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素材之中國傳統(tǒng)刺繡文化_第1頁
2018高考素材之中國傳統(tǒng)刺繡文化_第2頁
2018高考素材之中國傳統(tǒng)刺繡文化_第3頁
2018高考素材之中國傳統(tǒng)刺繡文化_第4頁
2018高考素材之中國傳統(tǒng)刺繡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tǒng)刺繡文化(蘇繡)

穆俊臣編輯歷史淵源蘇繡精品蘇州繡至今已有余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公元?)就有關于蘇繡制作的記載,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蘇繡,其風骨神韻在隋唐時期就已奠定基礎,迨至宋元其基本枝法與特色已漸趨形成,明清以降蘇繡藝術開始走向成熟。蘇繡的發(fā)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臺等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fā)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繡之鄉(xiāng)。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繡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繡用于服飾。三國時代,吳國已將用于服飾。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繡《列國圖》,在方帛上繡出五岳、河海、城邑、陣等圖案,有“繡萬國于一錦之說。晉王嘉《遺記?吳》:“孫權常嘆魏蜀未夷,軍旅之隙,思得善畫者使圖山川地勢軍陣之像。達(趙達)乃進其妹。權使寫九州方岳之勢。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寶;妾能刺繡,作列國方帛之上,寫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陣之形?!瘸?,乃進於吳主,時人謂之‘針絕’。宋朝據《清秘藏》敘述,“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fā)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底饞唼之態(tài),佳者較畫更勝。”可見宋代蘇繡藝術已具有相當高水平。蘇州刺繡,就是指狹義的“蘇繡”,而廣義的蘇繡是以蘇州為集散中心,遍及江蘇全境的一種著名手工藝品,在中國工藝美術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與粵繡、湘繡、蜀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由吳興錢山漾古遺址出土的五千年前以家蠶絲織成的絲織物殘片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yǎng)蠶取絲的國家,而且發(fā)源于太湖流域,這就為蘇繡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由于文獻和實物的限制,蘇州刺繡究竟始于何時,尚難以確切說明,但據劉向的《說苑》記載,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地已有“繡衣而豹裘者”。三國時,東吳丞相趙達之妹,已能運用刺繡繡出了中國第一張山地八仙祝壽勢軍陣之圖,時人謂之“處絕。而《三國志?吳志?蔣欽傳》上也記有“妻妾衣服,悉皆錦繡”之句,可見一千七百多年前蘇州刺繡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已達到可觀的程度。宋代,蘇州刺繡已有了欣賞性的繡品出現,并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張應文著的《清秘藏》一書中說:“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僅一二絲,用針如發(fā)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唼喋之姿,佳者較畫更勝?!?,描繪了宋代蘇繡已具有精工細作、形象真實生動的特點。元代的蘇繡,見諸文獻記載的并不多,《清秘藏》中則道:“元人用線稍粗,落針不密,間用墨描眉目,不復宋人精工矣!”可見,元代的繡品較之宋代無多大進步。明代,是蘇繡發(fā)展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歷史階段,一方面是社會對繡品需求的增長,促進了商品繡數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嘉靖年間(1522-)1上5海6“6露香園顧繡”的出現,對蘇繡風格的形成起了舉足輕重的影響。顧繡代表人物韓希孟,是“露香園”主人顧名世的孫媳,她的藝術特點,在于利用繪畫為基礎,盡力發(fā)揮刺繡針法與調和色彩的表現能力,使繡品效果達到淋漓盡致、相得益彰。蘇繡在吸取她的長處后,無論在原料、針法、繡工上,與當時的魯繡、東北的緝線繡、北京的灑線繡截然不同,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文雅、針法活潑多變、繡工精細的特有風格,稱譽全國貓清代,蘇繡已成為蘇州地區(qū)分布很廣的家庭手工業(yè),從事鳳冠、霞帔、補子、官服、被面、枕套、鞋面、手帕、扇袋、掛件、荷包、帳幃、椅披、戲劇行頭等各種各樣繡品的制作。為營銷繡品,各種繡莊應運而生,甚至出現了有關刺繡的專業(yè)坊巷,如“繡線巷”、“繡花弄”等,蘇州被稱為“繡市”。其時,雙面繡開始出現,標志著蘇繡有了高度的藝術技巧。當時,皇室的日用繡品或藝術繡品,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在民間,如蔡群秀、沈英、沈立、朱心柏、徐志勤、錢蕙、林抒、趙慧君、沈關關、楊和、金采蘭、江繆貞、潘志玉、張元芷、郭桐先等一大批蘇繡藝人脫穎而出,成為當時的著名繡家。其中,最杰出的則首推清末民初蘇繡藝術家沈壽,她吸收了西洋畫中的明暗原理,十分注重物象的逼真,首創(chuàng)了“仿真繡”,對蘇繡技藝的改進、發(fā)展、推廣、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中國刺繡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F代蘇繡民國時期,由于社會動蕩,日寇侵華,百業(yè)蕭條,蘇繡生產呈現每況愈下之勢,許多中、小繡莊紛紛倒閉,藝人、繡工紛紛轉業(yè),及至解放前夕,繡莊由全盛時的一百五十余家,衰減到了二十多家,從事刺繡生產的專業(yè)工人已寥寥無幾。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對工藝美術“保護、發(fā)展、提高”方針指引下,地方政府通過組織城鄉(xiāng)物資交流等方式,促進了繡品銷售,提高了繡工的生產積極性。吳縣鎮(zhèn)湖、藏書、光福、通安、東渚、木瀆、胥口等一帶鄉(xiāng)鎮(zhèn),幾乎形成“家家有繡繃、戶戶有繡娘”的規(guī)模。據199年0時統(tǒng)計,吳縣繡娘達十二萬之眾,人數之多,超過歷史上任何朝代,蘇繡進入了一個全面發(fā)展、提高的新時期。195年8,蘇州開始推廣機繡。20世紀80年代末,又部分采用電腦繡花,大大提高了日用繡品的生產能力。蘇州城里幾十個旅游點、幾百家經銷店內,繡品比目皆是。在刺繡行業(yè)里,分工也越來越細,其中有專門從事刺繡針法、工藝研究的蘇州刺繡研究所,從事刺繡欣賞品和出口服裝生產的蘇州刺繡廠,從事刺繡日用品生產的蘇州繡品廠,從事兒童繡衣和日用品生產的蘇州刺繡童裝廠與蘇州兒童用品廠,從事劇裝戲衣刺繡和制作的蘇州劇裝戲具廠,從事繡鞋生產的蘇州工藝鞋廠,以及從事刺繡線生產的蘇州花線廠等。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這段時間里,這支蘇繡大軍,每年不但生產出大量的日用繡品滿足市場需求,而且在拓寬新門類、采用新材料、應用新工藝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把刺繡和鑲、嵌、印、貼、雕、繪等各種技藝手段綜合運用起來,制作出了一批批具有現代審美感的產品,使蘇繡日用品很快發(fā)展至十多個大類、兩千多個品種,產品遠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與此同時,蘇繡藝術品更以其旖旎之姿爭芳于繡壇。除了“小貓”、“金魚”等最常見的題材外,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靜物等各種題材的作品異色紛呈,其表現的藝術幅度,遠遠超過以往。在技藝上,采用蘇繡與發(fā)繡的結合,發(fā)繡與發(fā)刻的結合,刺繡與緙絲的結合,刺繡與緙毛的結合等作品也相繼產生,為蘇繡藝術的衍生和發(fā)展開創(chuàng)出了一條條新路,大大拓展了蘇繡的表現能力和繡面效果。值得一提的是,196年6蘇繡藝人創(chuàng)造出了繡品正背兩面紋樣、針法相同,色彩迥異的雙面異色繡;198年0,蘇繡藝人邱秀英、殷濂君首創(chuàng)成功了一種雙面異色、異樣、異針法刺繡(雙面三異繡),首幅作品《貓狗圖》的兩面奇跡般地分別出現了貓與狗的不同圖形,突破了雙面繡兩面圖案必須一致的禁區(qū),其技藝達到了鬼斧神工的程度。此后又有《金絲猴與哈巴狗》、《查爾斯與黛安娜》等雙面三異繡作品產生。更難以置信的是,一名現年51歲的蘇州須眉顧家翹,自199年9起,悉心研究蘇繡技,蘇繡,先后以德國弗茨?曼斯尼采和美國尼爾?巴爾的兩幅人體攝影作品為藍本,創(chuàng)制一幅高56厘米、寬40厘米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雙面三異繡,同時開創(chuàng)了首幅人體攝影繡品和獨自繡制(現存的雙面三異繡均為兩人以上合繡)的兩個之最。接著,他又創(chuàng)制出了絕無僅有的以同一根線在繡品兩面表現出不同針法的《月色荷塘》、《天鵝舞》等作品,開創(chuàng)了傳統(tǒng)刺繡和現代科學融會的先河。月,他經過苦心鉆研劃時代地創(chuàng)制出一幅異線(家)、異景、異色、異樣、異針法的雙面五異繡《白貓和熊貓》,以及通過燈光能盡現繡品細部的隱亮繡《東方明珠》,實現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201年1蘇州繡娘薛金娣自創(chuàng)蘇繡技法“捻絲盤線刺繡方法”和用于表現珠狀裝飾物的立體刺繡方法均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為蘇繡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擴大,蘇州刺繡成為聯結各國人民友誼的紐帶。195年6開始,蘇繡藝人顧文霞、徐志慧、周巽先、錢漱渝、柳金燕等先后到英國、瑞士、德國、前蘇聯等國現場表演刺繡藝術。每年到蘇州參觀刺繡藝人操作和觀賞作品的五洲賓客也約達十多萬人次,其中包括德國前總理科爾,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等。蘇繡被美譽為“有生命的靜物”、“東方的藝術明珠”。同時,近百次為國禮饋贈國外元首,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主席、法國蓬皮杜總統(tǒng)、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日本中曾根首相等都曾因得到精湛的蘇繡藝術品而欣喜,如200年1由蘇州繡娘薛金娣繡制的《松鶴長春圖》由上海交大演出中心轉送給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蘇州刺繡研究所的作品先后在一百多個國家展出。蘇州刺繡廠為維護蘇繡的傳承制定了“蘇繡精品標準”。為表彰能工巧匠在工藝美術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國務院自199年1起,先后授予蘇州刺繡界的徐紹青、顧文霞、周愛珍、周巽先等四人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批準的政府特殊津貼。徐紹青、娥瑛、顧文霞、任哩閑、周巽先、殷濂君、周愛珍、蔣雪蘇繡等8人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這是中國工藝美術界的最高榮譽稱號。改革開放以后,刺繡業(yè)的集體成分開始向私有化過渡。民營企業(yè)、民間繡莊時有開設,方興未艾。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文霞、任哩閑、蔣雪英也開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蘇州近郊,仍然活躍著幾萬名繡娘。東渚鎮(zhèn)蘇繡民營企業(yè)的和服、韓服的加工量,已分別占有日本、韓國的較大市場,成為中國最大的和服、韓服加工出口基地。鎮(zhèn)湖鎮(zhèn)總人口為1.萬人,從事刺繡、裱繡、繡框制作的從業(yè)人員就有1.萬1人,一條街上開出了二百八十多家繡莊,還出現了姚建萍、薛金娣、姚慧芬、姚惠琴、盧福英、鄒英姿等一批能繡制高檔精品的后起之秀,在各項博覽會和工藝品評比中摘金奪銀。其中,薛金娣的特色是專門做古代名畫題材,每一幅作品均精美絕倫,獲得眾多名家的肯定。200年3,鎮(zhèn)湖的繡品銷售收入達到2億元,刺繡成了當地的支柱產業(yè)。200年0,鎮(zhèn)湖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刺繡)藝術之鄉(xiāng)”。蘇繡特色蘇州刺繡之所以令人愛不釋手,是其品種、造型、圖案、畫稿、針法、繡法、色彩、技藝、裝裱等多方面的綜合體現,而針法的運用,是構成繡品各種藝術形象的語言。由沈壽口述、張謇手記的《雪宧繡譜》,匯集了其畢生的繡技經驗,歸納的針法有18種,經后人的努力,現已發(fā)展到43種。基本針法有:齊針、正搶、反搶、迭搶、平套、散套、集套、擻和針、施針、接針、滾針、切針、辮子股、拉梭子、平金、盤金、打子、結子、拉尾子、雞毛針、絨、格錦、編針、網繡、水紋針、桂花針、挑花、松針、戳紗、打點、亂針、扣繡等32種;輔助針法有:扎針、鋪針、施毛針、旋毛針、刻鱗針等5種;變體繡針法有:迭繡、穿珠、簾繡、釘繡、貼綾、虛實針等6種。在欣賞品繡制過程中,藝人們?yōu)楦玫乇憩F物體的形態(tài)特征,常常是多種針法并用。如繡貓時,毛絲用施套針,眼珠和眼白用集套針、施針,胡須及眼眶用滾針,通過針法的靈活應用,使繡出的物像真實生動、質感畢現。在蘇繡眾多針法中,如今亂針繡異軍突起,藝人們運用這一針法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佳作。亂針繡,又名“正則繡”,系近代刺繡藝術家楊守玉于20世紀30年代在正則女子職業(yè)學校授教時始創(chuàng)。這種針法改變了傳統(tǒng)刺繡“密接其針,排比其線”的方法,采用長短交叉線條,以分層加色手法來表現畫面,尤宜繡制油畫、素描、攝影為稿本的作品,其作品的藝術效果特別具有質感。經過楊守玉門人周巽先、任哩閑、朱鳳等蘇繡名手的傳授、推廣,亂針繡已成為蘇繡的主要繡種之一。作品有《列寧在拉茲里夫河邊》、《齊白石像》、《虎丘》、《冒氣的池塘》等。在亂針繡的基礎上,又創(chuàng)新發(fā)展了虛實亂針繡、雙面亂針繡、雙面異樣繡和雙面異色異樣異針法繡(雙面三異繡)等刺繡技法,把亂針繡技藝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蘇繡還有一種“盤金繡”,其繡法以金線盤繞、絲線橫向釘固,因此亦稱為“釘繡”。主要用于龍袍、官服、禮服、旗袍、劇裝上龍鳳、山水、花卉以及其他裝飾圖案的繡制,作品金碧輝煌、雍容華貴。鼎盛時期,蘇州周邊鄉(xiāng)村曾有數千繡娘從事盤金繡的繡制,在長橋鎮(zhèn)新南村一帶,尚有四百多位老藝人為廣東、新加坡等地加工服裝飾花,年輕人因該手藝枯燥單調,工價又不高,不愿習此藝,盤金繡已呈后繼乏人之勢。蘇繡的技藝特色,大致可用“平(繡面平伏)、齊(針腳整齊)、細(繡線纖細)、密(排絲緊密)、和(色彩調和)、順(絲縷暢順)、光(色澤光艷)、勻(皮頭均勻)”八字來概括,有別于國內其他地區(qū)的繡品。繡針為筆,書寫了屬于自己的藝術與文化。通過這種書寫,可以從一個側面觀察女性在中國社會中的生活狀況。同時,從針線背后蘊藏著的技術文化中,可以看出技術水平和藝術境界間的關聯。關鍵詞刺繡女性藝術《繡譜》境界繡,亦名“^(針)繡,俗稱“繡花。繡最早是一種實用的工藝技術,從實用起步,向著畫繡發(fā)展,成為一種既實用又獨具陳設欣賞性的工藝藝術品類。刺繡工藝與其他工藝不同的是,它為女性專有,是女性的藝術,即所謂“女紅”。中國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從西周刺繡殘跡算起,刺繡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以“男耕織為主要經濟形態(tài)的農業(yè)社會,繡是婦從事織造的內容之一①,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婦女靠刺繡書寫歷史,書寫自己的藝術史和創(chuàng)業(yè)史。清陳玫《月漫清游圖》刺繡是一種書,寫,"以處為筆,以聚素為紙,以絲絨為未墨鉛黃,取材極約而所用甚廣,繡即閨閣之翰墨也②。繡亦是一種表達,無論是簡潔的裝飾紋樣還是繁復的畫繡,是婦表達心聲、傳達愛意、述說衷情的工具和手段。在社會層面上,刺繡還是封建社會實施“三從四德教化的有效工具。因此,由中國女性千百年來創(chuàng)造的刺繡工藝藝術,能夠反映她們的生存狀況、精神追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文化的特質和內涵。一、“繡”的生活梁漱溟曾指出,中國文化是一個把家庭看成最重要的社會基本元素的文化,即在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中,女性的價值與人格是與“家”聯系在一起的。據資料,早在距今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形態(tài)中就出現了“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由于女性體力較男子為弱,因而婦女在家庭采集、縫紉、編織等活動中占據了主要地位。秦漢以降,這種婦女在家從事紡織刺繡的勞動形式從自給自足的“家計取給”逐漸變成為關乎國計民生的一項經濟活動。在紡織業(yè)興盛的

地方,婦從業(yè)十分普遍?!褒R郡善繡,恒無能;襄邑俗織錦,鈍婦無巧③。蜀地則號稱“工之業(yè),食衣天下④。陜西鳳翔紅布地補花堆繡“五毒肚兜到了織造和刺繡產業(yè)日趨發(fā)達的明清,官府已在北京、江寧、蘇州、杭州等地專門設立織造局,用以管理各地織造。最初由社會生產而造成的社會分工,逐漸演變?yōu)樯鐣钜?guī)范:社會對女性角色的定位與要求也在家庭結構中得以實現。刺繡成為女性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解決諸如穿衣蓋被等的實際功效,也由于刺繡工藝過程和創(chuàng)作,有益于婦女的安心與修養(yǎng),因此,歷史上總將刺繡作為對婦進教育、規(guī)范的工具,如《禮記》提出“十倫,漢代班昭《誡》⑤以及唐代宋若莘的《女論語》、明仁孝文皇后《內訓》等等,都將刺繡定位于此,使女紅成為了倫理道德的表意符號,刺繡被當成了禁錮行動的枷鎖。女性在其一生中要經歷從女兒到妻子、到母親等角色的轉換。中國古代,刺繡在女性生命的這幾個階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和技藝習得的必要手段,使得女性不論貧富貴賤,無論識字與否都需要掌握與修習,由此逐漸成為上行下效的社會習俗。但是,對于不同社會文化階層中的婦女來說,刺繡有著不同的意義,而且不同階層婦女所制作的刺繡作品其旨趣也大相徑庭。婦女因其社會地位不同而處于不同的層面。這里大致分為三個階層:宮廷與貴族階層所屬婦女;文人與鄉(xiāng)紳階層所屬婦女;下層的平民婦女。其中,宮廷與貴族處于壟斷性的上層文化層面,因此這一階層中的女性占有文化上的優(yōu)先權,能得到較為系統(tǒng)的教育,而她們所制作和使用的繡品,也必然具有這一階層的特點:華貴的款式與花樣,富麗的材質,使用本階層專屬的紋樣等等。文人與鄉(xiāng)紳家的婦女受教育的程度往往要高于一般女子,同時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其品位、氣質與文人相近,中國古代刺繡史上有史料記載的幾位女性,皆出于文人家庭。如顧繡的代表人物韓希孟,是董其昌學生顧壽潛的夫人,顧氏為書香門第,雖然顧壽潛在畫史上沒有顯著位置,但跟隨他習畫的妻子韓希孟卻因創(chuàng)立畫繡一宗而名垂中國刺繡藝術史。董其昌贊其口:“雖子昂(趙孟江字)用筆能辨,亦當今一絕。⑥而對于下層社會中許多目不識丁的婦女而言,刺繡不僅是養(yǎng)家糊口的一種生計手段,汴繡《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蘇繡《荷花》而且是她們表達和交流情感的工具。雖然這一階層婦女制作出來的刺繡作品缺少書畫意境,也難與貴族刺繡的華貴媲美,但由于它的質樸而具有了一種生活的意義。對于不同階層的女性而言,刺繡作品具有不同的風格,但是隱藏在物質形態(tài)即刺繡背后的精神因素卻有著類似之處。古代女性生活于局促而狹小的家庭活動空間,刺繡作為女子的一種必備技能便成了女性情感的一種寄托和精神追求,乃至交流的一種手段。在古代中國,識字的男子只是少數,而會刺繡的女子則是絕大多數。凌叔華的小說《繡枕》,圍繞刺繡展示了最后一代舊式女子的生活空間:敗落的大家、與世隔絕的死寂閨房,沉靜溫柔的大小姐不停地在做刺繡,從面料、色澤、絲線到內容、構圖,都精心挑選,因為那是她對愛情的期望。兩年繡中的時光就在她上

兩年繡中的時光就在她上

,又能看到另一下翻飛的單調而優(yōu)美的一針一番圖景:這里的刺繡,涌動著線中滑過。同樣是“繡枕”,在民間的刺性的創(chuàng)造力與生命的熱情。陜西農村婦那些用愛心密密縫制的虎枕、豬枕、雞枕、魚枕、龜枕、桃枕等寄托著她們的心愿,成為樸素親情愛意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表達不幸還是傳遞真情,刺繡對于婦女來說就是生活。二、“繡”的書寫之技與道刺繡如同筆墨書寫,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運用一定的材料,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決定刺繡品質的因素很多,如色彩、材料、主題等,但最重要的還是運針所形成的絲線結構——針法。針法是刺繡作為書寫描繪線條、遣詞造句的關鍵因素。從刺繡技藝上看,根據針的運行軌跡和形成的結構,其基本處法可以分成環(huán)針、直針兩大類⑦。這兩種基本針法是繡的最基本單元。在此基礎上,可以將同類或不同類的針法進行組織,形成若干種具體針法。不同針法是在長期縫紉、織造等的勞作中形成的,如環(huán)針中的鎖繡針法是模仿漁網結點的弧圈結構形態(tài);直針中的平繡針法則是以縫衣針跡線條紋飾特征為基礎⑧。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從殷商到朝的漫長歷史上,鎖繡針法的運用一直占絕對優(yōu)勢?!版i繡”鎖扣力強,點線面、直線曲線,都能繡得順滑婉轉。直針容易施針,在鎖繡高度成熟的秦漢之際,鐵針的出現和不斷精致完善,使得運用更細的線制作更精致的刺繡成為可能,直針技藝便在此基礎上逐漸開始發(fā)展。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刺繡服飾中曾發(fā)現直針鋪絨繡,但是直到魏晉南北朝佛教興盛,在佛像刺繡的需求下,直針才得以廣泛運用。就針法而言,其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最為傳統(tǒng)和基礎的環(huán)針、直針是一種“有序”的針法,有著近于嚴謹的用針規(guī)律;而近代始創(chuàng)的亂針,針法無序,線條交錯排列。從套針到亂針,針法從嚴格的有序,走向相對的無序,但是看似無序的亂針⑨,實際上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它是一種按照一定組織、一定針法進行的無定法的運針。沈壽曾在《雪宧繡譜》的“妙用”一節(jié)中論及“色有定也,色之用無定。針法有定也,針法之用無定。有定故常,無定故不可有常。微有常弗精,微無常弗妙。以有常求無常在勤,以無常運有常在悟”⑩。從有序到無序,無序中又包孕著有序,這即是從技及道。與針法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相應,在刺繡的形式層面上,亦存有一個從裝飾圖案到繪畫表現的發(fā)展趨向。早期刺繡,大多是繡圖案紋樣,佛教興盛后,佛像刺繡興起,以制作服飾裝飾圖案為主的刺繡開始轉向繪畫,隨著刺繡針法品種的增加和技藝的提高,刺繡形成以表現裝飾圖案為主的“文繡”與描摹繪畫作品的“畫繡”兩大類?!爱嬂C”常常以名家的書畫作品為藍本,主要通過刺繡表現繪畫及書法作品的筆墨效果,使刺繡能達到與原作相似的程度。畫繡在明清時期達到高峰,刺繡技藝不斷提高,形成蘇、蜀、粵、湘四大名繡。三、刺繡的境界藝術有自己的境界,刺繡也有自己的境界,其境界不同于一般書畫藝術之境界,它是在工藝基礎上生成的境界,也是受工藝規(guī)范的境界。我國古代遺留的刺繡專著很少,清末丁佩所著《繡譜》是較為全面、深入的一本?!独C譜》分為“擇地”、“選樣”、“取材”、“辨色”、“程工”、“論品”六篇,對刺繡的工藝過程、作品的品評做了闡述,提出了刺繡工藝和作品品評的要求,也涉及到刺繡境界的問題。刺繡的境界主要表現在技術和藝術兩個方面。刺繡從本質上看是一門運針用線的技術。除針以外,其他工具如繡繃、繡床等十分簡單。似乎工具越簡單,依靠手的技藝性則越大。刺繡針法依賴于作為底子的纖維組織結構,這種纖維組織結構是一種網格,它為刺繡提供了施針的基點和方向。早期刺繡針法嚴格按照織物網格孔眼進行排針,因此可以稱之為經緯繡,日常所見的戳紗、打點、鋪絨、網繡、夾錦、十字挑花、絨線繡等皆屬于此類。這些刺繡針法可以說是由作為底子的纖維組織結構引發(fā)的,如十字挑花刺繡,這是最原始又最現代的一種針法和刺繡表現形式,至今西南、西北地區(qū)少數民族如苗族、土家族、維吾爾族等仍湘繡《獅》使用這種針法。十字挑花又稱為十字繡,常選用一對一的平紋編織物或平紋面料,在經緯相交的十字底紋上,縱橫兩針繡上十字線紋,不過比之底紋往往偏轉了45度。刺繡針法存有一個從單一到多元、從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軌跡。從最初的辮子股針法,發(fā)展到今日的直繡、盤針、套和針、搶針、平針、散錯針、編繡、繞繡、輔助針、變體繡等十多個品類,共計百余種針法。從針法看,最為傳統(tǒng)的針法當屬搶針。這種針法若表現花卉葉脈的退暈效果則需采用分塊面和所謂“留水路”的方法,并按照色塊整齊地排以直針,這亦可以看作是刺繡技法規(guī)則的一種“有序”;而針法發(fā)展到套針,同樣是表現退暈效果,則無須留水路,退暈的兩色塊線條可交叉搭接而無須相交排列,因此顏色的過渡不再有分塊面時的生硬;而到了近代的亂針,則可以利用幾乎是任意交錯排列線條的方法,表達變幻的光影退暈效果。從搶針到亂針,針法變化的運用使畫面的整體效果變得更為靈動。刺繡針法既是工藝技術,其本身又是刺繡藝術形式產生的基礎,有時這種技藝即是藝術本身,兩者互為關系。丁佩在《繡譜》中認為刺繡技藝涉及刺繡的過程和技藝施展的所有方面,從選擇刺繡工作之地開始到刺繡作品的欣賞和品評,其過程都是技術的過程,技藝在每一過程中都有展現。如擇地,作者認為,“藝之巧拙因乎心,心之巧拙因乎境”,其境既有場地一類的硬環(huán)境,也包括心境一類的軟環(huán)境。選擇這些環(huán)境的要求是“閑、靜、明、潔”四個字,刺繡對環(huán)境的選擇極為重要?!斑x樣”,不是挑選繡樣,而實際是繡者對于作品的構圖或設計。古人刺繡時的選樣,一部分是剪裁,一部分是綜合,一部分是創(chuàng)作。誠如丁佩所言:“繡工之有樣,猶畫家之有稿,此處最宜斟酌?!彼岢鲞x樣不能失之巧、失之庸、過于繁、過于簡,因此,首先是通過審理、度勢、剪裁、點綴等等方法加以處置,形成好的圖樣?!叭〔摹狈矫妫坝破涫?,先利其器”,這里,作者將刺繡材料和工具的選擇多放在一起論。“辨色”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