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道-于雷有感南懷瑾老師談教育問題_第1頁
師·道-于雷有感南懷瑾老師談教育問題_第2頁
師·道-于雷有感南懷瑾老師談教育問題_第3頁
師·道-于雷有感南懷瑾老師談教育問題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師·道——于雷有感南懷瑾老師談教育問題

南懷瑾老師九十幾歲高齡,仍孜孜不倦為“文化斷層的一代〞之教育事業(yè)而勞心,令吾輩深感慚愧。那天南老師不顧是否超過預定時間,精神奕奕地講了近兩個小時,為身為教育者的我們語重心長講出了許多教育觀點,發(fā)人深省。在不斷的從事教育工作的日子里,我也體味諸多,謹將拙見作以匯報。

教育是育人的過程,培養(yǎng)人堅忍弘毅、修己敬人的宗旨永遠不會變,我們必須要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現(xiàn)今社會種種不良現(xiàn)象和丑陋行為與我們長時間的丟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不無關系,新的東西沒有學到,好的東西又丟在一邊,不出問題是不可能的。在學校中發(fā)展經(jīng)典文化的學習是最重要的。要教育學生學習祖先留下來的浩瀚博大的文化,用民族文化中的瑰寶來培養(yǎng)學生做人的學問,培養(yǎng)學生尊重傳統(tǒng),增強民族自豪感。

我今天把題目叫做師道,什么是師道?師道者,傳道,授業(yè),解惑。為師者,修自身方能布師道。志存高遠,樂道自得,嚴師重道,師道尊嚴,尊師愛生,教學相長,以德為主,德才結合,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人格感染,潛移默化,這些就是師道!汲取我國古代“師道〞的豐盛營養(yǎng),對今天的教育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朱熹對?中庸》中的“率性之謂道〞的“道〞字解釋說:“道。猶路也。〞“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那么所謂道也。〞所謂“師道〞,就是指教師應走的道路或當行的道理。如從更深層含義上來理解,那么需要與古代的“天道〞和“人道〞結合起來進行考察。所謂“天道〞,是一個“誠〞字?!罢\者,天之道也。〞這個“誠〞指的是天地萬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所謂“人道〞,是一個“仁〞字?!叭收?,人也。〞這個“仁〞指的是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要使“人道〞行仁,以盡“天道〞之誠,需要“立人〞的教育。而教育需靠“師道〞之導引以達成“立人〞之目的??梢哉f,我國古代的“師道〞與當時的所謂“天道〞和“人道〞是一脈相通的。?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也分明地表明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當“師道〞連通“天道〞和“人道〞時,那么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那么可以與天地參矣。〞由此可見,古代對“師道〞的地位看得很重。

我國古代的“師道〞與我們現(xiàn)代意義上的“師德〞有所不同。在內(nèi)涵上,“師德〞一般表示為師者所必須遵循的行為標準和準那么;而“師道〞那么更多地體現(xiàn)了為師者所應具有的內(nèi)在人生理想和信念。在外延上,“師德〞主要指教師所應具有的職業(yè)道德;而“師道〞除了指教師的這種職業(yè)道德之外,還包括了他們所應具有的職業(yè)知識、技能和職業(yè)能力等。

我國古代,“師道〞的首倡者是開儒學之先,立道統(tǒng)之始的“至圣先師〞——孔子。孔子之后經(jīng)由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朱熹、王守仁等人的不斷繼承和發(fā)揚,逐步形成為傳統(tǒng)。我國古代“師道〞是由古代名儒大師們倡導和實踐,并為當時廣闊教師所向往和追求,具有典型意義的為師理想、風范和行為的總括。

?禮記?學記》中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表明教師職業(yè)極為重要。“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這里把君師并稱了??鬃邮俏覈逃飞系谝晃灰越處煘榻K生職業(yè)的教育家,其所以熱愛教育,也是基于他認為教師工作與政治家的活動具有同等重要性。荀子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認為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正禮〞,“禮者,之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荀子?修身篇》)。

古代教育家們從這樣的高度來看待教育和教師,樹立以天下大任為己任的事業(yè)心和誨人不倦的責任感,勉精勉進,立志于教育。宋人張載對“志〞作了概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子語錄》)這是“志道〞。

古代“師道〞極重對教師的嚴格要求??鬃诱J為:教師必須有“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他自己就是“好古敏以求之〞,一生勤奮好學,孜孜不倦。荀子那么提出:教師除了博學外,還必須具備四方面的根本條件,即尊嚴莊重,經(jīng)驗豐盛而有威信,講解條理清楚而不陵節(jié)(等),精深的知識素養(yǎng)和豐盛卓越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技巧。?中庸》強調教師要“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為此需要“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學記》中說:“記問之學缺乏以為人師〞,而要“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董仲舒關于治國的三大文教政策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置明師〞,只有那種“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者〞才能被選為師。韓愈強調教師必須“聞道在先〞,“術業(yè)有專攻〞。朱熹特別反對務記覽、為辭章、釣聲譽、取利祿,只會科舉時文的教師,主張教師應有“德行道藝之實〞。總之,古代“師道〞要求教師既要德行堅決,又要術業(yè)有專攻;既要知其理,又要踐其行;還要日精日進,不斷獲取新知,并將此作為嚴師重道的根底。?學記》中說:“凡學之道,嚴師尷尬。〞一個教師,只有當他具備了?中庸》中所說的“君子尊德行而道問學,致廣闊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的時候,才算真正具備了為師的條件。

王安石在給仁宗皇帝上課時,堅持自己坐講,皇帝侍聽。他說,我不是要皇帝尊重我本人,而是要尊師道。我既然提倡師道,當然要嚴格遵守?!按髮W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對帝王尚且如此,一般平民百姓就更要“道尊然后民知敬學也〞。其弟子拜師求學,必須經(jīng)過一定專門的禮儀。古代“師道〞之尊由此可見一斑。

古代的教育家們十分重視啟發(fā)誘導,強調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孔子最早提出啟發(fā)式教學的主張,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復也〞(?論語?述而》)。他強調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使學生處于“欲罷不能〞的狀態(tài),要求教學要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朱熹也曾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論語》中記載過這么一件事:子路和再有都問:“聞斯行諸《〞孔子對他們倆人的回答完全不同,別人不理解,問孔子何故??鬃诱f:“求(再有)也退,故進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表明孔子善于根據(jù)學生不同特點進行教育。孟子形象地把啟發(fā)式喻為:“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主張教學要“有如時雨化之者〞。?學記》是我國古代第一本系統(tǒng)的教學論書籍,對啟發(fā)式作了詳細表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開而弗達。〞在因材施教方面,?學記》主張在了解學生的根底上長善救失,“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那么多,或失那么寡,或失那么易,或失那么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啟發(fā)誘導和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師道〞教學觀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由孔子發(fā)端,到?學記》趨向完備,為后來的教育家們繼承和發(fā)揚。

教育工作者可以從古代“師道〞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對事業(yè)要有“樂以忘憂〞的精神境界。古代教育家們把教育視為天下大任,堅持誨人不倦的責任感。這種精神和情懷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捷克馳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形象地將教師職業(yè)喻為“太陽底下最神圣的事業(yè)〞。這表明教育工作是造就和培養(yǎng)下一代人的偉大事業(yè),如果沒有廣闊教育工作者對人民教育事業(yè)的強烈事業(yè)心和社會責任感,沒有一種“甘為春蠶吐絲盡,愿作紅燭照人寰〞(?孫敬修座佑銘》)的胸懷和犧牲精神,我們的教育就無法振興和開展。教師對自己要抱“嚴于律己〞的自立態(tài)度。履行教書育人職責的前提是教師自己要嚴于律己?!皫焽?,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教師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包括德和才兩方面。古代“師道〞強調“尊德行〞為主,“道問學〞為輔,可見古代“師道〞中“德〞的重要地位。因此,今天我們?nèi)詰獙詻Q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教師自身涵養(yǎng)的首位。對學生善用“人格感化〞的施教伎倆。教師以誨人為業(yè),僅有自身過硬的條件和樂于育人的愿望是不夠的,還必須善于育人。古代“師道〞特別重視“人格感化〞的教育伎倆,強調教師要善于行不言之教,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和優(yōu)良風范去陶冶和感染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到達“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的目的。

韓愈的?師說》是中國教育史上首篇專門論述教師的名作。他對時人多“恥學于師〞、“師道之不聞也久矣〞的流俗極為不滿,不顧世人群怪聚罵,力挽狂瀾于既倒,不僅在行動上先后任過四門學助教、國子學博士、國子祭酒等教職,興辦地方官學,抗顏收召后學,而且憤作.?師說》,竭力從思想觀念上張揚傳統(tǒng)師道,鋒利批判了〞恥學于師〞的流俗。他繼承和開展了?學記》“師嚴道尊〞和王通“唯道所存〞的思想,明確提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主張,認為師是道的活的載體,無道即無師,無師也不可能學其道,重道就必須尊師。

在?師說》中,韓愈高度概括了教師的作用與職責:“師者,所以傳道、受〔授〕業(yè)、解惑也。〞韓愈認為,為師者的職責有三:其—是傳授以孔孟之道為主的政治倫理道德;其二是講授儒家經(jīng)典,即?禮》、?樂》、?詩》、?書》、?易》、?春秋》等所謂的“六藝經(jīng)傳〞;其三是解答學生學“道〞、習“業(yè)〞過程中產(chǎn)生的各種疑問。這三者根本是以傳道為主旨、以授業(yè)為效果、以解惑為伎倆。韓愈這一論斷在較大程度上概括了教師職責,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即使在今天,人們?nèi)猿3R闷鋪肀砻鹘處煹淖饔门c職責。當然,這—概括仍有其欠缺之處,即完全無視了教師的“發(fā)明〞的職責;—是無視了教師本身的發(fā)明性——教師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傳遞者,而且應是文化知識的開拓者,二是無視了為師者對人才的發(fā)明精神與發(fā)明才能的培養(yǎng)。

接下來我想探討一下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教育活動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進行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沒有思想與情感的物。教育活動的發(fā)展波及到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關系。健康良好、融洽深厚的師生關系是發(fā)展教育教學活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之一。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們都相當重視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并形成了教學相長、尊師愛生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在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中,雖然教師擔任教授角色而學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師與學生是可以互相促進、共同增益的。教師作用于學生,而學生又可以能動地反作用于教師。這就是雙方教學相長的規(guī)律。明確提出這一規(guī)律的?學記》說:“學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而?學記》的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與其弟子的教學活動經(jīng)驗為依據(jù)的。

我們由此聯(lián)想到保羅?弗雷爾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的一段令國際教育界人士頗為觀賞的論述:“在解放教育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作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須‘死去’,以便作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誕生’。同時,他還必須向受教育者建設:他應作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仔細分析揣摩這段經(jīng)過?學會生存》的引用后影響相當廣泛的馳名論述,我們便可發(fā)現(xiàn)其并不比中國二千多年前即明確提出的“教學相長〞有更多的新意。較之言簡意賅、辯證全面、蘊含豐盛的“教學相長〞,我們不能不認為這段話顯得冗長、晦澀、偏頗和在邏輯上有失嚴謹。兩相對比,我們更可為我國古代所具有的輝煌燦爛的教育思想而驕傲,同時又為我們尚未將之很好地推向世界以致世界尚不太了解這些珍貴的中華文化遺產(chǎn)而愧疚!

孔子同其弟子的教學實踐活動鮮明地貫通著教學相長的思想。孔子提出“當仁,不讓于師〞的準那么,他激勵學生堅持以“仁〞為規(guī)范,而不要礙于師生情面,在“仁〞的面前學生無需對老師謙讓.較孔子晚一個多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有“吾愛吾師,更愛真理〞的名言;可見東西方民族雖相距萬里,但其先哲對于教育的根本原那么的認識卻是高度一致的。在孔子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孔門教學活動頗具民主學風??鬃涌梢耘u學生,而學生也可批評孔子。這在?論語》中頗多記載:學生批評了孔子,孔子非常欣慰,認為這是自己的幸事。示例;他當著弟子巫馬期欣成認自己的過錯:“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學生子路、冉求、‘樊遲經(jīng)常與孔子爭執(zhí),但他們非常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頗為器重他們,將之都培養(yǎng)成出類拔萃的英才.在教學中認真接受學生的意見;使教師不斷提高,這也是荀子的觀點。他指出,為師者應“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決不能諛者親,諫爭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他自己就是“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謅諛我者,吾賊也〞教師要虛心接受一切人包括學生提出的正確的批評性或肯定性意見;拒絕謅諛奉承的言行教師在教學中應虛心向后代與學生學習,而后來者居上;學生也可能超過老師,這就是“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呂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做到“師徒同體〞、“師徒同心〞對于教師而言,要能“視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