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考前加油_第1頁
議論文考前加油_第2頁
議論文考前加油_第3頁
議論文考前加油_第4頁
議論文考前加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什么是材料作文?

針對一種現(xiàn)象、一個故事、一幅漫畫、一則報道等發(fā)表看法,進行議論。

如何提煉觀點?1、由表及里,由因到果抓住事件的本質(zhì),提煉論點;2、材料中涉及哪幾個人(動物、植物、方面等)?從主要的人(動物、植物、方面等)的角度提煉觀點。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然拼命吮吸,因為它以前從這朵花上吮吸過甜蜜。但是,現(xiàn)在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蜜蜂也知道這一點,因為毒汁苦澀,與以前的味道有天壤之別。于是,蜜蜂憤憤不平,它吸一口就抬起頭來向整個世界抱怨,為什么味道變了?!終于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蜜蜂振動翅膀,飛高了一點。此時,它發(fā)現(xiàn),枯萎的玫瑰花周圍,處處是鮮花。結(jié)果一:蜜蜂抱怨它為什么抱怨?——味道變了!為什么變了?——花枯萎了?;菸怂鼮槭裁催€要吸?——因為它從前從這里吮吸過甜蜜。

→小結(jié):當蜜蜂從得到甜蜜的載體——玫瑰花身上再也得不到甜蜜時,它就向全世界抱怨!這是不應該的!因為世界變了,而你在偏執(zhí),出現(xiàn)問題原因不在世界而在自身,你不該抱怨,抱怨的背后顯現(xiàn)出一味索取、自私自利的人。切題觀點一:不要怨天尤人,要從自身上找原因。(當自己因為墨守成規(guī)、一意孤行、固步自封失敗后,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怨天尤人。

)結(jié)果二:蜜蜂發(fā)現(xiàn)蜜蜂為什么能發(fā)現(xiàn)處處鮮花?是因為它飛高了一點?!〗Y(jié):跳出固有的小圈子,才會走出走進新天地。要善于轉(zhuǎn)變,不要墨守成規(guī)。

切題觀點二:

不要一味偏執(zhí),憑經(jīng)驗主義做事,要懂得世界是變化的,善于變通。(事情是變化發(fā)展的,不能憑經(jīng)驗主義,墨守成規(guī),要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靈活地變通。)

切題觀點三:

視野開闊,發(fā)現(xiàn)更美風景。(支撐的哲學思想:內(nèi)因與外因——內(nèi)因比外因更重要;變化與發(fā)展——世界是變化的)文體變了:35分以下跟材料無關:36分以下例如:退一步海闊天空、在抱怨中執(zhí)著成長最佳立意:48分以上例如:不要固執(zhí)己見、不要墨守成規(guī)、不要故步自封、要懂得變通。字數(shù)不夠,兩行扣1分,沒有題目扣2分。轉(zhuǎn)變角度,方能海闊天空

高一(1)班李佳寧花已枯萎,可蜜蜂仍拼命吮吸,最終收獲的是毒汁;然而蜜蜂放棄了這朵花,飛高了一點,卻收獲了大片鮮花。是轉(zhuǎn)變角度,使蜜蜂走向成功。一味地追求堅持不僅不能讓身處瓶頸的我們獲得解放反而會陷入尷尬的境地。

天無絕人之路,路的旁邊處處路,枯花旁邊處處花。只要你有轉(zhuǎn)變角度、改變現(xiàn)狀的心,世界都會為你敞開大門。葡萄籽的處理歷來是葡萄酒生產(chǎn)業(yè)的難題。葡萄籽外殼堅硬,不能漚爛,動物也不消化,實屬響當當?shù)摹般~豌豆”。在北京發(fā)展的女孩張麗雯不認為葡萄籽是廢物,她認為葡萄籽有多種有益元素,能促進美容,堅硬的外殼可制成活性炭做成炭雕。結(jié)果,生產(chǎn)出的葡萄籽油和炭雕在市場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給張麗雯帶來了可觀的效益。

張麗雯沒有在固有的境遇中止步不前,而是大膽地轉(zhuǎn)變角度,發(fā)掘葡萄籽的優(yōu)點,從而合理利用,變廢為寶。這不僅帶給張麗雯不菲的經(jīng)濟收益,更給葡萄籽的處理找到了出路;這不僅是對“廢物”的合理利用,更給葡萄酒產(chǎn)業(yè)鏈中的副產(chǎn)品以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造福社會。轉(zhuǎn)變角度使得“蓮花處處開”。

通往羅馬的道路不止一條,此路不通彼路通。劉翔在雅典奧運會中取得殊榮并獲得“飛人”的美譽,可又有誰知道他最初選擇的專業(yè)是跳遠而非跨欄。但在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劉翔發(fā)現(xiàn)跳遠并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的優(yōu)勢,他的短跑較強,于是他改變了專業(yè),換成跨欄。于是這個世界少了一位跳遠運動員,卻多了一位問鼎世界冠軍的“飛人”——劉翔!劉翔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康莊大道是要自己去發(fā)掘的,自己的境遇是要靠自己去改變的。在你遭遇瓶頸時,不要滿世界抱怨,而是該提醒自己:該轉(zhuǎn)彎了。

在遭遇瓶頸時,我們一定要跳出固有泥洼,去尋找自己的碧海藍天。當我們看到花朵枯萎,與花同“哭”時,為什么不將花瓣摘下收集起來,使“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呢?在我們遭遇難題百思不得解時,為什么不換一種新的方法去解呢?……我們的周圍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不怕沒有可改變的機會,就怕沒有發(fā)現(xiàn)改變現(xiàn)狀機遇的眼睛。轉(zhuǎn)變角度方能海闊天空,方能令“蓮花處處開”。從花的枯萎中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傷春悲秋,而是要做到怎樣讓“落紅有情”:在“吮吸不出甘蜜”時,我們該做的不是抱怨,而是提醒自己轉(zhuǎn)變角度,飛高一點。這樣才能知道枯花旁邊是鮮花,方能感受天空海闊帶來的神清氣爽!要讓境遇因我而不同!學會變通

高一(1)班梁婷世間萬物,每天都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從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到今天的高樓林立,經(jīng)濟文化繁榮,沒有什么事一成不變的,對于人類來說,只要學會變通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太陽升起,種子萌芽,花兒開放,大自然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不可計量的生命變化。從恐龍主宰世界到今天的各種各樣的動物和諧相處,由于環(huán)境的變化,有的動物無法發(fā)生基因突變,適應不了新的環(huán)境,所以被大自然無情地淘汰掉了,而有的動物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發(fā)生了相應的基因突變,是自身的結(jié)構(gòu),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從而適應環(huán)境生存了下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的進化論揭示了只有變通才能變?yōu)閺娬呱嫦聛恚桓睿欢兺ǖ慕K將被淘汰掉。

縱觀中國歷史,秦國之所以能夠統(tǒng)一天下,“商鞅變法”和其靈活多變的戰(zhàn)爭策略,是最主要的原因。商鞅改變了秦國,以往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制度,使秦國的政治穩(wěn)定,文化繁榮,經(jīng)濟發(fā)展,為秦國統(tǒng)一打造了強固的軟實力。另一方面,秦王嬴政以合縱締交,遠交近攻的戰(zhàn)爭策略,逐一擊破其他國家,使六國變成自己的天下。而其他的國家,雖然君主賢明,但依然采用以往的制度一成不變的外交策略,所以只有被秦王一一擊敗,身死國滅的份了。試使六國各改其政,靈活作戰(zhàn)外交,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懂得變通使成功更加簡單,一成不變之會使我們與成功越走越遠。解放戰(zhàn)爭失敗后,國民黨潰退臺灣,從此,海峽兩岸隔離。幾十年來,兩岸人民是十分渴望統(tǒng)一,但由于兩岸的制度,觀念不同,一直沒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直到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gòu)想,才使得原本根本就不可能的統(tǒng)一夢變成了現(xiàn)實。正是他的創(chuàng)新,成功地掃除了祖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道路上的種種障礙,圓了幾十年來兩岸人民的夢想。試想他如果像以前的領導人一樣,一成不變地沿用以往的制度,不創(chuàng)造出“一國兩制”的新制度,又怎會有今天的兩岸人民一家親,海峽兩岸共同繁榮的景象呢?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然拼命吮吸,結(jié)果卻是吸了一口毒汁,但因為它曾在這里嘗過甜蜜,于是死心不改,一邊吸一邊抱怨味道變了。我們一定會覺得這只蜜蜂可笑:汁不甜了,說明舊時采蜜的情況已經(jīng)變了,它為什么不能改變一下,非要在一朵花上毒死呢?也許它改變一下,換一下方向,就會發(fā)現(xiàn)枯萎的玫瑰花旁,處處是鮮花。

變通,不是一味地沒有底線地退讓,而是一種智慧的可以是雙方都受利的改變。我們應學會隨著情況,環(huán)境的變化而采取相應地策略,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不懂變通,只一成不變地沿用舊時的方法,只是你為自己的失敗作鋪墊。轉(zhuǎn)彎,讓生活更美好王惠子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題記轉(zhuǎn)彎,是此路不通時的一種選擇;是乘坐過山車時的必經(jīng)之路;是為人處事的一種智慧。懂得轉(zhuǎn)彎的人,必定善于思考,條理清晰,擁有力量。曾幾何時,我們坐在教室里讀著鄭人買履的故事,為鄭人的拘泥陳法,不知變通感到可笑。可在嘲笑背后,誰又真正明白作者的意圖,體會作品背后的深意呢,又有誰能學會這一思想并善于運用呢?鄭人墨守成規(guī),死守教條,最終沒有買到鞋。如果他稍微思想轉(zhuǎn)個彎,聽從店主的勸告,親自用腳試鞋,又怎會買不到鞋呢?正是常規(guī)的思維和不知變通坑害了他。生活中也是如此,許多同學在做題時不愿思考,喜歡尋找原題,或是死記硬背,對題目不求甚解,只在乎最后結(jié)果而不重視思考過程。但在高考中,又有幾道題是練過的原題呢?雖然它的主旨思想是學過,練過的,但解題方法卻不盡相同。若平時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不僅找不出最簡潔的解題方法,恐怕連一種方法都找不出來。因此,我們要學會轉(zhuǎn)彎,換個角度,換個方向,不生搬硬套,不拘泥常規(guī),也許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了。

轉(zhuǎn)彎是一種理智的選擇,它放棄了這條久行不通的泥濘小道,卻發(fā)現(xiàn)了另一條充滿鳥語花香的康莊大道。溪流在遇到巉巖巨石時,并不是急切的橫沖過去,而是溫柔的側(cè)身,流入遙遠的未來,最終匯入大海。

轉(zhuǎn)彎不是不理智的放棄,不是做事朝三暮四,而是經(jīng)過慎重思考后做出的明智選擇。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年少時非??释蔀橐幻魳芳?,并付出了很多努力學習鋼琴??伤忍煳逡舨蝗?,彈的曲子也不動聽,在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他決定放棄當音樂家的夢想,繼而專攻最擅長的物理學,最終在物理領域獲得了偉大成就。

不要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唉聲嘆氣,怨天尤人,換個思維,轉(zhuǎn)個彎,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其他更美好的東西。不拘泥陳法,有創(chuàng)新精神,開拓進取的動力,堅持不懈的毅力,你終會成功。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若能換個角度,轉(zhuǎn)個彎,便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2014湖北高考作文講評

游客們來到山腳下,這里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游客問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嗎?有人答沒有,有人答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腳賞景,有人繼續(xù)爬山。來到山腰,這里古木森天,林靜山幽。問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嗎?有人答沒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于是,有人在山腰流連,有人繼續(xù)攀登,來到山頂,只見云海茫茫,群山隱約。

請根據(jù)你對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標題自擬。要求:立意明確,不要套作,不得抄襲。材料分析高考作文命題有一些遵循的原則,就內(nèi)容而言,就是要“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顯然,這個作文題緊扣了這個原則,是一個關于“人生問題”的命題。相同的景點,對于不同游者,各有看法,各有取舍。由此推之,不同的人,由于社會閱歷、興趣愛好、文化素養(yǎng)、立場觀點的不同,對事物會有絕然不同的取舍與看法。高考作文命題有一些遵循的原則,就內(nèi)容而言,就是要“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顯然,這個作文題緊扣了這個原則,是一個關于“人生問題”的命題。相同的景點,對于不同游者,各有看法,各有取舍。由此推之,不同的人,由于社會閱歷、興趣愛好、文化素養(yǎng)、立場觀點的不同,對事物會有絕然不同的取舍與看法。高考作文命題有一些遵循的原則,就內(nèi)容而言,就是要“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顯然,這個作文題緊扣了這個原則,是一個關于“人生問題”的命題。相同的景點,對于不同游者,各有看法,各有取舍。由此推之,不同的人,由于社會閱歷、興趣愛好、文化素養(yǎng)、立場觀點的不同,對事物會有絕然不同的取舍與看法。高考作文命題有一些遵循的原則,就內(nèi)容而言,就是要“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顯然,這個作文題緊扣了這個原則,是一個關于“人生問題”的命題。相同的景點,對于不同游者,各有看法,各有取舍。由此推之,不同的人,由于社會閱歷、興趣愛好、文化素養(yǎng)、立場觀點的不同,對事物會有絕然不同的取舍與看法。這則材料包含的要素有:下山的人: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上山游客:有人留下,有人繼續(xù)風景:(山腳)流水潺潺,鳥語花香\

(山腰)古木森天,林靜山幽\

(山頂)云海茫茫,群山隱約下山的人的角度:不同的人對事物有不同的觀點與態(tài)度”上山游客的角度:“百聞不如一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只有不斷攀登,才能到達峰頂”等風景的角度:“無限風光在‘頂’峰”;立意角度分析比喻義、象征義,另辟蹊徑,探微入幽分析比喻義、象征義,另辟蹊徑,探微入幽1.人生的境界:“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是小景,——人生的最初境界;“古木參天,林靜山幽”是中景——人生的第二境界;“云海茫茫,群山隱約”是大景——人生的至高境界。

2.和王國維“治學的三種境界”對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學習如登山:“云海茫茫,群山隱約”的壯麗景色,只有不斷攀登,直達“山頂”才能領略得到。

4.“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p>

5.“實踐出真知”的哲學話題,化用毛澤東同志的名句“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吃一吃梨子”?!段墓獨v山川心神自明□趙鈺琛清朝名士錢泳曾道:治水不可妄意輕信人言,必得躬歷山川。如今,山川雖然依舊,但有時攀登卻被他人言語打斷,往往彷徨止步。而推至人生,亦是如此,只有躬歷山川,不為閑言所動,才能心神自明,達到更高境界。

山峰如同人生道路,陡峭未知,但又帶給我們獨一無二的風景。而無論鳥語花香,或者林靜山幽,聽信他人,望而卻步,總不會有太大成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正是在攀登一座別人所不能及的山峰。盡管在路途中,冷嘲熱諷和質(zhì)疑仿佛都在告訴他:“山上是不會有好風光的。”但他只是默默地轉(zhuǎn)身,把那些閑言碎語拋開,親自投入到試驗田中,親自體會探索的苦澀與甘甜?;ㄩ_花落數(shù)十載,汗撒汗流不回頭。就這樣,躬歷山川后的袁隆平,攀登上雜交水稻領域的高山之巔。他不僅僅看到那山頂上的美麗深沉之景,同時也讓自己心神明凈,從而讓自己不被名利沖昏頭腦,一心造福于人民。

而事實總沒有那么美好,人類對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恐懼由來已久,在心中不斷交織,于是不由得想探尋捷徑或者提前獲得信息。這固然無可厚非,正如人們打水時,想事先知道手中拿的是不是竹籃一樣,從而可以避免“一場空”的結(jié)局。但盲目聽從他人的經(jīng)驗,不親身經(jīng)歷,卻把別人的話當做明燈的人,即使有時暢行無阻,但依然不能明清真理,而在黑暗中舉步維艱?!靶●R過河”這一故事,恰恰告訴了我們這一道理。小馬過河時,問老牛和松鼠水深不深,老牛說水很淺,松鼠說水很深,但當它自己過河時才發(fā)現(xiàn)河水的深淺,其實和它們所說的都不一樣。人們對于未知的事物,也如同“小馬過河”一樣,親身經(jīng)歷比問詢他人,往往會得到更客觀和真實的感受。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固執(zhí)己見,任由別人的聲音隨風飄過。風過,雖然我們不能停下腳步,但它為我們帶來遠方的訊息,這讓我們更加靈活地面對未來,讓我們心神更加清醒。我們應該心懷感激?!拔覀兟犨^無數(shù)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彪娪啊逗髸o期》中有這樣一句話,但我覺得,我們聽過的無數(shù)道理,卻好不過這一生的經(jīng)歷。因為山川,只有躬歷攀登,才能心神自明;真理,只有親自探尋,才能發(fā)現(xiàn)其中奧秘;而人生,只有親身體會,才能懂得它的真諦。“不同”的風景□康乾一群人上山游玩,一路走來,面對同樣的層巒疊嶂、同樣的流水潺潺、同樣的云海茫茫,有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有人卻連聲嘆氣興趣索然。同樣的風景為何給人如此迥異的感受?“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碧K東坡一語道出觀景者產(chǎn)生不同看法的原因。

不同的人,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同一事物就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上山看風景,自然是“身在此山中”。有的人從這個角度看,有的人從那個角度看,自然就容易對風景好壞產(chǎn)生不同見解。不光是看風景,看其它事物何嘗不是如此?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些人看問題喜歡從常規(guī)角度出發(fā),有些人偏偏就愛反彈琵琶,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時還真難說誰對誰錯,只是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我們既要善于“求同”還應學會“存異”,盡力做到全面地看問題,發(fā)散思維,善于聯(lián)系,考慮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使自己的認識更加周全。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傾向和價值觀,也是造成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看法的重要原因。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對一個事物的看法。同樣是下大雨,杜工部所感受到的是“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蘇學士卻說“一蓑煙雨任平生”。杜甫顛沛流離,蘇軾屢遭貶謫,人生可謂都不得意。但杜甫自來沉郁頓挫、悲天憫人,便由自家漏雨想到千千萬萬勞苦大眾;蘇軾向來樂觀豁達,淋著雨卻不覺得狼狽。這,正如同樣是半杯水,悲觀的人感嘆只剩一半,樂觀的人卻驚喜還有一半。因此,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的確立和培養(yǎng)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看“不同”的風景時能做到勝固欣然敗亦不悲,這樣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和快樂。

我們對一種現(xiàn)象觀點和看法的形成,還很容易受到其他人觀點的影響。一年暑假,我去黃鶴樓游玩,之前很多人都說黃鶴樓沒什么可看的,很一般。我自己去了之后,感覺其從仰望角度看矗立雄偉,登頂處極目遠眺感覺很棒,還有遍及樓內(nèi)的歷代遺刻都是非常不錯的,但受他人之前所說的影響,總感覺還是提不起精神來。那群登山者自己上到山頂覺得風景好或不好,也可能受了其他登山人看法的影響。我們評判事物,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主見,不人云亦云,要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

風景“不同”,實由人之所感不同引起。原本是鳥語花香,卻可以成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闭^境由心生、景在心中。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敝灰闹杏忻谰?,就一定會美不勝收!

求同與存異□張朕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蓖蛔剑煌娜苏驹诓煌慕嵌瓤?,會看到相同或不同的形態(tài)。同一處風景,不同的人懷著不同的心境去欣賞,也會有相同或不同的印象。小而言之,由于游客與旅行團評價的同與不同,山上的景物才變得更加神秘,更富有韻味,因此更值得后來者去一探究竟。大而言之,將此推廣到社會文化,也正是此理。

同一種文化,在不同人的眼中可以呈現(xiàn)出相同的面貌,也可以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同時,可以得到相同的評價,也可以得到不同的評價。正是因為各地文化之間的同與不同,我們生活的社會才會如此豐富多彩。所以,求同存異,尊同尚異,應是我們對待各種優(yōu)秀文化的一種態(tài)度。

求同,就是要尋求文化間的共性,力求不同文化在傳播中人們可以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一本《老子》,它的基調(diào)是宣傳“無為”、“自然”的道家思想;一部《論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