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5課古代非洲與美洲課件_第1頁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5課古代非洲與美洲課件_第2頁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5課古代非洲與美洲課件_第3頁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5課古代非洲與美洲課件_第4頁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5課古代非洲與美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中古時期的世界第5課古代非洲與美洲第二單元中古時期的世界自主預習·新知導學合作探究·釋疑解惑課堂小結自主預習·新知導學合作探究·釋疑解惑課堂小結1.知道古代非洲、美洲文明發(fā)展的不同特點,分析、認識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2.知道古代非洲與美洲國家、民族、宗教的基本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文明地區(qū)的多元面貌課標定位1.知道古代非洲、美洲文明發(fā)展的不同特點,分析、認識這些特點1.了解古代非洲、美洲文明分布地域及基本特征,形成對古代文明的時空觀念2.通過史料實證,探究古代文明形成的自然和社會因素,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3.了解文明古國的考古發(fā)現、歷史遺存,通過史料了解文明古國興衰的規(guī)律4.以唯物史觀解釋文明古國興起、發(fā)展和衰落的規(guī)律,認識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素養(yǎng)闡釋1.了解古代非洲、美洲文明分布地域及基本特征,形成對古代文明

自主預習·新知導學自主預習·新知導學5知識點一

古代非洲文明1.西非(請結合教材內容,自主歸納知識要點)知識點一古代非洲文明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5課古代非洲與美洲課件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5課古代非洲與美洲課件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5課古代非洲與美洲課件2.北非阿克蘇姆王國: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亞地區(qū)興起了阿克蘇姆王國,4世紀進入鼎盛時期,一度成為地區(qū)強國。2.北非3.東非(1)背景:農業(yè)進步;環(huán)印度洋貿易發(fā)展;伊斯蘭教傳入。(2)概況: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qū)產生了一系列國家。(3)社會狀況①廣泛使用奴隸。②以種植瓜果蔬菜的園藝業(yè)為主。③對外貿易發(fā)達,城市繁榮。通過阿拉伯商人進口瓷器、紡織品等各種手工業(yè)品,出口當地的黃金、象牙和奴隸等。3.東非4.南非(1)11世紀末,班圖人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2)14—15世紀,津巴布韋進入鼎盛時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區(qū)都被納入它的統(tǒng)治之下。4.南非知識點二

古代美洲文明1.文明發(fā)展的前提(1)農業(yè)發(fā)展,如獨立培育出馬鈴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其他大陸沒有的農作物。(2)貿易發(fā)展。知識點二古代美洲文明2.瑪雅文明(1)地區(qū):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2)社會狀況①經濟方面:農業(yè)以種植玉米為主,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②政治方面:氏族首領、貴族和祭司構成了統(tǒng)治階級;一般氏族成員成為平民,從事農業(yè)和手工業(yè)。③城市建筑:城市建筑精美,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④文化方面:制造出精美的陶器,發(fā)明了獨特的文字,用復雜的歷法紀年,并采用20進制,也知道“零”的概念。(3)衰落:15

世紀中期,瑪雅文明衰落。2.瑪雅文明3.阿茲特克文明(1)興起:14世紀,興起于今墨西哥地區(qū)。(2)鼎盛時期:16世紀初,阿茲特克人國家進入鼎盛時期,控制了整個墨西哥谷地及其周邊部落,人口有600余萬。3.阿茲特克文明(3)社會狀況①政治方面:上層階級壟斷官職,掌握軍隊。被征服者由原來的部落首領管理,但需向阿茲特克人繳納貢賦。②經濟方面:經濟基礎是農業(yè),發(fā)明了“浮動園地”,擴大了耕地面積。③城市:都城特諾奇蒂特蘭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島上,人口20萬—30萬。城內建有堤道、引水渠、橋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縱橫交錯。(3)社會狀況4.印加文明(1)興起:12世紀,印加人以庫斯科為都城建立國家,13世紀,逐漸崛起。(2)鼎盛時期:15世紀末16世紀初,印加國家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帝國疆域達到100萬平方千米,人口約600萬。4.印加文明(3)社會狀況①最高統(tǒng)治者是國王,世襲繼承,擁有行政、立法和軍事大權。②土地、礦藏和牲畜歸國家所有。③帝國將全國劃分為四大政區(qū),每個政區(qū)設立一個長官,由貴族充任。政區(qū)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設置各級官員。④為征稅和征兵,政府編制了詳細的人口調查表。⑤帝國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tǒng),用于傳遞政府的命令和情報,以及調動軍隊。⑥政府還將征服地區(qū)的部分或全部居民遷移到新地區(qū),以防止他們反抗。(3)社會狀況

合作探究·釋疑解惑探究點合作探究·釋疑解惑探究點19探究點古代中非的友好交往史料實證1402年明成祖朱棣繼位后,對于海外諸國實行“柔遠人”的“敦睦邦交”,他認為“四夷順,則中國寧”,加之明朝初期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也要求擴大對外貿易。于是,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以“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將古代中非交往推向了最高潮。中非雙方以空前的規(guī)模進行頻繁的政治性互訪,建立起和平友好的外交關系;同時進行了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被訪問的非洲國家也常常派使團隨船隊回訪中國,每次來華使團都受到禮遇,待之如上賓?!幾詮埾蟆豆糯袊c非洲交往的四次高潮》探究點古代中非的友好交往史料實證互動探究:(1)根據材料,分析明成祖時出現中非交往高潮的原因。(2)根據材料,指出明成祖時中非交往的主要特點及其影響。提示:(1)原因:明成祖改變對外政策,實行“敦睦邦交”;航海技術的進步;社會經濟的恢復,商業(yè)貿易的需求等。(2)特點:友好交往,出現交往高潮;頻繁的政治性互訪;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等。影響:擴大了朝貢貿易體系;促進了非洲地區(qū)的發(fā)展;增強了中非人民的友誼?;犹骄?(2)根據材料,指出明成祖時中非交往的主要特點及其影響。(2)概況: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qū)產生了一系列國家。于是中非交往便出現了第一次高潮。(1)地區(qū):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南宋時,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qū),因此更是鼓勵海外貿易。(2)概況: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qū)產生了一系列國家。(1)背景:農業(yè)進步;環(huán)印度洋貿易發(fā)展;伊斯蘭教傳入。城內建有堤道、引水渠、橋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縱橫交錯。從中國輸往非洲的瓷、茶、絲三大商品,瓷器取代了絲織品的地位,成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2)概況: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qū)產生了一系列國家。由于羅馬帝國渴望得到中國的絲織品,東北非各國也極力想通過發(fā)展對外貿易來擴大財源,很自然地在東西方兩大帝國之間起了中轉站的作用。(3)衰落:15世紀中期,瑪雅文明衰落。(1)興起:12世紀,印加人以庫斯科為都城建立國家,13世紀,逐漸崛起。據《明史》記載,鄭和到訪非洲后,隨船到訪中國的非洲使團送來的斑馬被稱為福鹿,長頸鹿被稱為麒麟,都被視為吉祥之物。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將古代中非交往推向了最高潮。于是中非交往便出現了第一次高潮。①最高統(tǒng)治者是國王,世襲繼承,擁有行政、立法和軍事大權。通過阿拉伯商人進口瓷器、紡織品等各種手工業(yè)品,出口當地的黃金、象牙和奴隸等。知識點一古代非洲文明(1)地區(qū):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2)特點:友好交往,出現交往高潮;頻繁的政治性互訪;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等。(1)興起:12世紀,印加人以庫斯科為都城建立國家,13世紀,逐漸崛起。論從史出古代中非的友好交往(1)從民間交往到官方交往(兩漢時期)。古代國際關系的發(fā)展,首先是長時間的自發(fā)的民間交往,然后才有官方的接觸。由于羅馬帝國渴望得到中國的絲織品,東北非各國也極力想通過發(fā)展對外貿易來擴大財源,很自然地在東西方兩大帝國之間起了中轉站的作用。于是中非交往便出現了第一次高潮。這次高潮的特點是:中非之間從民間交往向官方交往發(fā)展。雙方互派使節(jié)推動經濟文化交流。絲綢貿易是經濟交流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指出明成祖時中非交往的主要特點及其影響。論從(2)從間接交往到直接交往(唐朝)。7世紀中國唐朝的建立和阿拉伯帝國的興起使中非交往再次走向高潮。唐朝時期中國政治統(tǒng)一、社會經濟繁榮、文化發(fā)達、國力強盛,十分重視對外經濟文化交流。被中國稱為“大食”的阿拉伯帝國,于公元7世紀占領埃及,取代了東羅馬的統(tǒng)治,隨后還入侵非洲其他地區(qū)。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fā)們大都愿意與中國交往,據記載,651年,帝國統(tǒng)治者派遣使節(jié)抵達長安與唐朝通好,從這時起一百多年間,阿拉伯派遣唐使共37次,來華商人不計其數。隨著阿拉伯帝國與唐朝的友好交往,中非間的交往再次走向高潮。第二次高潮的特點是:中非之間由間接交往過渡到直接交往。中非間的交通由以陸路為主發(fā)展為海陸并舉。(2)從間接交往到直接交往(唐朝)。7世紀中國唐朝的建立和阿(3)非洲與中國交往范圍的擴大(宋元時代)。北宋政府在沿海城市設立了市舶司、市舶務、市舶場,開展對外貿易。南宋時,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qū),因此更是鼓勵海外貿易。元朝建立后,獎勵海外貿易,實行穩(wěn)定的稅收政策,并使中西交通暢通無阻。特別是指南針的應用,引起航海技術的革命,中國制造的大海船可以橫渡印度洋而直達東非,從而為進一步發(fā)展對外貿易創(chuàng)造了條件。(3)非洲與中國交往范圍的擴大(宋元時代)。北宋政府在沿海城在西非,加納王國在10世紀后進入全盛時期,繼它之后的馬里、桑海都向往東方,并與阿拉伯國家建立起密切的聯系。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約從11世紀起,中非交往出現了第三次高潮。這次高潮的特點是:中國與非洲交往的范圍從北非、東北非地區(qū)擴大到整個東非,從沿海地區(qū)發(fā)展到內陸。中國開始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友好交往。中非之間的交通由水陸并舉變?yōu)橐院I辖煌橹?。從中國輸往非洲的瓷、茶、絲三大商品,瓷器取代了絲織品的地位,成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在西非,加納王國在10世紀后進入全盛時期,繼它之后的馬里、桑(2)鼎盛時期:16世紀初,阿茲特克人國家進入鼎盛時期,控制了整個墨西哥谷地及其周邊部落,人口有600余萬。(1)從民間交往到官方交往(兩漢時期)。這次高潮的特點是:中國與非洲交往的范圍從北非、東北非地區(qū)擴大到整個東非,從沿海地區(qū)發(fā)展到內陸。帝國疆域達到100萬平方千米,人口約600萬。(2)特點:友好交往,出現交往高潮;頻繁的政治性互訪;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等。(2)概況: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qū)產生了一系列國家。(2)概況: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qū)產生了一系列國家。知識點二古代美洲文明西方殖民主義對非洲和中國的侵略及其對印度洋的控制,中斷了中非的傳統(tǒng)交通線,此外,16世紀以后明清政府不斷強化海禁政策,從而使15世紀初開始的中非交往的第四次高潮被迫終結。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約從11世紀起,中非交往出現了第三次高潮。(1)地區(qū):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將古代中非交往推向了最高潮。②經濟方面:經濟基礎是農業(yè),發(fā)明了“浮動園地”,擴大了耕地面積。中非間的交通由以陸路為主發(fā)展為海陸并舉。(2)特點:友好交往,出現交往高潮;頻繁的政治性互訪;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等。(1)背景:農業(yè)進步;環(huán)印度洋貿易發(fā)展;伊斯蘭教傳入。明朝朝廷用中國文化解讀朝貢貢品絲綢貿易是經濟交流的主要內容。題目立意:本題綜合考查中國與世界古代史的相關知識,旨在通過建立不同地域間的時空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和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1)11世紀末,班圖人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阿克蘇姆王國: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亞地區(qū)興起了阿克蘇姆王國,4世紀進入鼎盛時期,一度成為地區(qū)強國。(1)11世紀末,班圖人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4)大規(guī)模的互訪與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明朝)。鄭和下西洋將古代中非交往推向了最高潮。這次高潮的特點是:中非雙方以空前的規(guī)模進行頻繁的政治性互訪,建立起和平友好的交往關系;同時進行了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西方殖民主義對非洲和中國的侵略及其對印度洋的控制,中斷了中非的傳統(tǒng)交通線,此外,16世紀以后明清政府不斷強化海禁政策,從而使15世紀初開始的中非交往的第四次高潮被迫終結。(2)鼎盛時期:16世紀初,阿茲特克人國家進入鼎盛時期,控制

劉鴻武在《中非交往:文明史之意義》中認為,從世界文明的體系結構看,

中國文明與非洲文明的差異是具有某種根本性意義的。這不僅是因為兩者在空間位置上相距遙遠,

天各一方,

更重要的是,

這兩大文明的整體形態(tài)與精神氣質,

早在其生成和演化的早期階段,

便有了重大的差別。相對而言,

處于亞洲季風控制下的東亞中華儒家文明,

本是一種建立在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詩書禮儀的道德教化、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王權基礎上的東方文明,而遙遠熱帶大陸的非洲文明,

則是一種建立在生命的天然激情和活力、一種始終保留著村社傳統(tǒng)與部落精神之上的熱帶文明。然而,

唯因中非兩大文明差異之巨大,

故而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說,

兩者間任何形式的交往與溝通,

往往就會包含著某種特殊的意義,

就可能具有特殊的影響與后果。 劉鴻武在《中非交往:文明史之意義》中認為,從世界文明的典型例題據《明史》記載,鄭和到訪非洲后,隨船到訪中國的非洲使團送來的斑馬被稱為福鹿,長頸鹿被稱為麒麟,都被視為吉祥之物。每次非洲來華使團都受到禮遇,待之如上賓。這表明(

)A.中非交往以民間交流為主B.明朝朝廷用中國文化解讀朝貢貢品C.非洲國家比較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D.明朝始終奉行友好開放的政策典型例題題目立意:本題綜合考查中國與世界古代史的相關知識,旨在通過建立不同地域間的時空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和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解題指導:題干材料無法體現中非之間的民間交流,故A項錯誤;明朝君臣將外國使臣進貢的奇珍異獸解釋為中國傳說中的祥瑞之物,表明了明朝朝廷用中國文化解讀朝貢貿易貢品,故B項正確;C項說法擴大了中非文化交流的層次和深度,且材料并未體現非洲國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情況,排除;明朝時曾實行海禁政策,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答案:B題目立意:本題綜合考查中國與世界古代史的相關知識,旨在通過建課堂小結課堂小結30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5課古代非洲與美洲課件第二單元中古時期的世界第5課古代非洲與美洲第二單元中古時期的世界自主預習·新知導學合作探究·釋疑解惑課堂小結自主預習·新知導學合作探究·釋疑解惑課堂小結1.知道古代非洲、美洲文明發(fā)展的不同特點,分析、認識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2.知道古代非洲與美洲國家、民族、宗教的基本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文明地區(qū)的多元面貌課標定位1.知道古代非洲、美洲文明發(fā)展的不同特點,分析、認識這些特點1.了解古代非洲、美洲文明分布地域及基本特征,形成對古代文明的時空觀念2.通過史料實證,探究古代文明形成的自然和社會因素,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3.了解文明古國的考古發(fā)現、歷史遺存,通過史料了解文明古國興衰的規(guī)律4.以唯物史觀解釋文明古國興起、發(fā)展和衰落的規(guī)律,認識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素養(yǎng)闡釋1.了解古代非洲、美洲文明分布地域及基本特征,形成對古代文明

自主預習·新知導學自主預習·新知導學36知識點一

古代非洲文明1.西非(請結合教材內容,自主歸納知識要點)知識點一古代非洲文明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5課古代非洲與美洲課件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5課古代非洲與美洲課件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5課古代非洲與美洲課件2.北非阿克蘇姆王國: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亞地區(qū)興起了阿克蘇姆王國,4世紀進入鼎盛時期,一度成為地區(qū)強國。2.北非3.東非(1)背景:農業(yè)進步;環(huán)印度洋貿易發(fā)展;伊斯蘭教傳入。(2)概況: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qū)產生了一系列國家。(3)社會狀況①廣泛使用奴隸。②以種植瓜果蔬菜的園藝業(yè)為主。③對外貿易發(fā)達,城市繁榮。通過阿拉伯商人進口瓷器、紡織品等各種手工業(yè)品,出口當地的黃金、象牙和奴隸等。3.東非4.南非(1)11世紀末,班圖人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2)14—15世紀,津巴布韋進入鼎盛時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區(qū)都被納入它的統(tǒng)治之下。4.南非知識點二

古代美洲文明1.文明發(fā)展的前提(1)農業(yè)發(fā)展,如獨立培育出馬鈴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其他大陸沒有的農作物。(2)貿易發(fā)展。知識點二古代美洲文明2.瑪雅文明(1)地區(qū):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2)社會狀況①經濟方面:農業(yè)以種植玉米為主,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②政治方面:氏族首領、貴族和祭司構成了統(tǒng)治階級;一般氏族成員成為平民,從事農業(yè)和手工業(yè)。③城市建筑:城市建筑精美,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④文化方面:制造出精美的陶器,發(fā)明了獨特的文字,用復雜的歷法紀年,并采用20進制,也知道“零”的概念。(3)衰落:15

世紀中期,瑪雅文明衰落。2.瑪雅文明3.阿茲特克文明(1)興起:14世紀,興起于今墨西哥地區(qū)。(2)鼎盛時期:16世紀初,阿茲特克人國家進入鼎盛時期,控制了整個墨西哥谷地及其周邊部落,人口有600余萬。3.阿茲特克文明(3)社會狀況①政治方面:上層階級壟斷官職,掌握軍隊。被征服者由原來的部落首領管理,但需向阿茲特克人繳納貢賦。②經濟方面:經濟基礎是農業(yè),發(fā)明了“浮動園地”,擴大了耕地面積。③城市:都城特諾奇蒂特蘭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島上,人口20萬—30萬。城內建有堤道、引水渠、橋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縱橫交錯。(3)社會狀況4.印加文明(1)興起:12世紀,印加人以庫斯科為都城建立國家,13世紀,逐漸崛起。(2)鼎盛時期:15世紀末16世紀初,印加國家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帝國疆域達到100萬平方千米,人口約600萬。4.印加文明(3)社會狀況①最高統(tǒng)治者是國王,世襲繼承,擁有行政、立法和軍事大權。②土地、礦藏和牲畜歸國家所有。③帝國將全國劃分為四大政區(qū),每個政區(qū)設立一個長官,由貴族充任。政區(qū)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設置各級官員。④為征稅和征兵,政府編制了詳細的人口調查表。⑤帝國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tǒng),用于傳遞政府的命令和情報,以及調動軍隊。⑥政府還將征服地區(qū)的部分或全部居民遷移到新地區(qū),以防止他們反抗。(3)社會狀況

合作探究·釋疑解惑探究點合作探究·釋疑解惑探究點50探究點古代中非的友好交往史料實證1402年明成祖朱棣繼位后,對于海外諸國實行“柔遠人”的“敦睦邦交”,他認為“四夷順,則中國寧”,加之明朝初期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也要求擴大對外貿易。于是,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以“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將古代中非交往推向了最高潮。中非雙方以空前的規(guī)模進行頻繁的政治性互訪,建立起和平友好的外交關系;同時進行了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被訪問的非洲國家也常常派使團隨船隊回訪中國,每次來華使團都受到禮遇,待之如上賓?!幾詮埾蟆豆糯袊c非洲交往的四次高潮》探究點古代中非的友好交往史料實證互動探究:(1)根據材料,分析明成祖時出現中非交往高潮的原因。(2)根據材料,指出明成祖時中非交往的主要特點及其影響。提示:(1)原因:明成祖改變對外政策,實行“敦睦邦交”;航海技術的進步;社會經濟的恢復,商業(yè)貿易的需求等。(2)特點:友好交往,出現交往高潮;頻繁的政治性互訪;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等。影響:擴大了朝貢貿易體系;促進了非洲地區(qū)的發(fā)展;增強了中非人民的友誼。互動探究:(2)根據材料,指出明成祖時中非交往的主要特點及其影響。(2)概況: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qū)產生了一系列國家。于是中非交往便出現了第一次高潮。(1)地區(qū):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南宋時,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qū),因此更是鼓勵海外貿易。(2)概況: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qū)產生了一系列國家。(1)背景:農業(yè)進步;環(huán)印度洋貿易發(fā)展;伊斯蘭教傳入。城內建有堤道、引水渠、橋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縱橫交錯。從中國輸往非洲的瓷、茶、絲三大商品,瓷器取代了絲織品的地位,成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2)概況: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qū)產生了一系列國家。由于羅馬帝國渴望得到中國的絲織品,東北非各國也極力想通過發(fā)展對外貿易來擴大財源,很自然地在東西方兩大帝國之間起了中轉站的作用。(3)衰落:15世紀中期,瑪雅文明衰落。(1)興起:12世紀,印加人以庫斯科為都城建立國家,13世紀,逐漸崛起。據《明史》記載,鄭和到訪非洲后,隨船到訪中國的非洲使團送來的斑馬被稱為福鹿,長頸鹿被稱為麒麟,都被視為吉祥之物。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將古代中非交往推向了最高潮。于是中非交往便出現了第一次高潮。①最高統(tǒng)治者是國王,世襲繼承,擁有行政、立法和軍事大權。通過阿拉伯商人進口瓷器、紡織品等各種手工業(yè)品,出口當地的黃金、象牙和奴隸等。知識點一古代非洲文明(1)地區(qū):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2)特點:友好交往,出現交往高潮;頻繁的政治性互訪;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等。(1)興起:12世紀,印加人以庫斯科為都城建立國家,13世紀,逐漸崛起。論從史出古代中非的友好交往(1)從民間交往到官方交往(兩漢時期)。古代國際關系的發(fā)展,首先是長時間的自發(fā)的民間交往,然后才有官方的接觸。由于羅馬帝國渴望得到中國的絲織品,東北非各國也極力想通過發(fā)展對外貿易來擴大財源,很自然地在東西方兩大帝國之間起了中轉站的作用。于是中非交往便出現了第一次高潮。這次高潮的特點是:中非之間從民間交往向官方交往發(fā)展。雙方互派使節(jié)推動經濟文化交流。絲綢貿易是經濟交流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指出明成祖時中非交往的主要特點及其影響。論從(2)從間接交往到直接交往(唐朝)。7世紀中國唐朝的建立和阿拉伯帝國的興起使中非交往再次走向高潮。唐朝時期中國政治統(tǒng)一、社會經濟繁榮、文化發(fā)達、國力強盛,十分重視對外經濟文化交流。被中國稱為“大食”的阿拉伯帝國,于公元7世紀占領埃及,取代了東羅馬的統(tǒng)治,隨后還入侵非洲其他地區(qū)。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fā)們大都愿意與中國交往,據記載,651年,帝國統(tǒng)治者派遣使節(jié)抵達長安與唐朝通好,從這時起一百多年間,阿拉伯派遣唐使共37次,來華商人不計其數。隨著阿拉伯帝國與唐朝的友好交往,中非間的交往再次走向高潮。第二次高潮的特點是:中非之間由間接交往過渡到直接交往。中非間的交通由以陸路為主發(fā)展為海陸并舉。(2)從間接交往到直接交往(唐朝)。7世紀中國唐朝的建立和阿(3)非洲與中國交往范圍的擴大(宋元時代)。北宋政府在沿海城市設立了市舶司、市舶務、市舶場,開展對外貿易。南宋時,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qū),因此更是鼓勵海外貿易。元朝建立后,獎勵海外貿易,實行穩(wěn)定的稅收政策,并使中西交通暢通無阻。特別是指南針的應用,引起航海技術的革命,中國制造的大海船可以橫渡印度洋而直達東非,從而為進一步發(fā)展對外貿易創(chuàng)造了條件。(3)非洲與中國交往范圍的擴大(宋元時代)。北宋政府在沿海城在西非,加納王國在10世紀后進入全盛時期,繼它之后的馬里、桑海都向往東方,并與阿拉伯國家建立起密切的聯系。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約從11世紀起,中非交往出現了第三次高潮。這次高潮的特點是:中國與非洲交往的范圍從北非、東北非地區(qū)擴大到整個東非,從沿海地區(qū)發(fā)展到內陸。中國開始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友好交往。中非之間的交通由水陸并舉變?yōu)橐院I辖煌橹?。從中國輸往非洲的瓷、茶、絲三大商品,瓷器取代了絲織品的地位,成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在西非,加納王國在10世紀后進入全盛時期,繼它之后的馬里、桑(2)鼎盛時期:16世紀初,阿茲特克人國家進入鼎盛時期,控制了整個墨西哥谷地及其周邊部落,人口有600余萬。(1)從民間交往到官方交往(兩漢時期)。這次高潮的特點是:中國與非洲交往的范圍從北非、東北非地區(qū)擴大到整個東非,從沿海地區(qū)發(fā)展到內陸。帝國疆域達到100萬平方千米,人口約600萬。(2)特點:友好交往,出現交往高潮;頻繁的政治性互訪;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等。(2)概況: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qū)產生了一系列國家。(2)概況: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qū)產生了一系列國家。知識點二古代美洲文明西方殖民主義對非洲和中國的侵略及其對印度洋的控制,中斷了中非的傳統(tǒng)交通線,此外,16世紀以后明清政府不斷強化海禁政策,從而使15世紀初開始的中非交往的第四次高潮被迫終結。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約從11世紀起,中非交往出現了第三次高潮。(1)地區(qū):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將古代中非交往推向了最高潮。②經濟方面:經濟基礎是農業(yè),發(fā)明了“浮動園地”,擴大了耕地面積。中非間的交通由以陸路為主發(fā)展為海陸并舉。(2)特點:友好交往,出現交往高潮;頻繁的政治性互訪;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等。(1)背景:農業(yè)進步;環(huán)印度洋貿易發(fā)展;伊斯蘭教傳入。明朝朝廷用中國文化解讀朝貢貢品絲綢貿易是經濟交流的主要內容。題目立意:本題綜合考查中國與世界古代史的相關知識,旨在通過建立不同地域間的時空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和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1)11世紀末,班圖人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