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關于六世班禪朝覲研究綜述王偉光(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陜西咸陽115212304)摘要:六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巴丹益西是清朝唯一的一位東來朝覲的班禪。藏傳佛教領袖六世班禪的朝覲之行,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清代中央政府采取民族懷柔政策的具體體現,對后來清朝在管理西藏問題上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本文僅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術界對六世班禪的朝覲之行做一個簡單大致的梳理,為繼續(xù)研究這一問題提供一些借鑒與思考。關鍵字:六世班禪朝覲研究綜述六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巴丹益西進京朝覲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并是他成為清代唯一的一位東來朝覲的班禪,受到了乾隆的高度重視,給予其最高規(guī)格的待遇,以示恩寵。在朝覲期間,六世班禪與乾隆帝進行了多次會晤,并積極參議藏政,在清政府對八世達賴親政的決策中起了關鍵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對西藏地區(qū)的建設日益重視,學術界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研究成果逐漸增多,在研究視角上的趨于多元化,在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方面均有很大的進步。本文僅對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對于六世班禪朝覲的研究成果,做一個大致的梳理,并就從六世班禪朝覲的原因和背景、過程與路線以及影響和意義等方面整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主要從主要專著與論文方面加以梳理。一、主要著作1、史料匯編: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的《六世班禪朝覲檔案選編》此書為六世班禪朝覲事件研究提供了相對最直接、參考價值最大的檔案史料。顧祖成、王觀容等編的《清實錄藏族史料》、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編的《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檔案史料匯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承德市文物局合編的《清宮熱河檔案》,在這三部史料匯編當中,編者均對六世班禪朝覲這一事件的相關史料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總結。此外,在涉藏漢文文獻的整理和匯編方面,張羽新的《清代喇嘛教碑文輯注》、其整理校注的《大清會典理蕃院事例》及主編的《清朝治藏法規(guī)全編》、《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qū)方志匯編》,對認識、理解和掌握清代特別是六世班禪所處的乾隆朝的治藏政策及當時西藏地區(qū)所處的形勢,有較高的史料參考價值。其中,《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qū)方志匯編》的編撰出版極具開創(chuàng)性,被稱為是有史以來第一部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qū)地方志和涉藏志乘文獻匯編,對學術界有很大啟發(fā)和思考意義。2、主要專著:學術界關于六世班禪朝覲事件的專著還未問世,相關性的專題還未展開,關于六世班禪的相關史料主要參考是嘉木央.久麥旺波著的《六世班禪洛桑巴丹益希傳》,這是目前學術界僅有的一部關于六世班禪傳記的著作,由第二世嘉木央活佛久麥旺波用藏文寫成,此人在西藏時,曾多次與六世班禪進行交流與溝通,因次對六世班禪有一定的了解。六世班禪赴京朝覲的時候,他又親自到青海迎送,在創(chuàng)作六世班禪傳記時,查閱了大量的藏文文獻。此外,書中許多內容都是他親眼所見,還有一些來自當事人的敘述和記錄,許多細節(jié)都能如實反應。另外此書中對宗教渲染較少,主要按年月日的順序記事,類似實錄、起居注文體。因此,從歷史研究的角度看,該書對于研究六世班禪朝覲事件前的西藏社會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環(huán)境,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此外,在歷代班禪額爾德尼傳記中也有關于六世班禪東行朝覲研究的史學著作,譬如:牙含章的《班禪額爾德尼傳》、張羽新的《清代四大活佛》、張云等編著的《從靈童到領袖—歷代班禪秘傳》、丹迥.冉納班雜與李德成合著的《名剎雙黃寺—清代達賴和班禪在京駐錫地》、江平的《班禪額爾德尼評傳》、丹珠昂奔主編的《歷輩達賴喇嘛與班禪額爾德尼年譜》、黃崇文的《歷代班禪與雍和宮》、拉科.益西多杰編譯的《藏傳佛教高僧傳略》、蘇發(fā)祥主編的《歷輩班禪額爾德尼》等著作當中都重點論述了六世班禪朝覲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并對其朝覲的過程做了重點系統的闡述,認為班禪的東行朝覲是傾心內向的重要表現,有著深刻的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同時,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是中華向心力的重要體現。此外對朝覲意義的論述過于籠統、同一,而對于此事件的原因與影響的論述則筆墨不多,深度不夠是全面研究這一問題的一個不足之處。另外,在關于中央政府與西藏地區(qū)關系的著作當中,也對六世班禪東行朝覲的的歷史事件有相關的的涉及與論述。此類著作有:黃玉生、顧祖成、祝啟源等著《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史》、顧祖成編著的《明清治藏史要》、多杰才旦主編、鄧銳齡等主編的《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研究》這三部專著均設置專門章節(jié)論述六世班禪朝覲一事,并對其朝覲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做了大概的探究,并認為六世班禪此行符合歷史的潮流,對其意義和影響作了充分的肯定。其中,顧祖成在其《明清治藏史要》中認為,此次班禪朝覲,是中央政府旨在增強班禪的政教影響,進而提高西藏行政體制穩(wěn)定性的必然之舉,同時,這一事件也是繼五世達賴朝清之后,西藏地方傾心內向的又一力證。除此之外,學術界還有一些著作通過對六世班禪接觸比較多的歷史人物進行研究的學術著作,并從中論述了六世班禪朝覲的事件。譬如:土觀.洛桑卻吉尼瑪著的《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秦永章著的《乾隆皇帝與章嘉國師》主要圍繞著兩人的合作與交往展開論述,對六世班禪朝覲前的政治社會背景做了探究,并認為在促進六世班禪東行朝覲的事件中,章嘉國師發(fā)揮了重要的角色,因為兩人有過親密的接觸,不僅在宗教方面交流頻繁,同時,二人積極協作,共同尋訪并最終認定了八世達賴。值得一提的是,在六世班禪朝覲過程中,三世章嘉國師至始至終參與其中,并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近年來,還有一些學者通過新視角、新方法等對六世班禪的朝覲之行做了相關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專著。列如:從清代朝覲制度的視角出發(fā)展開論述的《清代朝覲制度研究》,作者在梳理和研究大量歷史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分析和探討了清代朝覲制度產生及歷史發(fā)展過程以及其特點和作用,并放在世界的視野下,對其與西方“貢奉”制度進行了比較分析,并對六世班禪朝覲受到清朝高規(guī)矩待遇做了全面的梳理,為我們進一步探究這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主要論文1、從清政府的治藏角度:通過對清政府治藏政策的發(fā)掘與探究,對于了解六世班禪朝覲前后社會與時代背景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我們進一步認識六世班禪朝覲的原因也有重要的意義。此類論文主要有:張羽新的四篇研究成果,分別是《清政府與喇嘛教》、《皇太極時期后金(清)政權的喇嘛教政策》、《乾隆與喇嘛教》、《康熙在加強國家統一的過程中是如何對待喇嘛教的》,以上論文從不同的時代和角度詳細的論證了清政府對喇嘛教的懷柔政策,并主張用“蓋蒙古最尊奉黃教,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列圣相承,用循是道,”的方法進一步籠絡對蒙古地區(qū)的勢力范圍,達到加強中央政權的目的。而六世班禪的朝覲正是清政府借此機會的一個契機,同時,也是喇嘛教向清王朝靠攏的具體表現。此外,張永江的《論清代西藏行政體制的演變及其特點》、陳楠的《論清代前期宗教政策之確立與發(fā)展》,則系統的論述了清代乾隆時期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qū)治理策略的演變過程和最終確立,這也為我們理解清政府誠邀六世班禪前來朝覲的政治動因,提供了理論基礎。另外,在永紅的《清朝治藏政策的特點及其演變》、馮智的《清朝用兵駐兵西藏制度的形成、發(fā)展和影響》、張雙志的《18世紀朝鮮學者對清代西藏的觀察—讀樸趾源(熱河日記)》、廉松心的《(熱河日記)與清代民族政策研究》同樣論述了清政府推崇、提倡并利用藏傳佛教以加強和鞏固清政府在蒙、藏地區(qū)的統治,是一項基本國策,五世達賴與六世班禪的進京朝覲則是清政府對這一國策推行的有力佐證。2、從朝覲的原因、過程以及路線角度這一類論文主要有:杜江的《六世班禪朝覲乾隆事略》,文中對六世班禪朝覲與五世達賴入覲的社會和政治背景做了一個簡單的對比,并認為前者的朝覲最終確立了清政府的治藏方針。此外,還對六世班禪祝壽的過程做了大致的整理,并對六世班禪朝覲受到清政府高等級禮遇與賞賜的原因進行了探究。李鐘霖的《六世班禪赴京入覲及其道程》,作者以《清實錄》和《六世班禪巴丹益喜傳》的相關文獻資料為參考,以日為單位,著重敘述了六世班禪進京朝覲的具體道程,并比較詳細地標記出藏文地名。同時,文章也簡述了清政府對六世班禪朝覲祝壽的準備情況,和沿途僧俗群眾對班禪大師的熱情迎送情況,并對班禪大師進京的起止時間及其圓寂時間做了一些論述。陳鏘儀、郭美蘭的《六世班禪承德入覲述略》,文中主要敘述了六世班禪入覲過程中清政府的前期準備情況,并指出清政府在這件事上表現出的高度重視是前所未有的,乾隆皇帝用高規(guī)矩的禮儀制度對六世班禪的朝覲表示歡迎。此外,還有周潤年的《維護祖國統一的六世班禪》、黃崇文的《乾隆盛迎六世班禪》、安多扎西的《維護中央權威、萬里赴京覲見的六世班禪大師羅桑巴丹益喜》等論文也對六世班禪朝覲的原因、過程做了簡單介紹,并重點描述了班禪東來途中及其在承德受到的各種高規(guī)格禮遇。另外,楊森的《論六世班禪額爾德尼朝覲始末及其意義》、《論六世班禪朝覲的背景與原因》也對六世班禪朝覲的背景、原因進行了探究,并指出六世班禪的來京朝覲是由當時西藏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所決定的,符合西藏地區(qū)和中央政府的雙重利益,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值得一提的是,楊森還對六世班禪朝覲的路線做了考究,在其論文《六世班禪朝覲路線考》中,作者指出對清中央政府與六世班禪來說,該路線是一條“雙贏”的路線,論文以《六世班禪傳》為基礎,結合相關檔案史料和方志的記載,以日期為順序,對其朝覲路線做了詳細梳理和考證。此外,近來有許多學者從新的視角對六世班禪的朝覲做了分析與論述。譬如:張亞輝的《六世班禪朝勤事件中的空間與禮儀》,作者細梳理了六世班禪在承德朝規(guī)過程中有關禮儀安排與實踐的史料,認為乾隆皇帝與六世班禪之間關系隨空間變換而調整的方式,并將這種方式與上古史和封建制度進行比較分析,指出六世班禪朝規(guī)事件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教關系的基本格局的呈現,而非清代特有的現象。楊森的《六世班禪研究的新視角—凱特·特爾茨謝爾(天路向中華)》通過描述六世班禪與英國人喬治·波格爾的交往為背景,以波格爾入藏日記及私人信件、《六世班禪傳記》、《清實錄》等英、藏、漢文史料為主要參考,為我們一步研究這一課題開創(chuàng)了新視角。3、從朝覲的意義、影響六世班禪朝覲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偉大的歷史意義。這一類論文主要有:趙艷玲、于多珠的《乾隆的滿民族意識與清中央政權的凝聚力—從乾隆在承德的活動談起》、張凱旋的《略論西藏政教首領的三次覲見》、胡希英的《一人來朝萬眾歸心—六世班禪朝覲乾隆皇帝的政治意義》、星全成的《從五世班禪受封及六世班禪進京看清朝對西藏的治理》,以上文章著重闡述了六世班禪朝覲的重大政治意義,其結論是:認為乾隆深知一廟之功效“勝抵十萬兵”,更懂得“敬一人而使萬人悅”的道理,以使皇權高于一切,增強清中央政權的統治力,而禮遇前來承德朝覲的六世班禪就是最突出的例證,同時,并認為此次朝覲是廓爾喀戰(zhàn)爭的爆發(fā)直接誘因,由此直接導致了清政府《欽定西藏善后章程》的制定。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從廓爾喀戰(zhàn)爭爆發(fā)的角度來論述朝覲的影響和意義。此類論文主要有:李然的《六世班禪朝覲與廓爾喀入侵》、王連華的《從六世班禪承德入覲,看乾隆皇帝的民族懷柔政策》、陶勇的《廓爾喀之戰(zhàn)后清朝對西藏的施政及實質》、趙亮的《論<欽定西藏善后章程>的制定—由六世班禪朝覲說開去》,這幾篇論文主要論述了,正是因為對六世班禪朝覲所受賞賜的分配不均而引發(fā)的廓爾喀戰(zhàn)爭,清政府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對西藏的政治進行了改革,并以此制定了<欽定西藏善后章程>,形成了今后做為治理西藏的方針政策。小結:六世班禪的東行朝覲是清代漢藏民族關系史上一次極其重要的歷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偉大的歷史意義。六世班禪傾心內向既是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又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當今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為我們進一步探究這一問題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其次,我們也應該看到,對于六世班禪朝覲事件的研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為主,未有相關的專題論著面世。其次,因語言因素的限制,在參考資料的選用方面呈現出單一趨勢,對相關外文史料的關注較少,而對藏文原始史料的選取更加缺乏,而因此衍生的藏歷日期與漢地歷法日期的對接問題,以及藏文地名與現今地名的對應問題,還有待仔細考證,對六世班禪朝覲的路線關注較少。再次,對六世班禪朝覲的過程、意義及影響的論述較多,而對其朝覲的時代及政策背景、原因與目的的討論,相對較少,其中,針對其朝覲的原因尤其是經濟因素的考量尤為欠缺。此外,從宗教因素角度,而對六世班禪朝覲過程中與蒙藏王公的密切聯系加以詳細論述,也是有待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參考文獻著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六世班禪朝覲檔案選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年11月。顧祖成、王觀容:《清實錄藏族史料》,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檔案史料匯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10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承德市文物局合編:《清宮熱河檔案》,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年8月。張羽新:《清代喇嘛教碑文輯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張羽新:《大清會典理蕃院事例》,中國藏學出版社,1991年版。張羽新:《清朝治藏法規(guī)全編》,學苑出版社,2001年版。張羽新:《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qū)方志匯編》,學苑出版社,2003年版。嘉木央.久麥旺波著:《六世班禪洛桑巴丹益希傳》,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牙含章:《班禪額爾德尼傳》,北京:華文出版社,2011年1月。張羽新:《清代四大活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4月。張云:《從靈童到領袖—歷代班禪秘傳》,??冢汉D铣霭嫔?,1996年6月。丹迥.冉納班雜、李德成:《名剎雙黃寺—清代達賴和班禪在京駐錫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黃崇文:《歷代班禪與雍和宮》,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拉科.益西多杰:《藏傳佛教高僧傳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蘇發(fā)祥:《歷輩班禪額爾德尼》,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黃玉生等編著:《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顧祖成:《明清治藏史要》,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3月。多杰才旦:《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年12月。土觀.洛桑卻吉尼瑪:《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4月。秦永章:《乾隆皇帝與章嘉國師》,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張雙智:《清代朝覲制度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3月。論文張羽新:《清政府與喇嘛教》,《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第2期。張羽新:《皇太極時期后金(清)政權的喇嘛教政策》,《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2年第3期。張羽新:《乾隆與喇嘛教》,《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1期。張羽新:《康熙在加強國家統一的過程中是如何對待喇嘛教的?》,《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張永江:《論清代西藏行政體制的演變及其特點》,《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陳楠:《論清代前期宗教政策之確立與發(fā)展》,《民族史研究》,2000年第6期。永紅:《清朝治藏政策的特點及其演變》,《中國藏學》,2005年第2期。馮智:《清朝用兵駐兵西藏制度的形成、發(fā)展和影響》,《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張雙志:《18世紀朝鮮學者對清代西藏的觀察—讀樸趾源(熱河日記)》,《中國藏學》,2007年第3期。廉松心:《(熱河日記)與清代民族政策研究》,《北華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杜江:《六世班禪朝覲乾隆事略》,《西藏研究》,1984年第1期。李鐘霖:《六世班禪赴京入覲及其道程》,《西藏研究》,1984年第1期。陳鏘儀、郭美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25學年遼寧省七校協作體高一下學期3月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 2024-2025學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一下學期開學考英語試題及答案
- 寵物常見疾病的營養(yǎng)干預試題及答案
- 堅實基礎的統計學試題與答案2024
- 2024計算機基礎考試復習計劃試題及答案
- 美容師考試情境模擬與試題答案
- 2024年汽車美容師技能操作評估試題及答案
- 小學語文拼音試題及答案
- 季節(jié)變化對寵物營養(yǎng)需求的影響分析試題及答案
- 六年級語文行為習慣培養(yǎng)題試題及答案
- GB/T 24894-2025動植物油脂甘三酯分子2-位脂肪酸組分的測定
- 2025年國家公務員遴選考試全真模擬試卷及答案(共五套)
- 2024年晉城市城區(qū)城市建設投資經營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真題
- 2025江蘇蘇豪控股集團招聘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社工證筆試題庫及答案
- 7.1影響深遠的人文精神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
- 2025年企業(yè)規(guī)章制度試題及答案
- 2025春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下冊重點知識默寫
- 2025年駐馬店全域礦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招聘27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高考寫作專項突破之核心概念闡釋要訣 課件
- DB32T 5013-2025鎘污染耕地土壤減污修復黏土礦物-四氧化三鐵-海藻酸鈉基功能材料制備技術規(guī)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