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政治理論教研室朱肅建第一節(jié)五禮一、禮儀的起源與發(fā)展(一)禮儀的起源1、禮儀起源于人類為協調主客觀沖突的須要(1)為維持自然的“人倫秩序”而產生禮(對家庭成員言行的規(guī)范)例如:“堯舜之時,五禮兼?zhèn)洹备噶x、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黃香溫席,孔融讓梨”(2)為“止欲制亂”而制禮(維系封建等級差別的須要)2、禮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動“禮立于敬而源于祭”禮的繁體字“禮”3、從祭祀之禮擴展而為各種禮儀第一節(jié)五禮(二)禮儀的發(fā)展1、起源時期:夏朝以前2、形成時期:夏、商、西周三代(1)“五禮”在商代已有完備的禮制,周代將其擴充和用于規(guī)范整個社會,都起到了制約和干預的作用?!拔宥Y”指:吉禮—祭祀之禮,為“五禮”之首嘉禮—婚嫁、宴請等喜慶場合之禮賓禮—是朝見天子或會見之禮軍禮—軍旅之禮兇禮—喪葬、災禍之禮(2)“三禮”《周禮》、儀禮》、《禮記》的出現標記禮儀發(fā)展的成熟階段。其中,只《儀禮》一書就記載17種禮儀,可概括為六個大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相見禮、跪拜禮)。第一節(jié)五禮3、變革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4、強化時期:秦漢至清末例如:漢代,禮儀已成為社會成員一切行為的規(guī)范?!抖Y記·王制》所說的:“六禮:冠、昏、喪、祭、鄉(xiāng)、相見”;“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摯友、來賓”;“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我國一些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大多在漢代得以定型。第一節(jié)五禮二、地位:禮儀在中國社會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歷來被稱為“禮義之邦”。三、范圍古代所謂禮儀,包括的范圍特別廣泛,諸如政治體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災難祈禳ráng、學校科舉、軍隊征戰(zhàn)、行政區(qū)域劃分、房舍陵墓營造,乃至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言談舉止,無不與禮儀有關,它幾乎是一個囊括了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yǎng)、行為準則規(guī)范的浩大的概念。第一節(jié)五禮三、內容直到近代以后,禮儀的范疇才漸漸縮小,現在則一般只有禮節(jié)和儀式的意思。本章所述禮儀制度,基本上仍舊沿用傳統(tǒng)的概念,依照“吉、嘉、賓、軍、兇”五禮,分門別類地加以介紹,其次節(jié)吉禮一、概述吉禮即祭祀之禮,為五禮之首。古人普遍認為,祭祀能給自己帶來福祉,是國家的大事,所謂“禮有五經,莫重于祭?!薄皣笫?,在祀與戎?!倍⒅饕獌热荩?、祭祀天神,指對五帝、日月星辰等祭祀;2、祭祀地祗zhǐ,指對社稷、五岳、山林川澤等的祭祀;3、祭祀人鬼,指對先王、先祖、先圣、先賢的祭祀。其次節(jié)吉禮三、祀sì天(一)圜丘祀天(1)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實行。有燔燎(也叫“禋(yīn)祀”)、酢、嘏(后世也叫“飲?!保?、賜胙等儀式。祀天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政治宗教活動。祀天之日,天子身著飾有日,月,星,辰,山,龍等圖案的袞服,外著大裘,頭戴前后垂有十二旒(流)的冕,腰插大圭,于早晨率百官來到郊外.鼓樂聲中,天子手持鎮(zhèn)圭,面對西方,立于圜丘東南側,報知天帝駕臨 享祭.
其次節(jié)吉禮然后,由周天子牽著獻給天帝的犧牲,把它宰殺,和玉帛等祭品一起放在柴垛上,天子點燃積柴,煙火高高升騰于天,讓天帝嗅到氣味,稱為“燔燎(凡聊)”.隨后,由活人扮演的作為天帝化身的“尸”登上圜丘,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待“尸”在盛放玉帛等祭品的禮器前就坐后,先向其獻犧牲的鮮血,隨后依次獻五種質量不同的酒及全牲,大羹(肉汁),刑羹(加鹽的菜汁),黍稷等.祭畢,天子與舞隊同舞《云門》之舞.最終,祭祀者共享祭祀用的酒醴,稱為“飲?!?天子把祭祀用的牲肉分賜給宗室臣下,稱“賜胙(做)其次節(jié)吉禮其次節(jié)吉禮(2)秦代祭天的資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禮。(3)漢代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禮,即第一年祭天,其次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輪一遍。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在長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個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4)南北朝郊祀制度也有一些變革。一是少數民族政權祭天雖采漢制,但常有民族傳統(tǒng)禮儀摻入。二是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廟,都不用犧牲,而用果蔬。三是圜丘壇外建立屋宇,作為更衣、憩息之所。(5)隋唐圜丘制度與東漢相像。隋代將祭祀昊天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定為大祀,祭星辰、五祀、四望等定為中祀,祭司命、司中、風師、雨師、山川等定為小祀。唐代祀天一年四次。其次節(jié)吉禮(6)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門樓上實行特赦儀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靈宮祖宗神像前行“恭謝禮”。(7)遼代祭天與祭山并舉,設天神、地祇之位。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較完備的南郊圜丘祀天之禮。(8)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禮。憲宗時曾在日月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時才在大都(今北京)麗正門東南七里處建祭天臺。成宗大德時建圜丘,南郊祀天。(9)明代變更圜丘禮制,合祀天地。(10)清代基本沿襲明制,但保留了本民族入關前“謁廟”之禮,入關后改稱“祭堂子”。其次節(jié)吉禮(二)祈谷——即正月的第一個辛日祭天以祈禱豐年.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及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所定禮制都有祈谷禮,儀式與圜丘祀天大致相同。明初無祈谷之祭,嘉靖十年(1531年),定孟春上辛在大祀殿行祈谷禮。后祈谷之祭改在驚蟄之日實行,禮儀規(guī)格略小于大祀,不設從祀壇位,不行燔柴。清祈谷禮仿明制,乾隆時,將大享殿更名為祈年殿,以合祈谷之義。其次節(jié)吉禮(三)大雩——求雨之祭求雨之祭,在無風旱災難發(fā)生時是例行之祭,于仲夏實行;在大旱發(fā)生時則無論夏秋,隨時實行。隋唐時,孟夏之月在圜丘行雩禮,如遇旱災,則另有祈太廟、祈太社、祈五岳山川海瀆于北郊等祭禮。如久雨,則禜祭于國門。明嘉靖時在圜丘壇外泰元門東側建雩壇,行大雪禮。清代在圜匠雩祀禱雨。乾隆后設例行的常雩之祭,遇干旱則大雩行禮。常雩初在立夏,嘉慶后改在立夏后擇吉日實行。其次節(jié)吉禮其次節(jié)吉禮(四)明堂——季秋之月以收獲的谷物和牲畜祭祀天帝的禮儀.《禮記·月令》說它是季秋之月大享天帝的地方,大享是報答天帝的恩佑,把收獲的新谷及牲畜進獻給天帝。一說明堂是祭祀祖宗或者是天子布政的地方;也有人認為明堂、太廟、靈臺、辟雍、路寢等都是一回事,名異而實同其次節(jié)吉禮漢長安明堂中心建筑復原圖其次節(jié)吉禮(五)五帝五帝一般指黃帝(居中,具土德);太皞hé(居東方,具木德,主春,亦稱青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稱赤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稱白帝);顓頊(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稱黑帝)祭祀天帝一般重點祭祀與本朝相一樣的一帝,同時還要配祀先帝。其次節(jié)吉禮其次節(jié)吉禮(六)日月星辰1、周代,“祭日于壇,祭月于坎”,春分之朝祭日,秋分之夕祭月,祭日于東,祭月于西,這是日月的正祭。2、另外,郊祀天帝常以日月星辰從祀,諸侯覲見天子之禮要到南門拜日,北門拜月。3、星辰之祭,主要是指“五星”:東方歲星、南方熒星、西方太星、北方辰星、中心鎮(zhèn)星,4、“二十八宿”: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其次節(jié)吉禮其次節(jié)吉禮四、祭地(一)方丘祭地——祭祀地神的正祭。這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國都北郊水澤之中的方丘上實行的祭典。水澤,即以水環(huán)繞;方丘,指方形祭壇,古人認為地屬陰而靜,本為方形。水澤、方丘,象征四海環(huán)繞大地。古文獻中的土地神稱“地祗”或“社”,祭禮叫“宜”。方丘,即四周環(huán)水的方形祭壇,象征四海環(huán)繞大地,每年夏至日在國都北郊水澤之中的方丘實行祭地大典。祭地禮儀與祭天禮儀大致相同,只是祭地不用燔燎而用瘞埋,即挖坎穴把祭品埋入土中。祭地所用犧牲取烏黑之色,玉為黃琮,取黃色象土,方形象地之意。其次節(jié)吉禮(二)四望山川——即祭祀名山大川。祭祀山川,親至其地而祭,稱為“祭”;因山川距離遙遠,遠望山川而祭之,則稱之為“望”。古代,多在國都四郊各建一壇,望祀一方的名山大川。古代的名山大川主要有:1、“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2、“四瀆”(江、濟、河、淮)、3、“四?!保|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貝加爾湖)。正祭之外,國家遇有大事,如重大軍事行動、兇災變異等,也要實行望祭。其次節(jié)吉禮(三)封禪——古代帝王于泰山上祭告天地的典禮?!胺狻敝冈谔┥缴现翞閴约捞欤瑘筇熘?;“禪”指在泰山下小山(指粱父)上除地,報地之功?!胺舛U”是古代特殊隆重而又難得實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典,只有改朝易代或帝王自認為世治國盛之時才有可能實行。由于這一隆重的典禮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歷史上行封禪之禮的帝王屈指可數,有確鑿史料記載的封禪帝王只有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人。除泰山以外,歷史上只有武則天于天冊萬歲二年(696)登封嵩山,禪于少室。其次節(jié)吉禮(四)祭社稷社稷之神最初就是指土地、谷物的神靈,后來出現宗教神話,由傳聞中的英雄人物來擔當。中國以農業(yè)立國,所以歷代特別重視社稷?!吨芏Y》:“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苯▏陨琊橄?,“社稷”成為國家的代名詞。天子諸侯每年春季祭社稷,以祈求豐年,秋季祭社稷,表示報謝。其次節(jié)吉禮其次節(jié)吉禮五、宗廟祭祀在殷商甲骨文中,對祖先的祭祀已有較完整的制度,由于史料不足,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探討。后代宗廟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還是周代的禮制。1、帝王宗廟祭祀周人宗廟制度,一般認為: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七。所謂昭、穆,是指宗廟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依據世次遞邅排列下去。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五。大夫三廟,士一廟。其次節(jié)吉禮2.大夫士庶宗廟祭祀大夫、士立廟依次遞減,諸侯五廟,二昭二穆,于太祖之廟合而為五;大夫三廟;士一廟.庶士、庶人不得立廟,這是宗法制度嚴格規(guī)定的。大夫、士、庶祭祀祖先的禮制,大體上經驗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禮經規(guī)定的制度,大約是周制。其次個階段是周禮的變通和改造,私廟制度漸漸完善。第三個階段是宗族祠堂制度的出現,大致始于南宋。其次節(jié)吉禮古代祭祀行禮特別嚴格,有“九拜”之禮:1、稽拜是跪下后兩手著地,引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是九拜中最重的利益;2、頓拜是引頭至地,稍頓即起,是禮拜中次重者3、空首是兩手拱地,引頭向地而不著地,是禮拜中較輕者;4、振動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5、吉拜是立拜以后再稽拜;6、兇拜是稽拜以后再立拜;7、奇拜是屈一膝而拜;8、褒拜是回報他人行禮的拜禮;9、肅拜是俯身行拱手禮。前三種為正拜,后六種是前三種的變通。傳統(tǒng)三叩九拜大禮重現.f4v其次節(jié)吉禮六、其他祭祀我國古代祭祀名目繁多,除以上三類以外,列入國家祀典的重要祭祀還有:(一)祀先王先圣先師——指對傳聞中的三皇五帝等有功于民者的祭祀。祭祀先圣先師,初為立學之禮,未有特定之人,漢魏以后漸漸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唐朝定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元代,孔子之后襲封衍圣公,天下郡學書院皆修孔廟以時祀之。其次節(jié)吉禮(二)祀先蠶禮天子后妃于仲春二月以少牢祭祀先蠶神,三月朔率內外命婦于北郊,親桑事,以激勵蠶桑生產。歷代所祀蠶神各有不同,后齊以黃帝為先蠶,后周以嫘祖為先蠶。其次節(jié)吉禮(三)高媒之祭高媒即高母,傳聞是主宰婚姻與生殖之神,所以敬祖重嗣必祭高禖。周代,天子率妃嬪于仲春二月祭祀媒神。第三節(jié)嘉禮一、嘉禮是和合人際關系,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二、主要內容:一曰飲食,二曰婚冠,三曰賓射,四曰饗燕,五曰脤(shèn,社稷祭肉)膰(fán,宗廟祭肉),六曰慶賀。在等級制度下,無論什么禮儀,都隨地位的尊卑貴賤而有儀節(jié)繁簡多寡的不同,不行能對“萬民”一視同仁。第三節(jié)嘉禮三、燕饗之禮
“燕”通“宴”,即宴飲之禮。燕饗之禮,是古時王室以酒肉款待來賓之禮,饗禮在太廟實行,雖設酒肉,但并不真的吃喝,牛牲“半解其體”,也不煮熟,不能食用。饗禮規(guī)模宏大,有確定之規(guī),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饗禮規(guī)模宏大,重在儀式,用以明君臣之義,貴賤等差;燕禮在寢宮實行,烹狗而食,主賓獻酒行禮之后即可開懷暢飲.秦漢以后一般在朝會(正月初一),圣誕(皇帝誕辰)等所謂大慶,大禮時實行“大宴”,重要節(jié)日如立春,上元,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九等皇帝也常賜宴,稱為“節(jié)宴”.“大宴”氣氛較肅穆,節(jié)宴則比較輕松活潑,常在園林樓閣實行.第三節(jié)嘉禮太廟和燕饗之禮第三節(jié)嘉禮四、冠笄(機)之禮(一)冠禮所謂冠禮,是指男子的成年禮儀.行冠禮的年齡,一般為20歲.男子加冠后就被承認為成年男子,從今有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等義務,同時也就有了娶妻生子等成年男子所擁有的權力.加冠在古代是人生一件大事,一般在宗廟里實行,由父或兄主持。冠禮前,要以蓍(師)草占卜,選定加冠的良辰吉日。冠禮時,“賓”(主持人)要給受冠者加三種形式的冠:先加緇布冠(用黑麻布做成),表示從今有治人特權;其次加皮弁(便)(用白鹿皮制成),表示從今要服兵役;最終加爵弁(用葛布或絲帛做成),表示從今有生人之權。加冠后,“賓”還要給冠者取“字”。傳統(tǒng)冠禮B—在線播放—優(yōu)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第三節(jié)嘉禮第三節(jié)嘉禮(二)笄禮古代女子在15歲許嫁時實行的成人禮儀叫“笄禮”。笄禮由女性家長主持,負責加笄的是女賓。女賓將笄者頭發(fā)挽成發(fā)髻,盤在頭頂,然后著髻。加笄后也要取字。女子到了20歲,即便仍未許嫁,也要實行笄禮。笄禮展示第三節(jié)嘉禮第三節(jié)嘉禮五、賓射之禮(一)射即射箭。周人射禮有四種:1、大射是天子、諸侯祭祀前為選擇參與祭祀的貢士而實行的射禮;2、賓射是諸侯朝見天子或諸侯會面時實行的射禮;3、燕射是天子與群臣燕息之時實行的射禮;4、鄉(xiāng)(饗)射是地方官為薦舉賢能之士而實行的射禮。射者要目的明確,姿態(tài)和諧,容儀進退要合乎禮節(jié),動作要和于樂歌節(jié)奏。第三節(jié)嘉禮(二)投壺之禮投壺,以箭矢投入壺中為勝。假如庭院不夠寬敞,不足以張弓比箭,便以“投壺”代替彎弓。主賓手執(zhí)箭矢,投入壺中為勝。投壺之禮春秋時多見。漢代畫像石上也有《投壺圖》,魏晉時宮廷中投壺的游戲仍很流行。第三節(jié)嘉禮六、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飲酒禮是敬賢尊老之禮,是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鄉(xiāng)飲酒禮的意義有四項:一是選拔賢能;二是敬老尊長;三是鄉(xiāng)射,即州長習射飲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國中賢者。第三節(jié)嘉禮第四節(jié)賓禮一、概述(一)賓禮是接待來賓之禮。(二)賓禮是用來加強王朝與諸侯國及諸侯國之間聯系的禮儀。后世將皇帝遣使蕃邦,外來使者朝貢,覲見及相見之禮等都歸入賓禮.(三)內容包括:1、朝覲之禮2、會同之禮3、相見之禮第四節(jié)賓禮二、朝覲之禮(一)朝覲之禮指諸侯藩國朝見天子的禮儀。朝覲之禮意在明君臣之義,通上下之情。(二)諸侯拜見天子的稱謂:1、春季曰“朝”,“以圖天下大事”;2、夏季曰“宗”,“以陳天下之謨”;3、秋季曰“覲”,“以比邦國之功”;4、冬季曰“遇”,“以協諸侯之慮”。第四節(jié)賓禮(三)王畿之內的諸侯,每年四次朝覲。封于遠方的諸侯則分為“六服”:1、邦畿之外方五百里謂之侯服,每歲一見;2、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甸服,二歲一見;3、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男服,三歲一見;4、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采服,四歲一見;5、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衛(wèi)服,五歲一見;6、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要服,六歲一見。九州之外謂之藩國,一世一見。但這只是志向,事實上各代并不嚴格照此執(zhí)行。第四節(jié)賓禮第四節(jié)賓禮(四)歷代朝覲禮兩漢時,諸侯王或一年一朝,或數年一朝,或長期滯留京都,沒有嚴格的制度。晉武帝時規(guī)定,諸侯王每三歲一朝,朝禮皆執(zhí)璧。后周時,梁王蕭詧(察)以藩國身份入朝,當時方依據禮經制定朝覲之禮。唐代《開元禮》有藩主來朝禮。明代洪武初,規(guī)定親王每歲朝覲,但是不得同時來京,必需等一王朝覲完畢回國之后,再通報另一王,準許其來京朝覲。自長至幼,自嫡及庶。嫡者朝畢,方及庶者,也依據長幼序次,周而復始。清康熙時,藩王分班輪番來朝。雍正時改分四十九旗王公、臺吉為三班,二歲一朝。至咸豐時廢止。第四節(jié)賓禮三、會同之禮
會同之禮是四方諸侯藩主一同來朝見天子的禮儀。朝覲是天子個別接見一方一服來朝諸侯,會同則是四方齊會,六服皆來,而且既可以在京師,又可以在別地,甚至在王國境外。天子與諸侯實行會同典禮,事先告祭宗廟、社稷、山川。會同之時,天子先向諸侯三揖行禮,而后率諸侯拜日,盟誓等。禮畢,天子宴饗諸侯,或行賓射之禮。會同也有大、小之分,天子諸侯各自派遣卿大夫參與的,稱“小會同”;天子、諸侯親自參與的,稱“大會同”。第四節(jié)賓禮四、相見之禮(一)《儀禮》有《士相見禮》一篇,以士禮為主,兼及士見大夫,大夫相見,士大夫庶人見君以及言談、視看、侍食等內容。士相見,賓見主子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依據漢儒的說明,用贄有象征的意義。用雉,“取其耿介,交有時,別有倫”;用雁,“取知時,翱翔有行列”;用羔,“取其從帥,群而不黨”。第四節(jié)賓禮(二)歷代相見禮1、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定立群臣相見之禮:下級見上級,按職官分別行禮;途中相見,下級“斂馬側立”等候上級通過,或“回避”分路而行;同級相見,行對拜禮;下級參拜上級,上級官員要答拜,如品級相差較多,則上級無須答拜。2、明代官員之間行揖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庶人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先施禮.3、清代王公相見,賓主二跪六叩行禮;官員之間再拜行禮,庶人相見行揖禮.
第四節(jié)賓禮(三)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jié)。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1、對庶姓諸侯(異姓諸侯中無親戚關系者)行“土揖”禮,即拱手向下推;2、對異姓諸侯行“時揖”禮,即拱手平推;3、對同姓諸侯行“天揖”禮,即供手向上推。第四節(jié)賓禮“土揖”禮“時揖”禮“天揖”禮第五節(jié)軍禮一、軍禮概述(一)軍禮指軍隊征戰(zhàn)、操練之禮。(二)包括:1、“大師之禮”,指軍隊的征伐行動;2、“大均之禮”,指均土地,征賦稅;3、“大田之禮”,指定期狩獵;4、“大役之禮”,指營造、修建等土木工程;5、“大封之禮”,指勘定封疆,樹立界標。后代禮書又有將射禮、軷祭道路、日月有食伐鼓相救等作為軍禮內容的。下面只介紹征戰(zhàn)、校閱、田獵、馬政等幾項。第五節(jié)軍禮二、征戰(zhàn)之禮(一)出師祭祀古代軍隊出征,有天子親征和命將出征兩種。天子親征前,要實行祭告天地、宗廟、軍神、軍旗、道路等的祭祀活動,以示此次征伐乃受命于天地、祖宗之意,并祈求得到神靈護佑。
第五節(jié)軍禮(二)誓師祭祀禮畢,出征的軍隊有誓師典禮,一般是將出征的目的與意義告知將士,揭露敵人的罪惡,強調紀律與作風,也就是一次戰(zhàn)前動員和教化。假如是命將出征,君王要在太廟召見全軍將士,并授節(jié)鉞于大將以節(jié)制全軍(后代常授刀劍)。君王拿著斧鉞的端首,把柄交給大將,表示將節(jié)制軍隊的全權授予他。第五節(jié)軍禮(三)軍中刑賞行軍作戰(zhàn)過程中,要將祖廟的木主和社神木主載于軍中,所謂“賞于祖”、“戮于射”,就是指對立功者受賜于祖廟木主之前,違反軍令者則在社神木主之前刑戮,表示賞罰公正,鬼神可鑒。軍紀規(guī)定特別嚴明。如明代以“行軍號令”規(guī)定軍中刑賞例則,內容有:交鋒之際,能突破敵陣,斬將搴旗者;本隊戰(zhàn)勝敵人后主動救濟友軍者;受命后能稀奇克敵制勝者,皆為“奇功”。臨敵畏避退后及妄談災異、妖言;泄露軍機者,皆斬首。臨陣時,有內官持象牙牌隨軍,看到有英勇當先、殺敵有功之人即賜予牙牌,作為戰(zhàn)后升賞的憑證。第五節(jié)軍禮(四)凱旋軍隊獲勝而歸,謂之“凱旋”,其時高奏凱樂,高唱凱歌。天子親征凱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時遠至數十里之外。假如是命將出征凱旋,有時皇帝也會親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勞;有時則派遣大臣出城迎接。這都稱為“郊勞”。回京后要在太廟、太社祭告天地祖先,獻捷獻俘。而后是論功行賞,稱為“飲至”。假如軍隊敗績而歸,則稱為“師不功”或“軍有憂”,以喪禮迎接。第五節(jié)軍禮三、檢閱之禮校閱之禮指君主親自檢閱軍隊訓練之禮。天子親臨,稱為“親講武”。我國古代的軍事理論一向重視軍隊的平常訓練,認為“兵事以嚴終”軍隊嚴加警備,強化操練,反而使得敵人不敢輕舉妄動,所以要定時校閱演習。第五節(jié)軍禮四、田獵之禮古代之所以把田獵之禮列入軍禮,是因為古代田獵是一項具有軍事意義的活動。田獵的作用,依文獻所說有下列各項:一是為田除害,愛護農作物不受禽獸的糟蹋。二是供應宗廟祭祀。三是為了驅馳車馬,彎弓騎射,大張旗鼓,進行軍事訓練。最終,田獵所獲山珍野味也用于宴饗來賓及“充君之庖”。第六節(jié)兇禮一、概述(一)兇禮是哀憫吊唁憂患之禮。(二)兇禮的內容有:1、以喪禮哀死亡2、以荒禮哀兇札(閘)3、以吊禮哀禍災4、以禬(桂)禮哀圍敗5、以恤禮哀寇亂.”
第六節(jié)兇禮二、荒禮荒禮,指自然災難引起歉收、損失和饑饉后,國家為救荒而實行的政治禮儀措施。1、散利,是給災民以救濟。主要措施有三項:(1)周,指周濟,是無償的賑給,這是遇到較大的自然災難后接受的方法。(2)貸,指借貸,發(fā)生災荒時出借,收獲以后歸還,這往往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接受的方法。(3)糶即平價賣糧?;哪暌偶Z,豐年就須有儲積。國家歷代皆有大規(guī)模的糧倉備荒,稱為“常平倉”。第六節(jié)兇禮2、薄征薄征,指蠲免、削減或緩征租賦。遇到災難,由皇帝下達蠲除之令,叫做“災蠲”。有時雖無災難,皇帝為了表示恩惠,也減免部分租賦,叫做“恩蠲”。由于各地災情常常不能剛好上報,上報以后也往往遲疑不決,皇帝的蠲除詔令有時不能剛好下達第六節(jié)兇禮3、緩刑緩刑即災荒之時為饑寒所迫簡潔觸犯法律,所以執(zhí)法應適當寬緩。歷代帝王每逢兇災多有減刑、緩刑的詔令。這是由于古人認為自然災難的發(fā)生乃是民間冤氣郁滯,政治失當的報應,上天以天災來警告人間的君王。如,明代又有讓罪犯交納粟米救災免罪的方法。第六節(jié)兇禮4、弛力“力”指力役之征?!俺诹Α?,即減免徭役。遇到自然災難,人民流離失所;嚴峻時,餓莩載道,哀鴻遍野,在這種狀況下,國家也不大可能再征發(fā)力役。有些統(tǒng)治者在兇荒之年,強行大興土木,征集民夫,往往成為大規(guī)模農夫起義的導火線。5、舍禁國有山澤園囿,平常嚴禁人民入內,兇荒時對災民開放,百姓可以去采摘果蔬,捕獵漁樵,以為生計。第六節(jié)兇禮6、去幾“幾”,本指門坎,這里指的是設關卡征稅?!叭住?,即廢除關卡征稅。我國古代大都實行重農抑商、扶本抑末的經濟政策,在水陸交通要沖多設關卡,對往來商賈征取稅收,并且制定相應的法令——津關令。一般兇荒之年,國家常頒令放松關津之禁,寬緩關市之征。同時,也放松平常對人民嚴禁遷徙的限制,準許饑民通過關卡到富庶地區(qū)去“就食”。第六節(jié)兇禮7、省禮省禮指減省慶賀、祭祀典禮或其中的某些儀式。省禮的主要措施有:減膳,減乘輿,罷宴會,罷節(jié)日慶賀,避正殿,罷角抵游戲,以及太仆減省喂馬谷料、水衡減省喂獸用肉、尚方御府停止制造豪華日用器物等。8、殺哀殺哀,指減省兇禮的禮儀規(guī)格,主要是喪葬之禮不得大操大辦,鋪張奢侈。第六節(jié)兇禮9、蕃樂“蕃”,即藩,有藩屏、閉止之意。蕃樂,即停止、罷除演奏音樂及其他消遣活動,后代也稱為“徹樂”。漢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正月,因前一年有大旱之災,下令太官損膳省宰,并且裁減樂府的樂工,“使歸就農業(yè)”。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久旱不雨,詔令太常所屬教坊女樂,停止演唱練習。有的朝代也有因為災難而取消節(jié)日消遣活動的,如宋仁宗時曾因河北地區(qū)發(fā)生水災,取消了上元燈會。第六節(jié)兇禮10、多婚多婚,指兇荒之年男女青年應多為婚配,這就應當減省婚娶禮儀,從簡結婚,不要為了禮儀的完備而影響了婚娶。這里包含著相互救助、愛護以及增殖人口,補充由于災荒而削減的人口的意思。第六節(jié)兇禮11、索鬼神索鬼神,即找出與造成兇荒有關的鬼神予以祭祀。古人認為兇荒的發(fā)生是因為鬼神未加庇佑的原因,很可能是在常規(guī)祭祀中沒有祭到的鬼神發(fā)怒生氣而降下了災禍。所以,兇荒之時,往往要廣祭群神。第六節(jié)兇禮12、除盜賊前面有“緩刑”一條,這里又講“除盜賊”,明顯是雙管齊下,軟硬兼施。兇荒之年,人民流離,民心浮動,走投無路,常常成為引發(fā)農夫暴動的導火線。歷史事實表明,多次大規(guī)模的農夫起義都是在大荒之年爆發(fā)的,深受饑饉之苦與官府之害的百姓,揭竿而起,安葬了一個又一個腐朽王朝。救荒之政第十二條,強調“除盜賊”,正反映了統(tǒng)治階級在心理上所感受的威逼。但是,只要剝削制度存在,沒有一個王朝真正能夠妥當解決“除盜賊”的問題。第六節(jié)兇禮二、札禮“札”,指疫癘疾病,即流行性傳染病。因為兇荒之年,常常有疫疾流行,所以有的禮書中將“大荒、大札”并列,措施都是“移民、通財、舍禁、弛力、薄征、緩刑”等等。札禮,最緊迫的問題是葬死救病。很多疫疾是由于災荒中的死人未能剛好掩埋而引起的。對死于兇荒疫疾者,歷代常常有賜給棺木或喪葬錢的方法。第六節(jié)兇禮三、災禮災指災禍,主要指水火、雷電、日月之食、地震山崩以及各種怪異災變等。其禮制與荒、札基本相像,即貶損禮儀規(guī)格,減省消遣、膳食,而祈禳之禮往往比較講究,除祭祀祠禱天地、社稷、宗廟、上下神祇,又用男巫、女巫,歌哭跳號,以冀感動神靈,消災去禍。日月有食,在古代是重大的災變,因而有救日月之禮。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記錄日月食的國家。救日月之食,一般的禮儀措施是奔跑呼號,擊鼓,用牲用幣于社,置旗幡、兵器第七節(jié)喪葬禮一、何為喪葬禮二、喪葬禮的由來三、喪葬禮的程序第七節(jié)喪葬禮二、喪葬禮的來由死亡,是人生旅程的最終一站,標記著人將從今脫離社會。在傳統(tǒng)社會里,又普遍認為死亡并非是人的消逝,而是他從一個世界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钪鴷r在人世間,死后則去了陰間。怎樣處理死尸,則是活著的人的事。做這件事,即表達了活著的人與死人的感情糾葛:哀悼、思念、依戀、評價;同樣也表達出活著的人對生與死(人世間和陰間)這樣一個嚴峻問題的思索。第七節(jié)喪葬禮(一)喪禮所謂喪服,是人們?yōu)榘У克勒叨┐鞯囊旅?、服飾。中國古代喪服制度?guī)定的五個等級_五服。五服以內的親屬稱為五屬,即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個差等
。相應的五種不同的喪服稱為五服。
斬衰(cuī)
五等喪服中最重的一等,以極粗麻布制作,衣邊不緝(不縫邊)。齊(zī)衰
次于斬衰,為喪服其次等,依據親疏關系分為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p衣邊。
大功
次于齊衰,為喪服第三等。大功及以下都不用杖。
小功
次于大功,為喪服第四等緦麻
緦麻次于大功,為喪服第五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揭陽貨運從業(yè)資格證考題
- 2025年德州下載b2貨運從業(yè)資格證模擬考試考試
- 2025年商丘駕??荚囏涍\從業(yè)資格證模擬考試
- 電視臺合同范本(2篇)
- 電力服務績效合同(2篇)
- 山西省陽曲縣八年級地理上冊 第二章 自然環(huán)境 我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說課稿 晉教版
- 2024-2025學年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5裝滿昆蟲的衣袋教案設計蘇教版
-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四單元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道路的探索第19課經濟體制改革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 馬栗種子提取物片說明書
- 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9 建設《永續(xù)發(fā)展的美麗中國》 聽課評課記錄
- 對違反政治紀律行為的處分心得體會
- 大學生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與規(guī)劃(第二版)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深度學習革命》讀書筆記思維導圖PPT模板下載
- SAP可配置產品學習課件
- 傳統(tǒng)運動療法易筋經教案5
- GB/T 8014.1-2005鋁及鋁合金陽極氧化氧化膜厚度的測量方法第1部分:測量原則
- 股票基礎知識(入市必讀)-PPT
- 雅思閱讀題型與技巧課件
- 招商銀行房地產貸款壓力測試
- 公文與公文寫作課件
- 車削成形面和表面修飾加工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