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轉(zhuǎn)合之轉(zhuǎn)法_第1頁
起承轉(zhuǎn)合之轉(zhuǎn)法_第2頁
起承轉(zhuǎn)合之轉(zhuǎn)法_第3頁
起承轉(zhuǎn)合之轉(zhuǎn)法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起轉(zhuǎn)之法前人出于詩法與理念的異同對起承轉(zhuǎn)合的重視度有異極強調(diào)的也有認為需要強調(diào)整體渾成的。但有一點,他們都不否認,就是如果能轉(zhuǎn)得好,就算無功,整個詩還是平平,但至少能無過,不會出現(xiàn)大的差池。相反,不會轉(zhuǎn)法、寫不好轉(zhuǎn)法的,往往就會寫得詩不象詩,意思寡淡無味。如果用起承轉(zhuǎn)合法,通常轉(zhuǎn)就是第三句。如果不是,自然也會有例外。總的來說,轉(zhuǎn)法在詩中的用法,正常有三種:一、一句一轉(zhuǎn)。二、第三句轉(zhuǎn)。三、末句轉(zhuǎn)合。單第二句轉(zhuǎn)的也有不不多我一時想不起具體例子印象中老杜有這么寫的第句轉(zhuǎn)容易尾大不掉,后面三四句重復。第二句轉(zhuǎn),則多半后兩句用對仗。老杜的絕句是變格,所以我們了解一下就好,不要去模仿。關(guān)于轉(zhuǎn)的重要性,其實我不必再多說了,尤其初學詩,多半是按起承轉(zhuǎn)合法中規(guī)中矩地寫,則這個轉(zhuǎn)就更重要,因為第三句原本就是絕句中最該發(fā)力的地方。當然,如果想更進一步,講究整體的渾圓無痕,則就不止是這樣了,一氣直下、首尾渾成法卻讓人根本注意不到,那才是最高明的絕句,只是現(xiàn)在說這些太早了,我們還是回正題,老實研究這個轉(zhuǎn)法。一、一句一轉(zhuǎn)。一句一轉(zhuǎn),顧名思義,就是除開第一句得是起始之外,剩下的三句,每一句都有一個意思,但整體又是連貫的,是就某個方面的展開。古人曾特別說過這種寫法,說:絕句一句一轉(zhuǎn),卻是四句只成一事,著重尤在第三句一轉(zhuǎn),方好收合,雖只四句,卻與律法無異,意不透不妙意竭亦不妙上句太平不起下二句下二句勢高恐接不入上二句力要均,如善射者之撒放,左右手齊分,始平耳。當然這個說得有點復雜比倒很妙和射箭一樣,得雙手同時分開配合,箭才能射得平準,不然肯定就射飛了。但其實也不復雜,我們具體看一下詩就能明白:崔興宗寫真詠畫君少年時,如今君已老。今時新識人,知君舊時好。這個如果用我們以前學的八法來分析,這個是用了對比法,從今與昔的不同來詠,一句昔,一句今,再一句今,再一句昔。妙在一句一轉(zhuǎn)。你們看,起句是畫君少年時,這個是破題了,暗起,下面馬上就是一轉(zhuǎn):如今君已老。如果這一句是接著少年時的神態(tài)樣子寫,那就是承,現(xiàn)在這樣,這就是轉(zhuǎn)了。而第三句,它又不肯接著今天老了的崔興宗來寫著一語,反而又跑去說別的了時新識人?,F(xiàn)在才認得你的這些人——怎么樣?又不接著說現(xiàn)在的朋友和自己了過來跑去接續(xù)第一句的少年知君舊時好這一句是一轉(zhuǎn),但同時也是承,是合。為什么呢,我們上次說的分承法大家還有印象吧,很顯然,這首詩一句一轉(zhuǎn),但同時轉(zhuǎn)中有承,第三句承的第二句,第四句承的第一句。這么寫,才能讓詩是一個整體思連著轉(zhuǎn)了三次的同時是第一次的轉(zhuǎn)有個暗絲扣住彼此,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信馬由韁,想到哪兒就到哪兒,這個不成的。再看一首:溪口云溶溶溪口云,才向溪中吐。不復歸溪中,還作溪中雨。這個詩要寫的是云,特定的溪口的云。而云這東西,到處都是,怎么樣才能體現(xiàn)出,詩人要

詠的這個是此(口的而是隨便扔給哪朵云都成的溪口云呢?你們看這個詩么樣?很巧的構(gòu)思云沒個性可口有啊那溪??于是全詩就扣著云和溪的關(guān)系這么一口氣寫下來了境淺說續(xù)編里對這個詩作過解讀,說:詩言溪中水氣,蒸化為云,既騰上天空,當不得更歸溪內(nèi),而釀云成雨,仍落溪中。雨復化水,水更生云,云水循環(huán)而不窮,可見無往不復,不生不滅。以詩格論,如游九曲武夷,一句一轉(zhuǎn),愈轉(zhuǎn)愈深。這首的妙處也在于一句一轉(zhuǎn)但成其妙的前提是人能很敏銳地提煉特性而不是隨便寫哦吟云啊那我就去寫白白的真奶奶的白吧還可以好軟啊軟得象棉花——當然,這樣湊成合乎平仄要求的詩當然也成,也是寫作的自由是,和這個溪口云一比,那就真低劣到不好意思說了。明明這首也沒用什么高深的典故用什么特別的華美詞藻??說它全是口語都可以什么呢?這個為什么是沒有答案的者說答案早就和你們說過了端只看你們自己有沒有意識到。那就是要思考要眼力和對美對一些事物的敏感這些都是后天能培養(yǎng)出來的個是自己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一就是多讀書多汲取知識開闊眼界。舍此再無他法。二、第三句轉(zhuǎn)。這個第三句轉(zhuǎn),是轉(zhuǎn)法的一大宗,或者說,一百首詩,大約有二十首用了別的轉(zhuǎn)法,剩下八十首多是和這個第三句轉(zhuǎn)有定關(guān)系,或者怕這一句有承接意,但也一定暗寓著某種轉(zhuǎn)折意思在。而第三句作轉(zhuǎn)的話就憶所及我覺得比較常用的,大至有四種情況,現(xiàn)各舉一些例子見下——、就勢而順,推進一層。第一二句寫完第句自然需要轉(zhuǎn)——這一種就勢而順其實是某種意義上的取巧法就是在第一二句的基礎(chǔ)上順已挖好的坑再可勁兒往里面挖深一點好讓讀者的情緒能跟著你的筆走不就自愿拐進您要營造的意境里沉迷——認為是想大埋活人的先扔出去罰站幾分鐘。于是,咱還是先看例詩吧。題沈客子寒郊調(diào)馬圖小益戎裝悔浪游,不成投筆取封侯。殘年射虎非吾分,白石山南去飯牛。行經(jīng)夢筆山下詞賦成名只等閑,寸心得失略相關(guān)。詩人老去防才盡,不敢輕嘲夢筆山。自題小影問余何事碧山岑,十載臣心寄素琴。彈到商弦多苦調(diào),松風蕭颯萬山陰。這三首都是同樣的情況一句的一件事第三句在其基礎(chǔ)上更用點兒力著勢兒點出更具體的情況從達成轉(zhuǎn)的目即從前兩句的泛論或不夠深入的說法里煉一個方向,從而順利逼出結(jié)句來。比如〈行經(jīng)夢筆山下兩其實就是在患得患失,啊靠碼字成的名啊,壓力山大啊。雖說沒什么可這都是自己的心其中的得失總歸做不到不放心里啊。而第三句,就順著這層意思更深入地提出一個比較極端的可能方向——詩人老后才盡。為什么要防止才盡呢?夢筆是一個典故說淹小時候夢到別人送了他一支五彩筆是文思大進,成了一代名家。可他老后呢,有次又夢到當年送筆的那人了,說來把筆還我吧!

夢里他就還了??但從此之后,他寫的東西簡直就沒辦法讀了。因為這個是夢筆山所作者很然地就想到這個典故了通過前兩句的鋪陳第三句的這么一轉(zhuǎn)來一勾引,則“不敢輕嘲夢筆山”也就合得自然而然了。、就勢而反,更起波瀾。這種寫法和一種基本類似只不過是和原來的意思上反著來一下但目的都一樣的,就是要出新,讓人注意辦集中一下,醒神一下。當然,這個反不一定是非要徹底反過來,而是差不多就好,非要徹底反著來,那就太刻意了。先看例詩:彰義門外馬上留別諸友。杏蕊開時柳葉新,眼明差喜出紅塵。京華回首無多戀,萬疊西山幾故人。雜書絕句早歲耽吟興不孤,惟愁門外吏催租。只今身作催租史,敗盡人詩我亦無。你們看第一首一句一句景一情一一承后,是很有些高興地出離紅塵——代指他要離京了??傻谌?,卻偏回過去去寫京華,怎么樣呢,無多戀這幾個字的意思,嚴格來說還是有差喜出紅塵的意思在的塵之中沒太多可戀的可京華回首無多戀整里到底還有一種戀的意思在無多也是——也就是我們這兒說的順勢而反順勢是出紅塵可喜這一點沒變反是明明都開時候了可是還是忍不住去回想自己在京華的情形。為什么呢?他這兒這么一反讓有了好奇心是四句才能出得順當疊山幾故人。戀的是什么?戀的是這西山還京中的幾個好朋友啊而個幾故人又扣住了詩題的別諸友不明明寫詩給送別的朋果通篇光寫自己怎么高興能離開未免太不近人情了罷?而這么一轉(zhuǎn),一合,則詩人既愿出紅塵又對友人惜別的情緒就很明了。第二首我不作分析了,你們自己讀,這個很好讀的。、轉(zhuǎn)說另一事,與前兩句略有牽邊,但主體為新,別有新意,忌與原意思雷同。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呂灌園屬題小影不知何處響淙淙,峭削藤蘿側(cè)面峰。喚起清風答清嘯,濤聲飛上最高松。這個和我們前面說就勢而順推一層的不同處在于第一種只是推進一層但大致還是同一個方向,而這種寫法,則是要另起爐灶。比如說,你們看第一首,沙場和君莫笑,和前面兩句是沒關(guān)系的,這就叫做另起爐灶。但是,這個爐灶,又能在前兩句里找到一點因由:欲飲是醉臥的因由。馬上催,催到哪兒去?沙場。所以催是沙場的因由。但是,將飲與醉固非同一事,催與沙場也不能目為同一事,并不是必然的,將飲的可以是水,也說不定后來就沒飲了催沙場是催,催去給太拎包也是催??所以三是另起的爐灶,有一點關(guān)系但主體為新,別有新意。第二首也是一樣的,具體我就不作分析了,大家自己看。、從頭另說他事。這個寫法,即木本禁語中說過的“中斷別意轉(zhuǎn)折時另從題旨落筆,而不與前兩句有太多關(guān)系,使前兩句只作陪襯,以烘托氛圍為主,或泛泛揭題。而真正的題旨、詩人心中的幽意,完全由第三句發(fā)露出來。所以這個另說他事是與首二所說非一事,而直接以感慨、意境等與題旨直接相關(guān),前兩句里也不大找得出因由,和第3點同。下面看例詩:集靈臺

日光斜照集靈臺,紅樹花迎曉露開。昨夜上皇新受籙,太真含笑入簾來。新雁杜荀暮天新雁起汀洲,紅蓼花疏水國秋。想得故園今夜月,幾人相憶在江樓?這兩首不用細解,對照我上面說的明白就能對比出來。日光斜照集靈臺,紅樹花迎曉露開。這兩句里,和“昨夜上皇新受籙”了不相干。但昨夜上皇新受籙是發(fā)生在集靈臺的事,所以仍然是在寫這個題旨,不得目為詩寫散了全無邏輯。同理,暮天新雁起汀洲,紅蓼花疏水國秋。這個明起破題,然后承寫雁來時的風景。第三句則筆一轉(zhuǎn)從另說,不管前面抒寫而由新雁引出的作者自己的悵然若失:故鄉(xiāng)家里的月色啊人憶在江樓”?后兩句由新雁引出人,再引出鄉(xiāng)思,但卻又都圍繞著新雁這個題來寫的。而使得起首兩句,全成陪襯。當然,這個陪襯也很重要,如果寫得不好,則引人入境的感染力就會失色太多。三、末句轉(zhuǎn)合。末句轉(zhuǎn)合這個寫法,我們上周學習承法時剛看過一個例子,就是那個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至今只有鷓鴣飛。前三句全是承,最后一句轉(zhuǎn)合,一兼二職。題寧海將軍鳳城歸欵圖桃榔深處詔書頒,翡翠明珠欵漢關(guān)。錦石峰頭花萬樹,從今移向鳳凰山。這首清詩,寫得不算好,遠比不了李白那個,但結(jié)構(gòu)法差不多,詔書頒是起,翡翠明珠欵漢關(guān)。錦石峰頭花萬樹,都是形容寧海將軍以前所在處的,然后最后一句轉(zhuǎn)合:移向鳳凰山,和詩題合上。盧溪別人武陵溪口駐扁舟,溪水隨君向北流。行到荊門上三,,將孤月對猿愁。這一首也是一樣的武陵溪口駐舟是起溪隨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