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環(huán)境與運動能力課件_第1頁
特殊環(huán)境與運動能力課件_第2頁
特殊環(huán)境與運動能力課件_第3頁
特殊環(huán)境與運動能力課件_第4頁
特殊環(huán)境與運動能力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jié)高原環(huán)境與運動能力高原(Altitude)的概念:

海拔較高,起伏較小的大片完整高地,低氣壓、低氧、高寒和高紫外線輻射的特殊環(huán)境。世界上約有4000多萬人勞動和生活在海平面以上3048米(10000英尺)至5486米(18000英尺)的高山或高原地區(qū)。高海拔是一種低壓(低氣壓)、缺氧和高紫外線幅射的特殊環(huán)境。越來越多的人熱衷參與高山或高原徒步旅行和滑雪。第1頁/共47頁第一節(jié)高原環(huán)境與運動能力高原(Altitude)的概念:世1ChangesinBarometricPressure(P)andPartialPressureofOxygen(PO)atDifferentAltitudes2B0 (sealevel) 760 159.2 1,000 674 141.2 2,000 596 124.9 3,000 526 110.2 4,000 462 96.9 9,000 231 48.4Altitude(m) PB(mmHg) PO2(mmHg)第2頁/共47頁ChangesinBarometricPressure2高原高度劃分(Ulrich,1990)

高度0~2000m2000m2000~3000m4000m4000~6000m6000m6000~8000m8000m反應無反應地帶出現身體反應完全代償地帶對身體出現干擾期不完全代償地帶臨界初期臨界地帶死亡初期第3頁/共47頁高原高度劃分(Ulrich,1990)

高度反應第3頁/3內容一、高原應激二、高原服習三、高原訓練的生理學適應四、高原訓練的要素第4頁/共47頁內容一、高原應激第4頁/共47頁4

高度(m)0150020002400300040005000動脈血氧飽和度(%)

959291908578高原對人體的影響

氧分壓(%)

2117.816.715.714.712.911.3對大氣壓、氧分壓的影響第5頁/共47頁

高度(m)動脈血氧飽和度(%)高原對人體的影響

氧分壓(5高原對氣溫、濕度的影響

地球熱源來自太陽輻射,太陽輻射穿越大氣,只加溫0.02C,熱量吸收后反射。大氣熱源來源于地面,所以隨高度增加,溫度下降。隨海拔升高,濕度減少,但可能云雨增加,加大相對濕度。第6頁/共47頁高原對氣溫、濕度的影響第6頁/共47頁6高原對太陽輻射的影響

高原太陽輻射增加,紫外線增加,每升高300m,紫外線增加4%,所以高原注意防護紫外線高原對氣流的影響

高原風大,對流增加,體溫散失快。第7頁/共47頁高原對太陽輻射的影響高原對氣流的影響第7頁/共47頁7一、高原應激(ResponsestoAltitude)(一)最大攝氧量

當海拔高度升到約15OO米時,最大攝氧量開始下降。開始階段每升高300米,最大攝氧量下降約3%;在更高的高度下降的速率更快,如在珠穆朗瑪峰高度時,最大攝氧量降低大約70%,估計可低至15毫升/公斤.分。由于最大攝氧量的下降,使運動能力明顯下降第8頁/共47頁一、高原應激(ResponsestoAltitude)8CHANGESINVO2maxWITHALTITUDE.第9頁/共47頁CHANGESINVO2maxWITHALTITUD9高原環(huán)境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因海拔高度及運動項目不同而有所差異高原(2300m)平原1500m跑5000m跑100m游泳400m游泳97%92%97-98%94-92%100%100%100%100%對耐力項目影響:對速度項目影響:表2300m高原與平原成績比較第10頁/共47頁高原環(huán)境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因海拔高度及運動項目不同而有所差異10(二)肺通氣量肺通氣量由于氧分壓的下降而明顯增加;海拔2348米時,安靜時肺通氣量開始以指數形式增加。第11頁/共47頁(二)肺通氣量肺通氣量由于氧分壓的下降而明顯增加;第11頁/11到達高原初期,心率和心輸出量增加,而每搏輸出量沒有變化。在高原期間,動脈血壓明顯增加與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增加有關。(三)心血管反應初到高原,機體因缺氧而產生一系列生理反應,會出現頭痛和呼吸困難等所謂急性高山病。(四)高原反應癥第12頁/共47頁到達高原初期,心率和心輸出量增加,而每搏輸出量沒有變化。在高12二、高原服習(AcclimatizationtoAltitude)高原服習:人體在高原地區(qū)停留一定時期,機體對低氧環(huán)境會產生迅速的調節(jié)反應,提高對缺氧的耐受能力。高原適應:人體對高原環(huán)境的長期服習過程。調節(jié)機制包括:①肺通氣量的增加和體內酸堿平衡的調節(jié);②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生成增加以及局部循環(huán)和細胞代謝的變化。第13頁/共47頁二、高原服習(AcclimatizationtoAlti13高原對Hb、Hct的影響

第14頁/共47頁高原對Hb、Hct的影響第14頁/共47頁14第15頁/共47頁第15頁/共47頁15三、高原訓練的生理學適應高原訓練歷史:起源、發(fā)展與現狀高原訓練的生理學適應:第16頁/共47頁三、高原訓練的生理學適應高原訓練歷史:起源、發(fā)展與現狀第1616起源蘇聯研究者(50年代)提出到高原環(huán)境機體對缺氧環(huán)境產生適應,通過運動訓練可獲得的適應更好,增強人體呼吸和心血管系統功能,有氧代謝能力提高,運動成績提高。1956年奧運會前進行高原訓練;保加利亞在1953年也開始高原訓練。起源與發(fā)展第17頁/共47頁起源起源與發(fā)展第17頁/共47頁1760年代非洲高原選手的異軍突起;墨西哥奧運會前后的高潮——有些國家選手奧運會選手成績欠佳,但奧運會后達到本人最好成績發(fā)展第18頁/共47頁60年代非洲高原選手的異軍突起;發(fā)展第18頁/共47頁181972年后,許多國家對高原訓練效果提出質疑Smith&Sharkey(1984):文獻回顧與查閱,結論:高原訓練對提高運動成績成效不大;Robbel(1986)、Jackson(1988):否定高原訓練.但是,教練員和運動員相信高原訓練的效果。高原高度、持續(xù)時間、運動量安排、實驗設計等影響高原訓練效果。爭議階段(70-80年代)第19頁/共47頁1972年后,許多國家對高原訓練效果提出質疑爭議階段(70-19實驗證據血液回輸可提高成績動物實驗:保加利亞學者研究了A:低氧影響;B:低氧+運動負荷的生理變化A組分為A1組(540m)、A2組(1850m)、A3組(2925m),高原30天,發(fā)現肌肉、血液機能改善,游泳能力提高;B組分為B1組(540m)、B2組(1850m)、B3組(5000m),高原30天,訓練狀況一致,發(fā)現與A組變化一致,低氧對動物體內氧化改善起決定性影響,低氧+訓練效果更好。第20頁/共47頁實驗證據血液回輸可提高成績第20頁/共47頁20近幾屆奧運會中,不少國家都得益于高原訓練

由傳統的耐力項目向其它項目擴展

參與的項目和人數在增加高原訓練基地的數量不斷增加國際上每年都舉辦高原訓練專題研討會訓練方法在創(chuàng)新現狀第21頁/共47頁近幾屆奧運會中,不少國家都得益于高原訓練現狀第21頁/共421高原訓練的生理學適應(一)呼吸系統呼吸頻率加快、肺通氣量加大。最大攝氧量下降。第22頁/共47頁高原訓練的生理學適應(一)呼吸系統呼吸頻率加快、肺通氣量加22(二)血液系統1.血紅蛋白和紅細胞

運動員到高原后Hb和紅細胞增加。2.促紅細胞生成素

高原缺氧有促使體內EPO增長的作用。3.血液流變學指標

長期訓練的運動員,安靜時RBC滲透脆性、血液粘度、紅細胞電泳時間和血沉比一般人有明顯下降,紅細胞濾過率和紅細胞變形能力比一般人明顯增加。4.紅細胞變形能力

5.血乳酸變化

第23頁/共47頁(二)血液系統1.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第23頁/共47頁23HbCONCENTRATIONSANDALTITUDE第24頁/共47頁HbCONCENTRATIONSANDALTITUDE24第25頁/共47頁第25頁/共47頁25(三)心血管系統長期高原應激引起副交感神經調節(jié)增強的影響。高原居住的居民其血壓略高于平原居民第26頁/共47頁(三)心血管系統長期高原應激引起副交感神經調節(jié)增強的影響。26骨骼肌的毛細血管和酶活性↑肌紅蛋白濃度↑體重和體成分↓肌肉緩沖能力↑(四)骨骼肌第27頁/共47頁骨骼肌的毛細血管和酶活性↑(四)骨骼肌第27頁/共47頁27(五)免疫系統(六)內分泌系統1.兒茶酚胺

缺氧結合運動訓練,可使運動員尿內兒茶酚胺排出量明顯增高。2.血清睪酮和皮質醇

高原訓練會使運動員血清睪酮降低。第28頁/共47頁(五)免疫系統(六)內分泌系統1.兒茶酚胺第28頁/共4728(一)適宜海拔高度四、高原訓練的要素最佳高度應為2000-2500米(二)適宜訓練強度原則①根據運動員訓練水平的高低來定。水平高的強度可大些,反之強度則適當減少;②根據比賽的強度而定,要安排部分接近比賽強度的訓練;③將高原訓練的強度和下高原后的強度銜接起來,下高原后的平原強度要比高原強度高;④要根據機體對高原環(huán)境的適應階段來安排訓練強度。第29頁/共47頁(一)適宜海拔高度四、高原訓練的要素最佳高度應為2000-229(三)訓練持續(xù)時間

最適宜的持續(xù)時間應為4-6周(四)出現最佳訓練效果的時間長跑和馬拉松項目的最佳比賽時間為下高原后4-5天;中長距離項目為10-14天;短距離項目為20-26天。我國游泳項目則多采取回到平原5-6周時參加比賽,以保證下山后能有較多的時間加強速度和力量訓練。高原訓練的效果,下山后可保持3-5周的時間。而有的資料認為可保持45-50天。一般認為:第30頁/共47頁(三)訓練持續(xù)時間最適宜的持續(xù)時間應為4-6周(四)出現30(五)訓練效果評價對高原訓練效果的認識還不完全一致。高原適應提高了血液運載氧的能力。但長時間的高原應激對生理機能會出現一些負面的影響,例如體重下降、最大心率減少及每搏輸出量減少,最大心輸出量的減少將抵消來自血液載氧能力增加的受益。此外,在高原時是不可能以平原上的大強度訓練,這就使得高原絕對訓練的強度下降,上述種種因素可能會使運動員在平原時的競技狀態(tài)受到影響。第31頁/共47頁(五)訓練效果評價對高原訓練效果的認識還不完全一致。第3311.高住低練法

高住低練法是讓運動員在較高的高度上(2500米)居住,而在較低的高度(1300米)訓練。2.間歇性低氧訓練法

采用呼吸氣體發(fā)生器(氧分壓有氧訓練器)吸入低于正常氧分壓的氣體,造成體內適度缺氧,從而導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有氧代謝能力的抗缺氧生理適應,以達到高原訓練的目的。3.模擬高原訓練法(六)訓練方法與手段第32頁/共47頁1.高住低練法(六)訓練方法與手段第32頁/共47頁32高住低訓設備第33頁/共47頁高住低訓設備第33頁/共47頁33北京體育大學低氧實驗室第34頁/共47頁北京體育大學低氧實驗室第34頁/共47頁34第二節(jié)熱環(huán)境與運動能力一、熱應激與適應(一)熱應激的生理適應1.心血管反應2.發(fā)汗增加3.尿量變化4.內分泌激素對應激反應5.代謝變化6.耐力下降垂體釋放抗利尿素腎上腺釋放醛固酮第35頁/共47頁第二節(jié)熱環(huán)境與運動能力一、熱應激與適應(一)熱應激的生理適35(二)熱服習概念:在高溫與熱輻射的長期反復作用下,人體在一定范圍內逐漸產生對這種特殊環(huán)境的適應。

生理反應如下:

1.出汗閾值下降、出汗率增加、排汗能力增強2.腎臟和汗腺對Na+重吸收增加3.心功能改善,每搏輸出量增加

第36頁/共47頁(二)熱服習概念:在高溫與熱輻射的長期反復作用下,人體在一定36二、熱病及其預防

熱?。好撍?、熱痙攣、熱衰竭和中暑

脫水影響:引起排汗率、血漿量、心輸出量、最大攝氧量、工作能力、肌肉力量和肝糖原含量等下降。輕度脫水:脫水量占體重2%左右中度脫水:脫水量占體重4%左右重度脫水:脫水量占體重6-10%(一)脫水第37頁/共47頁二、熱病及其預防熱病:脫水、熱痙攣、熱衰竭和中暑37脫水和無機鹽的丟失以及體液水平和電解質濃度不平衡導致肌肉痙攣、出汗多和疲勞,但體溫尚正常。循環(huán)系統的調節(jié)機能障礙和大量出汗導致細胞外液,尤其是血漿量減少。血液儲留在擴張的體表血管中,使中心血量及心輸出量顯著下降。表現為虛弱、脈搏加快、直立時血壓低、頭痛和頭暈等,出汗可能稍減少,體溫會有升高(二)熱痙攣(三)熱衰竭第38頁/共47頁(二)熱痙攣(三)熱衰竭第38頁/共47頁38

出汗停止,皮膚干燥而發(fā)燙,體溫升高至4l.5oC以上,虛脫、意識喪失,甚至會導致死亡。(四)中暑(五)熱病的預防預防熱環(huán)境訓練時熱病的發(fā)生,合理補液和預防過度脫水最為重要。在運動前后通過監(jiān)測體重大致了解失水量進行補液,每減少l公斤體重表示脫水450ml,或在運動前20分鐘喝400-600ml的冷水;在運動中少量多次的補液,每隔15-30分鐘補液100-300ml,每小時的總補液量以不大于800ml為宜;在運動后的補液也應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并適當補鹽。第39頁/共47頁出汗停止,皮膚干燥而發(fā)燙,體溫升高至4l.5oC以上,39第三節(jié)冷環(huán)境與運動一、冷應激與運動(一)冷環(huán)境下機體調節(jié)機制1通過寒顫以增加代謝產熱;2外周血管收縮,減少熱量散失第40頁/共47頁第三節(jié)冷環(huán)境與運動一、冷應激與運動(一)冷環(huán)境下機體調節(jié)機40(二)寒冷對機體的影響1低溫環(huán)境中,體溫下降會損害人體機能,降低運動能力。神經傳導速度下降最大攝氧量和心率顯著降低骨骼肌粘滯性增大,肌肉收縮速度減慢2寒冷會導致機體免疫監(jiān)視能力下降第41頁/共47頁(二)寒冷對機體的影響1低溫環(huán)境中,體溫下降會損害人體機能41二、冷服習

評定人體對冷的服習有三種基本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測定產生寒顫的皮膚溫度閾值。第二種方法是測量手和足的溫度。第三種方法是觀察在寒冷中睡眠的能力。第42頁/共47頁二、冷服習評定人體對冷的服習有三種基本方法:第442第四節(jié)水環(huán)境與運動游泳時的體位及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對循環(huán)功能也有良好的影響。一、水環(huán)境與運動能力(一)能量代謝在水中活動能量消耗較多,比同樣速度跑步時能量消耗大5-10倍。(二)呼吸機能在水中運動對呼吸機能的影響較陸上深刻。(三)心血管機能第43頁/共47頁第四節(jié)水環(huán)境與運動游泳時的體位及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對循環(huán)功能也43二、對水環(huán)境的適應第44頁/共47頁二、對水環(huán)境的適應第44頁/共47頁44思考題1.高原應激對人體生理功能及運動能力有哪些影響?2.簡述高原訓練時生理功能產生的一些適應性變化。3.影響高原訓練效果有哪些因素?4.熱應激時會出現哪些反應?5.試述熱服習時的生理反應。6.冷應激時機體是通過哪些機制進行調節(jié)的?冷服習時,這些調節(jié)反應又會發(fā)生哪些變化?7.評定人體冷服習的基本測驗方法有哪些?8.試述水環(huán)境對運動能力的影響。

9.在冷水環(huán)境中,體溫調節(jié)功能會發(fā)生哪些變化?第45頁/共47頁思考題1.高原應激對人體生理功能及運動能力有哪些影響?45二、對水環(huán)境的適應

第一階段,剛入水,冷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皮膚毛細血管收縮、皮膚發(fā)白、散熱減少、產熱加強(發(fā)自階段);

第二階段,皮膚血管反射性舒張,血液流向皮膚,皮膚發(fā)紅,有溫暖感覺(發(fā)紅階段);

第三階段,如果持續(xù)在水中停留過久,身體散熱過多,會出現寒顫,以加強產熱過程(發(fā)抖階段);

第四階段,若繼續(xù)停留太長,引起小動脈收縮,小靜脈擴張,血液滯留在度下靜脈中使皮膚和嘴唇紫紺

(發(fā)紫階段)。第46頁/共47頁二、對水環(huán)境的適應第一階段,剛入水,冷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46謝謝您的觀看!第47頁/共47頁謝謝您的觀看!第47頁/共47頁47第一節(jié)高原環(huán)境與運動能力高原(Altitude)的概念:

海拔較高,起伏較小的大片完整高地,低氣壓、低氧、高寒和高紫外線輻射的特殊環(huán)境。世界上約有4000多萬人勞動和生活在海平面以上3048米(10000英尺)至5486米(18000英尺)的高山或高原地區(qū)。高海拔是一種低壓(低氣壓)、缺氧和高紫外線幅射的特殊環(huán)境。越來越多的人熱衷參與高山或高原徒步旅行和滑雪。第1頁/共47頁第一節(jié)高原環(huán)境與運動能力高原(Altitude)的概念:世48ChangesinBarometricPressure(P)andPartialPressureofOxygen(PO)atDifferentAltitudes2B0 (sealevel) 760 159.2 1,000 674 141.2 2,000 596 124.9 3,000 526 110.2 4,000 462 96.9 9,000 231 48.4Altitude(m) PB(mmHg) PO2(mmHg)第2頁/共47頁ChangesinBarometricPressure49高原高度劃分(Ulrich,1990)

高度0~2000m2000m2000~3000m4000m4000~6000m6000m6000~8000m8000m反應無反應地帶出現身體反應完全代償地帶對身體出現干擾期不完全代償地帶臨界初期臨界地帶死亡初期第3頁/共47頁高原高度劃分(Ulrich,1990)

高度反應第3頁/50內容一、高原應激二、高原服習三、高原訓練的生理學適應四、高原訓練的要素第4頁/共47頁內容一、高原應激第4頁/共47頁51

高度(m)0150020002400300040005000動脈血氧飽和度(%)

959291908578高原對人體的影響

氧分壓(%)

2117.816.715.714.712.911.3對大氣壓、氧分壓的影響第5頁/共47頁

高度(m)動脈血氧飽和度(%)高原對人體的影響

氧分壓(52高原對氣溫、濕度的影響

地球熱源來自太陽輻射,太陽輻射穿越大氣,只加溫0.02C,熱量吸收后反射。大氣熱源來源于地面,所以隨高度增加,溫度下降。隨海拔升高,濕度減少,但可能云雨增加,加大相對濕度。第6頁/共47頁高原對氣溫、濕度的影響第6頁/共47頁53高原對太陽輻射的影響

高原太陽輻射增加,紫外線增加,每升高300m,紫外線增加4%,所以高原注意防護紫外線高原對氣流的影響

高原風大,對流增加,體溫散失快。第7頁/共47頁高原對太陽輻射的影響高原對氣流的影響第7頁/共47頁54一、高原應激(ResponsestoAltitude)(一)最大攝氧量

當海拔高度升到約15OO米時,最大攝氧量開始下降。開始階段每升高300米,最大攝氧量下降約3%;在更高的高度下降的速率更快,如在珠穆朗瑪峰高度時,最大攝氧量降低大約70%,估計可低至15毫升/公斤.分。由于最大攝氧量的下降,使運動能力明顯下降第8頁/共47頁一、高原應激(ResponsestoAltitude)55CHANGESINVO2maxWITHALTITUDE.第9頁/共47頁CHANGESINVO2maxWITHALTITUD56高原環(huán)境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因海拔高度及運動項目不同而有所差異高原(2300m)平原1500m跑5000m跑100m游泳400m游泳97%92%97-98%94-92%100%100%100%100%對耐力項目影響:對速度項目影響:表2300m高原與平原成績比較第10頁/共47頁高原環(huán)境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因海拔高度及運動項目不同而有所差異57(二)肺通氣量肺通氣量由于氧分壓的下降而明顯增加;海拔2348米時,安靜時肺通氣量開始以指數形式增加。第11頁/共47頁(二)肺通氣量肺通氣量由于氧分壓的下降而明顯增加;第11頁/58到達高原初期,心率和心輸出量增加,而每搏輸出量沒有變化。在高原期間,動脈血壓明顯增加與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增加有關。(三)心血管反應初到高原,機體因缺氧而產生一系列生理反應,會出現頭痛和呼吸困難等所謂急性高山病。(四)高原反應癥第12頁/共47頁到達高原初期,心率和心輸出量增加,而每搏輸出量沒有變化。在高59二、高原服習(AcclimatizationtoAltitude)高原服習:人體在高原地區(qū)停留一定時期,機體對低氧環(huán)境會產生迅速的調節(jié)反應,提高對缺氧的耐受能力。高原適應:人體對高原環(huán)境的長期服習過程。調節(jié)機制包括:①肺通氣量的增加和體內酸堿平衡的調節(jié);②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生成增加以及局部循環(huán)和細胞代謝的變化。第13頁/共47頁二、高原服習(AcclimatizationtoAlti60高原對Hb、Hct的影響

第14頁/共47頁高原對Hb、Hct的影響第14頁/共47頁61第15頁/共47頁第15頁/共47頁62三、高原訓練的生理學適應高原訓練歷史:起源、發(fā)展與現狀高原訓練的生理學適應:第16頁/共47頁三、高原訓練的生理學適應高原訓練歷史:起源、發(fā)展與現狀第1663起源蘇聯研究者(50年代)提出到高原環(huán)境機體對缺氧環(huán)境產生適應,通過運動訓練可獲得的適應更好,增強人體呼吸和心血管系統功能,有氧代謝能力提高,運動成績提高。1956年奧運會前進行高原訓練;保加利亞在1953年也開始高原訓練。起源與發(fā)展第17頁/共47頁起源起源與發(fā)展第17頁/共47頁6460年代非洲高原選手的異軍突起;墨西哥奧運會前后的高潮——有些國家選手奧運會選手成績欠佳,但奧運會后達到本人最好成績發(fā)展第18頁/共47頁60年代非洲高原選手的異軍突起;發(fā)展第18頁/共47頁651972年后,許多國家對高原訓練效果提出質疑Smith&Sharkey(1984):文獻回顧與查閱,結論:高原訓練對提高運動成績成效不大;Robbel(1986)、Jackson(1988):否定高原訓練.但是,教練員和運動員相信高原訓練的效果。高原高度、持續(xù)時間、運動量安排、實驗設計等影響高原訓練效果。爭議階段(70-80年代)第19頁/共47頁1972年后,許多國家對高原訓練效果提出質疑爭議階段(70-66實驗證據血液回輸可提高成績動物實驗:保加利亞學者研究了A:低氧影響;B:低氧+運動負荷的生理變化A組分為A1組(540m)、A2組(1850m)、A3組(2925m),高原30天,發(fā)現肌肉、血液機能改善,游泳能力提高;B組分為B1組(540m)、B2組(1850m)、B3組(5000m),高原30天,訓練狀況一致,發(fā)現與A組變化一致,低氧對動物體內氧化改善起決定性影響,低氧+訓練效果更好。第20頁/共47頁實驗證據血液回輸可提高成績第20頁/共47頁67近幾屆奧運會中,不少國家都得益于高原訓練

由傳統的耐力項目向其它項目擴展

參與的項目和人數在增加高原訓練基地的數量不斷增加國際上每年都舉辦高原訓練專題研討會訓練方法在創(chuàng)新現狀第21頁/共47頁近幾屆奧運會中,不少國家都得益于高原訓練現狀第21頁/共468高原訓練的生理學適應(一)呼吸系統呼吸頻率加快、肺通氣量加大。最大攝氧量下降。第22頁/共47頁高原訓練的生理學適應(一)呼吸系統呼吸頻率加快、肺通氣量加69(二)血液系統1.血紅蛋白和紅細胞

運動員到高原后Hb和紅細胞增加。2.促紅細胞生成素

高原缺氧有促使體內EPO增長的作用。3.血液流變學指標

長期訓練的運動員,安靜時RBC滲透脆性、血液粘度、紅細胞電泳時間和血沉比一般人有明顯下降,紅細胞濾過率和紅細胞變形能力比一般人明顯增加。4.紅細胞變形能力

5.血乳酸變化

第23頁/共47頁(二)血液系統1.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第23頁/共47頁70HbCONCENTRATIONSANDALTITUDE第24頁/共47頁HbCONCENTRATIONSANDALTITUDE71第25頁/共47頁第25頁/共47頁72(三)心血管系統長期高原應激引起副交感神經調節(jié)增強的影響。高原居住的居民其血壓略高于平原居民第26頁/共47頁(三)心血管系統長期高原應激引起副交感神經調節(jié)增強的影響。73骨骼肌的毛細血管和酶活性↑肌紅蛋白濃度↑體重和體成分↓肌肉緩沖能力↑(四)骨骼肌第27頁/共47頁骨骼肌的毛細血管和酶活性↑(四)骨骼肌第27頁/共47頁74(五)免疫系統(六)內分泌系統1.兒茶酚胺

缺氧結合運動訓練,可使運動員尿內兒茶酚胺排出量明顯增高。2.血清睪酮和皮質醇

高原訓練會使運動員血清睪酮降低。第28頁/共47頁(五)免疫系統(六)內分泌系統1.兒茶酚胺第28頁/共4775(一)適宜海拔高度四、高原訓練的要素最佳高度應為2000-2500米(二)適宜訓練強度原則①根據運動員訓練水平的高低來定。水平高的強度可大些,反之強度則適當減少;②根據比賽的強度而定,要安排部分接近比賽強度的訓練;③將高原訓練的強度和下高原后的強度銜接起來,下高原后的平原強度要比高原強度高;④要根據機體對高原環(huán)境的適應階段來安排訓練強度。第29頁/共47頁(一)適宜海拔高度四、高原訓練的要素最佳高度應為2000-276(三)訓練持續(xù)時間

最適宜的持續(xù)時間應為4-6周(四)出現最佳訓練效果的時間長跑和馬拉松項目的最佳比賽時間為下高原后4-5天;中長距離項目為10-14天;短距離項目為20-26天。我國游泳項目則多采取回到平原5-6周時參加比賽,以保證下山后能有較多的時間加強速度和力量訓練。高原訓練的效果,下山后可保持3-5周的時間。而有的資料認為可保持45-50天。一般認為:第30頁/共47頁(三)訓練持續(xù)時間最適宜的持續(xù)時間應為4-6周(四)出現77(五)訓練效果評價對高原訓練效果的認識還不完全一致。高原適應提高了血液運載氧的能力。但長時間的高原應激對生理機能會出現一些負面的影響,例如體重下降、最大心率減少及每搏輸出量減少,最大心輸出量的減少將抵消來自血液載氧能力增加的受益。此外,在高原時是不可能以平原上的大強度訓練,這就使得高原絕對訓練的強度下降,上述種種因素可能會使運動員在平原時的競技狀態(tài)受到影響。第31頁/共47頁(五)訓練效果評價對高原訓練效果的認識還不完全一致。第3781.高住低練法

高住低練法是讓運動員在較高的高度上(2500米)居住,而在較低的高度(1300米)訓練。2.間歇性低氧訓練法

采用呼吸氣體發(fā)生器(氧分壓有氧訓練器)吸入低于正常氧分壓的氣體,造成體內適度缺氧,從而導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有氧代謝能力的抗缺氧生理適應,以達到高原訓練的目的。3.模擬高原訓練法(六)訓練方法與手段第32頁/共47頁1.高住低練法(六)訓練方法與手段第32頁/共47頁79高住低訓設備第33頁/共47頁高住低訓設備第33頁/共47頁80北京體育大學低氧實驗室第34頁/共47頁北京體育大學低氧實驗室第34頁/共47頁81第二節(jié)熱環(huán)境與運動能力一、熱應激與適應(一)熱應激的生理適應1.心血管反應2.發(fā)汗增加3.尿量變化4.內分泌激素對應激反應5.代謝變化6.耐力下降垂體釋放抗利尿素腎上腺釋放醛固酮第35頁/共47頁第二節(jié)熱環(huán)境與運動能力一、熱應激與適應(一)熱應激的生理適82(二)熱服習概念:在高溫與熱輻射的長期反復作用下,人體在一定范圍內逐漸產生對這種特殊環(huán)境的適應。

生理反應如下:

1.出汗閾值下降、出汗率增加、排汗能力增強2.腎臟和汗腺對Na+重吸收增加3.心功能改善,每搏輸出量增加

第36頁/共47頁(二)熱服習概念:在高溫與熱輻射的長期反復作用下,人體在一定83二、熱病及其預防

熱病:脫水、熱痙攣、熱衰竭和中暑

脫水影響:引起排汗率、血漿量、心輸出量、最大攝氧量、工作能力、肌肉力量和肝糖原含量等下降。輕度脫水:脫水量占體重2%左右中度脫水:脫水量占體重4%左右重度脫水:脫水量占體重6-10%(一)脫水第37頁/共47頁二、熱病及其預防熱?。好撍?、熱痙攣、熱衰竭和中暑84脫水和無機鹽的丟失以及體液水平和電解質濃度不平衡導致肌肉痙攣、出汗多和疲勞,但體溫尚正常。循環(huán)系統的調節(jié)機能障礙和大量出汗導致細胞外液,尤其是血漿量減少。血液儲留在擴張的體表血管中,使中心血量及心輸出量顯著下降。表現為虛弱、脈搏加快、直立時血壓低、頭痛和頭暈等,出汗可能稍減少,體溫會有升高(二)熱痙攣(三)熱衰竭第38頁/共47頁(二)熱痙攣(三)熱衰竭第38頁/共47頁85

出汗停止,皮膚干燥而發(fā)燙,體溫升高至4l.5oC以上,虛脫、意識喪失,甚至會導致死亡。(四)中暑(五)熱病的預防預防熱環(huán)境訓練時熱病的發(fā)生,合理補液和預防過度脫水最為重要。在運動前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