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新精神分析理論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并非指完全個人的或個別差異的心理學。他所指的個體是一個與社會、與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一個有自己獨特的目的、尋求人生意義、追求未來理想的和諧整體。(一)阿德勒的理論觀點阿德勒對人格方面的重要貢獻:尋求優(yōu)越、自卑與補償、社會興趣、創(chuàng)造性自我、父母在人格發(fā)展上的作用以及出生順序的影響。尋求優(yōu)越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尋求優(yōu)越的概念來說明人類的主要動機。尋求優(yōu)越始于自卑,他認為每個人一出生就有著深刻的自卑感,該自卑感源于嬰兒期的無助感。在阿德勒看來,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建立一種優(yōu)越感來克服生活中的障礙,克服自卑感。一個人越自卑,尋求優(yōu)越感的要求越強烈。阿德勒把商業(yè)成功看作是尋求優(yōu)越感的表達。但過度自卑會產生自卑情結:他們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差的太多,以至于產生一種無助感,而不是驅使自己去建立優(yōu)越感。過度自卑的兒童和成人會拒絕或遠離挑戰(zhàn)而不是去戰(zhàn)勝他們。他還認為,能很好地進行自我調節(jié)的人通過社會興趣來表達對優(yōu)越感的尋求;相反,自我調節(jié)差的人是通過損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為和追求個人名譽來尋求優(yōu)越感。為了克服自卑,一個人會通過“追求卓越”來實現(xiàn)人生完美的發(fā)展目標。但是,也會出現(xiàn)病態(tài)反應一優(yōu)越情結。優(yōu)越情結是指力爭上游過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勝過別人為人生樂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時常以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以顯示自己的優(yōu)越性。項越情結與自卑情結實為一體的兩面,均為病態(tài)。自卑與補償(1)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為人格發(fā)展的動力,而認為自卑感是人格發(fā)展的動力。自卑感驅使人產生對優(yōu)越的渴望。阿德勒把自卑與補償看作是追求優(yōu)越的動力根源。(2自卑感起源于個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覺,包括身體的、心理的和社會的障礙,不管是真實的障礙或想象的障礙。(補償或超補償就是直接指向于個人真實的或想象的自卑感)(3) 對自卑感的補償有兩條基本途徑:覺知到自己的某種缺陷后,集中力量在缺陷處發(fā)展其功能。如體弱者通過持久的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承認自己的某種缺陷,發(fā)展自己的其他機能以彌補有缺陷的機能。例如,失明者通過發(fā)展聽覺或觸覺來進行彌補。(4) 阿德勒認為,個人的自卑感起源于嬰幼兒時期的無力、無能和無知。嬰幼兒完全依賴成人才能生存,所以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補償?shù)男枰?;不斷地補償又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優(yōu)越努力。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優(yōu)越目標的引導,這種一推一拉的過程持續(xù)不止,這就是一個人發(fā)展的基本動力。(5) 自卑感一方面是積極的是動力,同時也可能導致精神疾病。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產生無助感,束手無策,心灰意懶,甚至導致萬念俱灰、萬事皆休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自卑感便成了阻礙個人積極成長的障礙力量和破壞力量,阿德勒稱這種情況為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指個體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差得太多,以至于產生一種無助感,而不是是使自己去建立優(yōu)越感。[情結是一組一組的心理內容(包括觀念的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纏繞在一起,形成一簇難以解開的心理叢或心理結。]總之,在阿德勒看來,自卑和補償是人格發(fā)展的動力。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它可以是力爭上游的動力,也可以導致精神病。父母對人格發(fā)展的影響父母的溺愛和忽視是導致后來人格問題的兩個根源。(1) 父母給孩子過多的關注和過度的保護就是溺愛,剝奪了兒童的獨立性,會引起更強的自卑感,導致成年后的人格問題。(2) 對孩子的忽視:受到父母較少關注的兒童,長大后多半成為冷酷、懷疑他人的人。作為成人,他們不能與他人建立溫暖的個人關系,對于親密的關系感到不舒服,對于親熱或者撫摸有嘔吐的感覺。出生順序與人格(1) 長子:受到溺愛,自卑感比較強烈,“問題兒童、神經病患者、罪犯、酒鬼、性反常者”(2) 次子:強烈的尋求優(yōu)越感。(3) 最小的兒女:受到所有家庭成員的溺愛,非常依賴,缺乏創(chuàng)造力,有強烈的自卑感。中間出生的兒童與頭生和末生的兒童相比,是最能取得成就、最少發(fā)生心理失調的。(4) 長子經常遭受失敗的命運,害怕競爭;次子則喜歡競爭,具有強烈的反抗性。最后出生的兒童常受到嬌慣,長大后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但也可能發(fā)展成異乎尋常的性格。生活風格(1) 阿德勒認為,所有人的最終目標是追求優(yōu)越。但每個人追求優(yōu)越的主客觀條件不同,例如,目標不同、能力不同和社會環(huán)境條件不同,因此個體獲得優(yōu)越的方法也不同。他才把個體追求優(yōu)越目標的獨特方式或手段稱為生活風格。他認為,一個人的生活風格也就是一個人自己的人格,表現(xiàn)出人格的整體性和獨特性,是一個人面對問題時的方法和希望對人生做出貢獻的愿望等。(2) 個人的生活風格在4-5歲時就已完全定型。一個兒童形成怎樣的生活風格取決于他個人的條件。如果一個兒童由于某種原因產生自卑感,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他的生活風格就會針對這種自卑感進行補償和超補償。如果一個兒童把它的母親或父親當作強者來模仿,它就會形成與其母親或父親類似的生活風格。因此可認為,獲得一種生活風格也就是獲得一種認同。(3) 生活風格分為健康的和錯誤的。健康的牛.活風格使人趨于完美,使他與他人和睦相處,有利于社會目標的實現(xiàn)。錯誤的生活風格是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基礎上,是與社會目標相違背的。社會興趣(1) 社會興趣是指人希望對社會做出貢獻來使之更加完善的一種天賦的特性。個體為了社會進步而不是個人利益而與他人合作。(2) 社會興趣是全人類和諧生活、友好相處、渴望建立美好社會的天生需求。“社會興趣不僅是一種情感,而且也是一種對生活的評價態(tài)度,一種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的能力”。(3) 社會興趣是補償自卑感的一種自然方式,是個人對自卑感的一種最根本的補償。(4) 人是社會動物,在本性上具有天生的社會興趣。但它必須加以認識才能發(fā)展,并且只有當兒童處在社會生活中才能得到發(fā)展?!八惺≌摺窠洸』?、精神病患、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娼妓一一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從屬感和社會性趣”。(5)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能否獲得一個充分發(fā)展的社會興趣,這主要取決于母親,母子相互作用的性質決定了兒童社會興趣的發(fā)展?!锇⒌吕崭鶕?jù)人們所具有的社會興趣的程度。把人分為四種類型統(tǒng)治支配型一一這種人傾向于統(tǒng)治支配他人。索取依賴型一一這種人總是竭力從別人那里獲得他想要的一切。躲避型一一這種人以碌碌無為、回避問題的方式在人生中避免失敗。社會有益型一一這類人正視問題,試圖以一種有益于社會的方式加以解決。前三種人的生活風格是錯誤的,因為他們缺乏社會興趣;只有社會有益型才有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因為他們是為人類謀取更多福利的人。創(chuàng)造性自我阿德勒用創(chuàng)造性自我的概念來說明每個人都有決定自己生活的自由。創(chuàng)造性自我是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得個體能在可供選擇的生活風格和追求目標之間進行選擇。它是塑造人格的一種有意識的主動力量。創(chuàng)造性自我是一種富有彈性的自我。阿德勒在西方心理學史上,是第一個提出人類行為不完全由遺傳和環(huán)境決定的人格心理學家。創(chuàng)造性自我不僅為了實現(xiàn)目的,還為每個人創(chuàng)造各自的人格。創(chuàng)造性自我使個人的人格和諧、統(tǒng)一,并且具有獨特性,阿德勒認為,創(chuàng)造性自我是人類生活的積極原則。阿德勒的這種觀點為后來的存在主義人格論所繼承。(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VS.弗洛伊德理論(區(qū)別)本能的解釋:弗洛伊德推崇潛意識的本能決定論,認為性與攻擊是人格發(fā)展的動力;阿德勒強調意識的作用,認為自卑與補償是人格發(fā)展的動力,自卑感驅使人尋求優(yōu)越,并提出創(chuàng)造性自我的概念。治療目的:弗洛伊德主張治療的目的是發(fā)掘受壓抑的早年記憶;阿德勒認為治療的目的是鼓勵將生活格調置于社會利益之上。夢的解釋:阿德勒贊同弗洛伊德關于夢在理解人格中的重要價值的觀點,但不贊同弗洛伊德的解釋。他認為夢是個人生活風格的反映,它定向于現(xiàn)在和未來,即指向目標,而不是愿望的滿足獲反映深層的沖突。因此,對夢的解釋的目的在于確定個人的生活風格。卡爾■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由原始意象組成。榮格將這些意象描述為以特定方式對外界進行反應的潛在可能性。如新生兒很快就能對他的媽媽做出反應,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集體無意識中都保留著媽媽的形象。我們對黑暗和神的反應,也是因為有從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無意識的意象。集體無意識包含了我們從祖先那里繼承的心理特征,所有人的集體無意識從根本上都是相同的。有多少種生活情境,就有多少原始意象(原型)。重要的原型:女性原始意象:指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面。男性原始意象:指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面。每個男性化的男人內心深處都是一個女性化的對應物,每個女性化的婦女在內心深處都是男性化的自我。我們在尋求愛情伙伴的過程中,是把我們的女性原始意象和男性原始意象投射到潛在的對象身上,如“一個男人,在對愛情的選擇上,受到與他本身無意識的女性原始意象最溫和的女性,即一個能立即接受他的靈魂投射的女性的強烈誘惑”陰影:它包含著我們的無意識部分,這部分本質是消極的,可比喻為我們人格中的陰暗面。陰影有一部分存在個體無意識中,是被壓抑的消極情感,另一部分存在于集體無意識中,是人類遺留下來的惡的一面。一個調解很好的人,能把善與惡結合進自己的整體中。否則,我們就會將這些惡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有時我們從他人身上看到我們自己令人討厭的特性。中年危機榮格認為人格的發(fā)展是貫穿一生的,個體不僅被過去的經驗決定,也會受到希望和抱負的影響。行為在人的一生中都是在變化著的。只有到了中年(30-40歲),個體才能自我實現(xiàn),即達到能力的和諧、完整和全面發(fā)展。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個人在外界的成就接近巔峰,而心理能量還是非常充沛,如果大量的能量無法發(fā)泄,就可能導致心理危機。只有讓心理能量向內去探索內心的深層,引導潛意識與意識平等發(fā)揮作用,給人格創(chuàng)造新的發(fā)展機會,人格內部才會達到新的平衡。集體無意識的證據(jù):榮格指出,原始意象的象征物通過民間傳說、藝術作品、夢和精神病人表現(xiàn)出來,從而證明它們的存在。埃里克■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學)自我概念:自我是人格中一個相對強大的、獨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同一性和滿足人控制外部環(huán)境的需要。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同一性,同一性是一個復雜的內部狀態(tài),包括人關于自己的個體性、唯一性、完整性,以及過去到未來的連續(xù)性感覺(同一性危機指的是人在缺乏同一性時所感到的混亂和失望。我們很多人都有一段時期不能確定自己是誰,不能確定自己的價值或自己生活的方向。)同一性危機即自我認同危機,通常會出現(xiàn)青春期,許多中年人也有類似的經歷。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斷地發(fā)展。他勾畫出一生中人格發(fā)展的8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都面臨一種危機,克服每個階段危機的方式有兩種:適應&不適應,我們會選擇兩種方式中的一種去解決這種危機。(1)第一階段為嬰兒期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出生-2歲)。嬰兒在本階段的主要任
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求,發(fā)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著希望的實現(xiàn);(2)第二階段為兒童早期自主對羞怯和懷疑(2-4歲)。本階段的兒童主要獲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著意志的實現(xiàn);(3)第三階段為學前期或游戲期主動對內疚(4-7歲)。本階段兒童的主要發(fā)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和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xiàn);(4) 第四階段為學齡期勤奮對自卑(7-12歲)。本階段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而克服自備感,體驗著能力的實現(xiàn);(5)第五階段為青年期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本階段的發(fā)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亂,體驗著忠實的實現(xiàn);(6)第六階段成年早期親密對孤獨(18-25歲)。本階段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xiàn);(7)第七階段成年中期繁殖對停滯(25-50歲)。本階段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滯感,體驗著關懷的實現(xiàn);(8)第八階段為老年期自我完善對失望(50歲-死亡)。本階段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厭倦感,體驗著智慧的實現(xiàn)。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年齡特定心理危機積極結果消極結果0?1歲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內在好的感覺,信任自己和他人,樂觀壞的感覺,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觀1?3歲自主對羞怯和疑慮意志訓練,自我培訓,能作決定積極嚴厲,自負懷疑,關注自我,空虛3?5歲主動對內疚成功的歡樂,主動性,方向性,目的性對深思的目標和取得的成就感到內疚5?12歲勤奮對自卑能夠被生產性的工作吸引,因完成工作而自豪不適合感和自卑感,不能完成任務12?20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對內在一致性和連續(xù)性有信心,生活充滿憧憬角色混亂,沒有固定的標準,感到虛偽20?24歲親密對孤獨感情的共鳴,分享想法、工作和感情避免親密,關系淡漠24?65歲繁殖對停滯能投人工作,有建立親密人際關系的能力失去對工作的興趣,人際關系貧乏65歲以后自我整合對失望有秩序感和意義感怕死,對生活及生活中巳得到的或沒發(fā)生的事情感到痛苦、失望凱倫■霍妮凱倫?霍妮反對弗洛伊德對人格發(fā)展中本能作用的過分強調。她說,弗洛伊德所說的人格的性別差別主要由社會因素導致,而不是與生俱來的。神經癥神經癥的主要特點是他們在人際交往中陷入了自我擊敗的風格。即這些人與他人互動的方式阻礙他們發(fā)展出無意識中渴望進行良好的社會交往。而他們破壞性人際交往風格正是他們避免焦慮感的防御機制。凱倫?霍妮認為神經癥行為是兒童期為克服焦慮所采用的人際交往風格的結果。她劃分出三種神經癥風格:接近人群、反對人群和脫離人群10種神經癥需要:關懷和贊許:不加選擇地取悅于他人,迎合他人期望、抬高他人貶低自己;支配其生活的伙伴:完全以伙伴為中心,希望其主宰自己,為自己承擔責任;權力:盲目追求權力,享受對別人對自己的服從;剝削和利用他人:評價一個人主要根據(jù)是其可利用價值,看重金錢;地位和尊嚴:極度渴望聲望和社會的承認;自我崇拜:自戀、過分夸贊自己、需要被別人恭維;非凡成就和個人野心:追求至高無上、擔心失敗,害怕被超越;限制自己人生:很容易滿足于一點點成就,在人群中不喜歡引入注目;自己自足、獨立自主:拒絕任何形式的束縛,習慣于疏遠和逃離人群;完美無缺:追求完美,不能忍受自己暴露缺點?;窘箲]基本焦慮是指個體自出生后因受環(huán)境中缺乏安全和溫暖之影響所形成的無助感和恐懼感。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無法針對幼兒的身心需求設置有利于其成長的理想環(huán)境,甚至有很多父母,對幼兒行為不是過分苛求,就是過分放縱,致使幼兒無法在充滿愛意與安全的環(huán)境中成長。由此可見,霍妮所指的基本焦慮雖始自個體幼年,但與弗洛伊德所強調的以性欲力為基礎的個體本能論極不相同,她所指的基本隹慮乃是起因于個體與他人的社會關系。由基本焦慮直接導致的內心沖突叫“基本沖突”。個體解決基本沖突的策略通常有三種:(1) 貶低自己啟卑,自暴自棄.(2) 炫耀自己,好勝,對抗,攻擊或支配別人.(3) 逃避現(xiàn)實,消極應付生活.由此形成三種人格類型:順從型、反抗型、退避型?!锶N神經癥行為方式和人格傾向親近他人與順從型人格:具有關懷和贊許、支配其生活伙伴的神經癥需要的人,從小可能被父母控制得很嚴,為了生存和滿足,會用各種方法來取悅于父母。長大后試圖去博取重要任務的喜愛、同情和接納,以換取更多的恩惠,他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順從、友好、合作和極度依賴。反抗他人與攻擊型人格:這類人對權力、剝削、地位、自我崇拜和野心等懷有神經癥需要。童年的經歷使這類人發(fā)現(xiàn),只要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奮戰(zhàn)到底,就可以打敗父母,讓別人順從自己。稍大一點,就用壓迫和傷害別的小朋友的方法來平衡自己的不安全感,但得不到友誼。長大后,仍然保持原有的敵意,相信適者生存、優(yōu)勝劣汰,認為愛是可笑的東西,人與人之間就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逃避他人與退縮型人格:具有限制自己人生、自給自足、完美無缺的神經癥需要的人采取的行為方式就是逃避他人。兒時的經驗告訴他們對付父母的最佳辦法就是避開他們,長大后依然將自己封鎖在自我世界中,與所有人保持距離,逃避愛、同情、友誼和其他一切可能發(fā)生的感情,因為親近的人際關系可能會引發(fā)對童年痛苦經歷的回憶,而離群索居就不會受到傷害。女性心理學霍妮指出,在弗洛伊德從事研究和寫作的時代,社會常常將婦女放在低下的位置上,如果說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婦女希望自己是一個男人的話,是因為文化給她們帶來的局限和負擔,而不是因為天生就有劣勢。在男人和女人都能自由地實現(xiàn)自己愿望的社會里,就沒有理由認為婦女想變成男人,或者男人想變成婦女。五、弗洛姆的人格理論關于弗洛姆弗洛姆是20世紀最著名的的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社會學派中對現(xiàn)代人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人物。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為兩個部分(1)個體性格,用以區(qū)分人與人之間的個體的心理差異;(2)社會性格,是一個社會中絕大多數(shù)成員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結構。、弗洛姆主張性格取向形成于個體滿足自身安全需要和克服孤獨感的過程中。孤獨感類似于霍妮的基本焦慮,都與人的安全需要相聯(lián)系,都是人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滿足的一種消極情感體驗。在這種消極情感與社會的關系上,霍妮強調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認為基本焦慮源于父母的不良養(yǎng)育方式,而弗洛姆把重點放在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上,認為孤獨感來源于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人的個性化過程。弗洛姆整個理論的邏輯起點是他關于人的處境的觀點,他認為人在生物學意義上是最軟弱的。在所有動物中,剛出生時人是最無能的,而且人類嬰兒依賴父母的時間最長。此外,已經遠遠超越了動物本能,超越自然狀態(tài),有著高度文明和發(fā)達的意識的人類又陷入了三種不可解決的矛盾之中。(1) 個體化與孤獨感的矛盾。人超越自然、超越本能的過程也就是發(fā)展自我意識,理性和想象力的過程,它使人的獨立性和力量感日益增加,這就是個體化。(2) 生與死的矛盾。人能意識到死是生命的必然結局。對生的眷戀和對死的恐懼折磨著人。(3) 人的潛能的實現(xiàn)與生命之短暫的矛盾。人的短暫生命不可能完全實現(xiàn)他的全部潛能。人在生物學意義上的軟弱性使人超越動物的本能狀態(tài),超越自然。這種超越又使人陷入了一系列困境,由于這些困境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所以弗洛姆稱其為“人存在的矛盾性”。人面臨矛盾,必然會設法解決或回避矛盾。這便形成了人的基本需要。上述人的處境,生存矛盾以及由此導致的基本需要,是性格以及潛意識形成的基礎。人在此基礎上與社會文化相互作用從而形成自己的性格和潛意識?,F(xiàn)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機(1) 逃避自由:社會變遷、社會競爭、社會經濟危機,人們體會到強烈的不安全感,個體無助和孤獨,發(fā)現(xiàn)自己無比渺小。面對這種感覺,人們可能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逃避自由,另一種是走向“積極的自由”。人們用以逃避自由的三種機制:獨裁主義(追求強大和權威、剝削和支配別人)、毀滅(人們以毀滅和破壞來逃避對自己具有威脅性的環(huán)境)、主動從眾(大多數(shù)人都使用這種方式來逃避焦慮,即努力表現(xiàn)得和大眾一樣,放棄自我,投入大眾之中)。(2) 疏離感:一種“身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無根飄零,總好像在流浪的感覺,連自己對自己都覺得陌生,無法掌控。(3) 機器人化:是西方工業(yè)社會的產物,西方世界的兩次工業(yè)革命帶來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也使機械和信息系統(tǒng)最終取代了人力和人腦。在這個龐大的系統(tǒng)里,個人所完成的一切產品都顯得微不足道,人就像機器人,無需要思考和創(chuàng)造,也無法釋放出活力與激情。社會潛意識一一人格發(fā)展的動力弗洛姆延伸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概念,提出了社會潛意識。弗洛姆指出:“潛意識是社會要求其成員壓抑的心理結構。深層潛意識及其解釋可以追溯到社會生活、社會實踐,潛意識所表現(xiàn)出來的奇妙的象征是社會生活的必然要求。”每個社會都為本社會所有成員建立了共有的社會潛意識,社會通過社會潛意識制約著社會成員的思想和感情,執(zhí)行著對社會成員的壓抑,它允許符合社會需要的某些思想感情存留于意識之內,其他不符合社會需要的思想感情則統(tǒng)統(tǒng)排斥于意識之外。因此,個體潛意識主要是由社會潛意識決定的,社會潛意識規(guī)范和支配著個人性格,個人言行舉止必須適應文化和社會條件的要求。潛意識理論發(fā)展的三個里程碑(1) 弗洛伊德沖破了漠視和否定潛意識領域的理性主義的禁錮,創(chuàng)立了個體潛意識理論體系。(2) 榮格沖破了弗洛伊德的個體潛意識的狹隘性觀念,創(chuàng)立的集體潛意識學說,溝通了個體與群體在心理上的內在聯(lián)系,肯定了包含著人類祖先在內的各個世代經驗的社會遺傳和歷史積淀的重要功能。(3) 弗洛姆吸收前兩者的思想,把精神分析潛意識移植于人類社會的結構之中,創(chuàng)立了社會潛意識的理論。強調了潛意識的個體所有性和群體共有性,突出了潛意識生產和發(fā)揮作用過程中的社會性。六、沙利文的人格理論關于沙利文和霍妮、弗洛姆一樣,沙利文持有積極人性觀,不過霍妮關注的是神經癥、弗洛姆強調社會性,而沙利文最為強調的是人格的人際性,因此他的理論也常常被稱為人際理論。主要觀點-沙利文對人際關系的強調與霍妮一樣,沙利文也反對弗洛伊德的本能論和泛性論,認為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沙利文看來,人格作為假設的存在是從造成行為的基本人際關系中抽象出來的。我們只能根據(jù)個人的人際關系才能了解人格,除了人與人之間所傳達的內容外,便無法了解個人的人格。實際上,他是把人格化解在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中。他說,“每個人有多少種人際關系,他就有多少種人格”。-人種假設沙利文和弗洛姆一樣,承認遺傳對人格有一定的影響,比如餓、渴等生理動機,我們每個人都受其支配。人格的這些動物性方面就決定了我們在身體相貌、感受性和智力等特征上的不同。不過,沙利文認為還是人和人最相近,與一個人的人格最類似的無專疑也是另外一個人的人格。沙利文傾向于淡化個體差異,而致力于研究全人類共通的心理現(xiàn)象。?人際需要沙利文反對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論,認為人格主要受社會力量塑造的,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人際關系。人類有著強烈的與人交際的需要,如果長時間斷絕與他人的聯(lián)系,人格狀況就會惡化。沙利文對人際關系的定義還包括那些發(fā)生在幻想中的和記憶中的,與真實的人和虛幻的人所發(fā)生的人際互動,也就是說,即便是長居深山的隱士和精神疾病患者也會受到人際狀況的強烈影響。沙利文對焦慮的解釋(1) 引起緊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焦慮。焦慮是一種很不愉快的體驗,造成焦慮的原因可能是來自于環(huán)境中的強烈不安,比如突如其來的噪聲或威脅。(2) 焦慮最主要的來源是孩子和母親(或者相當于母親的重要他人)的關系。要減輕焦慮,最好的辦法是與不焦慮的他人發(fā)展出安全的人際關系。(3) 焦慮還會阻礙其他需要的滿足,當一個人餓了、渴了、困了,焦慮會影響到他咀嚼、吞咽的能力、以及在疲倦時入睡的能力。(4) 焦慮還會干擾一個人的預見能力和理性思維,甚至引起人際關系的不和諧。我們在一生中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避免或減少焦慮所帶來的緊張“焦慮要為大部分的不勝任、無助和不幸負責沙利文的人際(關系)理論(1)人格意象沙利文認為,人格發(fā)展的動力是個體和他人之間的人際關系,同時人格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而表現(xiàn)出來;沒有社會上其他人的影響,人格是不存在的。他提出重要他人的概念,用來說明影響人格發(fā)展的人不僅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也可能是記憶、想象、文學作品中的或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在沙利文看來,個體以人際經驗為基礎便形成了對自己和對他人的習慣性印象,即人格意象,而這一過程,他稱為人格化。人格意象并不一定是個體或他人的真實表征。對于能夠帶來安全和滿足的人,個體就會形成好的形象。反之,若某人帶來的是焦慮和痛苦,個體對他就會形成壞的形象?!昂媚赣H”“壞母親”。人對自己的意象可分為好的我、壞的我、非我。嬰兒最初為了滿足生理需要,獲得安全感而竭力取悅母親,并逐步服從母親所代表的社會規(guī)則,因獎勵和懲罰而區(qū)分出“好的我”與“壞的我”。其中,好的我是由人們感到自己好的方面、被贊揚的方面構成,主要是與安全感有關的行為,不帶有焦慮感。壞的我是人們不愿意想起的、不受贊揚的那些經歷,這些行為常常引起焦慮?!胺俏摇毙蜗笫侨藗兏械胶ε碌姆矫妗R彩怯山箲]造成的,不過它在潛意識里是與自我系統(tǒng)分離的。非我是人格中最陰暗可怕的一面。(2) 選擇性忽視自我系統(tǒng)是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文化的產物,個人的焦慮經驗越多,自我系統(tǒng)就會越復雜,與人格其他部分的差距也會越大,從而妨礙個人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客觀的判斷,因此,雖然其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輕焦慮,但是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阻礙個體與他人建立起積極的人際關系。自我系統(tǒng)的基本作用是降低焦慮,從而使孩子與父母和平共處,并且能最方便快捷地滿足自身的需要。如果自我系統(tǒng)遭遇了可能威脅其穩(wěn)定性的信息時,它可能只是簡單地忽略或者拒絕這些不和諧的信息,依然故我地和從前一樣運作,沙利文稱之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場地使用協(xié)議范本
- 2024版海恒大廈樓頂空中花園建設協(xié)議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電競俱樂部主播招募與培養(yǎng)合同3篇
- 2024版無爭議離婚合同模板版B版
- 2024版大學真實就讀體驗持續(xù)改進合同2篇
- 專用防塵濾袋2024年買賣合同版
- 石油化工合作協(xié)議
- 智慧農業(yè)種植養(yǎng)殖技術合作合同
- 藝術品展覽銷售代理協(xié)議
- 2024年農業(yè)電商平臺合作協(xié)議
- 浙江寧波鄞州區(qū)市級名校2025屆中考生物全真模擬試卷含解析
- 電子招投標平臺搭建與運維服務合同
- IATF16949基礎知識培訓教材
- 食品研發(fā)調研報告范文
- 2024-2030年國家甲級資質:中國干熱巖型地熱資源融資商業(yè)計劃書
- 2024-2030年中國MVR蒸汽機械行業(yè)競爭格局及投資發(fā)展前景分析報告
- 食材配送服務方案投標文件(技術方案)
- 中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2024年)解讀
- 二零二四年度贈與合同:關于藝術品捐贈的贈與合同
- 2023年高考真題-化學(福建卷) 含解析
- 纏繞膜項目實施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