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高考一輪復習 五年高考沖刺十二_第1頁
高中歷史高考一輪復習 五年高考沖刺十二_第2頁
高中歷史高考一輪復習 五年高考沖刺十二_第3頁
高中歷史高考一輪復習 五年高考沖刺十二_第4頁
高中歷史高考一輪復習 五年高考沖刺十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二十二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考點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1.(2023·北京文綜,16)太平天國提倡“剪辮蓄發(fā)”,認為當時人的發(fā)飾“壞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間,革命黨人認為“欲除滿清之藩籬,必先去滿清之形狀”,提倡“剪辮易服”。二者均希望通過變革發(fā)飾()A.與西方文明相對接 B.號召推翻清朝統(tǒng)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解析太平天國提倡“剪辮蓄發(fā)”的目的是因為當時人的發(fā)飾“壞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這具有號召推翻滿清統(tǒng)治的作用;其次是分析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欲除滿清之藩籬,必先去滿清之形狀”,也是為了推翻清朝統(tǒng)治,故選B項。A、C項與太平天國運動不相符;D項與辛亥革命不相符,均排除。答案B2.(2023·北京文綜,19)以下是四幅新中國不同時期的宣傳畫。按畫中主題體現(xiàn)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解析四幅弄清楚圖片及其文字說明反映的歷史事件和時代背景為:①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②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樣板戲,③反映的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④反映的是1997年香港回歸,按照時間先后排序故應為③①②④,故選C項。答案C3.(2023·課標全國Ⅱ,28)1892年,維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設議院、改試令,必自易西服始”??涤袨樵谧嘧h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維新派如此重視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營造改制的社會氛圍C.中國需改變對外形象D.長袍馬褂代表了守舊勢力解析從材料信息看,宋恕認為“易西服”是“更官制、設議院、改試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營造改制的社會氛圍,B項正確。作者旨在強調“易服”與變革之間的關系,A、C兩項與此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說明長袍馬褂代表了守舊勢力,排除D項。答案B4.(2023·安徽文綜,13)1912年4月22日《申報》刊載《西裝嘆》:“更有西裝新少年,短衣窄袖嬌自憐。足踏黃革履,鼻架金絲邊。自詡開通世莫敵,愛皮西地口頭禪。醉心爭購舶來品,金錢浪擲輕利權?!边@表明()A.國人對西方文化認識過于膚淺B.著西裝已成為當時普遍現(xiàn)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為都市主流D.大眾傳媒理性看待社會時尚解析由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更有西裝新少年,短衣窄袖嬌自憐”和“醉心爭購舶來品,金銀浪擲輕利權”表明了《申報》作為大眾傳媒對社會時尚的理性看待,D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片面,B項錯在“普遍”,C項錯在“主流”。故答案為D項。答案D5.(2023·江蘇單科,6)下面漫畫《發(fā)辮之將來》從本質上表明,當時社會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風尚 B.刻意保存?zhèn)鹘y(tǒng)精華C.舊有觀念根深蒂固 D.主動破除國人陋俗解析由漫畫提供的信息,社會上某些人只剪辮梢(“崇尚西法”),不剪辮根(“保存國粹”),期望“發(fā)辮之將來”去梢不去根,說明這些人傳統(tǒng)舊觀念根深蒂固,故答案為C項。A項僅反映漫畫部分信息;B項錯在“刻意保存”;D項說法不符合漫畫主旨。答案C6.(2023·北京文綜,17)下圖是民國時期描繪北京社會生活的風俗畫。畫中最能反映近代社會生活變革的有()①墻上畫作的風格②人物的發(fā)型③照明手段④飲食方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本題屬于組合型選擇題。墻上畫作的風格仍然是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畫,故①錯誤;畫中一些人物已經(jīng)剪去發(fā)辮,反映出辛亥革命對民眾發(fā)型的影響,故②正確;畫中已經(jīng)開始利用電燈照明,反映出工業(yè)革命推動了中國照明手段的變革,故③正確;畫中人物仍然使用筷子,飲食方式仍然是傳統(tǒng)中式飲食,故④錯誤。故答案為B項。答案B7.(2023·浙江文綜,16)從甲圖到乙圖,表明()A.先進習俗必然取代落后習俗B.某些生活習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C.專制王朝由強大走向敗落的歷史命運D.專制與民主的斗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解析抓住題干限定信息“表明”。甲圖清初政府官兵強迫漢人仿照滿人習慣剃發(fā),是清朝專制的表現(xiàn);乙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民國軍人監(jiān)督男子剪辮;由剃發(fā)蓄辮到男子剪辮,此習俗的改變是一定時期政治狀況的反映,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故答案為B項。A項太絕對。C項不正確,民國已非專制王朝。D項未體現(xiàn)。故排除A、C、D三項。答案B8.(2023·福建文綜,15)旗袍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城市女性的時尚著裝。其社會原因是()A.西式服飾傳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華民國建立,人們思想觀念變化C.城市化進程中,女性開始引領時尚D.旗袍典雅大方,體現(xiàn)女性的曲線美解析解答本題關鍵把握住題干的關鍵信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原因”,旗袍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能夠成為中國城市女性的時尚著裝,其社會原因是辛亥革命后,人們的思想觀念發(fā)生變化,故B項正確。A項錯在“完全西化”,C項材料中無體現(xiàn),D項不是社會原因。故答案為B項。答案B9.(2023·山東基能,28)人們的穿著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西裝開始成為社會時尚是在()A.新中國成立初期 B.“大躍進”時期C.“文化大革命”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解析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衣著與政治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中山裝和以列寧裝、連衣裙為特征的蘇式服裝成為人們的普遍選擇。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眾服飾的式樣和顏色趨于單調,軍裝和“干部服”盛行。改革開放以后,西裝成為男士在正式場合首選的服裝。故A、B、C三項不正確,D項符合題意。答案D10.(2023·浙江文綜,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報》一則某商行售賣“外國雜貨”的廣告云:新到什錦餅干、酸果、洋醋、呂宋煙、白蘭地、小面鏡仔、東洋竹籃仔等。這反映出()A.社會經(jīng)濟結構的變動 B.國人辦報事業(yè)的發(fā)展C.物質生活時尚的變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社會經(jīng)濟結構的變動主要表現(xiàn)為自然經(jīng)濟的解體和近代企業(yè)的產生,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A項;B項不是材料體現(xiàn)的主旨;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說法過于絕對,在偏遠封閉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影響很小,排除D項。報紙內容反映出外國的商品出現(xiàn)在中國市場上,引發(fā)國人物質生活時尚的變化,故C項符合題意。答案C11.(2023·江蘇單科,7)右圖為民國年間天津同升和帽莊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廣告。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該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輸入②中國社會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③廣告主要宣傳了博士帽的實用功能④帽式的差異體現(xiàn)出男尊女卑的觀念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觀察廣告圖,從圖中文字“新發(fā)明的最時髦男女博士帽”,可知中國社會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中國仿制西式帽,反映出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輸入,故①②符合題意;廣告并未宣傳博士帽的實用功能,帽式的差異體現(xiàn)了性別美觀的差異,并沒有體現(xiàn)出男尊女卑的觀念,排除③④,答案為B。答案B12.(2023·課標全國Ⅱ,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2023年我國部分節(jié)假日一覽表年份法定假日天數(shù)節(jié)假日1950199520002023元旦1111春節(jié)3333勞動節(jié)1131國慶節(jié)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節(jié)---1端午節(jié)---1中秋節(jié)---1上表能夠反映我國節(jié)假日變化的多種趨勢。指出其中一種變化趨勢并說明形成的歷史原因。解析本題具有開放性,解答關鍵是觀察圖中我國部分節(jié)假日變化的趨勢,任選其中一個變化趨勢,結合影響借節(jié)日變化的因素,聯(lián)系中國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中國現(xiàn)代社會生活變遷等有關知識分析說明論證影響變化趨勢的原因。史論結合,有論有據(jù),觀點明確,論證充分。答案評分說明:正確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種變化趨勢,如法定假日總天數(shù)從少到多;成為法定假日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種類增多;小長假出現(xiàn)和增多等,根據(jù)史實對變化趨勢的原因說明充分恰當。示例:趨勢:改革開放后法定假日總天數(shù)從少到多。原因:實行改革開放,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休閑娛樂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為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種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示例”只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答案。)13.(2023·廣東文綜,38)(節(jié)選)課程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變遷。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二課程設置是學校教育制度(學制)的重要內容,在中國近代學制中,與經(jīng)學相關的中小學課程設置經(jīng)歷了如下變化:癸卯學制1904年頒布讀經(jīng)講經(jīng)課和修身課(講授倫理道德)只是必修課程中的兩門,但份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學制1912~1913年頒布取消讀經(jīng)講經(jīng)課壬戊學制1915年開始醞釀,1922年頒布修身課改為公民課——據(jù)《中國近代學制史料》(2)材料二中“讀經(jīng)講經(jīng)課”講授的是哪個學派的經(jīng)典?經(jīng)學在明清時期備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3)結合材料二,說明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變遷。(要求:信息的提取準確,調動和運用知識合理,邏輯清晰。)解析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所學知識直接回答;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程朱理學是當時儒學的主流、宋明理學對儒學的新發(fā)展有利于維護封建專制角度闡述。第(3)問,注意三個學制的時間,即1904年、1912~1913年、1915~1922年,結合材料直接概括社會變遷教育的變遷現(xiàn)象,結合所學知識和表格中課程設置的變化進行闡述。答案(2)儒家。宋明時期理學有了新發(fā)展,“存天理、滅人欲”,有利于維護封建的專制統(tǒng)治。朱熹做《四書章句集成》,成為科舉考試的教科書。(3)變遷:近代教育的發(fā)展。思想解放,民權意識覺醒。教學課程的設置中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地位逐漸下降并取消,改為能體現(xiàn)民權意識的公民課。14.(2023·天津文綜,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明清時期,形成了一個積累大量財富的商人群體——淮揚鹽商??登觊g,“奢靡風習創(chuàng)于鹽商,而操他業(yè)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揚州地區(qū)物質繁榮、名流薈萃,周邊乃至全國都追慕揚州,以至“作事軒昂,向曰‘揚氣’……盡事奢華也”?!幾詫O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國人的時髦打扮已變成“短衫窄褲,頭戴小草帽,口銜煙卷,時辰表鏈,特掛胸前”。甲午戰(zhàn)爭前,即便是內地甚至某些鄉(xiāng)村,日用洋貨也有所流行。洋貨成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揚氣”“今則竟曰‘洋氣’了”?!幾詫O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材料三20世紀末,中國百姓生活中,電話從“搖著打”到“走著打”,汽車從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飾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可供選擇的服飾多了。將服飾產品打造成國內甚至國際品牌,成了眾多服飾廠家的經(jīng)營訴求。世界服飾藝術中的中國元素也得到更多體現(xiàn)?!幾試啦椤?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史》等(1)閱讀材料一,回答何謂“揚氣”。它的出現(xiàn)對思想觀念有何影響?(2)材料二中的“洋氣”是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從“揚氣”變?yōu)椤把髿狻钡脑颉?3)對比材料二與材料三,分析中國人在對外態(tài)度上有何進步。(4)綜上,你認為影響社會生活風尚的因素有哪些?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一的信息可概括出答案;第二小問,從奢侈生活風氣對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沖擊來分析即可。第(2)問,第一小問,從材料二中“租界里中國人的時髦打扮”和“洋貨成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等信息來歸納即可;第二小問,抓住材料二中信息,聯(lián)系所學知識,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角度進行歸納。第(3)問,結合時代特征,從材料二中可以看出19世紀后期,而材料三中的信息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積極主動學習并融入世界。第(4)問,從材料一中以及材料三中西方列強的侵略導致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可歸納出外來影響。答案(1)揚氣:始創(chuàng)于揚州鹽商的一種奢靡生活風氣。影響:沖擊了儒家的正統(tǒng)思想;傳統(tǒng)的儉樸觀念發(fā)生變化。(2)洋氣:西方式生活時尚。原因:西方列強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輸入,西方文化的影響。(3)進步:19世紀后期,中國人被動接受西方文化和簡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之后,中國人積極主動地學習并融入世界。(4)因素:時代特征;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外來影響。15.(2023·山東文綜,38)某歷史興趣小組以“20世紀初中國的社會發(fā)展與女性解放”為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研究過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關結論。材料甲:下圖為興趣小組根據(jù)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中統(tǒng)計的歷代節(jié)婦烈女人數(shù)繪制的柱狀圖。乙:摘編自董天野等根據(jù)巴金小說《家》繪制的同名連環(huán)畫中的一組畫面。畫面中的故事發(fā)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覺慧和丫環(huán)鳴鳳。丙:摘編自1919年末長沙《大公報》的一則報道。李欣淑幼年時,父為其訂了親,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準備叫她守“望門寡”。李欣淑在女校念過書,不滿這種包辦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讀。她說:“我于今決計尊重我個人的人格,積極的和環(huán)境奮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進?!苯Y論:①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新舊交織,保守與進步共存。②社會進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1)研究該課題時,興趣小組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2)據(jù)材料乙、丙,概括指出興趣小組得出結論①的依據(jù)(舉一例說明即可)。(3)使用材料乙、丙進行課題研究時,興趣小組應該優(yōu)先選擇哪則材料?說明理由。(4)據(jù)材料丙并結合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對結論②加以闡述。解析本題為混合型材料題,既有圖表材料,又有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要準確把握其中的關鍵信息和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第(1)問,研究材料甲是為了讓歷史研究有連續(xù)性和對比性。第(2)問,從思想的保守和進步兩個方面的表現(xiàn)來分析,乙中“少爺”的稱呼、“高老太爺?shù)拿睢焙捅懈改赴k婚姻都是思想守舊的表現(xiàn);乙中覺慧要娶丫環(huán)鳴鳳為妻和丙中李欣淑反抗父母出走都是追求自由平等新思想的表現(xiàn)。選一例說明即可。第(3)問,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選用材料要優(yōu)先選擇真實性、可靠性強的材料。第(4)問,20世紀初推動社會進步的最重大的歷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方面作答。答案(1)材料甲反映出歷代統(tǒng)治者特別是明清統(tǒng)治者都重視對節(jié)婦烈女的宣傳褒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中國婦女受禮教壓迫的狀況;研究材料甲能夠了解古代婦女的社會地位及其成因,為探討20世紀初中國婦女地位的變化提供比較研究的視角。(2)考生作答時應結合具體事實進行概括歸納,準確說明事實與結論①的關系。舉一例說明即可。如:覺慧反對鳴鳳叫自己少爺,希望娶鳴鳳為妻等,反映出當時出現(xiàn)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李欣淑的父母包辦其婚姻等,說明當時封建禮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們的守舊和社會的保守。(3)材料丙。材料丙是當時的新聞報道,相對較為真實,史料價值較高;材料乙是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但有藝術加工成分,使用時應與其他史料印證。(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對包辦婚姻及與封建家庭的斗爭等行為是20世紀初中國女性解放的縮影。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正發(fā)生著深刻變化。經(jīng)濟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為反封建斗爭和社會進步奠定了物質基礎,讓更多婦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實現(xiàn)經(jīng)濟獨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傳播了新觀念、新思想,促進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發(fā)展,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對民主、科學的弘揚,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動力。上述史實表明,反對專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進步成為時代主題,這一切為女性解放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前提條件??键c二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和大眾傳媒的發(fā)展1.(2023·課標全國Ⅰ,30)20世紀20年代,上海成為中國電影的制作中心,當時在上海放映的各種影片中,外國片與國產片比例約為2∶1;而在北京和天津,這一比例高達5∶1甚至6∶1。上海與京津放映中外電影比例不同,能夠說明這一現(xiàn)象的應是()A.外國電影的制作水平較高B.京津民眾對外來事物更具熱情C.中國電影拷貝流通稅費重D.上海民眾的社會心態(tài)更為開放解析本題以上海與內地電影放映對比為切入點,實際考查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相關史實,難度較大。材料顯示京津內地放映的國產片要比作為中國電影制作中心的上海少很多,不是因為京津民眾對外來事物更熱情,而是因為國產影片拷貝難以流通到內地,故排除B項,A、D兩項題干無從體現(xiàn),故答案為C項。答案C2.(2023·浙江文綜,17)右圖是20世紀初某報截圖,它不能作為直接史料來說明()A.出版業(yè)的發(fā)展B.廣告業(yè)的進步C.婚姻禮俗之變遷D.世界文明之演進解析本題是否定式選擇題。由圖片及題干文字信息可知,圖片以圖證史,該史料可以作為說明中國近代出版業(yè)的發(fā)展、廣告業(yè)的進步、婚姻禮俗之變遷的第一手資料,但不能說明世界文明之演進。故答案為D項。答案D3.(2023·浙江文綜,20)某《英漢辭典》在解釋“bus”時,列出的義項有①公共汽車②火箭的一級③火車車廂④公共馬車。如果按照歷史上這些含義出現(xiàn)的先后來編寫辭條,那么正確的排序應當是()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解析結合所學可知,馬車是傳統(tǒng)社會的主要交通工具,火車、汽車分別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出現(xiàn)的新式交通工具,火箭是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成就,故正確的排序應該是④③①②。故答案為D項。答案D4.(2023·浙江文綜,18)據(jù)《中國近代報刊史》,《時務報》初創(chuàng)時,每期只銷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達到13000份,最多時銷達17000份,創(chuàng)造了當時國內報紙發(fā)行量的最高記錄。這一現(xiàn)象說明()A.通俗性報刊廣受普通民眾歡迎B.《時務報》開創(chuàng)了國人辦報的先例C.維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開啟民智D.國人所辦的報紙市場需求極大解析新文化運動時才首倡白話文,故維新派創(chuàng)辦的《時務報》不是通俗性報刊,而是文言政論性報刊,A錯;早在19世紀70年代,國人就已開始辦報,而《時務報》在1896年創(chuàng)辦于上海,B錯;當時中國報刊剛起步,國人需求量有限,D錯。答案C5.(2023·江蘇單科,6)1909年,《京華百二竹枝詞》曰:“報紙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漸開通。眼前報館如林立,不見‘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為當時報紙名稱)?!边@一描述表明()A.報紙宣傳成為變革根本動力B.描述者倡導報紙產業(yè)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報紙的教化功能D.報紙輿論受到專制政府控制解析竹枝詞前兩句認為報紙能夠開啟民智,功勞很大,說明描述者肯定報紙的教化功能,故C項正確。A項夸大了報紙的宣傳作用。竹枝詞只強調報館林立,并不能說明其倡導報紙產業(yè)多元化,故B項錯誤。D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xiàn)。答案C6.(2023·四川文綜,14)(節(jié)選)歷史敘述、歷史解釋和歷史評價是歷史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二材料三將零散而混亂的過去信息整理成有條理的歷史知識是歷史解釋的基本任務;探討因果是歷史解釋的重要形式?!獡?jù)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yǎng)和技藝》(2)根據(jù)材料三對歷史解釋的認識,結合所學知識解釋材料二所示近代中國新事物的出現(xiàn)。解析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三的要求,把圖示中的“新事物”按所學“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變遷”的內容分類即可;第二小問,實際就是闡明這些新事物出現(xiàn)在近代中國的原因。答案(2)整理:材料二所示新事物具體表現(xiàn)在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變遷、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等幾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因果: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先進的西方工業(yè)文明對傳統(tǒng)中華文明的沖擊;部分先進的中國人倡導向西方學習和社會變革運動的影響。這些新事物的出現(xiàn),促進了人們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變化。7.(2023·北京文綜,37)(節(jié)選)計時——記時——紀史材料二1874年法國傳教士在上海徐家匯建立了觀測臺,19世紀80年代這一觀測臺利用上海法租界內的信號塔開始報告正午時刻,為外國船只服務。這一時間標準被稱為“海岸時”。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控制下的清朝海關采用“海岸時”,使用的是東經(jīng)120°的時刻。此后“海岸時”逐漸被鐵路、航運、郵政、電報等行業(yè)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鐵路沿線和長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將全國劃分為5個時區(qū),1927年將北京時定為標準時。1929年國民政府以南京時為標準時,每天通過電報和廣播發(fā)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車站、碼頭、銀行、機關及市區(qū)街道多設標準鐘。與此同時,汽笛、午炮或寺廟的鐘聲等報時方式仍在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東八區(qū)區(qū)時定為北京時間。(3)依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解讀從“海岸時”到北京時間在近現(xiàn)代中國的變化歷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總結和歸納準確、完整;解釋和分析邏輯清晰。)解析本題以計時方式的發(fā)展演變作為切入點,考查教材主干知識。第(3)問,有一定的開放性,可選取適當?shù)慕嵌?,圍繞材料反映的主題展開論述,注意一定要史論結論,邏輯關系合理。答案示例1:19世紀70年代“海岸時”由來華傳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滿足西方人在華活動需要。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