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歷史必修Ⅱ人教新課標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_第1頁
2023年度歷史必修Ⅱ人教新課標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_第2頁
2023年度歷史必修Ⅱ人教新課標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_第3頁
2023年度歷史必修Ⅱ人教新課標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_第4頁
2023年度歷史必修Ⅱ人教新課標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頁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考點同步解讀1.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方式變化的主要階段特點〔1〕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這一階段社會生活方式最突出特點?!?〕20世紀50年代后〔新中國成立后〕,面貌煥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顯影響?!?〕20世紀80年代后〔改革開放后〕,變化迅速,科技在民眾生活中的影響不斷增加。2.淺談我國古代服飾的特點〔1〕樣式變化不大,寬松肥大,遮蓋了女性的曲線;反映了晚清時期,在封建倫理道德之下,人們的思想拘謹、保守、呆板?!?〕服飾和階級身份緊密相連,有著繁復的制度和規(guī)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會的等級森嚴,但也反映了當時的民族特色?!?〕是手工產(chǎn)品,歷代服飾既表達了我國古代手工業(yè)的開展水平。也反映我國的文明文化的歷程。3.西式服裝能夠被國人接受并得以流行的原因分析從穿著的角度來講,西裝適體、瀟灑;從中國社會政體的轉變角度看,是民國成立后剪發(fā)易服的產(chǎn)物。共和建立,剪除辮子,移風易俗成為時代潮流。剪發(fā)必然引起服飾的變化,因而剪發(fā)風行必然推動易服潮流的興起。民國成立后,清朝袍褂、補服等都已過時,滿式的鞋帽、衣飾已受到人們的厭棄。但是,在民國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裝尚未出現(xiàn),在易服的風氣中出現(xiàn)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傾向;從社會思潮的角度來看,民國初年服飾崇洋風氣受西化思潮的推動。民主共和的建立實質上是在制度層面學習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論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革命黨人長期在海外活動,接受西方文化較多。因而,當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會政治為原本進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為一時風氣,在都市社會興起一股西化思潮。核心素養(yǎng)聚焦1.通過上網(wǎng)查資料、社會調查等方式,課堂上通過材料學習法和觀察學習法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2.認識我國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是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認識進步的文明終將取代落后的習俗。3.運用歸納法,從衣食住社會風俗方面歸納近現(xiàn)代中國人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遷,并形成階段性特征的認識。如概括近現(xiàn)代中國百姓婚俗的變化的根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4.分析社會現(xiàn)象,要學會用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通過對本科內容的學習,要能夠認識到飲食結構的變化對人們交往方式的影響。5.注意比照改革開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6.學習本課可結合初中教材中有關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變化的知識理解本課的相關內容。認識到隨著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國的社會風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響;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中國的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重大歷史事件大大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理解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生活的變化深刻反映出社會的變化和開展。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1.結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國人們物質生活變化的具體表現(xiàn),并分析發(fā)生變化的原因。2.理解中國近代一些風俗習慣的進步,是人們追求進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現(xiàn)。3.掌握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xiàn),并分析其原因。過程與方法1.通過材料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歷史本質特征。2.通過歷史短劇表演,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歷史,加深對一些歷史現(xiàn)象的理解。3.引導學生從身邊事例中列舉一些社會現(xiàn)象并進行歸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覺到歷史就在身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jié)課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我國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是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確領導,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教學重點新中國的新生活新風氣。教學難點物質生活與風俗習慣變化的原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師:同學們都知道,趙本山和宋丹丹是我國著名的小品演員,他們合演的許多小品膾炙人口,深受大家喜愛。由他們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把全國男女老少樂翻了天。不知大家從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生:我感受到中國老百姓的物質生活和生活習慣在改革開放前后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師:確實如此。如果我們再把視野投射到一百年前,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社會生活相對于一百年前發(fā)生的變化更是巨大。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本單元的第1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來比照一下我們生活中的“今天〞與“昨天〞的變化。[推進新課]1.動亂中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合作探究:師:同學們都知道,孫中山先生是我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不知道有一種在中國流行一百多年的服裝款式與孫中山有著密切聯(lián)系。這一款式服裝叫什么?請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圖片。生:它就是中山裝,聽說它在我國改革開放前相當流行。師:不錯,這就是孫中山先生設計的中山裝。它與西裝、剪辮構成了20世紀初中國人社會生活中的主要潮流。當然這一潮流也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而是中國近代“斷發(fā)易服〞運動不斷開展的結果。下面,我們就來探究中國近代“斷發(fā)易服〞潮流的來龍去脈。材料一:中國最早赴美留學幼童,因為辮子,受到美國孩子嘲笑,紛紛剪辮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國,穿西服成為一大罪狀。——劉志琴?服飾變遷——非文本的社會思潮?材料二:……斷發(fā)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諱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強制漢人剃發(fā)留辮,又豈能在清廷的子孫中斷送這一祖制。然而正是斷發(fā)易服成為點燃人民群眾反清斗爭的火種?!敻锩拿^指向滿清統(tǒng)治的時候,斷發(fā)易服成為發(fā)動民眾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喚?!瓘V東省宣布獨立之時,老老少少爭先恐后剪掉辮子,一日有20余萬人,中山縣紛紛成立剪辮會,一直深入到農(nóng)村小城鎮(zhèn),剪辮子成為中國人的盛大節(jié)日?!獎⒅厩?服飾變遷——非文本的社會思潮?材料三:孫中山創(chuàng)制并帶頭穿著的立領、四袋式上裝,在辛亥革命后廣為流行。這種莊重大方而又頗具中國氣派的“中山裝〞在相當長時期內被認為是標準的中國男式禮服。師:從上述三那么材料中,大家能否歸納出一百多年前“斷發(fā)易服〞潮流的一些特點?生1:材料一說明“斷發(fā)易服〞的發(fā)生,是西方文明影響的結果,同時“斷發(fā)易服〞從一開始就包括剪辮子與穿西裝這兩個方面。再者“斷發(fā)易服〞剛興起之時,阻力很大。生2:材料二說明,“斷發(fā)易服〞潮流開展到20世紀初已成為人們參加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決意推翻清朝專制統(tǒng)治的象征,此時的“斷發(fā)易服〞不但具有文明、進步意義,還具有政治革命的含義。辛亥革命推動了這一文明生活方式的開展。生3:從材料三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不但西裝成為當時中國的流行服飾,而且中山裝也因其美觀、大方而越來越流行。這與孫中山先生首倡是分不開的。師:〔小結〕正如大家分析的那樣,近代中國“斷發(fā)易服〞的潮流有一個由小到大的開展過程。受西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影響,最早是一些通商城市的買辦和留美幼童穿西裝、剪辮子,這是“斷發(fā)易服〞的序幕,但這股新潮流受到當時舊勢力的極大阻撓。到20世紀初,著西裝、長袍和剪辮子的人越來越多。民主革命興起后,“斷發(fā)易服〞更是成為人們參加民主革命、追求進步文明的象征。辛亥革命后,中山裝迅速流行開來。至此,清朝國民穿寬大衣袍、腦后拖著長辮子的舊形象,已被民國時期人們穿大方簡潔的西裝、中山裝和旗袍的新形象所代替。生:老師,清朝人流行了兩百多年的剃發(fā)留辮的舊習俗為什么在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期突然被人們拋棄了呢?而一向被中國人稱為“夷〞的外國人的服裝——西服,為什么也在那時被許多中國人接受?師:〔方法提示〕剛剛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我們要明白無論是剪辮子還是穿西裝,都屬于生活方式范疇的內容,而生活方式的變化與當時社會經(jīng)濟和社會文化的變化是緊密相連的。順著這個思路,大家想一想,19世紀中國社會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探究路徑參考:生1: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外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西方殖民者給中國的通商城市帶來了建立在近代科技開展根底上的生活方式。如在電影?日出??金粉世家?中,我們就看到舊上海租界里有留聲機、自鳴鐘、霓虹燈、西式轎車、電報、西式餐廳、舞廳、銀行和操各種語言的多種膚色的外國人,這對閉關鎖國的清朝人僵化的生活方式影響很大。生2:19世紀中后期,中國近代工商業(yè)開始興起。隨著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開展,一些與城市工商業(yè)開展相配套的城市根底設施興起了,它包括電燈照明、火車運輸、自來水供給和寬闊的馬路等。這些根底設施的出現(xiàn),勢必影響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打破市民多年來舊的生活習慣。生3:隨著社會上興起了越來越多的新行業(yè),一些追求文明和民主的知識分子開始呼吁人們拋棄原來的生活陋習,號召人們剪辮子、穿西裝。他們成為新生活方式的首倡者。后來,人們更是把“斷發(fā)易服〞與推翻清朝專制統(tǒng)治的民主革命聯(lián)系在一起。師:大家的分析再次說明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社會經(jīng)濟變化的反映。當近代人們的衣著發(fā)生變化后,人們的飲食、居住是否也有變化呢?請大家根據(jù)大屏幕上的材料思考這一問題。材料一:本號不惜工本、置有外國機器,聘請旁通泰西化學餅師,選買上等洋面,精制各式面包、餅食,各樣罐頭、餅干,已蒙遠近貴客光臨?!裨俑倪M,以西式餅之材料制造中秋月餅,不獨適口,而且把戲新奇。——?大公報?上廣告?新式中秋月餅?〔1906年9月9日〕材料二:在當時上海新建的建筑群中,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西方各種建筑流派與各個時期的建筑樣式的影子,有的簡直是復本,實為世界建筑史上罕見。這一時期,在上海城市建筑的風格上,英國式、希臘式、西班牙式、法國式、俄國式、美國芝加哥學派式、日本式等互相滲透,一方面反映了上海建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的烙印,另一方面客觀上凸現(xiàn)了世界文明包括建筑文明的共識、互融的走勢?!愛凭?在世界博覽中凸現(xiàn)城市文明?生1:根據(jù)材料一可知,西方人飲食中的面包、罐頭和餅干等食品,在近代也輸入到中國,這說明西方人的飲食結構和習慣也開始影響中國。生2:材料二說明,西方殖民者在上海這些通商城市建造大量西式住宅,使得上海出現(xiàn)許多風格各異的萬國建筑。從一些反映上海風情的電視片中,我了解到這些建筑根本聚集在上海外灘。師:從以上兩那么材料中,同學們清晰地感受到近代中國大城市中人們吃與住兩個方面的新氣象。但是我提醒大家注意,能夠吃西餐、住花園別墅的只是一些買辦、資本家、高官顯貴和西方殖民者,而一般市民是沒有經(jīng)濟條件去享受這些高消費的。至于廣闊的農(nóng)村,那么仍然生活在貧窮和落后之中。生:〔一位女同學〕老師,我知道我國古代有一個婦女纏足的陳規(guī)。既然在20世紀前后,有人呼吁男人剪辮子,不知是否有人號召廣闊婦女不要纏足?師:〔微笑〕看來,你的女權意識較強,我們下面就觀看一個小品,了解一下民國時期的新風氣?!矚v史短劇表演〕劇名:民國初年一對戀人的“悄悄話〞。扮演者:一位男同學扮演穿中山裝的男青年,一位女同學扮演穿學生裙的女青年。背景:1912年9月的某個夜晚,一對戀人在一家咖啡館邊品嘗著咖啡,一邊談論著他們未來的婚事?!捕嗝襟w播放短劇〕男:親愛的,你母親在我們辦婚事時會要多少聘禮呢?女:親愛的,你不用擔憂?,F(xiàn)在是民國,一切都變了,我父母親也變得開明了。你想想,自從我們交往以來,我父母親干預過我們的關系嗎?沒有。他們也反對原來男女婚嫁要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舊俗。前天,我母親還跟我說,我們倆的婚事要新事新辦,不講排場,要講文明。男:你這么一說,我倒想起來了,你沒有纏腳,這就說明我未來的岳父母開明了。既然如此,舉行婚禮那天,我也就不必向岳父母行跪拜之禮了,向他們三鞠躬就可以。對于那天來參加婚禮的嘉賓,但凡年輕的,我就與他握手;但凡年紀大的,我就對他鞠躬,以示歡送。女:是啊,現(xiàn)在啊,握手、鞠躬成為最流行的禮節(jié)了。我們學校老師現(xiàn)在遇上校長,也是一邊握手,一邊稱呼他為先生,以前都是稱呼他為“大人〞的。男:還有,就是婚事的日期,是定在國慶那天,還是元旦那天呢?女:這個,我要征求我父母的意見,看他們覺得哪一天方便就選哪一天。男:好,到那一天,我換上西裝,你換上旗袍,我們一起到照相館照一張結婚照。女:親愛的,太好了,就按你說的辦吧。師:從以上的短劇中,你覺得民國時期風俗習慣相對于后來有什么變化?生1:在民國時期,我國傳統(tǒng)婚姻習俗被打破,婚姻自由,舉辦文明婚禮,逐漸成為城市中許多青年男女的選擇。生2:在民國時期,社交禮儀也日益平等化、群眾化和民主化。清朝時帶封建等級意義的舊禮儀被廢除。生3:婦女的社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婦女不纏足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生4:民國時期“斷發(fā)易服〞已成為不可阻擋的社會潮流。師:同學們所說的以上人們生活習俗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生:這一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第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影響;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這是當時人們崇尚新禮儀、追求新風氣的重要原因。師:〔過渡〕盡管在20世紀初,近代中國一些通商城市的物質生活和風俗習慣相對于原來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但在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風俗習慣更是發(fā)生了史無前例的變化。下面,我們好好地考察一下這一變化的種種表現(xiàn)。2.新中國的新生活新風氣想想議議:師:同學們都知道,人們上街買東西,只要有錢就行。但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老百姓上街買米、買油,除了口袋里要有錢外,還得要有一種由國家統(tǒng)一發(fā)放的購物票證,否那么就買不到東西。當然,這一票證現(xiàn)在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舞臺。大家請看大屏幕上的三幅歷史圖片,這就是當時每家每戶都有的購物票證。師:請大家想一想,國家當時為什么要發(fā)放這些購物票證呢?為什么現(xiàn)在我們購物時又不用這些票證呢?生1:據(jù)我所知,這些票證主要適用于當時城鎮(zhèn)有商品糧戶口的居民。由于當時城鎮(zhèn)人口急劇膨脹,使得商品糧的需求量迅速增長,而其時國家的糧食產(chǎn)量有限,于是,國家就對糧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糧油需求迅猛增長,另一方面保證人民物質生活的根本需要。生2:改革開放后,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極大提高,我國糧食產(chǎn)量大幅度增加,糧、棉、油完全可以滿足廣闊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經(jīng)沒有必要用糧票、油票和布票來限制人們的需求,所以到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廢除了這些購物票證。到1987年,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根本上解決了。師:你們兩人的分析很有道理,大屏幕上的材料可以證明你們的觀點?!?949年中國糧食總產(chǎn)量為11320萬噸,1980年為32055.5萬噸,2023年為50838.6萬噸,50年增長了4.49倍,與此同時人口增長了2.4倍,糧食增長超過了人口的增長?!畋?中國的人口、食物、知識與制度?師: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不但根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下面,我請同學們以自己的所見所聞列舉現(xiàn)在我國人民在吃、穿、住三方面的新氣象。生1:我說吃的方面?,F(xiàn)在人們不但吃得飽,而且吃得好。餐桌上除了有魚、肉、雞、鴨以外,還有海鮮、牛奶、野味等。人們在吃的方面越來越講究了,喜歡吃有營養(yǎng)、無污染的綠色食品,肥胖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各種各樣的飯店、餐廳和小吃店變著把戲招攬顧客,出現(xiàn)了美食節(jié)和美食電視比賽等飲食文化活動。生2:我談一下穿的方面?,F(xiàn)在的服裝是色彩鮮艷、款式多樣,什么牛仔服、休閑服、西裝、T恤衫、晚禮服,真是不勝枚舉。每年服裝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斷改變,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遠領導著時裝新潮流。模特表演、模特廣告和模特大賽已成為人們穿著方面不可缺少的內容。生3:住的方面變化也很大。我記得唐朝大詩人杜甫曾說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的愿望在當今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原來農(nóng)村有草房,大多是平房,現(xiàn)在人們都蓋起了小樓房。我家住的就二層的樓房。在城鎮(zhèn),一座座高樓大廈在不斷崛起,電視上經(jīng)常報道國家通過實施“安居工程〞,為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經(jīng)濟適用房,人們的居住條件相對于以前有了相當大的改善。師:〔小結〕現(xiàn)在,我根據(jù)大家對吃、穿、住的描述,把我國人民現(xiàn)階段這三個方面情況進行歸納和概括。第一,我國老百姓現(xiàn)在不但吃得飽,而且吃得好。市場上魚、肉、蛋、蔬菜供給豐富,人們餐桌上食物品種繁多,膳食結構日趨合理。許多人越來越講究營養(yǎng),我國人民的飲食水平明顯提高。由此使得我國餐飲業(yè)飛速開展,在我國效勞業(yè)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現(xiàn)在人們衣著從“文化大革命〞時的清一色“灰藍黑〞走向顏色鮮艷、款式多樣化,求新、求美,追求人性化已成為我國年輕人衣著的重要特點。時尚化、品牌化、多樣化已成為我國服裝業(yè)的開展潮流,模特進行時裝表演已屢見不鮮,成為我國服裝行業(yè)中不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