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冊第四單元《燈下漫筆》教學設計_第1頁
第三冊第四單元《燈下漫筆》教學設計_第2頁
第三冊第四單元《燈下漫筆》教學設計_第3頁
第三冊第四單元《燈下漫筆》教學設計_第4頁
第三冊第四單元《燈下漫筆》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冊第四單元《燈下漫筆(節(jié)選)》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教學目標一、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結構,把握課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構思特點。二、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三、引導學生認識魯迅對人對事件內心反應的關注,對人精神世界的關注,從而領會課文思想的深刻性。教學重點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思路和結構來體會魯迅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對歷史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實和國民靈魂的深入思考。教學過程一、導入我們曾拜讀過魯迅先生的許多作品,認識了《故鄉(xiāng)》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閏土,結識了《藤野先生》里挾著一疊大大小小書來上課的藤野嚴九郎,也曾為《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勢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稱快。今天我們再一次走近魯迅,再一次捧讀他的文章──教師板書:燈下漫筆二、解題投影:“全樓都寂靜下去,窗外一點聲音也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到書桌邊,在那綠色的臺燈下開始寫文章了?!保ㄊ捈t)投影:魯迅先生寫過《夜頌》,說自己是“愛夜的人”。據(jù)說愛夜的人,“有聽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夜中觀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筆)投影:“漫筆”──“漫”,既是內容的“漫”無邊際,又是“漫漫”心緒,還是一種“漫延開來”的思維方式?!奥P”,是散“漫”無拘、筆隨心意、興之所至的一篇隨筆。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1925年4月29日這一夜,燈下坐著的魯迅,又“看”到了“暗”中掩蓋的什么呢?魯迅用他那雙“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歷史)深處的什么?(一)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初步感知。(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介紹寫作背景。(三)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1.作者從現(xiàn)實生活中什么樣的小事聯(lián)想到重大的社會歷史問題?2.鈔票貶值”和“極容易變成奴隸”兩者之間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導出中國歷史可概括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這個結論的?4.魯迅為什么號召青年“創(chuàng)造這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四)明確1.集體誦讀課文,重點聽個別字讀音是否準確。2.找三個學生讀課文。集體再次誦讀全文。3.找三個學生分別闡述全文結構劃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層次。(說明:此處見解與教參有異,僅供教師參考。如學生有自己的理解,應給予充分肯定)第一部分(1~4):由鈔票貶值引出對“人”價格貶值的思考(極容易變成奴隸)。(提示:抓住事件和事件過程中的心情變化)第5段:推而廣之,上升到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揭示了中國人易于滿足的奴化狀態(tài)(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以及造成這種心態(tài)的社會根源(一種暴力)。第6段:指出中國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們安于奴隸的地位(歷來所鬧得就不過是這小玩藝──“將人不當人”)(當百姓連做牛馬、做奴隸的資格都被剝奪了的時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請用課文第7~9段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第8段:百姓就希望來另外的主子,較為顧及他們的奴隸規(guī)則的,無論仍舊,或者新頒,總之是有一種規(guī)則,使他們可以走上奴隸的軌道。第9段:厘定規(guī)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而且這規(guī)則是不像現(xiàn)在那樣朝三暮四的。于是便“萬姓臚歡”了。7~9作者列舉了大量事實(做不成奴隸的力爭做奴隸,只要有奴隸可做,便心悅誠服,恭頌太平,“萬姓臚歡”),尖銳指出“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先儒”所說的歷史上“一治一亂”的時代,實際上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一針見血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實質。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國社會歷史的本質,得出“兩個時代”(一治一亂)的結論。第三部分(12~14)號召青年創(chuàng)造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第三樣時代”。“現(xiàn)在入了哪一時代,我也不了然?!睂嵤侵S刺當時現(xiàn)實,還是循環(huán)在這兩個時代的陰影里,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統(tǒng)治下的中國實際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號召青年創(chuàng)造出一個走出了“一治一亂”歷史循環(huán)怪圈,邁向民主與自由的時代;一個全新的時代。(板書順序和學生討論同步,引導學生明確,教師最后聯(lián)系解題寫“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四、布置作業(yè)再讀課文深入體會文章的深刻思想內容。思考課后習題第二、三。第二課時教學目標一、抓文中凝煉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語句仔細揣摩,把握感情基調,領會文章情理交融的語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二、培養(yǎng)學生提煉語句,鑒賞語言的能力。教學過程一、揣摩下面含義豐富的語句,特別是要注意畫線詞語的理解1.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提示:“極容易”說明中國“亂”是長期的,“治”是短暫的,因此老百姓常?!跋胱雠`而不得”;他們把做奴隸當作是一種奢望,甚至是一種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統(tǒng)治者滿足了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們自然就“萬分高興”了。2.只要一翻孩子所讀的《鑒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國古”的中華,歷來所鬧的就不過是這一個小玩藝。提示:“這一個小玩藝”是指“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也指后文所說的強盜官兵反復爭奪天下,歷史總陷入“一治一亂”的循環(huán)怪圈中,老百姓總是在“奴隸”和“下于奴隸”兩種命運之間反復掙扎。3.假如有一種暴力,“將人不當人”,不但不當人,還不及牛馬,不算什么東西;待到人們羨慕牛馬,發(fā)生“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嘆息的時候,然后給與他略等于牛馬的價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別人的奴隸,賠一頭牛,則人們便要心悅誠服,恭頌太平盛世。為什么呢?因為他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提示:這段話通過打比方,憤怒地抨擊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國民的奴性人格,諷刺所謂的“太平盛世”,不過就是一個百姓“略等于牛馬”的時代,至多是一個“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4.但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xiàn)在還如此……提示:“‘人’的價格”內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強盜官兵的愚弄,不再淪為牛馬,甚至不再是奴隸,而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充分享受做人的資格,獲得做人的尊嚴,實現(xiàn)當家作主的夢想。5.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zhàn)時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屬于哪一面,但又屬于無論哪一面,強盜來了,就屬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仿佛又屬于強盜似的。這時候,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提示:這段話揭示了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躪的悲慘命運,諷刺國民的麻木不仁和奴性性格,批判國民缺少反抗精神。6.假使真有誰能夠替他們決定,定下什么奴隸規(guī)則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提示:“奴隸規(guī)則”是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總之,是“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了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納糧之外”,不受“意外的災殃”。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戰(zhàn)爭,稍富的遷進租界,婦孺則避入教堂去了,因為那些地方都比較“穩(wěn)”,暫不至于想做奴隸而不得。提示:這段話揭示了當時的現(xiàn)實,仍是強盜官兵交互為禍的時代,老百姓仍處于“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悲慘境地。二、總結本文情感基調:對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對封建歷史的憤怒批判;對現(xiàn)實復古主義者的無情抨擊;對青年的熱切呼喚;對中國未來社會充滿必勝的信心。為了充分表現(xiàn)這豐富的情感內涵,作者使用了個性化的語言,這主要表現(xiàn)在:1.形象性,用極為形象的語言進行高度哲理化的議論;2.概括性,把中國歷史概括為兩個時代,高度濃縮;3.準確性,用詞準確形象,入木三分。再加上雙關、反語等修辭手法和幽默、諷刺等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使文章語言情理交融,富有力度。

【教學目標】一、知識教育目標1.了解說理性散文的特點。2.了解魯迅雜文的風格。二、能力培育目標1.把握課文“由小及大”的構思特點,培養(yǎng)由小及大,進行類比對照的聯(lián)想能力。2.鑒賞課文情理交融的表達藝術,體會這篇文章冷靜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強烈的激憤之情;3.體味、鑒賞文中凝煉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語言。三、德育滲透目標1.體會學習魯迅先生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思想情感。2.領會課文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國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銳抨擊和深刻批判?!局攸c、難點】《燈下漫筆》是魯迅的雜文名篇,短短二千余字,從鈔票兌換現(xiàn)銀這件小事說起,舉重若輕,深刻剖析了幾千年中國社會的社會史和國民的人生史、心靈史,情理交融、深刻凝煉。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領會魯迅深刻思想,進而品味其情理交融的表達藝術,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窘鉀Q辦法】1.疏理課文思路,了解課文三個部分之間的類比、對照關系。2.抓住關鍵語句,理解課文的基本觀點。3.反復揣摩文中凝煉含蓄的語言,因文悟理,披文入情,體味其情理交融的特色?!緦W生活動】預習,誦讀。思考,討論?!菊n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一、課前預習誦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清語音文字障礙。思考:作者從什么事情寫起?文章表達了什么思想?二、導入魯迅《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边@是魯迅先生21歲時寫的一首詩。他從青年時代起,就一直熱切地關注著祖國人民的苦難與命運。今天,我們學習的《燈下漫筆》,同樣融注著魯迅先生對祖國、人民歷史與命運的思考。漫筆──“漫”,既是內容的“漫”無邊際,又是“漫漫”心緒,還是一種“漫延開來”的思維方式。漫筆,是散“漫”無拘、筆隨心意、興之所至的一篇隨筆。這篇文章寫于1925年春末。當時,中國社會新舊斗爭十分尖銳,一方面,中國幾千年的舊文化、舊制度、舊傳統(tǒng)層層因襲,到這時,已經(jīng)是黑暗、反動、腐朽無比,它像一個巨大的毒瘤,長久地寄生在國民身上,禁錮著國民的身心,使國民畏懼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數(shù)先驅者已經(jīng)從黑暗中醒來,他們已開始大聲疾呼,喚醒“鐵屋子”里沉睡的人們,并開始荷戟奮戰(zhàn),要“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墳?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魯迅正是這少數(shù)覺醒的先驅者之一。他從舊的營壘中走來,對中國的歷史有過深刻的研究,對中國社會“吃人”的本質,看得十分清楚;他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更是一眼看穿。三、范讀、誦讀放課文朗讀磁帶,或老師范讀,學生小聲跟讀,整體感知。四、思考、討論設疑激發(fā)興趣,引起求知欲,形成研討動力,充分調動思維的積極性。研討方式可靈活多樣,或問答式,或選擇重點發(fā)言人,最好能暢所欲言,發(fā)表不同見解,務使氣氛活躍。在學生研討的基礎上,教師歸納小結。1.本文批判的鋒芒指向哪里?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此問涉及對文章針對性和全篇文意的理解,是整體閱讀的重點)明確:在這篇課文中,魯迅深入解剖了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的特點,指出封建暴君的殘酷統(tǒng)治,造成了中國社會的落后和國民的愚昧麻木。在專制暴政之下,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只有兩個時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一是老百姓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前一時代,是天下大亂的時代;后一時代,是天下暫時太平的時代。中國社會,就在這“一治一亂”中因循反復,老百姓則在這兩種時代中掙扎浮沉。這一結論,前無古人,后啟來者,如此偏激,卻非常深刻。我們看到,魯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使之無處藏身;魯迅又揮起鎬頭,挖出了他們的祖墳,讓封建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的幽靈,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們無處逃遁。魯迅的論斷,以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歷史現(xiàn)象作推理依據(jù),言之鑿鑿,不由人不信服。魯迅在文章中寫道,縱觀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亂”多“治”少,社會“亂”時,官兵到,百姓被掠殺,強盜到,照樣被掠殺;社會“治”時,百姓服役納糧,盼望著這樣的奴隸生活不被剝奪??上?,這奴隸規(guī)則總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于“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悲慘輪回中。在這篇文章中,魯迅還把諷刺的矛頭指向了老百姓。他對于中國百姓的悲劇命運寄予了深切同情,但作者也尖銳諷刺批判了國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傳統(tǒng)。作者根據(jù)多年的深刻觀察和思索,提出了一部中國國民的人生史就是一部奴隸史的大膽見解。整個中國,就是一個奴性的國度,國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這“喜歡”二字,飽含辛酸、悲憤無奈,它是統(tǒng)治者造成的,也是老百姓促成的。由于封建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的統(tǒng)治,中國人的奴性心理,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力量,它已嚴重地腐蝕了國民的靈魂,造成了國民逆來順受、甘于為奴的傳統(tǒng),它反過來又使統(tǒng)治者的高壓手段變本加厲,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對國民奴性人格和奴才傳統(tǒng)的思考批判,是貫穿魯迅一生的思想主題。總之,這篇文章的主題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作者思考中國歷史,抨擊封建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二是作者思考國民性問題,批判國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傳統(tǒng)。兩者融為一體,互相補充。[另一說法]五四運動之后,中國反動統(tǒng)治階級和反動文人學者,不但在政治上反動,而且在文化方面還極力宣揚封建糟粕,妄圖借此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使勞動人民永遠處于被奴役地位。這種封建復古主義思想又與帝國主義的奴化思想結成反動的同盟,形成了一股對抗新文化運動的逆流。為了揭露復古主義反動思想的實質,文章對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作了深刻剖析,指出“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魯迅尖銳地批判了反動統(tǒng)治階級和舊史學家講什么“漢族發(fā)祥”“漢族發(fā)達”“漢族中興”等粉飾封建等級制度的鬼話,指出他們恭頌的“太平盛世”,不過是讓勞動人民“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至于“亂世”,勞動人民則連奴隸也做不成,所以中國的歷史,對勞動人民來說,只是“想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這兩種時代的更替。從而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對勞動人民的奴役和殘害,同時,也就揭穿了復古主義者妄圖使人民永遠做奴隸的反動用心。作者自然也將矛頭指向了國民的愚昧和奴才傳統(tǒng)。號召人們不要像復古主義者一樣“不滿于現(xiàn)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而要徹底革新,“創(chuàng)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2.全文可分幾部分?簡述理由。(此問涉及對全篇思路和結構的把握)課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5段),從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寫起,從鈔票兌換現(xiàn)銀這件事聯(lián)想到“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板書〕現(xiàn)實:事鈔票貶值(兌鈔)──想“人”的貶值(易變成奴隸)第二部分(第6~11段),回溯中國歷史,指出中國歷史只能概括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舶鍟硽v史:現(xiàn)象治──本質暫做穩(wěn)奴隸

亂想做而不能做第6段,指出中國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們安于奴隸的地位,把“牛馬”的命運當作“太平盛世”來“恭頌”;而封建階級的史學家也粉飾太平,說什么“咱們向來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嗎?在第7~9段里,作者列舉大量事實,尖銳地指出:“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所謂“皇恩浩蕩”“天下太平”的時候也是有的,那不過是來了一個“較強”或“聰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厘定了“奴隸規(guī)則”,把百姓引上了“奴隸的軌道”罷了。第10~ll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說的歷史上“一治一亂”的時代,實際上是“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實質。第三部分(第12~14段),諷刺當時的現(xiàn)實,實際上還是循環(huán)在這兩個時代的陰影里,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統(tǒng)治下的中國實際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舶鍟超F(xiàn)實:不滿──號召創(chuàng)造第三樣時代文章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觀點,第三部分以諷刺現(xiàn)實、展望未來作結。這樣劃分的理由是:由對現(xiàn)實的抨擊,轉到對封建社會歷史的批判,再回到現(xiàn)實,提出使命。3.怎樣理解“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這句話與上下文有何關系?(此題幫助學生理清文脈,弄清段落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訓練其思考問題的整體性、條理性和嚴密性)明確:“極容易”說明中國“亂”的時候多,百姓想做奴隸而不可得,所以寧愿在“治”世里做奴隸,一旦得到滿足,自然“萬分喜歡”了。這句話是在前三段事實基礎上的推論,第四段則是對這句話的補充說明。4.作者把中國百姓在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中的處境概括為:“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試從文中找出上述論斷的依據(jù),然后談談你對這種觀點的看法。(此間觸及全文的關鍵,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精髓)明確:作者把中國歷史概括為兩個時代的依據(jù)──①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在“亂”世,連奴隸(牛馬)也做不成,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隸(牛馬)。②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隸的規(guī)則,過“治世”正常的奴隸生活,一旦有人出來定了規(guī)則,便“萬姓臚歡”了。③中國歷史總陷入“一治”(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一亂”(想做奴隸而不可得)的循環(huán)怪圈之中。由此可見,兩個時代的概括是和上下文關聯(lián)著的。這篇文章表現(xiàn)了魯迅前期作為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所具有的徹底的毫不妥協(xié)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但是,魯迅當時還不是一個階級論者,他一方面指出了中國人民做了幾千年奴隸,而另一方面則忽略了中國勞動農民幾千年來進行過無數(shù)次的農民起義斗爭。5.作者說:“現(xiàn)在人了哪一時代,我也不了然?!闭娴牟涣巳粏??(從“國學家”“文學家”“道學家”熱心提倡復古,“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可以推出“現(xiàn)在”是什么樣的時代)明確:這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具有諷刺意味,從反動文人提倡熱心復古,可知現(xiàn)在正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6.魯迅號召青年創(chuàng)造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是怎樣的時代?明確:“第三樣時代”是指走出“一治一亂”的中國封建歷史循環(huán)的怪圈而邁向自由和民主的時代,老百姓也告別“想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這兩個時代,體現(xiàn)真正做“人”的價值,成為社會的主人。五、布置作業(yè)1.誦讀課文,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2.根據(jù)課本練習二、三,揣摩課文的重點語句,體味課文所表達的情與理。附:板書設計指明奴隸地位

哀其不幸

批判奴性思想

怒其不爭

呼喚新的時代

熱切期盼燈

現(xiàn)實:事鈔票貶值(兌鈔)──想“人”的貶值(易變成奴隸)

歷史:現(xiàn)象治──本質暫做穩(wěn)奴隸

亂想做而不能做

現(xiàn)實:不滿──號召創(chuàng)造第三樣時代第二課時一、咀嚼鑒賞從全文的整體出發(fā),在理清脈絡、理解文章內容的前提下,抓住精華,以點帶面,揭示規(guī)律,教給學生怎樣閱讀,怎樣欣賞,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1.扣題解讀,領悟以小見大這是一篇雜文,雜文是散文的一種。五四運動以來雜文十分流行,其特點是借事抒情,夾敘夾議,意味雋永?!稛粝侣P》的“漫筆”原意為隨手寫來,不拘一格,既放得開,又收得攏。作者筆觸所及,牽涉中國幾千年歷史,從軍閥到商民,從皇帝到“奴隸”,從舊歷史學家到復古主義者,從平民百姓到現(xiàn)在的青年,都一一透視出他們的歷史地位,作者善于以小見大,從現(xiàn)象到本質,顯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強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魯迅的筆如匕首、投槍,直刺封建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戳穿了反動統(tǒng)治者和御用文人的畫皮。魯迅在他的《什么是“諷刺”》(《且介亭雜文二集》)中說,諷刺“所寫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見的,平時誰都不以為奇的,而且自然是誰都毫不注意的……現(xiàn)在給它特別一提,就動人”。這幾乎概括丁魯迅雜文創(chuàng)作的全部精義。所謂“特別一提”,按照魯迅的意思,就是既不虛構,也不夸張,往往只是“直寫事實”,將生活小事、人物精神、特點突出,再引發(fā)聯(lián)想,揭示實質。魯迅又曾把雜文比作“顯微鏡”,他在《做“雜文”也不易》(《集外集拾遺補編》)中說:“比起高大的天文臺來,‘雜文’有時確很像一種小小的顯微鏡的工作?!濒斞傅囊馑际?,寫雜文有時像在顯微鏡下工作,本來是一些不被人看見或不被人注意的東西,被它一放大,特點就顯示了,便引起人們的注意甚至震驚,便有了藝術的力量。這就是“以小見大”?!爸睂懯聦?,以小見大”,這一特點表現(xiàn)在本文中,是寫在北洋政府時代生活中一件大家都曾遇到的小事,并沒有半點虛構和夸張。一般人誰會將鈔票折價兌成現(xiàn)銀之事與中國歷史和國民性問題聯(lián)系起來呢?魯迅就有這本事。開頭談鈔票之事,作者談得輕松,讀者看得輕松,感覺是一位家庭婦女在為菜市又漲價發(fā)牢騷??墒钱斪x到“一包現(xiàn)銀塞在懷中,沉墊墊地覺得安心,喜歡的時候,卻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的時候,我們起初還覺得莫名其妙,之后便恍然大悟,拍案叫絕,從如此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翻出一個如此沉重的話題,提煉出如此深刻的思想,非大手筆不能為。2.誦讀感悟,鑒賞情理交融魯迅雜文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議論的過程中,飽含著巨大的激情。他的議論是情感化的。在這篇雜文中,作者的情感和理性始終相互作用、相互滲透。這源于魯迅對于中國歷史的深沉思考和徹底否定,因為他對封建制度和封建暴君產(chǎn)生了強烈的憎恨之情,對中國國民的命運和奴性人格產(chǎn)生巨大的同情和諷刺批判之情,他才有認識和把握這一問題的興趣;反過來,隨著這一情感的增強,對中國歷史實質和國民性格的理性認識又不斷深化,而理性認識越深刻,對它的情感也越真切。這就使本文具有了這樣一種特點:理中生情,情中化理。魯迅把他對中國社會歷史和現(xiàn)實鞭辟人里的理性認識融化在感情之中。這篇文章的披情入理、情理交融的特點,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作者將議論與敘述、描寫、抒情結合為一體。第一部分是敘述換現(xiàn)銀的經(jīng)過,描寫心理變化過程,敘述描寫交融一起,第六段是敘述,第七段是議論帶抒情,第8~9段是敘述帶議論,四種表現(xiàn)方法中,議論與敘述、描寫、抒情似鹽溶于水,不知何者為鹽,何者為水了。特別是作者將中國人的歷史概括為兩個時代的時候,表面上似乎在作一個科學的論斷,但作者內心的情感卻洶涌澎湃,他恨封建暴政,他怨國民麻木,他盼中國走出循環(huán)怪圈,幾種感情熔鑄于這一結論之中。二是議論以作者的情感為內在動力。正是在暗夜沉沉之時,作者心潮翻滾,對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的強烈情感化的感受和認識,才促使作者在燈下奮筆疾書,發(fā)出如此深刻而偏激的議論。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我們分明感覺到了作者情感的脈搏在激烈跳動。千方百計將鈔票換成現(xiàn)銀后,現(xiàn)銀沉重,心情更沉重。這沉重的感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國歷史和國民性的重大問題。作者通過對歷史的回顧,憤怒而悲哀地得出中國歷史的兩個時代的結論。文章結尾一個嘆號,更是寄托了作者一片深情,固然悲哀,卻不絕望。3.欣賞語言,把握感情基調魯迅作品非常具有個人風格,他的作品不用署名,單看語言,就能辨識。他的雜文更有個性化特色。一般雜文,以說理抒情為主,語言要好,實在不容易。魯迅雜文以個性化著稱,雙關、反語等使用起來得心應手,處處可見幽默、諷刺、嘲笑。而魯迅雜文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形象性,用極為形象的語言造成意象來進行高度哲理化的議論。這就使語言具有無比的力度。像匕首。似投槍,刺向敵人,無法招架。《燈下漫筆》中,他將中國人的歷史概括為兩個時代,“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總共20個字,就概括了千百萬中國人所經(jīng)過的歷史;它高度濃縮,勝過某些史學家的“巨著”,它有雷霆萬鈞的力量,砸向封建專制暴君,分量之重,實屬罕見。這篇文章的語言力度還表現(xiàn)在用字用詞上,如“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的“溜”,“歷來所鬧的就不過是這一個小玩藝”的“鬧”,“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的“中立”等,在文章中俯拾即是,它們準確形象,入木三分,概括了現(xiàn)象,揭示了本質,顯示了語言的威力。本文雖多為冷靜的理性分析,但也不乏濃郁的抒情。“‘將人不當人’,不但不當人,還不及牛馬”,“亂離人,不及太平犬”,這是恨封建社會的黑暗;中國百姓,“強盜來了,就屬于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要被殺掠,仿佛又屬于強盜似的”,這是哀百姓之不幸;當牛做馬,“情愿自己尋草吃”,誰“定下什么奴隸規(guī)則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萬姓臚歡”了……這是怒中國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對舊史學家和復古主義者的揶揄諷刺,更是入木三分。總之,全文將憤怒、同情、批判、諷刺熔于一爐,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4.抓住關鍵,把握文章主旨全文由現(xiàn)實寫到歷史,再從歷史回到現(xiàn)實,從逐層深人中,前后推論說了三個關鍵語句。①“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雹凇耙?、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雹邸岸鴦?chuàng)造這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