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三講-清朝法律制度匯總_第1頁
13第十三講-清朝法律制度匯總_第2頁
13第十三講-清朝法律制度匯總_第3頁
13第十三講-清朝法律制度匯總_第4頁
13第十三講-清朝法律制度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三講

清朝法律制度

一、主要法律清入關前法律制度即后金的法律制度相對簡陋,正處在習慣法向成文法的過渡之中。后金政權的法律制度就不斷吸取著漢族法制文明的成就?!皡h酌金”、“漸就中國之制”已成為后金統(tǒng)治集團的基本立法指導思想。1645年,順治帝下令“修律官參稽滿漢條例,分輕重等差”,統(tǒng)一纂修大清律。順治三年(1646)五月,律成,名《大清律集解附例》頒行全國。順治帝親自為該律作序,序文稱“爰敕法司官廣集廷議,詳譯明律,參以國制,增損劑量,期于平允”。

(一)《禁單身行路令》1621年努爾哈赤頒布,這是以疼惜八旗兵民平安為內容的單行法令?;侍珮O天聰五年(1631)頒布了《離主條例》,允許告發(fā)主子犯罪屬實的奴隸離開原主獲自由。(二)《離主條例》皇太極天聰五年(1631)頒布,允許告發(fā)主子犯罪屬實的奴隸離開原主獲自由。(三)《盛京定例》約于天聰六年,皇太極遣派大臣“往外藩蒙古諸國宣布欽定法令”,人稱《盛京定例》。這可能僅是關于蒙古地區(qū)的特殊法令。(四)《崇德會典》崇德元年(1634)皇太極復頒布《會典》52條,今人稱為《崇德會典》,僅是天聰朝重要諭令的匯編,內容雖包括禮制、官制、刑制、婚姻、訴訟、經濟、宗教等方面,但均相當簡潔。清人入關前的法律制度均不過是君主諭令匯編,沒有有體例的成文法典,內容也不完備。(五)《大清律例》順治三年初,律成,名曰《大清律集解附例》,四年三月,頒行《大清律》,是為清代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律文459條,篇門條目之名一準明律。律文后附相關“條例”,共430多條。順治十二年(1655)頒發(fā)由“內院校定譯發(fā)”的滿文本《大清律》。

康熙十八年,更改刑部條例,別自為書,稱為《刑部現(xiàn)行則例》。雍正元年(1723),高校士朱軾等人以析異同歸、刪繁就簡、輕重有權、寬嚴得體為指導原則,將《大清律集解附例》和《現(xiàn)行則例》“逐條考正,重加編輯”。于雍正五年(1727)頒行《大清律集解》??傆嫹譃榱?,三十門,律文436條,附例824條,律末附比引律30條,共計1290條。律首列《六贓圖》、《五刑圖》、《獄具圖》、《喪服圖》等八圖。書中《原例》為歷朝舊例,《增例》為康熙間的《現(xiàn)行則例》,《欽定例》為“上諭”及臣工條奏。乾隆繼位后,命大臣三泰為總裁負責修律。對《大清律集解》重加修訂,刪除總注,逐條詳校,折衷損益,纂成后稱為《大清律例》,乾隆五年(1740)完成,“刊布中外”。

《大清律例》是經過近一百年的多次修訂而成的中國歷史上最終一部封建法典。在結構形式上與《大明律》相同,分名例、吏、戶、禮、兵、刑、工七篇,三十門,律文436條,律后附例。從雍正五年頒行《大清律集解》起,律文便被確認為子孫世守的成法,不再修改,只是因時制宜,隨時纂例,來補充和修改律文的不足。乾隆十一年確定“條例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以后遂成定制。乾隆四十四年(1779)又明確規(guī)定“既有定例,則用例不用律”,“律有新者則置其故者”。這是清朝法律的一個重要特點。隨著例的法律效力的提高,例的數(shù)量也日益增多。乾隆五年頒布《大清律例》時,附例1049,嘉慶時附例1573條,至同治時多達1892條。(五)《大清律例》清統(tǒng)治者取得全國政權之初,暫用《大明律》。順治二年(1645),即以“詳繹明律,參以國制,增損劑量,期于平允”為指導思想,著手制訂法典。三年(1646年)律成,定名為《大清律集解附例》,頒行全國。十三年復頒滿文本。大清律總目具體大清律總目凡四百五十八條名例律卷第一計四十八條吏律職律卷其次計一十六條公式卷第三計一十五條戶律戶役卷第四計一十五條田宅卷第五計一十一條婚姻卷第六計一十八條倉庫卷第七計二十二條課程卷第八計一十九條錢債卷第九計三條市廛卷第十計五條禮律祭祀卷第十一計六條儀制卷第十二計二十條兵律宮衛(wèi)卷第十三計十九條軍政卷第十四計二十一條關津卷第十五計七條廄政卷第十六計一十一條郵驛卷第十七計一十八條刑律賊盜卷第十八計二十八條人命卷第十九計二十條斗毆卷其次十計二十二條罵詈卷其次十一計八條訴訟卷其次十二計一十二條受贓卷其次十三計一十一條詐偽卷其次十四計一十一條犯奸卷其次十五計一十條雜犯卷其次十六計一十一條捕亡卷其次十七計八條斷獄卷其次十八計二十九條工律營造卷其次十九計九條河防卷第三十計四條康熙二十八年(1689),將康熙十八年纂修的《現(xiàn)行則例》附于律文之后。雍正元年(1723)續(xù)修,三年書成,五年發(fā)布施行。乾隆五年(1740),更名為《大清律例》,通稱《大清律》?!洞笄迓衫肥墙涍^近一百年的多次修訂而成的中國歷史上最終一部封建法典。在結構形式上與《大明律》相同,分名例、吏、戶、禮、兵、刑、工七篇,三十門,律后附例。從雍正五年頒行《大清律集解》起,律文便被確認為子孫世守的成法,不再修改,只是因時制宜,隨時纂例,來補充和修改律文的不足。乾隆十一年確定“條例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以后遂成定制。乾隆四十四年(1779)又明確規(guī)定“既有定例,則用例不用律”,“律有新者則置其故者”。這是清朝法律的一個重要特點。隨著例的法律效力的提高,例的數(shù)量也日益增多。乾隆五年頒布《大清律例》時,附例1049,嘉慶時附例1573條,至同治時多達1892條。(六)《大清會典》它是清代的基本行政法典。它始于康熙時期??滴醵辏?684),康熙帝令依照《明會典》體例起草清會典,歷時六年成書,共162卷。該會典“以官統(tǒng)事,以事類官”,按宗人府、內閣、六部、理蕃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內務府、大理寺等機構分目。每一機關條目下,開列其機構建制、官品職數(shù)編制、職掌權限,并考述其沿革及附載歷年事例或則例。此次所編會典,人稱《康熙會典》。雍正十年(1732)又將其修訂公布,人稱《雍正會典》。至乾隆朝,因恐“典例并載”可能使后人無所適從,遂又將附于各條的則例分出,另行編輯,“以典為綱,以則例為目”,會典常行不變,則例因時增減。此次會典人稱《乾隆會典》(100卷),另編的則例稱《乾隆會典則例》,篇目與會典一一對應,為180卷。嘉慶、光緒兩朝又修訂會典和則例。嘉慶十七年(1899)又編成《會典》100卷,《會典事例》1220卷。(七)各部院則例

《欽定吏部則例》雍正十二年編成,乾隆、嘉慶、光緒各朝均續(xù)加修纂。主要內容是各部的職掌、官員的銓選和品級,以及對各部官吏違法行為的處分規(guī)定,具有行政法規(guī)的性質。

《欽定戶部則例》乾隆41年編成,并定制五年一修。從乾隆41年至同治四年,先后修定過十四次。主要內容除規(guī)定了戶部職掌外,分立戶口、田賦、庫藏、倉庾、漕運、鹽法、參課、錢法、關稅、廩祿、兵餉、蠲血、雜支等門類,類似經濟法規(guī)。

《欽定禮部則例》嘉慶九年編成,道光二十四年增修,分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呷個門類,是關于禮儀方面的行政法規(guī)。

《欽定中樞政考》康熙十一年由兵部編成。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均有修訂。主要內容是武職品級、升遷和軍政。嘉慶時按內容分為八旗則例、綠營則例、處分則例三大類。具有軍律的性質。

《欽定工部則例》乾隆十四年編成,嘉慶、光緒朝續(xù)加修定。主要內容是有關乘輿、儀仗、軍器的制造規(guī)范。光緒時分為營膳、船政、河防、水利、軍火等項。(八)管理少數(shù)民族的特地法規(guī)蒙古族是北方及西北最強大的少數(shù)民族,清代統(tǒng)治者歷來均把與蒙古結盟作為自己統(tǒng)治的基礎?;侍珮O時期就向內外蒙古宣布《盛京定例》、《蒙古律例》。乾隆時又多次續(xù)修。嘉慶16年(1811)續(xù)修成《理藩院則例》又習稱“蒙古律”、“蒙古例”。這是關于蒙古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基本法,規(guī)定了蒙地的盟、旗制度以及設官襲爵、職守、邊防、法律、朝覲等制度。雍正時期即派駐藏大臣,乾隆初年確立了達賴喇嘛政教合一的政權體制。頒布及修訂了《欽定西藏章程》、《西藏通制》。對臺灣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及漢番雜居管理問題,清代訂有特殊法規(guī)。如乾隆二年(1737)頒布《臺灣善后事宜》,禁止?jié)h民侵占或購買“番地”。乾隆十一年(1746)的《占地民番事宜》又重申此禁?!洞笄迓伞分杏泻芏鄺l關于臺灣地區(qū)番蠻犯罪案件的條例。

二、法律特點(一)旗人身份,刑罰有殊旗人身份于刑事懲處上優(yōu)渥恩典,為前代所無。(二)宗室、覺羅為旗人中之尊貴者清顯祖(塔克世)本支為宗室,系黃帶,旁支為覺羅,系紅帶。宗室、覺羅犯罪,享有議親之典。(三)民族身份,刑罰有別清對歸附的少數(shù)民族的人犯,因俗制宜,頒定了《蒙古例》、《回疆例》、《苗人例》、《番例》等。(四)官人身份,較明有別官員犯罪分為公罪與私罪,公罪為緣公事致罪而無私由,即行政犯;私罪為不緣公事而私自犯,即刑事犯。官員犯罪依官職和官品,享有懲處上的特權?!睹髀伞饭偃朔謨杉墸何迤芬陨嫌蟹福嗦務堉?,不許擅聞;六品以下,所司取問擬議,聞奏區(qū)處?!肚迓伞凡环旨墸苍诰?、在外大小官員,有犯公私罪者,所司實封奏聞,不許擅私勾問。如旨準推問,依律擬議,奏聞區(qū)處,仍候覆準,方許判決。清朝官員在懲處上的特權,較明朝擴大。(五)官人貪贓,清律尤嚴欽定例:百兩以上者,絞決;三百兩以上者,斬決。(六)奴賤身份,律定嚴明清代奴賤的法定地位,多系半人半物。為人方面:旗民故殺奴婢時,亦予懲處;強盜殺傷人者,奴婢亦同良人;私賤被放為民后其主仍壓為賤時,可自理訴;如侵害財物,則略同常人法。

為物方面:罪主籍沒時,財產與奴入官;殺一家非死罪三人,奴婢不在其內;買賣及質債奴婢,并不為罪;妄認或錯認奴婢,視同妄認或錯認他人財物。清初奴賤在法律上的地位比明朝低下。(七)擴大反逆罪的范圍奏疏不當或犯圣諱者,常常被加以“殊屬喪心病狂”、“妄議朝政”等罪名,按大逆罪處刑;為防止利用宗教或結拜兄弟的形式聚眾抗拒,專定條例;凡異姓歃血訂盟結拜兄弟者,照謀叛未行律治罪,為首絞監(jiān)候,為從減一等;若聚眾二十人,為首絞立決,為從發(fā)往煙瘴地區(qū)充軍。如抗糧聚眾,或罷考,罷市至四、五十人,為首者斬立決,為從者絞監(jiān)候,被脅同行者各杖一百;至于哄堂塞府,逞兇毆官,為首斬決梟首,同謀斬立決,從犯絞監(jiān)候,被脅同行者各杖一百。侵擾帝室、叛逃國外、私藏火藥持械拒捕,也都處以重刑。(八)加重對“十惡”重罪特殊是對“謀反”、“謀大逆”等侵擾皇權的犯罪懲處凡謀反大逆案中只要參與共謀,即不分首從凌遲處死,其父子、祖孫、兄弟及同居之人(不論同姓異姓)、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戶籍之同異),只要在十六歲以上(不論篤疾、廢疾)皆斬。十五歲以下者及犯人之母女妻妾、姐妹及子之妻妾,“皆給付功臣之家為奴,財產入官”。即使子孫的確不知情,年十一歲以上也要閹割并發(fā)往新疆給官兵為奴。(九)對危害治安及財產的犯罪加重處刑對強盜罪,清律規(guī)定只要得財,不分首從皆斬。對于盜竊罪,明律最重處刑流三千里,清律在順治時期竟規(guī)定贓滿一百二十兩即絞監(jiān)候。清律常將“江洋大盜”與謀反大逆同日而語,首犯凌遲處死,從犯常赦不原。道光年間還規(guī)定,對爬城行劫的罪犯及京城、大興、宛平二縣境內的劫盜犯,地方官可以不向朝廷奏報即“就地正法”。(十)以“文字獄”的形式懲處異端思想,推行文化專制政策

(十一)確保滿族貴族在政權中的優(yōu)越地位中心六部長官設滿漢復職,但實權操于滿官手中。為保證滿洲貴族限制要害部門,清代在任官制度上創(chuàng)制了分族“官缺”制度,將全部官職崗位分為滿官缺、蒙古官缺、漢軍官缺、漢官缺四種。不同的官缺只能由不同的民族人員出任或補授。(十二)疼惜旗人的司法特權清時所謂“八旗”、“旗人”,包括滿洲八旗、蒙古旗、漢軍八旗。蒙漢八旗實為滿化的旗人。旗人是清代統(tǒng)治的基礎,八旗軍是清代依靠的基本武裝力氣。因此,賜予旗人以法律尤其是司法上的特權,乃是清律的當然特色之一。滿人犯法不歸一般司法機關審理,而由特地的司法機關審理。凡宗室(本支)、覺羅(遠支)的滿洲貴族犯刑事案件,由宗人府左右二司分別審理;凡正黃、鑲黃、正白的上三旗人犯罪歸內務府慎刑司管理;凡京師的一般滿人訴訟,由步軍統(tǒng)衙門審理;外省的滿人訴訟,由滿洲將軍和副都統(tǒng)審理。民事案件由戶部現(xiàn)審處審理。滿人在地方涉訟,雖可由州縣審理,但無權對滿人作出判決,只能將證據和審判看法轉送滿人審判機關處理。滿人犯罪須處刑,則依例可以“減等”、“換刑”,《大清律·名例》規(guī)定笞刑可換鞭責,徒刑一年可換枷號二十日,流三千里可換枷號六十日,極邊充軍可換枷號九十日,死罪斬立決可減為斬監(jiān)候;滿人犯盜罪,免于刺字,如重囚必需刺字,則刺臂不刺面;為保障八旗軍的編制和戰(zhàn)斗力,官兵犯徒、流罪,免于監(jiān)禁和發(fā)遣,僅鞭責而已。(十三)疼惜旗地旗產,禁止“旗民交產”清代入關之初,曾放任滿洲貴族及八旗官丁圈占漢人土地作為私產。為了防止旗地旗產散失而減弱清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清廷多次申令禁止?jié)h人典買旗地。僅乾隆時就三次定例禁止典買旗地并對有無典買旗地之事進行清查。嘉慶十九年(1814)定例“旗地旗房概不準民人典買”,違者治罪。(十四)因族制宜,因俗立法,緣俗為治敬重和疼惜民族地方特色。對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立法。對蒙古族有《理藩院則例》,對藏族有《西藏通制》,對回族有《回疆則例》,對青海的藏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有《番夷成例》,對西南民族有《苗例》。這些都是對各地方各民族的民族習慣法總結整理,是符合各民族歷史傳統(tǒng)及風俗習慣的法律制度。在具體的法定懲處手段的選擇上,這些法例很留意少數(shù)民族的特性?!独矸簞t例》中對蒙古地方規(guī)定的懲處手段,都以罰繳牲畜為主,這是考慮到蒙古地區(qū),馬牛羊駝等牲口是其賴以生存的最重要財寶,處以囚禁遠不如罰牲畜有效。在訴訟程序及證據制度方面,也充分考慮地方民族習慣。蒙古及青海寧夏甘肅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重視“設誓”,因此《理藩院則例》規(guī)定,對于一些證據不足而難決的疑案,允許當事人在所屬佐領或管旗章京處“設誓具結”作為判決依據,允許訴訟中保持神明裁判色調。為鞏固這些地方的地方自治秩序,《理藩院則例》還規(guī)定漢人及其他民族人民在蒙古地方犯罪,必需受蒙古律例制裁。這些規(guī)定,旨在保障少數(shù)民族自治權,防止內地人民擾害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秩序。

三、刑罰適用原則(一)“自首”的原則康熙年間修訂的《督捕則例》對自首制度作了重要補充。如,為解決“逃人”問題,該則例激勵逃人“自回自首”,甚至逃走三次者“自回自首”仍可免罪,擴大了自首免罪的適用范圍。嘉慶年間定例:在監(jiān)犯人“如有因變逸出自行投歸者”,照原犯罪名各減一等發(fā)落。這種規(guī)定旨在激勵脫逃自首,不但不追究脫逃之罪,反而減原判罪刑一等,這也反映了自首范圍的擴大。(二)共犯的處理原則對官吏犯罪責任的減輕及對侵擾國家政治秩序的犯罪懲處加重的傾向。關于家人共犯的問題,曾專有定例加以補充“凡父兄子弟共犯奸盜殺傷等案,如子弟共意,父兄同行助勢,除律就不分首從及其父兄犯該斬絞死罪者仍按其所犯本罪定擬外,余視其本犯科條加一等治罪,概不得引用‘為從’字樣”。(三)公罪私罪區(qū)分對待原則清承明制,在《大清律》中規(guī)定官吏犯公罪者,從輕懲處;犯私罪者,從重懲處。犯公罪,“該笞者,一十罰俸一月”,直至“(杖)一百降四級調用”。犯私罪,笞一十則罰俸二月,直至杖一百革職離任。明顯較公罪為重。這樣做旨在使官吏明察公私界限,用以提高其行使職權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建性,提高統(tǒng)治的效能。(四)依法定刑與有限類推并存清律主見依法定罪,依法量刑?!洞笄迓衫嗒z》“斷罪引律”條規(guī)定“凡斷罪,皆須具引律例,違者笞三十?!涮刂紨嘧?,臨時處治,不為定律者,不得引比為律”。這是唐律以來一貫原則的體現(xiàn),是強調依法論罪定刑的原則,接近西方刑法所謂“量刑法定”的原則。但清律又承明律之制,規(guī)定了比唐律限制更多的、更嚴格的類推制度?!洞笄迓衫っ贰皵嘧餆o正條”條規(guī)定“凡律令該載不盡事理,若斷罪無正條者,引律比附,應加應減,定擬罪名,議定奏聞。若輒斷決,致罪有出入,以故失論”。(五)“化外人犯罪”的處理原則明清律規(guī)定“凡化外來降人犯罪者,并依律擬斷”,即一切外國僑民犯罪均依我國刑法懲處,不再考慮其同一國家民族之人相互犯罪適用其本國法的問題,實行屬地主義原則。這有疼惜我國司法主權防止外僑躲避和破壞我國司法管轄權的用意。該條律文“小注”中把“化外人”僅僅限制為“來降”者,似又大大偏離唐律寬待外僑、敬重外國風俗及習慣法之本意。除了“來降”和“歸化”者外,清律已不再把在中國經商求學旅歷的外僑當作考慮的對象。

四、司法制度(一)司法機關1.中心“三法司”(1)刑部刑部為清代中心最高審判機關,依《大清會典》,刑部職掌應是“掌天下刑罰之政令”,主要是與復審和刑罰執(zhí)行有關的行政工作。事實上刑部幾乎獨攬了最高司法權力。(2)大理寺大理寺職“掌平天下之刑名,凡重辟則率其屬而會勘。大政事下九卿議者則與焉,與秋審朝審”。大理寺本是古制上的最高審判機關,但清時地位大大下降,主要職責是復核刑部擬判的死刑案件。(3)都察院都察院號稱“風憲衙門”,是法紀監(jiān)督機關,主掌官員監(jiān)察,并職司諫議。清代實行“臺諫合一”,將原獨立的六科給事中合并入都察院。都察院參與司法事務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參與會讞。二是參與秋審和朝審,執(zhí)行復奏之職。2.京師地方司法機構清代京師地方司法機構主要是五城察院。京師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城(猶今制設區(qū)),每城設一衙門,掌治安。長官為巡城御史,并設有兵馬司,設指揮、副指揮、吏目等官,專司“訪緝逃盜、稽查奸宄”等。

五城察院審理管界內發(fā)生的戶婚、田土、錢債、斗訟等案件。杖罪以下由巡城御史自行審結,徒罪以上報刑部定案。凡人命案件,由五城兵馬司指揮相驗報巡城御史審斷;盜竊案件,由副指揮與吏目踏勘審解,重者報巡城御史審理。凡徒罪以上的命盜案均擬判后報刑部定案。

負責京師治安的步軍統(tǒng)領衙門,也設有專官“平決獄訟”。杖罪以下自行完結,徒罪以上經審訊后送刑部定擬。3.地方四級司法體制州縣為第一審級,府為其次審級,省按察使是第三審級,總督、巡撫為第四審級。4.旗人司法管轄旗人在地方民刑案件,不由縣審理,而由“理事廳”審理?!袄硎聫d”是各府(州)理事同知或通判的辦事機構。理事同知(或通判)是清代設置的特地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