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南宋理學興盛的原因_第1頁
淺論南宋理學興盛的原因_第2頁
淺論南宋理學興盛的原因_第3頁
淺論南宋理學興盛的原因_第4頁
淺論南宋理學興盛的原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淺論南宋理學興盛的原因摘要:理學是宋明時代儒家哲學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政治指導思想。兩宋是理學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興起于北宋,鼎盛于南宋.宋室南渡之后,雖偏安一隅,而思想發(fā)展卻呈現(xiàn)繁榮景象,其中原因值得探究。理學在南宋發(fā)展之所以呈興盛勢頭,除適應了時代思想發(fā)展的需要外,還與統(tǒng)治者的扶植及理學家的推動有極大的關(guān)系。在各種因素的交織推動下,理學最終被統(tǒng)治者所承認,確立了官學地位.關(guān)鍵詞:南宋;理學;興盛;原因理學指宋代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等人致力于探討性、理、道、器等問題的哲學思想.北宋時,在思想上占主導地位的王安石新學等流派,至南宋漸趨衰落。而程朱理學則得到極大發(fā)展,成為占據(jù)主流地位的學派,特別是孝宗至寧宗期間,可謂理學的極盛時代。理學家陳亮在《送王仲德序》中曾說,“二十年之間,道德性命之說一興,迭相唱和,不知其所以來,后生小子讀書未成句讀,執(zhí)筆未免手顫者,已能拾其遺說,高自譽道,非議前輩,以為不足學矣”。[宋]陳亮.陳亮集.卷十六[Z].北京:中華書局,1974.由此可見理學影響之大,陣容之盛。從南宋以后,歷代封建王朝都大力推行理學,《中國社會思想史》中說:“宋元明清七百多年,儒家出現(xiàn)了真正‘獨尊'的局面,程朱理學成了加強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工具,在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陳定閎.中國社會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445.范文瀾先生也說過:“理學供給統(tǒng)治階級更精妙的壓迫工具,比漢學講禮講陰陽五行精妙得多”。[宋]陳亮.陳亮集.卷十六[Z].北京:中華書局,1974.陳定閎.中國社會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445.范文瀾.范文瀾歷史論文選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289.一、適應了時代思想發(fā)展的需要(一)傳統(tǒng)儒家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破壞西漢武帝時期儒學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和推崇,從而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政治指導地位,傳統(tǒng)的“天命觀”宣揚天命是上帝的意志和命令,是人世間的最高主宰,人世間的君主是奉上天之命,代天理政,君權(quán)天授。這一觀點一直讓廣大人民深信不疑,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到隋唐時期,由于經(jīng)濟的高度發(fā)展,統(tǒng)治者觀念比較開放,對各家學說發(fā)展的政策相對寬容,從而出現(xiàn)了儒、道、佛三教鼎立的局面,加之佛、道二教的思辨思維方式超過了傳統(tǒng)的儒家學說,從而使傳統(tǒng)思想開始出現(xiàn)轉(zhuǎn)折,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受到?jīng)_擊,這樣一來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封建社會道德觀念和倫理綱常喪失,《宋史·忠義傳》記載:“士大夫忠義之氣,至于五季,變化殆盡。宋之初興,范質(zhì)、王溥,猶有余憾,況其他哉!藝祖首褒韓通,次表衛(wèi)融,足示意向。厥后西北疆場之臣,勇于死敵,往往無懼。真、仁之世,田錫、王禹偁、范仲淹、歐陽修、唐介諸賢,以直言讜論倡于朝,于是中外搢紳知以名節(jié)相高,廉恥相尚,盡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變,志士投袂,起而勤王,臨難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節(jié)相望,班班可書,匡直輔翼之功,蓋非一日之積也.”[元]脫脫.宋史.忠義傳[Z].北京:中華書局,1977.傳統(tǒng)的“[元]脫脫.宋史.忠義傳[Z].北京:中華書局,1977.(二)理學的時代進步性為了加強思想統(tǒng)治,宋王朝一開始就倡導尊儒讀經(jīng),極力提倡重整倫理綱常,理學正是在這種歷史需要下出現(xiàn)的。為了維護地主階級內(nèi)部團結(jié),加強對勞動人民的統(tǒng)治,儒學思想家們拋棄了天人感應和讖緯迷信的哲學方式,挖掘出儒學體系中可繼續(xù)利用和發(fā)揮的內(nèi)容,同時吸收了佛、道二教中宇宙生成理論、佛教平等思想,使儒學的面貌煥然一新,大大增強了儒學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理學的“天理觀”便應運而生?!疤炖碛^”是宋朝理學家提出的,二程、朱熹、陸九淵等所講的天理,不同于以往的“天命觀”,他們認為天理是自然與社會的最高準則,天理與人理聯(lián)系,天理是封建社會永恒不變的最高準則,二程曾說:“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宋]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五[Z].北京:中華書局,2004.“圣人循天理而欲萬物同之”.[宋]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五[Z].北京:中華書局,2004.認為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是天理的體現(xiàn),天與人是合一的,圣人遵循天理治理天下,也是圣人奉天理物之道。朱熹的天理觀是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其主張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天理是宇宙間最高主宰,也是萬物的最高原則,治理天下也須遵循天理的準則.“天理論”[宋]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五[Z].北京:中華書局,2004.[宋]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五[Z].北京:中華書局,2004.理學家在“復天理”的時候,又提出了“滅人欲”。朱熹曾說:“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三[Z].北京:中華書局,1986.認為“天理”與“人欲”是對立的,主張“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三[Z].北京:中華書局,1986.只有自覺地、完全徹底地服從封建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才算符合人的本性,若有絲毫的背離,便是人欲、異端。理學家的這一主張,并非主張禁絕一切人欲,他們的“滅人欲[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三[Z].北京:中華書局,1986.[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三[Z].北京:中華書局,1986.(三)理學實現(xiàn)了思想上的革新在社會變革的浪潮中,為了適應這一變化,理學家們又提出了“正心誠意”的主張.“正心誠意"的主張是儒家思想家們對治理封建國家所做出的一個重要總結(jié),朱熹曾明確指出“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元]脫脫.宋史.朱熹傳[Z].北京:中華書局,1977.“天下之事本在于一人,而一人之身其主在于一心,故人主之心一正,則天下之事無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則天下之事無有不邪”。[元]脫脫.宋史.朱熹傳[Z].北京:中華書局,1977.“正心誠意”思想的提出,也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南宋時,在朝政危機和民族危亡的形勢下,統(tǒng)治階級尤其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的綱紀和道德風尚,在社會中具有絕對支配地位,影響力極大,確實是大根本,理學家們希望統(tǒng)治階級加強倫理道德的約束,以此來挽救政府的危機,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是必需的。同時理學家們還提出“為政以德"的思想,要求君主要遵守前王之道,推行仁政。用仁德之心來處理天下國家的事情,并且強調(diào)君主行仁政,必[元]脫脫.宋史.朱熹傳[Z].北京:中華書局,1977.[元]脫脫.宋史.朱熹傳[Z].北京:中華書局,1977.(四)理學的恤民主張為廣大民眾所認同除此之外,理學家們在政治上把古代的王道、仁義與“民貴君輕”的思想加以抬高,強調(diào)“天下國家之大務,莫大于恤民”,[[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一零八[Z].北京:中華書局,1986.從整體上看,理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與當時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和政治制度是相適應的,它是符合時代思想潮流及上層階級需要的意識形態(tài).當然,它是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存在著消極的一面,但在當時的社會潮流中,消極面只是次要的,不占主流。二、統(tǒng)治者的扶植及需求(一)宋高宗時期的現(xiàn)實需要南宋建立初期,宋高宗趙構(gòu)以及御用文人們,為開脫其父徽宗痛失半壁江山的千古罵名,出于政治需要,便千方百計把全部罪責歸咎于徽宗朝宰相蔡京,而蔡京是北宋新學思想家王安石的學生,因此,王安石便被視為千古罪人?!傲⒀┏涕T"的楊時,最早嫁禍于王安石,他認為“今日之禍,實安石有以啟之”,并認為由于王安石“挾管商之術(shù),飾六藝以文奸言,變亂祖宗法度",[元]脫脫.宋史.楊時傳[Z].北京:中華書局,1977.才有今日之敗,此說既維護程系理學的正統(tǒng)性,又與當時統(tǒng)治者高宗的口吻相一致。紹興年間,高宗對王安石給予定性,全盤否定,“安石之學雜于伯道,取商鞅富國強兵,今日之禍,人徒知蔡京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亂生于安石”.[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七[Z].北京:中華書局,1999.不僅認為亡國之禍“生于安石”,而且從學術(shù)上徹底否定“新學”。因此,當范沖修改神宗、哲宗“兩朝大典”時攻擊王安石“盡廢祖宗法度,上誤神宗皇帝,天下之亂實兆安石”,高宗極表贊賞,稱為“極是"。[元]脫脫.宋史.楊時傳[Z].北京:中華書局,1977.[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七[Z].北京:中華書局,1999.[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九[Z].北京:中華書局,1999.之理學,一些政客甚至利用新學、程學的學派之爭,來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奸臣秦檜就是最先利用扶植理學派以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這樣,理學在政治上得到扶植,地位隨著上升,一些大臣們的推波助瀾使理學得到推廣。秦檜本好王學(王安石新學),為了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也及時見風轉(zhuǎn)舵,不惜竭力拉攏與扶植理學人士。紹興元年(1131年)八月下旬,秦檜由參知政事升任右相的次日,即給理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程頤贈官為直龍圖閣,制詞稱他“自得于正心誠意之妙”,理學派為“高明自得之學”,暗指王安石新學派為“曲學”。[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六[Z].北京:中華書局,1999.同年九月呂頤浩任左相后,秦檜加速起用理學家與有關(guān)人士,即所謂“紹興初,秦檜為亞相,引(胡)安國侍經(jīng)席,一時善類多聚于朝”,一時間形成以大理學家胡安國為首的“檜黨”達二十多人,他們“布列要路,黨羽既植,同門者互相借譽,異己者力肆排擯”。[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八[Z].北京:中華書局,1999.紹興四年九月,趙鼎任宰相,又培植理學派,當初被稱為秦檜黨羽的理學人胡安國、劉一止等多人再次被起用。次年科舉時,在當時新學是顯學的情況下,趙鼎打著“許用古今諸儒之說”[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十[Z].北京:中華書局,1999.的旗號,凡不用理學學說的舉子一概不錄取,史稱:“向者朝論專尚程頤之學,有立說稍異者,皆不在選"。[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六[Z].北京:中華書局,1999.[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八[Z].北京:中華書局,1999.[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十[Z].北京:中華書局,1999.[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三[Z].北京:中華書局,1999.紹興七年(1137)正月,吏部侍郎呂祉在給高宗的奏書中,指出王學遭排斥,理學受尊崇的現(xiàn)實:“臣竊詳程頤之學,大抵宗子思中庸篇,以為入德之要,……近世小人見靖康以來其學稍傳,其徒楊時輩驟躋要近,名動一時,意欲歆慕之,遂變巾易服更相汲引以列于朝,則曰:此伊川之學也。其惡直丑正欲擠排之,則又為之說曰:此王氏之學,非吾徒也”.[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零八[Z].北京:中華書局,1999.呂祉雖然在這里抨擊的是新學和理學之間排斥異己的行為,卻正給我們提供了理學與新學當時地位上的差異,程系理學正是因為適應了南宋初年特定現(xiàn)實條件下的政治需要而成為統(tǒng)治集團利用的工具,再加上楊時、胡安國等人在學術(shù)上、思想上與統(tǒng)治集團的政策相呼應,由此取得了政府的支持,從而使理學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終于在孝宗朝出現(xiàn)理學集大成的局面。[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零八[Z].北京:中華書局,1999.(二)宋孝寧時期的理學極盛由于孝宗時期是南宋學術(shù)思想最為活躍的時代,在學術(shù)上也一改高宗時樹一派打一派的做法,加之政治上比較清明,因而形成了有利于百家爭鳴,各學派自由發(fā)展的學術(shù)環(huán)境。南宋后期的著名學者黃震稱頌說,孝宗“乾(道)、淳(熙)正國家一昌明之會,諸儒彬彬輩出"。孝宗登基之初,在大臣的影響下,似乎非??斓亟邮芰死韺W的說教。在朝廷較為寬容的文化政策的庇護之下,這一時期,理學名家輩出,步入輝煌之境地。朱熹、張栻、呂祖謙影響較大,時稱“東南三賢",并出現(xiàn)了派別之分,“朱學也,呂學也,陸學也,三家同時,皆不甚合。朱學以格物致知,陸學以明心,呂學則兼取其長,而復以中原文獻文統(tǒng)潤色之。門庭徑路雖別,要其歸宿于圣人則一也”。[清]黃宗羲原撰,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卷五一[Z].北京:中華書局,1986.[清]黃宗羲原撰,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卷五一[Z].北京:中華書局,1986.可以說正是在孝宗寬厚、清明的政治統(tǒng)治下,才形成了一個兼容并包、思想寬容的時代環(huán)境,才有利于理學的蓬勃發(fā)展。呂祖謙對理學在孝宗時期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淳熙二年(1175),他入福建拜訪朱熹,共同編定《近思錄》,書中收錄了北宋以來理學名家的精辟論述,對理學的傳播貢獻很大。他的代表學派婺學傳播地域之廣、影響之深,可與朱熹、張栻形成鼎足之勢.張栻是湖湘學派的奠基者,是蜀中理學的中堅力量,對南宋時期四川理學的發(fā)展影響甚大.理學中“心學”一派的創(chuàng)始人陸九淵,他的學術(shù)活動也是在孝宗朝的乾道、淳熙年間進行的,而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他的學術(shù)活動與思想創(chuàng)造也是在乾道、淳熙年間完成的。紹熙五年(1194),太上皇孝宗死,宗室趙汝愚與外戚韓侂胄強迫光宗退位,立光宗子趙擴為帝,是為宋寧宗。寧宗拜朱熹為煥章閣待制,對朱熹大加贊賞,朱熹遂以“帝王師”的姿態(tài)入朝,以正君心和大更改為己任,朱熹的入朝是理學的一大轉(zhuǎn)機.雖然其后理學遭受了慶元黨禁沉重的打擊,發(fā)展一度轉(zhuǎn)入低谷。但是,在韓侂胄開禧北伐失敗后,史彌遠掌握政權(quán),作為理學大家楊簡的弟子,他大肆貶黜反理學之士,對曾經(jīng)遭受打擊的趙汝愚、朱熹及追隨者平反,生者召回朝廷,死者或褒贈易名,或錄用其后。一度壓抑的理學,又逐漸得勢起來,開始自由地發(fā)展并逐步走向極盛。(三)宋理宗時期確立官學地位宋理宗在位的40年時間里,正值蒙古勢力日益強大之時,面對朝政日壞、國勢日衰的局面,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理宗,不思挽救國家于危亡之中,而是醉心于理學之中,主要表現(xiàn)為通過封建時代的特有方式,讓理學大師們?nèi)腱肟讖R。理宗在即位前就向鄭清之學程朱理學,即位后命真德秀為他的經(jīng)筵侍讀,給他講授朱熹的《四書集注》.端平元年,理宗下令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入祀孔廟。次年,又將享受入祀孔廟待遇的人員改為胡瑗、孫復、邵雍、歐陽修、蘇軾、張載、程顥與程頤,從這一名單中可以看出,程朱理學已成為主流,但尚為定為一尊。理宗這樣做并不是意味著他被理學家們“正心誠意"、“存理滅欲”的一套說教所打動,他的所作所為完全是為了鞏固其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因為理學在當時社會的影響已大大提高,如果不引導重視他們,將會不利于政權(quán)的鞏固.況且,理學家的思想是代表地主階級根本利益的,有它可利用的一面,統(tǒng)治者可以利用自己的權(quán)利,突出、夸大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讓學人跟著自己的思路走,使他們心甘情愿為自己賣命.同時又可以使影響巨大的理學思潮,在朝廷的扶植下名正言順地傳播暢行,這也是理學家們希望看到的結(jié)果。這樣一來,理宗扶植和抬高理學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接著,進一步在學術(shù)上和思想上確立理學的官方地位。宋理宗于寶慶三年下詔,“朕觀朱熹集注《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發(fā)揮圣賢蘊奧,有補治道,朕勵志講學,緬懷典型,可特贈朱熹太師,追封信國公”。[元][元]脫脫.宋史.理宗本紀[Z].北京:中華書局,1977.三、理學家的大力宣傳推展兩宋時期,以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楊時、朱熹、陸九淵等為代表的一批儒者,他們以儒家正統(tǒng)繼承者自居,極力維護儒學的正宗地位,對佛、道二教中的有益成分進行合理吸收,利用傳統(tǒng)儒學的范疇、命題和理論構(gòu)造了新的儒學體系—-理學。然后,理學的創(chuàng)立者不僅自己著書立說,還廣招門徒,傳播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并很快得到一些文人學士的認同,使理學在社會上產(chǎn)生很大影響,并形成一股思潮。(一)南宋初期理學家的推展南宋初期,王安石新學遭到統(tǒng)治者斷然否定,學習新學者寥寥無幾.同時,統(tǒng)治者也在尋找新的學術(shù)思想以與其統(tǒng)治政策相適應,程門弟子對二程理學的發(fā)揚光大,恰好與統(tǒng)治者的需求相契合,因此理學由民間學派迅速上升為主流學術(shù)思想。在這個過程中,二程的學生楊時和胡安國父子做出了重要貢獻?!俺涕T立雪”的主人公楊時對理學的發(fā)展有著直接的作用和影響。楊時對理學大師程顥、程頤非常崇拜,即使中了進士已然光宗耀祖,卻調(diào)官不赴,前去穎昌拜見程顥而師事之,程顥對其極為欣賞,嘗感嘆“吾道南矣”。程顥死后,楊時又到洛中見程頤問學,當時楊時年已40,但仍“事伊川愈恭",著名的“程門立雪”之事即發(fā)生于此時,可見其心儀程氏之深。楊時一生地位顯赫,欽宗時任國子祭酒,南渡后地位更高,一時程門弟子競相趨奉,史稱渡江之后“東南學者惟楊時為程氏正宗”。[元]脫脫.宋史.道學傳二[Z].[元]脫脫.宋史.道學傳二[Z].北京:中華書局,1977.與楊時同朝的胡安國、胡宏父子對理學的興盛也有重要的推進。胡安國是南宋初年的著名學者,其代表作《春秋傳》30卷,“潛心是書二十余年,以為天下事物無不備于此",并自詡為“傳心要典”.[元]脫脫.宋史.胡安國傳[Z].北京:中華書局,1977.宋代以后,《春秋傳》甚至與朱熹的《四書集注》一樣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解釋,可見其在理學系統(tǒng)中地位之高。安國之子胡宏少承庭訓,傾心于二程學說,青年時游學四方,曾師事楊時,又從程門高弟侯師圣游,可謂程門再傳弟子。胡宏在高宗朝拒絕朝廷之召,于衡山講學[元]脫脫.宋史.胡安國傳[Z].北京:中華書局,1977.(二)學術(shù)辯論使理學地位提高理學興盛的局面,不僅表現(xiàn)在理學地位的上升及眾多理學家的涌現(xiàn),還表現(xiàn)為理學派別的產(chǎn)生.南宋影響較大的理學派別有朱熹的閩學,陸九淵的心學,呂祖謙的婺學,張栻的湖湘學派。不同的學派之間互相爭鳴,使理學逐步走向完善,影響也逐漸擴大。理學大師朱熹在其學術(shù)思想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學術(shù)交流,兼收并蓄.著名的事件有“己丑中和之悟”和“鵝湖之會"?!凹撼笾泻椭?發(fā)生于乾道三年(1167)秋,是朱熹與張栻的交流。朱熹由其弟子陪同,從福建崇安出發(fā),不顧路途遙遠,親自到長沙與張栻會晤論學。朱熹在長沙住了兩個月之久,兩人主要討論了朱熹理學思想中的重要范疇――關(guān)于“太級"的問題,關(guān)于“中”“和”的問題。在張栻的啟發(fā)之下,朱熹的思想有了重大轉(zhuǎn)變,后來他把此次觀點的調(diào)整稱為“己丑中和之悟”。雖然這次“己丑中和之悟”,僅是一次普通的學術(shù)交流,但確為更大規(guī)模的學術(shù)辯論準備了條件,朱熹與陸九淵之間展開的“鵝湖之會”,更是學術(shù)史上的一件盛事.淳熙二年(1175)夏,呂祖謙為了調(diào)和朱熹、陸九淵之間的理論分歧,出面邀請陸氏兄弟與朱熹在江西上饒鵝湖寺會面,要求兩派舉行一次辯論,這就是理學史上最著名的“鵝湖之會”。這次會面不僅在當時傳為美談,而且在理學發(fā)展史上也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這次會談的主題是求知治學的根本方法。在會上,朱熹強調(diào)“道問學"與“即物窮理”,即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陸九淵則主張“尊德性”與“發(fā)明本心”,甚至以為學茍知本,六經(jīng)皆我注腳,朱熹譏諷陸學過于簡單,陸九淵則反擊朱學太為支離。雙方的辯論雖說最終是不歡而散,但是這次辯論卻使理學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而且還為朱熹在學術(shù)思想界獲得正統(tǒng)地位奠定基礎(chǔ),可見其意義深遠。(三)朱熹在理論體系上的完善在眾多的派別中,朱熹被公認為集大成者,他的學術(shù)活動與思想創(chuàng)見的過程,主要完成于乾道、醇熙之際,尤其乾道年間是朱熹學術(shù)活動最為頻繁的時期,也是其思想理論體系最終確定的時期.這一時期,朱熹編輯并撰述了大量的理學論著,《程氏遺書》、《程氏外書》、《八朝名臣言行錄》均在此間編輯完成;《資治通鑒綱目》、《西銘解義》、《太極圖說解》、《通書解》等也撰述并完成于此階段.乾道九年(1173年)《伊洛淵源錄》完成,這部書是宋代理學學術(shù)史的重要著作,溯源探流,反映了理學的產(chǎn)生和變化。朱熹回顧二程為代表的理學發(fā)展的經(jīng)歷,討論二程的學派,進而建立道統(tǒng)的體系.他首先論定二程學術(shù)是繼孔孟的正統(tǒng),程氏兄弟繼承孔孟學說,又把孔孟之道推至一個新境界,奠定了理學的根基?!兑谅鍦Y源錄》在南宋之后理學主導地位穩(wěn)固之后,幾為士子為學必讀之書,影響甚巨。同時,朱熹在江西和湖南任上先后建立了“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講習經(jīng)書,宣傳理學思想,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生。即使是在慶元黨禁之后,朱熹被列為禁錮之列,致使許多門人故舊不敢與之交往,朱熹仍堅持講學,直到死時,朱熹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的內(nèi)容,朱熹的努力最終使理學形成了龐大的思想體系,集中了兩宋眾多理學家提出的所有有效的思想和觀念,標志著理學的顛峰狀態(tài)已形成。(四)南宋后期理學家的推展南宋后期學術(shù)、官場風氣日益腐敗,官吏們“以漁獵為學問,以綴緝?yōu)槲恼?以操切為實才,以貪刻為奉公”,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五[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出現(xiàn)了全國無君子,舉朝無公論的局面,國家之勢江河日下。真德秀、魏了翁等理學家以救世為己任,將弘揚理學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他們利用一切機會向皇帝闡述“開闡正學"的重要性,主張以理學來代替過去的漢唐儒學,整頓綱常,端正“人心”。同時他們也提醒皇帝,人君應率先作則,扶植綱常,并抬出“天命”來進行說教,要皇帝意識到“天既命我以此德,又命我以此位。有此德,方可保此位”。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九[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這種寓規(guī)儆于頌揚的言論比起直言諫君更容易打動最高統(tǒng)治者的心。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五[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九[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此外,魏了翁還兩次上疏宋寧宗,為周敦頤、程顥和程頤三人請謚,借機提高理學地位。他認為這是關(guān)系到“學術(shù)之標準,風俗之樞機"的問題,他強調(diào)應以周、程的思想來“風厲四方,示學士、大夫趨向之的".魏了翁此舉在當時是非同尋常的,它不同于朱熹、張栻等理學家們的乞謚,因為在封建社會里,謚法歷來是限以品秩的,而周程都不曾大用于時,加上當時權(quán)相史彌遠為了排擠、打擊韓侂胄在朝中的勢力,便將一些理學人士抬出,以示更轍,但并非出于發(fā)展理學的目的.魏了翁之所以乞請皇帝表彰周、程,是希望通過宣傳,將理學定為一尊,以理學的三綱五常思想,整頓朝廷和人心,以達到鞏固南宋統(tǒng)治的目的。經(jīng)魏了翁、真德秀等人的一再懇請,加上一些朝臣的輿論支持,宋寧宗終于在嘉定十三年(1220年)謚周敦頤為元公,程顥為純公,程頤為正公,使三人的學術(shù)地位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認。這在理學發(fā)展史上是一個重大的轉(zhuǎn)折點,它為理學成為南宋后期的官方哲學起了先導作用。四、結(jié)論理學作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它與當時的時代思想發(fā)展和政治制度是基本相適應的,它比以前所傳播的天人感應說有了更高的理論思維體系,在與佛、道二教的斗爭中站穩(wěn)了腳跟。同時,理學家們在政治上的實踐和學術(shù)上的宣傳,擴大了社會影響,經(jīng)過各階段的不斷改造和完善,使理學向統(tǒng)治階級的要求靠攏,并最終得到了統(tǒng)治者的承認,經(jīng)過最高統(tǒng)治者宋理宗的扶植,終于確立了理學的官學地位。參考文獻[1][元]脫脫。宋史[Z]。北京:中華書局,1977.[2][宋]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Z].北京:中華書局,2004。[3][宋]黎靖德.朱子語類[Z].北京:中華書局,1986。[4][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Z]。北京:中華書局,1999。[5][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