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師范大學古代漢語復試資料(本校)_第1頁
江西師范大學古代漢語復試資料(本校)_第2頁
江西師范大學古代漢語復試資料(本校)_第3頁
江西師范大學古代漢語復試資料(本校)_第4頁
江西師范大學古代漢語復試資料(本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2-2013學年第二學期古代漢語Ⅱ復習資料——PAGE39—代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無定代詞輔助代詞古今漢語代詞的差異1.古代漢語有兩類比較特殊的代詞:無定代詞“或”和“莫”輔助性的代詞“者”和“所”。這是現(xiàn)代漢語所沒有的。2.古代漢語的代詞使用了許多與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第一人稱代詞,古代漢語不但有“我”、而且還有“吾、余、朕、臺、予”。再如,現(xiàn)代漢語的近指代詞“這”,古代還有“此、是、斯、茲”等。3.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體系還不完備。嚴格說來,先秦漢語中還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的職務是由指示代詞“其”和“之”、“彼”、“夫”來承擔的。三、古漢語代詞的分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無定代詞、輔助性代詞。前三類與現(xiàn)代漢語同,后兩類為古代漢語所特有。人稱代詞1、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吾”“我”“予(余)”、“朕”“昂”“臺”“吾”在上古主要作主語,也可以作定語。一般不作賓語,如作賓語也只限于否定句中作前置賓語。如:(1)今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2)居則曰:“不吾知也?!保ā墩撜Z?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予與余為同一個詞,可作主語、定語、賓語(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小雅·巧言)(4)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離騷》)“朕”在秦以前為一般人自稱,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規(guī)定為皇帝專用自稱。(5)“朕皇考曰伯庸。”——“朕”指屈原自己;皇:光明、敬仰。(《離騷》)人涉昂否,昂須我友。匪臺小子,敢行稱亂。——《詩經(jīng)》。“昂”當是方言詞,其他文獻罕見古代有“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之說。(人之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輿,隸,僚,仆,臺。)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女(汝)”、“爾”、“若”、“而”、“乃”用作主、賓、定的有“女(汝)、爾、若”等。只用作定語,偶用作主語,不作賓語的有“而、乃”。譯成“你、你們、你們的?!敝劣凇澳恪?,六朝以后才產(chǎn)生,一般認為源于“爾”,一聲之轉。(1)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語·雍也》(2)若為庸耕,何富貴也?。ㄊ酚洝り惿媸兰遥?)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十五》)(4)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哉?(《史記·平原君列傳》)(5)a.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b.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書·項羽傳》)第三人稱代詞——從整個的語法體系來說,上古漢語中其實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是用指示代詞(這、那、彼)來兼任的。上古漢語中,用作第三人稱代詞的“其、之、彼”、“夫”,都還帶有指示代詞的性質,實際上就是第三指示代詞?!爸钡挠梅ā稜栄拧酚枮椤巴保墩f文》以為“出也”。按:小篆“止”“之”同形,故其本義是動詞“到”“往”。在古漢語中,可用作代詞、助詞、動詞等。1、用作一般代詞。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陳涉世家)為人后者,為之子也。(公羊傳)——后,后代?!爸?,相當于“其”2、作結構助詞語法學界對“之”的認識,走過很長的彎路,(文通)稱介詞,楊樹達叫連詞,王力稱結構助詞,郭錫良叫代詞復指。對“之”的各種用法的掌握與否是衡量古漢語水平的標志。(1)用在定語與中心詞中間,相當于“的”。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觀潮)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2)用在主謂之間,只起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省去無礙文義。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3)用在主謂之間,將主謂結構變?yōu)槊~形結構。以前的說法“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妥。甚矣,汝之不惠!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尚書)(4)用作湊足音節(jié)和提頓。一般用于動詞或形容詞之后。充當形式賓語,可譯可不譯。悵恨久之。(陳涉世家)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以上用在形容詞后)(5)古代“之”還有一種很特殊的用法,加于人名之間、物名地名之間,作襯音詞?!敖橥啤薄敖橹啤?、“燭之武”——“燭之武”、“尹公佗”——“尹公之佗”、“會稽山”——“會稽之山”(6)作指示代詞,可代人、代物、代事,作定語,指示性、獨立性較弱,譯為“這、那”。旦日,客從外來,與生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其”的用法:其,本義是簸箕。古漢語的“其”基本上用它的假借義,作代詞、連詞、助詞和語氣副詞。1、作代詞。一是起指代作用,一是起稱代作用。(1)起指代作用??芍复贁?shù),也可指代多數(shù)。一般用于遠指,但有時也用于近指。通常用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的前面作定語,直接指代他們,相當于“那個(那些)”“這個(這些)”。臣竊以為其人勇士?!?,這個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登泰山記)——遠指,其遠,那以前。(2)起稱代作用??纱麓?,以代人為主??纱谌朔Q,也可代第一、二人稱??纱鷨螐蛿?shù)。(劉備)寄寓于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牟拍荛偕茨蟿t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鋵崳核墓麑崱O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其,我的)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生于前?!氨恕庇糜诘谌朔Q仍帶有指示性,并有輕蔑的意味。(譯為“他、她、它(們)”。)“彼可取而代也?!薄氨恕弊鲋髡Z,指代秦始皇,帶有輕蔑的意味,相當于“那家伙”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ㄋ悄凶訚h;我,也是男子漢。我為什么要怕他?。睹献印る墓稀废惹貪h語沒有一個能作主語的第三人稱代詞,“他”只作“別的”解。如:(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鶴鳴)現(xiàn)代漢語用“他”作主語的地方,古代有兩種表示法:(一)重復出現(xiàn)前面的動詞。如: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左傳·襄15)(二)省略主語。如: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論語·微子)大致唐代,第三人稱代詞“他”開始出現(xiàn)。白語、朝鮮語、蒙古語的第三人稱代詞也來自指示代詞,并至今與后者同形;法語、俄語也來自指示代詞,英語三人稱復數(shù)也來自指示代詞,這是具有語言共性的,反映了共同的認知規(guī)律。如果一個語言人稱代詞三缺一,則一定是第三人稱代詞。古代漢語人稱代詞的單復數(shù)——古代漢語人稱代詞沒有單復數(shù)的分別,同一個詞既可以用于單數(shù),又可用于復數(shù)。遇到人稱代詞,需要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其究竟表示的是單數(shù)還是復數(shù)。有時為了強調多數(shù),在人稱代詞后加名詞“儕”(chái)、“屬”、“曹”、輩”等名詞,意思是“這輩人”、“這類人”,并不是表示復數(shù)的詞尾。古人常用謙稱和尊稱,是名詞而非代詞。(古代的“禮”的體現(xiàn):卑己尊人)謙稱代替第一人稱。“臣、仆、愚、小人”等常用于一般人自稱;“妾、老婦”等用于女子自稱;“孤、寡人、不谷”用于帝王諸侯自稱。尊稱代替第二人稱。常用“陛下”稱君王,“殿下”稱太子、諸王,“閣下”稱高級文官,“麾下”稱高級武官。對一般人尊稱用“先生、子、夫子、君、公、卿、吾子、大王、足下”等。指示代詞分為近指代詞、遠指代詞、旁指代詞、特指代詞。近指代詞:用來指代那些距離說話人較近的人或物。主要有“此”、“是”、“斯”、“茲”、“若”、“然”、“爾”等。(現(xiàn)在的介紹信多有“茲有……”字樣)“此”、“是”、“斯”——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這”。“爾”、“若”、“然”——相當于“如此”、“像這(那)樣”?!叭弧倍嘧髦^語。譯“這、這個、這里、這樣。如:青采出于藍,而質青于藍者,教使然也?!笆恰钡挠梅?、作近指代詞(可譯為“這、這個、這里、這樣”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舞于庭)(佾:古代稱的行列,一行人叫一佾。天子八佾)作定語: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莊子北冥有魚(海運,謂海風動,冪——溟,海也。)作謂語: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作判斷詞(系詞)用于判斷句中,同現(xiàn)代漢語。(季平子欲殺申夜姑)公若泣哀之,曰:“殺是是殺余也!”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論語·微子)今是何種也?3、作助詞,用于提前賓語。唯余馬首是瞻。“是以、是故、是用”——因此,所以。4、關于現(xiàn)代漢語的“是”作焦點標記如:我是不知道。我是三個女孩。我是昨天乘坐飛機到南昌的。遠指代詞:用來指代那些距離說話人較遠的人或物。主要有“彼、夫”等。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那”“那個?!胺颉敝复暂^輕,亦可不譯。以做定語為多。位于句首的“夫”后來虛化為句首語氣詞,主要起提起話題的作用,表示要發(fā)議論。要注意辨別“夫”的這兩種用法的區(qū)別。例:食夫稻,衣夫錦。(吃那稻谷,穿那錦衣。)旁指代詞——所謂旁指,是指代一定范圍之外的事物,很象現(xiàn)代漢語的“旁”、“別”似的?!八⑺?、佗”不是第三人稱代詞,是旁指代詞。可譯為“別的”、“別的人”、“別的事”。如:王顧左右而言他。(別的事)特殊指示代詞:者和所呂叔湘《文言虛詞》、中學教材等稱“者”、“所”為結構助詞,而王力、郭錫良教材稱“者”、“所”為“輔助性代詞”?!罢摺薄罢摺钡挠梅ù蠓灿袃深?。一是作為指示代詞組成“者”字結構;二是作語氣助詞?!罢摺弊纸Y構具有名詞性質,所以能稱代人、事、物、道理等等,能在句中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等。1.謂詞性成分+“者”(“者”使謂詞性成分名詞化。)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赦之,以勸事君者。2.數(shù)詞+者→表一定范圍、種類:譯“幾樣”、“幾種”、“幾類”、“幾方面”等。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貢問政事,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信任統(tǒng)治者]。子貢說:“迫不得已而去掉其中之一,在這三樣中哪一樣可先去掉?”子曰:“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立國]?!保┱Z氣詞“者”(1)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保ā墩撜Z·述而》)——提頓語氣(2)故臣曰:“亡國之廷無人焉。廷無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務相益,不務厚國?!保ā俄n非子·有度》)——提頓語氣(3)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孟子·離婁上》)——假設語氣(4)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文學》)——假設語氣“所”是一個與“者”互補的代詞1.所+動(短語)此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2.所+動(短語)+者作用與“所+動”同,指代行為對象。仍屬“所”字短語。所愛者撓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誅滅之。(撓:擾亂)3.所+動+(之)+名“所”后再加名詞,舉出具體指代的人或事物名稱,“所”字短語作這個名詞的定語,有時用“之”作定中標志。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歟?抑亦盜跖之所筑歟?(所居之室:住的房室。)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八c飲食者”,即和他一起吃飯喝酒的人,“所與”指代動作行為的相關者。“所以”的兩種用法一、表依據(jù):譯為“用來……的方法”、“用來……的工具”。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輸盤對墨子:“我知道抵抗你的方法?!保┒⒈碓颍ǔ橄螅鹤g“導致……的原因”。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似仇也?!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所從”、“所由”表示“從……的地方”;“所與”表示“和……的人(事)”;“所為”表示“導致……的原因”。疑問代詞1、指人代詞——誰、孰“孰”一般只作主語,不作賓語?!罢l”主要用于一般問句?!笆搿背S迷谶x擇問句里,還經(jīng)常和介詞“與”連用,構成固定組合“孰與”。(1)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論語先進)(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睅煟鹤訌?;商:子夏)(2)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孟子·梁下)(3)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2、指事物——何、胡、曷、奚“何”本義為動詞,擔負之意,作代詞是假借的用法。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何以”可以表示原因“為什麼”,表示工具依據(jù)“憑什麼”:多多益善,何以為我禽。(史記·淮陰侯列傳)——為什么既饗,楚子問于公子曰:“子若克復晉國,何以報我?”(國語)胡為至今不朝也?(戰(zhàn)國策)同游而不見愛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見敬者,吾必不長也;臨財而不見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荀子·法行》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論語)3、指處所——安、惡、焉安: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禮記)——哪里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惡:將惡避逃之?曰:“無所避逃之?”(墨子)“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史記·滑稽列傳焉: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哪里(季隗)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保ā顿夜辍罚Z氣詞無定代詞——不確定指某一人、某一物、具有泛指意義的代詞?;颉恰皣钡墓抛?,“域”是“或”的異體字,假借為無指代詞。(注意,所有的代詞都是假借而來的)1、作無指代詞(肯定性無指代詞)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表時間,當“有時”“偶或”講。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或,有時)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而或,而有時)作連詞,表假設、有時也表選擇。聞君將還吳,密通洞庭,或以尺書密托侍者,未卜將以為可乎?(或,如果)中古之后才用“或”表示今之“或者”: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或,或者)莫——1、作否定性無指代詞,可譯為“沒有一個人、沒有一件事、沒有一樣東西、沒有一個地方”等。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莫,沒有一個人)(石鐘山記)“莫”和“無”亡、毋、罔、靡”經(jīng)常相通;這些唇音字充當主語時,都是無指代詞。無: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沒有辦法用來到達千里之外)亡:河曲智叟亡以應。(沒有話)毋:上察宗室諸竇,毋如竇嬰賢,乃召嬰。(沒有一個人)罔: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核舟記)靡: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澳保o……)的后面有時緊跟一個否定副詞“不”,成為“莫不”(無不)?!澳弧边B用是否定之否定,強調的是“全部”和“肯定”的概念。(沒有誰不)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不桃李夏綠,竹柏冬青。(莫,代地,沒有一處)2、作否定副詞,充當狀語。否定副詞“莫”在先秦很少,漢以后才漸漸多起來。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韋莊·菩薩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副詞——副詞是一種半實半虛的詞類:語法功能上能單獨做狀語,接近實詞;但是詞匯意義比較空靈,接近虛詞.副詞按照其表達的內容又可以分為程度副詞、范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tài)副詞、否定副詞、謙敬副詞等幾個次類。程度副詞(1)程度副詞——表動作、行為或狀態(tài)的程度。表程度偏高:“最、太、至、尤、良、益、甚、殊——很、非常(至高無上、極品、殊榮)另外,“為”??梢耘c“最”、“甚”、“很”等搭配。表程度偏低:略、少——稍微、逐漸少——古漢語中“少”常作程度副詞,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當于現(xiàn)代的“稍”。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復遊於六合之外?!肚f子·徐無鬼》太后之色少解。(《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古漢語中的“稍”卻是時間副詞,“逐漸”的意思。項羽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史記·項羽本紀》)

頗——在現(xiàn)代漢語中表示程度深,而古漢語中的“頗”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淺,是“稍微”的意思。如: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陌上?!罚┞晕⑻嬷圃g,(曹)仁所斬獲頗多?!度龂尽贰堋澳晔骂H高”何解?“益”——表程度進一步深化,可譯為“更加,越發(fā)”等。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保n非子·喻老)“良”——表程度高,可譯為“很,甚”。美志不遂,良可痛也。(曹丕:與吳質書)也可表示事實確鑿可信,可譯為“的確,真是”。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史記·趙世家)“殊”-——表程度高,非常、特別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目隨之。(史記·留侯世家)2.范圍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主體或客體的范圍。表總括(范圍大的):“皆、悉、盡、畢、咸、并、舉、具、俱、既”——都、全,總共;“凡、共”——總、共。武留匈奴凡十九歲。(漢書)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孟子)表限制(范圍小的):“但、徒、特、直、第(弟)、僅”——僅、只?!暗薄ⅰ爸薄爆F(xiàn)代漢語中的“但”是轉折連詞,古代漢語中的“但”則主要是表示范圍的副詞,用來限制范圍,是“只”、“僅僅”的意思。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不但”、“但愿如此”(只希望這樣)等詞語中還保留“但”的古代用法。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示兒)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三國志)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時間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1)表示時間已經(jīng)成為過去:既、業(yè)、嘗、曾——曾經(jīng):(2)表示現(xiàn)在時的:方、會、適(3)表示將來時的:且、將、行時間副詞曾——在古漢語中除了表示“曾經(jīng)”,多用做語氣副詞,表“竟然”.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經(jīng)·衛(wèi)風·河廣》)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表“曾經(jīng)”一般用“嘗”: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再”——古代漢語中的“再”是數(shù)量詞,一般是兩次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可以專指“第二次”?,F(xiàn)代漢語“再”的用法古代漢語用“復”,是“又一次”的意思?!叭浴薄F(xiàn)代漢語中的“仍”是副詞,表示事情繼續(xù)發(fā)生,“仍然”的意思。古代漢語中的“仍”也是副詞,但含義卻是“頻繁”、“多次”。明年,大將軍將六將軍仍再出擊胡?!妒酚洝芳取匆娋樱瑧n心忡忡。既見君子,我心則降。(詩經(jīng)·出車)尋——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桃花源記)規(guī):效仿4.情態(tài)副詞——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一定情態(tài)或語氣的副詞“且”——在古代漢語常作連詞用,和現(xiàn)代漢語“而且”意義相當。此外,還常作副詞表示情態(tài),有“姑且、尚且”的意思。有時是時間副詞,表達“將要”的含義。先生且休矣,我將念之。(史記淮陰侯列傳)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尚且魏文侯且置相,召李克而問焉。(說苑·臣術)——將,表時間。“固”——“本來、當然”,和現(xiàn)代漢語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蓋”表示提示和推測,引出下文——大概(1)表提示和推測性論斷語氣: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孟子藤文公上)(2)表確實、肯定語氣:不譯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漢書·司馬遷傳)“乃”——表“竟然”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史記·淮陰侯列傳)“殆”——表示推測或不肯定——“恐怕,近乎,差不多”良曰:“沛公殆天授?!薄妒酚洝ち艉钍兰摇贰柏M、其、寧”——表示反問語氣——“難道、怎么”。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鄭風·褰裳)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戰(zhàn)國策·趙策)否定語詞不-弗表示一般否定的副詞。“不”既可以否定動詞,又可以否定形容詞;既可以否定及物動詞,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動詞。而在秦漢之前,“弗”的使用范圍非常狹窄,它只能否定及物動詞,而且這個及物動詞還不能帶賓語。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xiāng)黨》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墩撜Z·子罕》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孟子·盡心上》然則國亂將弗治與?現(xiàn)代漢語的否定詞“沒”以前是沉沒的意思,很晚才有“沒有”義。詞義引申:沉沒——沒有。唐袁暉《三月閨情》詩:“蛾眉愁自結,鬢髮沒情梳?!敝劣诂F(xiàn)在的“沒有”與“有”也是不對稱的?,F(xiàn)代漢語中存在很多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現(xiàn)象?,F(xiàn)代漢語中“不”與“沒(有)”的差異。毋(無)、勿——表示禁止或勸阻性否定——不要、別?!拔恪迸c“不”相當,“勿”與“弗”。欲人毋聞,莫若勿言;欲人毋知,莫若勿為。(枚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將軍毋失時,時間不容息。(史記)未(未來即沒有來)——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xiàn),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沒有”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fā)。(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死于此樹之下)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zhàn)國策·楚策)“未”與“未嘗”不同:“未”表示還沒有實現(xiàn),包含將來實現(xiàn)的可能性,“未嘗”只是簡單地否定過去。如:廊廟之位,吾未嘗敢失節(jié)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馀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項羽本紀)否定副詞非(匪)——否定名詞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韓非子·五蠹》)“微”——否定動作、行為、狀態(tài)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傳·僖公三十年》)哀公曰:“善哉,吾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微孔子,吾焉聞斯言也哉?”(說苑·君道)謙敬副詞謙敬副詞又分為敬人和自謙兩類.敬人:請、敬、謹、幸、惠、垂、蒙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戰(zhàn)國策·范雎說秦王》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史記·平原君列傳》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他如“垂詢”“惠顧”“承蒙”等?!罢垺背鯙閯釉~,詢問、問候。如“請安”宋·葉適《草廬先生墓志銘》:“少而廣問博請,長而探幽索微,老而愈勤,窮而益信,其學既明矣。”還有“謁見”的意思。如:《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皇后自知罪惡深大,朝請希闊?!弊詈蟛虐l(fā)展出謙敬副詞的功能。如:今王欲民之無衣紫者,王請自解紫衣而朝。(韓非子)表自謙:竊、忝、猥、敢等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李斯《諫逐客書》)太守忝荷重任,當選士報國。(《后漢書·史弼傳》)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陳情表》)魏曹植《獻璧表》:“臣聞玉不隱瑕,臣不隱情。伏知所進非和氏之璞。”指代副詞指代性副詞“相”“見”用在及物動詞前面做狀語,動詞后面的賓語不再出現(xiàn),賓語被“相”“見”指代了?!跋唷痹硎净ブ?,后來轉變?yōu)槠?,僅指代動作的受事一方?!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臣以爲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互相今燕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門相扶將。”“見”原是助動詞,用在動詞前表示主語是動作的受事者;魏晉南北朝時期又演變?yōu)楦痹~,用在及物動詞前表示對他人所發(fā)動作的接受,有指代賓語的作用。可譯為“我”或“自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墨子·兼愛下)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陶潛《歸去來兮辭》)唐·周賀《留別南徐故人》詩:“三年蒙見待,此夕是前程。”介詞與連詞在句子中都是起聯(lián)結作用的,因而有些語法書根本不區(qū)分介詞與連詞,統(tǒng)稱為聯(lián)結詞。不過,客觀來說,介詞與連詞還是存在根本區(qū)別。一般語言都存在介詞與連詞的差異,即兩者并不完全相同。介詞一般連接詞或詞組,而連詞可以連接更大的語法單位如句子。不過有些詞既可以作連詞又可以作介詞。如“與”、“和”、“跟”等。介詞介詞經(jīng)常放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前面,組成介詞結構,用來修飾動詞或形容詞,在其前作狀語或其后作補語。表示時間、處所、目的、原因、方式、物件等。古今漢語介詞的一些差異1、古代漢語介詞的賓語通常同現(xiàn)代漢語一樣放在介詞的后面,但少數(shù)介詞(主要是“以”)的賓語因表達的需要而放在介詞的前面?!耙灰援斒??!薄稗梢灾淙灰??”2、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賓語不能省略,古代漢語中“以、為、與、從”等介詞的賓語有時可以省略?!靶∪擞心福試L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薄柏Q子不足與謀。”3、古代漢語由“因、為、與、從”等組成的介詞結構一般做狀語,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但“于”字組成的介賓結構除表“對于”、“關于”外,其余多作補語;“以”字介賓結構可作狀語,補語,現(xiàn)代漢語一般是用狀語來表達。“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于(於、乎)古漢語中介詞“于”也可寫作“於、乎”?!坝凇焙汀办丁鄙瞎艁K不同音,作介詞用時,它們的用法完全相同?!昂酢迸c“于”古時音近,除經(jīng)常做語氣詞外,也經(jīng)常作介詞用,其用法與“于”也完全相同?!坝凇焙汀办丁眱烧呤褂玫臅r間不同,甲骨文中只有“于”,西周金文開始出現(xiàn)“於”,但“于”占多數(shù),《左傳》以后兩者相當,戰(zhàn)國晚期后“於”占優(yōu)勢,后來一般“於”,建國后漢字簡化統(tǒng)一作“于”。(1)引入行為動作的處所與時間,組成介賓結構作句子的補語或狀語,可隨文譯為“在”、“從”、“到”。如: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將伐顓臾》)——老虎犀牛從籠子里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是誰的責任呢?處所、“從”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孟子梁上)——河內:魏地,今河南境內的黃河以北?!暗健弊允虏挥曛劣谖逶?。(左傳·僖公3年)——古今句式不同(2)引進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組成介賓結構,作補語或狀語,隨文意可譯為“向”、“跟”、“給”、“對”、“對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ㄕ撜Z·為政)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ㄕ撜Z·述而)古代“湯”“水”想對,肱gōng景公有愛女,請嫁于晏子。(晏子春秋)(3)引進比較的對象,組成介賓結構,用在形容詞或少數(shù)表心理活動的動詞后面作補語,譯為“比……更……”。青,取之于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悲莫痛于傷心。

(4)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組成介賓結構作動詞的補語,譯為“被”。兵非貴益多,唯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巳。夫唯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孫子兵法)——兵力并不是愈多愈好,只要不盲動冒進,而能夠集中兵力、判明敵情、戰(zhàn)勝敵人就行了。那種不深思熟慮而又輕敵盲動的人,勢必成為敵人的俘虜。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于人。(漢書)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莊子)有關語序移位: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尚書)王其盍亦鑒于人,無鑒于水。(國語)省略:其告求于上甲。(殷墟867)其告求上甲。(殷墟28206)以——說文:以,用也。引申為介詞(1)引入行為動作憑藉的工具、材料與依據(jù)。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爾新婚,以我御窮。(詩經(jīng)·谷風)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五蠹》)“請以劍舞?!保ㄊ酚洠案镆詴r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2)引入行為動作憑藉的資格、身份或地位。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史記?西門豹治鄴》)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記?項羽本紀》)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漢書)(3)引入原因。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得“由于”、“因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莊子)此木以不材終其天年。(莊子)平原君笑曰:“觀此豎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殺吾美人,不亦甚乎!”(史記)(4)引入行為動作的時間。賞以春夏,刑以秋冬。(左傳)文(指田文,即孟嘗君)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列傳》)有以無以由“以”構成的“有以”“無以”表示“有(沒有)東西或辦法用來……”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史記?淮陰侯列傳》)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史記?項羽本紀》)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關“以”的語序以字結構可以在動詞前或后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蔽曳菒燮湄敹字匝蛞?。(孟子)賓語有時也可以前移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詩經(jīng))強調贈之以勺藥。(同上)為——“為”經(jīng)常與它後面的賓語一起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作狀語,表示物件、目的、原因等。(1)引入行為動作服務的對象,“替”“給”。為長安君約車百乘。(《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2)引入行為動作的目的,“為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3)引入行為動作的原因。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而輟廣。(4)引進動作行為所涉及的物件。不足為外人道。(陶淵明《桃花源記》)(5)引進動作的主動者,表被動。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與(1)引進動作的服務對象,“為”“替”“給”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史記?陳涉世家》(2)引進動作行為的參與者“跟”“同”。執(zhí)其手而與之謀。(《國語?越王勾踐棲會稽》(3)引進比較物件。吾與徐公孰美?(《戰(zhàn)國策?齊策》)介詞與動詞的差異:介詞大多從動詞虛化而來。不過最典型的區(qū)別是:介詞沒有時間性。如:到上海了→到了上海了 到上海去→﹡到了上海去你跟我→你跟著我 你跟誰說話→﹡你跟著誰說話我們比比誰高(重疊)→﹡我比比你高連詞連詞是用來聯(lián)結詞、短語或句子的虛詞。古代漢語的連詞有許多,有些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在使用。下面是幾個較為重要的古漢語連詞,“與、且、以、而、則、然、雖、之?!?/p>

與——“與”可以作介詞與連詞。作介詞構成介詞結構作狀語或補語。作連詞的功能不同,相當於現(xiàn)代漢語中的“和”,一般用來連接並列的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並列或選擇關係。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孟子?梁上》)而(1)用在聯(lián)合結構中表示兩個成分的聯(lián)系。又可以分為三種:A)表示并列關系。如: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悄死且玻淇尚蠛??”(左傳)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B)表示順承關系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保ㄕ撜Z)夫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呂氏春秋)三例分別表示時間上、事理上得順承。C)表轉折關系(與順承的關系)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敗。(孫子兵法)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韓非子)(2)連接狀語與謂語,前一部分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或狀態(tài),修飾后一部分。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也;行陸者立而至秦,有車也。(慎子)(3)用在主語與謂語之間,表轉折。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很多人認為這個“而”表假設,譯為“如果”。又子產(chǎn)而死,誰其嗣之?(左傳)其實這些句子含有假設意味,乃是一種意合法。就如同現(xiàn)在的“明天下雨,我就誰懶覺”一樣。古代漢語有時有假設連詞有時沒有。如: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史記)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jīng))像“人而無儀”中“而”似乎有假設意味,但是和下句比較可知沒有。另外表假設一般要是沒有發(fā)生之事,但這里肯定是已然之事,不是假設。則然則(1)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相承。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晁錯《論貴粟疏》)生則天下歌,死則四???。(荀子)(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聯(lián)繫。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韓非子?五蠹》)民貧則奸邪生。(晁錯《論貴粟疏》)(3)表示轉折。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論語)欲速則不達。(論語)多則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晝伏夜動。(左傳)(4)表假設。項王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曰:‘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zhàn),慎勿與戰(zhàn),毋令得東(陳留)而已。(史記)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莊子?逍遙遊》)“然”原是指示代詞,意為“這樣”,可以與其他連詞構成“雖然”、“然而”、“然則”等,一般表轉折,有時也表順承,其實兩者相通。后全部詞匯化為復合連詞。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墨子)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漢書)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孟子)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茨献雍髞怼叭弧币蔡摶?,有連詞用法。如: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史記)之——“之”原是動詞“到某地去”;又借作指示代詞。連詞“之”主要有兩種用法:(1)連接定語和中心語,表示領屬或修飾關係。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三軍之士,視死如歸。(呂氏春秋)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莊子)這種“之”不同教材有不同處理,或認為介詞、助詞,其實只是名稱的不同。(2)插在主謂結構之間,使其變成名詞性結構,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或狀語。如: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人之生也發(fā)黑,其老也發(fā)白。(論衡)很多教材認為是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461頁,不妥。后王力在《漢語語法史》亦改換說法。其實很多“主之謂”可以成句。如:子曰:“予之不仁也!”(論語)晁錯曰:“袁盎策之善?!保ㄊ酚洠┱Z氣詞、詞頭詞尾也——句尾語氣詞“也”主要用在判斷句句尾,表達的是確認語氣,有肯定意味。用在複句及命令、疑問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與確認的語氣。如:雖殺臣,不能絕也。(《墨子?公輸》)不及黃泉,無相見也?。ā蹲髠?鄭伯克段于鄢》追我者誰也?用在句中表停頓。如: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論語)矣——句尾語氣詞“矣”與“也”所表達的語氣的差別:第一,“也”表靜態(tài);“矣”表動態(tài)。第二,“也”是把對事物的判斷告訴別人,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與之對應的語氣詞;“矣”是把事情發(fā)展到現(xiàn)階段出現(xiàn)的情況或將要出現(xiàn)的情況報導出來告訴別人,相當於現(xiàn)代漢語中的語氣詞“了”。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善哉,吾請無攻宋矣?。ā赌?公輸》)年幾何矣?(《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乎、與(歟)、邪(耶)“乎、與(歟)、邪(耶)”所表達的都是疑問語氣。其中“乎”的使用最為普遍,表達的疑問語氣也最強烈?!芭c(歟)、邪(耶)”的疑問語氣不太強烈,有探詢的意味。如: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起義》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利與?(墨子?兼愛下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莊子?逍遙遊》)

哉夫“哉”的基本用法是表達感歎語氣,而且所表達的語氣表較強烈。如:楚國若有大事,子其危哉?。ā蹲髠?昭公二十七年》)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諫逐客書》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起義》“夫”一般表嗟嘆語氣,語氣舒緩。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荀子)語氣詞連用何可勝道也哉?。ㄍ醢彩哆[褒禪山記》)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僖公二十年)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何愚也耶?。ɡ钋逭铡督鹗涐嵝颉罚┤艄讶苏?,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發(fā)語詞“夫”——經(jīng)常放在句首,表示要發(fā)議論,起引起下文的作用。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晁錯《論貴粟疏》)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遊》)自然氣候變化的六種現(xiàn)象。指陰、陽、風、雨、晦、明。唯(惟、維)(1)位於句首,引出主語或年月。如:

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尚書?泰誓上)

(2)位於句首,表示期望語氣。如: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僖公三十年)

愚臣亡識,唯陛下財察。(漢書)財:裁

(3)位於句中,引出謂語。如:

蚩尤惟始作亂。(書經(jīng)?呂刑)

髧彼兩髦,實維我特。(詩經(jīng)?P柏舟)詞頭詞尾見書467-470——現(xiàn)在能夠確認的就是一個“有”,其他一般作其他解釋。關于“阿”和“老”——詞頭“老”當出現(xiàn)于唐代?!墩撜Z》有“老彭”,那是老子與彭祖的合稱。唐白居易:每被老元偷格律。杜甫: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又蘇軾:老可能為竹寫真,小坡今與竹傳神。(老可:文與可)其他如“老婆”最早就是老婆婆的意思?!鞍ⅰ碑敵霈F(xiàn)于漢代,如曹操、劉禪等,以及需要證實的“阿嬌”。詞尾:然爾焉若乎如一般用於形容詞後,和形容詞一起充當狀語或謂語行此三年,海內晏然,天下大治。(漢書)有美一人,婉如清揚。(詩經(jīng))婉如:美好;揚:眼睛。夫子莞爾而笑。(論語)且年未盈五十,而諄諄(zhūn)焉如八九十者。(左傳)絮絮叨叨的樣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史記)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莊子)音韻學與語音學語音與語言的其他要素一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這種變化是緩慢的,只有積聚到一定程度時才能被感知。漢語剛剛產(chǎn)生時的語音是什么樣的?現(xiàn)在無從知道。近現(xiàn)代學者對有文獻記載以來的漢語語音做了比較詳盡的研究,各家得出的結論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漢語語音古今差別很大。古今漢語語音不同,可以從現(xiàn)代漢語方言之間的比較中窺測到一斑,因為語音的地域差別正是語音古今變異的遺跡。也可以從讀古代詩歌時覺察到。如《詩經(jīng)·魏風·伐檀》:“坎坎伐輻兮,寘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以“輻、側、直、億、特、食”等字相押,用現(xiàn)代普通話來讀,它們很不和諧。但在《詩經(jīng)》時代,這些字是同一韻部,是押韻的。再如: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詩經(jīng)·鄭風·子衿》二章“佩”、“思”、“來”三字同屬一個韻部(之部),如果按照後面的擬音去讀這章詩,其韻味馬上就顯現(xiàn)出來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今天看起來更不押韻,事實上在中古時期也是押韻的?!罢摺薄ⅰ跋隆倍衷谄剿嵵型瑢偕下暋榜R”韻。人類語言的語音是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而發(fā)展變化的,現(xiàn)在聽古人說話讀書,已經(jīng)不知所云了。明朝陳第說:“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差異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就是同一個地區(qū)不同年齡階段的人,語音也有差異,這有兩個原因:一、語音本身的發(fā)展,二、外部語音的影響。比如英語國家有很多,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等。這些國家的語音也有差異,最典型的是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有時美式英語就簡稱美語??梢酝茰y,經(jīng)過一定的時期,兩地的差異會越來越大,最后就分成兩種語言。方言就是這樣形成的。漢語方言的差異有時必歐洲不同語言的差異還要大。實際上,有時我們學了一種方言,主要是因為我們對該種方言的聲、韻、調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只是沒有理性化。而如果有了理性的知識,就會加快我們的學習速度。一、音韻學與語音學音韻學也稱聲韻學,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tǒng)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傳統(tǒng)學問,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像現(xiàn)代漢語語音是現(xiàn)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傳統(tǒng)音韻學分為三個部門,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近年來音韻學界有人主張以《中原音韻》音系為主要研究對象而別立“北音學”一科。這樣,漢語音韻學就分為:古音學、今音學、北音學、等韻學四科。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六朝至唐宋)漢語聲、韻、調系統(tǒng)的一門學問。古音學是研究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漢語聲、韻、調系統(tǒng)的一門學問。等韻學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漢語韻母及聲韻配合規(guī)律的一門學問,它通過韻圖的形式展示某一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tǒng)。等韻圖類似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聲、韻配合表。北音學是研究近代(元明清)漢語聲、韻、調系統(tǒng)的一門學問。與傳統(tǒng)音韻學不同,語音學是十九世紀興起的一門研究人類語言聲音的科學,它主要研究語音的系統(tǒng)(聲音的成分和結構)、變化及發(fā)展規(guī)律,並教會人們如何去分析研究語音的系統(tǒng)和變化,如何發(fā)現(xiàn)語音的變化規(guī)律,同時訓練人們發(fā)音、聽音、記音、審音的技術。語音學一般分為普通語音學、歷史語音學、描寫語音學和實驗語音學等。普通語音學研究人類語音中各種聲音的構成,音與音的結合及相互之間的影響變化,以至聲調、語調、輕重音等現(xiàn)象。歷史語音學研究某一語言各個歷史階段的語音系統(tǒng)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描寫語音學研究某種語言在一定時期的語音系統(tǒng)及其特殊現(xiàn)象。實驗語音學則是通過實驗儀器分析語音的物理現(xiàn)象和生理現(xiàn)象。在研究方法上,語音學主要是通過描寫、實驗、分析、歸納、歷史比較等方法揭示語音的性質、系統(tǒng)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它所使用的標音工具主要是國際音標。(如趙元任)由此可見,音韻學是我國研究漢語歷史語音的一門傳統(tǒng)學問,而語音學是研究各種語言的語音及語音各個方面的一門現(xiàn)代科學。漢語音韻學相當于語音學中的一個部門,可以稱為漢語歷史語音學,二者在研究對象、分類、方法及標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別,絕不能將它們混為一談。然而,自從語音學知識傳入到我國后,研究漢語聲韻系統(tǒng)、分析漢語聲韻調的特點、探求古音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對古音進行構擬等,都需要使用語音學知識,因此,語音學又可說是研究漢語音韻的基礎和工具。為什么要學習音韻的知識古代漢語課學習有關的歷史語音常識,主要是為了解決文獻閱讀中的詞義問題和更好地欣賞古代詩歌韻文。解決文獻閱讀中的詞義問題主要需要上古音知識,提高古代詩歌韻文的欣賞水平需要中古音和上古音知識。我們的課程主要學習的是無韻的散文,所以我們主要學習上古音有關知識,但學習上古音又必須以中古音為基礎。所以我們也要介紹一些有關中古音的知識,然后重點講述判定字音上古聲韻相同相近的方法。其次,也有利于我們了解方言的發(fā)展變化,進而了解整個漢語的發(fā)展變化。語音的發(fā)展變化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學習音韻學,我們不太關心那些偶然的語音變化,比如:曝光、從容等,雖然這些也是具體的語音變化,不過它們都是類化造成的個別現(xiàn)象。我們關注的是如下一類現(xiàn)象,比如“肚”的南北差異如何形成的:比如很多方言:蜘蛛、居住、株洲、朱、豬、注、煮、竹、著、柱;出、廚、除、處、穿、傳、船、川;輸、樞、殊、書、舒;叔、梳。比如常說廣東人學普通話非常困難,為什么?那些問題?;靖拍?.古音:(1)古代漢語語音。(2)專指上古(周秦兩漢)音。2.今音:(1)現(xiàn)代漢語語音。(2)專指《切韻》為代表的中古音。(3)專指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語音。3.音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類別。4.音值: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實際讀法。5.雙聲:指兩個漢字音的聲母相同或相近。6.疊韻:指兩個漢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7.聲母、韻母:一個漢字音節(jié),開頭的音叫作聲母(古人稱之為聲、紐、聲鈕或音鈕),其餘的音叫做韻母。8.字母:(1)拼音文字或注音符號的最小的書寫符號。(2)古人稱聲母的代表字為字母。隴西李元謙樂雙聲語,常經(jīng)文遠宅前過,見其門閥華美,乃曰:“是誰第宅過佳?”婢春風出曰:“郭冠軍家?!痹t曰:“凡婢雙聲。”春風曰:“儜奴慢罵。”元謙服婢之能,于是京邑翕然傳之。(六朝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凝園寺》)梁高祖嘗作五字疊韻曰:“后牖有榴柳?!泵坎⒆鳌⑿⒕b曰:“梁王長康強?!鄙蚣s曰:“偏眠船舷邊?!扁准缥嵩唬骸拜d匕每礙壢。”徐摛曰:“臣昨祭禹廟,殘六斛熟鹿肉。”何遜用曹瞞故事曰:“暯蘇姑枯盧。”吳均沉思良久,竟無所言。高祖愀然不悅。俄有詔曰:“吳均不均,何遜不遜。宜付廷尉?!保ū饼R陽松玠《談藪·梁武》)9.三十六字母:表示中古聲母系統(tǒng)的36個代表字。唐末守溫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益6母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時代共同語標準音的聲母系統(tǒng)?,F(xiàn)列表簡示如下:傳統(tǒng)習慣上用五音(或七音)三十六字母指稱中古聲母。所謂“五音”,指聲母按發(fā)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五類;所謂“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礎上,又分出半舌音、半齒音兩類。字母就是表示聲母的代表字。這是用現(xiàn)代語音學知識來解釋五音、七音,因而較清楚。但是古代人不懂這些,經(jīng)常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青白赤黑黃)”、“五臟(心肝脾肺腎)”等來描寫,越發(fā)讓人不可捉摸。唇音:重唇音:幫、滂、並、明輕唇音:非、敷、奉、微舌音:舌頭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徹、澄、娘半舌音:來齒音:齒頭音:精、清、從、心、邪正齒音:照、穿、床、審、禪半齒音:日牙音:見、溪、群、疑喉音:影、曉、匣、喻10.韻頭:指韻腹之前的高母音或半母音,因常介於聲母和韻腹之間,故又稱介音或介母。11.韻腹:指韻母的主要母音。12.韻尾:韻腹後面的收尾音叫做韻尾,包括母音韻尾和輔音韻尾(鼻輔音或口輔音)兩類。13.韻:(1)指韻母。(2)指主要母音、韻尾和聲調相同的音韻類聚。14.韻目:韻書中韻部的標目,也就是韻部的代表字。15.韻部:(1)同“韻”(2)。(2)指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的音韻類聚。第二節(jié)中古音一《廣韻》的產(chǎn)生及其體例《廣韻》又稱《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它是在《唐韻》的基礎上增訂、重修而成,而《唐韻》又是在《切韻》的基礎上增修而成?!皬V”就是擴大、補充的意思。有關《切韻》魏晉以后至南北朝,中國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特別在韻文方面,這一時期大量地吸收了民歌的營養(yǎng)。并特別追求形式——講究詞藻、講求聲律。當時有所謂的“永明體”“齊梁體”等,還有沈約的“四聲八病說”。所謂“八病”即詩文在音韻上應當避免的八種毛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因而在當時產(chǎn)生了一些韻書。《切韻》正是如此。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隨著國家的統(tǒng)一,文化自然要統(tǒng)一,詩文的用韻也要求統(tǒng)一。于是一些有影響的文人在一起討論新編一部韻書。他們是:蕭該、顏之推、劉臻、魏彥淵、盧思道、薛道衡、辛德源、李若?!肚许崱返淖髡呤顷懛ㄑ?,他將顏之推等人的討論內容記錄下來,經(jīng)過二十年的整理編撰而成《切韻》。成書于601年。隋亡后,《切韻》在唐代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書,因而更引起人們重視,不斷增字加注,而成《唐韻》。到了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jù)《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于真宗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tǒng)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的字數(shù)(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釋也較詳細,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為二○六韻,比《切韻》多出13韻,這是分韻粗細寬嚴的問題,並非語音系統(tǒng)有什麼變化。后代人研究音韻,都是根據(jù)《廣韻》,而后上推古音,下聯(lián)今音的。而《切韻》逐漸失傳了。現(xiàn)在只能在敦煌、新疆吐魯番等地見到一些殘卷。還有一些殘卷落在日本一個叫大谷光瑞的人手里。法國巴黎也有一些?!稄V韻》問世后,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丁度、賈昌朝又增修而成《集韻》。語音有一定變化,反映了當時實際語音。《廣韻》的體例《廣韻》的編寫體例可歸納為以下幾項:一、《廣韻》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屬於二○六韻。此二○六韻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置於五卷之中。其中平聲57韻,置於第一、二卷;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分別置於第三、四、五卷。平聲韻獨居兩卷完全是由於所屬字多的緣故,並無其他用意。其居於第一卷者28韻,稱作上平聲;居於第二卷者29韻,稱作下平聲。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韻用一個代表字作為名稱,叫做“韻目”。韻的排列順序用序數(shù)加上韻目表示,如一東、二冬、三鐘等。三、一韻之中所含各字按聲母的不同分別排列。同聲母的字唐人稱之為“小韻”,小韻也稱作“紐”,小韻所含各字均屬同音字。小韻與小韻之間用“○”相隔。四、小韻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釋字義,然後是反切注音,最後用數(shù)字標明該小韻所含字數(shù)。二根據(jù)《廣韻》探求中古音《廣韻》是一部韻書,它只向我們展示了中古音的韻部和聲調,而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不過雖然沒有直接展示中古的聲母和韻母,但它所收的每個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類聲母和韻母自然就都包含在這些反切上下字中。在介紹聲類和韻類時我們已經(jīng)指出,代表同一聲母或韻母的反切上、下字都不止一個,《廣韻》中共有反切上字452個,反切下字1195個。要得知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通過一定的方法將這452個切上字和1195個切下字中表示同一聲母或韻母的字進行歸類即可達到目的。由於語音的發(fā)展變化,今音已不同于古音。有些反切用字在今天看來是不同的,在古代則可能是相同的;在今天看來是相同的,在古代則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歸納反切上下字並不象依照今音對漢字進行歸類那麼容易。清人陳澧第一個找到了歸納反切上下字的方法——系聯(lián)法,他的《切韻考》就是使用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系聯(lián)法的基本依據(jù)就是反切的原理,即反切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必然相同,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及聲調必然相同。其系聯(lián)的條例共有三項:一般稱之為基本條例、分析條例和補充條例。(一)關於反切上字的系聯(lián)1、基本條例凡同用、互用、遞用的切上字,其聲母必屬同一聲類(推論)。(1)同用例切上字如果用同一個字作反切上字,則切上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冬都宗切當都郎切冬、當這兩個切上字均用“都”作其反切上字,所以它們的聲母屬於同類。(2)互用例兩個切上字如果相互作為對方的反切上字,則此兩個切上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當都郎切都當孤切“當”用“都”作切上字,“都”又以“當”作切上字,互相為用,所以當、都的聲母屬於同類。(3)遞用例甲切上字以乙字作為切上字,乙字又以丙字作為切上字,則甲乙丙三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冬都宗切都當孤切“冬”以“都”作為切上字,“都”又以“當”作為切上字,遞相為用,所以冬、都,當三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二)關於反切下字的系聯(lián)1、基本條例因為反切下字與被切字韻母相同所以,凡同用、互用、遞用的切下字,其韻母必屬同一韻類(推論)。(1)同用例切下字如果用同一個字作為反切下字,則切下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東德紅切。公古紅切。東、公這兩個切下字都用“紅”字作反切下字,所以它們的韻母屬於同類。(2)互用例兩個切下字如果相互作為對方的反切下字,則此兩個切下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公古紅切紅戶公切“公”用“紅”作切下字,“紅”又用“公”作切下字,所以公、紅的韻母屬於同類。(3)遞用例甲切下字以乙字作為切下字,乙字又以丙字作為切下字,則甲乙丙三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東德紅切紅戶公切“東”以“紅”作切下字,“紅”又以“公”作切下字,遞相為用,所以東、紅、公三字的韻母屬於同類?!棒~”韻出現(xiàn)了24個反切,包含的反切下字有魚、居、諸、余、菹五字。其中居、諸、菹三字都用“魚”作反切下字,此為同用;“余”用“諸”作切下字,“諸”又用“魚”作切下字,此為遞用。經(jīng)過如此系聯(lián),證明魚、居等五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三《廣韻》的聲母和韻母聲類是根據(jù)系聯(lián)法或統(tǒng)計法對反切上字歸納的結果,聲類的不同,並不意味著聲母也一定不同,因為表示同一聲母的反切上字根據(jù)系聯(lián)或統(tǒng)計可能會分成兩類,例如代表來紐[l]的反切上字根據(jù)系聯(lián)、統(tǒng)計被分成了盧、力兩類。根據(jù)前人的研究,《廣韻》五十一聲類所含的聲母只有三十六個,此外李榮先生在他的《切韻音系》中又考出一個“俟”母,又稱作“禪二”,現(xiàn)在已得到學術界不少人的承認。如果加上俟母,《廣母》的聲母就是37個。(二)《廣韻》的韻母1、《廣韻》的韻類陳澧用系聯(lián)法對《廣韻》進行系聯(lián),發(fā)現(xiàn)二○六韻中共含有311個韻類。繼陳澧之後,高本漢、白滌洲、黃侃、周祖謨、李榮及邵榮芬等人也先後對《廣韻》的韻類作了較系統(tǒng)的研究,所得的結果有相同者,也有不盡相同者。其中高本漢研究的結果是290類,白滌洲使用統(tǒng)計法研究的結果也是290類,黃侃研究的結果是335類,周祖謨的研究結果是324類,李榮的研究結果是334類,邵榮芬的研究結果是326類。王力在他的《漢語音韻學》及《漢語史稿》中基本採用的是高本漢和白滌州的分類。董同龢則基本上堅持的是陳澧的分類。目前學術界有不少人採用的是290類的說法。2、《廣韻》的韻母《廣韻》的290個韻類是按聲調計算的,即韻類的聲調不同即算不同的韻類;如果不計聲調,即使平上去三聲相承的韻類或平上去入四聲相承的韻類算一類,則290類只有90類之多。王力在《漢語史稿》中于戈韻和昔韻中分別增添了[](戈開三)、[](昔合三)兩音。按照《史稿》的這種分類,《廣韻》的韻類總數(shù)便成了292類,不計聲調為92類。這92類所含的不同韻母共有142個,其中陰聲韻40個,陽聲韻51個,入聲韻51個。我們採用《史稿》的說法,將《廣韻》韻母確定為142個。中古四聲歌訣河海未測官場勢惡朝野俱寂明捧暗克依草附木鉤腿鬥角垂死掙扎無可救藥仁美睡覺忠保禦敵兄弟怒目相翦太急揮手告別趨本背末無禍自福為善最樂蘭紫桂白梅有傲骨人品正直堯禹帝嚳相忍為國懲忿去隙君子意篤模範事蹟重返教育夫子聖哲書好字黑人手二冊王冕善笛回也好學秦女弄玉天狗望月歡飲坐席民喜瑞雪勤勉度日雖苦快活車馬炮卒中午對弈拿土換錫如此妙極反切練習徒貢切胡講切布交切古勞切慈忍切昨木切侯古切渠記切古巷切關于“幫”組聲母的變化古無輕唇音,因而現(xiàn)在的輕唇音在古代都讀重唇音,或者說,現(xiàn)代漢語的輕唇音都是從古代的重唇音里面分化出來的?;疽?guī)律就是:幫組聲母在合口的三等韻前變?yōu)檩p唇音,其他則保持重音。即:幫——b、f;滂——p、f;并——b、p、f;明——m、f;用反切來顯示變化就是,根據(jù)現(xiàn)在的讀音:下重則重,下輕則輕。如:扶板切方緬切甫奔切扶富切方賣切普面切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里面,有些字音不遵循普通話的演變規(guī)律,因而輕重唇音有不一的情況。比如“門——問”??头窖缘募~韻與古今漢語有共同點和一定的對應規(guī)律,譬如說客方言無濁聲母[dz]、[dz‘]、[dz]、[v]、[η],只有塞擦音[ts]、[ts‘]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母中屬精、清、心聲母,無舌上音[ts]、[ts‘]、[s],因此客人說“知”為“低”(di),說“值得”為“抵得”,說“雨濕衣”為“雨篤濕”等等都是屬于上古語音,即今人發(fā)“zh”、“sh”的舌后音聲母的字,在上古時有一部分讀為舌尖聲母“d”或“t”的音。錢氏又說:“古無輕重唇”“凡今人所謂輕唇者,漢魏以前,皆讀重唇”,這話的意思是說,凡后代發(fā)輕唇音“f”(v)聲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讀為重唇音[b]或者[p]或[m],證之于客話,如說“飛”為“卑”,說“負”為“輩”,說“分”為“奔”,說“糞”為“笨”,說“斧”為“補”,說“無”為“磨”等等,這正是客話中今天還保存下來的上古語音。今人讀“r”聲母的字,在上古音里則讀為“n,[η]”聲母的字,證之于客話,客人說“汝(rǚ)”為“你”(ni),讀“乳(rǚ)”為“能(nèg)”,讀“挼”(ruó)為(nuó)等等,這些都說明客話沒有“日紐”,日紐在古音系統(tǒng)里應屬三十六字母的“泥紐”。上述客話聲母問題均符合上古語音聲母系。*《詩》“凡民有喪,匍(並)匐救之。”《檀弓》引《詩》作“扶(奉)服”?!都艺Z》引作“扶伏”。*《史記·五帝本紀》:“東至蟠(並)木?!薄秴问洗呵铩?“東至扶木?!?《莊子·逍遙遊》:“汾(奉)水之陽?!彼抉R彪、崔譔本皆作“盆(並)水”。*《史記·魯世家》“平公子文(微)公”,《世本》作“湣(明)公?!?《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微)成。”帛書《老子》:“大器免(明)成。”以上材料說明三十六字母中輕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類,或者沒有輕唇,或者沒有重唇。其所以會得出古無輕唇音的結論,重要理由之一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沒有輕唇的方言,卻找不到只有輕唇而沒有重唇的方言。象廈門、潮州、福州等方言中就只有重唇音而沒有輕唇音,這顯然是古音的遺留。閩語的主要語音特征包括:古濁聲母多數(shù)讀為不送氣清音;聲母“知”組讀同“端”組;部分的“匣”母讀同“群”母;輕重唇不分(沒有f-、v-等聲母);連讀變調較為發(fā)達,部分地區(qū)有其他連讀變音現(xiàn)象;文白異讀非常豐富,文讀與白讀有體系性的差別。閩語受到歷史上不同時期古漢語音韻的反復多次重疊。其中閩南語被學術界認為是最接近上古漢語的現(xiàn)代漢語方言。使用閩南語的人口大約為漢語人口總數(shù)的4.5%。聲調的發(fā)展一、平分陰陽,這一現(xiàn)象在唐代開始,十四世紀已經(jīng)完成?!吨性繇崱肥前选捌椒株庩枴边@一語音變化顯示的第一部書。最初是因為受聲母的影響,聲調產(chǎn)生細微的差別,而后逐漸擴展、定型而分化為陰平和陽平。上字為清聲母,讀陰平;上字為濁聲母,讀陽平。如:他紅切都年切七情切苦昆切徒紅切滿奔切徒哀切五剛切徒冬切濁上歸去“濁上歸去”大概第八世紀前就完成了。即下字是上聲字,上字為全濁,讀去聲。胡果切徒亥切薄旱切“肚”的兩種讀音:當古切;徒古切。入派四聲大致規(guī)律:與上字即聲母有關系。大致為:全濁歸陽平;次濁歸去聲;清音歸上聲;如:昨木切魚怯切苦得切古岳切冬毒切語音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語音簡化是一般趨勢,聲、韻、調都在減少變化。語音簡化的同時會在其他方面得到補償,比如語法構詞、復音詞大量出現(xiàn)。語音的演變,主要是舌頭的升降和前后推移,其次是嘴唇的變圓變扁,鼻腔的或開或閉,聲帶的顫動與否。規(guī)律相當嚴整。《詩經(jīng)》的用韻1、《詩經(jīng)》是上自周初下至春秋中期五百年間詩歌總集。史書上記載有“采詩”、“獻詩”、“刪詩”之說,前兩者說明樂官在收集整理方面所起的作用;從孔子之前就大量有“三百篇”的說法來看,孔子“刪詩”之說未必可信。2、漢以前只稱《詩》,或“三百篇”、“詩三百”。3、漢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漢武帝為搶救文化遺產(chǎn)而設五經(jīng)博士,《詩》由是稱《詩經(jīng)》。漢初傳《詩》的情況1、三家《詩》——齊人轅固之“齊《詩》”、魯人申培之“魯《詩》”、燕人韓嬰之“韓《詩》”,都是以西漢當時文字(隸書)傳寫的,故稱“今文《詩》學”;西漢時被立為博士,成為官學。后來逐漸失傳、消亡。今唯存《韓詩外傳》。2、毛《詩》——魯人毛亨所傳,較三家詩晚出,所使用的是用“古文”(戰(zhàn)國文字)寫成的抄本,故稱“古文《詩》學”,未被立為官學,但在民間廣泛傳授。最終取代了三家詩而成為唯一的流派?!妒?jīng)注疏》中的《詩經(jīng)》經(jīng)西漢毛亨傳(第一層注釋)、東漢鄭玄箋(第二層注釋)和唐孔穎達疏(第三層注釋),是較好的注本。七首在押韻方面有代表性的詩歌1、關雎P472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參差——雙聲聯(lián)綿詞友:親愛。窈窕——疊韻聯(lián)綿詞樂:使之樂。)2、桃夭P475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隔句句尾韻:華、家)于:詞頭。桃之夭夭——后人用為“逃之夭夭”者,諧音斷章取義也。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隔句句尾韻:實、室)有:詞頭。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隔句句尾韻:蓁、人)3、芣苡P476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句中韻:采、有)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句中韻:掇、捋)掇:拾??;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句中韻:袺、襭)jié,手提衣襟兜著。xié,把衣襟掖在腰帶間兜著。注意:僅換關鍵的一兩個字就另成一章,反復詠唱,正是民歌特色。4、靜女P477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躇。(句尾韻:姝、隅、躇。)愛通薆,隱也。踟躇——雙聲聯(lián)綿詞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句尾換韻式:孌、管;煒、美。)自牡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句尾交韻式——一三句:荑、美;二四句:異、貽。)5、柏舟P478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偶數(shù)句句末押韻:河、儀、它;換句中韻:天、人)汎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偶數(shù)句句末押韻:側、特、慝;換句中韻:天、人)6、伐檀P488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7、碩鼠P489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句尾韻:鼠、黍、女、顧、女、土、土、所——每句押韻)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句尾韻:麥、德、國、國、直——隔句押韻)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句尾韻:苗、勞、郊、郊、號)重要的民俗詩——《七月》P495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褐:指粗布或粗布衣,古時貧賤者所服,最早用葛、獸毛,后通常指大麻、獸毛的粗加工品。觱發(fā)、栗烈——均雙聲聯(lián)綿詞。(韻腳,句句押韻:火、衣;發(fā)、烈、褐、歲;耜、趾、子、畝、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韻腳,句句押韻:火、衣;陽、庚、筐、行、桑;遲、祁;悲、歸;)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鴂,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韻腳,句句押韻:火、葦;桑、斨、揚、桑;鴂、績;黃、陽、裳;)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穫,十月隕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猏于公。獲:穫,另有“獲”。(韻腳,句句押韻:葽、蜩;穫、萚、貉;貍、裘;同、功、豵、公;)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穹窒熏鼠:動詞連用,古代漢語特點。(韻腳,句句押韻:股、羽、野、宇、戶、鼠、戶、處;)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穫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五谷:稻、黍、稷、麥、菽也。叔:拾取。(韻腳,句句押韻:薁、菽;棗、稻、酒、壽;瓜、壺、苴、樗、夫;)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zhí)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韻腳,句句押韻:圃、稼;穋、麥;同、功;茅、綯;屋、谷;)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韻腳,句句押韻:沖、陰;蚤、韭;霜、場、饗、羊、堂、觥、疆。)《詩經(jīng)》韻例第一、韻的位置:1、句尾韻是最普遍形式;2、也有在代詞或語氣詞前的句中韻(變相句尾韻)第二、從韻數(shù)看:有“一韻到底”和“換韻”兩種。第三、從韻腳相互距離看,有三種:1、句句押韻——每句末都是韻腳。2、隔句押韻——奇句不押韻,偶句押韻。3、交韻——奇句和奇句押韻,偶句與偶句押韻關于“葉韻”由于語音的發(fā)展變化,古代用韻的地方,用后人的語音就可能不押韻了,因而有時顯得不和諧。并且時代越久遠,不和諧的地方越多。宋人朱熹《詩集傳》全面采用“葉音說”,認為要采用古代的讀音,不和諧的地方就和諧了。這種主張影響了很多人。不過弊病也很明顯,我們無法復原古音,另外如果古詩文都用古音,那和我們的實際生活就差距太遠了。清代的學者顧炎武也持這種觀點,他主張學者們大力研究古音,然后讓人們用正確的古音來讀古文。也有人主張可以用方音來讀古文,認為方音中殘留著古音,在用古音讀古文無法實現(xiàn)的情況下,認為用方音來讀古文,能夠讀出古代的韻味。還有主張用“葉音法”來讀古詩文。用后世的語音讀古時的詩文,有些原來押韻的韻腳不押韻了,這是語音演變的結果,葉音的做法,沒有看到語音演變的現(xiàn)實,是造成漢字讀音的極大混亂。古書讀音及古音通假一、關于“破讀”,也稱“讀破”。古代漢語中用同一個字表示的詞,有時由于意義和詞性的變化而使讀音有所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