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學DNA復制、損傷與修復_第1頁
分子生物學DNA復制、損傷與修復_第2頁
分子生物學DNA復制、損傷與修復_第3頁
分子生物學DNA復制、損傷與修復_第4頁
分子生物學DNA復制、損傷與修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jié)DNA的復制(Replication,DNAbiosynthesis)

指DNA雙鏈在細胞分裂以前進行的復制過程。哺乳動物的細胞周期第一頁,共102頁。(一)半保留復制

DNA在復制時,以親代DNA的每一股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兩個雙鏈子代DNA,每個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親代DNA鏈,這種現(xiàn)象稱為DNA的半保留復制(semi-conservativereplication)。意義:半保留復制說明DNA在代謝上的穩(wěn)定性。經過許多代的復制,DNA鏈仍可保持完整,這在生物的遺傳上是十分重要的。一、DNA復制特征第二頁,共102頁。DNA以半保留方式進行復制,是在1958年由M.Meselson和

F.Stahl所完成的實驗所證明。該實驗首先將大腸桿菌在含15N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約十五代,使其DNA中的堿基氮均轉變?yōu)?5N。將大腸桿菌移至只含14N的培養(yǎng)基中同步培養(yǎng)一代、二代、三代。分別提取DNA,作CsCl密度梯度離心.半保留復制證據第三頁,共102頁。(以原核生物大腸桿菌為例)原料:dNTP,Mg++雙鏈DNA模板引物(primer),常是RNA,有游離的3’OH。引物酶(primase,DnaG),用于合成復制所必需的RNA引物

解螺旋酶(helicase),DnaB,由DnaA和DnaC協(xié)助在復制的起始點(OriC)上解開雙螺旋。與復制有關的酶和因子第四頁,共102頁。復制的起始點與方向

親代DNA開鏈,復制起始點呈叉型移動復制叉親代DNA分子3’5’3’5’復制起始點(ori):DNA復制要從DNA分子的特定部位開始,此部位稱復制起始點

原核:一個起始點,約245bp,特殊的重復序列

真核:多個起始點ori第五頁,共102頁。E.coli復制起始點oriC跨度為245bp,包括兩個關鍵序列:13bp的序列和9bp序列,它是決定和控制E.coli染色體復制的唯一片段。

13bp序列區(qū),每一個順序都由GATC開始,富含A和T,有助于螺旋解開,控制復制何時開始。第六頁,共102頁。

9bp重復序列,重復出現(xiàn)4次,能與起始蛋白dnaA特異結合,當dnaA蛋白(約20種)結合于ori的4個部位上時復制開始。

dnaA蛋白(一種專一的蛋白)和ori結合后,雙螺旋解開形成復制叉。故dnaA蛋白與啟動解鏈有關,dnaA蛋白是起始的關鍵成分。第七頁,共102頁。大腸桿菌復制起點成串排列的重復序列

GATCTNTTNTTT成串排列的三個13bp序列共有序列共有序列TTATCCACA

DnaA蛋白結合位點四個9bp序列DnaADnaB(解螺旋酶)SSB大腸桿菌DNA復制起點在起始階段的結構模型第八頁,共102頁。復制方向DNA合成的方向單向、雙向?

1個起始點第九頁,共102頁。復制中的大腸桿菌染色體放射自顯影圖

(Caims實驗)

將3H-胸苷標記大腸桿菌DNA,經過近兩代的時間,3H-胸苷摻入大腸桿菌DNA。用溶菌酶把細胞壁消化掉,使完整的大腸桿菌染色體DNA釋放出來,放射自顯影,得到上圖。非復制部分(C)銀粒子密度較低,由一股放射性鏈和一股非放射性鏈構成。已復制部分站整個染色體的三分之二,其中一條雙鏈(B

)僅有一股鏈是標記的,另外一股雙鏈(A

)的兩股鏈都是標記的,銀粒子密度為前二者的兩倍。染色體全長約為1100微米。環(huán)狀DNA的復制ABCABC第十頁,共102頁。雙向復制oriori復制子oriori

真核生物兩個相鄰復制起始點之間的DNA片段以起始點為中心,向兩個方向進行復制第十一頁,共102頁。多個起始點第十二頁,共102頁。二、DNA復制的酶學1.模板:解開成單鏈的DNA母鏈3.DNA聚合酶,DNA-pol2.底物dNTP:dATP,dGTP,dCTP,dTTP4.引物(primer):RNA引物5.其他酶和蛋白質因子第十三頁,共102頁。一、復制的化學反應生成磷酸二酯鍵N1OH3`5`+dN2TPN1N2-OH3`5`+PPiDNApol3’——TAGAAGACCTATTGGCC——5’5’——ATCTTCTGGATAACCGG——3’第十四頁,共102頁。二、解鏈相關酶類1.解旋酶(helicase)2.拓撲異構酶(topoisomeraseI、II)

3.單鏈DNA結合蛋白(SSB)第十五頁,共102頁。

DNA解旋酶(helicase)(解鏈酶)

功能:DNA的雙螺旋解鏈(解DNA雙鏈),解開一對堿基,需2分子ATP,

作用點:DNA上局部單鏈處,向雙鏈方向解鏈。

種類:E.coli有四種解螺旋酶,I、II、III和rep蛋白。I、II、III中任一種沿模板5'-3'方向移動,rep蛋白沿模板3'-5'方向移動。5′3′5′3′rep第十六頁,共102頁。2.拓撲異構酶(Topo)DNA正超螺旋與負超螺旋負超螺旋正超螺旋DNA雙螺旋拓撲異構酶第十七頁,共102頁。第十八頁,共102頁。

首先在大腸桿菌中被發(fā)現(xiàn),它可使DNA的一條鏈發(fā)生斷裂和再連接,反應無需供給能量。

另外,DNA復制時負超螺旋的消除,亦由拓撲異構酶Ⅰ來完成,但它對正超螺旋無作用。Ⅰ型拓撲異構酶第十九頁,共102頁。

由兩個A亞基和兩個B亞基組成,即A2B2。它能使DNA的兩條鏈同時發(fā)生斷裂和再連接,當它引入負超螺旋以消除復制叉前進帶來的扭曲張力時,需要由ATP提供能量。

兩種拓撲異構酶在DNA復制、轉錄和重組中均發(fā)揮重要作用。Ⅱ型拓撲異構酶第二十頁,共102頁。拓撲異構酶I抑制劑:喜樹堿類拓撲異構酶II抑制劑:依托泊苷,多柔比星,阿霉素類等第二十一頁,共102頁。3.單鏈DNA結合蛋白(SSB)作用:防止單鏈DNA重新形成雙鏈,防止單鏈DNA被核酸酶水解SSB第二十二頁,共102頁。三、DNA聚合酶(DNA-pol)即依賴于DNA的DNA聚合酶(DDDP)

真核生物有多種:

DNA-pol

、、、、…

原核生物有3種:

DNA-polⅠ、Ⅱ、Ⅲ第二十三頁,共102頁。DNA聚合酶功能5′3′聚合作用5′3′外切酶3′5′外切酶活性第二十四頁,共102頁。大腸桿菌三種DNA聚合酶比較DNA聚合酶Ⅱ分子量每個細胞的分子統(tǒng)計數5′-3′聚合酶作用3′-5′核酸外切酶作用5′-3′核酸外切酶作用轉化率主要功能活性(nt/min)

DNA聚合酶ⅠDNA聚合酶Ⅲ(復合物)109,000400+++1校讀,修復1000120,00040++-0.05400,00010-20+++50復制100000特性不清填補缺口50第二十五頁,共102頁。四、引物酶(Primase)和引發(fā)體

5′5′催化RNA引物合成的酶叫引物酶,它是一種特殊的RNA聚合酶DNA合成需在RNA引物的基礎上進行RNA引物5′3′5′3′第二十六頁,共102頁。DnaA引發(fā)體(primosome):包括解螺旋酶、DnaC、引物酶及DNA復制的起始區(qū)域5′3′3′5′引物酶DnaC引發(fā)體解螺旋酶第二十七頁,共102頁。

小結主要成員

主要作用DnaA識別復制起始位點解螺旋酶解開DNA雙鏈SSB維持已解開單鏈DNA的穩(wěn)定引物酶合成RNA引物TOPO使打結、纏繞、正超螺旋的DNA松馳DNA-polⅢDNA復制DNA-polⅠ水解引物、填補空隙、修復作用DNA連接酶催化雙鏈DNA中單鏈缺口的連接第二十八頁,共102頁。第三節(jié)DNA生物合成過程1.復制的起始2.鏈的延長3.復制的終止第二十九頁,共102頁。一復制的起始(一)DNA解成單鏈

由特定蛋白質識別復制起始位點(ori),在解螺旋酶、TOPO酶及單鏈DNA結合蛋白的共同作用下,DNA解鏈,解旋,形成復制叉

倒Y第三十頁,共102頁。(二)引發(fā)體的生成

解旋酶解開雙鏈后引物酶進入形成引發(fā)體5′3′3′5′引物酶DnaC引發(fā)體解旋酶第三十一頁,共102頁。(三)RNA引物的合成

5′5′RNA引物5′3′5′3′第三十二頁,共102頁。參與復制起始的蛋白因子

名稱

功能DnaA蛋白辨認起始點

解螺旋酶(DnaB,Rep)解開DNA雙鏈DnaC協(xié)助解螺旋酶

引物酶(DnaG)催化RNA引物生成SSB穩(wěn)定解開的單鏈拓撲異構酶理順DNA鏈OriCE.coli復制起始點第三十三頁,共102頁。領頭鏈的合成第三十四頁,共102頁。復制過程簡圖第三十五頁,共102頁。555RNA酶OHP5DNA-polⅠdNTP55PATPADP+Pi55DNA連接酶

隨從鏈上不連續(xù)性片段的連接第三十六頁,共102頁。二、真核生物DNA生物合成(一)DNA的復制只發(fā)生在S期(二)多復制子(三)真核細胞含有5種DNA聚合酶(四)端粒復制染色體兩端DNA子鏈上最后復制的RNA引物,去除后留下空隙。第三十七頁,共102頁。53355335+5333355第三十八頁,共102頁。1.端粒telemer:指真核生物染色體線性DNA分子末端的結構。

2.結構特點:(1)由末端單鏈DNA序列和蛋白質構成。(2)末端DNA序列是多次重復的富含G、C堿基的短序列。第三十九頁,共102頁。3.功能:(1)維持染色體的穩(wěn)定性(2)維持DNA復制的完整性

4.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質組成(1)RNA發(fā)揮模板作用(2)蛋白質發(fā)揮逆轉錄酶活性第四十頁,共102頁。端粒酶的催化延長作用爬行模型第四十一頁,共102頁。DNA聚合酶復制子鏈進一步加工第四十二頁,共102頁。

引物合成后,由DNApolⅢ(在真核細胞為DNA聚合酶和)催化,按堿基配對原則,將dNTP逐一添加到引物3’

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鍵,使新合成的鏈不斷延長

二復制的延長3’——AAGACCTATT——5’5’——TTCTGGATAA——3’DNAPolI,IIandIII5’-DNA-OH

5’-DNA-O-P-N-OHPP++

dNTPs第四十三頁,共102頁。前導鏈后隨鏈3’5’3’5’延長5’5’5’3’3’5’3’3’5’SSBDNAPolymerase岡崎片斷RNA引物引物酶5’3’5’TOPOⅡ解旋酶第四十四頁,共102頁。(三)終止階段

原核生物基因是環(huán)狀DNA,雙向復制的復制片段在復制的終止點(ter)處匯合。oriter

E.coli8232oriterSV40500第四十五頁,共102頁。半不連續(xù)復制(semi-discontinuousreplication)領頭鏈連續(xù)復制而隨從鏈不連續(xù)復制,就是復制的半不連續(xù)性。3535解鏈方向3′5′3′3′5′領頭鏈(leadingstrand)隨從鏈(laggingstrand)第四十六頁,共102頁。基因組能獨立進行復制的功能單位稱為復制子(replicon),每個復制子都含有控制復制起始的起點(origin),可能還有終止復制的終點(terminus)。每個起始點產生兩個移動方向相反的復制叉,復制完成時,復制叉相遇并匯合連接。習慣上把兩個相鄰起始點之間的距離定為一個復制子。(2)復制子第四十七頁,共102頁。

DNA復制時,以復制起始點為中心,向兩個方向進行復制.但在低等生物中,也可進行單向復制(如滾環(huán)復制)①.原核細胞:染色體和質粒固定起點雙向復制,②.

真核生物:染色體DNA,復制時多個起始點。(3)復制方向第四十八頁,共102頁。第四十九頁,共102頁。第五十頁,共102頁。三、需要引物

DNA聚合酶不能直接聚合游離的dNTP,必須由一段核酸片段提供3’OH末端作為引物(primer),才能開始聚合子代DNA鏈。

RNA引物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通常為50~100個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約為10個核苷酸。RNA引物的堿基順序,與其模板DNA的堿基順序相配對。四、雙向復制

DNA復制時,以復制起始點為中心,向兩個方向進行復制。但在低等生物中,也可進行單向復制(如滾環(huán)復制)。

第五十一頁,共102頁。

五、半不連續(xù)復制(semidiscontinuousreplication)

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以5’→3’方向聚合子代DNA鏈,即模板DNA鏈的方向必須為3’→5’。因此,分別以兩條親代DNA鏈作為模板聚合子代DNA鏈時的方式是不同的。定義:在DNA復制過程中,親代DNA分子中以3’→5’方向的母鏈作為模板指導新的鏈以5’→

3’方向連續(xù)合成;另一股以5’→

3’為方向的母鏈則指導新合成的鏈以5’→

3’方向合成1000—2000個核苷酸長度的許多不連續(xù)的片段(崗崎片段)。這種復制方式稱之為半不連續(xù)復制。第五十二頁,共102頁。PPPOH+OHPPPOHPPPPPPOHOH+PDNA合成方向不可能是3′→5′的解釋第五十三頁,共102頁。5’5’3’3’5’5’3’3’5’5’3’3’

前導鏈隨從鏈崗崎片段半不連續(xù)復制

以3'→5'方向的親代DNA鏈作模板的子代鏈在復制時基本上是連續(xù)進行的,其子代鏈的聚合方向為5'→3',這一條鏈被稱為領頭鏈(leadingstrand)。而以5'→3'方向的親代DNA鏈為模板的子代鏈在復制時則是不連續(xù)的,其鏈的聚合方向也是5'→3',這條鏈被稱為隨從鏈(laggingstrand)。

第五十四頁,共102頁。前導鏈:在引物的3’端按5’→3’方向連續(xù)不斷地合成的DNA鏈。隨從鏈:在引物的3’端按5’→3’方向不連續(xù)合成的DNA鏈。岡崎片段:隨從鏈上不連續(xù)合成的DNA短片段(不包括引物)

由于親代DNA雙鏈在復制時是逐步解開的,因此,隨從鏈的合成是一段一段的。DNA在復制時,由隨從鏈所形成的一些子代DNA短鏈稱為岡崎片段(Okazakifragment)。

岡崎片段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約為1000~2000個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約為100個核苷酸。

第五十五頁,共102頁。五、DNA聚合酶(DNApolymerase)聚合酶III——主要的復制酶,兼有校讀、糾錯的功能有從5’——3’延伸多核苷酸鏈的聚合酶活性,有模板依賴性,其延伸的方式是依據堿基互補配對的原則,將原料dNTP與末端核苷酸游離的3’OH以3’,5’磷酸二酯鍵連接,同時釋出一個PPi

。DNA聚合酶延伸多核苷酸鏈的方向總是5’3’

有從3’——5’外切酶的活性,以切除可能錯配的核苷酸第五十六頁,共102頁。聚合酶I用于切除引物RNA,并填補留下的空隙

有從5’——3’延伸多核苷酸鏈的聚合酶的活性;有從3’——5’外切酶的活性,以切除可能錯配的核苷酸;有從5’——3’外切酶的活性,其作用是切除引物聚合酶II活性弱,作用與聚合酶III相似有從5’——3’延伸多核苷酸鏈的聚合酶活性;有從3’——5’外切酶的活性第五十七頁,共102頁。323個氨基酸小片段5核酸外切酶活性大片段/Klenow片段

604個氨基酸DNA聚合酶活性

5核酸外切酶活性N端C端木瓜蛋白酶DNA-polⅠKlenow片段是實驗室合成DNA,進行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工具酶。

第五十八頁,共102頁。六、DNA連接酶(ligase)

將不連續(xù)的DNA片段以3’,5’磷酸二酯鍵連接起來,原核生物通過分解NAD為NMN和Pi提供能量,真核生物則消耗ATP第五十九頁,共102頁。復制的終止由DNA聚合酶I完成切除引物,并且填補空隙,由DNA連接酶將DNA片段連接起來。第六十頁,共102頁。

一個復制子只含有一個專一的復制起點和復制結束的終點。一個完整的復制子在一個細胞周期只復制一次(真核)。

原核生物染色體和質粒都是獨立(只有單一個)復制子;真核細胞染色體中有多個復制子組成。第六十一頁,共102頁。(七)真核生物端粒的形成端粒(telomere)是指真核生物染色體線性DNA分子末端的結構部分,通常膨大成粒狀。其共同的結構特征是由一些富含G、C的短重復序列構成可重復數十次至數百次。線性DNA在復制完成后,其末端由于引物RNA的水解而可能出現(xiàn)縮短。故需要在端粒酶(telomerase)的催化下,進行延長反應。

端粒酶是一種RNA-蛋白質復合體,它可以其RNA為模板,通過逆轉錄過程對末端DNA鏈進行延長。第六十二頁,共102頁。端粒(telomere)

染色體線性DNA分子末端通常膨大成粒狀共同的結構特征:

富含TG

短重復序列維持染色體穩(wěn)定端粒酶(telomerase)

RNA-蛋白質復合體逆轉錄酶延長末端DNA鏈進行第六十三頁,共102頁。在真核生物,由端粒酶(telomerase)催化,在真核線性DNA的末端形成一種特殊的結構并與蛋白質結合成端粒(telomere)。

端粒由成百個6個核苷酸的重復序列所組成(人為TTAGGG,四膜蟲為TTGGGG)。端粒的功能為穩(wěn)定染色體的末端結構,防止染色體間末端連接,并可補償滯后鏈5′-末端在消除RNA引物后造成的空缺。復制可使端粒5′末端縮短,而端粒酶(telomerase)可外加重復單位到5′-末端上,結果使端粒維持一定的長度。第六十四頁,共102頁。4、

DNA的幾種復制方式(1)、

直線雙向復制單點雙向,T7多點雙向,真核染色體DNA(2)、θ型復制:環(huán)狀雙鏈DNA,對稱復制,單向或雙向(E.coli.)(3)、

滾環(huán)復制:環(huán)狀單鏈DNA,Φx174(4)、

D環(huán)復制(取代環(huán)復制):不對稱復制,線粒體、葉綠體DNA。兩條鏈的復制起點不在同一點上,一條鏈先復制,另一條鏈保持單鏈而被取代:當一條鏈復制到一定程度時才暴露出另一條鏈的復制起點,另一條鏈才開始復制。第六十五頁,共102頁。第六十六頁,共102頁。第六十七頁,共102頁。三、滾環(huán)復制和D環(huán)復制滾環(huán)復制(rollingcirclereplication):是某些低等生物的復制形式,如X174和M13噬菌體等。第六十八頁,共102頁。35553335'滾環(huán)復制的過程3-OH5-P5'5335第六十九頁,共102頁。D環(huán)復制(D-loopreplication):是線粒體DNA(mitochondrialDNA,mtDNA)的復制形式。dNTPDNA-polγ

第七十頁,共102頁。線粒體(mitochodriaDNA,mtDNA)哺乳動物線粒體mtDNA是一個長度為16.5kb的緊密雙鏈閉合環(huán)狀分子,外環(huán)為重鏈(H鏈),內環(huán)為輕鏈(L鏈),以D環(huán)復制方式進行。第七十一頁,共102頁。第二節(jié)DNA的損傷一、DNA的損傷(突變)由自發(fā)的或環(huán)境的因素引起DNA一級結構的任何異常的改變稱為DNA的損傷,也稱為突變(mutation)。常見的DNA的損傷包括堿基脫落、堿基修飾、交聯(lián),鏈的斷裂,重組等。(一)引起突變的因素1.自發(fā)因素(1)自發(fā)脫堿基:由于N-糖苷鍵的自發(fā)斷裂,引起嘌呤或嘧啶堿基的脫落。每日可達近萬個核苷酸殘基。(2)自發(fā)脫氨基:胞嘧啶自發(fā)脫氨基可生成尿嘧啶,腺嘌呤自發(fā)脫氨基可生成次黃嘌呤。每日可達幾十到幾百個核苷酸殘基。(3)復制錯配:由于復制時堿基配對錯誤引起的損傷,發(fā)生頻率較低。第七十二頁,共102頁。2.物理因素

由紫外線、電離輻射、X射線等引起的DNA損傷。其中,X射線和電離輻射常常引起DNA鏈的斷裂,而紫外線常常引起嘧啶二聚體的形成,如TT,TC,CC等二聚體。這些嘧啶二聚體由于形成了共價鍵連接的環(huán)丁烷結構,因而會引起復制障礙。

第七十三頁,共102頁。3.化學因素(1)脫氨劑:如亞硝酸與亞硝酸鹽,可加速C脫氨基生成U,A脫氨基生成I。(2)烷基化劑:這是一類帶有活性烷基的化合物,可提供甲基或其他烷基,引起堿基或磷酸基的烷基化,甚至可引起鄰近堿基的交聯(lián)。(3)DNA加合劑:如苯并芘,在體內代謝后生成四羥苯并芘,與嘌呤共價結合引起損傷。(4)堿基類似物:如5-FU等,可摻入到DNA分子中引起損傷或突變。(5)斷鏈劑:如過氧化物,含巰基化合物等,可引起DNA鏈的斷裂。

第七十四頁,共102頁。(二)DNA突變的類型堿基的轉換

第七十五頁,共102頁。第三節(jié)DNA損傷的修復

DNA損傷的修復方式可分為直接修復和取代修復兩大類。

第七十六頁,共102頁。

⌒hv

UV→TT→光復活酶→

修復TT(一)直接修復1.光復活(lightrepairing)

這是一種廣泛存在的修復作用。光復活能夠修復任何嘧啶二聚體的損傷。其修復過程為:

光復活酶(photo-lyase)識別嘧啶二聚體并與之結合形成復合物→在300~600nm可見光照射下,酶獲得能量,將嘧啶二聚體的丁酰環(huán)打開,使之完全修復→光復活酶從DNA上解離。

第七十七頁,共102頁。2.轉甲基作用

在轉甲基酶的催化下,將DNA上的被修飾的甲基去除。此時,轉甲基酶自身被甲基化而失活。3.直接連接

DNA斷裂形成的缺口,可以在DNA連接酶的催化下,直接進行連接而封閉缺口。

第七十八頁,共102頁。(二)取代修復1.切除修復(excisionrepairing)

這也是一種廣泛存在的修復機制,可適用于多種DNA損傷的修復。該修復機制可以分別由兩種不同的酶來發(fā)動,一種是核酸內切酶,另一種是DNA糖苷酶?!锌尚迯蚑T,電離輻射,某些化學誘變劑造成的DNA結構的破壞

參加的酶有:特異的核酸內切酶;外切酶;聚合酶;連接酶。第七十九頁,共102頁。第八十頁,共102頁。第八十一頁,共102頁。第八十二頁,共102頁。2.重組修復(recombinationrepairing)

這是DNA的復制過程中所采用的一種有差錯的修復方式。(重組修復,復制后修復

)

第八十三頁,共102頁。3.SOS修復

由DNA損傷或抑制復制的處理所引起的一系列復雜的誘導效應,稱為應急反應(SOS)。這是一種在DNA分子受到較大范圍損傷并且使復制受到抑制時出現(xiàn)的修復機制,以SOS借喻細胞處于危急狀態(tài)。

DNA分子受到長片段高密度損傷,使DNA復制過程在損傷部位受到抑制。損傷誘導一種特異性較低的新的DNA聚合酶,以及重組酶等的產生。由這些特異性較低的酶繼續(xù)催化損傷部位DNA的復制,復制完成后,保留許多錯誤的堿基,從而造成突變。

第八十四頁,共102頁。DNA損傷與藥物評價1.遺傳毒性試驗遺傳毒性研究在藥物研發(fā)中處于比較的重要位置。遺傳毒性試驗能檢出DNA損傷及其損傷的固定。以基因突變、較大范圍染色體損傷、重組和染色體數目改變形式出現(xiàn)的DNA損傷的固定,一般被認為是可遺傳效應的基礎,并且是惡性腫瘤發(fā)展過程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在檢測這些類別損傷的試驗中呈陽性的化合物為潛在人類致癌劑和/或致突變劑。由于在人體中已建立了某些化合物的暴露和致癌性之間的關系,而對于遺傳性疾病尚難以證明有類似的關系,故遺傳毒性試驗主要用于致癌性預測。第八十五頁,共102頁。實驗方法

Ames試驗(污染物致突變性檢測)是檢測化學物質基因突變的常用方法。沙門氏菌回復突變試驗鼠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的組氨酸營養(yǎng)缺陷型(his-)菌株,在含微量組氨酸的培養(yǎng)基中,除極少數自發(fā)回復突變的細胞外,一般只能分裂幾次,形成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的微菌落。受誘變劑作用后,大量細胞發(fā)生回復突變,自行合成組氨酸,發(fā)育成肉眼可見的菌落。第八十六頁,共102頁。在評價突變危害中常用的有特殊重要意義的試驗第八十七頁,共102頁。第八十八頁,共102頁。TK基因突變試驗

TK基因突變試驗是一種哺乳動物體細胞基因正向突變試驗,近年來其應用價值有明顯的提高。TK基因突變試驗的檢測終點是胸苷激酶(thymidinekinase,TK)基因的突變。在人類,TK基因定位于17號染色體長臂遠端;在小鼠則定位于11號染色體。故TK基因的突變屬于常染色體基因突變。第八十九頁,共102頁。TK基因的產物胸苷激酶在體內催化從脫氧胸苷(TdR)生成胸苷酸(TMP)的反應。在正常情況下,此反應并非生命所必需,原因是體內的TMP主要來自于脫氧尿嘧啶核苷酸(dUMP),即由胸苷酸合成酶催化的dUMP甲基化反應生成TMP。但如在細胞培養(yǎng)物中加入胸苷類似物(如三氟胸苷,即TFT——trifluorothymidine),則TFT在胸苷激酶的催化下可生成三氟胸苷酸,進而摻入DNA,造成致死性突變,故細胞不能存活。若TK基因發(fā)生突變,導致胸苷激酶缺陷,則TFT不能磷酸化,亦不能摻入DNA,故細胞在含有TFT的培養(yǎng)基中能夠生長,即表現(xiàn)出對TFT的抗性。根據突變集落形成數,計算突變頻率,以判定受試物的致突變性。第九十頁,共102頁。試驗采用的靶細胞系主要有小鼠淋巴瘤細胞L5178Y以及人類淋巴母細胞TK6和WTK1等。其基因型均為tk+/-。TK基因突變試驗可檢出包括點突變、大的缺失、重組、染色體異倍性和其他較大范圍基因組改變在內的多種遺傳改變。第九十一頁,共102頁。轉基因小鼠基因突變試驗轉基因小鼠基因突變試驗可在整體狀態(tài)下檢測基因突變,比較不同組織(包括生殖腺)的突變率,確定靶器官,對誘發(fā)的遺傳改變作精確分析等。國外已陸續(xù)發(fā)展了多種用于突變檢測的轉基因動物,其中3種已投入商品化生產,MutaTM小鼠、Big-BlueTM小鼠和Xenomouse小鼠,它們分別采用大腸桿菌乳糖操縱子的LacZ和/或Lacl作為誘變的靶基因。第九十二頁,共102頁。反向限制性酶切位點突變分析法(inverserestrictionsitemutation,iRSM)

iRSM適用于快速檢測誘變劑所致體內外DNA的突變,這些突變的特點是使某一酶切位點變?yōu)榱硪幻盖形稽c。該方法建立者Jenkins等首先將iRSM應用于化學誘變劑所致動物體內p53基因的突變檢測:小鼠分別口服N-乙基N-亞硝基脲(ENU)、2-乙酰氨基芴(2-AAF)和二甲基酰肼(DMH)3天后,以iRSM方法相應地檢測小鼠脾、骨髓和肝組織p53基因第6內含子區(qū)域的Apa→Ava位點反向突變。結果表明ENU誘發(fā)肝組織p53基因突變的發(fā)生率為33%,2-AAF使肝組織突變的發(fā)生率為25%,這一陽性突變率反映出了不同誘變劑對相應組織的致突變強度,進一步驗證了該方法的高靈敏度和準確性。它具有靈敏度高、快速、操作簡便、以及突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