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兵器介紹_第1頁
中國古代兵器介紹_第2頁
中國古代兵器介紹_第3頁
中國古代兵器介紹_第4頁
中國古代兵器介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兵器介紹PAGEPAGE4中國古代兵器(一)一、劍——百刃之君劍是中國最古老的兵器之一,相傳產(chǎn)生于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作為短兵器的一種,劍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它是一種平直、細長、帶尖,兩邊都有刃的短兵器,在招數(shù)上劍以撩刺為主。殷商以前,它的形狀還比較短小,古人常把它插在腰,用來抵御敵人與野獸。春秋、戰(zhàn)國時期,劍成為主要的短兵器。這時候劍也被不會武功的仕宦書生喜好,為美觀有在劍身上雕銘刻畫的,在劍柄上加蕙裝飾的,在劍鞘上鍍金嵌玉的,各其匠心。漢代擊劍在朝野風行,不少人以劍術聞名于天下。隋唐時,劍形十分精致華麗,對后世影響很大,故有“鼻劍”之稱。宋代以后,擊劍之風逐漸為劍舞所代替。劍在古代,除了作為格殺的兵器,鍛煉武藝的器械外,還有多種用途。1、被作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例如皇帝授給親信大臣的“尚方劍”,具有“先斬后奏”的生殺大權。2、劍被僧、道作為法器,說劍能“隱身”、“降妖”、“殺魔”、“于千里外取人首級”。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后因風胡子之邀,與干將赴楚,為楚王鑄龍淵、泰阿、工布三劍。有一只春秋時的龍泉劍就收藏在今天的故宮博物院里。通常的劍是由劍身劍柄組成的,這樣的劍被稱為“武劍”。也有的劍被人在劍柄上裝飾上穗狀的佩飾,我們把這種佩飾稱為“劍穗”,而把這種帶有劍穗的劍稱為“文劍”。在練習文劍的時候,劍穗越長越難習練。為了增加攻擊性,更有甚者在劍穗上串上鐵珠,以便在打斗中擊傷對手。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變單劍為雙劍,左右開弓。于是就出現(xiàn)了以鴛鴦劍為代表的雙劍。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云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yōu)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在劍的套路上既有適合單劍的,也有適合雙劍的。依據(jù)不同的招數(shù)、手眼身法以及步伐形成了眾多的門派套路。武當劍、達摩劍、太極劍、清萍劍、龍行劍、太乙劍、昆侖劍、昆吾劍、峨眉劍、三才劍、三合劍、七星劍、八仙劍、八封劍、十三劍、通背劍、綈袍劍、純陽劍、金鋼劍、青龍劍、青萍劍、飛虹劍、龍形劍、龍鳳劍、蟠龍劍、螳螂劍等有關劍的故事:1、中華第一劍——軒轅夏禹劍:傳說是天上眾神下凡合力采集首山上的銅為黃帝鑄成,后傳與夏禹。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nóng)耕畜養(yǎng)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tǒng)之策。后世稱其為:軒轅夏禹劍!2、純鈞(故事)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特別喜愛刀劍。一天,他請來一個名叫薛燭的相劍專家。開始勾踐展示了幾把劍,薛燭都很不屑。但當聽到下一吧是“純均”時,薛燭竟然從座位上摔倒下來,連束發(fā)的金釵也掉在了地上,長發(fā)披散下來,面色呆住好大一會兒。突然只見他腳尖點地跳下臺階,來到劍前,深深一躬,然后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從侍者手中接過寶劍,小心翼翼地敲了幾敲掂了幾掂之后將劍從鞘中緩緩拔出。只見一團光華綻放而出,宛如出水的芙蓉雍容清冽,劍柄上的雕飾如星宿運行閃出深邃的光芒,劍身與陽光渾然一體象清水漫過池塘從容而舒緩,劍刃就象壁立千丈的斷崖崇高巍峨……好久,薛燭才用顫抖的聲音問道:“這就是純鈞嗎?!”勾踐點頭:“是,”他很得意地說:“有人要用一千匹駿馬三個村莊兩座大城市來換這把寶劍,你看呢?”薛燭連忙說:“不能換?!惫篡`皺了一下眉頭問:“為什么?”薛燭激動地大聲的說:“因為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杰作,為鑄這把劍,雷公打鐵,雨娘澆水,蛟龍捧爐,天帝裝炭。鑄劍大師歐冶子嘔心瀝血鑄磨。劍鑄成后,眾神歸天,歐冶子也精疲力盡而死去,這把劍已現(xiàn)在已成了絕唱,駿馬城池怎么能和它相比呢!”勾踐滿意地點頭:“說得有理,既是無價之寶,我就永遠把它珍藏?!?、魚腸(故事)春秋時候的吳王有兩個兒子,分別是僚和闔閭。老國王死后,經(jīng)過斗爭僚成了心的國王。但是,闔閭很不甘心,于是便請來一個叫專諸的人刺殺王僚。但是王僚的守衛(wèi)很嚴密,一般人是不可能接近他的。但是王僚特別愛吃魚,于是專諸便化裝成一個廚師,準備在為王僚端菜的時候刺殺他。專諸做好魚,把劍藏在了魚肚子中,經(jīng)過了嚴格的檢查,專諸才來到王僚的面前,把菜放在桌上,王僚吞著口水,看著面前的美味。專諸穩(wěn)穩(wěn)地用手掰魚。突然,王僚感到一股殺氣從魚腹中發(fā)出,當他看清楚時,魚腸劍已經(jīng)出了魚肚子,穩(wěn)穩(wěn)地握在專諸手中,雖然旁邊有訓練有速的士兵保護,雖然王僚穿著三層鎧甲,但是魚腸劍依就扎進了王僚的心臟,王僚死了,專諸也被士兵們殺死。雖然專諸死了,但魚腸劍卻成了家喻戶曉的兵器。4、為父報仇的眉間尺眉間尺是鑄劍名匠干將的兒子。他父親曾專心致志為楚王鑄劍,但是殘暴的楚王怕干將又替別的國君鑄劍,就把干將殺了。干將臨死前曾留下另一把寶劍,要他未出世的兒子日后替他報仇。眉間尺因為眉梢之間的距離有一尺寬,因此有這外號。他從小沒有父親,受盡鄰家孩子的欺侮。到他稍稍長大,母親莫邪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他。眉間尺決心為父報仇。他拿了干將藏在松樹柱子里的寶劍,帶上干糧,直奔京城而去。楚王心里有鬼,夢見眉間尺來殺他,醒來趕緊叫人張貼榜文,畫上眉間尺的圖像,重賞捉拿。眉間尺看情形不好,趕緊跑到深山躲避。就在他無計可施、哀傷悲痛之時,走來了黑衣人。這黑衣人替他出了主意:用眉間尺的頭,假意向楚王求賞,趁機殺掉楚王。眉間尺覺得只有這個辦法才能完成自己報仇的心愿,就從背上抽出寶劍,使勁往頸上一抹,割下自己的頭,連同寶劍一塊交給黑衣人。黑衣人去見楚王,獻上人頭,楚王一見,頓時放下心,認為兇手已經(jīng)捉到,吩咐兵士把眉間尺的頭擲到城外荒野里去。黑衣人忙阻攔說,這顆人頭應該放在湯鍋里煮爛,否則還會興妖作亂的。楚王同意了。眉間尺的頭顱在鍋里煮了三天三夜,面容一點也未改變。黑衣人要楚王親自到鍋邊看一下,說只有用大王的雄威壓一壓邪氣,頭才會爛。楚王不知是計,走近湯鍋,探頭去看,這時黑衣人抽出寶劍,只見一道寒光過后,楚王的頭就斷落在湯鍋里。眉間尺的頭立刻從鍋底冒上來,咬住楚王的耳朵,楚王的頭也反撲上去,兩顆頭你咬我撲,一時不分勝負。黑衣人見此情景,連忙割下自己的頭,幫眉間尺去斗楚王。過了七天七夜,眉間尺終于贏了,三顆頭顱也被煮得稀爛,分不清哪是楚王,哪是眉間尺和黑衣人。人們把湯鍋里的爛頭分作三份,葬在三個地方,修了墳墓,統(tǒng)稱“三王墓”。5、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起義軍,是秦未大起義中最強的兩支隊伍。在他們兵分兩路進攻秦國首都咸陽前,他們約定,誰先攻入咸陽誰就是關中王。劉邦在進軍中沿途廢除秦朝的嚴刑苛法.開倉放糧,救民于水火,所以受到百姓的擁護與愛戴,一路暢通無阻,先期攻占了咸陽。項羽率軍也不怠慢,一路英勇殺敵,但當他率領大軍到咸陽附近新豐縣鴻門時,傳來了劉邦已占領域陽的消息。人們報告項羽說,劉邦入咸陽后正準備稱王。項羽聽了勃然大怒,打算揮師滅掉劉邦。當時劉邦的人數(shù)和戰(zhàn)斗力遠不如項羽。聽說項羽率兵來攻打,心中驚恐萬分。這時謀士張良為劉邦獻上一計。他要劉邦會晤項羽,主動去解釋,說自己沒有稱王之意。以便取得項羽諒解,避免眼前的滅頂之災。于是劉邦帶著張良和猛將樊噲到鴻門拜見項羽。聽說劉邦來到鴻門軍中,項羽的謀土范增建議宴會上將劉邦殺掉,以絕后患。劉邦等人帶著禮品來到項羽的軍中,獻上禮物,項羽設宴款待劉邦、張良,把樊噲留在軍帳外。飲酒中,劉邦很謙和地對項羽說“我占領咸陽后,專等大王到來,絕沒有稱王的野心,請大王放心!”項羽見劉邦態(tài)度謙和,說話誠懇,打消了殺掉劉的打算。謀土范增看到項羽遲遲不動手,便幾次暗示項羽,羽裝作看不見,范增覺得這是誅殺劉邦的唯一良機,不能錯過。于是,范增走出帳外,找到項羽的弟弟項莊說:“你趕快進帳,借舞劍助興的機會殺掉劉邦?!表椙f抽出腰中寶劍,來到大帳之中說:“我現(xiàn)在舞一回劍為大王和諸位助興?!闭f完便舞起劍來,伺機刺殺劉邦。項羽的堂叔項伯與張良交好,不愿殺掉劉邦,便起身與項莊對舞,保護劉邦。張良看到劉邦處境危險,便急忙出帳,招呼猛將樊噲進帳保護劉邦。樊噲執(zhí)盾仗劍,打倒幾個想阻攔他進帳的衛(wèi)士,闖入宴會大帳。項羽正在飲酒,見一員大將闖入帳中,心中喜歡,連夸樊噲英勇。馬上命人給樊哈遞上一條豬后腿,并問他:“你敢喝酒嗎?”樊噲說:“大丈夫連死都不怕,還怕喝酒。劉邦辛辛苦苦攻下咸陽,等候大王來接收,立下這樣的大功,得不到獎勵不說,還要遭到殺害,如此下去,誰還敢為大王效力?大王,這事可要三思!”項羽說:“將軍多心了,我沒有殺劉邦的想法,請安心喝酒吧!”劉邦看此地不能久留,便找個時機悄悄地溜出,同樊噲回到自己的營中。項莊舞劍的用意當然不是為了助興,真正的企圖是刺殺劉邦,所以后人用這個成語來諷刺別有用心的行為。其他用劍的名人:王翦:大秦名將,座駕:四驅戰(zhàn)車,兵器:昆吾劍,經(jīng)典之戰(zhàn):橫掃六合,幫助秦始皇一統(tǒng)華夏。王翦(生卒年不詳),戰(zhàn)國時期秦國名將,關中頻陽東鄉(xiāng)(今陜西富平東北)人,主要戰(zhàn)績: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白起、廉頗、李牧并稱戰(zhàn)國四大名將。韓信:西漢著名將領,淮陰侯,座駕:五明驥,兵器:魚腸劍,經(jīng)典之戰(zhàn):暗渡陳倉,井徑之戰(zhàn),垓下之戰(zhàn)。韓信(?~前196)漢初軍事家?;搓帲ń駥俳K)人。陳勝、吳廣起義后,韓信先投奔項梁,繼而追隨項羽,后從劉邦。漢高祖元年(前206),經(jīng)丞相蕭何力薦,為大將,協(xié)助劉邦制定了先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楚漢戰(zhàn)爭期間,韓信率兵數(shù)萬,開辟北方戰(zhàn)場。破魏之戰(zhàn),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后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zhàn),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人自為戰(zhàn),大破趙軍?;此畱?zhàn),借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lián)軍各個擊滅。四年二月,被封為齊王。參與指揮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決戰(zhàn),擊滅楚軍。韓信熟諳兵法,戰(zhàn)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chuàng)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后世兵家所推崇。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后,立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呂后知劉邦疑忌韓信,與蕭何定計,于漢高祖十一年正月誘韓信至長樂宮,以謀反罪名殺之。韓信著有兵書三篇,已失傳。周亞夫:西漢名將,座駕:踢云烏騅,兵器:七星劍,經(jīng)典之戰(zhàn):平定七國之亂。周亞夫(?-前143年)是漢朝軍事家,在七國之亂中,他統(tǒng)帥漢軍,三個月平定了叛軍。后死于獄中。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做過河內(nèi)守,后兄長周勝之因為犯法,被剝奪了爵位。漢文帝封周亞夫做條侯,繼承周勃的爵位。文帝六年(前158年),匈奴犯邊,周亞夫被任命為將軍,駐扎在細柳(今陜西咸陽附近)。漢文帝曾經(jīng)到營地視察,周亞夫戎裝相見,并下令皇帝的馬車不得疾馳。漢文帝認為他治軍有方,史載:“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任命他為中尉(負責首都衛(wèi)戍部隊的軍事首長)。文帝臨死時,告戒太子說:“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文帝死后,漢景帝即位,周亞夫升任車騎將軍。景帝三年(前154年),以吳、楚為首的七國之亂爆發(fā)。周亞夫被任命為太尉,領軍東進與叛軍作戰(zhàn)。出發(fā)前向景帝提出用梁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糧道的戰(zhàn)略,得到景帝的認可。后實際作戰(zhàn)中,梁軍受到吳楚軍壓迫,不停向周亞夫求救,但周亞夫按兵不動,用輕騎兵截斷了吳楚軍的糧食供給。缺糧的叛軍反撲未果,終于崩潰。叛亂歷時三個月即被平息劉秀:東漢開國皇帝,座駕:白龍馬,兵器:龍泉劍,成名之戰(zhàn):昆陽之戰(zhàn)。班超:東漢名將,,座駕:卷毛獸,兵器:冷血劍,成名經(jīng)典:“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曹操:東漢丞相,座駕:絕影,兵器:倚天劍,經(jīng)典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周瑜:三國東吳,江東大都督,座駕:汗血馬,兵器:干將劍,經(jīng)典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謝玄:東晉名將,兵器:三才劍,經(jīng)典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于謙:大明名臣,座駕:汗血馬,兵器:莫邪劍,經(jīng)典之戰(zhàn):保衛(wèi)北京。俞大猷:大明名將,座駕:黃瓜馬,兵器:青虹劍,經(jīng)典之戰(zhàn):平定倭寇。鄭成功:大明名將,座駕:閃電追風馬,兵器:龍泉劍,經(jīng)典之戰(zhàn):收復臺灣。李自成:農(nóng)軍首領,座駕:烏騅馬,兵器:花馬劍,經(jīng)典之戰(zhàn):潼關大戰(zhàn),三戰(zhàn)開封??滴醯郏夯实郏{:汗血御馬,兵器:龍泉劍,經(jīng)典之戰(zhàn):雅克薩之戰(zhàn)。公孫大娘:公孫大娘是唐朝開元盛世時的唐宮第一舞人。特別善舞劍器,舞姿驚動天下。據(jù)說草圣張旭,就是因為觀看了公孫的劍器之舞,因而茅塞頓開,成就了落筆走龍蛇的絕世書法。詩圣杜甫,在少年時代,也曾觀看過公孫之舞,當年的公孫娘子,錦衣玉貌,矯若游龍,一曲劍器,揮灑出大唐盛世的萬千氣象。杜公曾有詩,題為《劍器行》,寫盡當年公孫劍器之盛。以杜公之大才,筆下的公孫之舞,淋漓盡致地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讓人向往不已。安史之亂后,大唐皇朝由盛而衰。杜甫在白帝城,又看到了公孫娘子的傳人——李十一娘舞劍器。撫今追昔,不由感慨萬千。盛世已去,杜甫不再年少,公孫的弟子也非是盛顏,至于公孫大娘本人,則更該是“絳唇珠袖兩寂寞”了。世事浮云,以公孫娘子盛唐第一的技藝,最終結局卻是流落江湖,寂寞而終。然而,她的蓋世技藝是與中國歷史上的兩座文化高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正是因為她,我們才有幸看到了草圣的一卷絕妙丹青,才有幸讀到了詩圣的一首慷慨悲涼的《劍器行》。有關劍的成語:刀山劍樹、口蜜腹劍、刀槍劍戟、唇槍舌劍、刀光劍影、風刀霜劍、故劍情深、琴心劍膽、劍拔弩張、劍膽琴心、賣劍買牛、屨及劍及、劍及屨及、劍戟森森、劍樹刀山、劍頭一吷、刻舟求劍、學書不成,學劍不成、深情故劍、琴劍飄零、棄書捐劍、舌劍唇槍、十年磨劍、懸劍空壟、匣劍帷燈、彈劍作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鑄劍為犁有關劍的詩詞:戰(zhàn)國·屈原《九歌·國殤》:“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碧啤り愖影骸陡杏觥贰案袝r思報國,拔劍起蒿萊。”唐·李白《行路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薄度虑贰霸笇⒀聞?,直為斬樓蘭。”唐·賈島《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嘗試。今日把試君,誰為不平事?”宋·辛棄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必骸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倍?、锏锏是短兵器的一種。大約產(chǎn)生于晉代至唐代之間,也有說它與劍是同時代產(chǎn)生的。锏是一種長條狀鋼質短兵器,多為四棱,無刃,多以銅或鐵制成,形似硬鞭,但锏身無節(jié),锏端無尖,屬劈砸型兵器。锏有單、雙之分,通常練雙锏的人比較多。锏與鞭在古代往往被看作雜兵,因為它們在短兵器中不如刀、劍使用的那么廣,除雙鞭雙锏之外,它們多是用來與其他兵器混合使用的,特別是和長兵器配合來使用。锏的著數(shù)主要以上磨、下掃、中截、直劈、側撩、絞壓等24法為主。著數(shù)有“橫三豎四”,有蹦、砸、滾、挑、戳、架、掛。用锏要求猛、快,因此有“雨打白沙地,锏打亂劈柴”之說。對練套路有"雙锏進槍"等。其主要擊法有擊、梟、刺、點、攔、格、劈、架、截、吹、掃、撩、蓋、滾、壓等。常見的幾種锏:1、八棱锏:由一根八棱形鐵桿制成,故得其名,長約四尺。2、平棱锏:長四尺,锏把為圓柱形,尾短有一小孔,可作穿繩之用。锏把前有六邊形銅護盤。锏身呈六棱形,尾部粗而豐。锏頂端粗為一寸。平棱锏亦有單使,單使之锏粗有二寸。3、凹面锏:锏長二尺五寸左右。锏把為圓柱形。锏身為方形,內(nèi)中有槽,故得其名。4、四棱锏:锏體呈四棱形狀,故得其名。5、渾圓锏:锏身長為四尺,通體呈圓柱形,以鐵制成。6、狼牙锏:锏身是一根前端小,后端粗得圓形木棒。其長為二尺。棒長裝有四排鐵釘,每排四至六刺,交錯排列。棒之頂尾各有一刺。鐵釘呈三角形。由于鐵釘尖銳,且又犬牙交錯,攻擊能力很強。其棒之尾端五寸為握手處,無鐵刺。與锏相關的人物故事;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秦瓊的先祖是北朝有名的大將,門庭顯赫。后來家道中落。少年時代的秦瓊崇尚武力,喜好弓馬,并立下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的雄心壯志。長大后秦瓊從戎入伍,在李唐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中,他跟隨李世民并肩作戰(zhàn),他英勇善戰(zhàn),驍勇無比。作戰(zhàn)中,他身先士卒,屢建戰(zhàn)功。經(jīng)常在千軍萬馬之中取得敵軍首領的首級。令敵人聞其名便立即退避三舍。戰(zhàn)爭結束后,他又幫助李世民發(fā)動了的"玄武門事變",誅殺反對李世民的李建成、李元吉,使得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的功臣。事變結束后,他被授予右武衛(wèi)大將軍的職務,得到七百戶的賞賜。貞觀十二年(638年),秦瓊去世。秦瓊死后,唐太宗因為他匹馬單槍,屢建奇功,也依照昭陵六駿的故事,在秦瓊墓前立了石人、石馬,以表達他對他的深切哀悼和對他超群武功、顯赫的戰(zhàn)功的褒獎。(馬踏黃河兩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東半邊天,神拳太保秦瓊秦叔寶,跨下一匹黃驃馬,掌中一對虎頭锫棱金裝锏,擅使一把虎頭造金槍。)撒手锏;《說唐》第二十七回,秦瓊的父親名叫秦彝,隋末齊國武部大將軍,鎮(zhèn)守濟南,為周國行軍都總管楊林所殺。秦彝留下祖?zhèn)鞯囊患?,叫做金紫锏。這是兩條一百三十斤鍍金熟銅锏。秦家锏法。共有五十六路,天下無雙,尤其“殺手锏”,是個絕招,無人能敵。秦瓊繼承父業(yè),練就家傳的絕招“殺手锏”。后來,秦瓊因不愿當殺父仇人楊林的義子“十三太?!?,反出潼關,行近金堤關,遇見程咬金正被金堤守將華公義打傷敗退。秦瓊于華公義接戰(zhàn)三十余回合,不分勝負。他見華公義戟法高強,不能取勝,只得虛閃一槍,回馬便走。華公義后面趕來,秦瓊把槍左手橫拿,將右手扯出锏來,執(zhí)在胸前。華公義馬頭相撞秦瓊馬尾,只見他舉戟往秦瓊后心便刺,秦瓊左手把槍反在背后,往上一架,扭回身右手一锏打去,霎時把華公義的腦袋都打得不見了。這叫做:巧使殺手锏,直馬取金堤。三、鉤——男兒何不帶吳鉤鉤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兵器。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鉤就已經(jīng)開始被使用了。一般說鉤是由戈演變而來的,而鉤的形狀卻很象戟,只是戟上邊為利刃,而鉤上邊為一個鉤形,所以人們稱它鉤。武術上所用的鉤有單鉤、雙鉤、鹿角鉤、虎頭鉤、護手鉤、撓鉤等。其中,護手雙鉤流行的比較廣,因為鉤有鉤,有刃,有月牙,有鉆,屬于多刃兵器。在習練上比較難,又容易傷害自己,所以沒有我們熟悉的"纏頭裹腦"、"舞花"等動作。但為了發(fā)揮鉤的多刃作用,演練時常有起伏吞吐的身法來配合,因此有"鉤走浪式"的說法。鉤的套路有查鉤、行鉤、十二連鉤、梅花虎頭鉤、雪花鉤、踔鉤、卷簾鉤等。對練套路有"虎頭鉤對槍"等。鉤有獨特的用法,手法上主要是鉤、摟、帶、托、壓、挑、刺、刨、掛、推、拉、提、鎖等。演練時要求有起伏吞吐的身法來配合。與鉤相關的人物故事:竇爾墩一出京劇《盜御馬》,使綠林大俠竇爾墩名播萬里,婦孺皆知。竇爾墩,原名竇開山,乳名二東,清直隸河間府縣竇三町人。他出身貧苦農(nóng)民家庭,自幼給地主打活,后拜師學藝,自己又設計改制護手雙鉤使他所向無敵。他行俠仗義,嫉惡如仇。一生未婚,他獲取的錢財,都用于濟困扶危,個人卻過著簡樸清貧的生活。當?shù)匕傩諏λ怯锌诮员?,十分敬仰。他曾?jīng)智取河間府,高舉義旗,從者如云。兵部尚書彭朋發(fā)兵河間,連戰(zhàn)失利,因此被彈劾削職。黃三泰為搭救彭朋,派人用一枚鏢為憑據(jù),強借銀子。竇爾墩是血性男兒,不向黃三泰低頭。黃三泰惱羞成怒,決定在李家店與竇爾墩比武較量。比武前約定,不得使用暗器??墒屈S三泰偷帶了暗器。二人交手數(shù)十回合,黃三泰漸覺氣力不支,竟背約,用“甩頭”擊打竇爾墩。竇爾墩沒提防對方會暗器傷人,被擊中左膀受了傷。這時清兵又來突襲,竇爾墩只好率眾逃跑,失了河間府。后來,竇爾墩又建立了連環(huán)套營盤,繼續(xù)與清政府作對。一次,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賜金鞍玉轡追風趕月千里駒到圍場打獵。竇爾墩得知這一消息后,一個人潛入御馬廄,殺死門衛(wèi),盜走御馬。他的舉動使綠林義士大受鼓舞,給了清政府一個的沉重打擊。彭朋因此再次被削職,黃三泰也受到牽連。竇爾墩終于報了李家店的一箭之仇。清政府的官兵攻打連環(huán)套數(shù)年都沒成功,便先捉拿竇爾墩的老母親,又貼出告示:稱數(shù)日內(nèi),竇爾墩若不投案自首,便殺其母。竇爾墩是個孝子,求母心切,便投案,結果死在監(jiān)獄中,當時他才34歲。其他用鉤的名人:擴廓帖木兒:大元名將,座駕:蒙古馬,兵器:虎天鉤,經(jīng)典之戰(zhàn):鎮(zhèn)壓紅巾軍。與鉤相關成語:鉤金輿羽、鉤深索隱、鉤深致遠、鉤心斗角、鉤玄提要、鉤元提要、鉤辀格磔、鉤章棘句、鉤爪鋸牙、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竊鉤竊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鐵畫銀鉤、提要鉤玄與鉤相關的詩詞欣賞:唐·李賀《馬詩·二十三首之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薄赌蠄@(第五首)》“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四、槍——百兵之首槍是中國古代兵器之一,由古代兵器矛演變而來。槍由槍尖,槍纓,槍桿組成。槍尖為鋼鐵打制,原始社會槍尖以竹,木削成。槍纓古時多用馬鬃制成,今用細麻絲制成,槍桿古多鐵制,攢竹制,今用白蠟木桿,槍的長短不同,名稱也不同。1.83米稱步下槍、2.33米稱花槍,2.76米稱中平槍,4米為大槍,5.33米為大桿兒,6米稱為矛,11米長的為毛竹大桿,古代大槍、大桿的使用為二人,一人在前扛槍桿,一人在后使用。槍桿的粗細,根據(jù)使用者性別、年齡而異。槍纓的長度則一般不短于20厘米。但基本槍術技法還是比較一致的。主要槍法以攔、拿、扎為主,此外還有點、崩、挑、撥、纏、舞花等法。槍術在十八般武藝中比較難學,不易掌握,俗說:"年拳,月棒,久練槍"。槍的套路內(nèi)容也十分豐富,槍法流傳較多的有羅家槍、楊家槍、岳家槍、馬家槍、沙家槍、六合槍、八母槍、子龍槍、大犁花槍和峨嵋槍等。槍的各類很多,有花槍、筆槍、大槍、錐槍、槌槍、梭槍(又稱飛槍,標槍)、尖槍、太寧筆槍、抓槍、雙頭槍、雙頭雙槍、鉤鐮槍、四角槍、箭形槍、曲刃槍、環(huán)子槍、拐子槍、攢竹槍、長頂槍、鴉項槍、素木槍、綠沉槍、渾鐵槍、龍頭槍、龍刀槍、虎牙槍、虎頭槍、龍鳳槍、單鉤槍、雙鉤槍、鐵鉤槍、柳葉槍、蛇鐮槍、蛇尾傘槍、柜馬槍、搗馬突槍等。這些槍的用法除花槍、大槍、雙槍、雙頭槍、鉤鐮槍外,多已失傳。大槍為“百兵之王”,大槍為“槍中之王”。大槍全長3.56米。把端直徑為一虎零一拍(即滿把握信,拇食指指尖相對,中間尚空三指之距)。槍頭長0.39米,其重根據(jù)槍桿分量而定,一般重1公斤左右。槍法有:扎、搕、挑、崩、滾、砸、抖、纏、架、挫、擋等。但沒有常見的舞花。因大槍體長,動作幅度大,練習大槍要求身不離槍。槍不離中心。要有雄厚的臂力、腰力、腿力和良好的身法與靈敏的步法。如扎槍時,講究以身步前送,上架時至頭頂即回,下壓時一磕敵械即回。與槍相關的人物:1、李廣:西漢名將,座駕:千里雪,兵器:梨花槍,飛將軍,經(jīng)典之戰(zhàn):馬邑大捷。2、霍去病:西漢名將,座駕:踏雪無痕,兵器:梅花槍,經(jīng)典之戰(zhàn):決戰(zhàn)漠北。3、虞翊:東漢名將,座駕:銀鬃馬,兵器:虎頭槍,經(jīng)典之戰(zhàn):添灶進兵。4、姜維:蜀國名將,座駕:紫電噴云獸,兵器:綠沉槍,經(jīng)典之戰(zhàn):九伐中原。5、長孫晟:大隋名將,座駕:千里追風駒,兵器:五神飛鉤槍,經(jīng)典之戰(zhàn):大破突厥。6、秦叔寶:大唐名將,座駕:黃膘馬,兵器:八寶駝龍槍,經(jīng)典之戰(zhàn):取瓦崗。7、李光弼:大唐名將,座駕:青腚馬,兵器:透甲槍,經(jīng)典之戰(zhàn):平定安史之亂。8、李績:大唐名將,座駕:獅子花,兵器:纏絲槍,經(jīng)典之戰(zhàn):戰(zhàn)平高麗。9、裴行儉:大唐名將,座駕:獅子驄,兵器:抽屜槍,經(jīng)典之戰(zhàn):大破突厥。10、王彥章:五代十國名將,座駕:干草黃,兵器:渾鐵槍,經(jīng)典之戰(zhàn):戰(zhàn)五王。11、楊延昭:北宋名將,座駕:萬里云,兵器:蘆葉槍,經(jīng)典之戰(zhàn):鎮(zhèn)三關。12、穆桂英:北宋名將,座駕:桃花馬,兵器:梨花槍,經(jīng)典之戰(zhàn):大破天門陣。13、岳飛:南宋名將,座駕:白龍馬,兵器:瀝泉槍,經(jīng)典之戰(zhàn):朱仙鎮(zhèn)大捷。朱仙鎮(zhèn)大捷:紹興十年,金撕毀"和議",大舉伐宋。岳飛接到趙構"乘機取勝"的親筆詔書,立刻調(diào)兵遣將,挺進中原,在河南郾城,大破兀術的"鐵浮圖"和"拐子馬",金軍全線崩潰。此后,又乘勝進軍朱仙鎮(zhèn),以猛將帶領背嵬軍騎兵五百名出擊,殺敵金軍。朱仙鎮(zhèn)之捷,更增強了岳飛乘勝渡河收復河北的決心,他再次上書趙構,要求深入敵境,復取舊疆,報亡國之恥。北方忠義軍紛紛來歸,士氣高漲,以"直抵黃龍府"相激勵。趙構、秦檜一天之內(nèi)用金字牌發(fā)出十二道詔書,催岳飛班師。岳飛明憤地說"十年之力,廢于一旦","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被迫下令撤軍。岳飛在撤軍前,故意放出風聲,說明天渡河,幾術害怕城內(nèi)百姓作岳家軍內(nèi)應,連夜棄城,北逃一百余里。岳家軍班師后,金兵乘機奪占了鄭州、顧昌、陳州、蔡州等地。14、徐達:大明名將,座駕:獅子驄,兵器:鏨金槍,經(jīng)典之戰(zhàn):北伐大元。15、常遇春:大明名將,座駕:追風烏騅馬,兵器:虎頭湛金槍,經(jīng)典之戰(zhàn):克大都。16、戚繼光:大明名將,座駕:赭白馬,兵器:神威烈水槍,經(jīng)典之戰(zhàn):平定倭寇。17、隋唐英雄燕山公少保羅成,家傳五鉤神飛槍,平生只輸在同父異母家兄的五分槍下。絕命槍:回馬槍。18、《水滸傳》中有天立星雙槍將董平董平,梁山泊第十五條好漢,馬軍五虎將第五名。董平原是東平府兵馬都督,擅長使用一雙長槍,勇猛無敵。宋江攻打東平府時,用計騙董平到一村鎮(zhèn),用絆馬索絆倒董平,將其抓住。董平感謝宋江不殺之恩,歸順梁山。東昌府沒羽箭張清善用飛石打人,彈無虛發(fā),一連打傷宋江手下十幾員大將。董平才投奔宋江,急著立功,與張清大打出手,張清連發(fā)三塊飛石都被董平閃過。攻打方臘時,董平在盧俊義帳下攻打獨松關,被炮火傷了左臂,和厲天閏、張韜交戰(zhàn)時,為救張清,被張韜一刀,剁成兩段。常見與槍相關的成語:夾槍帶棍、刀槍劍戟、單槍匹馬、唇槍舌劍、鳥槍換炮、荷槍實彈、槍林彈雨、臨陣磨槍、明槍暗箭、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匹馬單槍、舌劍唇槍、虛晃一槍、銀樣镴槍頭五、棍——百兵之祖棍的歷史悠久,是原始社會主要生產(chǎn)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于戰(zhàn)爭中的武器之一。棍是一種直而長的打擊兵器,最早被叫做“殳”(古時的殳有棱無刃),又稱"棒"、"杵"、"輪"等。早期的棍多以棗木制成,長約一丈二尺,兩端以銅、鐵箍著。頭頂端有圓筒形、多棱尖角形等。棍也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防衛(wèi)器具,被列為五兵之一。棍的各部位包括:棍梢、棍把、棍身。棍身又分為梢段、中段、把段。棍的長度以棍的練習形式不同而異。棍法以威猛快速為上,多有旋掃及舞花動作,打擊空間比較大,所以人們常說“棍打一大片”。著名的棍法有:俞大猷棍法,還有少林棍、青田棍等。棍術的基本技法:1.棍打一片;2.梢把兼用;3.握法靈便;4.長短兼施。通過棍術的練習,不僅可以提高練習者手、眼、身法、步的協(xié)調(diào)配合,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等身體素質,而且還可培養(yǎng)勇敢頑強的精神。棍的種類特別多,僅《武經(jīng)》記載即有鉤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桿棒、大棒、夾鏈棒七種。而從形制上又可分為,長棍、齊眉棍、三節(jié)棍、梢子棍等;從質地上分,有木棍、鐵棍、銅棍等,以木棍最常見。我國古代棍術流派甚多,到明代時已有少林棍、紫微棍、張家棍、青田棍、趙太祖騰蛇棍、賀屠鉤桿、牛家棒、孫家棒、巴子棍、俞大猷棍法等十幾種著名棍法。我國北方多稱棍為“棒”或“白棒”方則稱“棍”,而古代多稱棍為“梃”,名稱雖然不同,其實為一物。棍為無刃和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稱。特殊的幾種棍1、二節(jié)棍:傳說宋太祖趙匡胤所創(chuàng)。原稱大盤龍棍和小盤龍棍,但當時的大盤龍棍一端較短,一端較長,后來演變成現(xiàn)在的樣子,即全長約三尺,棍身每節(jié)約一尺,與普通常見的三節(jié)棍粗細相同,中間有一鐵鏈連接,也有一尺左右長。二節(jié)棍短小精悍,可以折疊,是防身御敵的重要武器。其威力很大。它可長可短,可以將二節(jié)棍疊在一起拿在手中使用,亦可以拿著任何一端使用。招式有點、削、抽、彈、掃、纏、拉、圈、提、敲、打等,還可以絞奪敵方之兵器。二節(jié)棍攜帶方便,使用靈活,是年輕武術愛好者最想學的器械。2、三節(jié)棍:是以鐵環(huán)串連三條等長短棒制成的兵器,也稱"三節(jié)鞭"。三節(jié)棍全長等于練者直立直臂上舉至手指頭的高度。鐵環(huán)直徑約一寸,短棍間銜接處的棍端,各裝牢一半圓環(huán)。棍質以白蠟桿為優(yōu)。練三節(jié)棍時,可持中節(jié)用兩梢節(jié),也可兩手持兩梢節(jié),用兩梢短和中節(jié)?;蛘咭皇殖忠簧夜?jié),另一手持中節(jié);用游離節(jié)。還可以只持一梢節(jié),使用游離的中節(jié)和梢節(jié)。3、梢子棍:是用鐵環(huán)串連一長一短兩節(jié)木棍制成的兵械。以棍的長短區(qū)分為"大梢子棍"、"小梢子棍""兩頭梢子棍"三種。小梢子棍有稱"手梢子",由大梢子棍縮短而成。其梢子約長一尺,棍身約長二尺。后來出現(xiàn)的兩節(jié)長度相等的"二節(jié)棍"和"手梢子"相似,既可單棍練習,亦可兩手各持一棍運使。若雙梢子同使,則威力無窮,是防身御敵的重要軟兵器。4、少林手梢子:少林長軟雙械之一。把長二尺,梢長八寸,三環(huán)套在一起,用時兩把同使。5、鐵鏈夾棒:形似大梢子棍和鞭類二節(jié)鐵鞭,由一根長棒以鐵鏈與一根小棒頭相連接,但此間連接之鏈比大梢子所連之環(huán)要長的多。與棍相關的人物、事件:1、楊素:大隋“鐵帽子王”,座駕:拳毛驄,兵器:虬龍棍,經(jīng)典之戰(zhàn):大破突厥。2、趙匡胤:北宋皇帝,座駕:赤炭火龍駒,兵器:盤龍棍,經(jīng)典之戰(zhàn):建立北宋。3、脫脫:大元太師,座駕:蒙古馬,兵器:囚龍棍,經(jīng)典之戰(zhàn):鎮(zhèn)壓紅巾軍。4、少林十三棍僧救秦王。5、隋唐英雄是山東金頂太行山公道大王雄闊海,手使齊眉烏金棍,胯下烏騅馬。6、孫悟空:如意金箍棒常見與棍相關的成語:夾槍帶棍、一棍子打死六、鉞——統(tǒng)帥權威鉞是由早期的生產(chǎn)工具——斧演化而來,是一種兩角上翹、具有弧形闊刃的劈砍類兵器。從形體上看,它已經(jīng)不適合砍伐林木或用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應該是專門制造的一種兵器。先秦時它常用來作為統(tǒng)帥權威的象征物,也用于刑殺犯人的器械。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人們曾發(fā)現(xiàn)一種磨制精細的石鉞,它的體態(tài)扁平,比普通石斧的刃闊而且弧度大,兩角微上翹。在山東省莒縣陵陽河出土的灰陶缸上,也有這種石鉞的圖像。進入青銅時代,雖然青銅鑄造的鉞仍是用于劈砍的兵器,但是使用的已經(jīng)不是那么普遍了。進入鋼鐵時代,鉞基本不再作為兵器使用。漢代以后鉞的形制基本又與斧相近,即使有鉞也主要作為儀仗使用,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今天我們能看到的鉞基本上是一些出土的文物。雖然鉞在歷史上出現(xiàn)的時間不是很長,使用的也不廣泛,但是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兵器,經(jīng)過人們的口耳相傳,還是留在了任命的記憶中。在一些評書中我們還可以聽到它的名字。如:金頂開山鉞、雙翅玲瓏鉞、鴛鴦鉞、三尖匕首鉞、八卦開天鉞、子母雞爪鴛鴦鉞、亮銀鴛鴦鉞、牛頭鉞、金攥劈山鉞、八卦金攥開山鉞、牛角鉞、八卦子午鴛鴦鉞、金錢鉞、雞爪鴛鴦鉞、三星銅鉞常見的幾種鉞1、對鉞:古代長兵器。桿長一丈,桿兩端各有一鉞。二鉞下端又各有一只小鉞與其桿垂直。其主要擊法與鉞相同。2、兩頭鉞:桿長八尺,桿兩端均有一鉞,其桿兩頭可用。其主要擊發(fā)如鉞,惟比鉞更為靈活多變。3、鏟鉞:其一端為鉞,另一端為鏟,故得其名。具有鏟鉞的功能,其擊發(fā)與鏟、鉞相同。4、單鉞:其鉞形似月牙鏟,柄下端有一三棱形鐵鉆。常見成語:不避斧鉞、斧鉞之誅、斧鉞湯鑊、白旄黃鉞、刀鋸斧鉞七、鏟中國武術器械之一,屬于薄體闊刃的長兵器。鏟是由生產(chǎn)工具演化而來。早在商代就已有了青銅鏟,戰(zhàn)國時期又出現(xiàn)了鐵鏟。通常鏟長六七尺。其中頭長一尺二寸,扁平的呈彎月形,月牙朝上,忍薄而銳,向后逐漸變厚,底部有一套筒與柄連接。鏟柄尾部裝有鉆,可作刺點用。有的鏟頭,底部兩角各鑿一孔,上套粗大鐵環(huán),舞動聲聲作響,以增威勢。在古代,民間或僧侶多用鏟,平時可代替扁擔負重,或供開路使用。鏟的用法與叉近似,古代百姓和僧侶隨行的武器。主要擊法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撥、劈、沖、搖等。單勢動作有"童子拜佛"、"烏龍擺尾"、"二郎擔山"、"出山門"等招勢,在演練中多走身法,風格別致。單練套路有"方便鏟"、"月牙鏟",對練套路有"月牙鏟對槍"等。古代百姓和僧侶隨行的武器。幾種常見的鏟:1、月牙鏟:因其鏟頭如月牙而得名。2、金鐘鏟:鏟頭外形似鐘,鏟刃朝上。鏟柄長六尺。3、禪杖:佛教僧人多持之。長約五尺,通體鐵制。兩頭有刀。一頭為新月牙形,月考處有四個小孔,分穿四個鐵環(huán),另一頭形如倒掛之種,長約7寸。尾端兩側各鑿一孔,穿有鐵環(huán),柄粗寸余。禪杖兩頭均可使用。與鏟相關的成語:鏟跡銷聲、革奸鏟暴八、鈀——神農(nóng)遺制中國古代長兵器之一。鈀原本是一種農(nóng)具,據(jù)說它最早是由神農(nóng)氏創(chuàng)制的,后來才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兵器。鈀一般以鐵為柄,長九尺,無鐏。柄端橫一長方形鐵板,長一尺八寸,厚四寸,周四寸。上有七寸長鋒利的長齒七到十一個不等。鈀一般比較重沉,舞動時兼有镋、斧、捶、棍的長處。它盛行于整個鐵器時代,時至今日它也是農(nóng)村常見的一種農(nóng)具。相反,作為一種兵器,今天已經(jīng)很少有人會使用了,幾乎接近失傳。鈀的主要用法:擂擊、撞擊、筑擊,反擊、格、架、挑、撥、擋、劃等。武術單練套路的有荷葉鈀,九齒釘鈀等,對練的有鈀對刀牌、鈀進槍等。人物故事:豬八戒是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當中唐僧的三個徒弟之一,排行第二,法號“悟能”,豬臉人身,擅長使用九齒釘耙。豬八戒原是天庭中統(tǒng)領十萬天兵的天蓬元帥,由于蟠桃會上醉酒後調(diào)戲月宮仙娥嫦娥,被貶下凡,錯投胎變成豬頭人身的模樣。經(jīng)觀音菩薩指點,拜唐僧為師,一同赴西天取經(jīng)。取回真經(jīng)后,被封為凈壇使者。九、鏜——四方八面當鏜是中國古代兵器中長兵器之一。镋是由槍逐漸演變而來的。主要盛行于明代,清代仍常見人使用,但現(xiàn)在使練者很少。因為鏜一般比較長而且十分沉重,是長兵器中的重器械,使用者必須力大身高。鏜形似三股叉,上有鋒利的刃,稱"正峰",長50厘米,橫有月牙,牙朝上,上下有一定間隔的利刃。鋒與橫刃都鑲嵌在柄上,一般柄長約2-2.3米,尾端有一個三棱形鐵鉆叫鐏。鏜可以用于擊刺、架格等著數(shù)。鏜使用時兩手前后握持,并有交替換把。鏜沒有舞花,主要突出大轉。鏜的主要擊法為:拍、拿、滑、壓、橫、挑、扎八字用法。套路中多采用"扎捻勢"、"中平勢"、"騎龍勢"、"架上勢"、"閘下勢"等基本姿勢。其代表性套路有"鎦金稅"。"燕尾翅"等。福居禪師《少林衣缽真?zhèn)鳌罚ǔ荆┹d:“鏜名何謂鏜,四方八面當,一言說不盡,橫豎迎面闖,埋勢緊伏底,掄土迷眼光,何用千般巧,真乃是神方?!辩M的種類很多,如:鳳翅鏜、雁翅鏜、牛頭鏜、龍須鏜、夜戰(zhàn)鏜、餾金鏜、齒翼月牙鏜。幾種常見的镋:1、四節(jié)鏜:又稱鏜鐮,屬于鏜的一種,共分為四節(jié)。第一節(jié)上"蛇"形橫彎刀,其形如翅,兩面有刃,前尖有鋒刃;二節(jié)和三、四節(jié)之間都有鐵環(huán)相連,第四節(jié)的末端有硬木制作的八楞小錘。使用時,軟中有硬,硬中有軟,可長可短,收放自如。2、九鳳镋:長約九尺,其中柄長七尺。镋長七尺半,形似耙,有九個叉刺。镋柄尾有一約半尺長的鐵鐏。3、九曲镋:長約九尺。其中柄長七尺。镋長一尺半,分為三叉,每叉有三刺,其叉頭形似槍頭,呈扁平狀,兩側犬向外平伸,每叉左右有一小叉呈弧形環(huán)抱。4、牛頭月镋:又稱"牛頭镋"。其镋頭形似三股叉。鐵制,當中有利刃,狀如劍尖。刀下橫有兩翅,彎曲如牛角,相距約一尺兩寸。翅為棱形,四面削直,以求鋒利。镋柄為粗木制成,長約六尺。牛頭月镋能攻能守,尤善破槍。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撈等。5、夜戰(zhàn)镋:長八尺五寸,其中柄長七尺。镋頭分為三叉,中叉形似槍頭,兩翼叉曲向左右兩側平伸,尖端鋒利。镋頭鍍黑色,適用于夜間作戰(zhàn)。6、雁尾镋;長九尺,其中柄長七尺,重十斤。柄尾鐵鐏長五寸。镋頭分為三叉。其兩翼叉形似雁尾,故名。7、雁翅镋:長九尺,其中柄長七尺,柄尾有五寸長三棱鐵鐏。镋頭分為三叉,中叉形似槍頭,兩翼叉形似雁翅,故名。用法與镋相同。8、雁嘴镋:長九尺,其中柄長七尺,柄尾鐵鐏長五寸。镋頭分為三叉,中叉形似劍狀,兩翼叉形似雁嘴,每叉兩面有刃。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勾、捅、撈、撩八法,尤以捅、勾為甚。與鏜有關的人物:1、隋唐英雄排名第二——天寶大將宇文成都最為出名。他胯下賽龍五斑駒,掌中鳳翅鎦金鏜,勇貫三軍,是大隋朝的頂梁柱。號稱大隋第一勇士。2、隋唐英雄——雙鏜無敵伍天錫,胯下青龍馬,掌中一對短把鳳翅鎦金鏜,英勇無比。3、李朔:大唐名將,座駕:追風駒,兵器:九齒迎風鏜,經(jīng)典之戰(zhàn):雪夜入菜州十、刀刀是中國古代兵器之一。刀是一種平直、細長、帶尖、一面有刃的武術器械。刀的種類很多,但在構造上大體都包括刃、背、尖、盤、柄五部分。由于刀靈活銳利,用刀可攻可守,因此在古時的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戰(zhàn)時是士兵的重要兵器,平時則是帝王戰(zhàn)將隨身佩帶的防身武器。大刀:古代兵器,刀的一種。大刀是將刀身后裝上長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長刀”。大刀刀身形制不一,種類也頗多。唐代大刀全長達3米,重7.5公斤,兩面有刃,稱為“陌刀”,當時軍中專門組建有陌刀隊。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種樸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長,也是雙手使用。樸刀套路目前仍有流傳。再如:刀口圓若半弦月者,名僵月刀;刀身寬大者,名寬刃刀;刀身細長者,名眉尖刀;還有屈刀、筆刀、鳳嘴刀、挑刀、片刀、虎牙刀、象鼻刀等。大刀各部分名稱為:刀頭、刀身(刀刃、刀背)、護手、刀把(上把、中把、下把、把尖)、刀穗等。刀的套路有單刀和雙刀兩種,均以劈砍為主。單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纏頭撩花動作。雙刀更富于觀賞性,好手舞起,猶如團雪滾滾,不見人影。與刀有關的人物:1、章邯:大秦名將,座駕:五花驄,兵器:龍雀大環(huán)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定陶之戰(zhàn)。2、冒頓:匈奴單于,座駕:大宛,兵器:圓月彎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鳴鉦指射,白登之圍。3、周勃:西漢名將,座駕:烏騅馬,兵器:鬼頭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鏟除諸呂。4、趙充國:西漢名將,座駕:銀鬃馬,兵器:雁翎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平定西羌5、馬援:東漢名將,“馬革裹尸”創(chuàng)始人,座駕:大宛馬,兵器:象鼻古月刀。6、關羽:桃園三結義中,關羽排行第二,手使青龍偃月刀,跨下赤兔馬。隨劉備東征西討,虎牢關溫酒斬華雄。徐州城破后不得投降,為報曹恩,白馬之戰(zhàn)中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后得知劉備消息,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主。劉備平定益州后,封關羽為五虎大將之首,并掌管荊州,期間曾刮骨療毒、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后來,荊州為東吳所奪取,關羽敗走麥城,在突圍中被捕,殺害。關羽平生最重義,后被民間看作忠義的象征,亦稱“武圣”、“關二爺”。7、韋孝寬:大隋名將,座駕:赤炭火龍駒,兵器:三停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平定三叛。8、高潁:大隋名將,座駕:虎類豹,兵器:崩童戶撒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東征高麗。9、劉仁軌:大唐名將,座駕:青鬃馬,兵器:豹環(huán)柄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孤軍鎮(zhèn)百濟。10、高仙芝:大唐名將,座駕:大宛馬,兵器:鋸齒飛鐮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大破吐蕃。11、朱溫:后梁建立者,座駕:渾紅馬,兵器:三尖兩刃八環(huán)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破黃巢。12、曹彬:北宋名將,座駕:銀合馬,兵器:齊鳳朝陽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戰(zhàn)幽洲。13、趙元昊:西夏國王,座駕:雪花馬,兵器:樸刀。14、耶律休哥:遼國大將,座駕:花斑豹,兵器:丹鳳朝陽偃祥三停刀。15、狄青:北宋名將,座駕:青鬃獸,兵器:神機萬勝水龍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破大遼。16、韓世忠:南宋名將,座駕:雪花駒,兵器:金背砍山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黃天蕩。17、成吉思汗:座駕:蒙古馬,兵器:蒙古鈍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橫掃歐亞。18、拔都:術赤之子,座駕:蒙古馬,兵器:蒙古鈍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建立欽察汗國。19、洪承畈:大明名將,座駕:菊花青,兵器:門扇大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潼關大伏擊。20、多爾袞:大清名將,座駕:蒙古馬,兵器:鬼頭樸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山海關戰(zhàn)役。21、吳三桂:平西王,座駕:萬里云,兵器:三停刀,經(jīng)典之戰(zhàn):山海關戰(zhàn)役。22、《水滸傳》天勇星大刀關勝關勝是三國名將關羽的后代,使一把青龍偃月刀,精通兵法。原來是蒲東的巡檢,后被蔡太師調(diào)往梁山泊攻打宋江。關勝一人大戰(zhàn)林沖、秦明兩人。宋江不能取勝。呼延灼用假投降的辦法引關勝兵馬進入宋江的大寨,被撓掛鉤拖下馬鞍活捉。關勝感到宋江有膽識重義氣,便歸順了梁山。蔡京調(diào)兵進攻梁山,關勝殺敗單廷,單廷便投降了梁山。受招安后,關勝被封為大名府正兵馬總管。在梁山泊英雄中排馬軍五虎將第一位。23、《小五義》中,白眉毛徐良所使的刀為“金絲大環(huán)刀”。(山西雁徐良,五鼠老三,穿山鼠徐慶的兒子,后來的小五義之一。)常見與刀有關的成語:寶刀不老、拔刀相助、單刀赴會、刀山火海、刀山劍樹、柳樹上著刀,桑樹上出血、利傍倚刀、大刀闊斧、刀頭舔蜜、抽刀斷水、操刀傷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刀槍劍戟、單刀直入、操刀必割、刀耕火耨、刀耕火種、刀光劍影、刀過竹解、鼎鑊刀鋸、刀鋸鼎鑊、刀鋸斧鉞、代人捉刀、二把刀、風刀霜劍、割雞焉用牛刀、弓折刀盡、磨刀不誤砍柴工、磨刀霍霍、火海刀山、千刀萬剮、鉛刀一割、借刀殺人、倩人捉刀、劍樹刀山、快刀斬亂麻、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兩面三刀、心如刀割、心如刀絞、拿刀動杖、牛刀割雞、牛刀小試、駑馬鉛刀、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吞刀吐火、善刀而藏、殺雞焉用牛刀、靴刀誓死、吞刀刮腸、笑里藏刀、一刀兩斷、一刀切、錐刀之末十一、斧斧是中國古代最早被使用的兵器之一。一般斧口呈弧形,形狀象新月(也有呈正方形的),刃闊薄而且鋒利,向后逐漸變狹加厚,最后端呈方錐形,稱為"斧腦"。斧是一種以砍劈為主的兵器。最初為一種生產(chǎn)工具。早在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就懂得了用帶刃的石塊,綁縛上木柄作砍伐器具使用。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先后出現(xiàn)了銅制和鐵制的斧。商代斧鎖已經(jīng)成為重要的兵器之一,同時也用作刑具,用于砍殺,還有的經(jīng)過雕刻嵌鏤的極為精美,用作儀仗使用。周代用斧風氣不如商代,到了雙鋒劍與刀并用后,斧就更少有人使用,只是作為砍材工具,或是樂舞儀仗、斬殺的器械。斧雖不作為主要兵器使用,但各個朝代均有使斧的人,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qū)的民族,喜歡練斧類兵器的人比較多。斧分為長柄斧和短柄斧兩種。長柄斧在古時多是馬上將軍使用的重兵器,有"祥手宣花斧"、"開山斧"、"偃月斧"、"金蘸斧"等。雖然名目不同,如開山、靜燕、日華、無敵、長柯等,但是斧的形狀大都相似。短柄斧有單、雙斧之分,為古時步將(兵)所使用。因形狀扁寬似板,也稱為"板斧"。短柄斧是由長柄斧演變而成的,斧身一面為扇形刃,闊13厘米,鋒利;另一面為長方形,稱斧背,上有豎孔、安裝斧柄,柄長0.5米左右。使用時兩手各持一斧,稱"雙斧"。舞動起來粗曠,豪壯。斧的基本技法有:劈、剁、摟、抹、云、片等。此外,斧還有鉤掛的擊法,因斧背有鉤和斧端有刺,使用時既能鉤拉,又能直刺。其招式有"翻身跳掄劈"、"上步平掄"、"馬步橫抹"、"二郎擔山"、"三花蓋頂"等。此外,還有"只手飛階'、"老馬奔槽"、"殺斧"、"沖捶"、"老漁撒網(wǎng)"、"虎尾剪"。"宕捶"、"攔腰錘"、"獅子大張口"。"秋風掃葉"、"枯樹盤根"、"獨劈華山"、"餓虎撲羊"。"橫江飛渡"等。武術套路中仍保留有長柄斧、雙斧及兩手各持一械的"鴦鴦肽"等。現(xiàn)在,斧不僅是一種兵器,而且在城鄉(xiāng)中仍是一種常見的生產(chǎn)工具。與斧有關的人物故事:1、開天辟地的神話:遠古的時候,沒有天也沒有地,到處是混沌漆黑一團,在黑暗之中經(jīng)過了一萬八千年孕育出了一個力大無窮的神,他的名字叫盤古。盤古醒來睜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見,于是拿起一把神斧怒喊著向四周猛劈。漸漸的那輕而清的東西向上飄,形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向下沉,形成了地。盤古站在天地中間,不讓天地重合在一起。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盤古也隨著增高。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已極高,地變得極厚,可盤古累倒了,再沒有起來。他的頭化做高山,四肢化成擎天柱,眼睛變成太陽和月亮,血液變成江河,毛發(fā)肌膚都變成花草,呼吸變成風,喊聲變成雷,淚水變成甘霖雨露滋潤大地。盤古創(chuàng)造了天地,又把一切都獻給了天地,讓世界變得豐富多采。2、刑天對抗天帝:黃帝用強大的武力打敗了炎帝,坐上了中央天帝的寶座,炎帝被迫退到南方。但炎帝的部下并不甘心失敗,有一個名字叫刑天的發(fā)誓要與黃帝爭奪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與天帝開始了激戰(zhàn)。他們一直打到常陽山,黃帝看準機會一劍砍落刑天那顆巨大的頭顱。刑天見頭被砍落,愈加震怒,毫不示弱,以兩只乳頭當作眼睛,肚臍當作嘴巴,揮舞大斧,繼續(xù)吶喊戰(zhàn)斗。雖然最終刑天失敗了,但他不屈不撓,戰(zhàn)斗到底的英雄精神為后人所稱頌。3、天殺星黑旋風李逵李逵,長相黝黑,性格粗魯,小名鐵牛,江湖人稱“黑旋風”,梁山英雄排名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軍第五位頭領。宋江被發(fā)配江州,吳用寫信讓江州兩院押牢節(jié)級戴宗照應。李逵這時正是戴宗手下一名小兵,因此和宋江認識。戴宗傳梁山假書被識破,和宋江被押赴刑場殺頭,李逵率先揮動一雙板斧打去,逢人便殺,勇猛無比。上梁山后,因思母心切,回沂州接老母,翻越沂嶺時老母被老虎吃了,李逵生氣殺了四虎。招安時,李逵不愿受招安,大鬧東京城,扯了皇帝詔書,要殺欽差,還砍倒梁山泊杏黃旗,要反攻東京,為宋江奪皇帝位子,多次被宋江制止。李逵受招安后被封為鎮(zhèn)江潤州都統(tǒng)制。宋江飲高俅送來的毒酒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眾造反,怕壞了梁山泊的忠義名聲,便讓李逵也喝了毒酒一塊兒被毒死了。4、完顏宗弼:金國四太子,座駕:干草黃,兵器:宣花斧,經(jīng)典之戰(zhàn):靖康之變。常見與斧相關的成語:不避斧鉞、斧鉞之誅、大刀闊斧、伐性之斧、斧鉞湯鑊、班門弄斧、刀鋸斧鉞、鬼斧神工、神工鬼斧、雙斧伐孤樹十二、戟中國古代兵器之一。它是一種將戈的勾、啄和矛的直刺功能結合在一起的格斗兵器。一般由鋒、援、胡、內(nèi)、鐏五個部分組成。戟最早出現(xiàn)于殷商時期,發(fā)展到兩晉南北朝時在戰(zhàn)場上的作用逐漸消失,在民間形成為一種演練的器械。唐代,由于武器廢長興短,以鐵代銅,戟在軍事上已被淘汰,只有表演、健身或作儀仗之用。戟的種類很多,有長柄單戟和短柄雙戟。長戟中有左右對稱兩個月牙的稱為"方天戟",一側有月牙的叫"青龍戟"。短把戟也有單、雙、月牙之分。戟的形制多樣,練法也各異。主要手法有剁、刺、探、片、壓、帶、勾、攔、鉆、掛等。單練套路有"方天戟",對練套路有"方天戟對大刀"等。幾種常見的戟:單牙月是戟和鉤的組成。長戟中有兩個左右對稱月牙的稱為“方天戟”。單月牙的又叫“青龍戟”。1、九曲戟:戟頭彎曲,有一月牙,戟上可懸彩色綢帶。2、方天戟:長戟的一種。戟頭有左右兩個對稱的月牙。3、青龍戟:戟頭一側有月牙,戟上懸有彩色綢帶,戟柄上有青龍花紋。其主要用法有剁、刺、探、片、壓、帶、勾、攔、鉆、掛等。4、鉤鐮戟:戟的一種。戟頭彎曲,并有一鉤一鐮,戟上懸有彩色綢帶。此器同時具有鉤、鐮、戟的作用,更有實戰(zhàn)價值。5、方天畫戟:戟頭長一尺六寸,從戟頭側出一個月牙。全長七尺四寸,其中柄長五尺八寸。與戟有關的人物或故事:1、項羽:西楚霸王,座駕:踏雪烏騅馬,兵器:天龍破城戟,經(jīng)典之戰(zhàn):巨鹿之戰(zhàn)。2、呂布,字奉先,東漢末年五原(今內(nèi)蒙古包頭)人。以勇武著稱,熟習弓馬,膂力過人使一枝方天畫戟,箭法高超,號稱∶“飛將軍”,三國時代最優(yōu)秀的武將。呂布勇武非常,然而無謀且多猜忌。開始為丁原部下,后來殺丁原投靠董卓,認董卓為義父。升遷中郎將,被封都亭侯。董卓十分暴虐,曾因小事不如意,拔手戟擲布。呂布與董卓侍婢私通,害怕事發(fā)。此時司徒王允與仆射士孫瑞密謀誅董卓,用連環(huán)計使呂布殺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蟬。后來,李郭兵變,呂布又投靠了袁紹,一起攻打張燕。當袁紹欲殺呂布時,呂布無奈投靠張揚,奔走四方。曾經(jīng)與曹操在濮陽大戰(zhàn),兵敗后投靠了劉備,乘劉備攻打袁術時,偷襲奪取下邳,劉備只好屯兵小沛。曾經(jīng)轅門射戟解劉備之難。建安三年,再敗給曹操,被縊死于白門樓。3、李靖:大唐名將,座駕:渾紅馬,兵器:方天畫戟,經(jīng)典之戰(zhàn):大破突厥。4、薛仁貴:大唐名將,座駕:白玉駒,兵器:方天畫戟,經(jīng)典之戰(zhàn):東征朝鮮。5、郭子儀:大唐名將,座駕:九花虬,兵器:方天畫戟,經(jīng)典之戰(zhàn):平定安史之亂。6、李克用:五代十國名將,座駕:胭脂馬,兵器:虎威戟,經(jīng)典之戰(zhàn):破黃巢。與戟有關的詩詞欣賞:唐·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期?!背R娕c戟有關的成語:刀槍劍戟、貫頤奮戟、劍戟森森、戟指怒目、亡戟得矛、星旗電戟、折戟沉沙十三、錘錘是中國古代兵器之一。古稱"椎"。錘的重量不盡相同,輕的只有幾斤,重的可達數(shù)十斤。錘的形制很多樣,有方頭形、長圓形、蒜頭形、四棱形、八棱形等,但最常見的是瓜形,所以錘又可以被稱為"立瓜"或是"臥瓜"。依據(jù)錘柄的長短不同,可以將錘分為分為長柄錘和短柄錘兩類。它們的基本技法有:砸、架、掄、掛、蓋、壓、涮、曳、沖、云等。其中涮、曳是錘獨有的特點。除了硬錘以外還有軟錘,如:“線錘”、“鏈子錘”、“流星錘”等。軟錘舞動時多走悠勢,講究使用巧勁。常見的幾種錘:1、少林銅錘:全長二尺五寸,頭長八寸。2、立瓜錘:柄長七尺,一端為錘,錘為橢圓形,得名因其形狀象豎立之瓜。主要擊法有涮、曳、掛、砸、擂、沖、云、蓋等。3、兩頭錘:柄長六尺,兩端各有一錘。錘呈圓瓜形。主要擊法同上。與錘相關的人物或故事:1、隋唐英雄傳中的第一條好漢——西府趙王李元霸,李元霸胯下千里一盞燈,手中一對擂鼓甕金錘,據(jù)說擂鼓甕金錘是漢朝時馬超的先祖——漢浮波將軍馬芫所使用的,一對錘共重320斤。歷史上就只有這兩個人使得動。2、隋唐英雄傳中銀錘太保裴元慶裴三公子,胯下一字沒角癩麒麟,掌中一對八棱梅花亮銀錘,是以后瓦崗山頭號猛將。3、拖雷:忽必烈之父,座駕:蒙古馬,兵器:爛銀萬勝錘,經(jīng)典之戰(zhàn):橫掃歐亞。與錘相關的成語:千錘百煉、一錘定音、一錘子買賣十四、槊槊是中國武術器械之一,在古代作為兵器時多用于馬上作戰(zhàn),與鏜一樣同屬重型兵器,大多為力大身高的人使用。槊多為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一般槊柄長約6尺,槊頭呈圓錘狀,錘上密排鐵釘6~8行,柄下有三棱鐵鉆,所以也稱"狼牙槊"。槊也被制造成短兵器,即將槊柄縮短,既可以單用也便于雙使。槊的擊法與大刀相同,有劈、蓋、截、攔、撩、沖、云、帶、挑等?,F(xiàn)在的武術演練套路中還有“單槊”一項。槊的種類也比較多,如:指槊、掌槊、衡槊、棗陽槊,現(xiàn)在常見的有:1、丈八槊:槊的一種。取名因為它長度為一丈八尺2、護手槊:長六尺。槊頭為半圓形,上面有八個鐵釘般長刺。3、棗陽槊:全長七尺。柄上六尺。槊頭為圓形如棗的鐵錘,上面密布六排鐵三釘。柄尾有棱形鐵鐏。4、狼牙槊:尾部有鐏。與槊有關的人物故事:1、隋唐英雄中的山西潞州天堂縣城南八里二賢莊二員外——赤發(fā)靈官單雄信,江湖總瓢把子,胯下騎閃電烏龍駒,掌中一把金釘棗陽槊,是瓦崗五虎上將的頭一員;虹霓關的總兵新文理,手使混鐵點鋼槊,胯下騎一丈青。2、槊也不一定是單頭的,《三國志》中記載,公孫瓚所用的槊,“兩頭施刃”。后世亦有某些將領使用類似武器。3、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勢力。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當空,江面風平浪靜。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請諸將。酒至興處,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橫槊賦詩,吟唱千古名作——《短歌行》。4、李存孝:五代十國名將,座駕:火焰駒,兵器:溜金槊,經(jīng)典之戰(zhàn):十八騎取長安。與槊有關的成語:橫槊賦詩十五、拐拐是中國古代兵器之一,俗稱拐子。是由民間老人所使用的拐杖演變而來的一種武術器械。既有鐵制的也有木制的。拐的特點是在木棒靠近末端處按置一圓柱形橫柄,成“丁”字形。拐可用來擊砸對手,又可用來鉤拉鎖拿對方兵器。按照長度可以分為長拐和短拐兩種。長拐一般為單拐,長約1.3米。在拐柄的垂直近端處,設置一個類似角的橫柄作為“短柄”,稱為“牛角拐”或“羊角拐”。短拐通常是雙拐,長度約60~100厘米不等。雙拐的形狀有:長短柄垂直成“廣”字形的“字拐”;短柄好象鴨嘴的“鴨嘴拐”;在長柄四分之一處設置一“卜”字形短柄的“李公拐”;拐身形狀如單刀,拐端象槍尖,短柄端處如鉤鐮的“鉤鐮拐”以及“蘇萊拐”(墨魚拐)等。單拐在使用時可以雙手持柄,也可以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短拐可雙拐同時使用,也可以與刀劍之類兵器同使。單拐的擊法有劈、砸、滾、蹦、支、撲、拍、拿、勾、掛、截等。雙拐有摟、蓋、轉、擊等著法。拐除單練套路外,也可對練,如“刀拐對槍”、“雙拐進槍”等。一些常見的單拐的種類:1、二字拐:在柄的兩端各有一橫拐,二橫拐與柄垂直,因上下橫拐構成“二”字形,故名。2、十字拐:柄為木制,長約二尺五寸,橫柄長八寸三分,柄上端裝一矛頭,下為握把。橫把左面為尖刺,右為月牙鏟。可三面擊人。拐呈十字形,故名。其橫豎把相交處有四個直角,具有架、格、撥、攬等功能。3、卜字拐短拐的一種。柄上端垂直一橫拐,呈“卜”字形,故名。4、上下拐:短拐的一種。在拐柄的上下兩端各有一突出的橫柄,故名。5、鉤鐮拐:拐柄的兩端各有一鉤鐮槍頭。距拐柄兩端各三分之一處,均有一突出之橫柄。橫柄方向相同。其用法兼有槍、拐之特點。6、鴛鴦拐:拐柄中間有一彎曲。拐柄兩端各有一突出之橫柄,方向相反。評書、小說中其他拐的名稱:陰陽拐骕瀨拐墨角拐牛角拐獨龍拐分水七星臥魚拐鑌鐵丁字拐鑌鐵懷抱拐龍頭拐虎頭拐七星拐護手雙鐵拐鴛鴦拐單刀臥魚拐沉香拐勾摟虎頭拐鑌鐵鴛鴦拐與拐相關的成語:拐彎抹角、曲里拐彎、局騙拐帶十六、叉叉是中國古代的十八般兵器之一,是長器械的一種。叉一般由叉尖和叉巴兩部分組成。叉尖多為鋼制,頂端有二股叉的為"牛角叉",頂端有三股叉的為“三頭叉”,又名“三角叉”。柄長7~8尺,重約5斤。三股叉中鋒挺出3~4寸,叉把為木制或鐵直,有的叉的尾端還有瓜錘。遠古時代,叉本來是捕魚狩獵的生產(chǎn)工具,后來演變成為一種兵器。叉法本于槍法,重在中平一勢,也可鎖拿對方兵器。叉的擊法有攔、橫、扦、捂、挑、掏、貫、拍等,套路有“飛虎叉”、“太保叉”等。飛叉、俗稱“開路”,是魚叉演變而來的。在陜西西安半坡村遺址出土的原始“魚叉”,尾端帶有結節(jié),便于系縛繩索。人們用魚叉投擲大魚時,在叉柄上系縛繩索,使用時將叉擲出,然后抓著繩索又將叉收回。投擲不中,在繩索收回時,要接住在空中轉飛的魚叉,就要有一定的技術,飛叉的技巧,就是在接魚叉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飛叉的表演,技巧性很高,表演時不能用手握叉,任憑它在臂、腿、背上轉圈翻滾,這就需要運用肌肉的緊張或松弛和用力的大小,來調(diào)整飛叉的重心和速度,控制飛叉的起、落、轉、合。還可以做出許多花樣,如掄高、踢高、“懷中抱月”、“過橋”等。滾叉:即練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鐵環(huán),演練時可嘩嘩作響。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滾動,俗稱“滾叉”,頗具觀賞性。在,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兩側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后粗前尖。通體為圓形或扁平形。,粗可盈把。叉的主要擊法有轉、滾、搗、搓、刺、截、攔、橫、拍等。幾種不同的叉:1、馬架:又稱“馬叉”。長1-3尺,除握手這一邊外,其余三邊均可擊人。而且四角生鉤。運用時,具有棍和鉤的特點,既可砸、掃、點、打,又可鉤、夾、攪、掛。明朝中葉抗倭時,流行于山東一帶沿海地區(qū)。2、抱頭鋼叉:中股長出其余二股三四寸,形如蛇。旁邊二股由中股底端環(huán)抱而曲。柄長八尺,柄尾有鐏。3、二股叉:鐵制,長桿,桿頭有二股平行的錐叉,故名。4、少林獨股叉:全長八尺,用于防身習武守院。5、少林兩股獵叉:全長七尺半,用于防猛獸、盜賊之用。6、少林三股獵燕叉:全長七尺半。與叉相關的成語:惡叉白賴、笑面夜叉十七、撾撾(抓)是中國古代兵器之一,又稱抓,在民間流傳較廣。有長械、短械、軟械三種之分,撾的使用方法融有長矛、大斧等長柄重械的技法。抓頭形狀如同爪,縛以長繩或木柄。長械有"金龍抓",桿長約6尺,桿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撓;明代有"銅拳"、"筆硯撾",又名"判官筆",其形狀是中指與食指并攏伸直,大拇指、無名指和小拇指中間握一筆,手形似"劍指";短械多是成雙使用。著數(shù)多以點擊對手要害穴位為主,此外還有抓、拉、刺等。軟械叫"雙飛撾",傳說發(fā)明于明代,有暗器色彩,多為金屬打造,形狀像鷹爪,縛以長繩,具有抓、拉、擒等作用,多用于擊人馬,脫手擲去,長繩使爪尖深入敵人的肉體中,將其拉倒擒伏。一般使用這種兵器的人力量一定要大。幾種長撾:1、筆撾:一種形似人手屈握成拳,掌中握一鐵筆,中、食指并攏伸直,名曰“筆撾”,又名"判官筆"。2、金龍撾:長撾之撾桿長約六尺,撾頭形似人手,中指伸直,其余四指屈握,稱之為“金龍抓”。3、朝天撾:形如手掌,其中無名指、中指、小指彎曲,食指伸直,拇指彎向中指、食指、拇指指尖鋒利,爪下柄長七尺?;⒀壑窆?jié)鞭,經(jīng)典之戰(zhàn):寧遠大捷十八、鞭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有硬鞭和軟鞭兩種。(一)硬鞭硬鞭一般以純鋼或銅制成,硬鞭一端粗,一端細。粗端為鞭樽,是握柄,亦稱樽柄,其前有護手。細端為梢,即鞭尾,亦可用作握柄,稱為梢柄。鞭身凸起節(jié)數(shù)不等,凸起程度不同。幾種硬鞭:1、竹節(jié)鞭一般為3節(jié)(不算樽柄),節(jié)較長而凸較高;2、虎尾鞭節(jié)較短而凸較低,上有虎尾斑紋。鞭長一般為1米,也有1.4米的。3、竹節(jié)鋼鞭,末端尖銳,以劈砸為主,亦可挑刺。如十三節(jié)"水磨鋼鞭",除柄外有13節(jié),長約1米,柄粗約4厘米,鞭身有13個方形疙瘩,鞭頭稍細,有鈍尖,鞭有堅木或鐵制柄,鞭頭、鞭尾皆可握,能兩頭使用?,F(xiàn)代武術器械中的硬鞭,多以堅木制成。硬鞭的基本技法有:架、格、擋、摔、砸、截、戳、盤、掃、攪、扳、捆、削、刺、撩、剪、括、旋、拔、蓋、掣、攢、撐等。硬鞭的主要套路有:金家鞭、尉遲鞭、太師鞭、子胥鞭、黑虎鞭、滾龍鞭、十三蓮花鞭,橋梁救主鞭等。(二)軟鞭軟鞭泛指以環(huán)串連數(shù)節(jié)由細鋼棒或細銅棒連綴在一起制成的軟器械,由縹頭、握把、中間若干鐵節(jié)組成,節(jié)與節(jié)之間用圓環(huán)相連,有七節(jié)、九節(jié)、十三節(jié)之分。長度略次于身高,其動作以纏繞和掄圓為主。九節(jié)鞭便于攜帶,目前仍很流行,演練者多在鞭的兩端系上綢塊,掄動時可呼呼作響,以增添觀賞性。九節(jié)鞭是以鐵環(huán)串連九節(jié)金屬短棍(包括一節(jié)鞭頭,一節(jié)把柄)而制成的軟鞭(也有除把柄外為九節(jié)者)。各節(jié)間由三個鐵環(huán)串連,中環(huán)扣連于兩節(jié)之節(jié)端圓孔,其他兩環(huán)掛于中環(huán)兩側以為裝飾。近鞭頭的飾環(huán)上縛有稱為"鞭彩"的彩綢。九節(jié)鞭通常由鞭把、鞭頭和中間8個鋼節(jié)組成,每節(jié)用3個圓環(huán)連接起來,故稱:"九節(jié)鞭"。九節(jié)鞭的長度,一般以人體直立。握把齊肩、鞭頭自然下垂觸地為宜。握法有"陽把"和"陰把"兩種。握把手心朝上,鞭身在拳眼部位下垂的為"陽把",反之為"陰把"。九節(jié)鞭軟硬兼施,可長可短,攜帶方便,或收握手中,或圍于腰際,也常被列為索擊暗器的一種。九節(jié)鞭運動軌跡以圓為主,借助于手臂搖動和身體各部位的轉帶,或打鞭的某部位來增加動力和改變圓心及方向。要求縱打一線,橫打一片,"收回一團,放出一片;收回如蟲,放出如龍;收回如鼠,放出如虎。"練習時,要求身隨鞭走,鞭隨人動。其鞭法主要有纏、掄、掃、掛、拋,以及舞花、地趟鞭等動作。動作招勢有:里外拐肘、斜披紅、左右騙馬、百蛇吐信、掃地龍、金絲纏葫蘆等。九節(jié)鞭的運動方式分為單鞭和雙鞭,以及與其他器械配合的,如"刀里加鞭"。幾種軟鞭:1、桿子鞭:相傳桿子鞭脫胎于古代西域牧羊的鞭子,故有人稱之為"西域鞭"。也有人認為它是從馬鞭桿衍化而來。傳說桿子鞭是漢代一個名字叫鐵蓋的牧羊人創(chuàng)造的,因為鐵蓋牧羊時,常有狼襲擊羊群,鐵蓋便用牧羊鞭抽打餓狼。經(jīng)后人不斷演習發(fā)展創(chuàng)造而成的,故又稱"護衛(wèi)鞭"。2、皮鞭:以生牛皮或牛筋制成。也可以以麻繩編制后,用油浸透,方可使用。長度按需要而定,可長至二丈,也可短于數(shù)尺。3、短鞭;短鞭沒有鞭把,只有鞭身,鞭身以生牛皮或生牛筋編制而成,長度為三尺至四尺半。與鞭相關的人物故事:1、尉遲敬德:大唐名將,座駕:烏騅馬,兵器:水磨竹節(jié)鞭,經(jīng)典之戰(zhàn):玄武門。2、伍子胥:吳國名將,經(jīng)典之戰(zhàn):伐楚滅越,掘墓鞭尸。3、袁崇煥:大明名將,座駕:銀色拳花馬,兵器:虎眼竹節(jié)鞭,經(jīng)典之戰(zhàn):寧遠大捷與鞭相關的成語:鞭辟近里、鞭長莫及、快馬加鞭、蒲鞭之罰、鞭辟入里、君子一言,快馬一鞭、投鞭斷流、先我著鞭、執(zhí)鞭隨蹬、著人先鞭中國古代兵器(二)——十八般兵器以外的兵器1、矛2、戈3、杖4、橛5、圈6、馬戟7、狼筅8、鐵梳子9、三節(jié)棍10、四節(jié)鏜11、狼牙棒12、龍頭桿棍13、天荷鳳尾鐔1、石擔2、梅花樁矛矛是中國古代長兵器之一。它最早是一種起源于原始社會的狩獵工具。矛是由矛頭和矛柄組成的一種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長柄格斗兵器,是我國古代軍隊中裝備最多,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冷兵器。矛的歷史十分久遠,最原始的形狀是前端修尖的木棒,主要用于狩獵。后來人們逐漸把石頭、獸骨制成的矛頭。又把矛頭系在長木柄前端,有效的增強殺傷性。奴隸社會的軍隊,已經(jīng)普遍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商朝時,銅矛成了重要的格斗兵器。戰(zhàn)國晚期大量的鋼鐵矛頭被使用。漢代時,鋼鐵制造的矛頭逐漸取代青銅矛頭。隨著鋼鐵冶鍛技術的提高,矛頭的形體也逐漸變大并且更加的鋒利。還出現(xiàn)了一種專門給騎兵使用的長矛,也被稱為槊。到了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矛開始向槍的方面過渡、演變。而直到唐代,矛還是一種被民間禁止使用的一種兵器。唐代以后,矛頭尺寸減小了許多,更輕便好用?;鹌鞒霈F(xiàn)后,矛也還是軍中必備的冷兵器之一,且一直與火器并用到清朝后期。吳王夫差矛:春秋末期吳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銅矛。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僅存矛頭,現(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矛頭為青銅鑄造,長29.5厘米,寬5.5厘米。劍身有黑色花紋,材料為銅和錫,正面有“吳王夫差自乍(作)用”)銘文。矛刃鋒利。其鑄造工藝之精細為同類兵器所少見。常見的矛:1、蛇矛:通體鐵制,由矛頭、矛柄、矛鐏三部分組成。矛頭長二尺余,扁平,彎曲如蛇形,兩面有刃,故稱蛇矛。2、長矛:矛頭長七八寸,形如槍頭,呈棱形。其下與柄相接,矛柄也可硬木制,長一丈六余有余。矛鐏是柄的飾物,也有銅制者,呈錐尖形,可使矛插地而不倒。3、丈八蛇矛:矛曲如蛇,長一丈八尺,所以名為丈八蛇矛。人物故事:1、皂袍大將尉遲恭,武藝和秦瓊不分上下,胯下一匹烏騅馬,掌中單鞭,擅使丈八蛇矛槍。2、“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與我決一死戰(zhàn)?”張飛一句喝斷當陽,長坂橋。有對聯(lián)贊張飛:惡斗馬超千十合葭萌關上聲先震怒吼曹操百萬兵長坂橋頭水逆流相關成語:杯酒戈矛、亡戟得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楚國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拿起自己的盾說:“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哪一種東西可以穿透它!”然后,他又拿起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銳利,沒有什么東西它不能穿透的。”有人問:“用您的矛穿您的盾,會怎么樣?”那個人就回答不上來了。人物對決:張飛丈八蛇矛對馬超槍;豹子頭林沖對青面獸楊志(丈八蛇矛對刀);林沖丈八蛇矛戰(zhàn)祝龍(《水滸傳·吳學究雙掌連環(huán)計宋公明三打祝家莊》)。盾盾: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防護型兵器。它是一種用手持式格擋、掩蔽身體,抵御對方兵刃、矢石的防御性兵械,一般呈長方形或圓形,尺寸大小不等。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很象烏龜?shù)谋常嫦蚴褂谜咭幻嬗泻芏嗬K帶,稱為"挽手",使用時用來抓握盾。盾雖然只能用來防御,但常和刀槍配合著使用,也能發(fā)揮很大的進攻能力。用法主要有:騰、跌、撲、滾、伏、竄、踔、蹲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