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岳麓版政治史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歷史模擬試題答案 市賽獲獎_第1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政治史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歷史模擬試題答案 市賽獲獎_第2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政治史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歷史模擬試題答案 市賽獲獎_第3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政治史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歷史模擬試題答案 市賽獲獎_第4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政治史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歷史模擬試題答案 市賽獲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試題答案和解析【答案】

33.提示一:認同是“文藝復興”說。論述時可以從新文化運動的四個方面進行:(1)批判傳統(tǒng)文化,構建新文化;(2)倡導文學革命;(3)抨擊封建權威思想;(4)倡導個人解放。

提示二:反對新文化運動是“文藝復興”說。論述時可以從三方面進行:(1)二者的歷史背景不同;(2)二者的價值取向不同;(3)二者的作用和影響不同。

34.示例:

論題: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說明:甲午戰(zhàn)后,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面對民族危亡,康有為、梁啟超等宣傳維新思想,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發(fā)動戊戌變法。這場運動成為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嘗試?!缎脸髼l約》簽訂后,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合流,孫中山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宣傳資產階級革命和民主共和思想,領導辛亥革命運動,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這場運動成為中國近代化進程中顯著的里程碑。北洋政府建立后,美日加緊侵華,袁世凱尊孔復古,陳獨秀、李大釗等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發(fā)動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了五四愛國運動的發(fā)生。

35.(1)主要原因:廢除宰相制度;六部及六科直接向皇帝負責;宦官專權。

(2)內容:改革政府機構,強化內閣事權;頒行考成法,建立對官員考核問責機制。作用: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政治腐??;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解析】

1.材料中沒有提及分封制的信息,故A項錯誤;

材料中“無廟無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勢宜亡而獨存,則由有譜之力也.”說明祖宗不忘的原因是宗法制的因素,故B項正確;

“維系親情延續(xù)”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故C項錯誤;

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家族內部等級的觀念,故D項錯誤.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即宗教法規(guī),是一種權利繼承制度,將君位的承傳用嫡長子繼承制的形式確定下來,完善和鞏固分封制,防止貴族之間因為權力的繼承問題發(fā)生紛爭.宗法制下的等級尊卑觀念非常嚴格,等級森嚴,尊卑有序,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君臣關系為綱紀,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維護貴族統(tǒng)治貴族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宗法制是按照血統(tǒng)遠近以區(qū)別親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為一種維系貴族間關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xiàn),則是周朝的事情.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左傳》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統(tǒng)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個關鍵內容是嚴嫡庶之辨,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目的在于穩(wěn)固貴族階級的內部秩序.

2.依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晉商憑借封建政府的支持和獲得的商業(yè)壟斷特權,從清前期就開辟了長達萬里、持續(xù)清朝200多年的中國“茶葉之路”,反映出清代地域商幫崇尚逐利的進取精神,故C項正確.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東南沿海五口通商反映了閉關鎖國到被迫開放的過程,故A項錯誤.

BD兩項所述與材料信息無關,應排除.

故選C.

本題考查明清時期商業(yè)的發(fā)展.需要掌握清朝晉商的發(fā)展特點.解題的關鍵是對題干材料和圖示的解讀,結合清朝晉商的發(fā)展特點解答即可.

本題以圖示和材料的形式考查對清朝晉商的發(fā)展特點的把握,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和圖示、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3.依據(jù)材料“一婦每日紡棉三兩,月可得布二匹,數(shù)月之織,可供數(shù)口之用,其余或換錢易粟,或納稅完官.”可知家庭手工業(yè)的產品也有一部分流入市場等,說明小農經濟并不是完全的自給自足,故C正確.

A不符合史實,故排除.

BD材料不能體現(xiàn),故排除.

故選C.

本題考查小農經濟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題的關鍵詞是:“其余或換錢易粟,或納稅完官”.學生據(jù)此依據(jù)選項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結論.本題有一定的難度.

4.本題主要考查古代商業(yè)發(fā)展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解讀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依據(jù)材料信息“五代藩鎮(zhèn)”、“多遣親吏”,可見是地方官員而非中央官員,排除C;“往諸道回圖販易”、“既多財,則務為奢僭”,可見藩鎮(zhèn)長官派出官員經商獲得財富,助長了奢侈之風,故選D;重農抑商是國家的經濟政策,但材料說的是官員經商沒有涉及商人經商,故不能體現(xiàn)重農抑商的基本政策動搖,排除A;材料說的是官員經商沒有涉及商人經商,故不能體現(xiàn)?官吏與商人勾結,排除B。故選D。

5.本題主要考查宋明理學,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漢代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董仲舒為了加強君權,宣揚“君權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還提出了“三綱五?!钡壤砟?。綜上可知,ABD三項的表述均屬于宋明理學對漢唐儒學的繼承與發(fā)展,與題目中的信息“理學……是對……漢唐儒學的一種反動”不符,故排除;宋明理學是以“天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它的產生標志著儒家思想已進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階段,C項符合題意,正確。故選C。

6.本題考查的是宋代勞役制度變化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認知的能力。根據(jù)題干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判斷選項:A項提及的是宋代商品經濟的高度繁榮,本身符合史實,但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提及的是土地兼并,題干信息沒有涉及,排除;C項提及的是賦役負擔沉重問題,與題干主旨信息不符,排除;從“州縣夫役,舊法以人丁戶口科差,今元裙令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問貧富”、“差夫役,總計家業(yè)錢均定;遂無偏曲”中,可以看出一些地方官針對勞役制度存在的問題加以調整,可見宋代勞役制度發(fā)生了變化,D項符合題意,正確。故選D。

7.略

8.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jù)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在審判過程中,蘇格拉底為自己進行了辯護,最后陪審法庭經過兩輪投票判處其死刑,這說明其審判程序是民主的,而蘇格拉底之死又反映出雅典民主是存在弊端的,因此D項說法正確;AB項說法錯誤,并且不符合史實,可以排除;C項說法材料信息體現(xiàn)不出,可以排除。故選D。

9.依據(jù)題干材料可知,該聲明反映的是不應謀求地區(qū)霸權發(fā)展,結合所學可知,該聲明是1972年《中美聯(lián)合公報》的內容,故C項正確.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核心內容是締約國雙方均不參加反對對方的任何同盟、集團、行動和措施,締約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國的侵略,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與題干內容不符,故A項排除.

1972年中日建交聯(lián)合聲明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之間迄今為止的不正常狀態(tài)宣告結束,與題干內容不符,故B項排除.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強調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俄羅斯聯(lián)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與題干內容不符,故D項排除.

故選C.

本題考查中美關系.考查《中美聯(lián)合公報》.

1972年2月,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應周恩來總理的邀請訪華,中美交往的大門重新打開.尼克松訪華期間,中美雙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發(fā)表了《中美聯(lián)合公報》(“上海公報”),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p>

10.由材料“辛亥革命…內骨子是依舊的…幾個舊鄉(xiāng)紳所組織的軍政府”等關鍵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徹底.

故選C.

本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

一方面,客觀原因是國內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

另一方面,主觀原因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和政治上的軟弱性:

首先,缺乏徹底反帝反封的勇氣和力量;

其次,沒能提出明確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

再次,沒能發(fā)動農民革命;

最后,沒有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

11.A、解放思想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會議主題,排除;

B、祖國統(tǒng)一不是南方講話的重點,排除;

C、法治國家建設不是南方講話內容,排除;

D、南方講話論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故正確;

故選D.

本題以南巡講話為考查背景,考查對南巡講話內容知識點的掌握,考查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本題掌握:南方講話論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2.依據(jù)題干“社會已從這一令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這時階級斗爭已經完結”可知,反映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階級矛盾已經解決.“人民已經用和平的方法來保護生產力,而不是通過階級斗爭來解放生產力的時候”可知,反映的進行經濟建設,結合所學可知,這是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共八大的背景和內容,因此這次會議是中共八大,故C項正確.

中共七大召開在1945年,與題干時間和內容不符,故A項錯誤.

第一屆人民政協(xié)召開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與題干時間和內容不符,故B項錯誤.

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召開是在1958年,與題干時間和內容不符,故D項錯誤.

故選C.

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十年探索.考查中共八大.考查學生抓住關鍵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中共八大相關知識的掌握.

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抓住關鍵題干“社會已從這一令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這時階級斗爭已經完結”、“人民已經用和平的方法來保護生產力,而不是通過階級斗爭來解放生產力的時候”.結合所學解答即可.需要掌握中共八大的內容.中共八大的主要內容是正確地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國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提出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fā)展生產力,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大會在總結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經驗的基礎上,繼續(xù)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wěn)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13.赫魯曉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只是對這種模式的修補,沒有根本性改革,這與材料的描述是一致的,故C正確.

故選C.

本題考查赫魯曉夫改革,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的能力.

赫魯曉夫改革失敗原因:

(1)根本原因:改革在理論上沒有突破,只是在維持原有經濟體制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革,蘇共提出的“建成共產主義”的目標嚴重脫離了蘇聯(lián)的實際.

(2)改革缺乏全面一貫的戰(zhàn)略方針和思路,帶有很大的盲目性.

(3)赫魯曉夫本人個人作風急躁,反復無常,造成混亂.

赫魯曉夫改革結果與影響:

(1)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964年隨著赫魯曉夫的下臺,改革失?。?/p>

14.依據(jù)所學知識,1921年蘇俄推行新經濟政策,規(guī)定農業(yè)推行固定的糧食稅,工業(yè)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實行國家資本主義,部分企業(yè)以租讓、租借的形式轉讓給私人資本,商業(yè)上實行自由貿易,故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①②④;

④不符合史實,故④錯誤.

故選A.

本題考查新經濟政策,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的能力.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wěn)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lián)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

新經濟政策受到了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歡迎,工農業(yè)生產逐步恢復到戰(zhàn)前的水平,蘇維埃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

15.注意題干時間“17世紀”,結合所學可知,17世紀時期荷蘭成為世界范圍的殖民帝國,海外貿易發(fā)達,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歐洲商船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商船數(shù)超過歐洲其他國家的總和),故B項正確.

西班牙是16世紀的殖民帝國,故A項錯誤.

法國是在18世紀海外擴張才取得進展,故C項錯誤.

英國是18世紀中期后取得的殖民帝國,故D項錯誤.

故選B.

本題考查早期殖民擴張.考查17世紀控制海洋、擁有海上殖民霸權的國家.考查學生抓住關鍵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時間“17世紀”,結合所學解答即可.需要掌握早期殖民擴張的狀況以及荷蘭的殖民擴張.

16.“如辛亥革命后,當時的政府希望很快地得到外國承認而承襲了舊的關系.我們不這樣做”說明不承認舊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符合“另起爐灶”內容,故B項正確;

“一邊倒”是站在社會主義陣營體,故A項錯誤;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是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殘余勢力,故C項錯誤;

材料沒有體現(xiàn)“反對霸權主義”的內容,故D項錯誤.

故選B.

本題考查的是新中國初期的外交,考查學生再認再現(xiàn)已學知識,準確解讀題干分析問題的能力.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內容含義意義“另起爐灶”不承認舊的屈辱外交關系,而在新的基礎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關系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打掃干凈

屋子再請客”先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奠定了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外交關系的基礎“一邊倒”堅定不移的站在社會

主義陣營一邊在保障革命成果、捍衛(wèi)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孤立

17.兩次發(fā)展熱潮分別出現(xiàn)在辛亥革命后一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統(tǒng)治前期.

結合所學,共同原因是政府政策鼓勵支持:第一次熱潮是中華民國建立和北洋政府對民族工業(yè)的重視,第二次是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影響,故A項正確;

B項不符合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的特征,故B錯誤;

實業(yè)救國開始興起與甲午戰(zhàn)后,故C項錯誤;

自然經濟完全解體不符合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特點,故D項錯誤.

故選A.

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的能力.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一系列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穩(wěn)定財政、增加收入和鞏固統(tǒng)治.1935年以后,就工業(yè)各行業(yè)而言,普遍出現(xiàn)了較好的發(fā)展局面.

①為了防止白銀外流,國民政府于1935年實行“幣制改革”.法幣政策的實施,對防止白銀外流,穩(wěn)定金融市場,促進物價回升,刺激生產復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②國民政府為鞏固統(tǒng)治,提出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農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發(fā)展,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也為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機遇.

本題屬于中檔題,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的能力.結合所學,共同原因是政府政策鼓勵支持:第一次熱潮是中華民國建立和北洋政府對民族工業(yè)的重視,第二次是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影響

18.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專制主義的加強,旨在考查學生透過現(xiàn)象分析歷史本質的能力。回顧已學知識可知丞相協(xié)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處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常常因為大權獨攬對皇權形成威脅,因此歷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權加強皇權,而分散相權的根本目的就是強化皇權即專制主義的加強,B項合題意;A項的“民主政治”的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C是材料要表述的現(xiàn)象,而不是本質,排除;D項混淆了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材料沒有闡述中央對地方政府的控制,排除。故選B。

19.略

20.略

21.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并對所學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由材料“梭倫改革不再以出身而以財產的數(shù)量劃分公民等級……各等級的政治權利依其財力之大小而定”并結合所學可知,梭倫廢除世襲貴族的壟斷權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財產的數(shù)量來劃分公民等級,規(guī)定按一年農產品收入的總量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按年改入的的谷物等產品的數(shù)量分別列為500斗、300斗、200斗和200斗以下四級),各等級的政治權利依其財力之大小而定。第一等級可擔任一切官職;第二等級的公民可以擔任除司庫(即財政官)以外的高級官職;第三等級可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的公民不能擔任公職,但有權參加公民大會和民眾法庭。故A正確;BCD排除。故選A。

22.本題考查古代手工業(yè)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當時社會分為王公……‘六職’”可知,當時齊國的社會分為六職,它們各自獨立,恰恰說明了齊國的手工業(yè)生產在社會上具有獨立性,故D項符合題意;A項材料未體現(xiàn),故排除;因為“百工”是官營手工業(yè),而“婦功”是家庭手工業(yè),所以不應該是內部分工,故B項錯誤;C項不能全面體現(xiàn)材料主旨,故排除。故選D。

23.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墨子的思想不是很高深,但是基本是針對當時社會的時弊而發(fā)的,反對奢侈浪費,反對厚葬久喪,其主張“兼愛、非攻”等主張,代表的都是下層人民利益的呼聲,這與題干信息“為著‘天下之大利’”吻合,故C正確。孟子的思想明顯具有階級性,故排除A。莊子主張無為而治,故排除B。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其主張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故排除D。故選C。

24.本題考查中國外交近代化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認知的能力。根據(jù)題干圖片,第一幅圖片外國使者行叩拜禮,揭示了清政府以“天朝上國”自居,夷夏觀念濃厚;第二幅圖片逐漸彰顯了“平等”,因此可知材料本質上揭示了中國外交逐漸與世界接軌,走向近代化,C項符合題意;A項“主動迎合”明顯不符合史實,可以排除;B項說法片面,不是材料的主旨,可以排除;D項提及的是中西方文明,說法過于寬泛,不符合題意。故選C。

25.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時期孔子給予“儒”的新含義知識點,旨在考查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正確認知的能力。根據(jù)題干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儒”由神職人員到有一定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人士,再到維護社會道義的人士。分析、認知,可知其目的在于維護等級社會秩序,C項符合史實和題意,正確;A項“專制統(tǒng)治”不符合史實,春期時期,執(zhí)政集團的權力尚未實現(xiàn)高度集中,排除;B項明顯屬于表象,排除;D項錯誤,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是在西漢漢武帝時期,排除。故選C。

26.本題考查漢代選官制度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伴T閥士族”是指在社會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組成的政治集團,依據(jù)材料信息“故吏一經辟置即同家臣,稱長官為府主、舉主,為其效勞,甚至生死相依,同患共難”,可見辟舉制容易使吏與府主形成嚴重的依附關系,選官權被地方長官控制,也就為門閥士族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故選D;材料說的是辟舉制的內容以及造成的消極影響,沒有涉及人才范圍和宗法制度,排除AB;材料說的是吏與府主的關系如同奴仆與主人,不是人倫秩序,排除C。故選D。

27.本題考查新時期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運用所學解讀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依據(jù)材料信息“1982年”“1978年”“我國農副產品中油料產量超過1100萬噸,比1978年增加萬噸”“肉類產量超過1300萬噸,比1978年增加萬噸”“農村集市發(fā)展到41184個”,可見農副產品和農村集市得到快速發(fā)展,結合所學可知是因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民獲得了土地的使用權,生產自主權擴大,從而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故選C;A項的“完成”表述有誤,因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到今天依然在進行,排除A;B項的“農業(yè)生產技術”“革命性的突破”表述不符合基本史實,是因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民獲得了土地的使用權?,但沒有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技術,排除B;國家取消對農副產品的統(tǒng)銷政策是在1984年之后,與材料時間“1982年”不符,排除D。故選C。

28.本題主要考查20世紀50——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及新時期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旨在考查靈活運用相關所學解答具體問題的能力。1958年,全國農村開始大辦人民公社。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這使得人民公社體制也隨之在全國逐步廢除。由此可見,人民公社體制在中國先后存在約20多年。排除均與此表述不符的ABD三項,故選C。

29.本題主要考查對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改革的認識和理解,旨在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讀材料的能力。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赫魯曉夫把蘇聯(lián)改亂了”主要表現(xiàn)為赫魯曉夫對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學認識,無法突破這一模式,其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貫的戰(zhàn)略方針,帶有盲目性,其全面否定斯大林,造成了人民思想上的混亂;“勃列日涅夫把蘇聯(lián)改死了”主要是指其為了維持超級大國的地位,與美國爭霸,注重發(fā)展蘇聯(lián)的重工業(yè),特別是與軍事有關的工業(yè)部門;“戈爾巴喬夫把蘇聯(lián)改垮了”主要指戈爾巴喬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蘇聯(lián)陷入混亂。綜上,該評論是在批判蘇聯(lián)的改革均脫離了當時國情,故C項符合題意;A項不符合題意,故排除;B項是指針對勃列日涅夫改革,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導致蘇聯(lián)解體是戈爾巴喬夫?改革,故D項錯誤。故選C。

30.本題主要考查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說明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的能力。依據(jù)所學可知,法國總統(tǒng)可以在參議院同意的條件下,解散眾議院,題干中茹費理率內閣各部部長集體前往總統(tǒng)府遞交辭呈旨在抗議反對黨,故A錯誤;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由議會選舉產生的總統(tǒng)任命內閣,茹費理率內閣各部部長集體前往總統(tǒng)府遞交辭呈符合1875年憲法規(guī)定,并沒有與之相悖,故B錯誤;材料中沒有說明該辭呈是否由總統(tǒng)通過,不能體現(xiàn)法國是總統(tǒng)制共和制,故C錯誤;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內閣由總統(tǒng)任命,茹費理率內閣各部部長集體前往總統(tǒng)府遞交辭呈,符合責任內閣制的一般運行機制,故D符合題意。故選D。

31.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運用所學解讀材料的能力。材料“為補償你們的勞績和面臨著的危險,朕愿下令賜給你們,從你們發(fā)現(xiàn)的島嶼和大陸獲得的一切利潤和收入,以及捐稅和替朕征收的其它進項中,除去你們負擔的開支后,給你們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上述島嶼的總督和官銜賜給你們”表明西班牙國王支持麥哲倫出海航行的目的是獲得黃金等財富,因此契約規(guī)定必然會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故C項正確;A項說法正確,但在材料未體現(xiàn),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故排除;D項不符合題意,故排除。故選C。

32.本題考查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變遷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解讀歷史表格的能力。依據(jù)表格交通工具的種類,可知1926年沿用下來的交通只有人力車,其他均為0,故選C;依據(jù)表格1926年每天乘坐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