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藥師考試課程講義(醫(yī)學教育網)基礎知識課程講義_第1頁
主管藥師考試課程講義(醫(yī)學教育網)基礎知識課程講義_第2頁
主管藥師考試課程講義(醫(yī)學教育網)基礎知識課程講義_第3頁
主管藥師考試課程講義(醫(yī)學教育網)基礎知識課程講義_第4頁
主管藥師考試課程講義(醫(yī)學教育網)基礎知識課程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程講義目錄第一章生理學

第二章生物化學

第三章病理生理學

第四章微生物學

第五章天然藥化

第六章藥物化學

第七章藥物分析

第八章醫(yī)學倫理學第一章生理學第一節(jié)細胞的基本功能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的功能單位。

細胞的基本功能包括:

一、細胞膜的結構和物質轉運功能

1.膜結構的液態(tài)鑲嵌模型:細胞膜和細胞器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

膜結構為液態(tài)鑲嵌模型,是以液態(tài)的脂質雙分子層為基架,其間鑲嵌著許多具有不同結構和功能的蛋白質---大部分物質的跨膜轉運有關。

2.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

(1)單純擴散:物理擴散

特點:①脂溶性高和分子量小的物質;②高濃度----低濃度;③濃度差和膜對該物質的通透性--擴散的方向和速度;④常見物質---如O2、C02、N2、乙醇、尿素和水分子等。

(2)易化擴散:

特點:①經載體和通道膜蛋白介導的跨膜轉運。②不需要消耗能量,也是高濃度----低濃度,屬于被動轉運。

分類:①經載體易化擴散: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②經通道易化擴散:Na+、Cl-、Ca2+、K+等帶電離子。

通道對離子的導通表現出的開放與關閉兩種狀態(tài),包括電壓門控通道(細胞膜Na+、K+、Ca2+通道)、化學門控通道(終板膜ACh受體離子通道)和機械門控通道(聽毛細胞離子通道)。

單純擴散和易化擴散屬于被動轉運,轉運過程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是物質順濃度梯度或電位梯度進行的跨膜轉運。

(3)主動轉運:是由離子泵和轉運體膜蛋白介導的消耗能量、逆濃度梯度和電位梯度(低—高)的跨膜轉運。稱主動轉運。

逆濃度差的轉運,就像從低處向高出泵水,必須有水泵一樣,需要鑲嵌在細胞膜上的一種特殊蛋白質幫助,這種蛋白質就稱為“泵”,也稱“泵”蛋白。泵蛋白具有特異性。

主動轉運分原發(fā)性主動轉運和繼發(fā)性主動轉運。

1)原發(fā)性主動轉運:指細胞直接利用代謝產生的能量將物質(帶電離子)逆濃度梯度或電位梯度進行跨膜轉運的過程。

介導這一過程的膜蛋白為離子泵。在哺乳動物細胞膜上普遍存在的離子泵是鈉鉀泵,簡稱鈉泵,也稱Na+-K+-ATP酶。

鈉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將3個Na+移出胞外,同時將2個K+移入胞內,由此造成細胞內的K+的濃度為細胞外液中的30倍左右,而細胞外液中的Na+的濃度為胞內10倍左右。

鈉泵的重要生理意義:

①細膜內外Na+和K+的濃度差,是細胞具有興奮性的基礎;是細胞生物電活動產生的前提條件;

②維持細胞內高K+,是胞質內許多代謝反應所必需的,如核糖體合成蛋白質;膜外高Na+狀態(tài),為許多代謝反應正常進行提供必需條件;

③鈉泵活動能維持胞質滲透壓和細胞容積的相對穩(wěn)定;

④Na+在膜兩側的濃度差是其他許多物質繼發(fā)性主動轉運(如葡萄糖、氨基酸,以及Na+-H+、Na+-Ca2+交換等)的動力;

⑤鈉泵的活動對維持細胞內pH的穩(wěn)定性也具有重要意義。

2)繼發(fā)性主動轉運:許多物質逆濃度梯度或電位梯度跨膜轉運時,所需能量不直接來自ATP分解,而是來自由Na+泵利用分解ATP釋放的能量,在膜兩側建立的Na+濃度勢能差,這種間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動轉運過程稱為繼發(fā)性主動轉運。

其機制是一種稱為轉運體的膜蛋白,利用膜兩側Na+濃度梯度完成的跨膜轉運。如被轉運的物質與Na+都向同一方向運動,稱為同向轉運,如葡萄糖在小腸黏膜重吸收的Na+-葡萄糖同向轉運。如被轉運的物質與Na+彼此向相反方向運動,則稱為反向轉運,如細胞普遍存在的Na+-H+交換和Na+-Ca2+交換。

二、細胞的跨膜信號轉導

調節(jié)機體內各種細胞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序的增殖、分化,協調它們的代謝、功能和行為,主要是通過細胞間數百種信號物質實現的。這些信號物質包括激素、神經遞質和細胞因子等。

1.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主要途徑:包括:①生物胺類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組胺、5-羥色胺;②肽類激素---緩激肽、黃體生成素、甲狀旁腺激素;③氣味分子和光量子。

根據效應器酶以及胞內第二信使信號轉導成分的不同,其主要反應途徑有以下兩條:

(1)受體-G蛋白-Ac途徑:

激素為第一信使---相應受體,經G-蛋白偶聯---激活膜內腺苷酸環(huán)化酶(Ac)---Mg2+--ATP---環(huán)磷酸腺苷(cAMP第二信使)---激活cAMP依賴的蛋白激酶(PKA)---催化細胞內多種底物磷酸化---細胞發(fā)生生物效應(如細胞的分泌,肌細胞的收縮,細胞膜通透性改變,以及細胞內各種酶促反應等)。

(2)受體-G蛋白PLC途徑:

胰島素、縮宮素、催乳素,以及下丘腦調節(jié)肽等---膜受體結合---經G蛋白偶聯---激活膜內效應器酶——磷脂酶C(PLC),它使磷脂酰二磷酸肌醇(PIP2)分解,生成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IP3和DG作為第二信使,在細胞內發(fā)揮信息傳遞作用。

IP3-----與內質網外膜上的Ca2+通道結合---釋放Ca2+入胞漿---胞漿內Ca2+濃度明顯增加---Ca2+與細胞內鈣調蛋白(CAM)結合,激活蛋白激酶,促進蛋白質酶磷酸化,從而調節(jié)細胞的功能活動。

DG的作用主要是特異性激活蛋白激酶C(PKC)。PKC與PKA一樣可使多種蛋白質或酶發(fā)生磷酸化反應,進而調節(jié)細胞的生物效應。

2.離子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途徑:離子通道受體也稱促離子型受體,受體蛋白本身就是離子通道,通道的開放既涉及到離子本身的跨膜轉運,又可實現化學信號的跨膜轉導。例如,骨骼肌終板膜上N2型ACh受體為化學門控通道,當與ACh結合后,發(fā)生構想變化及通道的開放,不僅引起Na+和K+經通道的跨膜流動,而且它們的跨膜流動造成膜的去極化,并以終板電位的形式將信號傳給周圍肌膜,引發(fā)肌膜的興奮和肌細胞的收縮,從而實現ACh的信號跨膜轉導。

3.酶偶聯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途徑:酶偶聯受體具有和G蛋白偶聯受體完全不同的分子結構和特性,受體分子的胞質側自身具有酶的活性,或者可直接結合與激活胞質中的酶。

①酪氨酸激酶受體本身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活性。當激素與受體結合后,可使位于膜內區(qū)段上的PTK激活,進而使自身肽鏈和膜內蛋白底物中的酪氨酸殘基磷酸化,經胞內一系列信息傳遞的級聯反應,最終導致細胞核內基因轉錄過程的改變以及細胞內相應的生物效應。大部分生長因子、胰島素和一部分肽類激素都是通過該類受體信號轉導。

②鳥苷酸環(huán)化酶受體與配體(心房鈉尿肽)結合,將激活鳥苷酸環(huán)化酶(GC),GC使胞質內的GTP環(huán)化,生成cGMP,cGMP結合并激活蛋白激酶G(PKG),PKG對底物蛋白磷酸化,從而實現信號轉導。

三、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1.靜息電位及其產生機制:

概念:靜息電位是指細胞在未受刺激時存在于細胞膜內、外兩側的電位差。

靜息電位是以細胞外為零電位的膜內電位,絕大多數細胞的靜息電位是穩(wěn)定的負電位。

靜息電位產生的機制:

①鈉泵主動轉運造成的細胞膜內、外Na+和K+的不均勻分布是形成生物電的基礎。

②靜息狀態(tài)下細胞膜主要是K+通道開放,K+受濃度差的驅動向膜外擴散,膜內帶負電荷的大分子蛋白質與K+隔膜相吸,形成膜外為正,膜內為負的跨膜電位差,而K+擴散形成的外正內負的跨膜電位差又會阻止K+的進一步外流。當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電位差形成的驅動力恰好對抗?jié)舛炔畹尿寗恿r,兩個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K+電-化學驅動力為零,此時的跨膜電位稱為K+平衡電位。安靜狀態(tài)下的膜只對K+有通透性,因此靜息電位就相當于K+平衡電位。

2.動作電位及其產生機制:

概念: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可興奮細胞膜受到一個適當的刺激,膜電位發(fā)生迅速的一過性的波動,這種膜電位的波動稱為動作電位。

以骨骼肌細胞為例,它由上升支和下降支組成,兩者形成尖峰狀的電位變化稱為鋒電位。上升支指膜內電位從靜息電位的-90mV到+30mV,其中從-90mV上升到0mV,稱為去極化;從0mV到+30mV,即膜電位變成了內正外負,稱為反極化。動作電位在零以上的電位值稱為超射。下降支指膜內電位從+30mV逐漸下降至靜息電位水平,稱為復極化。鋒電位后出現膜電位的低幅、緩慢的波動,稱為后電位。

動作電位的產生機制:①上升支的形成:當細胞受到閾刺激時,引起Na+內流,去極化達閾電位水平時,Na+通道大量開放,Na+迅速內流的再生性循環(huán)(正反饋Na+內流),造成膜的快速去極化,使膜內正電位迅速升高,形成上升支。當Na+內流的動力(濃度差和電位差)與阻力(電場力)達到平衡時,Na+內流停止,此時存在于膜內外的電位差即Na+的平衡電位。動作電位的幅度相當于靜息電位的絕對值與超射值之和。動作電位上升支(去極相)主要是Na+的平衡電位。人工增加細胞外液Na+濃度,動作電位超射值增大;應用Na+通道特異性阻斷劑河豚毒(TTX)后動作電位不再產生。②下降支的形成:鈉通道為快反應通道,激活后很快失活,隨后膜上的電壓門控K+通道開放,K+順梯度快速外流,使膜內電位由正變負,迅速恢復到刺激前的靜息電位水平,形成動作電位下降支(復極相)。在復極的晚期,鈉-鉀泵的運轉可導致超極化的正后電位。

四、骨骼肌細胞的收縮

1.神經-骨骼肌接頭處興奮的傳遞過程

運動神經末梢與肌細胞特殊分化的終板膜構成神經肌接頭。當動作電位傳到運動神經末梢,接頭前膜去極化,電壓門控Ca2+通道開放,Ca2+內流,末梢內Ca2+濃度升高觸發(fā)突觸小泡的出胞機制,突觸小泡與接頭前膜融合,將小泡中的ACh以量子式方式釋放到間隙,ACh與終板膜上的N2型ACh受體結合并使之激活,終板膜主要對Na+通透性增高,Na+內流,使終板膜去極化產生終板電位。終板電位是局部電位,可通過電緊張活動使鄰近肌細胞膜去極化,達閾電位而暴發(fā)動作電位,表現為肌細胞的興奮。

2.骨骼肌收縮的機制

胞質內Ca2+濃度升高---細肌絲上肌鈣蛋白與Ca2+結合---原肌凝蛋白發(fā)生構型變化,暴露出細肌絲肌動蛋白與橫橋結合活化位點,肌動蛋白與粗肌絲肌球蛋白的橫橋頭部結合,造成橫橋頭部構象的改變,通過橫橋的擺動,拖動細肌絲向肌小節(jié)中間滑行,肌節(jié)縮短,肌肉收縮。

橫橋ATP酶分解ATP,為肌肉收縮做功提供能量;胞質內Ca2+濃度升高激活肌質網膜上的鈣泵,鈣泵將Ca2+回收入肌質網,使胞質中鈣濃度降低,肌肉舒張。

3.興奮-收縮偶聯基本過程

概念:將肌細胞膜上的電興奮與胞內機械性收縮過程聯系起來的中介機制,稱為興奮-收縮偶聯。

過程:肌細胞膜動作電位通過橫管系統傳向肌細胞深處,激活橫管膜上的L型Ca2+通道;L型Ca2+通道變構,激活連接肌漿網膜上的Ca2+釋放通道,釋放Ca2+入胞質;胞質內Ca2+濃度升高促使細肌絲上肌鈣蛋白與Ca2+結合,使原肌凝蛋白發(fā)生構型變化,暴露出細肌絲肌動蛋白與橫橋結合活化位點,肌動蛋白與粗肌絲肌球蛋白的橫橋頭部結合,引起肌肉收縮。

興奮收縮偶聯因子是Ca2+。

A1型題

1.Na+跨細胞膜順濃度梯度的轉運方式是()

A.單純擴散

B.易化擴散

C.主動轉運

D.載體協助

E.離子泵轉運[答疑編號111010101: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Na+借助于通道蛋白的介導,順濃度梯度或電位梯度的跨膜擴散,稱為經通道易化擴散。2.下列對閾電位的描述正確的是()

A.能造成膜對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臨界膜電位

B.能造成膜對K+通透性突然減小的臨界膜電位

C.能造成膜對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臨界膜電位

D.能造成膜對Ca2+通透性突然增大的臨界膜電位

E.能造成膜對Clˉ通透性突然增大的臨界膜電位[答疑編號111010102: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使細胞膜迅速去極化接近Na+平衡電位值,形成陡峭的動作電位升支。能引起這一正反饋過程的臨界膜電位稱為閾電位。3.骨骼肌中能與Ca2+結合的蛋白質是()

A.肌動蛋白

B.肌鈣蛋白

C.原肌球蛋白

D.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

E.肌球蛋白[答疑編號111010103: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每個肌鈣蛋白分子可結合4個Ca2+,并通過構象的改變啟動收縮過程。4.在神經-肌接頭處,進入神經末梢的量與囊泡釋放成正比的離子是()

A.Ca2+

B.Mg2+

C.Na+

D.K+

E.Clˉ[答疑編號111010104: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當神經纖維傳來的動作電位到達神經末梢時,造成接頭前膜的去極化和膜上Ca2+通道的開放,Ca2+進入細胞內,Ca2+可以啟動突觸小泡的出胞機制。5.每分解一分子ATP鈉泵可以將()

A.1個Na+移出膜外,同時1個K+移入膜內

B.3個Na+移出膜外,同時3個K+移入膜內

C.2個Na+移出膜外,同時2個K+移入膜內

D.3個Na+移出膜外,同時2個K+移入膜內

E.2個Na+移出膜外,同時3個K+移入膜內[答疑編號111010105: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鈉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以將3個Na+移出胞外,同時2個K+移入胞內。6.神經-肌肉接頭興奮傳遞的遞質是()

A.去甲腎上腺素

B.腎上腺素

C.血管緊張素

D.乙酰膽堿(Ach)

E.多巴胺[答疑編號111010106: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神經-肌肉接頭的神經末梢中有許多囊泡,小泡內含有大量的Ach。終板膜上有ACh的受體。

B型題

A.K+外流

B.Na+內流

C.Ca2+內流

D.Na+平衡電位

E.K+平衡電位

1.骨骼肌細胞的鋒電位的超射頂端接近于()[答疑編號111010107: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骨骼肌動作電位的上升支是由于Na+內流造成的,動作電位的峰值接近于Na+的平衡電位;骨骼肌動作電位的下降支是由于K+外流造成的。2.骨骼肌動作電位下降支的形成是由于()[答疑編號111010108: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骨骼肌動作電位的上升支是由于Na+內流造成的,動作電位的峰值接近于Na+的平衡電位;骨骼肌動作電位的下降支是由于K+外流造成的。第二節(jié)血液

一、血細胞的組成、生理特性、功能及其生成的調節(jié)

1.紅細胞生理

成年紅細胞的數量:

男性為4.5×1012~5.5×1012/L,

女性為3.5×1012~5.0×1012/L。

紅細胞特性:

紅細胞沉降率(血沉),即抗凝條件下以紅細胞在第一小時末下沉的距離表示紅細胞沉降的速率。

滲透脆性指紅細胞在低滲鹽溶液中發(fā)生膨脹破裂的特性。紅細胞的滲透脆性越大,其對低滲鹽溶液的抵抗力越小,越容易發(fā)生破裂溶血。

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運輸O2和CO2,紅細胞運輸O2的功能是靠細胞內的血紅蛋白來實現的。此外,紅細胞含有多種緩沖對,對血液中的酸、堿物質有一定的緩沖作用。

血紅蛋白的含量:男性為120~160g/L;女性為110~150g/L。

血紅蛋白:①合成的原料是--蛋白質和鐵;②促紅細胞成熟的物質--葉酸和維生素B12。

腎臟產生的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可加速幼紅細胞的增殖和血紅蛋白的合成,促進網織紅細胞的成熟與釋放,對早期紅系祖細胞的增殖與分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EP0是機體紅細胞生成的主要調節(jié)物。

雄激素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也可以促進腎釋放促紅細胞生成素。

2.白細胞生理

正常白細胞數是4.0×109~10.0×109/L;

中性粒細胞占50%~70%;

淋巴細胞占20%~40%;

單核細胞占3%~8%;

嗜酸性粒細胞0.5%~5%;

嗜堿性粒細胞0%~1%。

中性粒細胞的增高--當體內有急性炎癥,特別是化膿性炎癥時;

嗜酸性粒細胞的增高--在患過敏性疾病或某些寄生蟲病時;

淋巴細胞的增高--當體內有慢性炎癥或病毒感染時;

淋巴細胞參與免疫應答反應,T細胞與細胞免疫有關,B細胞與體液免疫有關。

3.血小板生理

正常血小板數量為100×109~300×109/L。

血小板功能:維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和參與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作用中血小板通過:①粘附②釋放③聚集④收縮⑤吸附等,一系列過程參與。

二、生理性止血

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過程:

引起血管收縮的原因:

2.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驟: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動的液體狀態(tài)變成不能流動的凝膠狀態(tài)的過程。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需要維生素K參與。因此當機體缺乏維生素K或肝病患者,常伴有凝血障礙。

凝血過程:

①內源性激活途徑:指完全依靠血漿內的凝血因子,從激活因子Ⅻ開始,再激活因子Ⅹ的過程。

當血管內膜受損時,膠原纖維暴露,或有異物附著時,Ⅻ--Ⅻa--在Ca2+參與下,Ⅺa--Ⅸa與因子Ⅷ、Ca2+、PF3組成因子Ⅷ的復合物,該復合物共同激活因子Ⅹ成Ⅹa;

②外源性激活途徑:指在組織損傷,血管破裂的情況下,由血管外組織釋放因子Ⅲ,與血漿中的網子Ⅶ、ca2+形成復合物,該復合物激活因子Ⅹ成Ⅹa。

3.生理性抗凝物質:

抗凝血酶Ⅲ與肝素結合后,其抗凝作用可增強2000倍。

肝素主要有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產生,在肺、心、肝、肌肉等組織中含量豐富,生理情況下血漿中含量甚微。

蛋白酶C由肝臟產生,其合成需要維生素K的參與,合成后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漿中?;罨蟮牡鞍酌窩可水解滅活凝血因子Ⅴa和Ⅷa,抑制因子Ⅹa和凝血酶的激活,并促進纖維蛋白的溶解。

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T)是一種糖蛋白,主要由血管內皮細胞產生,是外源性凝血途徑的特異性抑制劑。

A型題

1.腎臟分泌的一種促進紅細胞生成的調節(jié)物質是()

A.促紅細胞生成素

B.雌激素

C.腎素

D.生長素

E.甲狀腺素[答疑編號111010201: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腎臟是產生促紅細胞生成素的主要部位。促紅細胞生成素主要是促進晚期紅系祖細胞的增殖,并向原紅細胞分化。2.參與生理止血的血細胞是()

A.血小板

B.中性粒細胞

C.單核細胞

D.淋巴細胞

E.嗜堿性粒細胞[答疑編號111010202: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血小板具有黏附、釋放、聚集、收縮、吸附多種凝血因子的特性,是生理止血必須的血細胞。3.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機制是()

A.抑制血小板活性

B.增強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C.促進纖維蛋白溶解

D.抑制凝血因子活性

E.去處Ca2+[答疑編號111010203: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肝素具有很強的抗凝作用,主要是通過增強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而發(fā)揮間接的抗凝作用。第三節(jié)血液循環(huán)

一、心臟的生物電活動1.心肌工作細胞的動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心肌工作細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細胞。通常將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分為0期、1期、2期、3期和4期五個部分。

(1)去極化過程:心室肌細胞的去極化過程又稱動作電位的0期。

在外來刺激作用下,首先引起部分電壓門控式Na+通道開放和少量Na+內流,造成細胞膜部分去極化。當去極化達閾電位水平(約-70mV)時,膜上Na+通道大量開放,出現再生性Na+順其電-化學梯度從膜外向膜內快速再生性內流,使膜進一步去極化,膜內電位由原來的負電位向內電位轉化,直到接近Na+平衡電位。

(2)復極化過程:復極化過程比較緩慢,歷時200~300ms,包括動作電位的1期、2期和3期三個階段。

①復極1期:又稱為快速復極初期,K+外流。

②復極2期:復極化的過程非常緩慢,動作電位比較平坦,稱為平臺期--是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持續(xù)時間較長的主要原因,也是它區(qū)別于神經細胞和骨骼肌細胞動作電位的主要特征。K+外流和ca2+內流同時存在,K+外流傾向于使膜復極化,Ca2+內流傾向于使膜去極化,兩者所負載的跨膜正電荷量相當,因此膜電位穩(wěn)定于1期復極所達到的電位水平。

③復極3期:復極的速度加快,又稱快速復極末期(膜內電位),K+外流。

(3)靜息期:又稱復極4期,此期膜電位穩(wěn)定在-90mV。但因為動作電位期間有Na+、Ca2+進入細胞和K+流出細胞,造成細胞內外離子分布的改變,便使鈉-鉀泵活動增強,逆電-化學梯度轉運Na+出細胞和K+入細胞;Ca2+主要由Na+-Ca2+交換體主動排出細胞,少量Ca2+被細胞膜上的Ca2+泵主動轉運出細胞,以維持細胞膜內外離子分布的穩(wěn)態(tài)。

2.心肌自律細胞動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心肌自律細胞是具有自動發(fā)生節(jié)律性興奮特性的細胞,包括竇房結細胞和浦肯野細胞。

(1)浦肯野細胞動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浦肯野細胞動作電位分為0期、1期、2期、3期和4期。除4期外,浦肯野細胞動作電位的形態(tài)和離子基礎與心室肌細胞相似。

不同點是4期存在緩慢自動去極化--包括一種K+外流的逐漸減弱和一種主要由Na+內流(Ⅰf)的逐漸增強--達到閾電位,便引起新的動作電位。

在浦肯野細胞4期自動去極化發(fā)揮主要作用的離子電流是起搏電流Ⅰf

(2)竇房結細胞動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竇房結細胞的跨膜電位具有以下特點:

①最大復極電位-70mV,閾電位約-40mV的絕對值均小于浦肯野細胞;

②0期去極化幅度較?。s-70mV),時程較長,去極化的速率較慢,當膜電位由最大復極自動去極化達到閾電位水平時,激活膜上的L型Ca2+通道,引起Ca2+內流,導致0期去極化。

③無明顯的復極1期和2期,只有3期,主要K+外流;

④4期自動去極化速度快于浦肯野細胞,主要機制是由于Ⅰk通道的時間依從性的關閉所造成的K+外流的進行性衰減,其次是Ⅰf電流和Ica-T。竇房結細胞存在T型Ca2+通道。當4期去極化到-50mV時,該通道開放,引起少量的Ca2+內流(ICa-T),構成4期自動去極化后期的一個組成成分。

二、心臟的泵血功能

1.心動周期的概念:心臟一次收縮和舒張構成的一個機械活動周期稱為心動周期。如成年人心率為75次/分鐘,則每個心動周期持續(xù)0.8秒。

2.心臟的泵血過程:以左心室為例說明心臟泵血過程中心室容積、壓力及瓣膜的啟閉和血流方向的變化。

(1)心室收縮期:分為等容收縮期和射血期

①等容收縮期:心室開始收縮后,室內壓迅速升高,超過房內壓時,心室內血液推動房室瓣使其關閉,防止血液不會到流入心房。但室內壓尚低于動脈壓,動脈瓣仍處于關閉狀態(tài),心室暫時成為一個封閉的腔。從房室瓣關閉到主動脈瓣開啟的這段時間,心室容積不會發(fā)生改變,稱為等容收縮期;

②射血期:當心室收縮使室內壓升高超過主動脈壓時,動脈瓣被打開,血液由心室射入動脈,進入射血期。在射血的早期,由心室射入主動脈的血量較多,血流速度也很快,心室的容積明顯縮小,這段時期為快速射血期,此期內由于心室肌強烈收縮,室內壓繼續(xù)上升并達到峰值,主動脈壓也隨之升高??焖偕溲笥捎谛氖覂妊簻p少及心室肌收縮強度減弱,心室射血速度逐漸減慢,因此射血期的后期稱為減慢射血期。在緩慢射血期,心室內壓和主動脈壓都逐漸下降。

(2)心室舒張期:分為等容舒張期和心室充盈期

①等容舒張期:射血后,心室肌開始舒張,室內壓下降,主動脈的血液向心室方向反流,推動動脈瓣關閉。此時室內壓仍高于房內壓,故房室瓣仍處于關閉狀態(tài),心室又暫時成為一個封閉的腔。從動脈瓣關閉直至房室瓣開啟的這一段時間內,心室舒張,室內壓急劇下降,但容積不變,稱為等容舒張期。

②心室充盈期:心室肌進一步舒張,當室內壓低于房內壓時,血液沖開房室瓣快速進入心室,心室容積迅速增大,稱快速充盈期。以后血液進入心室的速度減慢,稱減慢充盈期。在心室舒張的最后0.1s,下一個心動周期的心房收縮期開始,由于心房的收縮,可使心室的充盈量再增加10%~30%。

心動周期中心腔壓力、瓣膜及血流方向變化

(3)心排出量(心輸出量):評定心臟泵血功能的指標

①每搏輸出量:指一次心搏中由一側心室射出的血液量。正常成年人安靜狀態(tài)下搏出量約70ml。

②每分心排出量:指一側心室每分鐘射出的血量,是衡量心臟泵血功能最基本的指標。

每分輸出量=搏出量×心率。

成人男性安靜狀態(tài)下約為4.5~6.0L/min,女性的心排出量比同體重男性約低10%。

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搏出量——心肌的前負荷、后負荷和心肌收縮能力,心率。

三、心血管活動的調節(jié)

1.心臟和血管的神經支配及其作用

(1)心臟的神經支配:

①心交感神經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經興奮時,節(jié)后纖維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與心肌細胞膜β1受體結合,加強自律細胞4期的Ⅰf,使4期自動除極速度加快,自律性增高,心率加快;使房室交界處細胞,Ca2+內流增多,動作電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均增加而使傳導速度加速;提高肌膜和肌質網Ca2+通道開放,導致細胞內Ca2+濃度增高,心肌收縮力加強,心排出量增加。

②心迷走神經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經興奮時節(jié)后纖維釋放遞質ACh,與心肌細胞膜上的M受體結合,提高心肌細胞K+通道的開放,K+外流增加,促使靜息電位增大,故興奮性降低;自律細胞K+外流衰減減慢、最大復極電位增大,抑制4期Ⅰf電流,導致心率減慢;抑制Ca2+通道使Ca2+內流減少,使房室交界處的慢反應細胞動作電位0期的上升幅度減小,傳導速度減慢;

③肌漿網釋放Ca2+減少,心肌收縮力減弱。

(2)血管的神經支配

血管運動神經纖維:分為縮血管神經纖維和舒血管神經纖維。

1)縮血管神經纖維(交感縮血管神經):釋放去甲腎上腺素→與α受體結合→血管平滑肌收縮(強)

皮膚血管縮血管纖維分布最密,骨骼肌和內臟的血管次之,冠狀血管和腦血管分布較少。在同一器官中,動脈中縮血管纖維的密度高于靜脈,微動脈中密度最高。

2)舒血管神經纖維主要有

①交感舒血管神經纖維:平時無緊張性活動,只是在動物處于情緒激動和發(fā)生防御反應時才發(fā)放沖動,使骨骼肌血管舒張,血流量增多;

②副交感舒血管神經纖維:分布于少數器官,如腦膜、唾液腺、胃腸道的外分泌腺和外生殖器等,調節(jié)局部血流量。

2.頸A(動脈)竇和主A弓壓力感受性反射——負反饋調節(jié)

SP(血壓)↑→A管壁被牽張↑→頸A竇和主A弓壓力感受器受刺激↑→經竇神經和主A神經→延髓孤束核、心血管中樞→心迷走神經緊張性↑,心交感和交感縮血管神經緊張性↓→心肌收縮力↓,心率↓,心排出量↓,外周阻力↓,故SP回降至正常水平。

SP↓→心肌收縮力↑,心率↑,心排出量↑,外周阻力↑,SP回升。

壓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種典型的機制,感受血壓變化的范圍為60~180mmHg,對100mmHg動脈血壓的快速變化最敏感,因此該反射的生理意義是對動脈血壓快速變化進行精細調節(jié),維持人體正常動脈血壓的相對穩(wěn)定。

3.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髓質分泌

①腎上腺素可與α和β兩類腎上腺素能受體結合;

在心臟,腎上腺素與β1腎上腺素能受體結合,產生正性變時和變力作用,使心排出量增加;

在血管,腎上腺素的作用取決于血管平滑肌上α和β腎上腺素能受體分布的情況。在皮膚、腎臟和胃腸道的血管平滑肌上α腎上腺素能受體在數量上占優(yōu)勢,這類受體被激活時引起血管收縮;在骨骼肌和肝的血管,β2腎上腺素能受體占優(yōu)勢,這類受體被激活時引起血管舒張,全身總外周阻力降低。

小劑量的腎上腺素以興奮β2腎上腺素能受體的效應為主,引起骨骼肌和肝臟血管舒張,大劑量的腎上腺素則引起體內大多數血管收縮,總外周阻力增大。靜脈注射腎上腺素,引起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總外周阻力降低,脈搏壓變大,故常作為強心劑。

②去甲腎上腺素主要與血管的α腎上腺素能受體結合,也可與心肌β1腎上腺素能受體結合。靜脈注射去甲腎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廣泛收縮,動脈血壓升高,故臨床用作升壓藥。

A型題:

1.心動周期過程中,左心室容積最大的時期是()

A.等容舒張期

B.快速充盈期

C.快速射血期末

D.心房收縮期末

E.減慢充盈期末[答疑編號111010301: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心室充盈期血液進入心室,心室容積增大,在心室舒張的最后0.1s,下一個心動周期的心房收縮期開始,由于心房的收縮,可使心室的充盈量再增加10%~30%。2.心率超過180次/分時,每分輸出量減少的原因是()

A.快速充盈期縮短

B.減慢充盈期縮短

C.等容收縮期縮短

D.減慢射血期縮短

E.快速射血期縮短[答疑編號111010302: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回心血量絕大部分是在快速充盈期進入心室的,心率超過180次/分時,由于快速充盈期縮短每分輸出量減少。3.支配心臟的交感神經節(jié)后纖維釋放的遞質是()

A.去甲腎上腺素

B.腎上腺素

C.乙酰膽堿

D.血管升壓素

E.血管緊張素Ⅱ[答疑編號111010303: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交感神經節(jié)前神經纖維釋放乙酰膽堿,節(jié)后纖維釋放去甲腎上腺素。4.夾閉雙側頸總動脈3~5秒,則()

A.竇神經傳入沖動增加

B.頸動脈體受刺激增加

C.心迷走神經緊張性增加

D.心交感神經緊張性減弱

E.血壓升高[答疑編號111010304: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在一定范圍內壓力感受器的傳入沖動頻率與動脈壁的擴張程度成正比,夾閉雙側頸總動脈,使動脈壁擴張程度下降,頸動脈體受刺激減少,竇神經傳入沖動減少,心迷走神經緊張性減弱,心交感神經緊張性增加,血壓升高。5.心輸出量是指()

A.每分鐘一側心室射出的血量

B.每分鐘一側心房射出的血量

C.每次心臟搏動一側心室射出的血量

D.每次心臟搏動一側心房射出的血量

E.每分鐘左右兩側心室射出的血量[答疑編號111010305: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A6.主動脈對于維持舒張壓有重要的作用,其原因()

A.口徑大

B.管壁厚

C.管壁有良好的彈性

D.血流速度快

E.管壁光滑[答疑編號111010306: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主動脈管壁厚,富含彈性纖維,有較高的順應性和彈性,血液進入從心室射出后,一部分貯存在大動脈內,在舒張期由于大動脈彈性回縮作用,繼續(xù)向動脈系統流動,形成舒張壓。B型題:

A.由Na+內流產生的

B.由Ca2+內流產生的

C.由Clˉ內流產生的

D.由K+內流產生的

E.由K+外流產生的

1.竇房結動作電位的0期去極化()[答疑編號111010307: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B2.浦肯野細胞動作電位的0期去極化()[答疑編號111010308: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A第四節(jié)呼吸

呼吸: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攝取新陳代謝所需要的O2,排出代謝過程中產生的CO2。

呼吸過程:肺通氣、肺換氣、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組織換氣

一、肺通氣

肺通氣:肺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

肺通氣的原動力——呼吸肌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節(jié)律性擴大和縮小稱為呼吸運動

1.呼吸運動的形式和過程

①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膈肌的收縮和舒張可引起腹腔內的器官位移,造成腹部的起伏,這種以膈肌舒縮為主的呼吸運動稱為腹式呼吸;

肋間外肌收縮和舒張主要表現為胸部的起伏,這種以肋間外肌舒縮活動為主的呼吸運動稱為胸式呼吸。

一般情況下,為腹式和胸式混合式呼吸。

②平靜呼吸和用力呼吸

安靜狀態(tài)下的呼吸運動稱為平靜呼吸,其特點是呼吸運動較為平穩(wěn)均勻,吸氣是主動的,呼氣是被動的,呼吸頻率為12~18次/每分鐘。

當進行運動時,或者當吸入氣中C02含量增加或02含量減少時,呼吸運動加深、加快,這種形式的呼吸運動為用力呼吸。這時不僅參與收縮的吸氣肌收縮數量更多,收縮更強,而且呼氣肌也參與收縮。

2.肺通氣功能的指標:

(1)潮氣量

每次平靜呼吸時吸入或呼出的氣量,正常成人為400~600ml,一般為500ml。

(2)肺活量

盡力吸氣后,從肺內所呼出的最大氣體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約3500ml,女性約2500ml。肺活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氣的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為肺通氣功能的指標。

(3)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吸量

用力肺活量(FVC):指一次最大吸氣后,盡力盡快呼氣所能呼出的最大氣體量。

用力呼氣量(FEV)過去稱為時間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氣后再盡力盡快呼氣時,在一定時間內所能呼出的氣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

正常人第1秒鐘的FEV1約為FVC的80%;第2秒鐘的FEV2/FVC約為96%;第3秒鐘的FEV3/FVC約為99%。其中,第1秒用力呼氣量,是臨床反映肺通氣功能最常用的指標。

(4)肺通氣量和肺泡通氣量

①肺通氣量:每分鐘進肺或出肺的氣體總量

肺通氣量=潮氣量×呼吸頻率。

②肺泡通氣量;每分鐘吸入肺泡的新鮮空氣量——真正有效地進行氣體交換的氣量

肺泡通氣量=(潮氣量-無效腔氣量)×呼吸頻率

二、肺換氣

肺換氣:肺泡與肺毛細血管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以擴散的方式進行。

每種氣體分子擴散的動力是的分壓差。

吸氣初:肺內壓低于大氣壓;

呼氣初:肺內壓高于大氣壓;

吸氣末,呼氣末:肺內壓等于大氣壓。

02和C02在血液和肺泡間的擴散極為迅速,當血液流經肺毛細血管全長約1/3時,已基本完成肺換氣過程。

A型題:

1.肺通氣是指()

A.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B.外界環(huán)境與氣道之間的氣體交換

C.肺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氣體交換

D.外界氧氣進入肺的過程

E.肺內二氧化碳出肺的過程[答疑編號111010401: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C2.決定氣體交換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氣體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

B.呼吸膜的通透性

C.氣體的分子量

D.氣體的分壓差

E.氣體在血液中的溶解度[答疑編號111010402: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DB型題:

A.肺活量

B.時間肺活量

C.每分通氣量

D.肺總量

E.肺泡通氣量

1.潮氣量與呼吸頻率的乘積為()[答疑編號111010403: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C2.評價肺通氣功能較好的指標是()[答疑編號111010404: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B第五節(jié)消化

化學消化

一、胃內消化

1.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1)鹽酸,也稱胃酸,主要作用有: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在pH<5.0的酸性環(huán)境中可轉化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其最適pH為2~3;

②殺死隨食物入胃的細菌;

③分解食物中的結締組織和肌纖維,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性,易于被消化;

④與鈣和鐵結合,形成可溶性鹽,促進它們的吸收;

⑤胃酸進入小腸可促進胰液和膽汁的分泌。

(2)胃蛋白酶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質,生成眎、胨和少量多肽。

(3)胃黏膜細胞分泌兩種類型的黏液

①迷走神經興奮和ACh可刺激頸黏液細胞分泌可溶性黏液,起潤滑胃內食糜的作用;

②胃腺開口處的表面黏液細胞受食物刺激分泌大量黏液和HC03-,覆蓋胃黏膜表面形成凝膠層,構成黏液-碳酸氫鹽屏障,保護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損傷,并阻止胃黏膜與胃蛋白酶及高濃度酸的接觸。

(4)內因子能與食物中維生素B12結合,形成一復合物,易于被回腸主動吸收。如果內因子缺乏,可使維生素B12吸收障礙,將影響紅細胞的生成,引起貧血。

2.胃的容受性舒張和蠕動

①胃的容受性舒張(特有的):吞咽食物時,食團刺激咽和食管等處感受器,通過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胃平滑肌緊張性降低和舒張,以容納咽入的食物。

②胃的蠕動:始于胃的中部,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形式,有節(jié)律地向幽門方向推進。每分鐘約3次,每次蠕動約需1分鐘到達幽門。

生理意義在于使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機械與化學性消化,并促進食糜排入十二指腸,是胃排空的主要動力。

二、小腸內消化

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最重要的一種消化液

胰液成分包括水、無機物(Na+、K+、HC03-、Cl-)和多種分解三大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酶。

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彈性蛋白酶和羧基肽酶;

胰脂肪酶:胰脂酶、輔酯酶和膽固醇酯水解酶等;

還有胰淀粉酶。

胰液的作用:

①HC03-的作用是中和進入十二指腸的鹽酸,保護腸黏膜免受強酸的侵蝕,為小腸內消化酶提供最適pH環(huán)境;

②胰淀粉酶分解淀粉、糖原等碳水化合物為二糖和三糖;

③胰脂肪酶與輔脂酶一起水解中性脂肪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

④胰蛋白酶原被腸液中的腸致活酶激活為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激活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分解蛋白質為多肽和氨基酸。

2.膽汁的成分和作用

膽汁中除97%的水外,還含膽鹽、膽固醇、磷脂和膽色素等有機物及Na+、Cl-、K+、HCO3-等無機物,不含消化酶。

①弱堿性的膽汁能中和部分進入十二指腸內的胃酸。

②膽鹽在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中起重要作用:

一是乳化脂肪,增加脂肪與脂肪酶作用的面積,加速脂肪分解;

二是膽鹽形成的混合微膠粒,使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產生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脂溶性維生素等處于溶解狀態(tài),有利于腸黏膜的吸收;

三是通過膽鹽的肝腸循環(huán),刺激膽汁分泌,發(fā)揮利膽作用。

3.小腸的分節(jié)運動和蠕動

①分節(jié)運動(小腸特有):一種以環(huán)行肌為主的節(jié)律性收縮和舒張運動,即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腸管,間隔一定距離的環(huán)行肌在許多點上同時收縮,將小腸分成許多節(jié)段;隨后,原來收縮的部位發(fā)生舒張,而原來舒張?zhí)幨湛s,如此反復進行,使小腸內的食糜不斷地分開,又不斷地混合。

主要作用:使食糜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使食糜與腸黏膜緊密接觸,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②蠕動發(fā)生在小腸的任何部位,但傳播速度較慢,每秒鐘僅0.5~2cm。其作用是將分節(jié)運動的食糜向前推進,到達新的腸段再進行分節(jié)運動。

A型題:

1.消化道共有的運動形式()

A.蠕動

B.蠕動沖

C.集團運動

D.分節(jié)運動

E.容受性舒張[答疑編號111010405: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A2.胃的容受性舒張()

A.擴大胃容積

B.研磨攪拌食物

C.保持胃的形態(tài)

D.減慢胃的排空

E.促進胃內容物的吸收[答疑編號111010406: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A3.胃液中內因子的作用()

A.抑制胃蛋白酶的激活

B.促進胃泌素的釋放

C.促進維生素B12的吸收

D.參與胃黏膜屏障

E.激活胃蛋白酶原[答疑編號111010407: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C4.不屬于胃液成分的是()

A.鹽酸

B.內因子

C.黏液

D.羧基肽酶

E.胃蛋白酶原[答疑編號111010408: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D5.消化道中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部位是在()

A.口腔

B.胃

C.小腸

D.升結腸

E.橫結腸[答疑編號111010409: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在口腔,沒有營養(yǎng)物質被吸收。胃的吸收能力也很差,僅吸收少量高度脂溶性的物質如乙醇及某些藥物。小腸吸收的物質種類多,量大,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大腸能吸收水和無機鹽。6.胃的蠕動的作用()

A.擴大胃容積

B.研磨攪拌食物

C.保持胃的形態(tài)

D.減慢胃的排空

E.促進胃內容物的吸收[答疑編號111010410: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B第六節(jié)體溫及其調節(jié)

一、體溫的定義及正常生理性變異

1.體溫的定義:一般所說的體溫是指身體深部的平均溫度。臨床上常用腋窩、口腔和直腸的溫度代表體溫。人腋窩溫度<口腔溫度<直腸溫度。

2.體溫的正常生理變動:

①晝夜變動:一般清晨2至6時體溫最低,午后1至6時最高,每天波動不超過1℃;

②性別差異:成年女子的體溫高于男性0.3℃,而且隨月經周期而發(fā)生變化,排卵前日最低;

③年齡:兒童體溫較高,新生兒和老年人體溫較低;

④肌肉活動、精神緊張和進食等情況也影響體溫。

二、產熱和散熱的基本過程

1.產熱過程:安靜時,肝臟是體內代謝最旺盛的器官,產熱量最大,是主要的產熱器官;運動時骨骼肌緊張性增強,產熱量增加40倍,成為主要產熱器官。

人在寒冷環(huán)境中主要依靠兩種方式增加產熱量以維持體溫:①戰(zhàn)栗:指骨骼肌發(fā)生不隨意的節(jié)律性收縮。戰(zhàn)栗的特點是屈肌和伸肌同時收縮,不做外功,但產熱量很高,代謝率可增加4~5倍。②代謝產熱(非戰(zhàn)栗產熱):指通過物質代謝產生的熱量,褐色脂肪組織的產熱量最大,約占非戰(zhàn)栗產熱總量的70%。

甲狀腺激素是調節(jié)產熱活動的最重要體液因素,如果機體暴露于寒冷環(huán)境中幾周,甲狀腺分泌大量的甲狀腺激素,使代謝率增加20%~30%。

2.散熱過程:人體的主要散熱部位是皮膚。

當環(huán)境溫度低于人的體表體溫時,通過以下方式散熱。

①輻射散熱:指機體的熱量以紅外線的形式傳給外界較冷的物體。安靜時輻射散熱占總散熱量的60%;

②傳導散熱:指機體的熱量直接傳給同它接觸的較冷的物體。機體深部的熱量先傳導給皮膚,再由皮膚將熱量傳導給予它接觸的物體,如衣服、床、椅等;

③對流散熱:指通過氣體流動來交換熱量。人體周圍圍繞著一薄層同皮膚接觸的氣體,人體的熱量傳給這層空氣,被體表加熱的空氣上升,體表又與新移動過來的空氣進行熱量交換,這樣便將體熱不斷散發(fā)到空間;

④蒸發(fā)散熱:指機體通過體表水分的蒸發(fā)而散失體熱。在人的體溫條件下,蒸發(fā)1克水可使機體散發(fā)2.43千焦的熱量。

當環(huán)境溫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膚溫度時,蒸發(fā)成為唯一有效的散熱形式。

三、體溫的調節(jié)

1.溫度感受器的類型

①外周溫度感受器指皮膚、黏膜和內臟上感受溫度變化的游離神經末梢,可分為冷感受器和熱感受器。

②中樞溫度感覺器指中樞神經系統(脊髓、腦干網狀結構以及下丘腦)內感受溫度變化的神經元,包括冷敏神經元和熱敏神經元。

2.體溫調節(jié)中樞:調節(jié)體溫的重要中樞位于下丘腦。視前區(qū)-下丘腦前部(P0/AH)活動在體溫調節(jié)的中樞整合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溫熱刺激使熱敏神經元放電頻率增加,呼吸加快,皮膚散熱過程加強;

寒冷刺激使冷敏神經元放電頻率增加,導致寒戰(zhàn),皮膚產熱過程增強。

3.調定點學說:體溫的調節(jié)類似于恒溫器的調節(jié)。在視前區(qū)-下丘腦前部存在著類似恒溫器的調定點,此調定點的高低決定著體溫水平。

熱敏神經元對溫熱感受的一定閾值,正常人一般為37℃[答疑編號111010501: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肝臟是人體內代謝最旺盛的器官,產熱量最大,安靜時,肝臟血液的溫度比主動脈內血液的溫度高0.4~0.8℃。2.體溫調節(jié)的基本中樞位于()

A.下丘腦

B.中腦

C.腦橋

D.延髓

E.脊髓[答疑編號111010502: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雖然從脊髓到大腦皮層的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中都存在參與調節(jié)體溫的神經元,但其基本中樞位于下丘腦。下丘腦中視前區(qū)-下丘腦前部(P0/AH)神經元的學說設定了一個調定點來調節(jié)產熱和散熱過程,使體溫維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水平。3.正常人的直腸溫度、口腔溫度和腋窩溫度的關系是()

A.口腔溫度>腋窩溫度>直腸溫度

B.直腸溫度>腋窩溫度>口腔溫度

C.直腸溫度>口腔溫度>腋窩溫度

D.腋窩溫度>口腔溫度>直腸溫度

E.口腔溫度>直腸溫度>腋窩溫度[答疑編號111010503: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直腸溫度接近深部溫度,正常值為36.9~37.9℃.,口腔溫度的正常值為36.7~37.7℃,腋窩溫度的正常值為36.0~37.4℃。第七節(jié)尿的生成和排出

腎臟是主要的排泄器官,通過尿的生成和排出,腎臟排出機體代謝終產物、過剩物質和異物,調節(jié)體液量、電解質、滲透壓和酸堿平衡等功能。

尿的生成:

腎小球的濾過;

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一、腎小球的濾過功能

①腎小球的濾過指血液流經腎小球毛細血管時,除蛋白分子外的血漿成分被濾過進入腎小囊腔而形成超濾液的過程。

②腎小球濾過的動力是有效濾過壓。

③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血漿膠體滲透壓+腎小囊內壓)。

④腎小球濾過功能:腎小球的濾過率指單位時間內(每分鐘)兩腎生成的超濾液量,正常成人平均值為125ml/min,180L/d。濾過分數指腎小球濾過率與腎血漿流量的比值。約有19%的血漿濾過進入腎小囊腔,形成超濾液。

二、腎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質轉運功能

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指由腎小球濾過形成的超濾液在流經腎小管時,腎小管上皮細胞選擇性地將物質從腎小管轉運到血液中去的過程。

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指腎小管上皮細胞將自身產生的物質或血液中的物質轉運至小管液的過程。

1.近球小管對Na+、水與葡萄糖的重吸收:正常情況下近端小管重吸收腎小球超濾液中65%~70%的Na+和水,及全部葡萄糖。

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Na+進入上皮細胞的過程與葡萄糖的轉運相耦聯。主要轉運方式:小管液中的Na+與葡萄糖和氨基酸同向轉運入細胞內。進入細胞內的Na+經基底側膜上鈉泵的作用泵出細胞,進入細胞間隙。進入細胞內的葡萄糖和氨基酸以易化擴散的方式通過基底側膜進入血液。由于Na+、葡萄糖和氨基酸等進入細胞間隙,使其滲透壓升高,通過滲透作用,水從小管液通過緊密連接和跨上皮細胞兩條途徑不斷進入細胞間隙。由于細胞間靠近小管腔側存在緊密連接,故細胞間隙內的靜水壓升高,可促使鈉和水進入毛細血管而被重吸收。

近端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正常血糖濃度(100dl/ml),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尿中幾乎不含葡萄糖。當血糖濃度達腎糖閾(1800mg/L)時,有一部分腎小管對葡萄糖的吸收已達極限,尿中開始出現葡萄糖,并隨血糖濃度繼續(xù)升高,尿糖也隨之升高。

2.髓袢的重吸收:經髓袢重吸收的NaCl約占超濾液中的20%。髓袢各段對NaCl的重吸收情況比較復雜,其中升支粗段對NaCl的重吸收,管腔膜上的同向轉運體按Na+:2C1-:K+的比例,將Na+、C1-、K+一起轉入細胞內;進入細胞內的Na+被泵入細胞間隙,C1-經通道進入細胞間隙,而K+則又經管腔膜返回小管液中,再與同向轉運體結合,繼續(xù)參與Na+:2C1-:K+的轉運。升支粗段對水幾乎不通透,因此造成小管液滲透壓降低。

速尿等利尿劑,能特異性抑制Na+:2C1-:K+的同向轉運,使小管液滲透壓升高,水的重吸收減少而利尿。

3.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Na+與水的重吸收:重吸收約12%濾過的Na+和Cl-,重吸收不同量的水。該部位對Na+、Cl-和水的重吸收可根據機體水和鹽的平衡狀況進行調節(jié)。Na+的重吸收主要受醛固酮調節(jié),水的重吸收主要受血管升壓素(抗利尿激素)的調節(jié)。

遠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的上皮細胞有主細胞和閏細胞。主細胞基底側膜上的Na+泵維持細胞內低的Na+濃度,小管液中的Na+順電化學梯度通過管腔膜上的Na+通道進入細胞,然后由Na+泵泵至細胞間液而被重吸收。集合管對水重吸收的量取決于集合管主細胞對水的通透性,血管升壓素控制主細胞管腔膜水孔蛋白的多少,決定上皮細胞對水的通透性。

4.滲透性利尿:如果小管液溶質濃度高,則滲透壓高,妨礙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結果尿量增多,這種利尿方式稱為滲透性利尿。

臨床上糖尿病患者的多尿,以及利用甘露醇達到利尿和消除水腫的目的,都屬于滲透性利尿。

5.水利尿:血管升壓素(抗利尿激素,ADH)由下丘腦視上核和室旁核神經元合成釋放,主要通過提高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對水的通透性,增加對水的重吸收而發(fā)揮抗利尿作用。

血漿晶體滲透壓升高和循環(huán)血量減少可刺激其分泌和釋放。反之,則抑制其分泌和釋放。大量飲清水后,水吸收入血,體液被稀釋,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對滲透壓感受器的刺激減弱,下丘腦視上核和室旁核神經元合成釋放血管升壓素(抗利尿激素,ADH)減少或停止,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少,尿量增多,尿液稀釋,這種現象稱水利尿。

三、排尿反射

排尿是一個反射過程。排尿反射是在高級中樞控制下的脊髓反射。反射過程是膀胱內尿量達一定充盈度(約400~500m1)時,膀胱壁感受器受牽拉而興奮,沖動經盆神經傳入到脊髓骶段排尿反射初級中樞,同時,沖動上傳到腦干和大腦皮質排尿反射的高位中樞,產生尿意。此時,脊髓骶段排尿中樞傳出信號經盆神經傳出,引起逼尿肌收縮,尿道內括約肌舒張,尿液排入后尿道,再反射性的興奮陰部神經,使尿道外括約肌舒張,尿液排出體外。

尿量:正常人在一般情況下,24小時尿量在1000~2000毫升,若經常超過2500毫升者稱為多尿。如24小時尿量少于500毫升,或每小時尿量小于17毫升,稱為少尿。24小時尿量少于100毫升,稱為無尿。

A型題

1.腎小球濾過率是()

A.兩側腎臟每分鐘生成的原尿量

B.一側腎臟每分鐘生成的原尿量

C.兩側腎臟每分鐘生成的尿量

D.一側腎臟每分鐘生成的尿量

E.兩側腎臟每分鐘的血漿流量[答疑編號111010504: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單位時間內(每分鐘)兩腎生成的超濾液量稱為腎小球濾過率。正常成人的腎小球濾過率平均值為125ml/min,每天兩腎的腎小球濾過液的總量達180L。2.大量飲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由于()

A.ADH減少

B.ADH增加

C.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

D.醛固酮分泌減少

E.循環(huán)血量增加,血壓升高[答疑編號111010505: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大量飲水后,體液被稀釋,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引起血管升壓素(ADH)釋放減少或停止,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少,尿量增加,尿液稀釋,這種現象,稱為水利尿。3.調節(jié)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的主要激素是()

A.血管緊張素

B.去甲腎上腺素

C.抗利尿激素

D.醛固酮

E.多巴胺[答疑編號111010506: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抗利尿激素(ADH)也稱血管升壓素,是下丘腦視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經元合成,并運輸到垂體后葉釋放入血。ADH通過調節(jié)遠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膜上的水通道而調節(jié)管腔膜對水的通透性,對尿量產生明顯影響。B型題

A.100ml以下

B.100~500ml

C.1000~2000ml

D.2000~2500ml

E.2500ml以上

1.正常人每晝夜排出的尿量約為()[答疑編號111010507: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正常人在一般情況下,24小時尿量在1500毫升左右,若經常超過2500毫升者稱為多尿。如24小時尿量少于400毫升,或每小時尿量小于17毫升,稱為少尿。2.少尿是指每晝夜排出的尿量約為()[答疑編號111010508: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正常人在一般情況下,24小時尿量在1500毫升左右,若經常超過2500毫升者稱為多尿。如24小時尿量少于400毫升,或每小時尿量小于17毫升,稱為少尿。3.多尿是指每晝夜排出的尿量約為()[答疑編號111010509: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正常人在一般情況下,24小時尿量在1500毫升左右,若經常超過2500毫升者稱為多尿。如24小時尿量少于400毫升,或每小時尿量小于17毫升,稱為少尿。第八節(jié)神經

經典的突觸傳遞:

突觸指反射弧的傳入神經元與中樞神經元之間、中樞內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以及傳出神經元與效應器細胞之間的連接部位。

經典突觸為化學性突觸,其信息傳遞媒介為神經遞質。突觸傳遞是指突觸前神經元的信息傳遞到突觸后神經元的過程。

突觸傳遞的基本過程:

當突觸前神經元的興奮(動作電位)傳到神經末梢時,突觸前膜發(fā)生去極化,使前膜電壓門控Ca2+通道開放,細胞外Ca2+內流入突觸前末梢內。進入前末梢的Ca2+促進突觸小泡與前膜融合和胞裂,引起突觸小胞內遞質的量子式釋放。進入突觸間隙的遞質,經擴散到達突觸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引起突觸后膜上某些離子通道通透性改變,使帶電離子進出后膜,結果在突觸后膜上發(fā)生一定程度的去極化或超極化,即突觸后電位,從而將突觸前神經元的信息傳遞到突觸后神經元,引起突觸后神經元的活動變化。

如突觸前膜興奮,釋放興奮性神經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使后膜主要對Na+通透性增大,Na+內流在突觸后膜上產生局部去極化電位(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PSP)。當EPSP達閾電位,觸發(fā)突觸后神經元軸突始段暴發(fā)動作電位,即完成了突觸傳遞的過程。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PSP)指突觸前膜釋放興奮性神經遞質使突觸后膜發(fā)生的去極化電位。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作用:

安靜休息時:副交感神經興奮占優(yōu)勢,心跳緩慢,血壓↓,消化道活動增強;副交感神經節(jié)后纖維釋放的遞質是乙酰膽堿。

活動加強時:以交感神經興奮占優(yōu)勢,心跳加快,血壓↑,支氣管擴張,消化道活動抑制。交感神經節(jié)后纖維釋放的遞質是去甲腎上腺素。

A型題

1.興奮在經典突觸處的傳遞一般是通過()

A.化學遞質傳遞

B.局部電流傳遞

C.軸漿的傳遞

D.跳躍式傳遞

E.電信息傳遞[答疑編號111010601:針對該題提問]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遞質是放到突觸間隙后,經擴散抵達突觸后膜作用于膜上特異性受體或化學門控通道,引起后膜對某些離子通透性的改變。2.副交感神經節(jié)后纖維釋放的遞質是()

A.5-羥色胺

B.乙酰膽堿

C.腎上腺素

D.去甲腎上腺素

E.多巴胺[答疑編號111010602:針對該題提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