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溫病治療的學習課件第1頁/共57頁2023/4/172[目的要求]
1、明確溫病治療的立法依據(jù);
2、掌握溫病主要治法的運用;
3、熟悉溫病常見兼夾證的治療;
4、了解溫病的瘥后調(diào)理。第2頁/共57頁2023/4/173
一、概述;
何謂溫病的治療?溫病的治療,是在溫病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根據(jù)溫病的證侯表現(xiàn),明確其病因病理,然后制訂相應的治療方法,選用恰當?shù)姆剿?,以?qū)除病邪,調(diào)整氣機,輔助正氣,從而促使患者恢復健康。第3頁/共57頁2023/4/174
二、溫病治法的確立依據(jù)確立溫病治法的依據(jù)有:審病因、辨病機,察邪正、明體質(zhì)、別兼夾等五方面。(一)審病因即辨溫邪之性質(zhì),據(jù)此“審因論治”。臨床表現(xiàn)
}→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發(fā)病季節(jié)
第4頁/共57頁2023/4/175
舉例來說:表證:風熱在表——疏風泄熱透表暑熱在表——透表清暑泄熱濕熱在表——宣表化濕理氣燥熱在表——辛涼疏表潤燥第5頁/共57頁2023/4/176
(二)辨病機溫病全過程中總的病機變化為:衛(wèi)氣營血及三焦所屬臟腑的功能失調(diào)和實質(zhì)損害。掌握衛(wèi)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就可以明確溫病的病變部位、病邪性質(zhì),從而確立相應的治療方法。第6頁/共57頁2023/4/177
葉天士《溫熱論-8》:“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根據(jù)衛(wèi)氣營血病理變化確立溫病的治療方法,在一般情況下不應違背此原則,否則即如葉氏所云:“前后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反致慌張矣”。第7頁/共57頁2023/4/178
衛(wèi)分證——“在衛(wèi)汗之可也”:運用辛涼輕清透達之品,宣透衛(wèi)分,透解邪熱。邪透則微汗而解,邪隨微汗而透出,此即華岫云:“辛涼開肺便是汗劑”,但必須注意,此證葉氏雖云“汗”,但切忌辛溫發(fā)汗,亦禁過用寒涼之品。氣分證——“到氣才可清氣”:“才可”二字,提出了用清氣法的嚴格性,必須確定邪入氣分之后,方可用清氣法,不可早用、濫用,以防涼遏冰伏,病深不解。第8頁/共57頁2023/4/179
氣分證病變部位甚廣,凡邪不在衛(wèi)分又未入營動血者,皆屬氣分證,故“清氣”只示人以“法”,應用范圍較廣,具體包括:辛寒清氣、輕清宣氣、清熱瀉火、和解通下等諸法。營分證——“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邪熱入營,法當清營,但仍應立足透邪外達,使營分之邪轉(zhuǎn)出氣分而解。即于清營方藥中,伍以透泄氣分邪熱之品,使營分之邪透出氣分而解.第9頁/共57頁2023/4/1710
葉氏所列舉藥物:犀角、玄參、羚羊角等均屬清營涼血之品,若要達透熱轉(zhuǎn)氣目的,尚必須加入銀花、連翹、竹葉等輕清宣透之品。血分證——“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耗血動血”是血分證的主要病理變化,“耗血”即耗傷營陰和血液,治當滋養(yǎng)陰血;“動血”即血熱逼血妄行而產(chǎn)生出血、瘀血,治當涼血散血。第10頁/共57頁2023/4/1711
故此血分證治法應為:清熱涼血解毒,消散血絡瘀滯,滋養(yǎng)營陰血液。如犀角地黃湯作為治療血分證的代表方劑,其中:犀角、生地——清熱涼血解毒丹皮、赤芍——涼血散血消瘀(活血以散血)生地——滋養(yǎng)營陰血液,同時滋陰以散血.第11頁/共57頁2023/4/1712
吳鞠通《溫病條辨-卷四-治病法論》:“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權(quán)”,是根據(jù)三焦所屬臟腑病理變化所確立的治療原則,同時指出:“治上不犯中”“治中不犯下”,說明三焦治則有嚴格的區(qū)別。(三)察邪正根據(jù)邪正消長,使用祛邪與扶正二法,一般遵循以下原則:第12頁/共57頁2023/4/1713
1、溫病初期、極期:邪勢較盛,正氣未虛,治以祛邪為主;
2、溫病后期:邪勢已衰,正氣已虛(尤以陰傷為著),治以扶正養(yǎng)陰為主。祛邪與扶正比例,應據(jù)邪正消長變化不斷調(diào)整。第13頁/共57頁2023/4/1714
(四)明體質(zhì)舉例來說:腎水素虛之人患溫病,為防其邪乘虛而入,必要時可酌用益腎藥,葉氏稱(5條):“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素體陽虛之人患溫病,使用清法,葉氏謂(9):“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于寒涼,恐成功反棄”;而素體陰虛之人患溫病,使用清法,縱然熱退身涼,葉氏謂(9):仍須防其:“爐煙雖熄,灰中有火”。第14頁/共57頁2023/4/1715
明體質(zhì)辨治溫病,與辨治其它疾病一樣,可提高臨床療效,對臨床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例:陽虛之人患痢疾:白頭翁湯不應,用連理湯效佳。
第15頁/共57頁2023/4/1716
(五)別兼夾兼夾證指:夾痰、夾食滯、夾氣郁、夾瘀血等。如:趙紹琴認為,治療營分證,使用透熱轉(zhuǎn)氣法,其從營→氣的轉(zhuǎn)出障礙有痰、瘀、食、氣郁等邪所在,治必加用相應之法,邪方可從營順利轉(zhuǎn)出氣分而解?;紲刂?,兼有痰、食、氣、血,只用治溫之法療效不佳,若相應加入化痰、消食、理氣、活血等法,則療效顯著.
舉例:發(fā)熱兼氣郁第16頁/共57頁2023/4/1717
三、溫病治療原則溫病臨床表現(xiàn)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確立相應治法必須在以下原則指導下施用:(一)祛邪務早、務快、務盡:吳又可《溫熱論》:“大凡客邪貴乎早逐,乘人氣血未亂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劑不至制肘,愈后亦易平復。欲為萬全之策者,不過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為要耳”。第17頁/共57頁2023/4/1718
(二)祛邪重視“透”與“泄”(三)辨新感與伏邪(四)知常達變,靈活運用諸法例:溫病用溫法、回陽救逆法等。第18頁/共57頁2023/4/1719
四、溫病主要治法(一)解表法
1、意義與作用又稱辛涼泄衛(wèi)法,泄衛(wèi)透表法。用于驅(qū)除表邪,解除表證的一種治療方法,具有疏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作用,屬于八法中的“汗法”。
2、適應證溫病初起,邪在衛(wèi)分之表證。因溫病表證,其邪性質(zhì)有風熱、暑熱、濕熱、燥熱等不同,所以解表法又可分為以下四種。
第19頁/共57頁2023/4/1720
3、分類(1)疏風泄熱法作用:又稱辛涼解表、辛涼解肌。用辛散涼泄之劑以疏散衛(wèi)表之風熱。主治:風溫初起,風熱病邪襲于肺衛(wèi)證(發(fā)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口微渴,或伴有咳嗽,咽痛,苔薄白舌連尖紅,脈浮數(shù))。代表方劑:桑菊飲、銀翹散。第20頁/共57頁2023/4/1721
(2)透表清暑法(外散風寒,內(nèi)清暑濕法)作用:用辛溫之品配合滌暑化濕之劑去外散風寒,內(nèi)清暑濕。主治:夏月感受暑濕,復受寒侵,邪郁肌表者(惡寒頭痛,身形拘急,發(fā)熱無汗,口渴心煩等)。代表方劑:新加香薷飲。第21頁/共57頁2023/4/1722
(3)宣表化濕法作用:用芳香宣透之品,以疏化肌表濕邪。主治:濕溫初起,濕熱病邪侵于衛(wèi)氣分證(惡寒頭重,身體困重,四肢酸重,微熱少汗,胸悶脘痞,舌苔白膩,脈濡緩等)。代表方劑:藿樸夏苓湯第22頁/共57頁2023/4/1723
(4)疏表潤燥作用:用辛涼清潤之品,以疏解肺衛(wèi)之燥熱。主治:秋燥初起,燥熱病邪傷于肺衛(wèi)證(頭痛身熱,咳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苔薄白欠潤,舌邊尖紅等)。代表方劑:桑杏湯第23頁/共57頁2023/4/17244、加減法(1)陰虛外感——滋陰解表;(2)氣虛外感——益氣解表;(3)夾痰、食、氣、瘀者——解表兼化痰、消食、理氣行瘀。
5、注意事項(1)溫病表證,忌用辛溫發(fā)汗法,即使是“客寒包火”證,亦只宜暫用微辛輕解法,以免助熱化火;(2)使用解表法,應中病即止,避免過汗傷津。第24頁/共57頁2023/4/17256、現(xiàn)代研究(1)促進汗腺分泌功能及血管舒張反應,加快人體散熱,促使體溫下降;(2)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有利于祛除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
(3)改善全身和病變局部的循環(huán)功能,有利于局部炎癥的消退和人體功能的恢復等。第25頁/共57頁2023/4/1726
(二)清氣法
1、意義與作用
2、適應證
3、分類(1)輕清宣氣(2)辛寒清氣(3)清熱瀉火
4、加減法
5、注意事項
第26頁/共57頁2023/4/1727
比較:辛寒清氣與清熱瀉火法相同:氣分證相異:辛寒清氣:陽明氣分熱熾,病勢向外,屬無形邪熱,以“五大一黃”為主證;清熱瀉火:氣分邪熱化火,病勢向里,屬有形邪熱,以身熱心煩,口苦口渴,尿黃為主證。第27頁/共57頁2023/4/17286、現(xiàn)代研究(1)抗炎、抗毒、抗菌作用;(2)調(diào)整免疫功能,提高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的吞噬作用;(3)解熱、鎮(zhèn)靜、升壓、強心、止血和修復機體組織器官等作用。第28頁/共57頁2023/4/1729
(三)和解法
1、意義與作用廣義的“和法”是凡具有和解陰陽、表里、氣血、寒熱等作用的治法皆謂之和。狹義的“和法”是具有和解、疏泄、分消,解除在半表半里之病邪的一類治療方法,和解法即屬于此類,屬于“八法”中的“和法”。本法具有透解邪熱,宣通氣機,以達外解里和之目的作用。第29頁/共57頁2023/4/17302、適應證
3、分類(1)清泄少陽(2)分消走泄(3)開達膜原(4)和解截瘧
4、加減法第30頁/共57頁2023/4/17315、注意事項(1)清泄少陽與分消走泄異同比較相同點:均適用于邪阻半表半里證相異點:病位病邪病機清泄少陽少陽、胃濕熱邪郁少陽,胃失和降分消走泄三焦氣分痰熱邪留三焦,痰熱阻遏
第31頁/共57頁2023/4/1732
(2)分消走泄與《傷寒論》邪郁少陽比較相同點:均屬半表半里證相異點:病位病邪病機溫病少陽三焦氣分痰熱邪留三焦,痰熱阻遏傷寒少陽膽寒邪郁而化熱邪郁少陽,樞機不利第32頁/共57頁2023/4/1733
(3)“分消走泄”含義語出葉天士《溫熱論》,治法名。分消即分消上下,溫病夾痰濕內(nèi)停,阻遏三焦氣機,治宜用杏、樸、苓類分消上下,給邪以出路;痰濕較重,阻遏三焦,治宜用溫膽湯類走泄之品,以泄化痰熱,“分消”與“走泄”常合并運用,故稱“分消走泄”。第33頁/共57頁2023/4/1734
(4)分消走泄與開達募原二法,清熱力較弱,其作用重在疏化濕濁,若濕已化熱,熱象較著且傷津者慎用二法。
6、現(xiàn)代研究(1)疏肝利膽,調(diào)整胃腸功能作用;(2)抗菌消炎,調(diào)整人體免疫功能作用;(3)解熱、鎮(zhèn)痛作用;
第34頁/共57頁2023/4/1735
(四)祛濕法(見各論“濕溫”章)(五)通下法
1、意義與作用
2、適應證
3、分類(1)通腑瀉熱(2)異滯通便(3)增液通下(4)通瘀破結(jié)第35頁/共57頁2023/4/17364、加減法
5、注意事項
6、現(xiàn)代研究(1)抗菌、消炎,排除腸道及全身的毒素,促進新陳代謝;(2)增強胃腸蠕動,改善腸管的血液循環(huán),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3)通過對腸道的局部剌激作用,引起全身性反應,增強機體免疫力;(4)利膽、利尿(大便通,小便亦通),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第36頁/共57頁2023/4/1737
(六)清營涼血法
1、意義與作用
2、適應證
3、分類(1)清營泄熱(2)涼血散血(3)氣營(血)兩清
4、加減法
5、注意事項第37頁/共57頁2023/4/1738
6、現(xiàn)代研究(1)抗炎、抗菌、抗毒作用;(2)改善微循環(huán),增強外周血流量作用;(3)抗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作用;(4)強心作用,鎮(zhèn)靜作用;(5)止血作用。第38頁/共57頁2023/4/1739
(七)開竅法
1、意義與作用
2、適應證
3、分類(1)清心開竅(2)豁痰開竅
4、加減法
5、注意事項第39頁/共57頁2023/4/17406、現(xiàn)代研究(1)解熱作用;(2)強心作用;(3)糾正體內(nèi)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作用;(4)抗炎、抗毒作用。(八)息風法
1、意義與作用
2、適應證
3、分類(1)涼肝息風(2)滋陰息風第40頁/共57頁2023/4/17414、加減法
5、注意事項
6、現(xiàn)代研究(1)鎮(zhèn)靜、強心作用;(2)解熱作用;(3)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nèi)壓作用;(4)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第41頁/共57頁2023/4/1742
(九)滋陰法
1、意義與作用
2、適應證
3、分類(1)滋養(yǎng)肺胃(2)增液潤腸(3)填補真陰第42頁/共57頁2023/4/17434、加減法
5、注意事項
6、現(xiàn)代研究(1)直接補充電解質(zhì)及多種營養(yǎng)素;(2)抑制病原微生物,中和毒素;(3)調(diào)節(jié)機體的反應能力及免疫功能,促進損傷修復;(4)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改善微循環(huán)及凝血功能,防治血管內(nèi)彌漫性凝血;(5)促進胃腸蠕動,調(diào)整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6)強心、調(diào)整血壓。第43頁/共57頁2023/4/1744
(十)固脫法
1、意義與作用
2、適應證
3、分類(1)益氣斂陰(2)回陽固脫
4、加減法
5、注意事項
6、現(xiàn)代研究(1)強心作用;(2)抗休克作用。第44頁/共57頁2023/4/1745
[附]外治法
1、意義與作用機理
2、適應證及價值
3、運用分類(1)洗浴法(2)灌腸法(3)敷藥法(4)搐鼻法(5)其它方法:熏蒸、發(fā)泡、點眼、吹耳、霧化吸入等
4、注意事項第45頁/共57頁2023/4/1746
五、溫病兼夾證的治療(一)兼痰飲
1、形成原因(1)素有停痰宿飲,復感溫邪;(2)溫邪留連氣分,三焦氣化失司,以致津失輸布而成痰濁;(3)溫病邪熱內(nèi)熾,煎煉津液成痰,以致痰熱互結(jié)。第46頁/共57頁2023/4/17472、治療方法(1)行氣化痰作用與主治:用化痰燥濕行之品治療溫病之兼夾痰濕中阻者。癥見胸脘痞悶,泛惡欲吐,渴喜熱飲,胃脘拒按,舌苔粘膩。治療方藥:杏、樸、苓或溫膽湯類。
第47頁/共57頁2023/4/1748
(2)清化痰熱作用與主治:用清熱化痰之品治療溫病之兼夾痰熱者。癥隨痰熱所在部位各異,如:痰熱壅肺:發(fā)熱咳喘,咯吐黃稠膿痰,胸悶胸痛,苔黃粘膩等;痰熱阻肝(經(jīng)):灼熱,肢體抽搐,甚則角弓反張,喉間痰聲漉漉,苔黃粘膩等。痰熱結(jié)胸:發(fā)熱,胸下按之痛,苔黃滑膩,脈洪滑.
治療方藥:小陷胸湯、雪羹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靈活運用。第48頁/共57頁2023/4/1749
(二)兼食滯
1、形成原因(1)發(fā)病之前所食之物未化,致宿食停滯;(2)發(fā)病之后免強進食,難以運化,以致食滯內(nèi)停。
2、治療方法(1)消食和胃作用與主治:用消化食滯以和胃之品治療食滯于胃者。癥見:胸脘痞悶脹滿,吞酸噯腐,惡聞食臭,苔厚垢膩,脈滑實。治療方藥:保和丸。第49頁/共57頁2023/4/1750
(2)導滯化食作用與主治:用消化食滯,通導腸腑之品治療食滯于腸而腑氣不通者,癥見:腹脹腸鳴,矢氣頻轉(zhuǎn),其氣臭穢或大便稀溏腐臭,苔濁膩,脈沉澀或滑。治療方藥:枳實導滯丸。第50頁/共57頁2023/4/1751
(三)兼氣郁
1、形成原因患溫前后情志失調(diào),氣失疏暢,致肝脾失卻調(diào)和。
2、治療方法癥狀:胸脅滿悶或脹痛,時時嘆息或噯氣,泛惡不思飲食,脈沉伏或細弦。治療:主治方中加入理氣解郁,疏肝理脾之品,代表方劑如四逆散,或枳殼、青皮、香附、佛手、郁金、蘇梗、綠萼梅等,禁用辛香理氣之品。第51頁/共57頁2023/4/1752
(四)兼瘀血
1、形成原因(1)素有瘀傷宿血,復感溫邪;(2)婦女患溫,經(jīng)水適來,熱陷血室而致瘀熱互結(jié);(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吉他系統(tǒng)高效課程設計
- 電力工程的課程設計
- 春芽園本課程設計
- 水污染課程設計環(huán)境工程
- 特殊兒童拼音課程設計
- 現(xiàn)代餐具的課程設計理念
- 族譜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課程設計
- 混凝土課程設計柱
- 幼兒課程設計視頻
- 物流課程設計實訓
- “牽手關(guān)愛行動”親情陪伴10次記錄表
- 2023年《早》舒淇早期古裝掰全照原創(chuàng)
- 張哲華鑫仔小品《警察和我》臺詞劇本手稿
- 籍貫對照表完整版
- 藥理學實驗方案
- 傳染病學 日本血吸蟲病
- 高中詞匯3500亂序版
- GB/T 20319-2017風力發(fā)電機組驗收規(guī)范
- 2023年初一學生綜合素質(zhì)自我陳述報告3篇(范文)
- FZ/T 93074-2011熔噴法非織造布生產(chǎn)聯(lián)合機
- 《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開題報告(含提綱)3000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