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第一單元第三課中古時期的亞洲跟蹤訓練--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魯尼曾說:“我們的宗教和我們的帝國是一對阿拉伯孿生兄弟”,其意當為:兩者是(
)A.同時產生的 B.同一個事實 C.同一創(chuàng)始人 D.密不可分的2.它是拜占庭帝國繼承和保存古羅馬光輝古典文化的歷史見證;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被譽為歐洲民法的基礎?!八钡暮戏Q是()A.《查士丁尼法典》 B.《新法典》C.《羅馬民法大全》 D.《法學匯纂》3.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到16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奧斯曼帝國(
)①繼承了阿拉伯政治和文化制度②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③控制了連接亞洲和歐洲的商路④在印度建立伊斯蘭德里蘇丹國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有一學習小組在搜集資料時,獲得了如下信息:大化改新、德川幕府、《源氏物語》。據(jù)此可知,該學習小組研究的是(
)A.日本 B.印度 C.朝鮮 D.奧斯曼帝國5.12世紀末,日本進入幕府統(tǒng)治時期。下列選項中準確描述幕府統(tǒng)治特點的是(
)A.天皇為首的朝廷掌握國家實權 B.幕府是名義上的最高國家政權機關C.模仿隋唐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 D.采用莊園制和武士集團的統(tǒng)治形式6.646年,面對嚴重的社會危機,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改革,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這場改革是(
)
A.大化改新 B.鐮倉幕府建立 C.明治維新 D.農奴制改革7.阿拉伯帝國在政治上經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阿拉伯文化區(qū)。這個文化區(qū),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這說明(
)A.阿拉伯數(shù)字是由阿拉伯人創(chuàng)造的 B.東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國廣泛交流C.阿拉伯帝國經濟繁榮和國家富庶 D.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持續(xù)時間特別長8.下列國家或政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的有(
)①波斯帝國
②亞歷山大帝國
③羅馬帝國
④德里蘇丹國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9.阿拉伯帝國哈里發(fā)麥蒙于公元830年在首都巴格達創(chuàng)建了國家級學術機構智慧館,下轄科學院、圖書館和翻譯局,領導全國的翻譯和學術活動。在這里收藏了數(shù)萬冊希臘文、古敘利亞文、梵文、希伯來文等著作,為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提供了典籍和人才。這反映出阿拉伯帝國(
)A.推動了歐洲近代思想解放 B.實行了文化擴張的政策C.引領了世界文化發(fā)展潮流 D.融合了東西方文化遺產10.下圖是沙特阿拉伯王國的國旗,上面文字的含義是: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表明(
)A.阿拉伯國家形成后推行伊斯蘭教 B.穆罕默德是沙特的最高宗教領袖C.宗教在阿拉伯發(fā)展中的特殊地位 D.沙特阿拉伯王國至今仍迷信落后11.朝鮮在15世紀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漢字,讀的是中國的“四書”“五經”;日本公元7世紀起,開始持續(xù)且大規(guī)模地向中國派出遣唐使,并有計劃地引進隋唐文化,從而推動了大化改新的發(fā)生。這可用于說明,中華文化(
)A.使東亞經濟快速發(fā)展 B.被日本政府全盤照搬C.對周邊地區(qū)影響深刻 D.影響力輻射整個世界12.12世紀末,日本進入幕府統(tǒng)治時期。在這種體制下,天皇只保有名義上的稱號,實際上掌握實權的是(
)A.將軍 B.大名 C.諸侯 D.武士13.某同學在研究古代亞洲法律時發(fā)現(xiàn),8世紀初日本在制定《大寶律令》時,吸收了唐律“八議”中的“六議”,將“十惡”改為“八虐”。據(jù)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A.唐律對日本法律影響較大 B.日本政權內部穩(wěn)定C.唐律與日本法律差別較大 D.中日文化交流頻繁14.1453年,奧斯曼軍隊攻占君士坦丁堡,將都城遷至君士坦丁堡,更其名為(
)A.拜占庭 B.巴格達 C.伊斯坦布爾 D.麥地那15.為了實行有效治理,古代不少國家采用了行省制度。其中有(
)①波斯帝國②亞歷山大帝國③基輔羅斯④德里蘇丹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西歐中古時期的鄉(xiāng)村,農奴不是當時農村中的大多數(shù)居民,甚至也許不占多數(shù)。在農村中除了農奴以外,還有大量的各種依附農民以及自由農民。大體說來,農村農民可以按其財產狀況劃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是少數(shù)富裕農民,占有較多土地、牲畜、農具,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中等農民是生活還過得去的農民,其中農奴身份的最多。下等是土地太少、不足維生的農民,身份有農奴也有自由人,這部分人的數(shù)量在農村中相當多?!幾择R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tài)研究》材料二
農民是鄉(xiāng)村人口的主體,包括自耕農和佃農兩種。前者擁有少量地產,承擔國家賦稅,雖終年勞作,尚難維持生計。后者租種他人土地,往往由地產主提供種子和耕畜,租額高達收成的4/5、5/6甚至6/7。哈里發(fā)時代,官府極力使農民固著于土地,以求保證穩(wěn)定的賦稅來源,但農民往往不堪重負,棄田出走。官府采取多種措施追捕和遣返流入城市的逃亡農民,實行身份確認制度。9世紀以后,許多自耕農因不堪重負,被迫將地產寄于貴族名下,求得庇護?!幾怨病栋⒗饨ㄐ螒B(tài)研究》(1)根據(jù)材料一、二,指出中古時期西歐農民與阿拉伯帝國農民的身份差異,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中古時期不同地區(qū)農民身份的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
阿拔斯王朝的最初100年是阿拉伯帝國的繁榮時期,生產力有了較大提高。由于減少了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這一時期政府撥出一部分稅收用以修建和完善農田水利設施,開渠筑堤,建造水庫,同時利用水車等簡單機械抽水,盡量擴大灌溉面積。紡織、金屬加工、制陶和造紙等行業(yè)的發(fā)展尤為迅速,大馬士革的緞、庫法的絹、敘利亞的玻璃和布哈拉的毛毯等皆以質地精良而著稱,享譽退邇。城市隨之繁榮,巴士拉、庫法、大馬士革和開羅等都是著名的大都市,規(guī)模巨大,人口眾多。(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阿拉伯帝國商業(yè)發(fā)展特征。(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阿拉伯帝國商業(yè)繁榮的原因。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參考答案:1.D【詳解】結合所學可知,穆罕默德于7世紀初得到真主啟示,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7世紀20年代至632年,穆罕默德率領穆斯林基本統(tǒng)一了阿拉伯半島,為日后的阿拉伯對外擴張奠定了基礎,所以比魯尼認為兩者是一對孿生兄弟,這說明兩者的關系密不可分,D項正確;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并非同時產生,排除A項;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并非同一事實,一為宗教,一為國家,排除B項;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穆罕默德,阿拉伯帝國建立時穆罕默德已經去世,兩者并非同一創(chuàng)始人,排除C項。故選D項。2.C【詳解】根據(jù)“歐洲民法的基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6世紀,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家,相繼編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獻,統(tǒng)稱為《羅馬民法大全》,這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成文法典,奠定了歐洲民法基礎,所以“它”的合稱是《羅馬民法大全》,C項正確;《查士丁尼法典》是《羅馬民法大全》的一個組成部分,不是羅馬法的合稱,排除A項;《新法典》是《羅馬民法大全》的一個組成部分,不是羅馬法的合稱,排除B項;《法學匯纂》是《羅馬民法大全》的一個組成部分,不是羅馬法的合稱,排除D項。故選C項。3.B【詳解】根據(jù)材料可知,16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繼承了阿拉伯政治和文化制度,控制了連接亞洲和歐洲的商路,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的影響,①③正確,B項正確;古代日本和朝鮮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②錯誤;德里蘇丹國是伊斯蘭教傳統(tǒng)的政教合一的神權政體,但又是以波斯和突厥元素為主,結合印度本土特色的混合政體,與奧斯曼帝國無關,④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4.A【詳解】依據(jù)題干“大化改新、德川幕府、《源氏物語》”可知,該學習小組研究的是古代日本,公元七世紀時期,日本孝德天皇在位時期大力學習隋唐制度文化,進行了著名的改革—大化改新,使得日本發(fā)展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大化改新若干年后日本進入到了幕府統(tǒng)治時期,而《源氏物語》也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5.D【詳解】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日本進入幕府統(tǒng)治時期,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幕府掌握著國家實權,中央集權遭到嚴重破壞,采用莊園制和武士集團的統(tǒng)治形式。由此可知,D項正確,排除AB項;C項與大化改新有關,排除。故選D項。6.A【詳解】根據(jù)“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等信息可知,這場改革是古代日本由孝德天皇主導的大化改新,由A項正確;鐮倉幕府的建立是在12世紀,排除B項;明治維新是在19世紀,排除C項;農奴制改革是在俄國,排除D項。故選A項。7.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把中國的古代發(fā)明輾轉傳入西亞和歐洲等地,也給中國帶來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y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教文化,在不同文明之間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這些地區(qū)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B項正確;阿拉伯數(shù)字是由古印度人創(chuàng)造的,排除A項;題干內容不能反映阿拉伯帝國經濟繁榮和國家富庶,排除C項;題干也并未體現(xiàn)阿拉伯帝國持續(xù)時間特別長,排除D項。故選B項。8.D【詳解】根據(jù)所學可知,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德里蘇丹國地方都實行了行省制度,所以①②③④均符合題意,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9.D【詳解】根據(jù)題干可知,阿拉伯帝國統(tǒng)治者重視文化,通過國家級學術機構智慧館領導全國的翻譯和學術活動,并且收藏了大量來自東西方的文化書籍,成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橋梁??梢哉f阿拉伯帝國的文化融合了東西方文化遺產,D項正確;材料陳述了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活動推動了其文化繁榮,但無法得出推動了歐洲近代思想解放這一結論,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提及阿拉伯帝國實行文化擴張政策,排除B項;引領了世界文化發(fā)展潮流從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排除C項。故選D項。10.C【詳解】根據(jù)材料及所學可知,“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含義,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始人,說明宗教在阿拉伯發(fā)展中的特殊地位,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阿拉伯國家形成后推行伊斯蘭教,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穆罕默德是沙特的最高宗教領袖,排除B項;材料體現(xiàn)沙特阿拉伯王國的宗教信仰,“至今仍迷信落”說法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11.C【詳解】中古時期的朝鮮和日本都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這說明中華文化對周邊地區(qū)影響深刻,C項正確;材料顯示的是中國文化的開放性,排除A項;B項錯在“全盤”,排除;材料僅僅涉及東亞,排除D項。故選C項。12.A【詳解】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幕府統(tǒng)治時期,掌握日本實權的是幕府的將軍,A項正確;大名是地方統(tǒng)治者,不是掌控日本最高權力的人物,排除B項;諸侯即大名掌握著地方實權,不是整個日本的掌權者,排除C項;幕府統(tǒng)治時期,日本最高統(tǒng)治者是將軍,而非整個武士階層,排除D項。故選A項。13.A【詳解】根據(jù)材料,8世紀初日本制定《大寶律令》時,吸收了唐律的部分內容,這說明唐律對日本法律的制定產生了較大影響,A項正確;材料主要意思與日本政治內部問題無關,排除B項;材料題干僅反映了《大寶律令》對唐律有所借鑒,并不涉及二者具體內容的比較,排除C項;材料只反映日本學習唐律,沒有涉及中日文化交流頻繁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14.C【詳解】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其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C項正確;拜占庭為古希臘殖民城邦,東羅馬帝國時將其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排除A項;巴格達是阿拉伯帝國的首都,排除B項;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權,排除D項。故選C項。15.B【詳解】由所學知識可知,波斯帝國在地方實行行省制,行省總督和軍事長官相互監(jiān)督和制約,①正確;亞歷山大帝國繼承了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地方實行行省制,②正確;德里蘇丹國將地方劃分為行省,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④正確:基輔羅斯政治體制并不完備,地方制度被稱為“食邑制”,地方行政機構的代表是行政長官和鄉(xiāng)長,與題意不符,排除③。故選B項。16.(1)差異:西歐農民分為農奴、依附農民及自由農民,阿拉伯帝國農民主要包括自耕農和佃農。原因:在羅馬帝國的廢墟和日耳曼人遷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國的基礎上,西歐封建社會誕生,封建莊園成為西歐基本的農業(yè)經濟組織,西歐社會多層次的農民結構是舊的社會生產關系向向新的社會生產關系轉型的表現(xiàn);阿拉伯帝國興起后,通過通過軍事征服活動滅亡了波斯帝國、占領了拜占庭帝國大部領土,這加速了自身及這些地區(qū)向封建社會轉型的進程,瓦解了這些地區(qū)原有的奴隸殘余,形成更為扁平化的農村社會結構。(2)闡述:中古時期不同地區(qū)的農民身份具的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特征。進入古時期后,不同地區(qū)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普遍有所增強,農民內部階層分化問題突出,而不同地區(qū)的封建社會結構因之不斷調整。在西歐,隨著社會走向穩(wěn)定,移民墾荒運動、公社運動不斷沖擊著莊園與農奴制度,部分農民占有較多生產資料,生活優(yōu)裕,而大多數(shù)農奴不得不過著艱苦的生活,農奴逃離莊園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在阿拉伯帝國,官府極力穩(wěn)固自耕農階層以保障穩(wěn)定的賦稅來源,但高額的賦稅卻成為農民內部分化的直接因子,土地兼并與農民的逃亡、依附現(xiàn)象相繼出現(xiàn),自耕農向依附農民轉化的趨勢明顯,農村中的佃農逐漸增多。綜上所述,中古時期不同地區(qū)農民的身份普遍經歷了漫長的演化與重構,隨著封建社會的變動而調整,具有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特征。【詳解】(1)差異:根據(jù)材料一“在西歐中古時期的鄉(xiāng)村農村中除了農奴以外,還有大量的各種依附農民以及自由農民”及材料二“農民是鄉(xiāng)村人口的主體,包括自耕農和佃農兩種”可得知西歐農民分為農奴、依附農民及自由農民,阿拉伯帝國農民主要包括自耕農和佃農。原因:根據(jù)所學知識可得知可得知在羅馬帝國的廢墟和日耳曼人遷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國的基礎上,西歐封建社會誕生,封建莊園成為西歐基本的農業(yè)經濟組織,西歐社會多層次的農民結構是舊的社會生產關系向向新的社會生產關系轉型的表現(xiàn);阿拉伯帝國興起后,通過通過軍事征服活動滅亡了波斯帝國、占領了拜占庭帝國大部領土,這加速了自身及這些地區(qū)向封建社會轉型的進程,瓦解了這些地區(qū)原有的奴隸殘余,形成更為扁平化的農村社會結構。(2)闡述:統(tǒng)一性:根據(jù)材料一“上等是少數(shù)富裕農民,占有較多土地下等是土地太少、不足維生的農民,身份有農奴也有自由人,這部分人的數(shù)量在農村中相當多”及材料二“前者擁有少量地產,承擔國家賦稅,雖終年勞作,尚難維持生計。后者租種他人土地,往往由地產主提供種子和耕畜“可得知進入中古時期后,不同地區(qū)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普遍有所增強;根據(jù)材料一“在西歐中古時期的鄉(xiāng)村農村農民可以按其財產狀況劃分為上、中、下三等”及材料二“包括自耕農和佃農兩種。前者擁有少量地產后者租種他人土地,往往由地產主提供種子和耕畜”可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版美團外賣配送員權益保障合同4篇
- 2025年粵人版選擇性必修2地理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冀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4年度青海省公共營養(yǎng)師之三級營養(yǎng)師題庫綜合試卷A卷附答案
- 2024年度黑龍江省公共營養(yǎng)師之三級營養(yǎng)師綜合練習試卷B卷附答案
- 2024年度青海省公共營養(yǎng)師之三級營養(yǎng)師提升訓練試卷A卷附答案
- 科技助力小學生天文觀測的新紀元
- 2025年牛津譯林版九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度出臺政策房地產項目后期維護合同4篇
- 二零二四年度影視制作合同標的及屬性
- 發(fā)電機停電故障應急預案
- 接電的施工方案
- 常用藥物作用及副作用課件
- 幼兒阿拉伯數(shù)字描紅(0-100)打印版
- 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報告模板
- GB/T 12173-2008礦用一般型電氣設備
- 2023年1月浙江高考英語聽力試題及答案(含MP3+錄音原文)
- 新媒體研究方法教學ppt課件(完整版)
- 2020新版?zhèn)€人征信報告模板
- 東芝空調維修故障代碼匯總
- 工藝管道儀表流程圖(共68頁).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