),環(huán)境空氣質量較好,能達到GB3095-1996《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二級標準。根據現場調查,本項目區(qū)域周邊均為山地、林地及少部分農田,環(huán)境空氣質量現狀尚好,SO2、NO2、PM10均符合GB3095-1996《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的二級標準。表2-10環(huán)境空氣質量情況監(jiān)測點位名稱環(huán)保局辦公樓閩北地質大隊全市平均評價結果二氧化硫(SO2)一級,優(yōu)一級,優(yōu)一級,優(yōu)二氧化氮(NO2)一級,優(yōu)一級,優(yōu)一級,優(yōu)可吸入顆粒物(PM10)一級,優(yōu)一級,優(yōu)一級,優(yōu)主要污染物------空氣污染指數(API),空氣質量33,優(yōu)44,優(yōu)38,優(yōu)2.4.4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現狀勘探區(qū)范圍內的植被覆蓋率較好,主要為雜草、灌木、松樹等。主要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有:森林和灌木叢,具有一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較為穩(wěn)定,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良好(見圖1.1)。經調查,本工程所設計探槽10條、10個鉆孔和1個硐探不涉及自然遺跡、文物古跡保護單位、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qū)、風景名勝區(qū)、基本農田保護區(qū)、生態(tài)公益林、名木古樹保護地和珍稀或瀕危野生動、植物生境等環(huán)境生態(tài)敏感目標。項目周邊植被勘探區(qū)植被勘探區(qū)植被沖溝硐探口圖1.1勘探區(qū)域內植被現狀情況3主要環(huán)境問題和環(huán)境保護目標根據現場踏勘,項目所在區(qū)域除礦山外無其他大型工業(yè)企業(yè),區(qū)域植被生長狀況較好,植被覆蓋率高,水土保持良好。項目區(qū)西面5km外有鄉(xiāng)鎮(zhèn)道路可通到廠內,本勘查區(qū)西南約150m有采礦區(qū)的辦公生活區(qū)和西北約2km有皇山井自然村(見附圖2)。根據調查,本項目鉆探工程不在當地村組飲用水保護區(qū)范圍內,也不在當地村組飲用水安全保障工程的水源上游等污染范圍內,項目探礦處于當地村組飲用水保護區(qū)下游5km外,當地村組飲用水安全保障工程距離本項目探礦點最近約為3000m,因此,本項目的實施不會對當地的飲水工程造成影響。因此主要環(huán)境保護目標為礦區(qū)附近的沖溝、同青溪和勘查區(qū)內生態(tài)植被。具體環(huán)境保護目標見表3-1。表3-1項目環(huán)境保護目標環(huán)境要素保護目標方位距離(m)功能保護級別聲環(huán)境、大氣環(huán)境采礦區(qū)辦公生活區(qū)西南150m辦公生活聲環(huán)境執(zhí)行《聲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2類標準;環(huán)境空氣執(zhí)行《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及其修改單中二級標準皇山井自然村西北2km居住地表水沖溝西側——Ⅲ類水域GB3838-2002《地表水質量標準》Ⅲ類標準同青溪探礦區(qū)南側——Ⅲ類水域地下水——探礦權區(qū)內——Ⅲ類水域GB/T14848-1993《地下水質量標準》Ⅲ類標準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態(tài)探礦權區(qū)以及周圍200m——生態(tài)恢復,水土保持4工程分析皇山井螢石礦礦區(qū)位于邵武市區(qū)西南223°方位,直距約15km的皇山井一帶,行政上隸屬邵武市城郊鎮(zhèn)管轄,本項目勘探區(qū)與采礦區(qū)不重疊,處于采礦區(qū)東北側。4.1礦區(qū)概況4.1.1探礦權申請人和礦權歷次延續(xù)轉讓情況探礦權所有人為邵武市永興礦業(yè)。該公司是一家螢石礦產生產勘查、開采、礦產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地址在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法人代表張瑜。礦權登記情況見表4-1。表4-1礦權登記情況一覽表項目名稱勘查許可證號面積(km2)地理坐標登記期限變化原因福建省邵武市皇山井礦區(qū)螢石礦普查35000003505911.72117°22′30″-117°23′15″27°14′15″-27°15′30″2005.9.30-2006.9.30轉讓探礦權人和變更勘查單位35000006306801.72117°22′30″-117°23′15″27°14′15″-27°15′30″2006.9.30-2007.9.30延續(xù)福建省邵武市皇山井礦區(qū)北礦段螢石礦普查35000007201640.57117°22′45″-117°23′15″27°15′00″-27°15′30″2007.4.11-2007.9.30變更探礦許可證面積35000007304650.57117°22′45″-117°23′15″27°15′00″-27°15′30″2007.9.30-2008.9.30延續(xù)T351200809030143810.57117°22′45″-117°23′15″27°15′00″-27°15′30″2006.7.1-2007.6.30延續(xù)福建省邵武市皇山井礦區(qū)北礦段螢石礦詳查T351200809030143810.57117°22′45″-117°23′15″27°15′00″-27°15′30″2013.3.29-2015.3.29延續(xù)4.1.2勘查單位及資質情況本次地質工作勘查單位為福建省閩北地質大隊,福建省閩北地質大隊是福建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的直屬事業(yè)單位;主要從事區(qū)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調查,巖礦鑒定與巖礦測試,勘查工程施工等工作的專業(yè)性機構;現有各類專業(yè)技術人員227人,其中教授級高工2人,高級職稱32人,中級職稱101人,專業(yè)技術力量雄厚,具有開展礦產勘查的精干專業(yè)隊伍和較高水平的科學研究能力。其資質情況如下:甲級:區(qū)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地質鉆探。4.2原有工程概況4.2.1項目以往地質工作情況根據業(yè)主提供的《福建省邵武市皇山井礦區(qū)北礦段螢石礦詳查實施方案》及相關資料可知,項目以往地質工作如下:一、1966-1970年福建省區(qū)域地質測量隊開展過1/20萬順昌幅區(qū)域地質礦產調查工作,并于1971年提交了《1/20萬順昌幅區(qū)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二、1981年5月至1983年8月福建省閩北地質大隊編寫的《福建省閩北螢石礦Ⅳ級成礦遠景區(qū)劃說明書》也包括本區(qū)。三、2001年4月,福建省區(qū)域地質調查隊,對該礦開展了地質工作。圈定礦體二個。投入實物工作量主要有:探槽742m3;硐探110m;估算334類型礦石資源量10.1萬噸。四、2005年9月30日,個體業(yè)主莊飛龍獲得該區(qū)探礦權,并委托福建省閩北地質大隊,在該礦區(qū)開展地質工作。在礦區(qū)南部圈定礦體2個,至2007年5月投入實物工作量主要有:1、1:2000地質填圖(草測)0.70km22、1:1000勘探線測量2.46km3、槽探306m3/3條4、平硐40m5、鉆孔205.15m/2個6、基本分析樣品70件于2006年7月25日提交了《福建省邵武市皇山井礦區(qū)螢石礦普查地質報告》,共探求Ⅰ、Ⅱ號礦體332+333+334礦石資源儲量為20.62萬t,CaF2為7.00萬t,礦床平均品位33.96%。其中332類型礦石資源量為2.69萬t,CaF2為0.97萬t;333類型礦石資源量為11.65萬t,CaF2為3.96萬t;334類型礦石資源量為6.28萬t,CaF2為2.07萬t。該報告通過了福建省評估中心評審。并于2007年5月取得該部分的采礦權。五、2007年6月-2015年2月,福建省閩北地質大隊開始對縮小后北部范圍展開地質普查、詳查工作,Ⅲ號螢石礦體,礦體控制長度400m,由TC3201、TC3601二個工程控制,真厚度1.03-1.06m,礦石品位:CaF235.65-40.23%。礦體位于F1構造破碎帶中,產狀為10-15°/SE∠55-60°。歷年累計完成實物工作量情況如下表4-1(包含已辦理采礦許可證部分):表4-1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一覽表序號工作項目單位工作量備注2005.9-2007.62007.7-2008.92008.9-2012.72013.3-2015.2合計11:2000地質測量km20.700.050.100.852槽探m33063203009263硐探m401001404鉆孔m205.15205.155基本分析樣品件6685796基線剖面線測量m326020020036604.2.2原有勘探環(huán)評審批邵武市永興礦業(yè)編制完成《福建省邵武市皇山井礦區(qū)北礦段螢石礦詳查項目環(huán)境影響報告表》,并分別于2012年11月28日和2013年1月16日取得邵武市環(huán)保局和南平市環(huán)保局批復(見附件7),根據審批意見可知:在認真落實報告表提出的各項環(huán)保污染防治和生態(tài)保護對策措施前提下,同意邵武市永興礦業(yè)按照報告表中所列勘查項目的地點、性質、規(guī)模、勘查區(qū)范圍開展螢石礦普查工作,勘查區(qū)面積為0.57km2。4.2.3原有勘探環(huán)保措施落實情況根據業(yè)主介紹,該公司從去年起未進行探礦,未進行驗收。因此,對于之前探礦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本次環(huán)評將根據探礦區(qū)域現狀進行評價。原有工程生產廢水通過設置沉淀池沉淀后循環(huán)利用,目前在作業(yè)面區(qū)未發(fā)現存留的生產廢水,沉淀池也已填平,并進行了植被恢復;運營期沒有生活污水排放,在現場也未存留生活污水痕跡,工人全部租住在附近的村莊;勘探過程產生的生活垃圾及時收集處置,廢渣、廢土及時回填,并進行植被恢復。因此,原有工程勘探期間對項目周邊環(huán)境基本不造成影響。原有工程主要環(huán)保措施和落實情況見表4-2。表4-2環(huán)保措施及落實情況項目要求措施內容落實情況生活廢水化糞池+周邊灌溉,不外排已執(zhí)行生產廢水沉淀池處理后回用,不外排已執(zhí)行固體廢物廢渣土及時回填、夯實已執(zhí)行生活垃圾及時收集處置已執(zhí)行生態(tài)環(huán)境減少植被破壞、合理安排地表施工期、文明施工、綠化基本己恢復4.3現有工程概況4.3.1本次勘查項目基本情況項目名稱:福建省邵武市皇山井礦區(qū)北礦段螢石礦詳查探礦權人:邵武市永興礦業(yè)勘查單位:福建省閩北地質大隊勘查礦種:螢石礦勘查方式:槽探、鉆探、硐探勘查面積:0.57km2項目總投資:177.95萬元勘查時間:2015年6月-2017年6月勘查擬定人員:項目工作人員計劃安排5人??辈靺^(qū)資源預測:332+333礦石量(Q)29.43萬t,CaF2礦物量(P)11.22萬t4.3.2勘探范圍及拐點坐標工作區(qū)地理坐標:東經117°22′45″-117°23′15″,北緯27°15′00″-27°15′30″,工作面積0.57km2,礦界由6個拐點組成。具體詳見表4-3。表4-3擬申請延續(xù)探礦權區(qū)范圍拐點坐標一覽表拐點編號地理坐標直角坐標經度緯度XY擬續(xù)辦探礦權證范圍A3016315.73139537912.181B3016317.00239538324.807C3015393.57839538327.667D3015391.04939537502.355E3015852.76139537500.956F3015854.01939537913.5964.3.3勘查區(qū)地質情況本區(qū)位于閩西北隆起帶的中部,桐木關-伊家北東向斷裂構造帶中部,巖漿活動強烈,侵入巖廣泛分布,侵入巖主要有晚侏羅世古竹超單元南山下單元(J3Ns)肉紅色少斑中粒鉀長花崗巖;斷裂發(fā)育有北東、北西向兩組,以北東向硅化破碎帶較為發(fā)育,成礦地質條件有利。在其西南部已發(fā)現有大型礦床坳上螢石礦和歧坑螢石礦點。少斑中粒鉀長花崗巖為礦體圍巖,北東向斷裂破碎帶為主要控礦和儲礦構造。區(qū)域地質圖見附圖3。(1)地層區(qū)內出露地層有:震旦系西溪組、寒武系林田組、侏羅系梨山組及第四系殘坡積層。(2)構造區(qū)內斷裂構造較發(fā)育。主要為北東向張扭性斷裂(F1),礦區(qū)內出露長度大于4km,寬一般10-35米,最寬85m。斷裂呈舒緩波狀延伸,走向30-42°,傾向南東,傾角52-59°。斷裂破碎帶內巖石硅化強烈,形成大量硅化巖,并見有較多石英晶簇、晶洞和構造角礫巖。角礫成份主要為花崗巖、石英及極少量螢石等,呈次圓狀、不規(guī)則狀,大小不一,一般3-8mm,最大可達25mm。F2、F3斷裂與F1斷裂交匯于礦區(qū)北部,對該礦區(qū)構造控礦提供好了較好的地質條件,F1斷裂為該礦區(qū)螢石礦主要的控礦及容礦構造。(3)侵入巖礦區(qū)內均主要為晚侏羅世古竹超單元南山下單元(J3Ns),巖性為肉紅色少斑中粒鉀長花崗巖。4.3.4勘查區(qū)地質特征與成礦條件地質特征礦區(qū)均為晚侏羅世古竹超單元南山下單元(J3Ns)肉紅色少斑中粒鉀長花崗巖。發(fā)育北東向破碎帶。斷裂構造:主要為北東向張扭性斷裂(F1),礦區(qū)內出露長度大于1.5km,寬一般5-15m,最寬35m。斷裂呈舒緩波狀延伸,走向15-30°,傾向南東,傾角50-57°。斷裂破碎帶內巖石硅化強烈,形成大量硅化巖,并見有較多石英晶簇、晶洞和構造角礫巖。角礫成份主要為花崗巖,呈透鏡狀及不規(guī)則狀,大小不一,一般3-8cm,最大可達25cm,顯示該斷裂為張扭性斷裂。螢石礦體即產于斷裂帶硅化巖中,說明北東向斷裂為控礦及容礦構造。侵入巖:礦區(qū)內均為晚侏羅世古竹超單元南山下單元(J3Ns),巖性為肉紅色少斑中粒鉀長花崗巖。少斑中粒結構,塊段構造。似斑晶成份為鉀長石,含量約10%,粒徑5-8mm,呈自形-半自形板柱狀。基質成份為長石(60%)、石英(25-30%)、黑云母(0-5%)等,粒徑2-4mm,巖石中礦物多見碎裂現象。鉀長花崗巖蝕變分帶界線模糊,地表強風粒化帶礦物粒徑以中細粒為主,主要為由石英、長石組成,弱風化帶與新鮮巖石的礦物顆粒均以中粒為主,主要成分為肉紅色少斑中粒鉀長花崗巖。礦體地質特征(一)礦體特征本次工作區(qū)內主要為Ⅲ號螢石礦體,礦體控制長度400m,由TC3201、TC3601二個工程控制,真厚度1.03-1.06m,礦石品位:CaF235.65-40.23%。礦體位于F1構造破碎帶中,產狀為10-15°/SE∠55-60°。礦石主要呈淺綠色、綠色和白色,條帶狀、角礫狀分布于構造破碎帶中。礦體頂板為硅化巖或構造角礫巖,底板為葉臘石化、高嶺土化碎裂花崗巖,其中見細脈狀紫色螢石穿插。該礦體與區(qū)內開采的Ⅰ號礦體特征相同,位于同一構造帶內。(二)礦石質量(與Ⅰ礦體進行類比)礦石結構:以它形晶粒狀結構為主,次有碎粒狀、環(huán)狀結構,少量碎裂它形粒狀結構。礦石構造:以角礫狀構造為主,次為條帶狀、網格狀、環(huán)帶狀構造等。礦物成份:礦礦石礦物為螢石,呈白色、淡綠色、綠色、淺紫色、紫色等,以白色和淺綠色為主。螢石多為它形晶,呈角礫狀、集合體狀、塊狀分布,完整的晶體不見。粒徑一般2-3mm。脈石礦物主要為蛋白石、石英和少量高嶺土。蛋白石:灰白~灰白,主要呈團塊狀、脈狀穿插于礦石之中。少部分以膠結物形式出現,一般為晚期的產物。石英:白色、乳白色,隱晶質或半自形晶,呈脈狀、梳狀、放射狀,少量聚晶和石英晶洞。一般粒徑0.01-1.0cm,普遍波狀消光,具構造裂紋。與螢石密切共生,常呈團塊狀、脈狀與螢石集合成塊或為螢石礦的膠結物,含量5-50%。一般早期的石英顆粒細小,晚期的顆粒較大。高嶺土少量,常為白色,土狀,多見于螢石的晶面上或裂隙中。礦石的自然類型為螢石-石英型。(三)礦石化學成分1、有益組分為CaF2,礦體礦石單樣最高品位(CaF2)達45.28×10-2,最低品位(CaF2)24.61×10-2,平均品位32.06×10-2。2、有害組分主要為SiO2和少量CaCO3、TFe2O3、S、P。SiO2與CaF2含量呈反消長關系,礦石中SiO2的含量一般50-60×10-2。CaCO3、TFe2O3、S、P平均含量非常低,符合螢石礦規(guī)范要求。(四)礦石氧化特征礦體的風化強弱,受地形坡度、裂隙密度、硅化強度等因素的影響。一般在地形較陡、裂隙密度較小、硅化強的地方,其風化較弱,反之則強。礦體風化帶為垂直分帶,風化后主要呈物理機械破碎狀態(tài)。根據破壞強度,基本上可分為全風化與半風化兩種。全風化礦體,其礦石的結構構造模糊不清,地表多呈松散的螢石礦粒,有的已成砂土狀。由于鐵錳質的渲染,顏色多為黃褐—棕褐色。全風化帶垂直深度一般0.5-2m。半風化礦石結構構造尚清楚,僅局部較松弛。礦石顏色多已褪變,呈黃綠、淡黃、灰白色。(五)圍巖蝕變與礦化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次為葉臘石化、高嶺土化。礦化:主要為螢石礦化,主要見于硅化巖中。礦體與圍巖界線清楚,沿礦體兩側圍巖為硅化巖。硅化巖呈白色、淺黃白色,較為堅硬,部分見有孔狀構造,洞內有石英晶簇及少量螢石礦,晶簇呈牙狀或梳狀排列。往兩側圍巖為鉀長花崗巖,巖石有不同程度的硅化、葉臘石化、高嶺土化蝕變。從斷層向外蝕變逐漸減弱。(六)成礦地質條件和找礦遠景1、該區(qū)巖漿活動強烈,侵入巖廣泛分布,侵入巖主要有晚侏羅世古竹超單元南山下單元(J3Ns)肉紅色少斑中粒鉀長花崗巖,給成礦提供了物質來源;斷裂發(fā)育有北東、北西向兩組,以北東向硅化破碎帶較為發(fā)育,為成礦提供了成礦通道和容礦空間,成礦地質條件有利。2、在本礦區(qū)南部已發(fā)現1個螢石礦體,且與Ⅲ號螢石都位于同一構造帶內。3、本區(qū)位于福建省閩北螢石礦Ⅳ級成礦遠景區(qū)中,在其西南部已發(fā)現有中型礦床坳上螢石礦和歧坑螢石礦點。礦床開采技術條件該礦區(qū)北礦段勘查區(qū)內主要參考皇山井礦區(qū)現開采區(qū)內的水工環(huán)地質條件,進行對比。(一)水文地質條件1、地形地貌特征及水文氣象礦區(qū)屬低山-丘陵區(qū),總體地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標高690m(皇山井村北東側),最低標高340m(礦區(qū)南側溝谷入口),相對高差350m。區(qū)內地形切割強烈,山勢陡峻,一般自然坡度35~400,局部45~500。區(qū)內基巖裸露,地表林木大多已砍伐,植被較稀疏,地表水天然排泄條件好。礦區(qū)侵蝕基準面標高為340m左右。本區(qū)為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70mm,年平均氣溫17.50C,最高氣溫380C,最低氣溫為-50C。全年可分為:3~6月為豐水期,2、7、8、9月為平水期,10月至翌年1月為枯水期,12月至次年2月有霜凍。地表水系不甚發(fā)育,礦區(qū)內僅發(fā)育一條沖溝,溝谷大致呈北西南東走向流經礦區(qū)南西側,雨季流量約2000m3/d,枯季流量約100m3/d,為該區(qū)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排泄點,礦區(qū)最低侵蝕基準面標高約340m。地下水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和地表水,以泉或地表滲水形式排泄于溝谷及低洼處,單泉流量0.08L/S,地下逕流模數0.75~0.86L/s.km2,富水性弱。2、礦區(qū)巖層的富水性礦區(qū)內大面積分布晚侏羅世古竹超單元南山下單元(J3Ns)肉紅色少斑中粒鉀長花崗巖,第四系地層為殘坡積土層(Qpedl),其富水性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殘坡積層(Qpedl)礦區(qū)內第四系殘坡積層主要分布于村莊附近丘陵坡麓地帶,其次零星分布于礦區(qū)斜坡表面。該層地形較高的斜坡地帶一般不含水,局部丘陵坡麓地帶地下水賦存于花崗巖風化殘積坡積砂質粘性土、礫質粘性土之孔隙裂隙中,含水層厚度1~2m,呈網狀分布,為風化帶網狀裂隙水,地下水順坡向溝谷低洼處逕流,以泉或片狀滲流的形式排泄于溪溝地表,富水性弱。(2)晚侏羅世古竹超單元南山下單元侵入巖(J3Ns)晚侏羅世古竹超單元南山下單元侵入巖(J3Ns)在礦區(qū)內大面積分布,近地表巖石有不同程度的風化,按巖石的風化程度可分為強風化、弱風化帶。強風化帶:表層巖石風化較強烈,上部強風化巖呈碎石、碎屑狀或散體狀,松散,透水性強;強風化巖風化裂隙較發(fā)育,局部密集,連通性好,強風化帶透水,不含水。弱風化帶:弱風化巖風化裂隙稍發(fā)育,連通性較差。巖石的風化程度在平面上受地形控制,在分水嶺區(qū),風化裂隙發(fā)育較深,但地形高,為透水不含水層;沿山坡至溝谷較平緩地段,風化裂隙發(fā)育相對變淺,地形相對較低,易于儲水,含風化基巖裂隙水。弱風化帶為風化裂隙含水層,但富水性弱。新鮮基巖風化裂隙不發(fā)育,巖石完整堅硬,為相對隔水層。3、斷層的富水性礦區(qū)內主要發(fā)育北東向張扭性斷裂F1,礦區(qū)內出露長度大于4km,寬一般10-35m,最寬85m。斷裂呈舒緩波狀延伸,走向30-42°,傾向南東,傾角52-59°。斷裂破碎帶內巖石硅化強烈,形成大量硅化巖,并見有較多石英晶簇、晶洞和構造角礫巖。開采區(qū)平硐內斷裂破碎帶膠結較好,裂隙不發(fā)育,局部裂隙面鐵染明顯,并見有泥質充填,連通性較差,巖石較新鮮堅硬,平硐內破碎帶較潮濕,局部有少量滲滴水現象,含少量斷裂脈狀承壓水。含水層在平面和剖面上均呈條帶狀或透鏡狀分布,含水層平面走向、剖面傾向及規(guī)模與F1斷裂破碎帶產狀基本一致。4、礦區(qū)地下水補給、逕流、排泄條件礦區(qū)有二種類型的地下水:近地表巖石風化裂隙較發(fā)育,含風化裂隙水;斷裂帶含斷裂脈狀承壓水。二種類型地下水補給、逕流、排泄條件有差異。風化裂隙水: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滲入地下后順坡逕流,補給區(qū)與排泄區(qū)無明顯分界線,一般在地形較高處為相對補給區(qū),地形較低處為相對排泄區(qū),以泉及片狀滲水形式排泄于地表,動態(tài)隨季節(jié)性變化大。斷裂脈狀承壓水:該礦區(qū)斷裂帶在采礦證內17線附近穿越地表主溝谷,地表河谷水有管道聯接疏、排,切斷了地表水與F1斷裂的水力聯系,因此風化裂隙水成為斷裂脈狀承壓水的補給源。斷裂帶兩側巖石破碎,風化裂隙水向斷裂破碎帶匯集,在天然狀態(tài)下,沿斷裂帶逕流,在溝谷地段排泄。5、礦床充水因素礦體大多位于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上,少量延伸至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下,斷裂脈狀承壓水在平面和剖面上呈條帶狀分布,對礦床充水有一定影響,位于侵蝕基準面之上部分,開采可用平硐開拓,易于排泄。礦床充水水源除斷裂脈狀承壓水外,地表水為其主要充水水源,特別是雨季地表水流量較大,地表調查時(雨季)測得溪溝流量約為2000m3/d,對礦床充水影響較大,侵蝕基準面以下部分地下水不能自然排泄,水文地質條件屬簡單類型。(二)工程地質條件1、風化作用對巖層穩(wěn)固性的影響根據巖石的風化程度,可分為殘坡積層、強風化、弱風化、未風化四帶。殘坡積層:主要分布在溝谷及山坡兩側,厚度1-2m,為砂質粘性土,多數松散軟弱,遇水軟化,易坍塌,穩(wěn)固性差,對礦床的原露天采坑有一定的影響。強風化帶:發(fā)育深度8-15m,巖石呈碎塊,錘擊即碎,力學強度低,穩(wěn)固性差。今后掘新硐,硐口強風化巖石要清除。弱風化帶:發(fā)育垂深4.5~23.0m之內,巖石裂隙發(fā)育,裂隙密度3-4條/m,裂隙延伸短,巖石大多較堅硬。該層穩(wěn)固性一般,地表及平碉調查未發(fā)現巖石崩塌現象。開拓巷道時,應注意清除松動巖石。未風化帶:發(fā)育垂深5m之下,巖石致密堅硬,裂隙不發(fā)育,抗壓抗剪強度較高,巖體的穩(wěn)固性較好,不易發(fā)生坍塌。2、斷裂對巖層穩(wěn)固性的影響礦區(qū)內主要發(fā)育北東向張扭性斷裂F1,礦區(qū)內出露長度大于4km,寬一般10-35m,最寬85m。斷裂呈舒緩波狀延伸,走向30-42°,傾向南東,傾角52-59°。斷裂破碎帶內巖石硅化強烈,形成大量硅化巖,并見有較多石英晶簇、晶洞和構造角礫巖。開采區(qū)平硐內斷裂破碎帶膠結較好,裂隙不發(fā)育,局部裂隙面鐵染明顯,并見有泥質充填。對采礦無影響,穩(wěn)固性較好。3、礦體及頂底板圍巖的穩(wěn)固性礦石主要以角礫狀構造為主,次為條帶狀、網格狀、環(huán)帶狀構造等。平硐內礦層穩(wěn)固性較好,均無支架保護;近地表礦石風化程度較高,風化裂隙發(fā)育,礦石破碎,完整性較差。開采時應注意風化帶礦層的穩(wěn)固性,及時采取相應的支護措施,防止硐頂、采空區(qū)坍塌、掉塊。礦體頂底板圍巖硅化強烈,形成大量硅化巖,呈致密塊狀,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主要節(jié)理產狀與斷層產狀一致,裂隙大多閉合,少量泥質、高嶺土充填,延伸較短。平硐內礦體頂底板圍巖總體較穩(wěn)固,無支架保護,局部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處穩(wěn)固性較差,硐頂有少量冒頂、掉塊現象,體積約1m3。開采時應注意防止局部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段硐頂冒落、掉塊現象發(fā)生,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礦區(qū)內風化帶發(fā)育不深,硅化較好,巖石堅硬致密,斷裂上、下盤10m范圍內巖石裂隙不發(fā)育,礦區(qū)工程地質條件為簡單型。(三)環(huán)境地質條件1、抗震設防烈度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qū)劃圖》(GB18306-2001)、《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qū)劃圖》和福建省區(qū)劃一覽表,邵武市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2、礦區(qū)環(huán)境地質(1)礦區(qū)范圍內無居民點和永久性建筑物,礦山開采對居民的生產、生活不會造成危害。(2)區(qū)內基巖廣泛出露,土層薄,山坡坡度35-40°,未發(fā)生滑坡、崩塌等不良工程地質作用。礦山采用地下開采,利用礦渣將溝谷填平成堆礦坪,礦區(qū)內未見多余的礦渣。區(qū)內竹木生長良好,道路通行順暢。(3)礦坑水經檢測,含F量1.58mg/L,超過了生活飲用水容許1.0mg/L的標準。不能直接飲用,但排入大溝后經稀釋,大溝水F含量不會超標。礦坑排出的水經沉淀后不含泥砂,亦無其他有害雜質,對周圍水體無甚影響,礦石和廢棄物化學成分穩(wěn)定,對周圍環(huán)境無影響。(4)礦層及圍巖未發(fā)現其它對環(huán)境和人體有害的元素和氣體。(5)礦區(qū)周邊自然斜坡上植被較發(fā)育(60-80%),在自然狀態(tài)下,相對較穩(wěn)定,發(fā)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可能性小。建議開展小型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為制定地質災害的預防措施提供依據。今后應堅決貫徹“在保護中開發(fā),在開發(fā)中保護”和“誰開發(fā)、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做好環(huán)境保護工作。本礦區(qū)的環(huán)境地質條件屬中等類型。根據該礦區(qū)水工環(huán)地質條件,本礦山開采技術條件中等。4.3.5勘察工作部署總體工作部署(1)基本原則和技術路線①充分收集、系統(tǒng)分析以往地質礦產資料,吸收和借鑒前人找礦經驗,發(fā)揚技術民主,拓寬找礦思路。②不斷學習和應用新理論、新技術及新方法,按照找大礦,找富礦的思路部署詳查工作,加強綜合研究,綜合找礦、綜合評價工作,不斷總結經驗,縮短找礦周期,提高找礦效果。③遵照由已知到未知、先地表后深部、由稀至密的原則布置勘查工程。④結合該礦區(qū)2012年北礦段實施方案,因礦山業(yè)主自北礦段探礦證辦理以來,由于資金困難、硐探工作難度大等原因,只進行了少量的詳查工作。因此,本次對北礦段實施方案再進行補充調整,北礦段Ⅲ號礦體只有地表兩條探槽控制,深部均未控制,礦體控制程度低,達不到詳查工作的要求。因此,應按普查階段的要求布置工作,特大致查明礦段內礦床特征后,再按詳查階段的要求開展工作。⑤本次詳查對象為Ⅲ號礦體,詳細收集了南部采礦證內Ⅰ號礦體的礦床特征、類型,與其進行類比,暫定為第Ⅱ勘查類型。本次工作應循序漸進,首先完成普查工作,在大致查明礦體規(guī)模、形態(tài),礦石質量等基本特征后,根據工作進展進行調整。(2)礦床勘查類型Ⅲ號螢石礦體,礦體控制長度400m,真厚度1.03-1.06m,礦石品位:CaF235.65-40.23%。礦體未見受成礦后構造、脈巖破壞。與已辦采礦證部分的Ⅰ號礦體進行類比,礦體走向長970m,傾向延深約260m;厚度0.61-10.53m,平均厚度4.70m,厚度變化系數26.97%。礦石品位:CaF224.61-45.28×10-2,平均品位CaF232.06×10-2。品位變化系數20.78%,規(guī)模達到中型,根據《重晶石、毒重石、螢石、硼礦地質勘查規(guī)范》(DZ/T0211—2002),本次將螢石礦暫定第Ⅱ勘查類型。(3)工程布置原則和依據按螢石礦第Ⅱ勘查類型的要求,結合本礦區(qū)礦床地質特征及已辦采礦證部分勘探線網度,確定本礦床的各類型資源量的基本勘探網度如下:332資源量(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50×50m探礦工程網度;333資源量(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100×100m工程網度。按照先地表后深部、由淺至深的工程布設原則,地表50m間距系統(tǒng)施工槽探;深部先施工32線、36線鉆孔,待見礦后再繼續(xù)施工480m標高沿脈平巷,見礦后480m標高以上按50×50m網度加密深部鉆孔控制332資源量,480m標高以下按100×100m網度進行控制333資源量。補充480m硐探工程的依據,因南部采礦證內8線、12線處見礦較好,CM803處礦體厚9.21m,品位31.30%,CM1203處礦體厚9.54m,品位31.41%,礦體產狀:30°/SE∠57°,見礦工程CM1203至采礦證邊界220m,至32線480m,Ⅰ、Ⅲ號礦體又同處于同F1破碎帶內,產狀穩(wěn)定,構造對礦體破壞不大,往北部礦體厚度有變大變厚趨勢,品位變化較小。目前480m硐探工程已經施工至26線,礦山已經作好相應的安全、通風井,為后期采用硐探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準備。根據已有的勘探網及主礦體形態(tài)、產狀規(guī)模和分布特點,采用平行垂直剖面線勘探方法??碧骄€方位104°。年度工作安排本工程探礦方式主要由槽探、鉆探和硐探工程組成。地形地質和工程布置圖見附圖4。依據總體工作部署,再根據該礦區(qū)實際情況,按先普查后詳查的思路開展工作,確定工作部署為:首先,在區(qū)內開展1:2000地質測量,和地表加密槽探(50m間距)控制,進一步了解礦區(qū)地層、構造、巖漿巖及礦體、礦化蝕變體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查明成礦地質背景。其次,深部先施工32線、36線鉆孔,待見礦后再繼續(xù)施工480m標高沿脈平巷,從采礦許內PD1施工480m中段沿脈平巷至40線,對其深部進行控制。第三,根據前期地質成果對已發(fā)現的礦體加密加深控制,480m標高中段以上按50×50m網度布設工程鉆探,進一步查明其規(guī)模及分布情況,探求332類型資源量;480m標高中段以下按100×100m網度布設工程鉆探,探求333類型資源量。在以上工作的同時,開展剖面線測量,并抓緊各類樣品的采送和資料整理等工作。計劃2015年2月提交礦區(qū)詳查實施方案,2015年6月起開展野外地質工作,2016年9月份結束野外工作,2017年3月份提交詳查報告或下步工作計劃,具體安排見表4-4。表4-4工作進度安排一覽表工作內容單位設計的實物工作量備注第一年度第二年度合計1:2000地質草測km20.200.300.501:2000水工環(huán)地質測量km21.121.12探礦工程槽探m310801080鉆探m27011201390硐探m522522采樣與測試基本分析樣個5080130及時采送內、外檢樣各30各30光譜半定量1010巖石薄、光片樣1010小體重樣3030組合分析661:1000剖面及基線測量m10001000工程點測量個88剖面端點測量個14144.3.6主要工作方法手段及技術要求測量本階段測量工作主要為勘探剖面線、基線和工程點測量,其目的是為了準確地指導探礦工程布設,為資源量估算提供準確的資料。計劃工作量:勘探剖面線、基線測量1000m,工程點測量8個,剖面端點測量14個。剖面線、基線測量要求在第一勘查年度完成。工程點及剖面端點測量安排在第二勘查年度完成。勘探剖面線測量比例尺為1:1000,采用全站儀測距極坐標法施測,剖面定線、測站點、剖面點測量一次進行。定線時應盡量選擇制高點作為定向點,并以全站儀正倒鏡法定向。鉆孔、剖面控制點的定測,應以礦區(qū)圖根點為基礎,采用全站儀測距極坐標法進行定測。距離采用全站儀單程觀測二測回,測回間變換標高,鉆孔及剖面點應進行相應規(guī)格的埋石,測點的級別應不低于三級圖根點,有關限差應符合《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guī)范》要求。1:2000地形圖測量:1:2000地形圖測量分控制測量和碎步點測量。控制測量:采用4臺GPS測量儀器測量,碎步點采用NTS-662全站儀野外數據采集數字化成圖。1/2千地質測量前期采用1:1萬放大成1:2千并進行修測后的地形圖作為底圖,等1:2000地形圖測量好后采用精測的地形圖作底圖,在原有填圖基礎上加密路線,地質填圖以穿越法為主,對礦化脈、控礦構造及重要地質界線結合追索法進行。地質路線間距一般40-60m,點距40-60m,但不機械布設。地質點采用羅盤定向,與測量點相掛鉤,結合地形地物進行定點。地質圖要充分利用地表探槽工程進行編制。1:2000地質填圖工作安排均在第一勘查年度,設計工作量0.30km2。地質測量的精度要求,對沉積巖、變質巖、侵入巖等地質體、地質構造及礦化蝕變現象等的觀察內容、記錄內容、記錄格式及相關資料的整理按有關規(guī)范、規(guī)定和細則要求進行。探礦工程所有探礦工程都布設在勘探剖面上,根據礦體總體走向近東西這一特點并結合已有的勘探剖面線,確定剖面方位為104°,對礦體采用相應工程間距進行控制。(1)槽探槽探工程主要按50m線距控制Ⅲ號礦體,槽探工作計劃在第一年度全部完成:TC2601(長度35m)、TC2801(長度46m)、TC3001(長度45m)、TC3401(長度45m)、TC3801(長度35m)、TC4001(長度56m)、TC4001(長度35m)、TC2402(長度45m)、TC2802(長度45m)、TC3202(長度45m)、以2.5m3/m計算,計劃工作量約為1080m3。探槽一般布設在勘探線下方,深度一般不大于3m,個別地段確需加深,但必須采取安全措施,探槽必須平行勘探線施工,開口寬度1.0-2.5m,槽底寬一般在0.8m下。高壁坡角不大于80°,揭露至基巖下0.3-0.5m。(2)鉆探主要為追索和控制Ⅲ號礦體沿走向及傾向上變化情況,探求(332+333)資源量。第一工作年度鉆探工程主要以100×100m網度對Ⅲ號礦體480m標高中段以上礦體進行加密控制,計劃施工:ZK3201(140m)、ZK3601(130m),計劃工作量為270m。第二工作年度鉆探工程主要以50×50網度對Ⅲ號礦體480m標高中段以上進行傾向延深控制,計劃施工:ZK2801(60m)、ZK2802(100m)、ZK3001(70m)、ZK3202(70m)、計劃工作量為300m。以100×100網度對Ⅲ號礦體480m標高中段以上進行傾向延深控制,計劃施工:ZK2803(210m)、ZK3203(230m)、ZK3602(230m)、ZK4001(150m)、計劃工作量為820m。累計計劃工作量為1390m。以上鉆孔均為直孔。鉆孔施工質量要求按《地質巖心鉆探規(guī)程》六項指標和有關規(guī)范規(guī)程執(zhí)行。主要內容有:①巖礦心采取率與巖礦心整理應注意提高巖(礦)心采取率,要求巖心采取率不低于65%,礦心和礦體頂、底板(3m-5m范圍內)采取率應大于75%。螢石礦穿孔徑不得小于56mm。由機臺負責將巖礦心清洗干凈,自上而下按次序裝箱,在巖礦心上用油漆標明回次、總塊數和塊號,用2H以上鉛筆填寫巖心牌,放好巖心隔板,并妥為保管。②鉆孔彎曲度測量與測量間距本礦區(qū)無斜孔,礦區(qū)施工均為直孔,每100m,彎曲度測量一次,孔深100m頂角小于2°。③孔深誤差的測量與校正在下列部位必須校正孔深:每鉆進100米,進出礦層時(礦層厚度小于5米時,只測一次),經地質人員確認重要構造位置,下套管前和終孔后測量。孔深誤差<1%時,不修正報表;孔深誤差>1%時,要修正報表,孔深經修正后即為達標要求。④簡易水文地質觀測在以清水為沖洗液的小口徑金剛石鉆進的鉆孔中,觀測水位每項小班(8m)應不少于1次,當小班進尺超過15m時,應增加觀測1次,每觀測回次中,提鉆后、下鉆前各測量一次水位,間隔時間10分鐘。鉆進過程中遇到涌水、漏水、涌砂、掉塊、坍塌、縮徑、逸氣、裂隙、溶洞及鉆具掉落等異?,F象時,應及時記錄其深度。在地下水自流鉆孔中,可根據水文地質的要求接高孔口管測量水頭高度和涌水量??變劝l(fā)現熱水,應測量孔口水溫及記錄孔深。⑤原始報表填寫各班必須指定專人在現場用鋼筆及時填寫原始報表,要做到真實、齊全、準確、整潔、字跡清楚。交接班班長和機長要親筆簽字,不得代簽,終孔后原始報表需裝訂成冊。⑥鉆孔的封閉終孔前據地質組提出的實際鉆孔柱狀圖和封孔要求由機臺執(zhí)行。一般在風化地層中投泥球用鉆桿夯實封閉,風化層以下地段用325號以上普通硅酸鹽水泥進行封閉。封孔后必須在孔口中心處設立水泥標志樁(用水泥固定)。(3)硐探為了解和控制Ⅲ號礦(化)體沿傾向上變化情況,根據實際控礦工程情況,采用鉆探工程不能很好的控制它,因此本次設計采用硐探工程對其傾向上進行控制。第一年度計劃工作量為522m,該沿脈平巷硐口(PD1)在該礦山采礦許可證范圍內,采礦證與探礦權范圍相接,且PD1往北已開拓至采礦證邊界,再往北沿脈開拓382m至40線,并沿每條勘查線上開拓穿脈巷道,共7條140m(每條20m),以了解Ⅲ礦(化)體傾向上延伸情況。平硐坡度引起的抬升必須控制在每千米升高不超過3‰的范圍內,平硐規(guī)格1.8×1.5m2。平硐開拓產生廢碴用來回填采礦證內開采Ⅰ號礦體形成采空區(qū)。樣品采集與測試(1)基本分析樣品基本分析樣品是了解礦石主要有益、有害組分的含量,是圈定礦體、劃分礦石類型及品級,進行資源量估算的依據。①刻槽樣樣品采集前,首先將采樣位置處整平;布置樣品時,使樣品長度方向盡量與礦體厚度方向一致,穿過礦體全厚,并在礦體頂底板礦化巖石中布置1-2個邊界樣或相當于夾石剔除厚度的邊界樣,以控制礦體邊界;按不同礦石類型、品級分段連續(xù)布置樣品;一個樣品應布置在同一坡度上,具明顯坡度變化地段應分別布置樣品。樣槽斷面規(guī)格10×5cm,樣長一般控制在單樣真厚度0.8-1.0m之間,以不大于礦體可采厚度為宜。樣品采集質量要求,樣品實際重量與理論重量誤差不大于15%。②巖礦心樣在鉆孔巖(礦)心中進行。按不同品級、礦石類型分段連續(xù)取樣,樣長一般控制在單樣真厚度0.8-1.0m間,最長不超過2m,取樣前應清除巖礦心表面的泥漿或外加雜質以保證樣品的純凈。樣品沿巖礦心長軸方向對半劈取,一半送實驗室進行分析,一半保留。劈分時應沿主要標志面(礦脈、片理等)的傾斜方向,還應考慮礦化強弱分布情況,以免兩半礦心礦化不均,引起品位誤差。切割后兩半巖礦心重量誤差不大于10%。(2)測試①基本分析樣是了解礦石中有益、有害組分的含量,圈定礦體劃分礦石類型,進行儲量計算的主要依據?;痉治鲰椖浚篊aF2②光譜半定量全分析用以了解礦石和圍巖中有益、有害元素及其大致含量,確定組合分析項目,或是否進行基本分析。③巖石薄、光片樣巖石薄片樣用以了解巖石的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及其礦化蝕變等。確定巖石、礦物名稱,為研究礦床提供依據。樣品要盡可能新鮮,規(guī)格在2×5×8cm左右礦石光片樣用以了解礦石的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及其生成次序和穿插關系等,為研究礦床成因提供資料。采樣時要根據礦石的自然類型、工業(yè)類型、礦物組份、結構構造、蝕變或變質程度、礦石和圍巖的關系等特征進行采集。④小體重樣目的是為了估算資源儲量提供參數,體重樣應按礦石類型和品級分別采樣,在空間分布上應有代表性,小體重樣品應在野外蠟封,主礦體的礦石小體重樣一般不少于30個。次要礦體可適當減少。小體重樣體積一般60-120cm3,測定礦石體重同時要測定它的主要元素品位、濕度和孔隙度。⑤基本分析內、外檢樣內檢樣是檢查基本分析、組合分析、物相分析的偶然誤差,應分批、分期做內部檢查分析。內檢樣由副樣中按全部分析樣品總數的10%抽取,編密碼送原分析實驗室進行試驗。外檢樣品由原實驗室從正樣中按全部分析樣品總數的5%抽取,當礦床樣品總數量較少時,外檢樣也不得少于30個。⑥組合樣了解礦體內具有綜合回收利用的有益組分,或影響礦石選、冶性能的有害組分的含量。樣品按同一工程構成的同一礦體同一類型品級的幾—十幾個基本分析副樣組成。組合原則根據基本分析單樣長度,按比例組合,樣品重量≥200g,暫定項目:SiO2、S、Fe2O3、CaCO3、P。礦石質量及選(冶)性能的研究礦山已建有選礦廠,后期進行礦石質量研究,與Ⅰ號礦體進行類比,是同一類型礦石,可不做生產工業(yè)試驗。反之,要進行生產工業(yè)試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huán)境地質調查(1)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huán)境地質調查該礦區(qū)南礦段采礦證及北礦段探礦證水工環(huán)地質調查工作量見表4-5。表4-5水工環(huán)完成工作量一覽表工作內容單位工作量備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測繪及環(huán)境地質調查Km21.121:2000平硐(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錄m/個3040/7水文地質點平硐測流點個5溪溝測流點個2采礦坑取水樣點個1工程、環(huán)境地質點點3在地質填圖的基礎上,對區(qū)內一個完整的水文地質單元進行礦區(q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調查,面積為1.12km2,精度要求1:2000。調查點主要沿溝谷、天然露頭及人工露頭處布置。查明地下水的補、徑、排條件,確定礦床充水因素、充水方式及途徑,并取水樣分析其成份;對自然斜坡和人工斜坡進行測定,按不同巖組進行地表節(jié)理裂隙調查和統(tǒng)計,采取物理力學樣測定RQD,放射性順松;收集礦區(qū)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環(huán)境對照值,對區(qū)內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物理地質作用進行調查。以上工作要求在旱季進行。(2)鉆孔簡易水文觀測與編錄①簡易水文觀測詳細記錄鉆進中涌(漏)水、掉塊、塌孔、縮(擴)徑,鉆具掉落等現象發(fā)生的層位和深度。記錄每次提鉆后、下鉆前的水位。因故停鉆時間較長,一般1-4小時觀測一次,直到穩(wěn)定為止(2小時內水位波動不超過3厘米)。若有涌水,應停止鉆進,測其水頭高度。終孔后應作終孔穩(wěn)定水位觀測。一般水位穩(wěn)定時間應在8個小時以上。若水位連續(xù)下降或上升,應觀測24小時,孔內水位變化不大于2厘米視為穩(wěn)定。②鉆孔巖芯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錄描述巖芯巖性,結構構造,裂隙發(fā)育程度,巖芯風化情況及深度,描述巖芯受地下水侵蝕情況,劃分其含水層;描述巖芯塊度,繪制巖芯塊度柱狀圖;統(tǒng)計節(jié)理裂隙;確定鉆孔風化層和軟弱層位置和深度。編錄、室內整理工作(1)原始地質編錄主要有地質填圖、槽探、鉆探、硐探和采樣等原始地質編錄。要求當天的野外記錄當天整理完畢,并按原地質礦產部1994年10月1日實施的《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guī)定》(DZ/0078-93)的要求進行編錄。(2)室內整理對原始地質編錄的文、圖、表進行階段性整理,編制有關的綜合圖件。室內整理工作按原地質礦產部1994年10月1日實施的《固體礦產勘查地質資料綜合整理、綜合研究規(guī)定》(DZ/T0079-93)的要求進行。為了保證原始地質編錄和室內整理的質量,提高效率,項目在工作中要統(tǒng)一工作方法、工作要求、記錄格式、圖式圖例等內容。4.4工程污染源分析4.4.1噪聲污染源表4-6施工機械噪聲值序號機械類型數量測點距施工機械距離(m)最大聲級Lmax(dB)1鉆機-柴油機機組1臺1902漿泵-柴油機機組1臺1823螺桿式空氣壓縮機1臺1114本項目施工作業(yè)期噪聲具有階段性、臨時性和不固定性,且施工時段均在白天。這些施工噪聲對施工場地周圍聲環(huán)境將產生一定的影響。4.4.2大氣污染源廢氣主要來源于燃油鉆機產生的廢氣,槽探、鉆探、硐探和表土挖填等工序產生的粉塵。(1)燃油廢氣項目柴油發(fā)電機使用柴油柴油燃燒時會產生煙氣煙氣以無組織形式排放。經類比相同項目分析,項目柴油使用量為8L/,鉆探工程量為1390,柴油總用量為11120,合9.46t。根據國家環(huán)境工程評估中心編制的環(huán)境影響評價教材《案例分析》中關于柴油機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統(tǒng)計分析可知:煙氣量:12/kg、:4g/、x:2.56g/、:1.52g/、煙塵:0.714g/。則項目燃燒柴油產生的污染物排放量見表4-7。表4-7項目廢氣污染物排放情況表污染物燃油參數排放量燃油煙氣123/kg908163/a24g/L35.58k/aX2.6/L22.78g/aCO1.2/L13.52g/a煙塵0.1g/L6.35kga(2)粉塵項目在硐探、槽探、鉆探過程會產生粉(揚)塵,由于本項目的槽探、鉆探工程量較?。ㄆ渲许咸?22m,槽探1390m3,鉆探1390、共10個鉆孔),產生的粉塵量較小,影響范圍主要在作業(yè)點附近,開挖、鉆探及鑿巖過程采取濕式作業(yè)、路面經常性噴霧灑水等措施,對周圍環(huán)境影響較小。本項目勘探人數5人,每人每天用水量按50L計,用水量為0.25m3/d,廢水排放量以用水量的80%計,則勘探期間的生活污水排放量為0.2m3/d(40m3/a)。據經驗數據,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濃度取CODCr:400mg/L、BOD5:250mg/L、SS:200mg/L、NH3-N:35mg/L;生活污水中各污染物的產生量為CODCr:0.016t/a、BOD5:0.010t/a、SS:0.008t/a、NH3-N:0.001t/a。本項目不另設生活區(qū),租用附近村莊,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用于農田灌溉,不排入水體。本項目探硐總工作量為522m,硐道斷面規(guī)格為1.8m*1.5m,預計硐探產生的排渣量為522m*1.8m*1.5m*1.2(松散系數)≈2537m3,為沿脈硐可利用礦石和廢土石兩部分,量各為一半。其中廢土方石直接進行回填,做到邊開采邊恢復。本項目槽探總工程量為10條,共開挖土石方約1080m3。在槽探旁臨時堆放,待槽探結束后立即回填,并在其上面進行植被恢復。本項目鉆孔計10個,鉆探工作量1390m,產生的泥漿約105m3,每個鉆探平臺平整以及沉漿池開挖約將產生約30m3的表土,共計產生表土300m3。共計渣土約405m3。在探礦結束后及時回填并對填方地進行植被恢復。生活垃圾項目工作人員的生活垃圾按每人每天0.5kg計,5名技術人員工作時數為200d/a,生活垃圾產生總量為0.5t/a。硐探產生土石方2537m3硐探產生土石方2537m3可利用礦石1060m3槽探產生土石方1080m3共產生4022m3鉆探(泥漿105m3、表土300m3)用于回填2962m34.5產業(yè)政策和規(guī)劃符合性分析本項目主要從事螢石礦勘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9號《產業(yè)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和《福建省礦產資源總體規(guī)劃(2008—2015年)》中“鼓勵、限制、禁止開采的礦種”,該項目為螢石礦勘探項目,不屬于國家禁止類和限制類的建設項目,也不屬于《福建省礦產資源總體規(guī)劃(2008—2015年)》中規(guī)定的“限制、禁止開采的礦種”。因此,從產業(yè)政策分析,本項目符合國家及地方當前發(fā)展產業(yè)政策。根據之前邵武市國土資源局對邵武市皇山井礦區(qū)北礦段螢石礦勘探礦業(yè)權規(guī)劃的審查意見,該勘查區(qū)不在禁勘區(qū)范圍內,屬于邵武市礦產資源總體規(guī)劃的其他勘查區(qū)塊,勘查礦種屬于規(guī)劃限制勘查礦種。南平市國土資源局審核意見認為:該勘查區(qū)符合南平市礦產資源總體規(guī)劃,屬于其他勘查區(qū),不在規(guī)劃確定的禁勘區(qū)內,勘查礦種屬于規(guī)劃限制勘查礦種??辈閰^(qū)內無礦權重疊。(見附件8)4.6選址合理性分析(1)與《福建省礦產資源總體規(guī)劃(2008—2015年)》符合性分析本項目位于邵武市城郊鎮(zhèn),根據《福建省礦產資源總體規(guī)劃(2008—2015年)》中規(guī)定的“礦產資源開采規(guī)劃區(qū)劃分”,項目探礦區(qū)不屬于其劃分的禁止開采區(qū)和限制開采區(qū),屬于其它開采區(qū)。區(qū)域沒有特別需要保護的動植物,項目勘查過程對周邊環(huán)境生態(tài)及景觀影響不大。(2)與福建省生態(tài)功能區(qū)劃符合性分析本項目的土地利用現狀為林地,根據福建省生態(tài)功能區(qū)劃圖(見附圖5),本項目礦區(qū)所在區(qū)域規(guī)劃為富屯溪流域中東部河谷盆地復合農林業(yè)生態(tài)功能區(qū)(1205),主要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復合農林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物多樣性維持、水源涵養(yǎng)。(3)與《邵武市礦產資源總體規(guī)劃(2008-2015年)》符合性分析根據《邵武市礦產資源總體規(guī)劃(2008-2015年)》,本項目屬于規(guī)劃區(qū)內的其他勘查區(qū)(見附圖6),符合邵武市礦產資源總體規(guī)劃。本項目的土地利用現狀為林地,勘探期間占用的少量林地屬于臨時占用,因此,探礦詳查期間不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大的影響,待勘探工作完成后,可通過植被恢復進行恢復。綜上所述,本項目選址符合邵武市礦產資源總體規(guī)劃,選址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