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然植被_第1頁
福建自然植被_第2頁
福建自然植被_第3頁
福建自然植被_第4頁
福建自然植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自然植被南亞熱帶季雨林季雨林是南亞熱帶地帶性植被,分布在福州一福清一仙游一永春一華安一永定一線以東、以南的南亞熱帶地區(qū)。本區(qū)由于人類活動頻繁,原生植被已蕩然無存,次生季雨林保存較完整的也僅限于南靖縣境內,但區(qū)內季雨林的種屬則屢見不鮮。根據廈門大學生物系在南靖和溪鄉(xiāng)樂土村六斗山進行多年調查的結果,該山季雨林中共有維管束植物216種,分屬于80科、145屬。按植物生活型,有木本植物128種,草本植物34種,藤本植物54種;按植物門類,有蕨類植物13種,裸子植物1種,雙子葉植物180種,單子葉植物22種。因此,季雨林以木本雙子葉植物為主要組成分子,這與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相同的。季雨林中含屬種較多的科有茜草科(Rubiaceae)、豆科(Leguminosae)、樟科(Lau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薔薇科(Rosaceae)、紫金???Myrsinaceae)等,這些科既反映出群落熱帶性的特點,也反映出群落古老性的特點。在喬木樹種中,樟科和大戟科占明顯優(yōu)勢,這與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有所不同。季雨林的林相,以六斗山為例,林冠濃密而凹凸,外貌常年呈綠色,每當春末夏初,大多數喬木樹種相繼開花,林冠黃綠相間,十分迷人。垂直層次較多,其中喬木有3層,灌木有2層,草本有2亞層。林內樹干通直,樹皮光滑。其建群種紅栲(Castanopsishypargyreus)、烏來栲(C.uraiana)的大樹常有3?6個明顯的板根,以支撐其高大的軀體,尤以紅栲最為注目。林內多藤本植物,其中不少為木質大藤本,如密花豆藤(Spatholobussuberectus)、花皮膠藤(Ecdysantherautilis)、扁擔藤(Tetrastigmapaniculata)等,其中密花豆藤徑粗可達52厘米,實屬罕見。藤本植物在林間四處攀懸、穿插、飛架,使林內更顯紛繁繚亂。榕屬(Ficus)的絞殺現象和水筒木(Ficusfistulosa)、水冬哥(Saurauiatristyla)的莖花現象都很普遍。蕨類植物構成的林冠層附生植物到處可見。林下有生姜(Alpiniajaponica)、金粟蘭屬(Chloranthus)、柏拉木(Blastuscochinchinensis)、秋海棠屬(Begonia)、走馬胎(Ardisiagigantifolia)等具滴水葉尖的植物。蘭科植物較多,以鶴頂蘭(Phaiusgrandisfolius)、石仙桃(Pholidotachinensis)、斑葉蘭(Goodyeraprocera)等為常見。溝谷旁常見有密生的鉤毛草(Pseudechinolaenapolystachya),溝谷濕地分布有巨型草本植物如海芋(Alocasiamacrorrhiza)、野芭蕉(Musabalbisiana)以及高約3米的樹蕨如多種桫楞(Gymnosphaeraspp.)和多種省藤(Calamusspp.)等。上述諸多雨林特征構成較明顯的濕熱性雨林景觀。紅栲、烏來栲和大葉赤楠(Syzygiumhancei)是福建南亞熱帶季雨林中保存較原生性的地帶性樹種。紅栲和烏來栲株數雖不多,但長勢突出,高達22?28米,樹干粗大,可達70?85厘米。季雨林喬木層主要成分除紅栲、烏來栲外,還有紅鱗蒲桃(Syzygiumhancei)、厚殼桂(Cryptocaryachinensis)、鵝掌柴(ScheffleraOctophylla)、毛茜草樹(Randiaocuminatissima)、黃杞(Engelhardtiaroxburghiana)、硬殼桂(Cryptocaryachingii)、米櫧(Castanposiscarlesii)、亮葉圍涎樹(Pithecellobiumlucidum)、山杜英(Elaeocarpussylvestris)、茜草樹(Randidensiflora)、圍涎樹(Pithecellobiumclypearia)、刨花楠(Machiluspauhoi)等;灌木層主要成分有羅傘樹(Ardisiaquinquegona)、九節(jié)木(Psychotriarubra)、灰色紫金牛(Ardisiafordii)、鯽魚膽(Maesaperlarius)、杜莖山(Mjaponica)、走馬胎、木姜子(Litseapungens)、五月茶(Antidesmagracite)、柏拉木、毛冬青(Itexpubesceus)、虎舌紅(Ardisiamamillata)、朱砂根(A.crenata)、百兩金(A.crispa)、山桔(Fortunellahindsii)等;草本層植物有單葉新月蕨(Pronephriumsimplex)>淡竹葉(Lophatherumgracile)、蛇頭草(Amorphophallussinensis)、華山姜(Alpiniachinensis)、團葉鱗始蕨(Lindsaeaorbiculata)、鳳尾蕨(Pterisnervosa)、狗脊蕨(Woodwardiajaponica)、草珊瑚(Sarcandraglabra)等。南亞熱帶季雨林的演變規(guī)律,內陸山區(qū)與沿海地區(qū)有所不同。在內陸山區(qū),季雨林遭受破壞后,如果地被層保存較好,跡地上就很快長滿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荻屬(Miscanthus)、五節(jié)芒(Miscanthusfloriddulus)等禾草,并有山烏柏(Sapiumdiscolor)、山雞椒(Litseacubeba)、黃瑞木(Adinandramillettii)等先鋒性小喬灌生長;繼而有閩粵栲(Castanopsisfissa)、鵝掌柴、亮葉圍涎樹、圍涎樹、木荷(Schimasuperba)等陽性或偏陽性樹種的苗木和幼樹侵入;隨著群落郁閉度的提高,逐漸有紅栲、米櫧、厚殼桂、杜英、黃杞、山磯(Symplocoscaudata)、冬青等較耐蔭的季雨林主要樹種生長,恢復成原生的植被。在沿海地區(qū),季雨林遭到破壞后跡地又不斷遭受砍伐、放牧或墾植等外力干擾,表土層受侵蝕,土壤變薄變瘦。在這些地方,一般是耐瘦瘠的先鋒樹種馬尾松首先侵入生長,發(fā)展成為馬尾松(Pinusmassoniana)疏林,間或混生一些木荷、楓香(Liquidambarformosama)等陽性樹種,林下生長著較多的大葉赤楠、石斑木(Rhaphiolepisimdica)、桃金娘(Rhodomyrtustomentosa)、油茶(Camelliaoleifera)、烏飯(Vacciniumbracteatum)等小灌木及芒萁、黑莎草(Gahniatristis)等多種禾草。此時如果實行封山育林,停止外力干擾,任其天然更新,群落就朝向地帶性植被類型演替。當然,演替的速度要比第一種模式緩慢得多。季雨林中一些樹種也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紅栲、厚殼桂、杜英、黃杞等是建筑和制作家具的優(yōu)質用材;青果榕(Ficusvariegatavar. chlorocarpa)是造紙原料;花皮膠藤可以提煉橡膠。此外,還有不少藥用植物,如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等。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林,也稱亞熱帶照葉林,是我國中亞熱帶的典型植被,福建境內的福州一福清一仙游一永春一華安一永定一線的以北、以西是其分布地區(qū)。常綠闊葉林終年常綠,林冠較緊密,呈暗綠色。林相較整齊,群落垂直層次也較分明,通常可分為喬木2個亞層,灌木2個亞層,草本1?2個亞層。樹皮相對較粗厚,且多鱗片狀剝裂或條溝狀縱裂。中型葉較多,小型葉較少,葉質以革質和草質,葉型以單葉、葉緣以全緣葉占優(yōu)勢。常綠闊葉林雖無季節(jié)性落葉,但有生理性落葉,故枯枝落葉很多,土壤有機質含量也較高。據調查,福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計有維管束植物217種,分屬于59種、124屬。按不同生活型,有木本植物178種,草本植物24種,藤本植物15種;按植物門類,有蕨類11種,裸子植物4種,雙子葉植物182種,單子葉植物20種。由此可見,福建常綠闊葉林是以木本(占總數的82%)、雙子葉植物(占82.9%)為主要組成分子,這與南亞熱帶季雨林是相同的。常綠闊葉林的構成,以殼斗科(Fagaceae)最為突出,常見的有30多種,建群種有甜櫧(Castanopsiseyrei)、苦櫧(C.sclerophylla)、羅浮栲(C.fabri)、絲栗栲(C.fargesii)、青鉤栲(格氏栲C.kawakamii)、鐵稠(Cyclobalanopsisglauca)、細葉稠(C.grcilis)、大葉稠(C.jensenina)多脈稠(C.multinervis)、水青岡(Faguslongipetiolata)、米櫧、柯(Lithocarpusglabra)、東南柯(L.harlandii)>包柯(L.cleistacarpus)、白棟(Quercusfabri)、烏岡棟(Q.phillyraceoides)等。其它重要的成分,還有樟科(Lauraceae)的樟樹(Cinnamomumcamphora)、硬殼桂(Cryptocaryachingii)、黑殼楠(Linderamegaphylla)>黃潤楠(Machilusgrijsii)、紅楠(M.thunbergii)、楠木(Phoebechekiangensis)、紫楠(P.shearei)、檫木(Sassafrastzumu);山茶科(Theaceae)的木荷、細枝柃(Euryaloquaiana)、細齒葉柃(E.nitida)、巖柃(E.saxicola)、翅柃(E.alata)、紫莖(Stewartiasinensis)、厚皮香(Ternstroemiagymanthera);杜英科(Elaeocarpaceae)的杜英(Elaeocarpusdecipiens)、華杜英(E.chinensis)、薯豆(E.japonica)、山杜英(E.sylvestris)、猴歡喜(Sloaneasinensis);冬青科(Aquifoliaceae)的冬青(Ilexchinensis)、毛冬青(I.pubescens)、具柄冬青(I.pedunculosa);木蘭科(Magnoliaceae)的含笑屬(Michelia)、深山含笑花(M.maudiae)、南五味子(Kadsuralongipedunculata);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的蕈樹(Altingiachinensis)、細柄蕈樹(A.gracilipes)、木(Loropetalumchinensis);五力口科(Araliaceae)的五^口(Acanthopanaxevodiaefolia)、木(Araliachinensis);紫金牛科(Myrsinaceae)的羅傘樹(Ardisiaquinquegona)、朱砂根(A.crenata)等。上述建群樹種有的也成為純林,如米櫧林、甜櫧林、栲樹林、格氏栲林、閩粵栲林、南嶺栲林、青岡林、楠木林、刨花楠林等,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其中有的己辟為自然保護區(qū),如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保護區(qū)、沙縣羅卜巖楠木林自然保護區(qū)、永春牛料林楠木自然保護區(qū)等。常綠闊葉林群落結構較為簡單。殼斗科櫧栲類多構成喬木層,林下灌木主要有柃木屬、鼠李屬(Eurya)、杜鵑屬、楹木屬、烏飯屬、茶屬、黃瑞木屬、冬青屬、山磯屬(Symplocos)和木姜子屬(Litsea)等。草本層較稀疏,多為狗脊蕨(Woodwardiajaponica)、芒萁、五節(jié)芒、淡竹葉、烏毛蕨(Blechnumorientale)和里白(Hicriopterisglauca)等。藤本植物多為草質藤本,以菝葜屬(Smilax)為主。福建南部常綠闊葉林喬木層中,常混生著較多的熱帶性樹種,如大葉赤楠、圍涎樹、厚殼桂、鵝掌柴、重陽木(Bischofiajavanica)等;林下常見有九節(jié)木、羅傘樹和多種紫金牛(Ardisia)。福建常綠闊葉林保存的面積還較大,約占全省有林地面積(667萬公頃)的30%,大部分分布在南平、三明兩市,它產生著巨大的生態(tài)效益。常綠闊葉林是中亞熱帶植被的頂極群落,具有較大的穩(wěn)定性,即使受到人工采伐,一些乘機而入跡地的陽性樹種,也難以持久生存。如果常綠闊葉林遭受嚴重破壞,則植被的演替將遵循其本身的演替規(guī)律。常綠闊葉林演替的規(guī)律有兩種:一種是在林下地被層保存較好的情況下,跡地上最初有芒萁及柃木、烏飯、楹木、杜鵑、鼠李、黃瑞木等屬的生長,繼而冬青、山磯、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等入侵,形成灌木草叢;接著,馬尾松、木荷、楓香、青岡、楊梅(Myricarubra)等陽性樹種相繼侵入,形成陽性喬木林,并造成一個較蔭蔽的環(huán)境,為米櫧、甜櫧等常綠闊葉樹的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常綠闊葉樹種愈來愈多,便逐漸演變?yōu)槌>G闊葉林。另一種演替規(guī)律是,常綠闊葉林遭受一定破壞后,馬尾松、苦櫧、楓香、木荷等迅速生長,成為次生的針闊葉混交林;次生林遭受破壞后,即成為常綠灌叢,以杜鵑、烏飯、木、石斑木、黃瑞木等占優(yōu)勢;若常綠灌叢再遭破壞,則為野古草(Arundinellahirta)、黃菅(Themedagigantiavar.villosa)>芒(Miscanthussinensis)、芒萁等所代替,形成草叢;如再遭破壞,則為白茅(Imperatacylindrica)、蜈蚣草(Eremochloaciliaris)、崗松(Baeckeafrutescens)等所代替,成為稀疏草坡。到這一階段,已顯示出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嚴重惡化,要恢復到原來的常綠闊葉林景觀,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因此,在常綠闊葉林遭受破壞的地區(qū)實行封山育林,讓其天然更新,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比劈山造林更易奏效。常綠闊葉林因為樹大葉茂,光合作用強,能不斷制造大量新的物質,而且枯枝落葉物多,能改良土壤;同時又能為野生動物提供棲存和繁衍的環(huán)境,所以生態(tài)效益十分顯著。在常綠闊葉林中,還有不少樹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如樟科、山茶科的許多樹種是建筑、橋梁與家具的優(yōu)質用材;擬赤楊(Alniphyllumfortunei)、山烏柏(Sapiumdiscolor)等是火柴、鉛筆和模型工具的原料;多種殼斗科樹種的種子富含淀粉,可作糧食和工業(yè)原料;黃連(Pistaciachinensis)、白木通(Akebiaquinata)是珍貴的藥材。特別是在常綠闊葉林中還有不少孑遺植物,如鐘萼木(Bretschneidersinensis)、鵝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is)、天女花(Magnoliasieboldii)、黃山木蘭(M.cylindrica)、銀鐘樹(Helesiamacgregonii)、半楓荷(Semiliquidambarchingii)、黃山花楸(Sorbusamabilis)和凹葉厚樸(Magnoliabiloba)等,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是判定福建第四紀未發(fā)生冰川的有力佐證。福建有些常綠闊葉樹長得十分高大,被稱為“樹王”。如光澤縣有一株毛紅椿,樹高26米,胸徑達2.53米;建甌縣萬木林自然保護區(qū)有一株黃樟,樹高30米,胸徑1.81米,材積達30多立方米,已有600余年樹齡;德化縣美湖鄉(xiāng)小湖村有一株樟樹,高26米,胸圍14.8米,已有千余年的樹齡。常綠針葉林福建主要的常綠針葉林是馬尾松林和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林、兩者均屬于中亞熱帶植物區(qū)系成分。此外,還有黃山松(Pinustaiwanensis)林、長苞鐵杉(Tsugalongibracteata)林、南方鐵杉(Tsugachinensis)林和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林等。另局部地方還分布著小片的水松(Glyptostrobuspensilis)林、柏木(Cupressusfunebris)林和南方紅豆杉(Taxuschinensis)林。馬尾松林馬尾松林為暖性和陽性常綠針葉林,分布遍及全省山地丘陵,而以西部最為集中,是資源最豐富的森林群落,林地面積約17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達1億立方米。馬尾松林多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凡是土壤瘠薄的陽坡及砍伐較烈的常綠闊葉林跡地,幾乎都有馬尾松的生長。馬尾松對立地條件要求不高,故多作為荒山造林綠化的先鋒樹種。馬尾松生長快,樹高挺直,富含油脂,是重要的建筑、化工、造紙用材。福建西部氣候條件適宜馬尾松生長,單位面積生長量與蓄積量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但在閩東南沿海地區(qū),由于熱量過高,長勢已相對較差,成材慢,衰老快,且多松毛蟲害,只能作為薪炭林。馬尾松林林冠疏散而平整,翠綠色,群落結構較簡單,一般可分為三層,即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喬木層幾全為馬尾松所組成;灌木層以楹木、杜鵑、烏飯、越桔屬(Vaccinium)、山磯、冬青、柃木、黃瑞木、石斑木、算盤子(Glochidionhypoleucum)等及馬尾松幼樹為主;草本層以芒萁、野古草、淡竹葉、五節(jié)芒等占絕對優(yōu)勢;并有菝葜、雞血藤(Millettiareticulata)、廣東山葡萄(Ampelopsiscontoniensis)等少量藤本植物生長。杉木林杉木林在福建分布很廣,林地面積約140余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8285萬立方米,主要分布于南平、三明和龍巖三市。特別是延平、建甌、順昌、邵武、將樂、沙縣、永安、清流、尤溪、武夷山和三元區(qū)、梅列區(qū)等12縣、市、區(qū),杉木長勢最好,是杉木的中心產區(qū)。這里處于閩江上游,海拔多在800米左右,山嶺逶迤,溝谷縱橫,加以兩側有閩西和閩中兩大山帶屏障,形成溫暖濕潤的少風或靜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土層深厚肥沃,極有利于杉木的生長,其單位面積生長量和蓄積量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杉木中心產區(qū)邊緣的閩東南沿海地區(qū),由于氣溫偏高、風力強、相對濕度小,且土壤偏酸偏瘦,杉木就生長不好,有的甚至呈“小老頭”狀態(tài),難以成材。反映杉木中心產區(qū)的杉木林,可以南平市延平區(qū)王臺鎮(zhèn)溪后林場為代表,群落外貌整齊,呈深綠色或灰綠色,植株分布均勻,高度也較一致。群落結構可以分為喬木、灌木、草本三層。喬木層以杉木居絕對優(yōu)勢,密度每100平方米16.5株,樹齡40年,樹高約40米,胸徑平均0.25米,枝下高約20米,郁閉度為0.8;灌木層種類較多,主要有絲栗栲、黃楠、牛奶樹(Symplocoslaurina)等幼樹及黃瑞木、羅傘樹、毛冬青等;草本層生長茂密,以福建座蓮蕨(Angiopterisfokiensis)為主,其它有華南毛蕨(Cyclosorusparasiticus)、福建蹄蓋蕨(Athyriumfukienensis)等;藤本植物有雞血藤、菝葜、玉葉金花(Mussaendaparviflora)等。這是一片成熟的杉木林。福建的杉木林主要是人工林,部分為半人工林或天然次生林。天然次生林在龍巖、上杭與連城交界的梅花山自然保護區(qū)內羅勝、將軍山一帶有成片分布,面積約667公頃,其中有6株“杉木王”,最大一株高34.8米,胸徑1.91米,材積達28.8立方米,樹齡近千年而長勢仍旺盛。類似這樣的杉木林,在寧化縣水茜鄉(xiāng)也有分布。杉木材質堅韌,木理通直,易于加工,且經久耐用,不易為白蟻所蠹,是建筑、家具、橋梁、船舶等的良好用材。福建人民對營造杉木林有豐富的經驗,早在50年代,溪后林場就以種植杉木速生豐產而聞名全國。1985年,在順昌縣高陽虎頭山(海拔540米)發(fā)現50多畝杉木豐產林,平均每公頃材積高達755.56立方米,這片林是當地農民在民國8年(1919年)和民國12年用插條式方法營造的,“高陽杉”遂聞名全國。黃山松林黃山松林在福建分布面積不大,大都分布在海拔1100?1700米間的山地。這里氣溫較低,濕度較大,適宜于黃山松的生長。但在風力較大的迎風坡上,長勢較差,往往有“旗狀”或“匍匐狀”的樹冠,顯示其生態(tài)特征。全省黃山松林保存最好的是在武夷山脈最高峰黃崗山,其喬木層高度在15?18米之間,最高為22米,胸徑一般為20?25厘米,最大達70厘米。喬木層的組成成分除黃山松外,尚有茅栗(Cataneasequinii)、云山稠(Cylobalanopsissessilifolia)、楓香及南方鐵杉和柳杉等樹種。灌木層多為一些耐寒性較強的落葉或半落葉的種類,如杜鵑、鹿角杜鵑(Rhododendronlatoucheae)、小果南燭(Lyoniaovalifoliavarellietica)、烏飯、江南山柳(Clethracavaleriei)、細齒柃木(Euryanitida)、石棟(Lithocarpusglabra)等。草本植物生長良好,常見的有芒、野古草、野青茅(Calamagrostisarundinacea)、地耳草(Hypericumjaponicum)、黑紫藜蘆(Veratrumatrovioloceum)、小二仙草(Halorragismicrantha)等。黃山松隨著海拔升高、氣溫降低和風力增強,便成為矮曲林。黃山松林都是天然林。它可以與殼斗科、山茶科等闊葉樹種組成混交林,也可以與南方鐵杉和闊葉樹形成混交林。更常見的是黃山松純林,而且常是同齡林或“兩代林”,即在疏稀的黃山松母樹周圍生長有大片的幼齡林。產生這種現象可能與“煉山”(火燒山)有關。黃山松老樹,樹皮厚,分枝高,不易被火燒死。野火清除了灌草叢,為黃山松的天然下種和更新創(chuàng)造條件,因而造成同齡林或兩代林。如果停止人為干擾,并有足夠的時間,這種單優(yōu)種組成的單一林,也可以發(fā)展為黃山松、闊葉樹混交林,進而演替為以殼斗科為主的常綠闊葉林。黃山松木材堅實,紋理直,樹脂少,材質僅次于杉木,容易加工,制作各種用具。黃山松生長尚快,40年左右其胸徑可達20厘米,是本省海拔1200米以上山地造林的優(yōu)良樹種。柳杉林柳杉林系中亞熱帶森林植被類型,主要分布在閩西北海拔800?1400米中山的陰坡、山洼和溝谷等較溫濕的環(huán)境。柳杉林一般密度不大。群落外貌以柳杉尖塔形的樹冠組成上層林冠,枝葉濃密,呈暗綠色。樹皮粗糙縱裂,葉片為鉆形葉,螺旋狀,呈五行排列,形態(tài)美觀,為著名的觀賞植物。柳杉林群落結構可分為四層,即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地被層。喬木層除建群種柳杉外,?;焐猩倭康奶饳?、木荷、薯豆(Elaeocarpusjaponicus)、紫樹(Nyssasinensis)、缺萼楓香(Liquidambaracalycina)和黃山松,高度為25?28米。灌木層種類組成較復雜,常見的有杜鵑屬、烏飯屬、柃木屬、山茶屬(Camellia)、山胡椒屬(Lindera)、新木姜子屬、黃瑞木屬、冬青屬、莢蓮屬(Viburnum)等植物和長圓葉鼠(Iteachinensisvar.oblonga)以及一些中山竹類。草本層植物不多,常見種有狗脊蕨、里白、中華里白(Hicriopterischinensis)、烏毛蕨、白茅、五節(jié)芒、華山姜(Alpiniachinensis)等。藤本植物稀少,僅見光葉菝葜(Smilaxglabra)和薯蕷屬一種(Dioscoreasp.)。地被層由苔薛、地衣組成。柳杉林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人為破壞較少,多數為百年以上大樹,仍長勢旺盛,在群落中為建群種,天然更新良好,只混生、伴生少量其它樹種。柳杉林在現階段仍是相對繁盛的森林植被,甜櫧、木荷發(fā)展后有取代它的可能性。柳杉邊材白色,心材紅色,木材甚輕,收縮小,強度中等,略遜于杉木,質地較松,紋理通直,易于加工,能刨成薄片,供制蒸籠材料。葉可作線香,皮可葺屋。柳杉凈化空氣能力強,是園林綠化的優(yōu)良樹種。南方鐵杉林與長苞鐵杉林南方鐵杉適宜在冷濕的氣候環(huán)境中生長,故多分布于福建的北部,成片的南方鐵杉林見于黃崗山海拔1500?1600米的山坡。長苞鐵杉對熱量要求較高,故多分布于福建中部,成片的長苞鐵杉林見于永安東寶山和梅花山自然保護區(qū),分布高程為海拔700?1100米。南方鐵杉林常與黃山松及多脈青岡(Cyclobalanopsismaltinervis)、包槲柯、五裂槭(Aceroliverianum)、福建山櫻花(Pnunuscampanulata)、木荷、甜櫧、云山稠、水青岡等闊葉樹組成針闊葉混交林。群落外貌呈深綠色,有光澤。喬木層有2個亞層:第一亞層以南方鐵杉為主;第二亞層由青岡屬、栲屬(Castanopsis)、杜鵑花屬、榿葉樹屬(Clethera)等組成。灌木層也可分2亞層:第一亞層主要有杜鵑屬、柃木屬、莢蓮屬、山胡椒屬、冬青屬、吊鐘花(Enkianthuschinensis)、東方古柯(Erythroxylumkunthianum)等;第二亞層由毛桿玉山竹(Yushaniahirticaulis)、腫節(jié)少穗竹(Oligostachyumoedogonatum)、長鞘茶桿竹(Pseudosasalongivaginata)等中山竹類所組成。草本層種類較少,地被層較發(fā)達。層間植物甚少,偶見有葡蟠(Broussonetiakaempferi)和軟棗獼猴桃(Actinidiaarguta)。林下南方鐵杉幼苗少,群落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長苞鐵杉林?;焐猩倭康臈飨?、馬尾松、擬赤楊、紫槭(Acercordatumvar.microcordum)、木荷等樹種。群落外貌呈暗綠色,枝葉茂密、整齊。群落結構分層明顯,喬木層第一亞層以長苞鐵杉為主,高25?30米;第二亞層主要由栲屬、木姜子屬、少葉黃杞(Engelhardtiafenzelii)、杉木等組成,高10?15米。灌木層的成分除喬木2層的幼樹和幼苗外,尚有杜鵑屬、黃瑞木屬、山磯屬、柃木屬、衛(wèi)矛屬(Euonymus)、烏飯屬、紫金牛屬(Ardisia)及小果南燭(Lyoniaovalifoliavar.elliplica)等。草本層植物稀少,常見有狗脊蕨、里白、芒萁等。地被層為苔薛植物。層間植物主要有網脈葉酸藤果(Embeliarudis)和廣東蛇葡萄(Ampelopsisconfoniensis)等。長苞鐵杉林下,僅有2層喬木的幼樹、幼苗,故任其自然演替,現有長苞鐵杉林可能向常綠闊葉林群落演變。南方鐵杉和長苞鐵杉材質堅韌耐磨,紋理細致,耐水濕,抗腐性能好,為優(yōu)良的建筑、造船、家具用材。樹干通直,樹冠濃綠,樹姿雅樸,也是優(yōu)良的觀賞植物。落葉闊葉林落葉闊葉林不是福建地帶性植被,僅在一定海拔范圍內作為垂直帶譜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或次生植被中的一個類型。作為垂直帶譜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多分布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中山,以黃崗山最為典型。這里落葉闊葉林有成片分布,但其林下仍為常綠灌叢,說明群落的不穩(wěn)定性。福建現存落葉闊葉林有5個群落類型,即栓皮棟(Quercusvariabilis)群落、茅栗(Castaneasequinii)群落、楓香、擬赤楊群落、南方枳棋糙葉樹群落和白棟群落。山地苔薛矮曲林山地苔薛矮曲林是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在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形成特殊的群落類型,其種類組成、結構和外貌均具有自身的特點。它分布在森林的上限,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近山頂或山頂地帶,其上則為中山草甸或灌叢草甸。據在黃崗山等地調查表明,本類型共有維管束植物80種和8變種和變型,分屬于35科58屬。其中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各1種,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分別為73種和13種。裸子植物僅有紅豆杉科的南方紅豆杉(Taxuschinensisvar.mairei),系群落中散生樹種。單子葉植物是本層的主要組成部分,雙子葉植物則構成群落的喬木層和灌木層。苔薛矮曲林以薔薇科、樟科、禾本科、殼斗科、杜鵑科等科的屬種最為豐富。組成喬木層的樹科,以殼斗科、茶科、山磯科、薔薇科、山磯科、黃楊科、杜鵑花科為主,如細齒葉柃、馬銀花(Eurganitida)、多脈青岡(Cyclobalanopsismultinervis)、甜櫧、燈臺樹(Cornuscontroversa)、山雞椒(Litseacubeba)、白蠟樹(Fraxinuschinensis)、華山磯、茶條果(Symplocosernestii)、云錦杜鵑(Rhododendronfortunei)、野桐(Mallotusjaponicus)等。苔薛矮曲林外貌呈綠色與棕黃色斑塊相間,林冠稠密平整。喬木層為闊葉樹,其中常綠闊葉樹樹種占45%,落葉闊葉樹樹種占55%。群落林木密度大,生長低矮,樹干彎曲多分枝。樹干和林冠下的枝葉密布著極厚的苔薛植物。喬木層一般為1層或2層,高4?7米,灌木層和草本層不發(fā)達。亞熱帶灌叢福建的亞熱帶灌叢大多是森林遭破壞以后的次生植被,其種類組成也與砍伐前的森林有著密切的關系,常是森林中灌木層和草木層中能適應陽性生境的種類。其分布高程,自海拔200?800米不等。福建境內的亞熱帶灌叢可分為南亞熱帶灌叢和中亞熱帶灌叢兩個類型。南亞熱帶灌叢本類型多分布在丘陵、臺地。本類型以中性常綠闊葉種類為主,優(yōu)勢種明顯,常見的有桃金娘(Rhodomyrtustomentosa)、小葉赤楠(Syzygiumgrijsii)、黃瑞木、石斑木、野牡丹(Melastomacandidum)等喜熱性種類。其中桃金娘、小葉赤楠和野牡丹,常作為南亞熱帶的指示植物。草本層以芒為主。在土壤較干旱的陽坡或濱海、海島低丘臺地上,灌叢則以旱中性喜熱耐旱的種類為主,以黑面神(Breyniafruticosa)、山芝麻(Helicteresangustifolis)、黃梔子(Gardeniajasminoides)、崗松等為常見;草本層則以刺芒野古草(Arunidnellasetosa)、纖毛鴨嘴草(Ischaemunciliare)等為主。在海拔較高的山丘,常見由楹木、映山紅、烏飯、山磯等喜溫性種類所組成的灌叢。群落呈青綠色,秋冬季變?yōu)辄S綠色。群落中常散生陽性幼樹或幼苗。按灌木的建群種不同,可分為桃金娘一小葉赤楠、桃金娘一山芝麻和牡荊(Vitexnegundo)、黑面神、山芝麻3個灌叢類型。中亞熱帶灌叢中亞熱帶灌叢因其分布的高程不同,而有常綠闊葉灌叢和落葉闊葉灌叢之分。常綠闊葉灌叢多分布在海拔500?1000米之間的山地,以常綠的烏飯、映山紅和半常綠的楹木等為優(yōu)勢種,常見的伴生種有柃木、黃瑞木、短尾越桔(Vacciumcarlesii)、小果南燭、油茶等。在海拔較高的山地,也有以美麗胡枝子(Lespedezaformosana)、鹿角杜鵑、美麗馬醉木(Pierisformosa)等為優(yōu)勢種組成的常綠闊葉灌叢。按建群種的不同,常綠闊葉灌叢包括映山紅一石斑木一烏飯灌叢和楹木一烏飯一映山紅灌叢兩個類型。落葉闊葉灌叢分布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灌叢常以白棟為優(yōu)勢種,伴生種有短柄枹樹(Quercusserratavar.brevipetiolata)、圓錐繡球(Hydrangeapaniculata)、胡枝子等。次層灌木以映山紅、楹木、烏飯等占優(yōu)勢,并呈落葉常綠混交灌叢。其它常見的伴生種有茅栗(Castaneasequinii)、山胡椒、黃瑞木、烏藥(Linderaaggregata二L.strychnifolia)、算盤子、油茶等。草本層優(yōu)勢種常為芒、芒萁,并伴生有狗脊蕨、五節(jié)芒、白茅、淡竹葉、紫萁等。藤本植物以幾種菝葜為主,并伴生雞血藤、羊角藤、葛藤屬(Pueraria)等。群落中散生有青岡棟、苦櫧、水青岡等殼斗科幼苗或馬尾松、楓香等陽性樹種。群落外貌夏季綠色,秋冬季落葉,層次簡單、單調,呈叢生狀。亞熱帶灌草叢灌草叢是以旱中生性或中生性多年生為建群種的群落,其中有一定數量的灌木,有的還有少量的如馬尾松一類的陽性喬木樹種。灌草叢一般是在森林或灌叢經反復破壞后,水土流失,土壤貧瘠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日趨干旱下所形成的次生植被。因為人為影響持續(xù)存在,因而它也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植被類型。亞熱帶灌草叢分布全省各地,它主要是由暖性草本(主要是禾草)和蕨類(芒萁為主)組成的。其區(qū)系成分仍以熱帶分布種類為主,如香茅屬(Cymbopogan)、芒萁屬、芒屬、鴨嘴草屬(Ischaemum)、鷓鴣草屬(Eriochne)、金茅屬(Eulalia)等;也有一些世界廣布成分,如白茅屬、野古草屬、蕨屬(Pteridium)和暖溫帶成分如狗脊蕨屬等。常見的優(yōu)勢種類有芒萁、芒、白茅、鷓鴣草、蕨等,但溝谷和山麓坡地,則以五節(jié)芒、狗骨蕨為主。在水土流失的坡地和山頂、山脊,則常見以野古草、纖毛鴨嘴草、刺芒野古草等為主組成的灌草叢。在濱海地區(qū),還常見以馬唐(Digitariasanguinalis)、狗尾草(Setariaviridis)、四脈金茅等為主的灌草叢。亞熱帶灌草叢的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季相變化明顯。春季草類萌芽發(fā)葉抽穗,群落一片青綠;夏季生長茂盛,在草叢中點綴著雙子葉草本和灌木的各色花朵;秋冬季,群落呈一片枯黃凋萎色彩。群落結構一般較簡單,層次少,高度60?100厘米(但五節(jié)芒等高草灌草叢高可達2?3米)。灌木呈散生狀,植株矮小。福建亞熱帶灌草叢,按其優(yōu)勢種、外貌特征、群落結構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差異,可分為芒萁灌草叢、鷓鴣草一野古草灌草叢、五節(jié)芒灌草叢、白茅灌草叢、野古草一芒灌草叢、馬唐一纖毛鴨嘴草一四脈金茅灌草叢等類型。亞熱帶灌草叢是原生植被遭破壞后退化而成的次生植被,因此在自然條件下,它將逐漸演替恢復為原生植被常綠闊葉林。這一演替進程是緩慢的,常會經過由馬尾松、木荷、閩粵栲、甜櫧等組成的陽性針葉闊葉混交林,而后演替成為以殼斗科為主的常綠闊葉林。山地草甸和山地草叢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見于黃崗山海拔1800米以上的緩坡,是垂直植被譜的組成部分。土壤為山地草甸土,腐殖質層厚度,一般為20?30厘米,質地松軟。建群種主要有野青茅(Calamogrostisarundinacea)、芒、沼原草(Meliniopsishui)及苔屬(Carex)植物,高約40厘米。此外,常見有一枝黃花(Solidagodecurrens)、蜜腺金絲桃(Hyperciumseniawinii)、苦苣菜(Lactucasp.)、小二仙草(Halorragismicrantha)、尖葉唐松草(Thalictrumacutifolium)、條葉薊(Cirsiumlineare)、紫花地T(Violaphilippicassp.nunda)、黑紫藜蘆、粉條兒苗(Aletrisspicata)、星宿菜(Lysimachiafortunei)等,散生在禾草之中。草甸中的部分地段,還伴生有薄毛豆梨、波緣紅果樹(Stranvaesiadavidianavar.undnlata)、江南山柳、天目杜鵑、華山磯、玉山竹、滿山紅、吊鐘花、黃山松等灌木。山地草叢山地草叢分布在福建海拔800?1700米之間的中山,面積較大。屏南的仙山、武平的梁野山、永定的茫蕩洋、清流的靈地和平和的小芹山,都有較大面積的山地草叢分布。建群種以芒、野青茅、野古草、金茅、四脈金茅、纖毛鴨嘴草等禾本科植物為主。此外,常見的還有蕨、白舌紫苑(Asterbaccharoides)、牡蒿(Artemisiajaponica)、一枝黃花、蜜腺金絲桃(Hyperciumseniawinii)、地稔(Melastomadodecandrum)、小葉遠志(Polygalatenuifolia)等。常見的灌木有美麗胡枝子、滿山紅、杜鵑、短尾越桔(Vacciniumcarlesii)、華山磯、山胡椒、細齒葉柃、白櫟、山莓(Rubuscorchorifolius)等。亞熱帶濱海沙生植被福建亞熱帶濱海沙生植被的種類組成較為簡單,據調查資料統(tǒng)計,共有52科、128屬、172種,其中不少科是單屬、單種植物。沙生植被的種類組成,以熱帶、亞熱帶的科屬為主,主要有禾本科、菊料、豆科、莎草科、旋花科、柳葉菜科、藜科、莧科、馬鞭草科、錦葵科等,雖種數不多,但個體數很大,常形成為濱海沙生植被的主要種類,其中厚藤(Ipomoeapescaprae)、海邊月見草(Oenotherelittoralis)、鬣刺(Spinifexlittoreus)、絹毛飄拂草(Fimbristylissericea)、鹽地鼠尾粟(Sporobolusvirginicus)、鋪地黍(Panicumrepens)、單葉蔓荊(Vitextrifoliavar.simplicifolia)、葡萄苦荬菜(Ixerisrepens)、蔓莖栓果菊(Launaeasarmenlosa)等,多生長在半流動沙丘上,既有防風固沙作用,又是我國熱帶、亞熱帶沙丘區(qū)指示植物。福建沙生植被的組成成分,絕大多數為草本植物,少數為灌木,藤本不多,喬木樹種更少,也多為人工栽培。沙生植被多為蔓生,呈叢狀或塊狀分布。其外貌隨季節(jié)而變化,一般在雨季,短生植物生長,外貌綠色,花期時頗為美觀;到了干季則變?yōu)榭蔹S,甚至枯死,呈現出另一種季相。群落結構簡單,一般僅有一層草本層,植株矮小。以木本植物為主群落,一般也只有兩層,即木本層和草本層。海濱沙生植被因受風大、蒸發(fā)強、干濕季節(jié)較明顯等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其生態(tài)學特征與上述各植被迥然不同:一是植物個體矮小,多呈匍匐狀或墊狀生長;二是植株具肉質和乳汁;三是葉片較小,具茸毛和香味;四是根系發(fā)達,地下部分大大超過地上部分;五是硬葉具刺的植物多;六是有多種多樣的繁殖方式。福建濱海沙生植物,有沙生草本、沙生灌木和沙生喬木三種植被類型。沙生草本植被類型群落多為稀疏矮生的草叢,種類組成簡單,常見的有厚藤、匍匐苦荬菜、蔓莖栓果菊、單葉蔓荊、絹毛飄拂草、香附子(Cyperusrotundus)、鹽地鼠尾粟、鋪地黍、濱藜(Atriplexmaximowicziana)、鬣刺、蟛蜞菊(Wedeliaprostrata)、中華補血草(Limoniumsinense二staticesinense)等。本類型可分為厚藤、鬣刺、海濱月見草和鹽地鼠尾粟等四個群落。沙生灌木植被類型本類型分布在沙生草叢的內緣與防風林帶之間,面積不大,多呈叢狀或帶狀。分布地常為半流動或固定沙丘,受風影響較大。本類型為少數鹽生灌木和蔓生灌木所組成,具有旱生性特征,如刺多、葉小、草質多茸花和根系發(fā)達等。常見成分,南部有露兜樹(Pandonustectorius)、枸杞(Lyciumchinensis)、仙人掌(Opuntiadillenii)、顛茄(Solanumindicum)、龍舌蘭(Agaveamericana)、胡頹子(Elaeaganuspungens)、馬纓丹(Lantanacamara)等;中部有刺灌木減少,常為無刺灌木所代替,常見的有單葉蔓荊(Vitextrifoliavar.simplicifolia)、苦蘭盤(Clerodendroninerme)、狗牙根(Cynodondactylom)等。本類型包括單葉蔓荊和苦蘭盤兩個群落;后者包括枸杞、仙人掌、露兜樹和胡枝子、馬纓丹等四個群叢。沙生喬木植被類型本類型基本上組成了福建沿海防護林,它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群落:木麻黃群落木麻黃(Casuarinaequisetifolia)耐沙、耐鹽、抗風,是濱海風沙地帶的喬木樹種,全省沿海沙灘、沙地廣為種植,已成為重要的防風固沙喬木群落。沿海木麻黃林多為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所營造,平均高8?9米,最高11?12米,胸徑13?14厘米,最大16厘米,覆蓋度為60%?85%。已進入衰老期,亟需更新?lián)Q代。林下灌草稀少,僅見有狗牙根、紫馬唐(Digitariaviolascens)、小飛蓬(Conyzacanadensis)、濱藜等零星生長。濕地松、木麻黃群落本群落分布在閩東南沿海風力較弱的沙地,是濕地松(Pinuselliottii)與木麻黃混交幼林。在同樣生境條件下,濕地松枝葉生長茂盛,植株較高大,而木麻黃枝葉稀少,生活力較弱,植株較矮小。林下有草本層,主要由絹毛飄拂草、狗牙根、短穗畫眉草(Eragrotiscylindrica)等組成,呈墊狀生長。樸樹群落本群落分布在瑯岐島東北部沙地。建群種為樸樹(Celtistetrandravar.sinensis),其它樹種還有苦楝(Metiaazedarach)和黃連木(Pistaciachinensis),但數量甚少。結構簡單,分喬木、灌木、草本三層。群落外貌翠綠色,樹冠整齊,季相明顯,有落葉期。喬木高9?10米,覆蓋度在80%以上。灌木層較稀疏,以藤刺灌木為主,常見的有馬甲子(Paliurusramorinmus)、胡頹子、海桐花(Pitlosporumtobira)等;草本層種類較豐富,主要有麥冬(Ophiopagonjaponicus)、天門冬(Asparaguscochinchinensis)、繁縷(Stellariamedia)、黃堇(Corydalispallida)、豬殃殃(Galiumaparine)等。層外植物有槲蕨(Drynariafortunei)、寶華山石葦(Lepisoruspaohuanensis)、雀梅藤(Sageretiatheazens)等。沙生植被演替在裸露的沙灘或流動沙丘上,最初只有個別或少數草本植物生長,形成稀疏的草叢,彼此沒有聯(lián)系。流沙逐漸被固定后,沙土中鹽分含量下降,植物也逐漸增多,土壤中有機質累積,含水量相對增加,沙灘的生境有所改善,植物數量增多,彼此聯(lián)系加強,形成濱海沙生草本先鋒植物群落。沙灘進一步得到固定和改造,為木本植物的定居與生長創(chuàng)造條件,一些耐旱、耐沙、體型矮小,多數有刺的木本植物侵入先鋒草本植物群落中,形成灌草叢群落。這些有刺灌木繼續(xù)擴展,便取代先鋒草本植物,進而發(fā)展成為有刺灌叢群落,如枸杞、仙人掌、顛茄、露兜樹、胡頹子、馬纓丹等。這時,生態(tài)環(huán)境已有較大改善,一些耐旱、耐沙喬木樹種乘機而入,最后發(fā)展成為沙生叢林。這種沙生植被的自然演替,需時較長,對防風固沙改造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效益不明顯,而人工營造防護林,需時既短,生態(tài)效益也很明顯。海岸紅樹林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岸的特殊植被類型。全世界紅樹林以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最為茂盛,種類最多,但多已開發(fā)。目前保存最好的是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北部。中國紅樹林分布在兩廣、臺灣和福建四省區(qū)。計有紅樹植物16科、20屬、31種。福建地居稍北,僅有6科、7屬、7種,閩東北海灘僅有秋茄(Kandeliacandel)一種。紅樹林在本省海岸潮間帶呈斷續(xù)分布,面積僅266公頃。紅樹林一般呈矮林狀,高約5?6米,有2層結構,林下草本植物極少,偶見有狗牙根和南方堿蓬(Suaedaaustralis)。紅樹林為適應鹽浸和潮進潮退的環(huán)境,在形態(tài)、生理和繁殖方式等方面,都有與陸生植被不同之處。在葉片結構上,木欖(Bruguieragymnorhiza)和秋茄葉片為厚革質,表面光亮,以利于反射海濱強烈陽光;白骨壤(Avicenniamarina)葉灰綠色,有茸毛緊貼,以利于過量鹽分的排出;桐花樹(Aegicerascorniculatum)在不同土壤鹽度下,隨著鹽度提高,氣孔數減少、鹽腺數提高,鹽腺分泌細胞增多而葉片加厚。秋茄和桐花樹有支柱根以支架其軀體能在淤泥中生長。海灘每天都被海潮所淹沒,因而有些紅樹植物具有特殊的呼吸根,以利于通氣作用,如海漆(Excoecariaagallocha)有蛇狀呼吸根,木欖有膝狀呼吸根,白骨壤有許多突出土面的呼吸根,呼吸根一旦被折斷,還有再生能力。繁殖方式也很特殊,多具有“胎生”的特點。胎生現象有兩種:一種是“顯胎生”,即胎萌后胚軸伸出果實并懸掛在樹上,候成熟后隨潮退直插入泥灘生長成苗,如秋茄;另一種是“隱胎生”,即胚胎發(fā)育后,胚軸仍包在果皮里,候掉落后才突破果皮,發(fā)育出苗,直立于泥灘上,如桐花樹。由于土壤的鹽度高,吸水困難,植物組織以提高滲透壓來適應環(huán)境。如白骨壤滲透壓可高達32.6個大氣壓,秋茄31.9個大氣壓,比一般陸生植物(5?6個大氣壓)高得多。紅樹的樹皮富含單寧,如木欖單寧含量為12.7%?22.7%,秋茄12.4%?30.7%,海漆6.8%?9.3%,桐花樹8.9%?19.6%,這也是紅樹植物抗海水腐蝕的一種生理適應。福建紅樹林有以下5個群落:白骨壤群落本群落分布在興化灣以南的灘涂,是較為抗鹽的先鋒群落,多處于中潮區(qū)之下。原為喬木型,因人為砍伐,現多呈灌木狀,高約1?2米。適應性強,是演替的前期先鋒階段群落。桐花樹群落本群落多分布在晉江以南海灘。外貌黃綠色,由桐花樹單種組成,多呈灌木狀。適應性廣,是演替的前期先鋒階段至中期階段群落。秋茄群落本群落北自福鼎南至詔安,均有零星分布,其中羅源灣、三沙灣有成片(66公頃以上)分布。龍海一帶秋茄林,高可達5?6米。常與桐花樹、白骨壤相伴生,為演替中期階段群落。在閩東北沿海僅此一種,因而屬演替初期,也是最后階段群落。秋茄一桐花樹群落本群落分布在泉州灣以南海濱。結構分2層:上層為秋茄喬木層,高約4?5米;下層為桐花樹灌木層,高1?1.5米。林下偶見有白骨壤和魚藤(Derristrifoliata)。在紅樹林演替系列中,為后期階段群落。木欖+秋茄一桐花樹群落本群落僅見于云霄漳江口一帶,是全省紅樹林最復雜的群落。群落外貌濃綠色,樹冠略顯參差。分2層,上層喬木為木欖和秋茄,下層灌木為桐花樹,林中有藤本魚藤伴生。林下木欖幼苗多,但幼樹少,秋茄苗極少。該群落在紅樹林演替序列中處于后期階段。(十)竹林竹林是由某種竹類構成單優(yōu)勢種的群落,屬闊葉林型植被組內一個獨立的植被型。竹林的群落結構、種類組成、外貌形態(tài)都很特殊,形成一種木本狀多年生常綠植被類型。竹類屬禾本科竹亞科(Bambusoideae),為多年生木本植物。全世界竹類約有60?70屬、1000種以上。我國約有30多屬、300多種,均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福建是全國重點竹林區(qū)之一,約有16屬、113種。其中以剛竹屬(Phyllostachys)的種類為最多,有28種、2變種、7變型,占全國剛竹屬種數的54.90%,占全世界種數的32.94%。其次為彳T竹屬(Bambusa),有18種,占全國種數的30%,占世界種數的12.85%。笛JL*竹屬(Schizostachyum)居第三,有6種。形態(tài)結構與生物學特征竹林大多是單優(yōu)勢種組成的群落,特別是人工竹林常為純林,其外貌整齊,竹林高度和胸徑大小基本一致。群落一般僅有兩層,喬木層為某種竹組成,林下為草本層,常見的有芒、柏拉木(Blastuscochinchinensis)、烏蘞莓(Cayratiajaponica)、淡竹葉(Lophathermvillosa)等。常見的竹林,有毛竹(Phyllostachyspubescens)林、簍竹(P.matinoii)林、綠竹(Sinocalamusoldhamii)林、麻竹(S.latiflorus)林,其中毛竹林在竹類中占有最大的面積。天然竹林多呈混交林,喬木層中除某種竹子外,尚混生有針葉樹或常綠闊葉樹,常見的有杉竹、松竹或闊竹混交林。另有一些中小型竹類,混生在針葉林或常綠闊葉林下,在灌木層中形成一個層片,如箬竹屬(Indocalamus)、倭玉屬(Shibataea)、玉山竹屬(Yushania)等。竹類植物為多年生單子葉植物,呈喬木狀或灌木狀。福建的竹類都是常綠的,反映地帶性的特點。竹類的繁殖主要是無性繁殖,以其地下莖在土中蔓延而使竹林不斷擴大。根據地下莖分生繁殖特性和形態(tài)特征,可分為合軸叢生型、合軸散生型、單軸散生型和復軸混生型四種類型。竹類為多年生一次開花植物,開花后的竹株一般就會枯死。竹類營養(yǎng)生長的持續(xù)期和發(fā)生開花,因竹種不同而有差異。有的是每年有個別植株開花,如笛竹屬、剛竹屬的篌竹(Phyllostachysnidularia)、水竹(P.heteroclada)、桂竹(P.bambusoides):綠竹及麻竹等,這類竹林開花,不會使整個竹林死亡;有的是周期性開花,每隔1年、3年、7年、11年、15年、30年、48年、60年,甚至120年大量開花,如毛竹50?60年一次,紫竹(P.nigra)40?50年一次,桂竹60年一次(兼有常年零星開花特性)。這類竹林開花,往往使整片竹林死亡;有的是不定期或不規(guī)則開花,甚至有些竹種至今未見其開花的。此外,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變,竹類還會提前開花。主要類型福建的竹林按氣候帶的差異,分為熱性竹林、暖性竹林和溫性竹林三大類。熱性竹林分布在南亞熱帶季雨林區(qū),有麻竹林、綠竹林、花竹林、藤枝竹林、大木竹林、南靖笛箋竹林和 "剌竹林等;暖竹性林分布在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qū),有孝順竹林、小黃竹林、毛竹林、簍竹林、水竹林、桂竹林、唐竹林、福建酸竹林、苦竹林、腫節(jié)少穗竹林、箬葉竹林、南平倭竹林等;溫性竹林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上山地,主要是毛稈玉山竹林。擇要分述于下:麻竹林麻竹是中國南方主要筍用竹種之一。在本省以漳州薌城區(qū)、龍海、南靖、永春、安溪等縣區(qū)為栽培中心,現有面積約0.7萬公頃。麻竹多為人工純林,每叢約5?8株,竹稈粗大,高15?20米,徑粗10?15厘米,葉特別寬大。因集約經營管理,竹林下灌木、草類稀少。麻竹是著名的夏季筍用竹種,筍期長(5?10月),產量高(每公頃高達20多噸)。竹種可作為建筑材料和造紙原料。麻竹耐旱、耐瘠,生命力強,可用以治理崩溝等類型的水土流失,成效顯著。綠竹林綠竹是中國南方優(yōu)良筍用竹種之一,分布于閩東南沿海各縣及閩江、九龍江、晉江等下游兩岸,全省栽培面積與麻竹相當。綠竹林多為人工營造的純林,每叢約12?14株,稈高6?9米。綠竹筍品質優(yōu)良,比麻竹更為細嫩、清甜,為席上佳肴。綠竹林枝葉繁茂,可作為庭園綠化植物;栽植河岸,有固岸防洪作用?;ㄖ窳只ㄖ?Bambusadolichomerithalla)主要分布于漳州市,以詔安縣栽植面積為最大,達2000余公頃。花竹林冠整齊,外貌呈黃綠色,稈高達10米以上,每叢20多株,稈基幾節(jié)具黃白色細縱紋?;ㄖ衲退疂瘢m應性強、生長快,產量高,可作為江岸防護林,也可作為庭園綠化竹種。竹材節(jié)間長,拉力特強,可用以編制纜繩和簍筐。藤枝竹林藤枝竹(B.textilisvar.fusca),又稱椽竹,是青皮竹(Btextilis)的一個變種,主要栽培區(qū)在南安、安溪、永泰等縣市。藤枝竹林相整齊,每叢20?30株,稈高5?12米。藤枝竹生長快,產量高。竹蔑柔韌,拉力強,劈蔑性能好,為上等竹編用材。⑸孝順竹林孝順竹,又稱鳳凰竹、觀音竹,是叢生竹類中最耐寒的竹科之一,分布在南平、三明兩市溪河兩岸和丘陵坡地。孝順竹稈高3?7米,每叢50?60株。稈材柔韌,可編制竹籃;纖維長,也是造紙原料。毛竹林毛竹是福建最主要竹類,全省毛竹林面積達60萬公頃,居全國第一。分布遍及全省,而主要集中于南平、三明、龍巖三市,占全省毛竹林總面積的80%以上。毛竹純林外貌整齊,結構單一,樹冠起伏不大,呈單層水平郁閉。如經人工管理,則林內灌木甚少,林下僅是一些陰濕草本植物。天然狀態(tài)的毛竹林和失管的人工毛竹林,常與杉、松或常綠闊葉樹混交,林下就有灌木層和草本層。灌木有楹木、柃木屬、冬青屬等;草本植物常見的有狗脊蕨、芒萁、卷柏屬(Selaginella)等蕨類植物及一些禾草類。福建毛竹林常見的群落有毛竹一闊葉麥冬(Liriopeplatyphylla)群落、毛竹一?木一芒萁群落、毛竹+鉤栲(Castanopsistibelana)一地稔(Melastomadodecandrum)群落和毛竹+甜櫧一中華里白群落。毛竹繁殖甚快,竹稈粗大,堅硬,是重要的筍用竹種,也是優(yōu)質建筑用材和重要的造紙原料。簍竹林簍竹(Phyllostachysmakinoii)也稱臺灣桂竹,在臺灣海拔800米以下山坡地形成大面積簍竹純林,永泰、閩侯、福清、莆田一帶均有分布。簍竹林相整齊,結構單一,成單層水平郁閉,稈高10?20米。林下灌草甚少。簍竹稈材堅韌,可作建筑和曬衣竿之用。筍味鮮美,可供食用。方竹林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散見于上杭、南靖、永春、德化、閩清、羅源、永安、建寧、延平、建甌、武夷山等縣市區(qū),常混生于常綠闊葉林下,形成一個層片,也可組成純林。方竹稈基部四方形,基部數節(jié)上有刺瘤狀突出,高約3?4米。性喜溫和濕潤,林下草本植物也多為喜濕生種類,如福建蓮座蕨(Angiopterisfokiensis)、天門冬(Asparaguscochinchinense)等。福建酸竹林福建酸竹(Acidosasafujianensis)分布于南平、沙縣、順昌等地,常混生于灌木叢中。福建酸竹,為單軸散生竹類,稈高2?5米。每年4?5月出筍,俗稱黃甜筍,筍味清甜鮮美,為上等蔬菜??嘀窳挚嘀?Pleioblastusamarus)為復軸混生竹類,分布于龍巖、德化、閩清、尤溪、武夷山等縣市??嘀窦兞种穸捴绷⒚芗?,高4?5米??嘀穸拡A且節(jié)間長,壁厚而堅實,可作傘柄和小型家具。面稈竹林面稈竹(Pseudosasaorthotropa)又稱白毛暗竹(閩清)或暗竹(南靖),系復軸混生竹類,散布于南靖、長泰、德化、閩清、羅源、福鼎等地。面稈竹高3?4米,節(jié)間長達40厘米,其稈材與茶稈竹(P.amabilis)相似,茶稈竹經濟價值較高,可制作手杖和釣魚竿。腫節(jié)少穗竹林腫節(jié)少穗竹(Oligostachyumoedogonatum)散布于德化、建甌、武夷山、順昌、福鼎等地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稈高2?4米,多成為灌叢。腫節(jié)少穗竹稈細密集,可作為造紙原料。毛稈玉山竹林毛稈玉山竹(Yushaniahirticaulis)是本省的一種溫性竹種,分布在黃崗山海拔1950米以上的山地草甸中。群落高僅1米,分2個層次,上層毛稈玉山竹為單優(yōu)勢種,下層為草本層。玉山竹屬在福建有6種,類似的群落尚有黃崗山頂的長鞘玉山竹(Y.lengissima)、豬母崗的湖南玉山竹(Y.farinosa)、玉山竹(Y.lacera)、武夷山的玉山竹(Y.wuyishanensis)、戴云山的長耳玉山竹(Y.longiaurita)和茫蕩山的百山竹(Y.baishanzuensis),它們成單優(yōu)勢種群落或構成矮林下的一個層片。竹林演替竹類是喜溫喜濕植物,對生境條件的要求與杉木相近,故竹杉混交在本省十分普遍。絕大多數竹類純林,如任其自然生長,竹林內就必然有耐蔭的闊葉樹侵入,逐漸演替成為竹闊混交林。這種耐蔭的闊葉樹種多是栲屬(Castanopsis)、青岡屬(Cyclobalanopsis)、潤楠屬(Machilus)樹種,分別形成毛竹+栲樹、毛竹+青岡、毛竹+甜櫧等混交林。當高大的常綠闊葉樹成為第一喬木層時,林冠越來越密,林內光照不足,抑制了竹類生長,直至衰亡,混交林就演變成為地帶性常綠闊葉林,所以竹類純林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過渡性群落。大多數竹類以通過其地下莖的延伸來擴大繁殖,竹養(yǎng)地下莖,地下莖生筍,筍又生竹,如此循壞增殖,一株母竹可占一大片面積。同時其地下莖相連,使整個竹林的物質合成、積累分配和消耗等形成自動調節(jié)系統(tǒng)。這種生長發(fā)育的特性具有更強的抗性,如遭破壞、火燒后,竹類靠地下莖更新比其它樹種更快。每當森林遭受破壞,林內有足夠的光照,則附近的竹林便可通過地下莖的延伸很快侵入,形成各種混交林。但到了闊葉樹居喬木第一層時,竹林又逐漸消亡,而為闊葉林所代替。二、人工植被人工植被是指經過人們馴化選擇之后所栽培的人工植物群落。人工植被與自然植被有明顯不同,人工植被是在人的控制下形成發(fā)展起來的。福建人工植被可分為農作植被、果園植被和經濟林植被三大基本類型。農作植被農作植被是指經過人類選擇栽培的大田作物,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蔬菜等。它們的類型和品種比較多,而且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都有較嚴格的要求。一般農作物的生活周期比較短,屬1年生或2年生植物,通常為草本性狀,農業(yè)產量比較高。福建農作植物種類豐富,按其用途劃分,有糧、油、麻、糖、煙、菜等農作物。糧食作物以水稻(Oryzasativa)為主,栽培面積占全省耕地面積的70%以上。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