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式模型_第1頁
原子核式模型_第2頁
原子核式模型_第3頁
原子核式模型_第4頁
原子核式模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原子核式模型第1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1811年Avogadro化學原子學說1803年Dalton化學反應中,原子不可分解,性質(zhì)不變;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每種原子有確定原子量。氣體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1869年Mendeleev原子量大小發(fā)現(xiàn)元素周期律,預言新元素現(xiàn)代原子學說同溫同壓的同體積氣體含相同數(shù)目的分子。19世紀末三大發(fā)現(xiàn)——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第2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原子是物質(zhì)結(jié)構(gòu)的一個層次,介于分子和原子核之間。原子本身也是有結(jié)構(gòu)的。1911年Rutherford原子核式結(jié)構(gòu)模型1913年Bohr原子量子理論解釋氫光譜1924-1927量子力學誕生成功解釋原子現(xiàn)象問題:組分?結(jié)構(gòu)和相互作用?內(nèi)部運動?第3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盧瑟福核式模型一、電子(electron)的發(fā)現(xiàn)1894年,Stoney命名陰極射線粒子為電子1897年,Thomson證實陰極射線由負電微粒組成真空放電管中陰極射線在電場、磁場中的偏轉(zhuǎn)真空放電管中陰極射線在電場、磁場中的偏轉(zhuǎn)測出了陰極射線的荷質(zhì)比:e/me;(e/me)>1000(eH/mH),陰極射線不是離子束,而是電子束。這種粒子是各種元素的原子都有的,共同的,是物質(zhì)的一個組成部分第4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AP1P2SOP陰極射線實驗裝置示意圖陰極射線管第5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1909年,Millikan油滴實驗精確測定1899年,Thomson利用云霧室測量和Millikan油滴實驗測出單個電子的電荷第6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J.J.Thomson(1856-1940)inrecognitionofthegreatmeritsofhistheoreticaland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sontheconductionofelectricitybygases

TheNobelPrizeinPhysics1906TheNobelPrizeinPhysics1923forhisworkontheelementarychargeofelectricityandonthephotoelectriceffectR.Millikan(1868-1953)第7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原子中存在一定數(shù)量的電子,帶負電。原子電中性,必定帶有相同電量的正電荷,承擔了絕大部分質(zhì)量。正電部分和電子如何分布與相對運動?第8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湯姆遜(Thomson)發(fā)現(xiàn)電子之后,對于原子中正負電荷的分布他提出了一個模型:原子中帶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原子空間,電子鑲嵌在其中。原子的模型之Thomson原子模型同時該模型還進一步假定,電子分布在分離的同心環(huán)上,每個環(huán)上的電子容量都不相同,電子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振動。可以發(fā)射電磁輻射,而且各層電子繞球心轉(zhuǎn)動時也會發(fā)光。這對于解釋當時已有的實驗結(jié)果、元素的周期性以及原子的線光譜,似乎是成功的。Thomson模型的失?。号cα粒子散射實驗結(jié)果不符合。第9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就像一枚15英寸的炮彈打在一張紙上又被反射回來一樣”E.Rutherford(1871-1937)1909年,Geiger和Marsden發(fā)現(xiàn)粒子經(jīng)原子散射后散射角大于的概率約為1/8000,甚至達到180粒子散射實驗真空室粒子源散射箔抽氣管閃爍計數(shù)器α粒子源鉑箔Geiger計數(shù)器俯視圖第10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Thomson模型大于90度角散射概率估算電子的質(zhì)量很小,對α粒子(2e)運動的影響可以忽略;只考慮原子中均勻分布的正電荷對α粒子的影響第11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對Au,Z=78,取Eα=5MeV第12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T模型R模型易穿過原子,只能發(fā)生小角度散射。距核愈近力愈大,可能被大角度散射。Thomson原子模型Rutherford核式模型第13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庫侖散射公式具有確定能量的一粒子均勻入射,研究散射粒子的角分布瞄準距離散射角粒子反射2、盧瑟福散射公式大角度散射:只要考慮粒子與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第14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有心力作用,粒子對原點(原子核)的角動量守恒在y方向動量的改變兩式相乘第15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庫侖散射公式第16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第17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瞄準距離在b和b-db間的入射α粒子束,都被散射到θ與θ+dθ間的立體角內(nèi)(空心圓錐立體角)Rutherford散射公式(大量α粒子對大量靶原子的散射)第18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Rutherford公式第19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瞄向dσ的α粒子都被散射到dΩ立體角內(nèi),而dσ是一個原子核周圍的圓環(huán)的面積,瞄向dσ的α粒子越多,被散射到dΩ立體角內(nèi)的α粒子越多,在入射的α粒子密度不變的情況下,dσ越大,被散射到dΩ立體角內(nèi)的α粒子越多,即每一個α粒子被散射到dΩ立體角內(nèi)幾率越大。dσ被稱為有效散射截面,或微分截面。第20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靶:很薄的金屬箔,核不相互遮掩,都起散射作用。入射粒子最多被散射一次。鉑金箔,面積為A,厚度為t,單位體積所含原子數(shù)為N箔上總原子數(shù)為:n個α粒子射到箔上,dn個入射到dσ中,散射到方向的幾率為:被散射到dΩ立體角內(nèi)的α粒子數(shù)為:第21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實驗中,探測器對散射粒子所張的立體角是常數(shù)α粒子源鉑金膜Geiger計數(shù)器第22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3、散射公式討論:由實驗條件給定的參數(shù)(n,E,N,t,Z),就可以給出理論預期的值第23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4、蓋革-馬斯登實驗(1913年)驗證:靶不變,粒子能量不變改變靶厚改變粒子能量改變靶材1920年Chadwick改進儀器,測靶材原子序數(shù)實驗確認“核式模型”的正確性第24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α粒子散射實驗否定了湯姆遜的原子模型,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盧瑟福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原子中心有一個極小的原子核,它集中了全部的正電荷和幾乎所有的質(zhì)量,所有電子都分布在它的周圍。盧瑟福核式模型第25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關(guān)于小角散射的問題原因:小角散射對應于較大的瞄準距離b;此時入射的粒子距核較遠,在粒子與核之間有電子,而電子所帶的電荷對核的電場有屏蔽作用,即粒子所感受到的有效電場要小。Rutherford散射公式中的核電荷數(shù)Z應當以有效核電荷數(shù)代替。靶原子之間不再互不遮蔽,小角度散射必定是多次散射的結(jié)果。忽略電子屏蔽作用,對小角度散射不適用假定原子核不動,如考慮原子核的反沖質(zhì)心系坐標盧瑟福公式第26頁,共2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