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一篇開宗明義一、原本《大學》的原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彼有定,定而彼能靜,靜而接能安,安而彼能慮,慮而接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彼,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接知至,知至而彼意誠,意誠而彼心正,心正而接身修,身修而接家齊,家齊而彼國治,國治而彼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彼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日:“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云:”瞻彼淇澳(音郁),紫(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倜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II兮?!比缜腥绱枵撸缹W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倜兮者,恂像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11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嗚呼)!前王不忘?!本淤t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嫡a日:“克明德。”大甲日:“顧It天之明命。"帝典日:“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笨嫡a日:“作新民。”詩日:“周雖舊邦,其命惟新?!笔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弊尤眨骸办吨怪渌?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音烏)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日:“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恨(zhi憤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僻)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日,“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日:“如保赤子?!毙恼\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yǎng)子,而接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債(fbn敗壞)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彼求諸人。無諸己,而彼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藁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接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接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怙差錯),正是四國?!逼?/p>
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彼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粼(xi6)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彼;所惡於彼,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挈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泵裰煤弥?;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庇袊卟豢梢圆簧?;辟,則為天下修(愴羞辱俟。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jiān)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嫡a曰:“惟命不于常?!钡郎苿t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本朔冈唬骸巴鋈藷o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蹇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婚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富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日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笛(災(zāi))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wù)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笛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從教授來訪說起因為一個真正立心做學問的人,實在永遠沒有空閑的時間。尤其是畢生求證“內(nèi)明”之學的人,必須把一生一世,全部的身心精力,投入好學深思的領(lǐng)域中,然后才可能有沖破時空,擺脫身心束縛的自由。這種境界,實在無法和一般人說,說了別人也不易明白。先擺幾個方塊陣我們在式講解《大學》、《中庸》之前,首先須要了解中國文化中三個重要文字的內(nèi)涵:“道”字、“德”字、“天”字,再加一個“大人”名詞的意義。然后再研讀《大學》或《中庸》,就好辦得多了。我們中國的文字,自遠古以來,就不同于其他一些民族的文字。中國字是方塊字,它與印度的梵文,埃及上古的形象文字,都以個體形圖來表達思維語言的內(nèi)涵意義。所以到了漢代,使有專門研究文字學的學問,以“六書”來說明中國文字的形成及其用法。所謂“六書”的內(nèi)容,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這屬于漢學中最出色的“小學”和“訓詁”的范圍。但是,這是一門專門的學問,我們不必在這里多講,免得浪費時間。不過,這里所講的“漢學”,是專門指漢代文字學、考證學,并不是現(xiàn)代外國人對中國文學或?qū)W術(shù)都稱作“漢學”的意思。那么,我提出讀古書須先理解“道”、“德”、“天”等字,以及“大人”一詞是什么意思呢?這也與漢代文字學的“小學”、“訓詁”很有相關(guān)之處。因為我們要研究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來的諸子百家書籍,尤其是儒、道兩家的書,對以上的幾個字,用在不同語句、不同篇章里的涵義,并不可只作同一意義的理解。否則,很容易把自己的思維意識,引入歧途,那就偏差太遠了。
“道”字的五個內(nèi)涵“道”字,便有五個不同用處:一是道路的道。換言之,一條路,就叫作道。很多古代書上的注解:“道者,徑路也?!本褪沁@個意思。二為一個理則,或為一個方法上的原理、原則的濃縮之名詞,例如,《易經(jīng)?系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痹卺t(yī)藥上的定理,有叫醫(yī)道,或藥物之道。用于政治上的原則,便叫政道。用事軍事,叫兵道。又如《孫子》十三中所用的一句話:兵者,詭道也?!鄙踔磷怨乓詠?,已經(jīng)為人們慣用的口頭語,所謂“盜亦有道”?;蛘摺疤斓馈?、“地道”、“人道”等等的“道”字,都是指有某一個特定法則的道。三是形而上哲學的代號,如《易經(jīng)?系傳》所說“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學者謂之道”。形而下,是指物理世界、物質(zhì)世界有形有相的東西;“器”字,就是指有形相的東西而言。那么,超越于物質(zhì)或物理的有形有相之上,那個本來體性,那個能為“萬象之主”的又是什么東西呢?它是實在唯物的,還是抽象唯心的呢?這是我們自古祖先傳統(tǒng)的答案,不是“物”,也不是“是”,心物兩樣,也還是它的作用現(xiàn)象而已。這無以名的它,便叫作道。例如《老子》一書,首先,“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就是從形而上說起。其實,“大學之道”的道,也是從形而上而來的理念,且聽后面慢慢道來。四是講話的意思,這是古代中原文化習慣的用詞,你只要多看看中國古典民間通俗小說,就處處可見,“且聽我慢慢道來”、或是“他道”、“老婆子道”,等等,真是隨手拈來,多不勝數(shù)。五是漢、魏時期以后,這個“道”字,又變成某一個學術(shù)宗派的最高主旨,或是主義的代號和標志。例如“俠義道”或“五斗米道”之道等。到了唐代,佛家(教)也用它來作代號,如“道在尋常日用間”。道家(教)更不用說,把它視為唯我道家獨有的道了。推而衍之,到了宋代,非常有趣的,在儒家學說學派之外,卻另立一“道學”名詞,自以為在“儒家”或“儒林”之外,別有薪傳于孔、孟心法之外的“道學”的道,豈不奇而怪哉!“德”字的內(nèi)涵“德”字,我們現(xiàn)代人,一看到“德”字,很自然地就會聯(lián)想到“道德”,而且毫無疑問的,“道德”就是代表好人,不好的,便叫他“缺德”。其實,把這兩個字聯(lián)系在一起,是漢、魏以后,漸漸變成口語的習慣,尤其是從唐代開始,把《老子》一書稱作《道德經(jīng)》。因此,道德便成為人格行為最普通,又是最高的標準了。但是,根據(jù)傳統(tǒng)的五經(jīng)文化,又有另一種解釋,“德者,得也”。這是指已經(jīng)達到某一種行為目的,便叫德。《尚書?皋陶謨》篇中的定義,共有九德——九種行為的標準:“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痹凇渡袝?洪范》篇中,另外說到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痹凇吨芏Y?地官》篇中,又有講到六德:''知、仁、圣、義、中、和“天”字的五個內(nèi)涵“天”字,真是“我的天哪”!讀古書,碰到這個天字,如果要仔細研究,也不是那么容易,同是一“天”看它用在哪一“天”的意義,我們現(xiàn)在把它歸納起來,也與“道”字一樣,有五個內(nèi)涵。一是指天文學上天體之天,也可以說,包括了無量無邊的太空??刹皇菃??外國叫航行太空,我們叫航天,并沒有兩樣,各自文化不同,用字不同而已。這是科學的天。二是宗教性的天,這是表示在地球人類之上,另外有個仿佛依稀,看不見、摸不著的主宰,叫它為天。在我們上古以來的傳統(tǒng)習慣上,有時和“帝”字、“皇”字是同一意義。不過,“帝”或“皇”是把那個莫名其妙的東西,加上些人格化的意思而已。如果用“天”字,就抽象得多。在意識上,便有“天人之際”,自有一個主宰存在的意思。
三是形而上哲學的天,它既不代表陳列日月星辰的天體,統(tǒng)屬于自然科學的范圍,又不是宗教性的唯心之天。它既非心和物,又是心和物與一切萬象的根源。它猶如蕭梁時代,傅善慧大師所說的一首詩“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的天。簡言之,它是哲學所謂的“本體”之天。四是心理情緒上的天。它如一般人習慣性所默認的“命”和“運”關(guān)聯(lián)的天。所謂“天理良心”,這是心理道德行為上所倚仗的精神的天。又如說:“窮極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是純粹唯心的天。五是屬于自然科學的范圍,作為時間和空間連鎖代號的天,例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今天、明天、昨天,以及西天、東天等等。大人之學的探討為了講解研究《大學》,有關(guān)于“大人”這個名詞,也必須在研究本文之先,要有一番了解。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禮記》中記載:古人八歲入''小學先由學習灑掃應(yīng)對開始,漸漸地學習“六藝”。灑掃,是人生基本的生活衛(wèi)生和勞作。應(yīng)對,是人與人之間,所謂人倫之際的言語、禮貌、態(tài)度?!傲嚒彼▋?nèi)容很廣:禮:是文化的統(tǒng)稱。樂:是生活的藝術(shù),當然也包括了音樂。射:是學習武功,上古遠程攻擊的武器,以弓箭為主,所以用射箭的射字作代表。御:是駕御馬匹和馬車等駕駛技能。書:是指文字學,包括對公文的學習。數(shù):是指算術(shù)和數(shù)學,是上古科學的基本先驅(qū)。由八歲入''小學",到二十歲,已經(jīng)不算是童子,在家族中,要舉行“冠禮”,算是正式成人了。但是“冠禮”之前,又有一說,十八歲束發(fā),也算成人了。所謂“束發(fā)而冠”以后,再要進修就學,那就要學“大學”了。怎樣才算是“大人”?從字源學上來看,“大人”這個名詞,首先出在群經(jīng)之首的《易經(jīng)》里,就有二十九處之多。例如:在乾卦九二、九五、“利見大人”,升卦的“用見大人”,革卦九五“大人虎變”,等等。但很遺憾的,在《易經(jīng)》上,每次提到大人,也都沒有確切的定義,是指做大官的大人,或是年齡成長的大人。但《乾卦?文言》上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這樣的“大人”,連鬼神也都無可奈何他,天也改變不了他,這又是個什么東西呢?說到這里,我先說一段往事。當年我在成都時,曾經(jīng)和一位宿儒老師,蓬溪梁子彥先生,暢論這個問題。梁先生是對朱熹的“道問學”和陸象山“尊德性”的調(diào)和論者??墒俏覀兘?jīng)過辯證,他只有說,依子之見如何?我就對他說,如果高推《大學》、《中庸》為孔門傳承的大學問,那我便可說,《大學》是從《乾卦?文言》引申而來的發(fā)揮;《中庸》是從《乾卦?文言》引申而來的闡揚?!肚?文言》說:“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绷合壬犃苏f,你這一說法,真有發(fā)前人所未說的見地。只是這樣一來,這個“大人”就很難有了。我說,不然!宋儒們不是主張人人可以堯舜嗎?那么,人人也即是“大人”??!梁先生被我逼急了,便說,你已經(jīng)是這樣的境界,達到這樣“大人”的學養(yǎng)嗎?我說,豈止我而已,你梁先生也是如此。他說,請你詳說之。我便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我從來沒有把天當作地,也沒有把地當成天。上面是天,足踏是地,誰說不合其德呢!“與日月合其明",我從來沒有晝夜顛倒,把夜里當白天?。?'與四時合其序”,我不會夏天穿皮袍,冬天穿單絲的衣服,春暖夏熱,秋涼冬寒,我清楚得很,誰又不合其時序!“與鬼神合其吉兇”,誰也相信鬼神的渺茫難知,當然避之大吉,就如孔子也說“敬鬼神而遠之”。趨吉避兇,即使是小孩子,也都自然知道。假使有個東西,生在天地之先,但即有了天地,它也不可以超過天地運行變化的規(guī)律之中,除非它另有一個天地。所以說:“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本褪怯泄砩?,鬼神也跳不出天地自然的規(guī)律,所以說:“而
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我這樣一說,梁先生便離開他的座位,突然抓住我的肩膀說,我已年過六十,平生第一次聽到你這樣明白的人倫之道的高論,照你所說,正好說明圣人本來就是一個常人。我太高興了,要向你頂禮。這一下,慌得我趕快扶著他說,我是后生小子,出言狂放,不足為訓I,望老先生見諒,勿怪!勿罪!這一故事,就到此為止,但梁先生從此便到處宣揚我,為我吹噓?,F(xiàn)在回想當年前輩的風范,如今就不容見到了!說到這里,我已經(jīng)把《大學》里的“大人”說得很清楚了,如果還不了解,勉強下個定義吧!凡有志于學,內(nèi)養(yǎng)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識,皆能達到某一個水準,稱之做“大人”。至于內(nèi)養(yǎng)的功夫,外用的知識,要怎么養(yǎng),研究下去,自然就會知道。中原文化的精品現(xiàn)在我們先讀《大學》原文第一段,也是《大學》最基本的宗旨所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家讀完了《大學》第一段原后,我要先講正反兩點,請大家留意。所謂正面的:《大學》和《中庸》兩本書,文章很簡要而且美麗,后來的《孟子》一書,也是這樣。我小時候讀書,要學寫作古文,老師們便告訴我們要熟讀、熟背《大學》、《中庸》、《孟子》的文章。那么,文章一定會寫得四平八穩(wěn),而且很好。至于《大學》、《中庸》、《孟子》、《楚辭》的文章,初學不宜,不然,會流于奔放,容易變成狂妄。事實上,《大學》、《中庸》的文章,不僅簡練,也真有溫柔敦厚之美。我個人在三十以后,在多讀古書,多學習了解以后,我又大膽下了一個定論:《大學》、《中庸》、《孟子》是齊、魯文化的精品,也代表了古代中原文學的精華。當然,如《禮記》、《春秋》的文章,也大多如此。至于《老子》、《莊子》、乃至《楚辭》,卻代表了南方文化和文學的精華,使人心胸開豁,意境灑脫。如果比方的說,中原文化猶如唐代杜甫的詩,渾厚有味,好比吃河南、山西的面食,北方的餃子、饅頭。南方的文學猶如唐人李白的詩,豪情奔放,好像白米飯配上魚肉菜肴。換言之,古代中原的文化一文學猶如德國一日耳曼民族的文明,渾厚樸實。南方的文化一文學,猶如法國一法蘭西的文明,風流瀟灑??傊?,希望大家多讀、多念、多背誦,當歌一樣地唱著來讀。那么,必定有如我當年讀書時,老師并不太給你講解,只說,你讀熟了,將來你自己會懂?,F(xiàn)在套一句成語來說,你讀得背熟記牢了,將來你會自己開悟。這是正面的經(jīng)驗?!洞髮W》修養(yǎng)的次第現(xiàn)在我們正式研究《大學》第一段的四句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文就是這樣簡化。如果用現(xiàn)代的觀點來說,這種古文,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簡體文。把人類的意識思想、言語,經(jīng)過濃縮,變成文字,但永遠保存意識思想的原有成分,流之久遠。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古文。過去所講的《大學》一書中有“三綱八目”的說法。是哪個“三綱”?是哪個“八目”呢?答案是這樣的:《大學》書中首先提出的“明德”、“親民”、“至善”,便是三綱。那八目呢?是《大學》后面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對于《大學》一書,指出有“三綱”之說,也不盡然!事實俱在,如說《大學》一書的綱目,應(yīng)該說它有四綱、七證、八目才對。那么,四綱是什么呢?就是在“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之上,一個最重要的前提“道”字,也可以說是大學之道的“大道”。詳細的理由,待我們慢慢地“明辨但可以從''以經(jīng)注經(jīng)”的原則去探討,只要從《大學》開頭兩段的本文中,就可看出來事實俱在。本文中不是明明白白地寫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嗎?所以“大道”或道,才是首綱。那么,為什么又特別提出“七證”呢?因為《大學》本文,在四綱以后,跟著就提出有七個求證大道與明德的學問程序,也可說它是求證大道的學養(yǎng)步驟。就是知、止、定、靜、安、慮、得。這就是《大學》學問的綱要所在。過此以后,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目,才是“親民”的實際學問和修養(yǎng)。也可以說,初由“大道"到“明明德”,就是自立自修的學問,也就是“內(nèi)圣”之學,也可以說是“內(nèi)明”之學。再由明明德到親民,才算做到真正修齊治平的功德,便是自立而立人,自利而利他的“外王”之致用。但無論是自立的“內(nèi)明”,或立人之道的“外用”,都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才算是人倫大道的完成。了解了這些預備學識以后,我們再來用白話文的方式,試著簡單的直譯《大學》首先的四句書看看:“大學的道,首先在明白明德的修養(yǎng),然后才能深入民間做親民的工作,達到極其圓滿的至善境界”。當然啰!這樣直譯了《大學》的原文,無論怎樣說,已經(jīng)是隔夜油炒飯,肯定不是原來的本味了!況且對這四句書的四個句詞的內(nèi)涵,也是隔靴搔癢,始終抓不到重點。因此,還要一點一點、一層一層來抽絲剝繭再加研究。既然知道用白話文直譯古文的內(nèi)涵,畢竟似是而非,完全不是那個味道,那只有用孔門所教治學的方法,所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來抉擇它,也就是現(xiàn)代所說用分析、歸納的方法來研究了。自立立人而達于至善第一,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所謂春秋末期、戰(zhàn)國先期的階段,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本來就儒、道并不分家的一個道統(tǒng)時代。即使諸子百家之說,也都是標榜一個“道”字作定點。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人倫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先要明白這個“明德”。上古傳統(tǒng)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導你做一個人,完成一個人道、人倫的本分。不是只教你知識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得好不好。因為做工、做農(nóng)、做小販、做官、做學者、做皇帝,那都是職業(yè)的不同。職位雖不同,但都須要做人,才是本分。你的職業(yè)職位果然榮耀顯赫,而人都做不好,做人不成功,那就免談其他了。第二,“大學之道”的道,是根本,也可以說是體?!懊鞯隆笔怯傻赖闹掠?,是從道體出發(fā)的心理和身體力行的行為?!坝H民”是由個人學問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間,親身走入人群社會,親近人民而為之服務(wù)。這便是明德立已以后,外用到立人的目的。最終的結(jié)果,無論是個人立己的明德,或是外用立人的親民,都要達成''至善”的境界。第三,我們這樣的說法,怎樣才可以表達得更明白一點呢?那只有用“因明”(邏輯)的辦法,借用相似的比類做譬喻、做例子,或者可以比較明白一點。怎樣借譬呢?那只有向鄰居的佛家去商量,借用佛學來做說明了!自覺覺他而覺行圓滿佛,是古代印度梵文“佛陀”的簡譯。佛是什么,在中文來說:佛者,覺也。覺個什么?覺悟心性的自體。怎樣才能自能自覺心性自體成佛呢?那必須先要修行大乘菩薩道的功德,所謂自利等于儒家的自立、利他等于儒家的立人,達到福德資糧圓滿,智慧資糧圓滿,才可以成佛。所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叫作佛。如果用佛學來比方儒家學說,佛就是圣人的境界,菩薩就是賢人的境界。菩薩是梵文“菩提(覺悟)薩埋(有情)”的簡稱。我們借用佛學這個比例來說明“大學之道”。那么,“明明德”是自覺,“親民"是覺他?!爸褂谥辽啤北闶怯X行圓滿而得道成圣了!這樣就恰如列子所說:“東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了解了前面所講的理念之后,就可以明白這四句綱要的下文,所謂知、止、定、靜、安、慮、得七個層次的學問修養(yǎng)次序,完全是銜接上文四句的注腳?!爸苟笥卸ā钡健皯]而后能得”,它究竟得個什么呢?那就可以明白是得到明德之目的。不然,這個“明明德”,也不知道從怎樣明起?當然,既能達到明德的境地,那就真能達成“大學之道”這個道的境界。這樣便可能了解從漢、魏以后,儒、佛、道,把各個自家修行的成果,都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習慣用語,統(tǒng)統(tǒng)叫做“得道”。其實,得道這個名稱,也就是從《大學》“慮而后能得”這個理念而來的。由此演變,到了唐、宋以后,佛家的禪宗普及流行,大致標榜禪以“明心見性”而得道。道家也相隨而來,標榜以“修心煉性”而得道。儒家的理學們,也自標榜以“存心養(yǎng)性”而得道。曾子這一句“慮而后能得”的內(nèi)涵,是多么雋永有味??!同時,禪宗把得道叫“開悟”,真正開悟了,才是明白佛學的理念,也有叫做''明覺”的,這明覺或覺明,與明得和得道,都只在名詞的表達現(xiàn)象上,依稀恍惚,僅有輕云薄霧,忽隱忽現(xiàn)的界別而已。解脫這些“名相”的束縛,就并不無多大差別了。第二篇七證的修養(yǎng)功夫千古難明唯自“知”至于《大學》一書中,有關(guān)“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我所謂這是“大學之道”的“七證”(七個修證的層次),看來平平淡淡,其實,這不但是曾子特別提出孔門心法求證實驗的修養(yǎng)功夫,同時也代表先秦儒道本不分家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教化學養(yǎng)的特色。如果我們對中國佛、道兩家的發(fā)展史略有了解,就知道這個'‘知、止、定、靜、安、慮、得”的“七證”說法,從秦、漢以后,就被道家修煉神仙之道所引用。到東漢以后,佛學傳入中國,講究修習小乘禪定的羅漢果位和修證大乘道菩薩地位的止觀方法,也借用了“止、定、靜、慮”的說法。直到現(xiàn)在兩千多年,仍然猶如擎天一柱,屹立萬古而不毀。我們先要了解這個文化歷史的差距,然后再反過來借用佛、道兩家的學術(shù)來加以說明,就比較自然,以免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容易發(fā)生礙難接受的反感!但《大學》所列舉這七個修證層次,第一個便是“知”字。由知覺到知識,知己到知心,乃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他知,都是假借這個“知”字而來?!爸?就是“知",還有什么問題呢?如果你仔細研究,問題可多著咧!我們的生命,為什么會有一個作用,能自然知道一切事和一切物呢?自古以來,大家也都認為天生而知,或者說,因為我們有靈性、有心,所以便能知一切事物。依照現(xiàn)代人來講,因為生物有腦的作用,所以便能知一切。但是無論你說是靈性也好、心也好、腦也好,這還只是人類文化文明所產(chǎn)生的,人們自己認定的學說。究竟“能知之性”的第一因,從何而來,如何產(chǎn)生,仍然還是科學、哲學上一個大問題。這和宋儒理學家所主張“性理”或“理性”之知,以及明代著名理學家王陽明先生,特別從孟子學理中提出的“良知”、“良能”之說等,實在也還存在人類文化史上從來也未解決的基本問題。如果我們從中國哲學史來看,尤其是佛家的哲學傳入中國以后,往往把“知"和"覺"字隨便解釋為同一義語。但從邏輯(推理)和科學分析來講,這兩個字義又不能隨隨便便含糊同用。所以在心理學和醫(yī)學上,知覺與感覺,必須清楚地分別。例如在唐初時期,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弟子,荷澤神會禪師,就直接提出“知之一字,眾妙之門這是肯定地說,知,就是入德之門。知,便是明道悟道的最基本的作用。無知的,就如木頭石塊,與道無關(guān)了!以現(xiàn)代人來說,一個人,如果變成了植物人,他的些許反應(yīng),算是有知無知呢,或只是生理的反射而已呢?可以說,這還是一個存有爭辯問題。人如死了,這靈知之性,究竟還存在不存在?這也還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即便不談這些問題,這一知,就是人性生命的第一因嗎?荷澤所說,''知
之一字,眾妙之門”,以及王陽明的良知、良能之說的“知性”,完全對嗎?這個問題,在中唐、晚唐時期,當禪宗光芒四射的時代,早已有禪師們對“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提出無言的反應(yīng)。最有名的如禪宗公案記載,有一位香嚴禪師,跟汾山大師參學很久了,謝山禪師卻對他說,你問一答十,問十答百,這些都是你的聰明伶俐,意解識想。對于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你試說一句看?謝山這樣一逼,弄得他茫然不知所云。他便自嘆說,畫餅不可充饑。請求謝山為他說破。謝山說,假如我告訴你,你以后一定會罵我,我說的是我的,始終與你無干。香嚴禪師聽了,就把平常所看經(jīng)書文字燒了,憤恨地說,這一生決定不學佛法了,只做一個到處旅游,混飯吃的和尚算了,免得自己勞役心神。因此,就向謝山拜辭,哭著走了。有一次,到了南陽,住在慧忠國師過去住過的寺院里,他很喜歡這個地方。一天,他起來鏟草,碰到一塊瓦塊,隨手一拋,瓦塊打到竹子,啪的一聲響,他就忽然開悟明白了!立刻回到住處,洗好澡,點上香,向活山住的方向叩拜說,老和尚,你真是大慈悲,恩逾父母。如果你當時為我說破,我哪里有今天的事?。∫虼怂蛯懥艘皇踪收f: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謝山知道了便說,這個小子,總算徹底明白了!這就說明忘其所知,才可近于入道之門了!“渾沌”竟不得好報另外,如大家公認為道家的老子,早就提出‘‘絕圣棄智,民利百倍”。他明顯否定那些自認得道的圣人,認為他們便是擾亂蒼生的家伙,那些自稱有知識的智者愈多,人世間就愈不得太平了!所以他又主張“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道無名”等說法。再如道家的莊子,便用一個寓言故事說:“南海有個大帝,名字叫倏。北海有個大帝,名字叫忽。中央有個大帝,名字叫渾沌。有一天,南北兩個大帝在渾沌那里碰頭。渾沌對他們太好了。這南北兩個大帝一商量,我們怎樣才能還報渾沌的恩德呢?會議結(jié)果,認為人人面上都有七竅,所以能夠看,能夠聽,能夠吃,能夠呼吸,只有渾沌沒有這樣的功用,太可惜了!開罷!我們有志一同,同心協(xié)力為他開竅。于是,每天為他打一個洞,到了第七天,七竅開了,渾沌也就死了!這真變成因福得禍,報德以怨了!我們引用佛、道兩家的一些故事,說明他們都同樣認為“知”,并不是心性道體無上妙法。“知”,不是道的本體。換言之,“知”不是“能“知”是由一個能知的“所”生起的一個最初作用而已。沿流不“止”問如何現(xiàn)在研究第二個層次的“止”字。當然,大家都明白“止”,便是停止的意思。但是,耍停止什么呢?這個問題,不是容易輕易可以講清楚的。最好的辦法是,先要了解“止”字有兩個內(nèi)涵:一是“內(nèi)明”之學的“止二是“外用”的“止”。不論是上為領(lǐng)導天下的帝王,下及做一件事業(yè)(包括工、農(nóng)、商、學)的領(lǐng)導人,或是只做一個家長,或是只做一個極普通的平凡人,怎樣把自己的思想行為,做到恰如其分的止?!爸迸c“止”的互動關(guān)系這個,,止”字的定義,涵有內(nèi)明外用的兩重作用。其次,再從內(nèi)明的“止”字講起,才能引申到外用“止”的作用。但不論是內(nèi)明的“止”,或外用的“止”,首先又必須從“知止”這個名言辭句的邏輯次序講起。因為“知止”這兩個字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的話,便有這個問題。先“知”道了才能夠“止”,或是先“止”了才能夠“知"?答案是,先“知”道了才能夠“止”。這是理性的智知作主觀,是主導。那這“知”便是主;“止”便是賓,是客觀的,是被領(lǐng)導的作用。
譬如看到前面有火,便自行停止前進。這便是“知”是主;停止的作用是賓。又如肚子吃飽了,再不想吃了,脾胃滿足了,反應(yīng)到意識或腦,必須停止不吃了。這便是“知”為主;“知”道飽了應(yīng)該不吃,這“止”就是賓了。這是關(guān)鍵所在,不能含糊放過。了解了這個以后,再來研究“知止”或“知止而后有定”,就有理路可循了。換言之,就合于推理的程序,比較容易明白“內(nèi)明”的性理之路了。這樣的結(jié)論,當然是“知”為主,“知”為先導;“止”為賓,“止”是主導所造作的一種境界?!爸埂钡摹皟?nèi)明”之學,是要每一個人,先來明白知道自己的心理心態(tài),自己的心思和情緒。無論是上為天子,下為平民,人們的心思和情緒,從睡醒起來,再到進入睡眠的時候,在這一天的生命歷程中,能夠數(shù)得清、記得完全經(jīng)過多少思想、亂想、幻想嗎?至于其中所起浮生滅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情緒,就更不用說了。誰能把此心思緒,清清靜靜、平平安安地時常擺在一個清明、清靜、安祥的境界中呢?恐怕是絕對不能做到的吧?答案是能夠做到的。問題是人們不知道自己怎么來''知止"。降伏自己的心思而反歸平靜,初步能做到如老子所說的:“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才能漸漸達到“知止”而進入“明德”的境地。在這里,我們再借用禪宗一首偈語來說個明白。一生嚴格教化子弟的臨濟大師,在他臨終前,還寫了一首偈語,特別垂示弟子們要嚴謹修行,不可懈怠。他說: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吹毛用了急需磨這首偈子的文字意思怎樣的呢?第一句,“沿流不止問如何",是說我們?nèi)说乃枷?、欲望、情緒、意識等等,由生到死,每一天,每時、每秒,所有這些心思,猶如一股流滾滾洪流,滔滔不絕,對境動心,或起心造境,綿延不斷地流動,永遠無法使其停止,自問、問人,怎么辦才能得止???第二句,“真照無邊說似他"。但你要自己反省,認識自己天生自性本來就有一個“能知”之性的作用存在。你要自己提起那個“知性”,如無邊際的照妖鏡一樣,自己來看住、管住那些妄想和妄情,猶如自己注定視線,對鏡照面,一直照,不動搖地照,漸漸就看不見鏡子里的面上幻影了。鏡子清靜T!空靈了!如果這樣用功反省反照,那便可以說很像接近了!勉強說就是接近道啦!便是即使是這樣,還只能說好像“似”,但并非是究竟的大道。第三句,“離相離名人不稟”。這是說,人的生命自性究竟的道體,是離一切現(xiàn)象的名和相的。但是人們始終自己不明白。自己不理解,也就不清楚,它也不是永遠稟賦在你身上。因為此身長短是虛空??!第四句,“吹毛用了急須磨”。吹毛,是古代形容鋒利的寶劍,只要把毛發(fā)對著劍峰,一吹就斷,它太鋒利了。這是形容人們的聰明智慮,不管你有多么鋒利,多么敏捷能干,如果不能隨時回轉(zhuǎn)反省自修而還歸平靜,包你很快完蛋,而且此心被習氣所污染,就如滾滾旋轉(zhuǎn)的車輪,不停不回,墮落不堪了。所以說,就算你嗯明伶俐得像一把吹毛寶劍一樣,也必須再磨礪干凈啊!實在難能說一“定”前面研究討論的,是“知止”的“止”是屬于“內(nèi)明”學問的“止”。等于佛學所說的“制心一處”和“系心一緣”的“制止”的“止”。是都屬于佛家小乘觀心地法門的原則。如果從整個地球的人類學立場出發(fā),認真研究這些學問,你可發(fā)現(xiàn)在公元前四五百年之間,同時同樣地,講究人類自己身心性命的修養(yǎng)學問,只有中國和印度,有這一門的科學同步發(fā)展。其他如埃及、巴比倫、希臘,雖然早已有了哲學的雛形,但仍似依稀仿佛,具體而微,后來漸漸形成以宗教為主導的西方前期文化。但講究“止、定、靜、安”的具體研究,毋庸諱言的,以印度佛學為最精祥,也最科學。注意,我說的是指身心性命修養(yǎng)的一門科學。并非說它就是自然科學,如聲、光、電、化等應(yīng)用科學一樣。這個觀念,不可以隨便混淆。“止”與“定”的因果關(guān)系從“知止而后有定”這句話,分“止”到“定”的兩個層次。簡單地分別,“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也可以說,“止”是“定”的前奏,''定"是"止”的成效。因為照這樣的思路來講,我認為對孔門心法的研究,比較起來更有價值,而且對上古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更顯出特色。大小乘的佛學,它的修證原則,最基本的,便是“戒、定、慧”三學。所謂戒學,猶如中國上古文化中的禮學。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是屬于由心理行為起點,推及到立身處世,甚至和世間生物的整體道德息息相關(guān)。它和人類世界所有法律的法理哲學,有很重要的密切關(guān)系。但是人們很隨便地把它歸入宗教的檔案里了,一言難盡。暫且不論。至于關(guān)于“止”和“定”的修證學問,更是佛學求證大覺的中心。從印度梵文翻譯成中文,流傳影響最廣的,就是“禪定”這個名詞。其實,梵文的“禪那”(dhyiana)含有寂靜精思的內(nèi)涵。而魏晉以后初期的翻譯,便借用“知止而后有定”,就叫“禪定”了。到了初唐,玄奘法師又改譯作“靜慮”,這更明顯地是借用“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充分表達出是“思維修”的內(nèi)涵??墒?,在佛學修證上,嚴格說來,“止”和“定”,它的作用和境界,又各有界別、功果的不同。例如佛說“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這是很恰當?shù)男稳?,人們要把這個紛紛擾擾的心思暫停“止”下來,就必須如力大無比的大象,有能從奔濤滾滾中,截斷眾流,橫身而過的大勇才可。這便是“知止”而“止”的狀態(tài)。至于“止”的外用方面,大略說來,每個人立身于這個社會,都要給自己定位,也就是自己要確定這一生要干什么。在做一件事的時候,要知道自己怎么做,“止”于這一理念上,才能處變而寵辱不驚,處事而無悔。如能做到這個樣子,在滾滾紅塵里,也算得是一等一的人了。九次第的修證功夫然而,在大小乘的佛學里,又把“止”和“定”的功果境界,統(tǒng)名為“三摩地”,舊譯為“三昧”,玄奘法師叫“奢摩他”,這都是文字言語發(fā)音有差異,用字不同。另有一個譯名叫“三摩缽底”,這是指“定”和“慧”同一境界之果。好像等于“知、止、定、靜、安、慮、得”的總和。佛學對于“定”學有什么說法呢?這要提出大、小乘佛法對于定學不同的原則了!佛說小乘的“內(nèi)明”、“定學”,通稱為四禪八定,是世間任何宗教、宗派,或一般學者都可能進入的一種身心修養(yǎng)境界。它的進度分作四禪:初禪心一境性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三禪離喜妙樂;四禪舍念清凈。它的心智境界分作四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但佛說四禪八家是共法。也就是說,佛法和其他方面的修證程序,在身心的過程上,自有彼此經(jīng)驗相同,身心感受相同之處。至于佛法另有不同于共法的“定”境,就是阿羅漢的“滅盡處定”。所以佛學把它綜合起來,便叫做“九次第定”。這便是小乘佛學修證功夫的學問。如果以中國上古傳統(tǒng)文化儒道未分的道學來講,這是“內(nèi)視"和''精思”的實際學養(yǎng)的內(nèi)涵,有科學性的實驗,更非盲目迷信崇拜信仰,就能達到的境界。如早于孔子而生的管仲,便提出“心術(shù)”的重要,而且說“思之,思之,鬼神通之”。遲于孔子而生的莊子,就用“神明來舍”來表達。但須知管子、莊子所說的鬼、神,并非如童話和民間通俗小說的鬼神。鬼,是指精神陰暗不明的狀態(tài)。神,是指上下通達的名詞。如照小乘佛學的四禪八定來講,都性于“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境界。在大乘的佛學里,固然也肯定四禪八定的甫耍,但卻以“止”(奢摩他)的“觀”(毗缽舍那)兩個中心,概括了“定學”和“慧學”的整體功用。當然,最主要的,也是最后的,必須以“慧學”的成就,才是入佛智覺的真諦?!坝X”與“觀”的四個層次在心理作用上,還有一層重要的說明,那就是說,怎樣才能達到止、定的用心呢?這在小乘的“禪觀”的方法,又指出有“覺”和“觀”的兩個作用?!坝X”是包括知覺和感覺。“觀”是指理性“智知”的心態(tài)。當你自己返照,追索自己的思想心念時,你一定可以知道自己現(xiàn)在的心念思想現(xiàn)狀。細一點來說,當你意識正在思維或在煩憂的時候,同時也有一個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心理學上,這個作用可以叫它是監(jiān)察意識。在哲學的理論上,便可叫它是理性或理智的作用。換言之,無論你在思想紛飛,或是喜怒哀樂發(fā)作的時候,自己必然知道。明白了這種淺顯的道理,就可知道小乘禪觀所說的“覺”,便是指這種知覺和感覺的作用。“觀”是指同時有了解自心,觀察自心的本能。因此,要達到修止修定的成果。可另作四個程式:一為有覺有觀。是初步的禪修境界。二為有覺無觀??赡苁前牖杌蕹翛]的境界。三為無覺有觀??赡苁切乃汲鑫?,浮想紛散的境界。四是無覺無觀。達到心境一片清明的境界。如果一個人對心性修養(yǎng),真能達到這種程度,當然是合于'‘大人之學”的“知止而后有定”的一種標準。但在大乘佛學來講,即使修養(yǎng)到此程度,也只可以說達到半途,未盡全程。大乘佛學對于修習止定的說法,又是怎樣一個原則呢?玄奘法師翻譯的佛學里,不用“有覺有觀”,卻有更精細的描寫,叫“有尋有伺二尋,譬如靈貓捕鼠,目睛不瞬,四足踞地,首尾一直等在那里。尋,猶如拿一支手電筒來找東西。伺,猶如千萬支電燈光下,照到物件投入光中。所以,初步用“有尋有伺”的心態(tài)去捕捉自己此心的一番清凈增地。慢慢純熟了,便到達第二步的“無尋唯伺”的心境。也就是已經(jīng)不用太費心力,自然可以到達了。最后達到“無尋無伺”的地步,才能使意識清明,心如明鏡的境界。此外,還有配合心理生理作用的喜、樂情況,和暖、頂、忍等身心同步轉(zhuǎn)化的作用,一言難盡。寧“靜”致遠究如何“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這兩句的“靜”和“安”。從人們的心理意識來講,一個人如果把心定下來時,當然便有一種較為寧靜的感受。尤其每天活在極度的忙碌緊張當中的人,只要能夠得到片刻的寧靜,就會覺得是很大的享受。但也有些人習慣于忙碌緊張的生活,一旦寧靜無事下來,反而覺得無比的寂寞,甚至自生悲哀之感。在人群社會中,這種比愛好寧靜的人的比例,至少超過三分之二以上。其實,人的思想意識和情緒變化,非常忙碌,并無片刻的寧靜。那些學者、文人、藝術(shù)家、科學家、詩人們,并不一定是愛好寧靜的!只可能并不太注重外物的環(huán)境,而習慣于一種相似的“定”境之中。有時,忽然撞著一個特別的知覺或感覺,那便是一般人所說的靈感、直覺,甚至叫它是直觀。其實,始終還跳不出意識的范圍,并非是真正的寧靜中來。重點在“淡泊”上有人會說,“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總算是真正的寧靜吧。答案是差不多了。不過,你須要特別注意的,孔明先生這兩句話的要點,首先在于“淡泊明志”的“淡泊”上。既然肯淡泊,而又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那當然可以“寧靜致遠”了。一個人淡泊到了如孔子所說的,“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那當然是人生修養(yǎng)達到一種高度的寧靜意境??酌饕簧膶W問修養(yǎng),就得力在這兩句心腹之言?!皠印迸c“靜”的現(xiàn)象在科學和哲學的觀點上,研究這個世界,這個宇宙,怎樣叫做“靜”或“靜態(tài)”?而且,真正有一個“靜”的作用嗎?中國文化,基本上,并未在哪里真正說過宇宙是靜態(tài)的,也沒有確認有一個靜的作用。例如《易經(jīng)》,開始便在《乾卦?象辭》上說“天行健”,怎么叫做“天行健”呢?這是說,這個宇宙天體,它永遠在動?!靶小弊郑褪切凶哌\轉(zhuǎn)的道理。至于下一句“君子以自強不息”,那是教人們也要效法天地,永遠要自立自強,不要偷懶止息。天地宇宙,,如不運轉(zhuǎn),那么,便如《易經(jīng)》所說的道理“乾坤息矣”。息,不但天地宇宙永遠是在動中,萬有的生命,也永遠在動中。所謂的靜,只是緩慢的動,或可說是太過快速的動,所以在感覺上叫它是靜。其實,并沒有一個真正的靜。例如老子說:“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是謂復命?!彼^的靜,是一種生生不已,綿綿不絕,極大快速而卻像緩慢的動作而已。譬如物理的真空,并非絕對的沒有,它具有壓力,也同時存在反壓力,它能破一切,也能存在一切,只是人們還沒有完全知道如何利用它而已。地球在宇宙間永遠在動,并沒有一分一秒停止,但我們在大動中生存習慣了,反而覺得大地好安靜。人們在車中、船上、飛機上,可以安靜的休息或睡眠,并不會隨時覺得車和船在行駛中,或飛機在推進中,并沒有一個真正的“靜”。但是相反的,天地宇宙之間,也沒有一個真正的“動二所謂“動”和“靜”,只是正反、陰陽、一體兩面的一種變化規(guī)律,在人們的意識、知識上,假名它是“動”是“靜”而已。同樣的道理,“空"和"有“,也同是這個原則?!吧焙汀皽纭币膊焕狻P味现赖摹办o”那么,究竟有沒有一個真正的靜態(tài)呢?有。這是說在心理意識作用上,在物質(zhì)世界的現(xiàn)象上,都是有的。換言之,說并無一個真正的動和靜的分別,是指形而上的道體功能而言。至于在有形有質(zhì)的后天作用上,動和靜,的確是有比量比較的不同。尤其在注重“內(nèi)明”之學,作心理修養(yǎng)方面,更容易體會到靜態(tài),它和起心動念之間,大有差別的不同。其實,也可以說.在心性修養(yǎng)上,它和“止”“定”的境界,是在程度上有深淺的差別而已?!洞髮W》所說治心的方法,第一步便是“知止”。所謂“止”的方法,就如治水一樣,姑且打了一道堤防,先用智知來制心一處,漸漸分散流量,加以疏導。將此心猶如奔競的流水,引入渠道以后,歸到一個平原湖泊的時候,漸漸變成止水澄波,清風徐來,微波不興。就是達到了“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了。但必須要知道,這樣的“定"境,只是“內(nèi)明”自修治心的一?種現(xiàn)象,還不是定慧的一種最高境界。然后由“定”到“靜”,那便是指“定境”上量和用的不同。靜到了與外界隔絕,猶如《書經(jīng)》記載大舜:“烈風宙雨弗迷?!庇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是山崩地裂,也如不見不聞,只有一個心境的靜境存在。但縱使這樣,也還是靜的一種過程。如由靜境再進深入,就可到達沒有內(nèi)境外在的不同,到這里很難說清楚,只好用佛學《楞嚴經(jīng)》上的活“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來表達。不過,特別要注意,它所說的“光通達”的光,并非如?般宗教迷信者所解說的,如電光,或是太陽、月亮似的光,或者在頭頂上,畫一個光圈的光。這里所說的光,是形容詞,是智慧成就的光,并非有相的光亮。千斤之重的“能”字有了前面所講的理解,再看他所用每一個“能”字,都不是只為寫文章做介詞或語助詞而用的!先由“知止”,才能夠得“定”:再由“定”了,才能夠得“靜:這一直連下來的“能”字,實在是一字千斤之重,不可輕易忽略過去。有些年輕同學,學了幾天或兒個月的靜養(yǎng)功夫,便自吹的太大了。我只好笑說:“你真能,我愧未能?!敝袊乃渍Z說得好,你真“能干”能才干。不能而干,安得不糟且糕哉。再說,“定”和“靜”的差別,只好再借用水作譬喻:我們把流動中的濁水,裝到一個容器玻璃杯子里,先讓它不再流動了,便似“止”的狀態(tài)。然后投進一點明磯,漸漸使水質(zhì)澄清了,便似“定”的狀態(tài)。等到水里所有混濁的泥沙,完全沉到杯底,水凈沙明,玻璃與水,內(nèi)外通明一色,便似“靜”境的類比了。無處將心為汝“安”既然已經(jīng)''靜”了,為什么又說“靜而后能安”呢?通常我們都說安靜一點,安定了才會靜,為什么《大學》卻說靜了才能安呢?我們個人或人群社會,和外物的情形一樣,當亂哄哄的時候,只要安定下來,才有寧靜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所以便有慣用的“安靜”這個口語。但《大學》所講的“靜而后能安”,是由講究心性修養(yǎng)的“內(nèi)明”的實踐經(jīng)驗,以及“外用”在人群社會的歷史經(jīng)驗得來的總結(jié)定論,由靜才能安。心亂則身不能安,社會動亂則國不能安,這是很平凡的現(xiàn)實。至于說到“內(nèi)明”之學,由心性修養(yǎng)到“靜而后能安”的境界,它的實際情形,曾子在《大學》本文中,并無進一步的說明。事實上,“安”之一字,真的很難說。不得已,只好再向左鄰右舍去找。但道家說的太玄,是偏于生理和物理的變化而言,恐怕大家誤解,反而離道愈遠。因此,還是向佛家借用,較為合于邏輯。須先做到身“輕安”如果要講修“止”、修“定”的方法和理論,向佛家輸入,的確是貨真價實,一點欺人不得。我們在前面研究“定”學時,已經(jīng)提過佛家還有“暖”、"頂”、“忍”和“世第一法”這些“四加行”。所謂“加行”,猶如現(xiàn)代“加工”的意味。無論在大小乘哪一種修“定”的方法,都有這種“四加行”的附帶作用。在大乘的修習“止、觀”的原則上,總結(jié)經(jīng)驗,把這種“四加行”,歸到一個很扼要的名詞,就叫“輕安”。它包括“心輕安”和“身輕安”兩個方面。所以真正作“內(nèi)明”之學的心性修養(yǎng)功夫,到了“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的層次,便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此心此身,兩者都有一種“輕安”清新的感覺。不過,還沒有到達如《易經(jīng)?系辭上傳》所說,“洗心退藏于密”的高層次。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后,便可知道與“輕安”相反的,就是“粗重”了。我們平常一個人,心粗氣浮,那是很習慣的自然現(xiàn)象。至于這個身體,無時無刻不在病態(tài)的粗重拖累之中。不過,人們已習慣于這種粗重感覺,如果忽然覺到輕靈的沒有身體感受.一定會發(fā)狂,自認為沒有我了!所以,道家和佛家、傳入西藏的密宗一樣,有些人拼命修氣、修脈明點、拙火等等。想把自身轉(zhuǎn)化而飛空無跡,卻忘了佛所再三告誡,以致去不掉“身見”,反而增加“見惑”的障礙。同樣的,也不明白老子所說,“外其身而身存”的原理。徹底“安心”的故事如果要再進一步了解心安和安心的上乘道理,且讓我們簡略了解二祖神光的故事,可供大家參考。神光禪師,在他出家以前,是一位研究《易經(jīng)》等學問很有造詣的大學者。為了追求形而上道,自己在香山河南打坐修定很多年。已有相當?shù)男牡?,并非泛泛之輩。后來,他聽說傳佛心印的禪宗祖師達
摩大師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他就來求見大師,向他求法。達摩祖師一見,對他大加訓斥一頓,使他難堪。但他為了表示極其至誠懇切的決心,甚至砍下了自己的臂膀。達摩大師因此而逼問他:“你要求什么?”神光便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边_摩大師說:“將心來與汝安?!保隳眯膩恚覟槟惆?。)神光聽了,愣了半天,說:“覓心了不可得?!保ㄎ艺椅业男模趺匆舱也坏皆谀睦锇?)達摩大師就說:“與汝安心境”(我已經(jīng)為你安了心了)。神光因此大悟,成為中國禪宗的第二代祖師。請想,這個故事,同《大學》的“靜而后能安”,你說有關(guān)還是無關(guān)呢?到底達摩和神光是怎樣安心的,這便是“洗心退藏于密”的真奧妙了。但須達到“靜而后”再來體會才行。接著“靜而后能安”以后,便是“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可以說,由“知止”開始,一直到“定、靜、安”的程序,是“內(nèi)明”學養(yǎng)“定”學的功夫?qū)哟?。所謂“靜、安”,是“定”學效果境界的擴充。至于“慮”和“得”,那便是“慧觀”智知的成果?!皯]”及“思”、“想”的意義“慮”字,原來是作思想的思字解,同時也有轉(zhuǎn)注為憂思的意義。大體上屬于以思想的思字為中心?!洞髮W》用“慮”字代表“精思”的意思?!跋搿弊?,是屬于在心理上,頭腦里的粗淺現(xiàn)象。叫它為''妄想",甚至叫它是“妄心”。因為這種現(xiàn)象,它跳躍不定,莫明其妙地一會兒自來,而又不知所以,一會幾又轉(zhuǎn)過去了。它是虛妄不實在的,所以命名它是“妄想”。至于“思”字,它跟“妄想”不同,它是細致的、寧靜的,并不像“妄想”一樣,有擾亂自心的作用。譬如我們讀過的書,或經(jīng)過了的事,忽然忘記了,便要拼命去追憶、尋找,這便是“想”的作用。如果記得非常熟悉的書或事情,根本不用費心去找,自然而然.輕輕松松就知道了,這便是“思”的作用?!皯]而得”的道理這個“慮而得”的道理,就如子思著《中庸》所說“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境界。等于佛學所說的“慧觀"或“觀慧”是相同的情形。那么,慮而后能得,得個什么呢?因為經(jīng)過“知、止、定、靜、安”的治心修養(yǎng)以后,思慮的慧力開發(fā)了,就可得入“明明德”而見道的真正成果。這便是關(guān)照上文,“大學之道”與“明明德”,不是空言思想,是有它實際的學養(yǎng)內(nèi)涵啊!因此,他的下文,便有“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結(jié)語。他是說,任何一樣東西,都有一個根本的基因,也有一個頂點的末端。任何一件事情,總有最初開始的動因,然后,才有最后成就的終結(jié)。如果一個人能夠知道哪個應(yīng)該是在先要做的,才能得到最后好的成果。那么,他就可以接近入道之門了!同樣的道理,你要明白"大學之道”、“明明德”的學問成果,必須要知道先從“知、止”開始,逐步漸修,進入''定、靜、安、慮”,而得到明悟'‘明德",才可以說真的能夠接近“大學之道”的大道了!第三篇內(nèi)明之學現(xiàn)在我們再來讀一讀曾子文章,是怎樣的大手筆。且看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我們讀過這一段文章,是不是覺得與上文一節(jié)沒有銜接緊湊,且突兀,覺得不合邏輯。事實上,大為不然。他是銜接上文說“內(nèi)明”之學以后,接著便說如果你真明白了“明明德”,耍想自立立人,
自利利他,親自涉世來“親民”濟世,把“內(nèi)明”之學付之“外用”,求得天下太平,而功德圓滿,那你必須要知道“外用”、“明明德”的重點是從何做起。所以他先來一記劈頭痛棒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然后又來“物格而后知至……”一路又倒轉(zhuǎn)回來。如果講文章的邏輯,他是非常合于邏輯的原則。因為他先把問題的“平天下”用做前提,然后一正一反來歸結(jié)定論,統(tǒng)在一句“致知在格物”,和他起先講“內(nèi)明”之學的“知止”的智知,互相呼應(yīng),嚴謹明快.毫無半點滲漏。至于有關(guān)怎樣才是“誠意"、“正心”等修齊治平之學的細節(jié),統(tǒng)在后文分別開示。莊子所見略同我們讀了這一段文章,也很容易聯(lián)想到莊子。在莊子的著作里,有一段文章的觀點,正好用來作《大學》這一段內(nèi)涵的注腳,那你便會豁然而悟了!現(xiàn)在,且讓我們列舉莊子所說的: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無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無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引用來反映曾子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一段內(nèi)涵。說明古來中外的英雄帝王,或是現(xiàn)代的英明領(lǐng)導們、老板們,是否都能自知有沒有圣人之才,有沒有圣人之道。并且還有一個,便是曾子提出的最重要的“明明德”之德。如果缺德,即使是有圣人之才,有圣人之道,也都不夠格做一個平天下的人?!笆ネ酢表毜滦g(shù)兼?zhèn)渫瑯拥牡览恚浅F婀值?。從印度輸入的佛學,釋迦牟尼也有相同的說法。佛學說到真能治平天下而致太平的帝王(領(lǐng)導),他的功德已等同于佛。這種明王,叫做“轉(zhuǎn)輪圣王”。但他也和中國文化中春秋三世“衰世、升平、太平”的觀點一樣。轉(zhuǎn)輪圣王也分幾等,上等是能致天下太平的金輪圣王,其次是銀輪圣王,乃至銅輪圣王、鐵輪圣王。所謂轉(zhuǎn)輪的意思,便是力能挽救一個時代,等于轉(zhuǎn)動時輪,使它轉(zhuǎn)進太平,才算在歷史上具有圣王的功德。總之,治世的德術(shù),在兩千年前,在中國整體文化中的儒、道兩家為主。連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學術(shù)之外,后世中外所有的著作,可以大膽地肯定,都是末流枝節(jié)而已,可以救一時之弊,而不足為千秋定論。知所先后的知性從“明明德”開始,由“知止"直到''慮而后能得",我們把它暫且歸到個人自利的“內(nèi)明”修養(yǎng),而達到自立的“明明德”。每一個進步的程序,都有它的境界和實效?,F(xiàn)在又忽然來一個峰回路轉(zhuǎn),把“明明德”推廣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上去。也等于說,把它推展到“在親民”的作為上去,倒也順理成章,言之有理。但指標擺得那樣高,目標又那么大,卻又把它的中心重點,緊箍在個人學養(yǎng)的“誠意、正心、修身”的范圍。這就好像要你出來試一下身手,去做一番“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業(yè),卻又要你稱量一下自己,是否自己的學養(yǎng)已經(jīng)達到真正“誠意、正心、修身”的標準呢?這豈不像叫一個人已經(jīng)躍馬揮鞭,正要揚長而去,他卻又來當頭潑你--桶冰水,使你只好兜轉(zhuǎn)馬頭,趕快回家去抱枕頭,靜思反省一番嗎?要你沉思反省,那也可以,但他又再出?個難題,告訴你說,你要做到真正的“誠意、正心、修身”嗎?那你必須要明白“致知”的“知”啊!你想要明白這個“致知”的“知”嗎?你必須“格物”了才可以啊!反過來說,你真能做到了“物格”,便對那個“知至”的“知”就一定明白了!明白了“知至”的“知”以后,你才知道當初由“知、止"到''慮、得”所明悟的“明德”之妙用,才能真止做到“誠意、正心、修身”品德,然后才可以有自知之明,可以知道自己立身處世的方向。那么,“齊家”也好,“治國”也好,“平天下”也好;或是盡此畢生一世,高臥林泉,老死牖下也好,都可以無憾平生矣!但“物格知至”的“知”,以及與最初“知止而后有定”的“知”,是同?是異?卻不可籠統(tǒng)認定,此中大有文章??!胎兒是否有“知”?現(xiàn)在先由“知”這個字說起。當然,“知”,就是人性本有能知道的知覺作用。我們照現(xiàn)代的習慣,用研究科學的分析探討來說,例如一個嬰兒,當他在胎兒的階段,你說是有知,還是無知?這也正是現(xiàn)代生物學與醫(yī)學所追尋的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確切的定論。其實,當嬰兒住胎的時候,是已經(jīng)有知的。不過,人們卻將胎兒的這種“知”性,叫他是本能反應(yīng),或是生理反應(yīng)而已。當嬰兒出生以后,這個知性,似乎遠不及生理的物理反應(yīng)明。換言之,不及感覺作用的明顯。這是因在嬰兒初生及其成長階段,后天知性的意識分別作用,尚未成長熟習,所以他的所''知"性,只偏重在生理物理的感覺狀態(tài)上發(fā)生作用。如餓了、痛了,或不舒服時,就會哭。其實,知道有感覺,也可以說感覺知道了,都是知性的所“知”之作用。只是我們成人,把純屬于思想、思維的作用,叫做“知性”,只是把知性的比較善良面的,叫它是“理性”。把屬于感官及其神經(jīng)作用的生理反應(yīng),叫做“感覺”。在感覺的時候,如果起了辨識的作用,就叫“知覺”。在感覺或知覺的過程中,同時又起了所謂七情六欲等作用,這種一時的心情狀態(tài)就叫作“情緒”,這種情緒持續(xù)較長的時間,就叫作“感情”。不論是一時的情緒,或較持久的感情,經(jīng)年累月累積下來,又形成了每個人的習性,而成為人格的一部分。這些復雜細微的各種心理狀態(tài),其實,都是涉及廣義的“知”的一個妙用。如果要再深一層研究探討,那么,一切生物中的動物,是有知性的嗎?答案,有的。只是和人類的知性相比較,在許多種生物類中,它在知性的作用上,占有多少成份的差異而已。所以說一切具有靈知之性的,便叫做“眾生”。那么,例如細菌、微生物、植物等,也都有知性的嗎?答案:這個很難說。照現(xiàn)在科學的分類,這些只有生生不已的功能作用,是屬于化學物理的作用;但如再向上細推,自然物理的化合,生生不已,它是種形而上本體功能的生知,或是感知,待將來科學與哲學重新會合時再說吧!但我們?yōu)槭裁磿谥v到“致知格物”的時候,牽扯到這些問題呢?第一,大家要知道,由西方學術(shù)源源而來,輸入東方的時候,我們同時通過日本,翻譯西方文明中自然科學的知識。當初,便把自然科學叫作“格致”之學。第二,大家要知道明代理學的大儒王陽明,他在少年時期,研究探討儒家的理學,好學深思,要想明白“致知在格物”的真義,便曾對著竹子,用心去格。竹子是物,用心對著竹子在格物,這不能說是不對吧!他是打起精神,用心不亂,專心致志去格竹子。不像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樣輕松瀟灑:也不像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那樣的閑情逸致。所以他格了不久,格到心胸發(fā)病了!因此,后來他才下一定論,“格物”的意思,是格去心中的物欲,并非是對著外物來硬格的。明辨“能知”與“所知”現(xiàn)在最重要的,仍然先要回轉(zhuǎn)到知性之“知”的問題上去。前面我們提過當嬰兒初生的時候,本來就具備有先天而來的“知”性,但他經(jīng)常處于一種安穩(wěn)的狀態(tài)中,臼有一種明暗不分、恍恍惚惚的境界。當然不是成人以后那樣已經(jīng)形成意識,能夠分別是非好惡的作用。換言之,嬰兒在成長過程中。腦門的頭骨合攏,也就是醫(yī)學所說的鹵門嚴封以后,受到成人生活動作的影響,以及眼見、耳聞,有關(guān)外界環(huán)境等等的薰習作用。那個自我與生俱來知性的“知”,就會分化演變,形成后天的意識,并且具有思想的知覺作用,同時又具有觸受的感覺作用。由于知覺和感覺兩種作用交織,便形成有了意識思想以后的“所知”性。這個“所知”性的“知”,足我們姑且把它劃了一道界限。另把那先天與生俱來的本能知性的“知”,叫它是“能知”的“知:這也就跟王陽明取用所謂“良知”、“良能”的“能知”相同。但這里所說的這個能知,是限于人類有這個現(xiàn)實生命的階段。是從生為嬰兒開始,本自俱有知性而命名的“能知”之“知”。并不概括最初的原始生命,如哲學所說的形而上本體功能的“知”。這點必須要特別交代明白。如果你了解了這個與生俱來的“能知”之“知”,和后天意識形成以后的“所知”之“知”,那你再回轉(zhuǎn)來讀“大學之道”的開始,他苜先所提出“知止而后能定”的“知”,是指人們從成人以后“所知”性的“知”開始修養(yǎng),漸漸進修而達到“慮而后能得”的“明明德”的“內(nèi)明”境界。他繼“慮而得”以后,既要開發(fā)“明明德”的“外用"、“親民”之學,要想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功,必須先要達到“誠意、正心、修身”的學養(yǎng)時,再又提出來“致知在格物”的“知”。它和“知止”的“知”效用不同。因此,就可以明白它有“能知”、“所知”的界別了。那么,這個“能知”、“所知”的“知”,它和我們能思想、能知覺的“知",同是一個功能嗎?在所起的作用上,它有差別的效用,所以在辨別的名稱上,就有各種不同的名詞嗎?答案是對的?;饘W》開始所提出的“知止”的“知”,到了后來便轉(zhuǎn)用“慮而后能得”的“慮”字,因為古文的“慮”,就是后世所用的“思”字。換言之,思慮的思,正是知性功能的前驅(qū)作用?!吧耢`”參《內(nèi)經(jīng)》在我們上古以來的傳統(tǒng)文化中,周秦之先,對于這個與生命俱來的“能知”的“知”,用處不同,所用的文字符號也就各有不同。有的叫它是“神”,有的叫它是“靈”,有的叫它是“思二甚至漢、魏以后,翻譯佛學,又叫它是“智”,或者干脆用梵文音譯叫它是“般若如果我們再向中國古代的科學書中去了解,那就必須要向黃帝《內(nèi)經(jīng)》去求證了?!秲?nèi)經(jīng)》從唯物觀點開始,說到人的生命生化的作用,提到黃帝問歧伯:“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萬物,何以生化?”歧伯日:“其在天為玄(指物理世界的本元).在人為道。在地為化(物質(zhì)的互相化合),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钡廴眨骸昂沃^神?”歧伯日:“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存,□弗能言,俱視獨見,視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日神?!彼紕t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jié)矣。在這里要注意,他提到神的“獨存”、“獨見”、“獨明”三個要點,與《大學》后面所說的“慎獨”最關(guān)重要。致知與格物《大學》開始第一節(jié)由“知止而后有定”,到“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都是從人生成長以后,利用意識思維分別的“所知”起修,達到“明明德”的“內(nèi)明”學養(yǎng)境地。雖然如此,但仍然屬于個人的“自立”(自利)之學。如果要由已得“內(nèi)明”之學而起用,進而“親民",做到''立人"(利世利人)的德業(yè),必須要再進一步修養(yǎng),徹底了解“能知”之性的大機大用才可。首先,所謂“致”字,便是到達的“到”字同義語。“知”,就是“知性”的“知湊合這兩個字在一起,構(gòu)成一個名詞,它的含義,就是先要反察自己這個“能知”之性的本根,所以叫做“致知”,也可以說“知至其次,我們再引證一些上古文字,來說明“格”的意思,例如“有神來格”、“有苗來格”,等等。因為萬事萬物理性的本元,與''明德"的“能知”之性,是一體的兩面。換言之,這便是曾子指出儒家孔門之學“心物一元論”的根本學說。換言之,“致知格物”的道理,在《中庸》中就有明顯的解糅,如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由此可知“盡人之性”還只是自我“內(nèi)明”學養(yǎng)的一段功夫。進而必須達到“盡物之性”,才是內(nèi)圣外用的學問。如果我們了解了上面所講“致知”、“恪物”兩個名詞的意義,便可知道“致知格物”的指標,統(tǒng)統(tǒng)是為了“誠意、正心、修身”而點題。這也是《大學》之所以為成人之學的要點。因此他便有后文的結(jié)論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對于這個道理,如果要最簡單明白的理解,我又要向他家借用。也是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那么,“致知格物”、“物格知至”的內(nèi)涵,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引用佛學的一句話便知道了,那便是佛的''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也就是禪宗大師們所說,''心物一如,渾然全體,本無內(nèi)外之分”?!兑捉?jīng)?系傳》可旁通我們在研究《大學》之先,也從“大人之學”這個觀念出發(fā),曾經(jīng)提出《易經(jīng)?乾卦?文言》所講“大人”的風規(guī),并說明曾子著《大學》的傳承,是從《乾卦?文言》引申而來。那么,對于他的“致知格物”之說,我們再引用《易經(jīng)?系傳》來印證,那也是順理成章,更為明顯不過!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wù),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yè)。以斷天下之疑。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是故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孰能與于此。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知幾其神乎!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將以順性命之理。在所引用的《系傳》十二則中,再加簡化,有關(guān)“格物”的,如“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曲成萬物而不遺”、“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開物成務(wù)”、“興神物以前民用”、“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遂知來物”、“精氣為物”,共有八處最為重要,其他的暫不引用。有關(guān)于“致知”的,如,“知幾其神乎!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將以順性命之理”,共有三處最為重要,其他的暫不引用。濃縮再濃縮,簡化再簡化,便可知道“致知格物”而到“誠意、正心、修身”的要點,是在“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將以順性命之理”的“格物”,以達到“修身”為明德外用最重要的根本。這才正是孔子所說的,''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的要旨。因為明白了性命的真理,就可了解到我們這個人身,也正是外物。那個“能知”之性,“明德”之體的根元之“道”,才是“心物一元”的真諦。至于“心物一元”的“道”,便不是“能知”、“所知”所能透徹,所以在《系傳》上便有“陰陽不測之謂神”之說了!不過,“道”,也并非絕對的不可知。所以孔子又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由此可知曾子作《大學》,特別提出“致知格物”、“物格知至”反復綜合的叮嚀,其推崇內(nèi)圣(內(nèi)明)外王(外用)的“明德”,著重在“修身”的用意,實在是秉受孔門心法”吾道一以貫之”的傳承。那么,我們對于《大學》所講的“致知格物”的原則,已經(jīng)有了確切的了解,那就是《易經(jīng)?系傳》所說的,“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這就是說,將知性的學養(yǎng),提升到不只知人的理性,而且周遍知識萬事萬物的理性。學養(yǎng)到達這個境界,能盡知人的理性,能盡知物的理性,然后才能真正做到“誠意、正心、修身”,可以擔任以道濟天下,而使天下平治了!智知萬物自知難對于“致知格物”、“物格知至”的研究,我們已引證到《系傳》所謂“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的指標,也就是我們在前面已提到過“心物一元”、“心能轉(zhuǎn)物”的道理。至于物與心之間的關(guān)系,怎樣來治心制物?對于人類社會,在歷史的過程上,有它自然而必然的發(fā)展趨勢??鬃釉缭凇兑捉?jīng)?序卦》上下篇中,已經(jīng)有了啟示。如《序卦》上篇說:“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比绻麖倪@個唯物觀點來看,所謂人類,也不過是天地之間萬物的一類。唯有“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的類別而已??慈f物如何分類關(guān)于心物問題,孔于在《序卦》下篇同樣劈頭就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這是很明顯的說明人類自我建立了一套人文文化,所以與萬物有分類差別的界限。但天地之大,萬物之多,在上古,用什么觀點去分類呢?這又要講到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各有一套說法。以中國上占文化來講,把物理世界,化作八類,叫做八卦,那就是天、地、日(火)、月(水)、風(氣)、雷(電)、山、澤(海)。其中存在的生物,如飛禽、定獸、魚龍等,都是屬于動態(tài)的生命,所以叫做動物。此外,與動物生命存在有息息相關(guān)的,如草、木,叫做植物。如土地、山、巖、礦藏等,叫做礦物。這些上古的資料,多讀中國古代科學的醫(yī)藥書籍,就可明白。但在印度上古的分類,把宇宙萬物的形成,分為地、水、火、風(氣)四種大類,簡稱四大。后來在佛學中,又加一空大,共為五大類。這是印度文化對天地萬物和物理世界的分類。它和希臘上古文化一樣,也有說物理世界的最初生成的是水火。除此以外,后來印度的佛學,又分生物的生命為四種類生,叫做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更詳細的,又分生命有十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包過培訓機構(gòu)合同范本
- 勞工住宿合同范本
- 辦公用品購置合同范本
- 共享菜園轉(zhuǎn)讓合同范本
- 公司外包收債合同范本
- 健康產(chǎn)業(yè)合同范本
- 農(nóng)村修橋工程合同范本
- 2024年重慶松山醫(yī)院招聘考試真題
- 寫退貨合同范本
- 2024年重慶市永川區(qū)三教鎮(zhèn)招聘公益性崗位人員筆試真題
- 2025-2025學年牛津譯林英語七年級下冊(7B)教學計劃
- 中建抹灰工程專項施工方案
- 地方融資平臺債務(wù)和政府中長期支出事項監(jiān)測平臺操作手冊-單位
- 心得體會 2025教師暑假政治學習心得體會
- 2020高職院校教學能力比賽大學語文課程實施報告(定)
- 洗刷書包(課件)三年級上冊勞動
- 中建建筑工程竣工驗收指南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計算機科學與技術(shù)學科綜合水平考試》歷年真題及答案
- 智慧能源島解決方案
- 做最好的教師讀書分享
- DB11∕512-2017 建筑裝飾工程石材應(yīng)用技術(shù)規(guī)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