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分子院士簡介_第1頁
中國高分子院士簡介_第2頁
中國高分子院士簡介_第3頁
中國高分子院士簡介_第4頁
中國高分子院士簡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高分子院士簡介化工學院:譚德新139-0554-4459dxtan1977@163.com王葆仁1907年1月出生于江蘇揚州1926年畢業(yè)于東南大學化學系1936年回國創(chuàng)建同濟大學理學院和化學系1956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1958年在中國科技大學創(chuàng)建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6年9月王葆仁病逝后王葆仁用兩年時間完成并通過了論文答辯,是化學方面獲得英國博士學位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1957年王葆仁創(chuàng)辦《高分子通訊》,率先在我國試制出第一塊有機玻璃和第一根尼龍6合成纖維,馮新德1915年生于江蘇吳江。193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48年在美國諾脫丹大學研究院師從C.C.Price教授獲博士學位。195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個高分子化學教研室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10月24日逝世研究領域:烯類自由基及光誘導聚合接枝與嵌段共聚合、生物醫(yī)用高分子及高分子初始氧化與生物老化機理的研究錢保功1916年3月18日出生于江蘇省江陰縣1935-1940年,錢保功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1950年開始,著手開始合成橡膠的研究,參與并組織了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合成橡膠的研究課題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81年11月—1992年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副院長、院長1992年3月17日病逝于武漢研究領域:合成橡膠和輻射聚合錢人元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蘇省常熟1931年,錢人元進入蘇州中學化工科學習1956-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3年1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他是中國科技大學高分子物理教研室的創(chuàng)建人,他們先后研制成凝膠色譜儀、激光小角散射儀、氣相滲透儀、沸點升高儀、液相色譜儀、裂解色譜儀、熱釋電儀、熱機械分析儀、聲速儀、結晶過程測定儀、全自動扭變儀、聲發(fā)射儀、應力松弛儀、振簧儀、激光多勃勒測定裝置等一系列研究用儀器研究領域:高分子凝聚態(tài)物理何炳林1918年生,廣東番禺人。高分子化學家。1942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52年獲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博士學位1956年回國到南開大學化學系,任南開大學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7月4日逝世最先研究領域為離子交換樹脂與吸附樹脂的合成、結構與性能程镕時1927年10月生,江蘇宜興。1949年畢業(yè)于原金陵大學化學系,1951年北京大學化學研究部研究生畢業(y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高分子溶液性質(zhì)(錢人元學生)黃葆同1921年5月上海市人,化學家。1944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化學系。1952年獲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9月6日,因突發(fā)心肌梗塞,在長春逝世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聚烯烴為組份的多相聚合物,包括共混和嵌段、接枝合成及其用于共混增容沈家驄1931-09出生浙江紹興1952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化學系1952年-吉林大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領域;超分子化學領域,共聚體系理論,統(tǒng)計理論王佛松1933年5月出生于廣東省興寧縣1955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化學系;1960年獲原蘇聯(lián)化學科學副博士學位。1960-1988年在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雙烯烴及a-烯烴的齊格勒-納塔定向聚合工作。80年代初以后主要從事導電高分子及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的研究工作。徐僖1921年1月16日生于江蘇南京1944年在浙江大學化工系畢業(yè),1948年獲美國李海大學碩士學位四川大學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2月16日病逝研究領域:高分子超聲降解和共聚、高分子氫鍵復合、高分子復合共混體系相容性等方面做出多項成果林尚安1924年6月生,福建省永定縣人,1946年畢業(yè)于廈門大學化學系1950年獲嶺南大學化學碩士學位1993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3月17日,林尚安院士在廣州逝世中山大學化學系副主任、主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配位聚合。烯烴高效催化聚合、共聚合與聚合理論與各種聚烯烴合成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沈之荃1931年5月27日生于上海1952年畢業(yè)于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1980年調(diào)入浙江大學化學系任教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領域:過渡金屬和稀土結合催化聚合卓仁禧1931年2月出生于福建廈門1953年7月復旦大學畢業(yè)1953年武漢大學化學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領域:有機硅化學和生物醫(yī)用高分子材料周其鳳1947年10月生于湖南省瀏陽市197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79年考上北京大學化學系研究生,師從馮新德;1981年獲美國麻省大學科學碩士,1983年獲美國麻省大學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領域:高分子合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的結構與性質(zhì)曹鏞1941年10月生。湖南長沙人。1965年畢業(yè)于原蘇聯(lián)列寧格勒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專業(yè),化學學士.1987年獲東京大學理學博士1998年至現(xiàn)在華南理工大學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固體、光電高分子材料研究楊玉良1952年11月生于浙江省海鹽市1977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化學系1984年獲復旦大學博士學位復旦大學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領域:高分子鏈構象統(tǒng)計與粘彈性理論,MonteCarlo方法(模擬聚合反應產(chǎn)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其動力學)吳奇1982年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化學系化學物理專業(yè)。1982年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朱鵬年。1987年9月獲哲學博士學位后,繼續(xù)在該?;瘜W系任博士后研究員至1989年5月。1989-1992年在德國BASF公司1992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1995年受聘為母校科大化學物理系教授。研究領域:作為世界上最權威的光散射(尤其是激光光散射)專家之一,吳奇教授以其在高分子溶液,網(wǎng)絡,凝(凍)膠,納米粒子和自組裝方面的工作成名。他曾率先表征了許多難解高分子,包括聚四氟乙烯(塑料王)分子量的創(chuàng)新表征。他曾首次顯示單根高分子無規(guī)線團鏈在塌縮的過程中,先通過一個新發(fā)現(xiàn)的融化球狀態(tài),再卷曲成熱力學穩(wěn)定的小球。他還建立了粒度和穩(wěn)定劑二者之間在穩(wěn)定膠體形成中的定量關系(吳氏作圖)1996年在母??拼蠼⒘舜蠓肿幽z體和溶液實驗室高分子化學家。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1961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化學系,1965年吉林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yè)。2002年獲比利時Leuven天主教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2008年受聘青島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研究領域:在國際上率先報道了宏觀分子自組裝現(xiàn)象,“聚合反應非穩(wěn)態(tài)動力學理論”建立了從反應機理和反應條件計算聚合物分子參數(shù)的方法。顏德岳江明1938年出生于江蘇揚州1960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化學系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研究領域:高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組裝張希1965年12月出生于遼寧本溪1986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1989-1992年先后獲吉林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清華大學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領域:聚合物的各種組裝技術研究,包括超分子組裝、有序分子薄膜及單分子力譜唐本忠1957年2月生于湖北潛江1982年畢業(yè)于華南理工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1988年3月畢業(yè)于日本京都大學高分子化學系,獲工學博士學位1994年7月至今香港科技大學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領域:炔類聚合物的催化體系;設計合成新型聚合單體和構筑新型大分子張俐娜1940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光澤縣1963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化學系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領域:天然高分子與高分子物理: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天然多糖溶液性質(zhì)及生物活性。她的研究特色是用高分子物理理論和方法研究天然高分子-纖維素、淀粉和大豆蛋白質(zhì)及真菌中多糖及其改性產(chǎn)物的組成、分子尺寸和形態(tài)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涉及高分子物理、可再生資源、環(huán)境材料及生物學交叉學科李永舫1948年8月生于重慶1983—1986年復旦大學博士學位。

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領域:國際上最早開展鋰離子電化學嵌入反應的研究者之一,跟隨錢人元先生開展導電聚合物電化學,2012年在化學所退休,光電功能高分子領域(尤其是聚合物太陽電池光伏材料領域)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者。中國高分子研究大事記1949年馮新德在清華大學開始講授高分子化學(聚合反應課程)1951年唐敖慶,劉若莊在”中國化學會會志”18,103,(1951).發(fā)表了關于高分子鏈構象統(tǒng)計研究的論文,這是我國高分子研究的第1篇論文.1952年四川化工學院設立塑料工學專業(yè),負責人徐僖1952年華南工學院(現(xiàn)華南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橡皮工學專業(yè)成立,創(chuàng)辦人是劉鴻和王孟鐘。1953年北京大學化學系設立高分子化學專業(yè)。成都工學院(現(xiàn)并入四川大學)建立塑料專業(yè),開始招收塑料專業(yè)本科生。華東紡織工學院(現(xiàn)東華大學)設立化學纖維專業(yè),負責人錢寶鈞。1958年南開大學設立高分子學科,負責人何炳林。1959年中山大學化學系成立高分子教研室,主任林尚安1995年南京大學石高全,薛奇等在Science(1995,276:944)雜志上發(fā)表關于電化學聚合合成聚噻酚的論文,這是我國高分子研究工作第1次在國際最高檔次雜志上發(fā)表論文.2002年復旦大學邵正中教授與牛津大學合作在Nature雜志上發(fā)表了關于“由絲蛋白一類的結構性蛋白質(zhì)所形成的動物絲,其性能將主要取決于成絲(纖)過程及蛋白質(zhì)的高級結構”的論文,Nature,(2002,418:741).2004年上海交通大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