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語言運用_第1頁
新聞的語言運用_第2頁
新聞的語言運用_第3頁
新聞的語言運用_第4頁
新聞的語言運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聞的語言運用第1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其次,它還必須“具有生命力”。這是從新聞傳播效果的角度著眼,指語言的鮮活生動,喜聞樂見,讓讀者愿看、愛看。因此它提醒我們,還應當從新聞報道可讀性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新聞語言的基本特征。

“職業(yè)用語”是基礎,“具有生命力”是要求,二者相輔相成,既體現(xiàn)了新聞語言的受限制特點,也決定了新聞語言應當具有的一般特征。

第2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一、新聞語言的主要特征

(一)白描――對新聞敘述語言的經(jīng)典概括

如前所云,新聞的本質(zhì)功能是報道新近發(fā)生(發(fā)現(xiàn))的事實,向受眾傳播信息,其基本

方法是“用事實說話”,因此服從于這一本質(zhì)性點的新聞語言,就應當以敘述事實為其天職。而“白描”,就是對新聞敘述語言的最經(jīng)典概括。

第3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緣于寫作手法,一般寫作語言主要可概括為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等。

“白描”之“描”,不等同于“描寫”,而是“描寫”與“敘述”的合稱,簡稱“描述”,亦即“描寫性敘述”。在這里,敘述是基礎,描寫則是提高敘述效果的手段,如增強現(xiàn)場感、提高可讀性等。所以從寫作語言來看,雖然各種寫作手法及相應語言在新聞報道中都可以也應當使用,但敘述,則始終是新聞報道最常用也最重要的語言形式(新聞言論除外)。

第4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白描”之“白”,從語義學的源頭看,等同于古語中所謂的“素”。古時凡本色而無雕飾的事物均可稱之為“素”,如素色、素絹、素絲、素王、樸素等等。因此敘述語言中的“白描”,是指洗盡鉛華、質(zhì)樸平實、沒有任何人為雕琢,更沒有嬌柔造作,也就是西方新聞學所強調(diào)的“展現(xiàn)”事實。這可說是新聞報道所要求的新聞語言的最高境界。關于“白描”語言對新聞報道所具有的重要、甚至是決定性作用,西方新聞學有諸多評議:第5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優(yōu)秀的寫作――直接而清晰、平實而直白――是報道的重要成分。優(yōu)秀的寫作沒有陳詞濫調(diào)和多余的廢話。它不會刻意地追求某種效果。它并不是吸引讀者來注意自己,而是讓讀者注意它所講述的故事?!保烂窢栁摹らT徹《新聞報道與寫作》70-71頁)“記者們知道,寫作上乘的報道能幫助人們目睹事件的經(jīng)過,能使人物栩栩如生,能使人們親臨現(xiàn)場。喬治·奧威爾說:‘好散文就像一塊窗格玻璃。’與污跡斑斑的玻璃窗戶不同,窗格玻璃不是要喚起別人對自己的注意。優(yōu)秀的寫作要喚起人們對報道、事件、信息的注意?!保ㄍ希?71頁)第6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不要咬文嚼字,不要使討巧變成你的寫作目的。你的工作是傳播信息?!保ㄍ?,174頁)“勒內(nèi)·卡蓬是美聯(lián)社最著名的撰稿人,他的專著《詞匯》一直是有關用詞的最好的指導手冊之一。但如果談到報道與撰稿哪個更重要,他會毫不猶豫地闡明自己的想法:‘報道是好作品的精髓。一個報道得精彩的故事,即使是用很平常的手法寫出來,也要比只講究文法與用詞的東西有趣得多。遣詞造句其實是沒有什么作用,真正使作品生輝的是報道的容?!?/p>

――(美)杰里·施瓦茨:《如何成為頂級記者美聯(lián)社新聞報道手冊》,48頁。第7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據(jù)說當年大作家馬克·吐溫自愿評閱參加布法羅女子學院寫作競賽的散文,在給該學院的報告中指出了兩篇獲獎散文的優(yōu)點:“最少矯揉造作、最少刻意雕琢、最為清晰、最有條理,而且表達最好?!睂ζ渲幸黄@得一等獎的作品,馬克·吐溫這樣評價:“作者在語言中表現(xiàn)出一種值得關注的非凡才能――能夠選擇恰到好處的詞語,這在整篇作品中都有普遍的表現(xiàn)。這是一種極高的天賦,正是這種才能賦予描述性寫作以準確、雅致和傳神的特點。”馬克·吐溫的這些評價,西方新聞界稱為“馬克·吐溫的原則”,并奉為新聞語言的楷模,其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白描”。第8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新聞報道的力量來自于事實本身,即所謂“事實勝于雄辯”。然而在新聞報道中,事實總是只有通過語言,才能為廣大受眾所接收,因此“白描”語言之所以被稱為最為有力的語言,是新聞語言的最高境界,恰恰是因為它以自己的樸實無華,使得新聞事實能夠不受或盡量少受語言載體可能帶來的傳播、接受干擾,把事實真相最清楚無誤、最突出鮮明地凸顯和“展現(xiàn)”于讀者的眼前。這樣的實例在我們前面的所舉例文中已有所反映(例如方秋濤《說不清的數(shù)字》),下面再看一篇:第9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余昌旭:《楚米鎮(zhèn)1封村民舉報信從垃坡堆回到村民手中》(《貴州日報》2002年7月25日一版。獲2002年度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桐梓縣楚米鎮(zhèn)三座村黃安勤等村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不久前交到縣紀委的一封舉報信,竟意外地被村里一孩子從鎮(zhèn)黨政辦公樓里的垃圾堆里撿了回來。三座村黃安勤等18個村民認為某些村干部侵占集體資產(chǎn),專門湊20元錢請律師寫舉報信,于6月15日打印并簽名蓋手印后交到縣紀委信訪室。第10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縣紀委信訪室于6月17日認真登記后,按分級負責、歸口辦理的原則,在舉報信上加蓋“中國桐樣縣紀委信字76號2002年6月17日”的紅章,并寫“轉(zhuǎn)楚米鎮(zhèn)黨委×書記閱”。本應6月19日就擺在楚米鎮(zhèn)黨政主要領導案頭處理的舉報信,大約在6月20日卻被三座村不滿10歲的男孩子王堯撿到。王堯的父親一看,這不正是村民黃安勤等人寫的舉報信嗎?舉報信在垃圾堆中意外“回復”到村民手中,村民們很氣憤。記者采訪時,他們問:鎮(zhèn)里的干部就是這樣處理老百姓的舉報信,咋談得上落實“三個代表”?!第11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背景資料:稿子見報后,三座村村民打來感謝電話,也引當?shù)乜h委、政府高度重視,組織專人詳細查實后,予以主要責任人、該鎮(zhèn)黨委某書記黨內(nèi)警告處分,并將其調(diào)離??h委宣傳部的一個負責同志說,文章的每一個字,都像一記記警鐘,引起黨政工作者深思:當人民公仆,要為群眾做什么,怎么做?(參《中國新聞獎作品選――2002年度·第十三屆》239-240頁,新華出版社,2004年1月)這就是新聞事實的力量,也是“白描”語言的力量!第12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二)準確、簡潔――新聞本質(zhì)和時效性所要求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而準確是真實的前提,這在前面已經(jīng)論及。落實到新聞語言的環(huán)節(jié),我們還可以從新聞傳播的原理角度,在新聞時效性的要求下,更進一步地認識準確以及簡潔的重要性。

第13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根據(jù)大眾傳播的原理,新聞傳播的完整過程,是媒介與廣泛、分散、隱匿的受眾之間為傳遞和接收信息而進行的“對話”。既是“對話”,按照傳播學的術語的來說,就是傳者“編碼”與受傳者“解碼”的互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必須遵從合作的原則,才能實現(xiàn)新聞傳播的最佳效果,也就是說,新聞傳者必須時時考慮,如何使受眾在解碼時盡可能多地還原出傳者的意圖,因此,用語的準確就是唯一的途徑。因為沒有準確的語言,記者就無法使報道與事件相符,更無法使受傳者與傳者的意圖相符。第14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梅爾文·門徹在其《新聞報道與寫作》中寫道:“對一些作家來說,詞語本身就是目的。但是事實上,語言的目的是準確地傳遞信息,而不是用放大鏡或接帶器顯示技巧的光彩,不是玩弄詞藻。技巧有它自己的位置,它的正確作用是幫助準確傳播。正如電影批評家波林·克爾所指出的:‘技巧幾乎不值得說道,除非它被用來做值得做的事情。’”(184頁)擔任美國《哈特福德新聞報》讀者意見調(diào)查員多年的亨利·麥克納爾蒂也說,“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哪個讀者贊揚那種寫作”,“他們只對報道的事實和它們的準確性感興趣。”而美國《紐約人》的創(chuàng)始人和長期主編哈羅德·羅斯希望,他的雜志決不帶有“一個讓具有14歲智力的人感到迷惑的句子”。第15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美國著名作家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寫了多部可讀性很強的小說――《金銀島》、《綁架》和《化身博士》,還有諸多的散文、詩歌和游記。關于語言的準確,他有如下的論述:“……要變得更聰明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確切。生動是第二位的品質(zhì),它應當以第一位的品質(zhì)為先決條件;為了生動而出現(xiàn)表達錯誤只會使失敗變得顯眼……”第16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再從新聞時效性的要求來看,既然新聞接收的主要形式是快速閱覽,是“一次性消費”,因此語言的準確如果不能與簡潔聯(lián)系起來,其傳播和接收效果必將大打折扣。還是這位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他認為簡潔就是在保留“關鍵構思”的前提下,“強調(diào)一些東西,省略一些東西。他必須省略那些冗長乏味的或不相關的東西……”這里所謂“可以省略的一些東西”,如我們前面所述,包括句子、段落、材料,當然也有語言的成分。

第17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三)具體、清晰、鮮明、生動――新聞可讀性所要求

如前所述,新聞可讀性的要求涵蓋甚廣,例如在對事實材料的選擇和組織上、在報道的章節(jié)構思和筆法上、在句子的結構和長短上、在加強趣味性和人情味上等等。當然,也必然要在語言載體上有所反映。因此,具體、清晰、鮮明、生動等,就不僅是前面所說新聞報道的一般性要求,也是新聞語言的使用要求。

第18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也如同新聞報道的一般性要求一樣,新聞語言的清晰、鮮明、生動等,固然有其各自的實現(xiàn)技巧,但“具體”仍然是第一位的。許多時候,有了“具體”,事物的影像就會清晰,形象就會鮮明,讀來自然也就生動可感,因此這應當成為掌握和使用新聞語言的重點要求。新聞語言的“具體”應當有以下主要特征:第19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以具體的細節(jié)代替含糊不清的表述。門徹的《新聞報道與寫作》舉過這樣一個事例:“一篇報道的內(nèi)容是:一名明尼蘇達州前選美皇后承認自己在商店中行竊,該報道稱她偷竊了‘好幾種’東西。這篇報道到了美聯(lián)社主編手里后,這位主編查清了遭竊的物品,并把這些商品的名字――泳衣、絲巾、假發(fā)――都放進了報道里?!保?77頁)第20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把抽象的事物轉(zhuǎn)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用西方新聞人的話來說就是:“讓我們能看得到?!崩缑绹秶业乩怼冯s志2001年9月載登了卡爾·齊默的文章《地球有多遠?》文中說:“它的歷史是如此久遠,我們幾乎無法理解這種久遠。雖然陸地分離,但從我們星球誕生之日起維系著它生存的原子一直存在著。如果將一年時間想像成一條一碼長的繩子,那么,與阿卡斯塔巖時代所對等的繩子足可以在地球和月球間往返4次半?!钡?1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門徹在《新聞報道與寫作》中舉過這樣一個事例:“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小方法來實現(xiàn)‘展現(xiàn)’,甚至在一句話中,也可以用這種方法。讓我們再看一位科學記者,她想通過自己的報道描述一只小蟲子的大小。她寫道:‘雖然在條款的末尾,他們極力告誡,不要過多地從一只不過逗號大小的蟲子推斷人類的生命周期,但是他們說,進化……’這就是展現(xiàn)。如果說,如果說,作者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讓讀者親眼目睹,那么這個科學記者做到了。”(同上,176頁)第22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我國新聞報道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例如獲2002年度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壯麗的發(fā)展詩篇――從數(shù)字看上海巨變》(作者李蓉,《解放日報》2002年9月28日)中有這樣一個小標題:“從一張‘報紙’到一個‘房間’,上海的綠意濃了”,文中說:“過去,人們在形容上海缺乏綠化時慣常的比喻是,每個人擁有的綠地沒有一張報紙大(1989年市區(qū)公共綠地面積為0.96平方米),而至2001年底,上海每個市民已擁有5.56平方米的綠地,相當于一個小房間的的面積?!钡?3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2003年9月3日《中國鐵道報》載文《建設發(fā)達鐵路網(wǎng)》說:“從新中國成立到1991年,我國工農(nóng)業(yè)總產(chǎn)值增長40倍,鐵路完成客貨周轉(zhuǎn)量增長近43倍,而鐵路營業(yè)里程僅增長1.4倍。至1997年底,中國人均擁有鐵路才5.5厘米,不及一根香煙長,在世界上排在100位之后?!?/p>

在上面所舉的這些新聞實例中,我們都能看出,“具體”可以使語言表述清晰,同時也是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的有效方法。此外,語言的具體還涉及到概念的使用問題,這將在下面新聞語言使用的基本技巧一節(jié)中詳述。

第24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除此之外,新聞語言鮮明生動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要具有時代氣息。新聞總是對最新發(fā)生(發(fā)現(xiàn))的事實的最快報道,最貼近社會生活的現(xiàn)實情況,因此,新聞語言也必須是對新近出現(xiàn)的社會詞匯的最直接、最真實、最迅速、最廣泛的反映。西方記者就曾提出:“避免使用那些普通的詞匯,去尋找其他詞匯。看著每個詞,嘗試著用另一個詞來代替它……記者經(jīng)常對使用新詞沒有信心。一些詞可能不那么恰當,但是我們要冒這個險?!保ā度A盛頓郵報》安妮·赫爾,同上,197頁)

第25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我國的情況也是如此?,F(xiàn)在各種媒體上經(jīng)常有新詞出現(xiàn),詞匯的翻新速度很快。我國最著名的詞典之一《新華詞典》的修訂周期已準備由原先的10年一修訂改為5年一修訂。2001年的修訂版,就刪除舊詞2000多個,新增新詞匯超過10000個。所以,作為新聞工作者,既應時刻保持對新鮮事物的敏感,也應時刻保持對新興詞匯的敏感,并恰當?shù)厥褂糜趫蟮乐?,以提高報道的鮮明性和生動性。當然,新聞報道使用新詞也不能盲目地追求時髦前衛(wèi),還要是遵守語言使用的一些基本規(guī)范,這是需要注意的。第26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四)新聞語言應有不同風格

在新聞語言的一般性要求之下,不同體裁、不同類型的報道也應當有不同的語言風格,這是新聞報道最終的傳播效果要求所決定的,強求一律就是機械論者,并不符合新聞語言的辨證要求。美國新聞學教科書上說:“事件的性質(zhì)決定報道推展的節(jié)奏。一篇關于龍卷風或颶風襲擊某社區(qū)的報道將以風速行文。但如果是一篇受害者葬禮的文章,那就必須與牧師在撫慰那些過早應召去見上帝的人時那抑揚頓挫的祈禱詞合拍?!保ㄍ?,191頁)前面提到西方關于好的新聞報道的4個特征,其中第4個就是:“恰當:風格自然而不拘謹。用馬克·吐溫的話說就是:‘不矯揉造作,語言質(zhì)樸……自然……所選詞語恰到好處?!保?80頁)

第27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決定新聞語言風格不同的主要因素有:

(1)新聞報道的不同體裁對于語言的要求有所不同

消息語言:陳述事實,具體陳述與抽象概括相結合。

通訊語言:展開事實、描寫事實、再現(xiàn)事實、解釋事實,更豐富、更形象、更具體。

(2)新聞事件本身的基調(diào)導致新聞語言的差異

(3)人物報道中被采訪者的語言個性導致報道語言不同

第28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二、使用新聞語言的基本技巧

(一)少用形容詞和形容性描寫

1.關于形容詞

中外新聞工作者和研究者,都毫無例外地贊成并高舉這樣一個詞語使用大旗:

少用形容詞。第29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在美國梅爾文·門徹的《新聞報道與寫作》中,時??梢娺@樣的要求,例如:“下面是詩人、散文家兼作家約翰·西亞迪關于寫作的一些實用性建議:數(shù)數(shù)形容詞和動詞。優(yōu)秀的寫作(積極的寫作)幾乎總是用更多的動詞……幾乎可以坦率地說,如果每一個名詞都伴隨著一個形容詞而出現(xiàn),那么這些遺詞用句就糟了?!彼踔亮信e了馬克·吐溫這樣極端的建議:“一旦你看到形容詞,就消滅它?!保?11頁)第30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在日常語言中,形容詞是描寫和形容事物性質(zhì)、狀態(tài)、特點、形貌等的詞,具有不可替代的表達作用,為什么到了新聞語言中,卻變得如此不受人“待見”呢?看看馬克·吐溫在評價布法羅女子學院寫作競賽一等獎散文時說的另一段話,也許會對我們有所啟發(fā):它“用一種不露鋒芒的語言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事件”,具有“罕見的止于當止之處的優(yōu)點”(黑體為馬克·吐溫所強調(diào)的),“它顯示出一種擺脫了形容詞和大話的自由,這點很吸引人,雖說不上誘人。但讓我們順便做個評論,如果不修改原稿,一個人很少能讓他的筆端不充斥著形容詞?!钡?1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馬克·吐溫的這段話中,對形容詞或直白或間接的意見可歸納為兩條:一是將形容詞與“大話”并列,實質(zhì)便是指責它像“大話”一樣容易言過其實;二是用獲獎散文“止于當止之處”的優(yōu)點來對照形容詞的缺陷,那么就是指責形容詞有當止而不止、夸大增飾的嫌疑了。馬克·吐溫對形容詞的厭惡有些過于極端,指責的內(nèi)容也未必恰當,但受此啟發(fā),我們可以對新聞報道中形容詞的使用得出如下相對比較全面的認識:第32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1)新聞報道,以“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記錄事實、反映事實真相為最高境界,而形容詞大多具有較強的修飾意味,而且這種修飾性大多來自使用者自身的認識和感覺,有的詞義內(nèi)涵本已難以確定,而其定性也未必符合客觀事實??傊?,這類形容詞與事實及其真相有一定距離,容易違背新聞報道所要求的客觀、準確、平實的語言要求,也就容易對讀者造成誤導,因此一定要慎用。這些詞主要有以下幾類:第33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修飾性過強的詞。例如:“鮮紅”、“血樣紅”、“雪白”、“黑漆漆”、“金燦燦”等;主觀色彩強烈的詞。例如:“好”、“壞”、“善”、“惡”、“偉大”、“正義”、“低級趣味”等;感情色彩強烈的詞。例如:“瘋狂”、“殘忍”、“慘淡”、“奇妙”等。第34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2)形容詞并非絕對不可以用。尤其是那些具有簡單描述性質(zhì)的形容詞,在新聞報道中還是必不可少的,如“長”、“短”、“大”、“小”、“遠”、“近”、“黑”、“白”等等,但總體來說要慎用,尤其要注意客觀描述性形容與具有主觀意愿性質(zhì)的形容之間的差別,哪怕這類差別有時顯得微乎其微。例如我們同學所寫關于自閉癥學校的通訊中,有這樣一句:“孩子順從地站了起來,但他眼睛只是呆呆地盯著墻,臉上也沒有表情?!逼渲小绊槒摹焙汀按舸舻亍边@兩個形容詞包含著對所見事實的認識和概括成分,因此都多少帶有主觀意愿的色彩,而且全句也不夠簡潔。不如改為:“孩子面無表情地站起來,定定地盯著墻。”

第35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3)形容詞的所謂“慎用”,一是指數(shù)量上,二是指程度上。寫作時既要注意數(shù)量上的“濫用”,也要注意程度上的“亂用”,要用得貼切,用得恰當。少用形容詞這一原則,從本質(zhì)上分析,其實就是堅持新聞必須真實這個第一要素的具體反映。換句話說,新聞固然要追求鮮明、生動、引人入勝、“抓人眼球”,但決不能以犧牲真實性為代價。從這個角度認識,或許我們對這一原則就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于是我們也就能對前面曾經(jīng)引述過的一個實例有更深的認識:第36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華爾街日報》的一位新聞主編比爾·克里格會把‘他笑著說’、‘他氣急敗壞地說’、‘他一臉苦相地說’等詞從文章中找出來,然后叫來加特納或其他犯錯的記者。他會把這些句子都改成‘他說’。”因為如果不是這樣,也許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出現(xiàn)新聞失實的問題。下面這個較新的實例就是很好的證明:2005年4月7日,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陳丹青在《南方周末》上有如下一段對媒體的批評:第37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斗膽稟告媒體,采集事相,審慎一點,用詞用語克制一點。對媒體,我克制而審慎的批評是:個別記者的語文水準,還得把把關。各報的形容詞,也真看得我心驚肉跳:“拂袖而去”,那要古人的寬袖這才拂得起來;“拍案而起”,則我與領導接談此事,彼此笑瞇瞇,誰也不紅臉,國中單位的情面禮數(shù),大家應該知道的。第38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引發(fā)陳丹青不得不“稟告”媒體的,是媒體(其中不乏大報)對他在清華大學辭職事件所做的不實報道。此事基本情況陳丹青做了如下敘述:中青報的采訪見報后,報道略去“續(xù)簽”一節(jié),外間以為事情才剛發(fā)生,我已走人。更不料媒體及網(wǎng)絡紛紛起議論,可見書的影響遠不及報刊。近日婉謝廿余家媒體采訪,仍難平復。上海文匯報記者采訪不成,竟擅自致電本院院辦,一位接聽電話的老師稱不知我辭職一事,記者乃以“經(jīng)清華權威人士證實,陳并未提出辭職”為題見報,變得此事子虛烏有,是我在欺世……第39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據(jù)此,北京日報理論周刊副主任伍義林寫了篇文章――《謹記陳丹青對媒體的“稟告”》(見北京日報集團《新聞與寫作》2005年7期)。文中對當下新聞媒介對形容詞的濫用和亂用提出了中肯的批評:用語克制一點,形容詞慎用點。新聞畢竟不是文學,形容詞慎用是一鐵律,新聞作品中善用、巧用形容詞當以慎用為前提。第40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現(xiàn)如今媒體上形容詞多得可以溢出來,一些社會新聞為了抓眼球、抓賣點、拼新聞,似乎走上了一個死角:靠誰敢用、誰多用、誰能厚著臉皮把形容詞用在標題和行文中去抓人。君可見:熱、瘋、狂、驚、速、最等極具煽感性的形容詞頻頻出現(xiàn)在標題中,如“…熱捧…”、“……掀起情感波瀾”、“……絕唱……”、“……經(jīng)典……”、“……瘋狂……”、“……驚出……”、“……驚魂……”、“……情迷……”、“……熱銷……”、“……飛漲……”等不一而足。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就此而言,后人研究我們這個被形容詞所夸張的時代,不知會得出什么結論。第41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關于形容性描寫形容性描寫不是單純的形容詞,而是由形容詞與其他詞語組成的語言結構,伍義林上文所舉的許多詞語其實就不是形容詞,而是屬于形容性描寫,如“熱捧”、“掀起情感波瀾”、“絕唱”、“飛漲”等。不過,既然形容性描寫中大多都有形容詞,那么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使用注意要點也就與形容詞相同,這里就不專門舉例了。第42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二)關于動詞的使用

與少用形容詞的原則相應,西方的新聞報道歷來重視并極力提倡多用名詞和動詞。在他們看來,多用名詞和動詞,既是新聞報道真實而且扎實的基礎,也是提高新聞可讀性的重要方法――用活生生的事實去吸引人:“因為導語靠主語和謂語推進,所以名詞和動詞的選擇對可讀性而言至關重要?!保ㄩT徹《新聞報道與寫作》151頁)“他的作品總是閃耀著光輝。他喜歡具體的名詞和活躍的動詞,他的每段話都如磚石般堅實?!保ㄟx自皮特·哈米爾為《每日新聞》和《新聞日報》的拉斯·埃里克·內(nèi)爾森撰寫的訃聞)第43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在我國新聞界,這也日漸成為大家認可的詞語使用準則。因此,我們這里先談談動詞的使用問題。新聞報道之所以應當多用動詞,首先與新聞報道的本質(zhì)屬性有關。既然新聞是對新近發(fā)生(發(fā)現(xiàn))的事實的報道,那么事實總是有著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總是更多地具有動態(tài)性質(zhì),事件性報道尤其如此。所以西方新聞學教科書這樣說:“報道必須具有動感,事件的性質(zhì)決定報道推展的節(jié)奏……無論是快或是慢,報道必須是動態(tài)的,它不能停下來去探測第二條路?!钡?4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當代西方新聞界對動詞的使用尤為重視,還有另一個具體原因,那就是視覺新聞對文字新聞的強有力挑戰(zhàn)。這類視覺新聞有兩大類別:一是電視新聞;二是各種媒體上越來越多地刊登的新聞照片。它們之所以對文字新聞造成極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通過極具現(xiàn)場感的形象,很好地體現(xiàn)了“用事實說話”的新聞原則,既使得新聞報道真實性大大增加,又使得新聞報道極具形象感。所以美國《寫新聞》一書說:“一張優(yōu)秀的現(xiàn)場新聞照片,往往使1000個形容相形見絀?!彼郧安痪门_灣某電視臺公布了陳水扁親信陳哲男與高雄捷運副總裁在韓國賭場賭博的照片,就逼得陳水扁和民運黨無話可說,陳水扁不得不公開向民眾道歉、民進常不得不開除其黨籍。第45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因此,在現(xiàn)代社會,文字新聞要想應對來自視覺新聞挑戰(zhàn),就不得不采取同樣的方法:提高真實性、增強現(xiàn)場感和形象感,而多用動詞,尤其是更具有動作性和支配性的及物動詞,就成為切實可行的主要方法。西方新聞學教材總結說:“牢記一個句子至少應有一個實體動詞,而這個動詞,應當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詞?!保缆?lián)社《編輯手冊》中關于新聞寫作的第6條要求,1974年修訂)“動詞應該是一個生動的行為動詞,它可以使讀者迫不及待地看賓語,讓讀者停下來思考。與其說動詞的有無很重要,不如說在及物和不及物動詞中做出選擇很重要?!保ā缎侣剤蟮琅c寫作》152頁)第46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除了多用動詞外,動詞使用中要注意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要用準動詞,越準確也就越真實,也就越有現(xiàn)場感。動詞和其他詞類一樣,都有許多義同或義近的詞。如同我們過去所了解的,在這些同義或近義詞中,相同或近似的是其中的理性義部分,而不同之處則多在感性義(又叫色彩義)部分。在新聞報道中,就尤其要注意不同感性意義之間的區(qū)別,選擇的標準依然是不能以損害真實性為前提。所以一般情況下,大多選擇不具太多主觀或褒貶色彩的中性詞。第47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說到這里,我們又想起前面曾經(jīng)提到過的梅爾文·門徹《新聞報道與寫作》中關于動詞“說”的一些意見:這些被誤用的語言形成了危險的淺灘,許多記者都曾在那里觸礁。如果我們把威脅作者的暗礁標示出來,那么最危險之處莫過于記者在尋找動詞“說”的同義詞失敗的地方。新聞撰稿人寫道:該黨派的財務主管“披露”,瓊斯曾經(jīng)接受過外國公司的獻金,這觸犯了法律。主編告訴記者,“披露”這個詞“暗示我們相信這種斷言,請用‘說’這個中性詞”。第48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斯蒂芬·金在寫信給作者的5個建議中說:“在對話中表明某句話的歸屬時請使用‘說’字?!弊尅罢f”這個詞立刻說出來,并且要高聲而清晰地說。但是,它在用于交待消息來源時不能用得過濫。如果你被誘惑使用斷言、指陳、聲稱、主張、宣布、指出、喊叫、陳述、耳語等詞替代它,首先要查查詞典。動詞的選擇和其他詞語的選擇一樣,用得準的衡量標準就是一個字不能增減,一個字也不能替換,只有“這一個”才恰如其分。下面這篇報道或許可供我們參考:第49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新華社晉綏1945年8月11日電]拂曉聽到日本要求無條件投降消息,晉綏各地完全沸騰起來了。送號外的騎兵和通信員,把大小村莊都喚醒了,到處是興奮的人群,到處是歡樂和議論。其中,“聽到”、“送”、“喚醒”、“議論”等動詞和“拂曉”、“沸騰”、“大小村莊”“到處”、“人群”等非動詞的使用都非常準確,幾乎不可替換。第50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三)關于名詞的使用

西方新聞學界主張多用名詞,至少有兩個明顯的理由:一、事實的發(fā)生總離不開具體的時間、處所、方位、范圍、人物或事物指稱、原因、過程、結果、狀況、程度等,沒有這些要素就構不成事實內(nèi)容,而這些要素落實到語言表述中,名詞或名詞性詞語占據(jù)著大部分;二、西方新聞寫作最崇尚的“主-謂-賓”結構中,除去謂語動詞,主語和賓語大多由名詞或名詞性結構充當,在基本語言成分中也占據(jù)多數(shù)。

第51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在新聞寫作中,名詞使用的基本原則,就是詞義要盡可能地具體。那么,什么才是具體?門徹的《新聞報道與寫作》中說:“如果有可能,主語就應該是一個具體的名詞,以便讀者可以聽見、看見、品嘗到、感覺到或者聞到。它應該代表一個名字或一種事物?!闭f到這里,我們可能還會想到前面曾引用過的他關于“使用有所指涉的詞”的意見:“進步、自由、愛國主義、大企業(yè)、好斗分子、激進分子等詞都會引起麻煩,因為在空間上,它們沒有任何特定的、具體的或確定的東西可以歸依,它們飄浮不定。如果需要引用的消息來源中包含有這些詞語和短語,記者務必要讓消息來源明確解釋這些含糊語言的確切意義。”第52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如果再要列舉實例,我們馬上又會想到前引把原選美小姐偷竊的“好幾種”東西,換成“泳衣、絲巾、假發(fā)”等商品名稱的例子,這就是具體,就是沒有含糊不清。因為具體,新聞報道也就更顯真實;同樣因為具體,新聞報道也就可能更為生動,這是我們前面已經(jīng)講過的。名詞使用要具體的原則,轉(zhuǎn)用形式邏輯的術語來闡述,就是要了解母概念和子概念的差異,多用子概念,少用母概念。例如“人”和“男人(或女人)”就是具有母子關系的一對概念,按照形式邏輯的原理,二者之間具有背反關系:第53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人”是母概念,其特點是外延大,包括子概念男人(或女人),但相應地,內(nèi)涵也就小,即作為人的具體特征給人的形象感就少,印象也就越模糊。反之,“男人(或女人)”是子概念,其特點是外延不如母概念大,只是“人”中的一部分,但內(nèi)涵卻比母概念具體生動,包含著可以稱之為男人(或女人)的種種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果再進一步,“小男人”、“中年男子”、“成功男士”、“老男人”等,又比“男人”的概念外延小了一層,而同時概念內(nèi)涵也就更具象化了一層,會令人想起各自更多的具體特征。第54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由于子概念的內(nèi)涵總是比相應的母概念具體、豐富和生動,因此,名詞使用中多用子概念就更加容易引起人們的形象思維,這就是多用子概念的理由。這與西方新聞寫作提出的“避免死線上的抽繹”是一個道理。西方學者認為,語言具有“抽繹階梯”的特點,它有不同的抽繹層次,即我們所說的子概念和母概念。例如小男人――男人――人――生靈等,就是“抽繹階梯”由低到高的例子。第55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隨著抽繹層次的提高,原來詞語所表現(xiàn)出的事物的具體特征也就越來越多地消失在較高一個層次的總體意義之中,因此一般情況下,越高層次的語言越抽象,理解也就越困難。所以西方新聞界認為,新聞寫作在語言運用上不能捆死在一條抽繹水平上,尤其不能捆死在較高層次的抽繹線上,否則很難引起受眾真實而具體形象的感應,也就很難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第56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四)多用具體事實,少用抽象概括

新聞寫作中子概念與母概念的關系推而廣之,還不僅僅表現(xiàn)在詞語的使用上,在許多時候,在對新聞事實的描述上,同樣會出現(xiàn)類似的問題,這就是具體事實與抽象概括之間的關系。緣于上述母子概念的同樣原理,新聞寫作的一般原則就是:多用具體事實,少用抽象概括,這也是“用事實說話”的具體落實。先看下面這兩個例子的比較:

第57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1.《百萬群眾大轉(zhuǎn)移》(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

部隊官兵上去了,黨政干部上去了,電話、傳真、廣播、電視等一切手段開始高速運轉(zhuǎn)了。

“人在大堤在”,極左的年代我省發(fā)生過上千護堤群眾被臺風卷走的慘劇,自然災害是不可抗拒的。家園可以重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2.《洪水毀家園災民也難眠》(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

家園沉入水底,汽車也被淹沒,房子黑漆漆的空無一人,家具漂在水上。

緩慢上漲的洪水在防護墻上發(fā)出陰森的響聲,但是,這些地區(qū)的人民已經(jīng)撤離,看上去靜悄悄的,一切都很平靜。

第58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資料來源:《新聞與寫作》2004年第12期,吳風華文:《“以人為本”:大眾傳播的新視角》。原文評析說:“同樣是寫洪水中災民撤離,但前者重在宣傳干部和官兵,對于生死攸關的受災群眾并沒有作充分報道。而后一條用視覺和聽覺形象展現(xiàn)了在洪水沖擊下的一幕幕災情,觸目驚心,‘但是’,筆鋒一轉(zhuǎn),讀到人民已安全撤離,讀者便松了一口氣。這里沒有刻意渲染政府在救災工作中的表現(xiàn),卻突出了洪水中百姓的命運?!钡?9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從寫作角度看,“突出了洪水中百姓的命運”――完全撤離,其實就是突出了“政府在救災工作中的表現(xiàn)”,只不過是用具體事實來表現(xiàn)而已。同樣地,“自然災害是不可抗拒的。家園可以重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是總結、概括,不是描述,更不是白描語言。而“房子黑漆漆的空無一人,家具漂在水上。緩慢上漲的洪水在防護墻上發(fā)出陰森的響聲,但是,這些地區(qū)的人民已經(jīng)撤離,看上去靜悄悄的,一切都很平靜”則是描述語言,而且是白描的語言,然而比起前文,不僅意思與上述抽象概括的語言相同,而且描述更具體、更形象、也更直觀。第60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這種新聞寫作方式的最大好處,套用西方新聞學的一句名言就是:“細節(jié)向我們展現(xiàn)的東西比記者概括的內(nèi)容更多?!弊屛覀冊倏撮T徹《新聞報道與寫作》中所舉的幾個例子:

1.“本鎮(zhèn)沒人能打敗我。我是不可戰(zhàn)勝的。”《洛杉磯時報》的貝拉·斯頓博引用一位政客的話說。她沒有必要直接告訴我們,這個人極度自負。

好作者會讓被采訪者的語言和動作來做這個工作。約翰·西亞迪說:“讓事情發(fā)生,而不要講它是如何發(fā)生的。”

如果做到了這一點,那么讀者就能真正走進報道中去。本來橫亙于事件和讀者之間的記者消失了。

第61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2.在報道一個被狙擊手殺死的小孩的葬禮時,記者寫道:“極度悲傷的父母在整個儀式中一直淚流不止?!绷硗庖晃挥浾邔懙溃骸斑@對父母哭得很平靜,富蘭克林夫人靠在丈夫身上以支撐自己?!钡谝粋€記者告訴我們說,父母“極度悲傷”,而另一位記者則把女人的悲傷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3.為了表明東北一個奶牛場的消失對人們造成的影響,記者寫道,那些農(nóng)場主在出售了農(nóng)場后仍在附近逗留,人們還可以看到他們“在百貨店里購買早晨喝的啤酒。”

第62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以上這些都是用具體事實代替抽象概括的很好例子,我們不妨仔細品味。

除此之外,新聞寫作中還要注意多使用樸實通俗的群眾口語(即大白話)、注意使用具有時代氣息的新語言、也要注意吸收中國古代語言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語言成分(如成語、民諺、熟語等),這些問題有些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提及,有些則在漢語言修養(yǎng)課中有所涉及,這里就不多說了。第63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第五章

新聞的角度第64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第一節(jié)

新聞的角度與選擇的價值

社會生活總是豐富復雜的,面對事實的“橫看成嶺側成峰”,新聞報道只有選擇不同的角度,才能表現(xiàn)出“遠近高低各不同”。新聞的角度是記者發(fā)現(xiàn)事實、挖掘事實和表現(xiàn)事實的著眼點和切入點。在新聞報道的實踐活動中,新聞角度解決的是“怎么寫”的問題,它關乎新聞寫作的基本思路,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新聞報道的價值高低。

第65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人民日報記者艾豐在其《新聞采訪方法論》中說:“新聞價值在事實內(nèi)的蘊藏是不均勻的,有各種不同的礦床,選擇好的角度,就是為了便于記者更迅速、更順利地開采這些價值,更準確、更鮮明地表現(xiàn)這些價值?!薄叭绻f美術攝影的角度是為了追求美的價值,那么新聞角度的選擇在于追求新聞價值?!保?28頁)

可以說,角度的選擇問題從一開始就伴隨著新聞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無時不存在。在我們今天這樣一個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全球化浪潮席卷每一個角落的時代,新聞角度的選擇不僅沒有失去其應有的價值,而且變得越發(fā)重要。

第66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當今時代,媒介的多元化和傳播技術的現(xiàn)代化,推動了全球信息化和全球傳播的飛速發(fā)展,它帶來最令人歡欣鼓舞的局面,那就是:傳統(tǒng)媒體對信息的控制和流通模式受到了直接的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意味著過去那種對新聞事實的生產(chǎn)、解釋和傳播的限制已被打破――無論是時空的限制(遠離信息源,無法獲取及快速傳播),還是人為的限制(包括意識形態(tài)對事實解讀的專斷、輿論領袖和精英對事實的操縱、政府對新聞信息的準入和流入限制等)。第67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新聞話語的自由空間變得越來廣闊。如今,在任何有新聞的地方,都會云集著不止一名的記者,有時甚至是數(shù)十、數(shù)百名。他們來自于不同的地域,服務于不同媒體,持有不同的新聞價值觀念,差不多都會最快的速度將這一新聞事件報道出去??梢哉f,在今天,任何一個新聞事實及對它的制作和傳播只能由一家控制和壟斷已經(jīng)成為神話,而現(xiàn)代技術的發(fā)展也使得靠打時間差來獲取獨家新聞變得越來越困難。第68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不過,這也給現(xiàn)代的新聞與傳播帶來新的問題:你看著像我,我看著像你,大家長得有時難以分清,這就是新聞甚至媒體的同質(zhì)化。在這樣的時代,許多時候,只有新聞角度的不同,才能更好地凸顯新聞不同的個性和其各不相同的價值。

第69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即便是當今最炙手可熱的全球媒體巨頭、也是最善于利用各種新興媒體的魯珀特·默多克,最近在接受英國《獨立報》記者伊恩·里夫斯的采訪(這是他5年來首次接受媒體的正式采訪)時,針對記者提出的“考慮到所有這些事態(tài)發(fā)展,他是否認為傳統(tǒng)記者應該為自己的未來感到擔憂”的問題,也說:“根本不必擔憂,我們始終需要出色的新聞記者……優(yōu)秀的新聞記者和優(yōu)秀的新聞報道總會有立足之地。對這些報道的需求也將一直存在下去。”(《獨立報》11月28日文章:《魯珀特·默多克娓娓道來》,《參考消息》2005年11月30日12版翻譯轉(zhuǎn)載)第70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從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來看,默多克說的是對的,世界上任何一家媒體,或早或晚,都必然會經(jīng)歷興盛和衰亡,而那些非同平常、極其精彩、產(chǎn)生廣泛效應、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新聞報道,則會長久不朽。而這樣的新聞報道,一定是獨辟蹊徑,從一個新的角度,走著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發(fā)掘出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新聞價值,才會顯得光彩奪目。這就是非時間性獨家新聞,也是在當今媒體競爭激烈的時代,新聞角度所具有的更加值得珍視的現(xiàn)實意義所在。第71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第二節(jié)尋找最佳角度的一般原則

新聞報道有各種角度,如表揚與批評、工作與生活、正面與側面、微觀與宏觀、領導與群

眾、中央與地方、對內(nèi)與對外、專業(yè)與通俗、可讀與必讀等。但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人的活動、人的閱讀和人的欣賞,也就是說,離不開新聞閱讀者的意愿和需要。因此,說一千道一萬,從某種意義上說,讀者的需要就是新聞應當選擇的角度,讀者最需要的,就是最佳角度,這是我們在新聞寫作中應當時刻牢記的。具體說來,新聞報道和寫作中尋找最佳角度的一般原則有:

第72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一、根據(jù)不同的媒介定位和讀者群體尋找最佳角度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國內(nèi)各大媒體都紛紛推出自己的相關報道以示紀念和慶祝。這種重大的新聞題材誰也不敢放過,這是競爭的需要。在廣州城內(nèi),有三大報系鼎足而立,即《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和《新快報》,因而使得廣州成為國內(nèi)報業(yè)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城市之一。那么,這三家報紙是如何選擇自己的角度,展開報道的呢?我們看看8月15日這天的情況:

第73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廣州日報》:約4個版面,用圖片8張,新聞稿12篇。A1版頭條是《(引題)胡錦濤參觀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主標題)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新聞開頭將胡總書記當時講話的重要部分以加粗、加大的形式單獨列出,而新聞的主標題四句話也正是從這一部分抽取出來。這條新聞《南方都市報》沒有報道,《新快報》則放置在A2版。A3和A4版報道的是幸存老人講述當年歷史的內(nèi)容。尤以A4版的《(主標題)“我登‘密蘇里’號見證日本投降(副題)本報記者獨家專訪92高齡的中國戰(zhàn)地記者――廣東南海人攀秀石》最具特色。第74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南方都市報》:25版,用圖片42張,新聞稿17篇。25版中,16版是主要由圖片組成的日本投降影像見證特刊――《末日》,共分為“核爆”、“反攻”、“投降”、“狂歡”、“占領”、“逞兇”、“問斬”七個主題部分。特刊封面是一幅橫貫兩上版面的美國轟炸機飛越富士山對東京實施轟炸的黑白圖片,氣勢磅礴。其他每一部都占據(jù)兩個版面,均由大幅黑白圖片和小段文字說明組成。第75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新快報》:共9版,用圖片14張,新聞稿28篇。在此日的專題報道中,推出的是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系列紀念特輯的第六和第七部分,分別為“中共英雄譜”和“日本訪談錄”(實地走訪靖國神社的游記和與日本千葉大學師生及兩位長期留居日本的華人學者的專訪)。整個特輯風格淡雅清新,版面設計新穎。第76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由此可以看出三報不同的角度:《廣州日報》是黨報,作為當?shù)氐闹髁髅襟w,它首先要做好的黨的喉舌,因此必須穩(wěn)重、大氣。結合自5月份以來,該報就組織兩名記者奔赴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華東、西南等地,途經(jīng)20多個省份和自治區(qū),尋訪抗日勝地,搜集大量當年中華兒女抗日救國的英勇故事,在8月15日前已見報465篇的情況,可看出它對這個專題報道定位是全面和深入,與其黨報身份相符。而在當天的報道中,除了A1版的正面宣傳外,其他版面則選擇恰當?shù)慕嵌惹腥?,力圖盡量將新聞寫“軟”,使之更具可讀性,這尤以A4版的報道最為突出。第77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南方都市報》是一份都市報,主要面對的是廣州城內(nèi)的一般市民,因此報道內(nèi)容不宜過于全面和專深。而且該報一直擅長新聞圖片的選擇和運用,于是主要選用大圖片、少文字的方式,從強化視覺感受入手,追求新穎、震撼的傳播效果,可謂在全國報道中都是獨樹一幟?!缎驴靾蟆访鎸Φ淖x者群體則是知識文化水平比較高的“白領”和中產(chǎn)階層,“知情就是力量”是其辦報理念,因此它所采用的新聞稿件是三家報紙中最多的。而且注重實地采訪搜集第一手資料,力圖通過記者自己的所聞、所見、所感,為讀者提供翔實而有深度的報道。在全國鋪天蓋地歡慶勝利時,新快報的日本訪談可謂別具一格。第78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二、根據(jù)貼近性原理來尋找最佳角度第79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第三節(jié)

選擇新聞角度的幾種思路

一、舊中見新

善于將過去的報道與今天新的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在老題材和舊新聞中找出新的角度,如上述

廣州三報的抗戰(zhàn)勝利報道。

第80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二、小中見大

古人詩云:“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敝荒P描繪一枝出墻的紅杏,卻能讓人領略園內(nèi)百花盛開的景象。新聞寫作也應如此: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由小故事寫出大主題,由一滴水看到太陽的光輝,做到“善取一枝顯春色”。

第81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在具體的新聞寫作中,最常見的毛病是羅列一大堆新聞事實,面面俱到,沒有重點,不加選擇,云山霧罩,而把最有新聞價值、最有新聞特點的新聞事實淹沒了。殊不知,從傳播效果和影響力來看,堆積過多的新聞事實,遠不如選取最有價值、最有特色的新聞事實詳加闡述;寫整體一般不如寫最具特色的局部更傳神;寫全景通常情況下也不如截取一個典型的片段加以描繪更令人印象深刻。這既是讓新聞短些、再短些的需要,也是增強報道影響力的重要手段。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善于捕捉最有價值、最具特色的新聞事實,是記者發(fā)現(xiàn)力的表現(xiàn),需不斷積累,提高綜合素質(zhì)。

第82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1994年國慶期間,新華社播發(fā)了一篇《“新中國第一”的更迭》的新聞。這篇新聞的最大特色,是沒有寫成各行各業(yè)取得巨大成就的大綜合稿,而是選報了新中國成立45年來多項令人自豪的“第一”被更迭的新聞事實,從一個側面反映各條戰(zhàn)線取得的巨大成就。這樣不僅節(jié)省了篇幅,而且小中見大,意韻無窮。所以在眾多的國慶成就報道中脫穎而出,至今讀來仍令人無限感奮。第83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再看消息《漢陽區(qū)14所公辦小學拆掉“門檻”》(原載2002年10月17日湖北日報):

本報訊:昨日是漢陽男孩羅昭有生以來最難忘的一天,在漢陽區(qū)五里村小學他加入了少先隊。撫摸著胸前鮮艷的紅領巾,這個12歲的孩子激動得泣不成聲:“我入隊了,我和城里的孩子一樣了!”

和他一起入隊的,還有該校另外255名外來打工者的子女。今年9月,漢陽區(qū)取消了轄區(qū)14所小學的借讀費,目前已有9514名打工者的子女進入了公辦小學就讀,占轄區(qū)學齡打工者的子女總數(shù)的70%。

第84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這則新聞在導語部分用了一個普通小學生的故事,來反映漢陽區(qū)政府、教育部門給打工者的子女平等受教育機會與權利這件令人高興的新聞事實。以小見大,從點到面,從微觀到宏觀,把比較重大的事件具體化,也把新的政策法規(guī)人性化,因而更貼近讀者,使新聞一開頭就把讀者深深吸引住。(參《新聞與寫作》2003年12期魏明革文)第85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三、發(fā)散思維

指以一個新聞目標(或新聞事物)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擴展,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以發(fā)現(xiàn)更多的角度和側面。例如,依托著名事物寫新聞,就體現(xiàn)著發(fā)散性思維的特點。

第86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依托著名的事物寫新聞,是報道中常用而有效的手法。即把新聞事件與大家熟知的、重要的事物相聯(lián)系,借以襯托甚至提高所寫新聞的重要性。由于人們對這些著名事物關注度很高,如果注意到并選擇了與此有關的報道題材,在繁雜的新聞素材中加以提煉,形成報道主題,就有可能寫出有新意、有特點、影響力大的新聞。第87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平安大道是北京第二條橫穿舊城區(qū)的大街。新華社北京分社常務副總編宗煥平當年采寫這條大街改造的稿件時,總覺得寫一篇類似《北京改建平安大街》的稿件太地方化,也不足以反映平安大街的重要性。但北京的長安街卻舉世聞名,平安大街又有第二條長安街之稱,于是便寫了一條題為《北京建設第二條“長安街”》的新聞,結果落地效果非常好,美聯(lián)社和法新社還作了轉(zhuǎn)發(fā)。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將平安大街與“長安街”作了有機聯(lián)系,這就是發(fā)散性思維在選擇新聞角度時的效用。第88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新華社播發(fā)的《中國造“哈勃”望遠鏡將被射入太空》和獲第十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中國地鐵今天穿過天安門廣場》等稿件,也是善于運用這一手法的典范??臻g望遠鏡是一個科學術語,一般讀者對此不太了解。空間望遠鏡領域最有名的是美國人制造的“哈勃”望遠鏡?!肮背晒τ^測暗物質(zhì)、離地球最遠的星系等巨大成果屢次被全球科學界評為年度最重大科技進。而且,“哈勃”望遠鏡1990年便已發(fā)射升空,盡人皆知。于是,記者在標題和文中借用這一概念,一方面有助于讀者的理解,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事物的重要性?!吨袊罔F今天穿過天安門廣場》則依托“天安門廣場”這個全世界蓍名的廣場,凸顯了這條新聞的重要性――今天,一條地鐵的開通已沒有多大新聞性了,但穿過天安門廣場的地鐵只有一條。

第89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四、逆向思維五、虛中覓實六、高屋建瓴第90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第六章

關于消息的寫作

第91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第一節(jié)消息的體裁與結構

一、消息體裁的特點及報道優(yōu)勢

消息是各種新聞體裁中使用最多、也最活躍的一種體裁,在新聞報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個多世紀以來,消息一直被認為是新聞報道的主角,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這一地位應當也不會改變。這是由消息的體裁特點及所具有報道優(yōu)勢決定的。第92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一)消息的體裁特點

1.簡括性報道

簡要、概括地報道新聞事實,是消息有別于其他新聞體裁的最本質(zhì)特點。在寫作上,消息重在概括性的陳述,所以篇幅相對較短;而通訊則重在對事實的描寫、展現(xiàn)、解釋、分析等,所以篇幅也較長。即便是描寫性或分析性消息,也重在言簡意賅,而不要求娓娓道來,這都是此前已經(jīng)談到過的。

第93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2.更注重報道事實

新聞的各種體裁都必須用事實說話,這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消息的本質(zhì)特點是簡要、概括地報道事實,且篇幅相對短小,所以比起其他體裁,議論或抒情的成分更少,亦即提供給讀者的是“水分”更少的事實“干貨”,所以一般來說“客觀性”顯得更強。

第94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3.相對特殊的結構形態(tài)

傳統(tǒng)的消息一般采用倒敘的方式,也就是所謂的倒金字塔結構。它通過標題、導語和新聞主體,將新聞事件的結果及新聞事實的要點經(jīng)過數(shù)次的重復,力爭盡早讓讀者知曉,西方稱之為消息寫作的“三度重復”(參教材145頁)。現(xiàn)代消息寫作雖然有些新的變化,但從總體上看,并沒有完全改變倒金字塔的結構。關于這種結構下面還會較詳細的分析。

第95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4.外在標志

消息通常都有外在標志,總稱為“消息頭”,包括電頭和“本報訊”。而其他新聞體裁則基本沒有。

電頭表明電訊稿發(fā)出的單位、地點和時間,加括號或用顯著字體標出,置于新聞稿的開頭。由于現(xiàn)代新聞社總以電報、電傳、電話等方式發(fā)稿,所以“××社×地×月×日×時×分×秒電”就是常見的形式。有時出于需要,還標明稿件的作者。

“本報訊”是報社自己的記者或通訊員采寫稿件的標志。如系外地采訪,也需標明發(fā)稿的地點、時間和作者。

第96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二)消息體裁的報道優(yōu)勢

發(fā)稿速度快,更能體現(xiàn)“新”的特點適應范圍廣可以增加媒體的信息承載量更易為不同的讀者所接受具有較強的新聞沖擊力第97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二、消息的結構方式

(一)倒金字塔結構

倒金字塔結構的核心要點是:重要的元素放在開頭,不那么重要的放在文末。在寫作時就表現(xiàn)為:最重要的材料通常要放在報道開頭,較不重要的素材放在最后。第98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關于這種報道結構的來歷,通常認為是起源于19世紀中葉的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當時,由于剛發(fā)明不久的電報機經(jīng)常出現(xiàn)故障,且費用也太貴,于是記者不得不將最新和最重要的情況放在電文的開頭盡快發(fā)出。

不過,消息的這種特殊結構問世以來,一百多年間行用不衰,還另有其自身的合理性。第99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首先,在新聞報道版面和播出時間的限制下,這種結構有利于編輯對新聞稿件進行迅速而有效的處理:“如果可用的版面突然由10英寸縮為8英寸,播出時間由40秒減為20秒,那也是沒有問題的。這種報道結構允許刪去最后兩段,而不喪失關鍵信息?!保窢栁摹らT徹《新聞報道與寫作》161頁)其次,這種結構也更好地滿足了媒體受眾的需求。人們通常想在報道一開始就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如果重要并且有趣,就會吸引他們注意,否則,讀者就會轉(zhuǎn)到其他版面。尤其是當今時代,人們都太忙,不愿為毫無收獲而耽誤工夫。第100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二)單一元素結構

在消息的倒金字塔式總體結構之下,緣于一篇報道的內(nèi)容重點不一,又可細分為單一元素報道結構和多元素報道結構。單一元素報道結構是以一個重要行動為中心,或以一個重要事實或思想為基礎的報道。它也稱為單一事件報道。剛走上新聞工作崗位的記者首先應當掌握好這種較簡單的消息結構。這種結構的組成大致是:

導語。解釋性和詳述性材料。背景(如有必要)。次要材料(如果有的話)。第101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單一元素報道結構

導語(主題)

對導語的解釋背景材料(最佳引語或事件)

對導語的進一步解釋

(支撐性事實、引語、事件、

具體說明和趣聞軼事)

次要主題

(支撐性事實)

第102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單一元素現(xiàn)場報道可能包括許多個主題或理念,但是在這種類型的報道中,記者確定只有一個是重要的。這類報道可能具有以下結構:

導語:理念A。解釋性材料。理念A的詳盡細節(jié)。次要材料。次要主題B、C、D、E。背景。理念A的進一步細節(jié)。用這種方法寫成的短報道在導語或兩個段落之后可以刪節(jié),長報道則可以在幾個段落之后刪節(jié)。第103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三)多元素結構

1.二元素結構

下面是一篇競選報道中的11個段落,刊登在美國《每日新聞》上。這篇報道看上去有些復雜,其實結構也很簡單:

第104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休斯州長輸?shù)袅藗椭萘⒎C關

約瑟夫·麥克納馬拉

(1)新澤西州州長理查德·J.休斯昨天在全州范圍的選舉中一敗涂地。選民拒絕了他押上很大政治聲譽的發(fā)行7.5億美元債券的提案,而且共和黨人獲得了參眾兩院的控制權。

(2)休斯在競選期間曾經(jīng)警告說,如果債券發(fā)行受挫,他將在1月份要求州立法機關征收一項州所得稅和銷售稅,以滿足州財政需求。休斯在今天早些時候宣布,他“或許不得不重新考慮”這種需求的規(guī)模。他清楚地表明,“重新考慮”將增加他對需求數(shù)量的估計。

(3)“我接受人民做出的決定?!彼谝环輹媛暶髦姓f。第105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開票背后

(4)債券發(fā)行提案從晚8點投票結束起就處于落后地位。該提案包括兩個問題:一個關于公共機構,一個關于公路。根據(jù)該州4533個選區(qū)中的4238個的點算結果,今早的得票情況為:

(5)公共機構:反對,868586票;贊成,736967票。

(6)公路:反對,866204票;贊成,681059票。

(7)休斯失敗的一個明證是,在民主黨堡壘哈得孫縣,這位州長期望得到15萬張選票的大多數(shù)。但是只有100501票對64752票贊成公共機構債券,93654票對66099票贊成公路債券。

第106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8)其他4項付諸表決的提案沒有遭到多少反對,輕而易舉地通過了。它們是:對選民居民身份的要求、對農(nóng)場土地實行租稅優(yōu)待措施以及在免稅方面對退伍軍人和老年人從按比例征稅改為定稅。

(9)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共和黨控制著州參議院,昨天又在至關重要的埃塞克斯、伯靈頓和卡姆登3個縣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將他們的多數(shù)地位――曾經(jīng)縮減為區(qū)區(qū)11:10――擴大到2/3。

(10)民主黨兵敗如山倒,包括休斯州長的連襟、來自伯靈頓縣的參議員愛德華·J.赫爾斯在內(nèi)。赫爾斯的議席被獲得令人信服的6000張多數(shù)票的共和黨人埃德溫·B.福塞斯所取代。

(11)在人口稠密的埃塞克斯縣,共和黨人C.羅伯特·薩科恩擊敗了民主黨人埃爾默·M.馬修斯,后者未及最終計票結果出來就在晚11點剛過時承認失敗。在卡姆登縣,共和黨人弗雷德里克·J.斯科爾茲奪走了約瑟夫·W.考吉爾的席位……--《每日新聞》第107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分析

這篇消息以兩個主要事實為基礎:(1)債券發(fā)行計劃遭否決;(2)共和黨控制立法機關。結構就以這兩個事實要點構建。導語(1)第一句有一個記者相信會吸引讀者的口語短語(指俚語shellasking,意為“一敗涂地”)。第二句概述了A和B兩個主題。從(2)到(7)這七段講的是主題A。在第二段里,記者給出了不能發(fā)行債券的可能后果。在任何選舉中,投票結果都是至關重要的,記者在第五段和第六段提供了這些數(shù)字,這為第七段講述州長的慘敗提供了一個好例證。在第八段,記者為主題A提供了一些背景。(9)到(11)展開了主題B,提供了各項投票的具體例證。第108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2.三元素結構

下面是一篇以三元素導語開始的報道。如果記者認為其中一個最重要,可以把那個元素單

獨挑出來,寫成單一元素的消息。但本文記者認定三個元素同等重要:

研究將三個因素與心臟病相聯(lián)系

簡·E.布羅迪

(1)大紐約健康保險計劃的一項研究再次表明,抽煙、超重和缺乏鍛煉與大大增加的心臟病所導致的死亡和殘障有關聯(lián)。這項研究是在該計劃的11萬名成人成員中展開的。

第109頁,共130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2)這項研究發(fā)表在昨天出版的《美國公眾健康雜志》6月號上。它說,男女煙民面臨的首次心臟病發(fā)作的危險是非煙民的2倍。

(3)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抽煙斗和雪茄的煙民中,一年里首次心臟病發(fā)病率高于非煙民,但是不如吸卷煙的煙民高。

(4)“活動最少”的人,無論有無工作,首次心臟病發(fā)作的可能性是“適度活動”的人的2倍,而且患致命性心臟病的可能性是后者的4倍。

(5)在心臟病發(fā)病率方面,被歸入“最愛活動”一類的男性并不比那些被認為“適度活動”的男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