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人工智能初步》及《信息技術新課程過程性評價策略與方法》的總結_第1頁
學習《人工智能初步》及《信息技術新課程過程性評價策略與方法》的總結_第2頁
學習《人工智能初步》及《信息技術新課程過程性評價策略與方法》的總結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習《人工智能初步》及《信息技術新課程過程性評價策略與方法》的總結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對“人工智能初步”及“信息技術新課程過程性評價策略與方法”兩門課程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現將這兩門課程的學習做以下總結,望老師點評。首先淺談一下“人工智能初步”這門課程。人工智能技術是當前信息技術發(fā)展的熱點之一,是一門研究運用計算機模擬和延伸人腦功能的綜合性學科。“人工智能初步”部分強調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的雙重建構,是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繼續(xù),是支持個性發(fā)展的平臺。通過本模塊的教學,重點讓學生能描述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學會使用一種人工智能語言解決簡單問題,把握其基本特點;能利用簡易的專家系統外殼開發(fā)簡單的專家系統;知道人工智能對人類學習、生活的影響;通過感受人工智能技術的豐富魅力,增強對信息技術發(fā)展前景的向往和對未來生活的追求。本模塊的難點在于用人工智能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高中人工智能課程目標的基本點是了解和體驗,在教學中,應根據高中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和本學科的特點組織教學內容,選擇那些與學生們學習、生活關系密切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人工智能實際應用問題作為案例展開教學。人工智能初步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其最基本的工具——人工智能語言的介紹是不可缺少的,但必須考慮中學生的特點安排教學,只介紹它的主要特征和最為簡單的應用方法。例如,了解一種常用的人工智能語言(如Prolog),能用遞歸方法編寫簡單程序求解問題等。在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必須充分發(fā)揮網上信息資源和網上軟件資源的作用。例如,利用相應的網站可以在線(Online)進行專家系統、符號運算、機器翻譯等內容的教學與實驗,直接通過Internet運行各種應用軟件,既可節(jié)約大量的軟件購置成本,又可降低應用軟件安裝與維護的技術難度。接下來淺談一下“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過程性評價策略與方法”這門課程。信息技術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有五個:評價、課堂、設計、資源和環(huán)境。經過多年一線的研究和實踐,我探索了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各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提出包括:教學環(huán)境、教學資源、教學設計、課堂組織與管理、過程性教學評價五個子模塊的整體教學模式。這里主要介紹其中的過程性教學評價。目前的信息技術課堂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課堂效率低,目標難于達成;學生興趣低,缺少主動性;教師難于控制課堂秩序等。造成信息技術課效率低下的原因很多,比如環(huán)境設計不到位、教學設計不充分,但最關鍵的原因是缺少對學習恰當及時的評價反饋,學生學的怎麼樣,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當前的信息技術課在這方面是缺失的,過程性評價一直是信息技術學科的弱項。課前展示幾個學生的作品,并不是面向全體學生,這不能稱之為評價。評價應該是公平公正的,個別學生的作品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在沒有看完全部作品之前的展示,對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而言是不公平的。有的老師選擇學生代表來評價學生作品,但學生代表不能代替老師。缺少了過程性評價,備課的再充分、課堂組織的再好,教學也不能稱其為教學。信息技術過程評價的內容。形式上的自評或互評起不到多大作用,要從根本上進行評價。高中信息技術課要評價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信息素養(yǎng)包括三部分,一是信息意識,有沒有捕捉信息的敏感度,對信息技術運用的意識,遇到問題時,能不能想到以信息技術的工具來處理。這種意識需要長期培養(yǎng),貫穿于整個課程中。二是信息能力,想到用信息技術,會不會運用,能不能用好。這里包含了大量信息技術原理和工具的恰當選擇。三是信息道德,在運用信息技術時,是不是符合信息技術的規(guī)范,合法合理的來運用。怎樣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是需要一定策略的。因此,在信息技術課上,評什么是關鍵,忽略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形式性評價應該避免。要讓學生能夠通過切合實際、有挑戰(zhàn)的課后作業(yè)來檢查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達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目前來說,絕大多數教材的課后作業(yè)在質和量上都不能達成這些目標,尤其是如何檢測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成為過程性評價中的難點。怎樣評才能評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個課題需要教師長期的研究。信息技術過程性評價的策略。信息技術學科有一個與任何學科不同的特點:不能留課外實踐作業(yè),必須把其他學科作為課后鞏固的作業(yè)放在課堂上來。講新課和鞏固舊知識都集中到課上。這樣必須重新組織課堂,設計符合信息技術本身特點的課堂教學及與它相適應的過程性教學模式。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來說,學生只有通過親自動手實踐才能真正掌握所學內容,才能提升其信息素養(yǎng)。因此要將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實踐,即課后鞏固作業(yè)不能少。也就是說,信息技術學科要在課上做作業(yè),完成其它學科在課后完成的鞏固環(huán)節(jié)。這也注定了信息技術學科不能像其它學科那樣,理解、練習、鞏固;我們必須有符合自己學科特點的課堂,即把作業(yè)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搬到課堂上,這樣就需要重組課堂。為了使課堂高效,我將信息技術課堂分為兩部分:學習新內容+完成實踐作業(yè),時間為在1:2。這就要求所設計的作業(yè)有一定強度和難度。每個模塊針對不同教學內容為設計10-15個實踐作業(yè),每個用時60分鐘。實踐作業(yè)采取成就性評價,要求應用當堂所學內容創(chuàng)設并解決實際問題,開放主題,只提出實踐上的要求,配以評價量規(guī),依據評價量規(guī)對每一個學生的作業(yè)進行評價。信息技術過程性評價的方法。1.針對不同內容設計成就性實踐作業(yè)。2.針對每個實踐內容設計評價量規(guī)。3.課后依據量規(guī)評價每個學生的作業(yè)。4.網上及時反饋評價結果并進行激勵。過程性評價遵循八個原則:及時、明確有效、針對性強、具體明確、頻繁、公正公平、積極、面向全體,遵循這些原則作為評價量規(guī)。這樣的評價,強調的是發(fā)現并解決“能夠應用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挑戰(zhàn)的是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信息意識,錘煉的是學生的信息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的是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經歷。開放的主題還可以讓學生隨時遭遇信息道德問題,長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