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處所構式的動詞標量取值及其意義浮現_第1頁
在+處所構式的動詞標量取值及其意義浮現_第2頁
在+處所構式的動詞標量取值及其意義浮現_第3頁
在+處所構式的動詞標量取值及其意義浮現_第4頁
在+處所構式的動詞標量取值及其意義浮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在+處所”構式的動詞標量取值及其意義浮現

一問題的提出在現代漢語中,介詞短語“在十處所”可以有句首、動詞前和動詞后三個不同的句位分布,構成三種常用構式。本文著重考察“在+處所”位于動詞前和動詞后且謂語動詞是由動作動詞①充任的行為構式,至于“在+處所”的狀態(tài)構式的討論請參看張國憲(2008)。以往對于“在+處所+動詞”和“動詞+在+處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處所”的語義功能和語法意義兩個方面。俞詠梅(1999)就語義功能進行了系統(tǒng)和細致的描述。俞文首先將處所范疇細化為起點、原點和終點,然后根據“在+處所”的語義指向,給出其語義功能的表述規(guī)則。其實,起點、原點和終點并不是句法分析的結果,而是動詞詞項所蘊含的意義。比如:在墻上釘/起/擰釘子,只要我們掌握了動詞“釘、起、擰”的含義,就能夠理解“在墻上”分別表述受事的終點、起點和原點。正如Tai(1981[1975])所言,動詞前的“在+處所”并沒有確指施事、受事位置的功能。范繼淹(1982)也用“小明在桌上寫字”中人和字至少有四種可能的位置關系來說明其復雜性??梢娢恢藐P系的認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聽者的百科知識,是一種自身經驗的推測。因此這種研究本質上并不含有多少句法因素,而是一種純粹的客觀主義的語義解讀。與語義功能的研究相比較,學者對于“在+處所”的語法意義的探究則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王還(1957、1980)認為動詞前的處所“表示某個動作在什么地點發(fā)生或某種狀態(tài)存在于什么地點”。而動詞后的則“表示動作的施事或受事因動作的結果達到什么地點”。Tai(1981[1975])持相近的觀點。范繼淹(1982)則認為未必完全如此,并細化了分析程序,區(qū)分出及物和不及動詞句,其結論是:“在+處所”在動詞前時指動作發(fā)生的處所或狀態(tài)呈現的處所,動詞后則指動作達到的處所或狀態(tài)呈現的處所。其實范文的概括也同樣存在問題。如沈家煊(1999)所言,“動作達到的處所”對不及物動詞句也許適用,但對及物動詞句不適用??v觀以往的研究,無論是給出語義功能還是分析語法意義都是對位置關系所做的闡釋,但語法研究的目標并不僅限于此,還要對這種語言可能會有的合格構式做出預測。迄今為止?jié)h語語法學界對于下述現象還難以給出一個令人較為滿意的解釋:(1)A.不及物動詞句:在床上不停地咳嗽*不停地咳嗽在床上*在手術臺上死死在手術臺上B.及物動詞句:在砧上切肉絲*肉絲切在砧上*在紙簍里扔廢紙廢紙扔在紙簍里A和B都是行為句,左端和右端的句子在概念內涵上映現著相同或相近的情景,但“在+處所”并非都能構建以動詞為鏡像的兩種迥異構式。為什么句法特性上完全相同的動詞卻有著不同的構式要求?又是什么動因誘發(fā)了構式的不對稱現象?用現有的解釋規(guī)則都無法對對立的語序序列構式作出統(tǒng)一的闡釋。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人們嘗試從認知的角度來闡釋處所的句位安排,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戴浩一(1988)的時間順序原則。其實即便用戴的理論仍然不能圓滿地解釋例(1)的全部現象,時間象似原則在解釋“死在手術臺上”時同樣受到挑戰(zhàn)。毋庸贅言,現代漢語中有些具有對稱言語表述的“行為”構式是最能體現當今學者分析意志的研究領域,也被視為是最富有解釋力的成功例證。其實,即便是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得到了成功闡釋的范例也不是沒有深思的余地:(2)a.小猴子在馬背上跳。b.小猴子跳在馬背上。按范繼淹(1982)的說法,a里的“在馬背上”是“動作發(fā)生的處所”,b則是“動作達到的處所”。戴浩一(1988[1985])的分析更是令人耳目一新:a是先在馬背上后跳,b則是先跳后在馬背上,事件發(fā)生的順序跟語序對應,符合“次序象似動因”(iconicmotivationoforder)。不過,用今天的眼光審視,范文、戴文等也只是闡明了事件的事理,而沒有觸及構式意義,以及在構式意義作用下動作的“意象”(image)差異,因為在我們頭腦中這兩個句子有著兩種迥異的行為“意象”(詳見下節(jié))。在我們看來,正是這種基于事件模型的不同意象直接映照了“在+處所+動詞”(簡稱“動前式”)和“動詞+在+處所”(簡稱“動后式”)這兩種不同的構式,概念結構的差異是導致例(1)最小句法對對立和例(2)構式遴選的認知動因。概言之,以往給出的規(guī)則只是部分地闡述了“在+處所”句位分布的現實,但對可能會有或不可能出現的構式并沒能作出應有的預測。我們的問題是,到底是什么認知機制導致了“在+處所”的句位實現與拒斥,其真正的誘因是什么?本文采納功能主義的語言觀,認為句式是一種“完形”(gestalt),“在+處所”的句位分布只是說話人心理意象的語言化現實。由此,我們試圖從人類體驗的角度去詮釋導致“在+處所”句位實現和拒斥的真正誘因,在“整體”的背景下考察和探究構式的構成組件(component)對整體意義形成的貢獻以及與整體意義的互動和諧。二認知體驗與動詞的標量取值體驗哲學(EmbodiedPhilosophy)是認知語法的理論基礎,所以認知語法堅持:人對世界的感知體驗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種種認知方式導致了語法構造的形成和約束。也就是說,語法構造的外在形式與人的主觀體驗密切相關,是認知和語義促動的結果。從本質上說,言者是選擇處所做狀語的“在+處所+動詞”抑或做補語的“動詞+在+處所”來表述客觀世界情景,是主觀感受作用于客觀物象的心智過程,不僅反映言者對客觀情景的心理體驗,而且還含有言者對狀語和補語兩種句法成分的特性以及句式語義的諳熟(這種諳熟也是一種心理體驗,并不來自或者說并不完全來自語法課程教學,所以學者對句法成分的特性和構式語義的揭示與否及揭示得正確與否并不妨礙言者的領悟)。由此,從體驗的角度來描述認知主體在選擇句法構造時的心智經歷(mentalexperience)可能更有利于揭示語法構造的真諦。遵循體驗哲學的觀點,概念的形成主要與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類屬劃分相關,而其劃分又是以范疇化為基礎的,因此概念不可能是對客觀世界的忠實刻板的復制,它必定帶有言者的主觀色彩,即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由此,概念內涵上相同的情景,可以有不同的勾勒側面(profile)。比如“中國在日本的西邊”和“日本在中國的東邊”描繪了兩國的空間地理情景。不過,這兒并非只給出上述意義,還反映了言者的認知路徑。似乎可以說,前句的“中國”是言者勾勒的側面(“目的物”),而“日本”則是陪襯物或背景(“對照物”),用以確定目的物的空間位置。后句恰好相反。由此可見,目的物和參照物不是物體在客觀世界中的固有屬性,而是人們在認識空間情景時施加于物體身上的主觀產物。因此,對情景進行語言再造時,除了信息傳遞之外,還涉及人的思考過程與思考方式、日常行為范式以及文化差異等。不過就情景的側面勾勒而言,則更易發(fā)軔于日常的感知經驗,是心智掃描的結果。心智掃描是人類的一種基本認知能力。可分為兩種:次第掃描(sequentialscanninz)和總括掃描(summaryscanning)。前者指人們依照一定的路向對認知對象進行觀測,對象被視為各個連續(xù)階段的組合,側重于可感知對象在各個階段的變化,類似于電影或電視的錄像。后者指對認知對象從宏觀上做整體性觀測,掃描的結果是認知對象的各方面信息被整合成一個整體或一個完形,側重于觀測的整體效應,如同照片攝影。就人類世界的事物和動作兩大情狀范疇而言,總括掃描更適用于事物,以從物體的外部來凸顯其空間特征;而次第掃描則更偏愛動作,以從動作的內部活動過程來表現其時間性。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事物抑或動作只有一種掃描方式。撇開事物不談,只就與本文專論的動作而論,理所當然地可以用次第掃描的方式來窺探運動內部的動作過程狀況。可以圖示為:圖1上圖表示,這時的動作在時間上雖然有起點I(實心方點)但沒有自然的內在終點F(空心方點),即在“途中”,是一個表述非“個體”行為的無界動作,用虛線的圓圈標示,觀察者()實施次第掃描時凸顯的是行為過程的各個階段,用實線的箭頭和方框標示,關注的是動作在不同時間階段的連續(xù)變化狀態(tài),其結果是一種動態(tài)情景。如“小猴子在馬背上跳”通常會被識解為一種連續(xù)的沒有終點的運動事件,其實就是源于言者對動作“跳”進行次第掃描的心理解讀。由于次第掃描著眼于行為的連續(xù)性,而行為的連續(xù)又需有一個含有一定時間長度的動作過程平臺來聚現,所以動作過程的長短對于次第掃描的實現以及行為意象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動作過程較長的動作容易滿足次第掃描的需要;與之相對,動作過程特別短的動作上則難以進行次第掃描,比較下文例(3)中的“刷”和“掉”;而對于絕大多數動作過程“適中”的動作而言,聽者往往會用動作的行為數量來伸延其動作過程的長度以彌補其動作長度上的天然缺陷,比如“跳”,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商務印書館,第1355頁)的釋義,是“腿上用力,使身體突然離開所在的地方”,“跳”顯然是一個難以支撐占據相當長時間維度的動作。如果我們把“一起一伏”視為“跳”的語義原型的話,那么“小猴子在馬背上跳”往往被“視為”擁有多次“一起一伏”,以滿足次第掃描對動作過程的需求。這正是聽者理解“小猴子在馬背上跳”時“跳”呈現反復動作的心理誘因。另一方面,動作也可以用總括掃描的方式來窺見其外部整體。見下圖:圖2左圖表示,這時的動作不但有起點I(實心方點)而且有一個自然的內在終點F(實心方點),不過這種由起點到終點的運動過程并不是觀測者所要凸顯的狀態(tài)(用虛線的箭頭和方框圖標示),總括掃描的結果表述的是一個泛時間性的有界動作,語法上屬于事件動詞,可見觀察者()實施總括掃描時關注的是淡化了時間性的動作輪廓,凸顯的是動作整體,用實線的圓圈標示。如“小猴子跳在馬背上”就難以被識解為一個連續(xù)的運動事件,這正是因為言者在對事件進行語言再造時運用了總括掃描,動作被視為一個有起點和內在終點的有界行為。與次第掃描形成鏡像,動作過程越長越難以實現總括掃描,而動作過程越短則越易用總括掃描的方式觀測:(3)在院子里刷車*車刷在院子里*書在水里掉了書掉在水里了毋庸贅言,“刷”的動作過程長度要高于“掉”,所以在句法的合法度上“在+處所”遵循著從動前構式到動后構式的流向選擇,而動詞“掉”對構式的選擇則恰好相反。從這里我們不難領悟,心智掃描其實包括了依據“圖形—背景”來構建情景的能力。次第掃描的情景建構是將“部分(如圖1的動作過程)”前景化的結果,而總括掃描則相反,其情景建構是將“部分(如圖2的動作過程)”背景化的后果。不同側面的勾勒會在我們頭腦中形成兩種迥異的“意象”(image),憑借語言直覺我們不難感悟,“小猴子在馬背上跳”是對動作的描述,而“小猴子跳在馬背上”的注意窗(windowsofattention)則未必在動作上。各種語言都有自身建構句型的策略和能力,使其適合各種情景表述的需要。按照構式語法的觀點,意象認知差異是構式賦予的后果。由此,聽者對于例(2)動作意象的不同感悟完全可以歸結為是構式造成的,是通過構式解讀出了言者的心智掃描方式。由此,我們可以描繪出“在+處所+動詞”和“動詞+在+處所”兩種構式因掃描方式差異而引發(fā)的動作標量值波動:(4)“在+處所+動詞”構式賦予動詞的動作標量值:S≥1。②“動詞+在+處所”構式賦予動詞的動作標量值:S=1。這一標量公式的認知基礎是對動作的同質性抑或異質性的認同。在“動作”這個認知域里,動前式中的動詞表述無界動作,即在時間軸上沒有起點和終點,或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是一個可伸延的動作,在時間上對動作進行任意切割,取任一截取點都具有同質性,其語法屬性是活動動詞;而動后構式中的動作獲得了有界的性質,即在時間軸上有一個起點和終點,是一個“個體”的或“有界”的不可伸延的動作,時間上的任何增加或減少都將不再是同一動作,具有異質性,其語法屬性是事件動詞。語言事實表明,標量值的差異會引發(fā)構式對體標記、時間詞以及情狀副詞等的相容和拒斥:“V著”、“V了V、“V了一會兒”和“V來V去”等聚現的是動作的“伸延性”,這種語義內涵被動前式所接納,但被動后式所排斥;情狀副詞“突然”、“一下子”在時間上表述的是時點概念,由此要求與之同現的動詞須有內在終點,即動作不可伸延,這種語義內涵理應被動前式所拒斥,而被動作標量值為l的動后式所接納。概言之,種種具體的句法表現聚焦一個共同的語義內涵差異——“在+處所”充當不同的句法成分時,構式中動詞有著迥異的動作標量值,是動作標量值作祟的結果。進一步深究,由標量值誘發(fā)的“伸延性”等差異還會拓展到構式對動詞次范疇的選擇傾向性層面:即及物性越高越容易出現在動前構式之中,而及物性越低則越容易出現在動后構式之中,例(3)就是證明。毋庸贅言,我們也會輕易地發(fā)現兩種構式選擇相同動詞的情況:(5)張三在銀行存錢張三的錢存在銀行小和尚在鐘樓上撞鐘頭撞在鐘上了其實,動詞在上述兩種構式中的句法特性并不相同,“在+處所+動詞”構式中的動詞是及物動詞,而“動詞+在+處所”構式中的動詞則是非賓格動詞(unaccusativeverbs)。也就是說,動前構式中的主語“張三”、“小和尚”等是域外論元,而動后構式中的主語“張三的錢”、“頭”等則是域內論元。就動詞自身而言,及物動詞的及物性顯然要高于非賓格動詞,所以這仍然符合構式對動詞及物性的選擇。其實構式具有對動詞次范疇的選擇傾向這種語法表現并不奇怪,是心智掃描方式誘發(fā)的結果。因為,次第掃描主要適用于與時間關系密切相關的動詞尤其是行為動詞,而總括掃描主要適用于名詞性側面(nominalprofiles),即便是動詞也是一些表達泛時間概念的動作。按照HopperandThompson(1980)的及物性觀念,(3)和(5)種種現象折射的是構式動態(tài)性的高下。由此,就“在+處所+動詞”和“動詞+在+處所”而言,我們完全有理由摒棄傳統(tǒng)的認識,將前者視為動態(tài)構式,而把后者視為靜態(tài)構式。三動詞標量引發(fā)的意義浮現兩種構式中動詞的標量值是聽者因言者的掃描“視角調整”而獲得的不同體驗,其標量值影響著聽者的“識解”,即心目中對客觀事物情狀的認識和解釋,所以即便是相同的動詞(光桿形式),出現在動前構式抑或動后構式中會產生迥異的意義浮現。3.1重復性動作與非重復性動作在“動作”認知域里,次第掃描的觀察視點在于動作內部,其認知基礎是動作的同質性,在時間上對“(在馬背上)跳”這一動作做任意切割,取任一截取點仍然是“跳”。整體掃描的觀察視點則在于動作外部,其認知基礎是動作的異質性,“跳在馬背上”這一動作在時間上增加或減少就可能不再是“跳”。由此可見,構式與動作的語義識解存在著{在+處所+動詞:重復性動作}、{動詞+在+處所:非重復性動作}這種對應關系。(6)a.幾個白人兒童和黑人兒童。b.他三把兩把將小本子撕了個粉碎,。a通常會被理解為重復性動作,b則會被理解為非重復性動作。當構式中的動詞以無標記形式(光桿動詞)出現時,通常都可以作如是識解:a.在信封上蓋郵戳——b.郵戳蓋在信封上a.在炕櫥上摞被子——b.被子摞在炕櫥上a.在蛋糕上插蠟燭——b.蠟燭插在蛋糕上a.在方桌上碼積木——b.積木碼在方桌上許多學者注意到,b含有“附著”特征,而a則不存在。可以說這種“附著”特征的感悟正是聽者對動作重復與非重復體驗的結果,因為“動作完成就變成狀態(tài)”(呂叔湘,1990/1942:56,呂叔湘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構式中動作重復與非重復語法意義的對立可以得到詞匯界面的證實:a和b對于占據時段的詞語“不?!焙捅硎鰰r點的詞語“一下子”具有不同的感受度。當然重復與非重復的意義浮現也必須獲得構式中事物(與謂語動詞組配的名詞)識解的證明。沈家煊(1995,2004)指出:動作有界,受動作支配的事物相應地也按有界識解;動作無界,受動作支配的事物相應地也按無界識解。漢語的事實表明,a的域內論元“被子、郵戳”等是無界的,句法上的表現是居于賓語的位置,以與構式中的活動動詞相匹配,而b中的“被子、郵戳”等盡管同樣是域內論元,但卻被識解為是有界的,其句法上的表現也跟a不同,居于主語的位置,以與構式中的事件動詞相匹配。陳重瑜(Chen,1978)曾以“他死在廚房”為例批評戴浩一,認為“他”并非受動作“死”的影響而居于“廚房里”,必是先在廚房而后死。其實這種違反時間象似原則的現象并不少見,相反用符合時間象似的動后構式表述卻反而會降低其合法度:(7)*在臺上站③—站在臺上*在地上蹲——蹲在地上*在船艙里暈倒——暈倒在船艙里*在湖面上漂浮——漂浮在湖面上這些句子所表述的情境與“他死在廚房”相類,施動者必是先居于某處所然后才發(fā)生某種動作,但是用符合時間象似的動前構式來表述則合法度不高,常常使用違反時間象似的動后構式。以往的研究對于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現象,沒能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我們認為可以從構式語義的角度來審視。不難領會,在人們的一般認識中“站”等經常被識解為是一種一次性行為,而動后式恰好是表述非重復性動作的理想構式。由此,為了適應構式語義的識解需求,言者只得以犧牲時間象似原則為代價作出表述妥協(xié)。似乎可以說,在表述策略上構式對動詞的{±重復}語義要求要優(yōu)先于時間象似的順序原則?;谶@一點,我們認為與(7)對立的(8)主要是重復性語義作用的結果,盡管這種現象也可以從時間象似原則上獲得解釋:(8)在炕上呻吟——*呻吟在炕上在門口哆嗦——*哆嗦在門口在砧板上剁——*剁在砧板上在游泳池游泳——*游泳在游泳池人們對于“咳嗽”等動作的語義識解通常會被視為一種“拷貝”行為,所以在構式的選擇上與(7)形成鏡像也就不難理解了。從動作的{±重復}視角能夠很好地闡釋文章開頭(1A)提出的不對稱現象??梢哉f,{±重復}的語義獲得是構式中動作標量的意象顯現。在人們認知活動中,動作是否可以獲得標量與其本身的情狀有一定的聯系。蔡文蘭(1997)敏銳地察覺到動詞的小類甚至義項是決定語序排列的重要因素,她用兩個句對來說明義項的作用:(9)在院子里擦車——*車擦在院子里在臉上擦粉——粉擦在臉上“擦車”的“擦”是“清洗”義,“在+處所”只能出現在動前;“擦粉”的“擦”是“涂抹”義,“在+處所”既可以出現在動前也可以在動后。如果要深究為什么動詞義項會對處所的句位占據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就須在更高的語義層次上作出概括。從構式對動作重復性與否的語義要求的視角進行闡釋不失為一個理想的路徑。按照人們的慣常認識,表“清洗”的“擦”是一種反復性動作,所以為動前式所容納,但卻被動后式所拒斥;而表示“涂抹”的“擦”則可以認知為一種重復性動作,也可以認知為是一種非重復性動作,所以為二式所包容,不同的認知各居其構式之所。這種現象反映出來的是動詞語義與構式語義的和諧與互動。3.2意愿性動作與非意愿性動作意愿性是判定動詞非對格性的關鍵性語義特征之一。(VanValin,1990)本文所說的“意愿性”主要是從句子主語(sentencesubject)的角度來考慮的,即在有些動作事件中,動詞所表述的動作情景對于句子主語而言是有意的、可控的目的性行為,這種情狀我們稱之為意愿性(intentionally)動作,也就是說,其情景是句子主語主觀上所著意追求和實施的;與之相對,有些動作情景對于句子主語而言則是無意的、不可控的非目的性行為,即該情景是句子主語偶然不經意間造成的意外,我們把這種行為視為一種非意愿性(unintentional)動作。跨語言的考察表明,一些語言可以借助詞法的形態(tài)標記來體現其意愿性。比如Kammu語,就是用動詞之前加前綴p(n-)的方式來明示施動者的有意和可控:(參看Dixon,2000:70)(10)Keep-haantraak(他把那條水牛宰了)第三人稱單數+男性前綴-死水牛形態(tài)相對匱乏的漢語盡管缺少這種用形態(tài)標記來明示意愿性的手段,但用詞匯手段來表述這種語義范疇的現象則極為常見。項開喜(2006)認為,除了詞匯手段之外,構式也有這種功能,并詳細深入地考察了意愿性在“把”字句和“別”字句構式中的表現。④其實,這種現象并不罕見。在我們看來,動前式和動后式就屬于一對表述意愿性的對立句對,存在著{在+處所+動詞:意愿性動作}、{動詞+在+處所:非意愿性動作}對應關系。因此,即便是詞項相同的動詞,一旦出現在這兩種構式中也會顯現出不同語義內涵,聚現出不同的行為情景:(11)a.說罷,他伸出腿,仔細地,我沒有再問下去。b.楊清培躲閃不及,腦袋一下。不難察覺,a、b在我們的頭腦中會形成迥異的意象。a的主語“他”是施動者(agent),其動作是主語有意而為之的可控行為,即“磕”是一種代表意愿性的自主動詞;b則不同,其主語“腦袋”不再是按意愿施行動作的行為者,其動詞表達的情景無法表白主語的意愿,而是與論元相關的狀態(tài)和現象,所以動后式的主語是狀態(tài)和現象達成的對象(theme)或者在接觸交互過程中接受能量并可能產生狀態(tài)變化的受動者(patient)。按形式語言學派的觀點,這類主語來源于結構的底層賓語,屬于一種域內論元。由此,處于b式中的“磕”句法上自然是一種不體現意愿性的非自主動詞。大量的語言事實表明,自主動詞與動前式,非自主動詞與動后式構成無標記組配。認知語言學家通常認為,人們在物質世界中最有意義的經驗是“力量—動態(tài)”(force-dynamic)。就a和b而言,前者更貼近Langacker(2000:24,205)典型事件模型(canonicaleventmodel)里的“彈子球模型”(blliard-ballmodel),主語是“能量源”,而其他部分是“鏈尾”,鏈尾在能量源的“撞擊”下發(fā)生了某種反應或狀態(tài)變化(如11a,“灰”因磕而脫離煙袋鍋);后者則難以被視為典型的“力量—動態(tài)”模型,主語在事理上往往是發(fā)生反應和變化的對象/受動者(如11b,“腦袋”因磕在地上導致流血或起包等),至于可能引發(fā)聽者“能量源”的認識,那是主語這一句法位賦予的結果,因為工具、對象甚至受事等角色被置于主語位都會或多或少地具有施動者的意味。即便如此,有一點可以肯定,它仍不是“力量—動態(tài)”主謂(賓)語法構造的理想化認知模型(1CM),不能與a的主語同日而語。我們知道,ICM是人們對常規(guī)事件進行概念化的結果,它對于人們的思維和認知能力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也是形成語法構造的認知基礎??梢哉f,動前式和動后式各自映射著不同的事件模型,人們對這兩種構式中動作意象的不同顯現正是對構式基礎事件模型的認知還原:前者映射的是一個人為的可控事件,后者映射的則是一個非使成的自然事件,其突出的差異在于意愿性的有無。下面(12)和(13)的不對稱現象都可以從“意愿性”上獲得解釋:(12)在院子里玩——*玩在院子里在講臺上說——*說在講臺上在水里撈浮萍——*浮萍撈在水里在礤床上擦蘿卜絲——*蘿卜絲擦在礤床上“玩、講”等都是使然型動詞。這類動詞表述的事件出自行者的一種意愿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