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第12章 李約瑟悖論與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發(fā)展_第1頁
哲學第12章 李約瑟悖論與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發(fā)展_第2頁
哲學第12章 李約瑟悖論與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發(fā)展_第3頁
哲學第12章 李約瑟悖論與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發(fā)展_第4頁
哲學第12章 李約瑟悖論與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科學技術與馬克思主義(4)

第章

李約瑟悖論與中國近代科學技術開展劉那么淵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06.2.李約瑟悖論與

中國近代科學技術開展引言:一個大跨度的歷史分析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日歐近代科學技術開展比較李約瑟悖論的內涵與研究現(xiàn)狀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后的原因第章

李約瑟悖論與中國近代科學技術開展引言:一個大跨度的歷史分析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日歐近代科學技術開展比較李約瑟悖論的內涵與研究現(xiàn)狀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后的原因蟹狀星云:北宋1054客星即超新星爆炸的產物引言:一個大跨度的歷史分析中國和歐洲人均GDP與人口估計(公元50-1700年)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經濟水平比較(1700-1995年)中國和歐洲人均GNP變化比較(公元50-1995年)世界GNP分布與中國份額(1700-2000年)從大跨度的歷史背景看中國中國古代以農、醫(yī)、天、算四大實用科學

和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紙四大創(chuàng)造著稱于世,

經濟社會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近代以來,卻衰落了,這是為什么?中國和歐洲人均GDP與人口估計(公元50-1700年)(黑字:人均GDP,1990年美元;紅字:人口,百萬)年份50(東漢)960(宋)1280(元)1500(明)1700(清)中國450(40)450(55)600(100)600(103)600(138)歐洲450(34)400(40)500(68)550(72)870(96)資料來源:安·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遠未來》,新華出版社,1999。歐洲數(shù)據(jù)不包括土耳其和原蘇聯(lián)。中國和歐洲人均GDP與人口估計

(公元50-1700年)中國和歐洲人均GDP與人口估計

(公元50-1700年)1700-1995年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經濟水平比較(A.Maddison,1998)年份中國日本歐洲美國俄國印度世界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單位:1990年10億“國際”元,internationaldollars)170082.816.283.50.612.681.2359.01820228.620.9188.012.633.8111.22706.41952305.7202.91758.21677.1512.6226.65916.11978935.91446.25220.94062.31715.2630.818683.119953196.32476.37004.86149.5648.71437.029421.3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單位:1990年“國際”元,internationaldollars)1700600600870600600531604182060067511291260751531673195253723514374106452928609226819789791258110860182516565972438219952653197201395123377438315685194中國和歐洲人均GNP變化比較

(公元50-1995年)世界GNP分布與中國份額(1700-2000年)單位:%年份1700182018901952197819952000中國23.132.413.25.25.010.912.5印度22.615.711.03.83.44.65.4日本4.53.02.53.47.78.47.8歐洲23.326.640.319.727.923.823.0美國0.01.813.828.421.820.920.7蘇聯(lián)/俄羅斯3.24.86.38.79.22.21.8資料來源:安·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遠未來》,新華出版社,1999。GNP分布按國際元(internationaldollars)計算。1998年按PPP衡量的GNP,中國在世界的份額為11%(世界銀行《2000年世界發(fā)展報告》)世界GNP分布與中國份額(1700-2000年)注:GNP分布按國際元(internationaldollars)計算。世界GNP分布與中國份額

(1700-2000年)單位:%注:GNP分布按國際元(internationaldollars)計算。從大跨度的歷史背景看中國從公元50年以來尤其是近300年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變化,說明:中國有著輝煌的古代文明,是封建時代世界科學技術最頂峰,經濟一直位居世界前列。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之后,中國已相對落伍,但到19世紀初經濟仍占世界1/3,清政府以天朝大國故步自封,閉關鎖國,結果走向衰敗,被動挨打,到20世中葉經濟只占世界的5%,人均GDP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經濟技術仍然落后;改革開放20年,國民經濟迅速開展,已占世界的12.5%。我們何時使這比例上升到人口相同的比例22%?讓我們從科學技術的視角反思一下那段不填回首的歲月?;蛟S從中能夠引出點令人深思和啟迪的東西。李約瑟悖論:一個具有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的并頗具學術魅力的課題

李約瑟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序言對這一問題做了集中概括之后,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興趣更濃了。通常這個問題被稱為“李約瑟難題〞(“N.Joseph’sPuzzle〞)或“李約瑟之謎〞,我按李約瑟自己對幾個悖論的分析叫做“李約瑟悖論〞(“J.Needham’sParadox〞)。本章內容就是探討“李約瑟悖論〞。

為什么創(chuàng)造了古代科學技術輝煌成就的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后了?或者說為什么近代科學首先發(fā)源于中世紀科學技術相對落伍于中國的歐洲而不是中國?1.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過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在?世界科學的演講:歐洲與中國的作用?(1967)一文中指出:由于歷史的巧合,近代科學在歐洲的崛起與耶穌會傳教團在中國的活動大體同時〔如利瑪竇MatteoRicci,1610年死于北京〕,因而近代科學幾乎馬上與中國傳統(tǒng)科學接觸。日本科技史家湯淺光朝也談到和李約瑟近乎相同的觀點:近代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科學技術占有極高的地位,所以東方各國〔日本、中國、印度〕的近代化過程是與移植西歐科學技術的歷史完全并行的。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過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JosephNeedham,1900-1995)在?世界科學的演講:歐洲與中國的作用?(1967)一文中指出:由于歷史的巧合,近代科學在歐洲的崛起與耶穌會傳教團在中國的活動大體同時〔如利瑪竇MatteoRicci,1610年死于北京〕,因而近代科學幾乎馬上與中國傳統(tǒng)科學接觸。日本科技史家湯淺光朝也談到和李約瑟近乎相同的觀點:近代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科學技術占有極高的地位,所以東方各國〔日本、中國、印度〕的近代化過程是與移植西歐科學技術的歷史完全并行的。

西學東漸初興時期(1582—1840)

以意大利人、耶穌會士利瑪竇于1582年到中國廣東為起點,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結束,長達兩個半世紀。利瑪竇于1601年進京謁見萬歷皇帝明神宗時,近代科學在歐洲剛剛萌動、伽利略用實驗與數(shù)學方法做出了力學發(fā)現(xiàn),這些成果也隨之傳到中國。因此,明萬歷年間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是東西方科技主導作用易位的重大轉變:即由中技西傳主導期轉向西學東漸主導期。主要特征是:西方近代科技零散、緩慢地傳播到中國,中國社會的反響是,既驚奇、被動地接受,又輕蔑、消極地抵御。西方傳教士到中國傳教活動屢屢受挫之后,變換策略來征服面前的文明古國,一方面帶來中國沒有的西方某些奇巧器物籠絡政府官員,一方面選擇零散的科學成果特別是能顯示出優(yōu)于中國的西方學術經典進行介紹,并借以傳播基督教教義。中國官員徐光啟和李之藻等,和傳教士利瑪竇、熊三拔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1607)、?同文算指?(1614)、?泰西水法?(1612)等西歐科技書籍。中國傳統(tǒng)科技仍在獨立、漸進地開展,如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0)、程大位的?算法統(tǒng)宗?(1593)、宋應星的?天工開物?(1637)、徐光啟的?農政全書?(1637)等,清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識?(1664)和梅文鼎的?歷算全書?(1723)等。明代科學家徐光啟(1562-1633)

著?農政全書?

合譯?幾何原本?明代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本草綱目?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徐霞客游記?西方近代科學在中國傳播與中國傳統(tǒng)科學緩慢開展既并行不悖,又局部融合。按照李約瑟的考證,西方科學在1610年之后迅速超過中國,并且中西在數(shù)學、天文學和物理學等領域相繼融合。這是中國第一次喪失開展近代科學的時機。在這個長達260年的時期,近代科學在歐洲誕生伊始,便一邊迅速地開展,一邊緩慢地向中國傳播;而中國仍閉關鎖國,日益衰落。西方列強經過兩個半世紀的文化侵略打先鋒之后,試探到中國社會的衰弱與腐朽,終于“先禮后兵〞,向中國開炮了。中國這個泱泱大國,終于在鴉片戰(zhàn)爭中被西方第一個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強國英國的堅船利炮所打敗,開始了被人宰割的屈辱歷史。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現(xiàn)在任何國家要興旺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峙旅鞒鞒勺鏁r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漸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時代,不能說是開放。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zhàn)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90頁)鴉片戰(zhàn)爭把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變成對抗與沖突,從兵不血刃的文化侵略變成明火執(zhí)仗的強盜入侵,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方列強在華活動的性質,從而也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官辦洋務運動時期(1840—1895)從鴉片戰(zhàn)爭失敗到甲午戰(zhàn)爭失敗的晚清時代,約半個多世紀。這個時期最初,由于中國被迫開放五口通商,西方新教傳教士大量涌入通商口岸,在大力傳教布道的同時,也向中國人介紹西方物質文明和科學文化,而清政府仍以天朝大國自居,不思進取,始終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一步步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當時只有林那么徐、魏源等極少數(shù)有識之士進行反省,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860)失敗后,清政府把失敗原因歸結為洋人的船堅炮利,在上層統(tǒng)治集團內形成以恭親王奕祈為首領、包括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要員在內的洋務派,為對付太平天國起義,自上而下推行師夷長技、興辦洋務、借法自強的政策,當時叫做自強運動,史稱“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西學東漸以來,中國官方第一次成認中國需要學習西方科技,而且是主動學習和移植西方近代科學技術。設立京師同文館(1862),成為最早專門教授歐美學術與科學的教育機構;在江南制造局設立翻譯館(1868),翻譯西方科學書籍;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1895);還從少年兒童中選派了一批留美人員(1872),其中有一位就是后來成為著名鐵路工程師的詹天佑。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工業(yè)化的先河,卻未能引起中國的工業(yè)革命。洋務運動是從開展軍事工業(yè),大量引入西方技術裝備起步的,通過引進外國技術,開展官辦軍事工業(yè)、官督商辦工業(yè),使中國開始進入近代工業(yè)化的初興過程;同時造就了中國的官僚資本與民族資本,以及首批產業(yè)工人階級(1894年統(tǒng)計已達9萬數(shù)千人),并擴大了近代科技知識的社會影響。但它并沒有在中國發(fā)生工業(yè)革命,也沒有實現(xiàn)工業(yè)化的夢想。洋務運動實行“中體西用〞的錯誤方針,在引入西方科技上走進歧途。其主導思想是后起的洋務派重要人物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其目的是學習和應用西方實用制造技術的長處,穩(wěn)固和維護中國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儒學、法統(tǒng)和制度。洋務運動使中國再次喪失開展科技、國家圖強的時機。它不僅沒有改變經濟社會的落后面貌,反而同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和外資工業(yè)在華的壟斷勢力一起使中國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ㄉ鐣?。在甲午?zhàn)爭中,中國龐大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敗給比洋務運動晚六年開始維新運動的日本,也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西學建制引進時期(1895—1949)從甲午戰(zhàn)爭失敗、北洋大學成立的1895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科學院成立的1949年,共55年。當1895年倫琴的X射線透視出20世紀初物理學革命的曙光之時,中國卻屈辱地簽署了?馬關條約?,接著是1900年遭受八國聯(lián)軍侵略,陷入被列強瓜分、瀕臨亡國的黑暗之中。但這也激發(fā)了不屈的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其間發(fā)生了義和團(1900),戊戌變法(1898),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1911),以五四運動(1919)為起點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同時一些有識之士紛紛提出實業(yè)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各種主張,加快了引進、傳播和研究近代科技的步伐。這一時期中國科技開展的突出特點是:近代科技與近代實業(yè)同步引進,平行開展。1905年,在回收列強開礦權利的民眾運動壓力下,中國收回了工礦業(yè)的權利,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趁西方列強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機而迅速開展,西方科學與生產技術也相應大量引入,并同時壯大了產業(yè)工人隊伍,到1919年已從1911年50-60萬人開展到200多萬人。西方學術與西方教育相伴引入,迅速開展。引入近代教育制度是維新變法的一大成果。變法實行新政的第一天就下令開辦京師大學堂,各省興辦中、小學堂和各種實業(yè)學堂;還決定建立譯書館,獎勵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保護專利權。維新雖然失敗,其政令大都未能實現(xiàn),只有興學校這一條被保存下來,直到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近代科學技術各門學科被正式列入教育過程??茖W思想與社會變革相互交織、交替開展。從康有為、孫中山到毛澤東,從社會改進到社會革命,人們探求救國圖強之路是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良知的主線,同時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引入近代科技知識與科學思想較快的階段。一方面,先進的科學思想,如嚴復翻譯的赫胥黎?天演論?中的生物進化論思想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經濟學思想,對中華民族覺醒和先進分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中國開始了科學建制社會化進程,建立了一系列學術團體和科學機構,如中國地學會(1909)、中華工程師學會(1913)、地質調查所(1913)、中國科學社(1914)、中華醫(yī)學會(1915)、國立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1928),試圖迅速接近和匯入國際科學主流,這為新中國科學開展奠立了初步的根底。上海青少年教育活動基地的嚴復雕像與嚴復畫像著名思想家嚴復(1854-1921)翻譯赫胥黎?天演論?亞當·斯密?國富論?斯密嚴復在英國學習時照片(1877)及編譯赫胥黎?天演論?(1897)不同版本不過,從總體而言,此時中國科學技術已非常落后,不僅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非常巨大,而且同中國古代輝煌的文明及科技成就形成強烈的反差。1949年,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就把科學和教育放重點開展的地位上。從此,中國科學技術進入獨立自主開展的新時期。2.中日歐近代科學技術開展比較中國和日本接觸與引入歐洲近代科學技術幾乎是同時的,而且屢次閉關鎖國加以阻撓,但最后結果卻迥然不同。對此做一比較是很有意義的。中國與歐洲比較中國與日本比較2.2中日歐近代科學技術開展比較中國和日本接觸與引入歐洲近代科學技術幾乎是同時的,而且屢次閉關鎖國加以阻撓,但最后結果卻迥然不同。對此做一比較是很有意義的。中國與歐洲比較中國與日本比較科學技術的歷史反思:中日歐近代科學技術開展比較中國1582-1840西學東漸初期1840-1895官辦洋務時期1895-1949建制引進時期1949-自主發(fā)展時期西學緩慢零散傳入;中學平行發(fā)展;社會消極抵制;封建土地制下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難以吸收和應用近代科學主動引入技術裝備;發(fā)展官辦軍事工業(yè);開始工業(yè)化起步;缺少近代科學的社會建制;未能引發(fā)工業(yè)革命引入西方教育制度;初步建立近代科學的社會建制;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發(fā)展,已晚于日本半個世紀獨立自主為主發(fā)展科學技術;初步建立起研究開發(fā)體系,現(xiàn)代教育體系和工業(yè)體系;沖破“左”的政策干擾,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日本1543-1868技術傳入初期1868-1895明治維新時期1895-1945軍事工業(yè)時期1945-高速發(fā)展時期槍炮傳入;蘭學輸入;儒學引入;受封建制度與鎖國政策阻礙;但西學從中國間接引入開始轉向直接引入引入西方法律制度,銀行制度,教育制度,科技建制和引進西方科學及軍事技術,開始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建立軍事工業(yè)主導的工業(yè)技術體系,完成工業(yè)革命;科學匯入世界主流,成為引進吸收西方技術的基礎實施教育立國,技術立國與貿易立國,迅速恢復經濟,推進產業(yè)結構知識化,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歐洲1543-1755第一次科學革命1755-1895第二次科學革命1895-1953第三次科學革命1953-第四次科學革命產生邏輯與實驗結合的近代科學;科學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互動;引發(fā)第一次技術革命與工業(yè)革命自然科學全面變革;科學向技術轉化加快;電磁理論引發(fā)以電氣技術為主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與產業(yè)革命科學向物質結構的兩極拓展,掀起微觀物理學革命和宇宙學革命;控制論與計算機開啟了智力的解放分子生物學革命、凝聚態(tài)物理學革命與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革命,改變人類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中西科學技術開展比較中國1582-1840西學東漸初期1840-1895官辦洋務時期1895-1949建制引進時期1949-自主發(fā)展時期西學緩慢零散傳入;中學平行發(fā)展;社會消極抵制;封建土地制下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難以應用科學主動引入技術裝備;發(fā)展官辦軍事工業(yè);開始工業(yè)化起步;缺少近代科學的社會建制;未能發(fā)生工業(yè)革命引入西方教育制度;初步建立近代科學的社會建制;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發(fā)展,已晚于西方1個半世紀獨立自主為主發(fā)展科學技術;初步建立起研究開發(fā)體系,現(xiàn)代教育體系和工業(yè)體系;受“左”的政策干擾歐洲1543-1755第一次科學革命1755-1895第二次科學革命1895-1953第三次科學革命1953-第四次科學革命產生邏輯與實驗結合的近代科學;科學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互動;引發(fā)第一次技術革命與工業(yè)革命自然科學全面變革;科學向技術轉化加快;電磁理論引發(fā)以電氣技術為主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與產業(yè)革命科學向物質結構的兩極拓展,掀起微觀物理學革命和宇宙學革命;控制論與計算機開啟了智力的解放分子生物學革命、凝聚態(tài)物理學革命與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革命,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李約瑟定律與歐洲科學對中國的超越李約瑟于1967年提出的關于科學的“世界范圍創(chuàng)生規(guī)律〞。所謂科學的世界范圍創(chuàng)生規(guī)律(theLawofOecumenogenesis),是關于西方近代科學對中國傳統(tǒng)科學從超越到融合的規(guī)律。我們不妨稱之為“李約瑟定律〞。李約瑟對該定律的表述是:“歐洲某一近代形式的自然科學從誕生到與中國形式的該學科結合,形成近代自然科學世界統(tǒng)一體所需的時間,與其生物學內涵成正比〞;“一門科學研究對象有機程度越高,它所涉及的綜合性越強;那么在歐洲文明和亞洲文明之間,它的超越點和融合點間的時間間隔越長。〞李約瑟1942年出任英駐華使館科學參贊,逐漸為中國輝煌的古代科學文明所感染,從此同中國文化與科學結下不解之緣??箲?zhàn)時期李約瑟在重慶的辦公室復原李約瑟90誕辰時畫家Sumet所作畫像按照李約瑟的考證,西方科學在1610年之后迅速超過中國,并且中西在數(shù)學、天文學和物理學等領域相繼融合。不過,這里所說的融合,只是徐光啟、李之藻極個別官員接受和認同;絕大多數(shù)讀書人對此茫然不知,更談不上用實驗與數(shù)學的近代科學方法進行研究。歐洲植物學、化學和醫(yī)學過了一個半到兩個世紀才超過中國?;瘜W的超越點為1800年,融合點為1880年;植物學的超越點為1700年或1780年,融合點為1880年;醫(yī)學領域:外科手術和病理解剖的超越點為1800年,治療效果的超越點為1900年以前不久或1870年,整個西醫(yī)與中醫(yī)的融合過程至今尚未完成。1400160018002000-30001000伽利略牛頓中國創(chuàng)造機械鐘歐洲對中國物理學超越點融合點化學、醫(yī)學超越點科學水平化學融合點公元,年中國歐洲歐洲近代科學對于中國傳統(tǒng)科學的超越與融合1400160018002000-30001000伽利略牛頓中國創(chuàng)造機械鐘歐洲對中國物理學超越點融合點化學、醫(yī)學超越點科學水平化學融合點公元,年中國歐洲歐洲近代科學對于

中國傳統(tǒng)科學的超越與融合中國和歐洲人均GDP與人口估計

(公元50-1700年)?幾何原本?與牛頓?原理?在中國:1607年徐光啟與利瑪竇翻譯了?幾何原本?前6卷,因利瑪竇認為已達用數(shù)學籠絡人心的目的,未譯完全書;后9卷直到1853年才由李善蘭(1811-1882)和英國人偉烈亞力(AlexanderWylie,1815-1887)合作譯出。?原本?在中國影響不大,只在數(shù)學界有一定影響。數(shù)學家梅文鼎(1633-1721)用中國傳統(tǒng)勾股算術證明了?原本?中第2卷至6卷中的許多命題。因此梅文鼎的結論是:“幾何者,勾股也。〞梅文鼎雖然集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學之大成,卻未能領略?幾何原本?嚴密的邏輯結構。?幾何原本?在中國出版后過了80年,牛頓按照?原本?的公理-演繹體系和幾何方法,于1687年完成了偉大的名著?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牛頓?原理?問世后,過了170多年,1859年由李善蘭和艾約瑟(JosephEdkin,英,1823-1905)合譯的?重學(Mechanics)?中,第一次將牛頓三定律介紹到中國。據(jù)說李善蘭還翻譯過?原理?,但未譯完,也未出版。為什么?幾何原本?在中西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而?原本?在歐洲為什么直到17世紀才對科學發(fā)生顯著的影響呢?這也是值得深究的問題??滴醯叟c路易十四、彼得大帝比較:康熙帝即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是中國在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熱愛自然科學、很有作為的一位皇帝。當他接觸到西方科學的時候,便請西方耶蘇會士先將科學書籍譯成滿文和漢文,再到宮中講學??滴鯇W過歐幾里得幾何學、測量、天文、物理、化學、解剖學、醫(yī)學和哲學,在宮中設立了化學與藥學的實驗室。在康熙的領導下,西方傳教士與與中國學者合作,頒行了?康熙永年歷?,編著了?數(shù)理精蘊?等著作,完成了全國地圖的測繪,還在修攔水壩時親自用儀器進行丈量,測定方向。但對近代科學的作用也僅限于于此,他推崇程朱理學,維護科舉制,主張廣設義學,卻依然倡導讀四書五經。因此,康熙帝和他同時代的法王路易十四、俄國沙皇彼得大帝等倡導科學技術及其社會作用的西方帝王君主無法比較。這就是清代中國的“康熙現(xiàn)象〞。這種君王個人喜好科學卻未能使科學產生社會影響的現(xiàn)象,還發(fā)生在康熙帝之孫乾隆帝身上,這確實發(fā)人深思。康熙帝、乾隆帝、路易十四、彼得大帝等帝王的不同作為,再一次引出英雄與時勢、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老話題。所謂康乾盛世不過是中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康熙在位時期,正是西方發(fā)生第一次科學革命,并且自然科學開始全面變革的黃金時代,而西方科學又源源不斷地向世界和中國傳播。較英國落后的歐洲大陸國家相繼走上中興之路。同康熙幼年8歲即位相似,法王路易十四(1638-1715)是5歲即位,1661年親政后實行君主專制統(tǒng)治,但推行重商主義,扶植手工工場,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開展,其間還建立了皇家科學院,倡導學習和應用英國先進的科學技術,這雖然引發(fā)了后來法國思想解放的啟蒙運動并導致封建王朝自身的覆滅,卻為法國繼英國之后成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1780-1840)打下了根底。當康熙帝在深宮學習西方科學之時,同時代的俄國沙皇化名到西歐親自考察社會近兩年時間(1697-1698)。彼得大帝(1672-1725)執(zhí)政后第二年,即化名隨大使團出訪西歐,對英、荷、奧等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文化等進行了全面的考察,聘請各類專家達一千人,回國后實行全面改革,開展冶金、紡織、制革和造船等工業(yè),鼓勵商人投資開礦辦廠,聘請外國技術人員和專家,允許外國人到俄國投資辦廠,還創(chuàng)辦科學院,興辦學校、醫(yī)院、劇院等科教文化事業(yè),把落后的封建俄國引上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的道路。在彼得大帝之前,俄國軍事力量不如中國,其擴張野心與侵略行徑受到康熙重兵邊防的抵抗。此后,俄國日漸強盛,而中國不斷衰落,大片國土被割讓給俄國。彼得大帝法王路易十四(1638-1715)康熙皇帝(1654-1722)彼得大帝(1672-1725)法俄這兩位君王雖然都維護封建貴族階級的統(tǒng)治,卻也反映了從封建社會中萌芽的資本主義關系代表的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而康熙帝雖然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卻代表的主要是落后游牧民族封建貴族階級利益。當他同時面對中學與西學之時,卻主要是從宋明理學中尋求治國方略。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民族與階級的局限性。所謂康乾盛世,正是中國失去開展科技、實現(xiàn)近代化工業(yè)化的一次時機,從盛而衰的轉折點。中日科學技術開展比較中國1582-1840西學東漸初期1840-189官辦洋務時期1895-1949建制引進時期1949-自主發(fā)展時期西學緩慢零散傳入;中學平行發(fā)展;社會消極抵制;封建土地制下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難以吸收和應用近代科學主動引入技術裝備;發(fā)展官辦軍事工業(yè);開始工業(yè)化起步;缺少近代科學的社會建制;未能發(fā)生工業(yè)革命引入西方教育制度;初步建立近代科學的社會建制;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發(fā)展,已晚于日本半世紀獨立自主為主發(fā)展科學技術;初步建立起研究開發(fā)體系,現(xiàn)代教育體系和工業(yè)體系;受“左”的政策干擾日本1543-1868技術傳入初期1868-1895明治維新時期1895-1945軍事工業(yè)時期1945-高速發(fā)展時期槍炮傳入;蘭學輸入;儒學引入;受封建制度與鎖國政策阻礙;但西學從中國間接引入開始轉向直接引入引入西方法律制度,銀行制度,教育制度,科技建制和大量引進西方科學及軍事技術,走上資本主義工業(yè)化道路建立軍事工業(yè)主導的工業(yè)技術體系,完成工業(yè)革命;科學匯入世界主流,成為引進吸收技術的基礎實施教育立國,技術立國與貿易立國,迅速恢復經濟,推進產業(yè)結構知識化,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西學東漸中的中日兩國歐洲近代科學技術在中日兩國的傳播過程、時間與階段大致相近;葡萄牙人乘中國船到日本傳去槍炮的1543年,恰好是揭開近代科學篇章的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的問世。40年之后,利瑪竇帶著?幾何原本?等科學書籍到中國的1582年前后,正是伽利略開創(chuàng)近代實驗物理的時候。這兩件事象征中日引入西學的不同模式:中國首先引入遠離生產的數(shù)理,而日本注重引入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產的技術。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中日引入西學的主導思想與指導方針顯著不同。張之洞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維護封建專制的儒學為主體,采用西學制造之長補中學之缺乏:“中學為內學,中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中國學術精微,綱常名教以及經世大法無不具備,但取西人制造之長補我不逮足矣〞。即使是引入西方技術設備,由于缺少與近代科技相適應、相匹配的體制和機制,也只是學些皮毛,并未消化吸收,更沒有在中國引起工業(yè)革命。日本具有學習外國并加以日本化的悠久傳統(tǒng),從“和魂漢才〞、“和魂蘭才〞到“和魂洋才〞,都貫穿一個精神:用外國經世濟民之才,強日本大和民族之魂。在引入西方科技才學的同時,還引入相應的社會化科技建制。這使得日本引進的西方科技能夠消化吸收并加以綜合創(chuàng)新,第一個在東方較快地完成工業(yè)革命,實現(xiàn)了近代化工業(yè)化。中國和日本的這兩個看去相似而實質卻大不一樣的口號,對兩國科技引進后果產生了什么作用,很值得再做點深入的比較研究。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它們分別是中日兩國近代化工業(yè)化的起點,然而結局卻迥然不同,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勝負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和維新變法的成功。其實質是封建主義的失敗和資本主義的勝利。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在于推翻德州幕府的封建割據(jù),實行帶有日本特點的君主立憲制;引入西方金融制度、教育制度和科學技術的社會建制,從資本形成,科技人才和科技知識幾方面為大規(guī)模引進西方技術及其消化吸收,并推進工業(yè)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相比之下,中國以天朝大國故步自封,死守中體西用信條,引進西方技術裝備,卻又缺乏與之匹配的技術人才和消化吸收的科技建制。為什么洋務運動沒有在中國引起工業(yè)革命,而日本卻成為東方第一個實現(xiàn)工業(yè)革命的國家,確實發(fā)人深思,值得深入研究。3.李約瑟悖論的內涵與研究現(xiàn)狀為什么創(chuàng)造了古代科學技術輝煌成就的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這是近代以來中外許多學者和各界人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并且各自都做出了自己的解答。李約瑟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序言對這一問題做了集中概括之后,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興趣更濃了。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種論點:中國無科學論制度抑制創(chuàng)造論中國文明停滯論2.3李約瑟悖論的內涵與研究現(xiàn)狀為什么創(chuàng)造了古代科學技術輝煌成就的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這是近代以來中外許多學者和各界人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并且各自都做出了自己的解答。李約瑟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序言對這一問題做了集中概括之后,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興趣更濃了。通常這個問題被稱為“李約瑟難題〞(“N.Joseph’sPuzzle〞)或“李約瑟之謎〞。我按李約瑟自己對幾個悖論的分析叫做“李約瑟悖論〞(“J.Needham’sParadox〞)。對李約瑟之謎的解答,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種論點:中國無科學論制度抑制創(chuàng)造論中國文明停滯論李約瑟把這三種自相矛盾的觀點稱為悖論,并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從而使李約瑟難題的內涵大大深化了,故從積極意義上叫做“李約瑟悖論〞。因此,它實際上包括三層意思或者說是三個悖論。中國無科學論與李約瑟第一個悖論早在1915年,中國科學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任鴻雋,在?科學?創(chuàng)刊號上就發(fā)表過?論中國無科學之原因?的文章,認為原因是:“秦漢以后,人心梏于時學,其察物也,取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擇術也,鶩于空虛而引避實際〞。其后,1936年哲學家馮友蘭再次發(fā)表?為什么中國沒有科學?一文,認為“中國向來沒有科學,因為據(jù)其自身之價值標準,她無需任何科學〞。他們首先斷定中國沒有科學,然后分析其原因。李約瑟指出:“根據(jù)通常的說法,中國從來就沒有什么科學與技術。這里指的是,把科學定義為近代科學,那么它確實僅僅起源于文藝復興后期、伽利略時代的西歐,指的是數(shù)學化的假說與實驗結合起來的近代科學。但這與科學作為一個整體不是一回事。〞就科學整體而言,有大量無可爭辯的事實證明,從公元前5世紀至15世紀中國科學技術成果輝煌,遙遙領先于歐洲。這樣,中國科學近代落后的問題,既不是從來就落后,更不是從來就沒有科學技術,也不是古代科學技術與近代科學設有關系,而是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是近代科學落后。因此,可以將李約瑟第一個悖論表述為:古代科學技術產生那么多成就的中國,為什么沒有產生近代科學?制度抑制創(chuàng)造論與李約瑟第二個悖論針對關于中國科學近代落后的原因被簡單地歸于官僚封建制度壓制科學應用與技術創(chuàng)造的通常說法,李約瑟引用有說服力的例證加以否認,認為:公元前5世紀到15世紀中國官僚封建制度在自然知識應用方面,比歐洲軍事貴族封建制度或奴隸制古代文明有效得多。他還分析了另一觀點:中國封建社會勞動力資源豐富,因而對節(jié)約勞動的技術需求缺乏,指出:“如果中國勞動力資源明顯的無限,那么仍然存在著這樣的事實:我們迄今還沒有遇到一次由于明顯擔憂技術失業(yè)而拒絕使用一項創(chuàng)造的例子。〞倒是中國許多方面采用和推廣了“成串〞的技術創(chuàng)新,朝廷官員在許多方面幫助了科學的應用。例如,漢朝用地動儀為宮廷提供地震發(fā)生的消息并確定地震的方位;唐朝派出過考察隊,測量從印度支那到蒙古1500多英里長的子午線弧度,及繪制從爪哇到南天極20o之內的星圖;宋朝建立了雨雪計量站的網絡。因此,如果說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是官僚封建制度抑制的結果,那么為什么漢唐以來封建朝廷在許多方面鼓勵應用科學?這顯然是一悖論。在我看來,這個悖論值得人們探究的含義可以表述為:曾經在許多方面鼓勵應用科學的中國封建制度,為什么沒有引起近代科學在中國的產生?中國文明停滯論與李約瑟第三個悖論法國大作家雨果(1802-1885)曾在其作品?笑面人?中說過一段話:“象印刷術、火炮、氣球和麻醉藥這些創(chuàng)造,中國人都比我們早??墒怯幸粋€區(qū)別,在歐洲一有一種創(chuàng)造,就生氣勃勃地開展成為一種奇妙的東西,而在中國卻依舊停留在胚胎狀態(tài),無聲無息,中國真是一個保存胎兒的酒精瓶。〞這似乎是對中國社會停滯不前的辛辣挖苦,至此之后這便成為中外人士比較中西文化的慣用手法,使人們形成一種思維定勢:中國為永恒停滯的文明,西方是永久大變動的文明。正是基于這個中滯西變兩種文明的觀點,西方人津津樂道和相信那些列舉中國的創(chuàng)造在中西兩種文明中的作用截然不同的陳詞濫調: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火藥,但他們僅僅用作焰火,而讓西方人利用火藥的全部力量;中國人利用羅盤確定墳墓面朝正南,但哥倫布卻用它發(fā)現(xiàn)了美洲;中國人設計了蒸汽機的結構,但瓦特把蒸汽應用于活塞;中國人使用旋轉風扇,但僅僅用于給宮室提供涼風;中國人懂得選種,但把它局限于良種金魚的繁殖。李約瑟嚴肅地指出:“所有這些奇異的對照可以證明在歷史上全是虛假的。中國人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大都進行了很大的廣泛的應用,但只是在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標準的社會控制之下。〞因此,這是一個悖論中的悖論:“‘停滯的’中國竟是在西方社會結構中起著定時炸彈作用的那么多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的施主。〞他不贊成關于中國停滯的看法,認為:“由西方誤解所引起的有關停滯的陳詞濫調,從來就不真正適用于中國;中國只是緩慢而穩(wěn)步的進展而被在文藝復興以后近代科學的按指數(shù)的開展及其一切成果所超越。〞所以中國只是相對落后。當然,李約瑟也明確強調過:起源于歐洲的近代科學,是在中世紀的科學技術的根底上建立起來的,而中世紀的科學技術卻大局部不是歐洲的,它主要來自于亞洲,特別是中國。因此,值得我們研究的這個悖論中的悖論的含義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沒有在中國產生近代科學,但是為什么成為起源于歐洲的近代科學的主要根底?4.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后的原因近代科學為什么起源于歐洲而不是中國?

(1)近代科學的形態(tài)特征

(2)近代科學發(fā)生學模型(3)產生近代科學的條件與原因工業(yè)革命為什么發(fā)端于歐洲而不是中國?近代以來中國整體落后的原因是什么?2.4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后的原因近代科學為什么起源于歐洲而不是中國?

(1)近代科學的形態(tài)特征

(2)近代科學發(fā)生學模型(3)產生近代科學的條件與原因工業(yè)革命為什么發(fā)端于歐洲而不是中國?近代以來中國整體落后的原因是什么?近代科學為什么起源于歐洲而不是中國?(1)近代科學的形態(tài)特征(2)近代科學發(fā)生學模型(3)產生近代科學的條件與原因(1)近代科學的形態(tài)特征以農、醫(yī)、天、算四大實用科學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科學形態(tài),其特點是經驗知識的描述和思辨性猜測的臆想的混合,臆想只能靠直覺感悟而無法用經驗證實,因而缺乏內在的動力。與西方近代科學誕生的同時,明末四部集中國古代科學之大成的巨著:李時珍(1518-1593)的?本草綱目?、徐光啟(1562-1633)的?農政全書?、徐霞客(1586-1641)的?徐霞客游記?和宋應星(1587-?)的?天工開物?,顯示出中國明代中期資本主義萌芽后科技開展狀況,然而卻未能沖破傳統(tǒng)實用科學的經驗形態(tài),與同時代歐洲科學家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笛卡兒、哈維和牛頓的成就相比卻大為遜色。起源于歐洲的近代科學形態(tài),其特點是數(shù)學化假說的邏輯體系與系統(tǒng)性可控的實驗方法(包括系統(tǒng)性的自然觀察)兩者的結合,其理論和實驗之間的矛盾運動成為科學開展的內在動力。構成近代科學這兩個特征的根底,早就蘊涵在歐洲學術傳統(tǒng)中,只是被中世紀的黑暗所泯滅,而為阿拉伯國家所保存。愛因斯坦曾明確地指出中西科學形態(tài)的這種差異:“西方科學的開展,是以兩個偉大成就為根底的,那就是古希臘哲學家創(chuàng)造的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tǒng)的實驗發(fā)現(xiàn)有可能找出因果關系(在文藝復興時期)。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令人驚奇的倒是這些發(fā)現(xiàn)[在中國]全部做出來了。〞(1953年給J.E.斯威爾的信)江澤民指出:“中國古代科技有過輝煌的成果,但也有缺乏,主要是沒有形成實驗科學傳統(tǒng)和完整的學科體系,科學技術沒有取得應有的社會地位,更缺乏通過科技促進社會生產力開展的動力和機制。為什么近代科學技術首先在文藝復興后的歐洲出現(xiàn),而未能在中國出現(xiàn),這可能是原因之一吧。〞(?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1999.12.23,?論科學技術?177頁)可見,中西科學形態(tài)的差異,已成為中外人士的共識。

近代科學形態(tài)的這兩個特征源頭雖然早就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歐洲中世紀科學在文化特征上表現(xiàn)為,一方面是宗教神學恭順的婢女,一方面又融合在哲學母體之中(從古希臘哲學以來的傳統(tǒng))。這就有必要進一步追問:為什么歐洲產生了邏輯與實驗相結合的近代科學形態(tài),而中國古代科學為什么沒有走上這兩步?當?幾何原本?和系統(tǒng)性觀察方法傳到中國后,為什么沒有跟上近代科學呢?可見,構成西方近代科學兩個特征的根底,只是必要條件,還不是充分條件。因此,應當答復近代科學形態(tài)是在什么條件下形成的?表3西方理論、實驗、技術在各世紀的積分中所占比重(%)世紀-6-5-4-3-2-1123理論495777725138706075實驗98111237251366技術423512162524173419世紀41213141516171819理論1890212547613133實驗465231620222029技術36556978933174938資料來源:金觀濤、樊洪業(yè)、劉青峰:《文化背景與科學技術結構的演變》,《問題與方法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8頁。西方理論、實驗、技術在各世紀的積分中所占比重(%)世紀-6-5-4-3-2-1123理論495777725138706075實驗98111237251366技術423512162524173419世紀41213141516171819理論1890212547613133實驗465231620222029技術36556978933174938資料來源:金觀濤、樊洪業(yè)、劉青峰:《文化背景與科學技術結構的演變》,《問題與方法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8頁。表4中國歷代理論、實驗、技術在該朝代總積分中所占比重(%)朝代春秋戰(zhàn)國秦西漢東漢魏西晉南北朝公元~前475~前221~前206~8~220~265~589理論122306101315實驗280914113技術866910085768672朝代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公元~617~906~960~1127~1279~1368~1644~1911理論28—41981640實驗011—671231技術9898—9074808159資料來源:《問題與方法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8頁。朝代春秋戰(zhàn)國秦西漢西漢東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世紀-5-4-3-2-112346789101213141718中國歷代理論、實驗、技術在該朝代總積分中所占比重(%)朝代春秋戰(zhàn)國秦西漢東漢魏西晉南北朝公元~前475~前221~前206~8~220~

265~589理論122306101315實驗280914113技術866910085768672朝代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公元~617~906~960~1127~1279~1368~1644~1911理論28—41981640實驗011—671231技術9898—9074808159資料來源:《問題與方法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8頁。中西科學和技術在各世紀的積分中所占比重(%)朝代春秋戰(zhàn)國秦西漢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南北朝隋唐唐五代北宋北宋南宋元明明清世紀-5-4-3-2-1234567891011121314151718中西科學和技術在各世紀的積分中所占比重(%)朝代春秋戰(zhàn)國秦西漢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南北朝隋唐唐五代北宋北宋南宋元明明清世紀-5-4-3-11234567891011121314151718從總體上看,中國技術成果的比重始終遠遠大于科學理論成果比重,這說明中國實用科學與經驗技術的漸進積累,同中國經濟的漸進緩慢增長是相一致的。公元5世紀之前,技術成果中國優(yōu)于歐洲,而理論科學成果歐洲那么優(yōu)于中國;但15世紀之后,歐洲技術成果在總積分中的比重迅速增加;然而在5世紀到15世紀之間,即晉朝至明朝期間,中國科學技術總體上遠遠強于歐洲,尤其是5世紀到11世紀歐洲科技成果在統(tǒng)計上近于空白。這同經濟統(tǒng)計分析的結果具有高度的對應關系。這實際上是由于歐洲在黑暗的中世紀科技、經濟的衰落,使得始終保持科技、經濟平穩(wěn)增長的中國相對領先。公元前6世紀到18世紀中西科學家狀況比較公元前6世紀到18世紀中國各個學科科學家人數(shù)統(tǒng)計表

學科天文學數(shù)學醫(yī)學農學技術地理化學物理學總計人數(shù)

563662354533612235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3世紀中國和希臘科學家人數(shù)的學科分布天文學數(shù)學生物/醫(yī)地理學化學物理學總計中國122862333古希臘101712135663公元16世紀到18世紀中國和英國科學家人數(shù)的學科分布天文學數(shù)學生物/醫(yī)地理學化學物理學總計中國9105100438英國21012891251資料來源:任玉鳳,古代中西科學家狀況比較研究,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9,06以上粗略統(tǒng)計表說明:1.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3世紀,中國科學家除了天文學學科外,其他學科人數(shù)和總人數(shù)均少于古希臘。2.公元16—18世紀,除了天文學、地理學學科外,英國科學家在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學科人數(shù)及各學科的總人數(shù),遠遠多于中國。3.中國歷代之所涌現(xiàn)出較多的天文學家,在于官方實行以農為本的政策和帝王改制的需要,而設立天文機構,如太史、太史局、司馬監(jiān)、欽天監(jiān)等,以便制定歷法,觀測天象。歷法一方面作為農田耕種、收播的依據(jù),另一方面作為帝王登基的合理性標志而頒行新歷法,如劉歆的“三統(tǒng)歷〞就是為王莽篡權而制定的,及崇禎改歷等。觀測天象主要用于為皇帝預測吉兇,以求奉天承運,行戰(zhàn)爭、平天下。所以,中國天文學和其他學科一樣均屬于傳統(tǒng)實用科學的形態(tài)。4.公元5世紀到15世紀,中國科學家人數(shù)多于歐洲。中國和西歐人均GDP比較(0-1700年)

(1990年美元)中國和西方科學技術水平累加增長曲線比較資料來源:金觀濤、樊洪業(yè)、劉青峰,?文化背景與科學技術結構的演變?(1986)中國和西方科學理論與技術成果累加增長曲線比較資料來源:金觀濤、樊洪業(yè)、劉青峰,?文化背景與科學技術結構的演變?(1986)(2)近代科學發(fā)生學模型近代科學形態(tài):邏輯體系+系統(tǒng)實驗科學內在動力:理論和實驗的矛盾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自然觀導向方法論工具思想解放:打破禁區(qū)·科學自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提供實驗條件應用科學需求社會變革:教育制度·科學建制(2)近代科學發(fā)生學模型近代科學形態(tài):邏輯體系+系統(tǒng)實驗科學內在動力:理論和實驗的矛盾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自然觀導向方法論工具思想解放:打破禁區(qū)·科學自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提供實驗條件應用科學需求社會變革:教育制度·科學建制近代科學的形態(tài)特征說明,它需要直面自然界和現(xiàn)實世界進行自由探索,不能設置任何思想禁區(qū),所以打破封建社會思想禁錮的思想解放運動是近代科學發(fā)生的首要前提;其次,科學以追求真理、揭示自然規(guī)律為第一要義,以實驗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并以嚴密的邏輯程序來驗證,所以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導向與方法論工具是近代科學發(fā)生的哲學根底;第三,它需要提供必要的實驗觀察的工具與條件,鼓勵人們探索和應用科學的社會動力,以往的小生產方式沒有做到這兩點,而只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第一次提供了這種條件和這種需求,因此這是近代科學發(fā)生的根本原因;第四,近代科學的形態(tài)特征要求訓練有素的人才和裝備實驗設備的專門機構,因此社會化的科學教育制度與科技建制是近代科學發(fā)生開展的重要社會條件。用這個模型來對照分析歐洲和中國的歷史過程,足以論證近代科學為什么起源于歐洲而不是中國。(3)近代科學產生的條件與原因打破科學禁區(qū)的思想解放運動,是近代科學發(fā)生的首要前提;而封建專制的思想禁錮,是阻礙近代科學在中國發(fā)生的社會文化根源。發(fā)源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作為思想解放運動,不僅僅是文學藝術的復興和繁榮,而且是人文主義對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批判和斗爭;它不僅為新興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掃除了思想障礙,而且通過復興古希臘哲學思想,把科學從宗教神學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在歐洲社會喚起了知識界的科學自由探索精神,使人們從天國世界回到有血有肉的人世間和自然界。這就是波蘭人哥白尼的日心說和伽利略的近代物理學新方法產生于意大利的一個重要原因之所在。而意大利教會對科學家的殘酷迫害又造成其科學的衰落。15世紀,是文藝復興的繁榮時代,是中世紀封建制度瓦解的時代。而摧毀封建制度、形成資本主義制度起重要推動作用的力量,是遠洋航海技術(包括航海羅盤、天文觀測儀器和航海天文歷)、火藥和印刷術三大創(chuàng)造,在中世紀從中國傳播到歐洲的原創(chuàng)技術的根底上得到改進和開展。馬克思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創(chuàng)造?;鹚幇羊T士階級炸得粉碎,指南針翻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那么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開展創(chuàng)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67頁)

三大創(chuàng)造在其故土為什么沒有成為摧毀封建制度的力量,卻在歐洲大顯神威?湯淺光朝認為:“成為社會變革動力的重要技術,是在各種各樣想不到的地方掛鉤聯(lián)結從而構成其推動力的。〞秦漢以來確立起來的封建大一統(tǒng)專制社會及封建專制的思想統(tǒng)治,一直是學術界的精神枷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把知識界引入儒家經典的死胡同。16-17世紀歐洲近代科學產生并向中國傳播之時,正是中國明代程朱理學大行其道,顧炎武講求“經世致用〞的考據(jù)學興盛期,都于科學無補;清代康熙帝雖然對西學興趣甚濃,卻只讓科學深藏宮中,而未傳播到社會;雍正帝執(zhí)行閉關自守政策,禁止基督教,實行文字獄;到乾隆時通過編輯?四庫全書?,在學術界再次掀起考證學之風??傊?中國知識界始終禁錮在屢興文字獄背景下的古典文獻考據(jù)牢籠之中,這是當西方近代科學及其兩個方法論思想從16世紀末傳入之后,仍得不到中國知識界廣泛響應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思想根源。梁啟超曾把與宋明理學對立的乾嘉考證學派與歐洲文藝復興相提并論,實屬差矣。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方法論,是近代科學發(fā)生的哲學根底;漠視自然與生產現(xiàn)實、訓詁考證的學術主流及思想方法,是阻礙近代科學在中國發(fā)生的重要原因。文藝復興滌蕩了中世紀黑暗的歐洲封建社會,當17世紀意大利工商業(yè)和科學文化衰落之時,其地位便由資本主義關系巳有所開展的英國取而代之。從意大利人文主義和自然科學吸收新鮮養(yǎng)分的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2)等哲學家,繼承了其先輩羅吉爾·培根(1214?-1292)以來重視實驗科學的唯物主義傳統(tǒng),倡導以實驗方法和歸納邏輯為特征的唯物主義哲學,為近代科學在英國的產生和開展提供了科學的自然觀導向和方法論工具。他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構思了一個由科學技術主導下的理想國“新大西島〞。馬克思正確地指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是培根。〞(神圣家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卷163頁)這樣,唯物主義哲學就為科學從哲學自身母體中別離出來,培育了近代科學形態(tài)的種子。作為近代科學第一個完整形態(tài)的牛頓巨著?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誕生在英國就不是偶然的了。其實,在歐洲,從意大利到英國,從法蘭西到德意志,依次成為科學中心的國家,都超前出現(xiàn)過一場哲學革命和思想革命的高潮,為近代科學在本國社會的產生與開展做好了思想準備。在中國,古代實用科學沒有西方近代科學的兩個特征與傳統(tǒng),古代哲學雖然不乏樸素自然觀,卻沒有也不可能提供產生近代科學的方法論種子。對自然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始終被排除在學術主流之外;知識界關注的中心問題是封建政治、倫理綱常、仕途經濟,或避開政治,注釋古籍。任鴻雋的“中國無科學論〞提法不對,但對中國學術傳統(tǒng)的抨擊卻切中要害:“秦漢以后,人心梏于時學,其察物也,取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擇術也,鶩于空虛而引避實際〞,“知識分子多鉆研故紙,高談性理,或者如王陽明之格物,獨坐七月;顏習齋之講學,專尚三物,即有所得,也和科學風馬牛不相及〞,“或搞些訓詁,為古人作奴隸,書本外的知識,永遠不會發(fā)現(xiàn)。〞

明末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遭遇,發(fā)人深思。他在序言中預計到該書可能作為王孫帝子在錦衣玉金之際的消遣,但“丐大業(yè)文人棄擲案頭,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果然,該書在中國失傳,卻傳到日本,并譯成法、德、日、英多種文字,1926年才從日本得到翻刻本,解放后才在國內發(fā)現(xiàn)1637年初刻本??梢?就是這樣的實用科學著作也不被知識界重視。對這部書,日本學者三枝博音認為它從技術和資源材料的關系出發(fā),在著眼于自然界方面有獨特的思想深度。湯淺光朝認為,該書“這是與在西歐近代技術中起先驅作用的?冶金學?(1530,德GeorgAgricola1490-1555)相當?shù)募夹g著作。〞其“影響很小,與其歸因于原本的很快散失,不如說是由于清朝文化不具備高度評價該書意義的能力。〞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近代科學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束縛下自然經濟的小生產方式,是使中國實用科學得以漸進開展而未能突破經驗形態(tài)的根本緣由。近代科學誕生于16世紀下半葉的歐洲,而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萌芽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吧唐妨魍ㄊ琴Y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興旺的商品流通,即貿易,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近代生活史。〞(?資本論?)如果說,資本主義萌芽導致文藝復興的狂飚為其掃除封建制度的障礙并形成商品流通的市場經濟體制,那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相應的市場機制確實立那么推動了偉大的自然科學革命。對此,馬克思做了完整而深刻的論述:“只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學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效勞,同時,生產的開展反過來又為從理論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只有在這種生產方式下,才第一次產生了只有用科學方法才能解決的實際問題。只有現(xiàn)在,實驗和觀察——以及生產過程本身的迫切需要——才第一次到達使科學的應用成為可能和必要的那樣一種規(guī)模。〞“自然科學本身[自然科學是一切知識的根底]的開展,也象與生產過程有關的一切知識的開展一樣,它本身仍然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根底上進行的,這種資本主義生產第一次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為自然科學創(chuàng)造了進行研究、觀察、實驗的物質手段。〞“科學的應用一方面表現(xiàn)為傳統(tǒng)經驗、觀察和通過實驗方法得到的職業(yè)秘方的集中,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把它們開展為科學〞。(?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206-208頁)唯物主義哲學革命培育的近代科學形態(tài)特有的方法論種子,在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沃土中發(fā)芽成長起來了。近代科學產生于歐洲的根本原因,在于歐洲首先確立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這已經說得再清楚不過的了。反過來說,近代科學之所以沒有起源于中國,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沒有轉變?yōu)橄冗M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秦漢以來確立起來的封建大一統(tǒng)專制制度,從經濟根底到上層建筑不斷穩(wěn)固和完善,使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及其相適應的傳統(tǒng)實用科學與經驗技術得以穩(wěn)定開展,導致科技與經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然而由此形成的“農為本,商為末〞,“重農抑商〞,“重本抑末〞和嚴禁通商、閉關自守的政策,卻抑制、阻礙了市場經濟的開展、商業(yè)資本的形成和家庭手工業(yè)向工場手工業(yè)的轉變,從而延緩了資本主義的產生,以至明朝中期萌芽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無法沖破封建主義的桎梏。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沒有形成和確立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就沒有這種生產不斷變革和開展對科學獨立開展的需要,沒有使經驗開展為近代科學與資本占有、利用科學的條件。馬克思指出:“資本不創(chuàng)造科學,但是它為了生產過程的需要,利用科學,占有科學。這樣一來,科學作為應用于生產的科學同時就和直接勞動相別離,而在以前的生產階段上,范圍有限的知識和經驗是同勞動本身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的,并沒有開展成為同勞動相別離的獨立的力量,因而整個說來從未超出制作方法的積累的范圍,這種積累是一代代加以充實的,并且是很緩慢地、一點一點地擴大的。(憑經驗掌握每一種手藝的秘密。)〞(同上,206-207頁)既沒有近代科學形態(tài)的種子,當17世紀初剛剛興起的西方科學及其方法傳到中國后,卻又沒有它生根、發(fā)芽、成長的土壤,這就是古代科學技術興旺悠久的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的經濟根源。近代教育制度與科學建制,是近代科學發(fā)生的社會條件;以科舉制為中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和沒有社會化的科技建制,是近代科學未能起源于中國的重要社會原因。

科學家隊伍與組織是科學探索的主體,當然也是近代科學發(fā)生的社會根底。以1169年英國牛津大學的創(chuàng)立為起點,意大利等國家便在附屬于修道院的學校根底上開始創(chuàng)辦大學,到13世紀中葉,歐洲各國已根本建立起大學教育制度。這成為文藝復興的先導。雖然教會學校與大學是經院哲學的堡壘,但學生們通過翻譯阿拉伯文的古希臘經典,從哲學與科學著作中吸收了新鮮養(yǎng)分,從經院哲學家中別離出少數(shù)觀察自然界的進步的科學思想家。而發(fā)端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席卷歐洲,給大學吹進一股思想解放的清風。大學為近代科學的誕生造就出一支人才隊伍。當一些大學看重古典文學、冷淡科學的時候,一些新的科學社團和科研機構在政府的資助下建立起來,如那不勒斯的自然科學社(1560)、佛羅倫薩的西芒托學院(AcademiedelCimento,1657)、倫敦的皇家學會(1662)、巴黎的法蘭西科學院(1666),得以成建制地開展實驗科學的研究與學術交流。隨后科學教育進入各國大學,W.洪堡創(chuàng)辦的柏林大學(1809)提出“教學與科研統(tǒng)一的原那么〞,成為近代大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通過社會變革推進教育和科學的社會化,建立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科學教育制度及社會化科學建制,是近代科學形成的組織根底與根本標志??茖W從此由個人興趣支配的行為轉變?yōu)橛柧氂兴氐穆殬I(yè)科學家終身奮斗的社會事業(yè),并嬴得崇高的社會地位。這是歐洲近代科學迅速崛起、超過中國的重要社會緣由。反觀中國,古代傳統(tǒng)科學中的一局部,如天文學因制定歷法需要,作為皇帝“受命改制〞的工具而受到封建朝廷的某種呵護,另一局部(如農學)又處在生產經驗知識的漸進積累中。前者只需從民間遴選個別天才為受命于天的天子觀測天象制定歷法或充當御醫(yī),后者因有同生產勞動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的農民和工匠,無需什么專業(yè)科技人才。因此,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從來就沒有也不需要專門進行科技訓練的科學教育制度和專門從事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的科學社團與機構。而中國古代科學卻能長期走在世界前列,蓋因人口眾多、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擁有巨大的創(chuàng)造潛力和做出更好創(chuàng)造的成功概率。此所謂“卑賤者最聰明〞。中國雖無科學教育制度,卻有在封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以科舉制為代表的封建教育制度。它是封建專制上層建筑的組成局部。無世襲官位的科舉制及其附屬的號稱有教無類的私塾制,雖然優(yōu)于中世紀的歐洲教育,卻完全是以維護封建統(tǒng)治為目的、以遴選忠君官僚為目標,以功名利祿為誘餌,以儒家經典為內容,以欽定的經典注疏為準繩,按八股文取士,把知識分子引入埋頭古籍、潛心考據(jù)、脫離生產、脫離自然觀察的死胡同。這種教育制度下的知識分子只有奔向封建官僚的唯一仕途階梯,不可能培養(yǎng)出近代科學所需的科技人才,只有個別仕途落泊者成為李時珍、宋應星那樣的人才。因此,它與沖破教會控制與經院哲學禁錮后的西方近代科學教育制度不可同日而語。

同樣,中國缺乏近代科學產生所需的社會化科學建制。雖然某些官辦科技事業(yè)與活動,也曾成功搞過幾件應用科學的大事,如明末制定時憲歷、康熙時大地測量和地圖繪制等,但這些官辦科技大都為不懂科技的大官僚主持,管理混亂,敷衍官差,貪污成風,限制了科學對整個社會生產的促進作用;近代科學傳入中國后,曾引起康乾兩位皇帝學習科學的濃厚興趣,但并沒有把科學從深宮引向社會,由于沒有社會化科學建制也就無法跟上和融入近代科學開展的主流。這兩個方面是近代科學未能起源于中國,近代科學引入中國后影響甚小的重要原因之一。技術需求缺乏論和技術供給缺乏論對技術創(chuàng)造模型的質疑與補正為什么15世紀前中國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工業(yè)革命為什么發(fā)端于歐洲而不是中國?工業(yè)革命為什么發(fā)端于歐洲而不是中國?技術需求缺乏論和技術供給缺乏論為什么古代科學技術領先于歐洲的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為什么近代科學反而起源于歐洲?20世紀70年代以后,不少學者從經濟學角度對李約瑟悖論進行研究。我國經濟學家林毅夫把這些學者所持觀點分成兩類:技術需求缺乏論和技術供給缺乏論。如前所述,技術需求缺乏論是李約瑟批駁過的觀點。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一書中也有此看法:“人力的充足供給,不利于采用節(jié)省勞動的機器。〞后來,埃爾文(MarkElvin1973)、唐宗明(1979)和趙剛(1986)又做了發(fā)揮。他們雖然批駁了中國技術創(chuàng)造力消失的種種傳統(tǒng)看法,卻認為,由于中國人口迅速增長,導致人地比率上升,勞動力越來越廉價,對勞動替代型技術的需求也隨之下降。林毅夫不贊成這種觀點,并論證這種觀點不符合歷史事實,同時提出了技術供給缺乏論。(李約瑟之謎:工業(yè)革命為什么沒有發(fā)源于中國,?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yè)開展?第244-278頁)林毅夫分別從兩個方面對李約瑟悖論做了解答:工業(yè)革命為什么沒有發(fā)源于中國,而起源于歐洲?科學革命為什么沒有在中國發(fā)生,而發(fā)端于歐洲?針對前一問題,林毅夫提出一個技術創(chuàng)造模型:假設創(chuàng)造的源泉是試錯和改錯,而試錯和改錯可以分為經驗型和實驗型兩類。古代創(chuàng)造是經驗性的試錯和改錯,是農夫和工匠在生產過程中的自發(fā)行為,一位農夫或工匠在生產中只有一次試錯的時機,因此創(chuàng)造是在工匠或農夫的經驗根底上的偶然結果,是生產的副產品,人口越多工匠也越多,試錯和改錯的時機越多,因此創(chuàng)造的數(shù)量隨人口規(guī)模增加而增加;而近代創(chuàng)造是實驗性的試錯和改錯,是創(chuàng)造者為創(chuàng)造一種新技術的有意識的活動,可以通過實驗屢次試錯和改錯,而這要花較高的代價,要有經濟上的考慮,其創(chuàng)造更好技術的概率主要取決于創(chuàng)造者的科學知識存量。一個技術創(chuàng)造模型:創(chuàng)造分布函數(shù)(林毅夫1994)

生產率生產率ab一次隨機創(chuàng)造出比現(xiàn)有技術的生產率更高的技術的概率用圖a陰影面積表示創(chuàng)造分布函數(shù)的均值隨創(chuàng)造者的科學知識存量的增加而增加,用圖b中分布曲線的右移來表示由于古代創(chuàng)造是經驗性創(chuàng)造,而中國自秦漢以來人口數(shù)量幾乎是歐洲的兩倍,因此中國技術創(chuàng)造一直遠遠領先于歐洲。然而,17世紀科學革命之后,歐洲創(chuàng)造由經驗型轉變?yōu)閷嶒炐?科學和技術更緊密地結合,導致創(chuàng)造概率的顯著提高,結果走在中國的前面。至于為什么科學革命沒有發(fā)生在中國?林毅夫認為,古代科學發(fā)現(xiàn)是由少數(shù)天才在觀察自然時自發(fā)作出的,而近代科學發(fā)現(xiàn)主要是通過以數(shù)學化假說來描述自然現(xiàn)象以及可控實驗方法得到的,這只有受過特殊訓練的科學家才能完成。中國大概是由于科舉制度阻礙了人們去進行科學研究所必需的人力資本的投資,因而從傳統(tǒng)科學躍升到近代科學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