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論語三百講(1-300講)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3af7da7e359bd93868c0f43abc799b/913af7da7e359bd93868c0f43abc799b1.gif)
![傅佩榮論語三百講(1-300講)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3af7da7e359bd93868c0f43abc799b/913af7da7e359bd93868c0f43abc799b2.gif)
![傅佩榮論語三百講(1-300講)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3af7da7e359bd93868c0f43abc799b/913af7da7e359bd93868c0f43abc799b3.gif)
![傅佩榮論語三百講(1-300講)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3af7da7e359bd93868c0f43abc799b/913af7da7e359bd93868c0f43abc799b4.gif)
![傅佩榮論語三百講(1-300講)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3af7da7e359bd93868c0f43abc799b/913af7da7e359bd93868c0f43abc799b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第1講嶄新的開始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這個年代稱之為“軸心時代”,人類的理性、人文的思想整個得到展開,而在中國,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對整個中國歷史的影響跟中國人心靈的塑造更是扮演了關鍵的角色??鬃幽贻p的時候, 家里面貧困卑微, 在社會上沒有什么地位, 所以他是一個從平凡的人生走出偉大的結局??鬃拥奶厣褪呛脤W,他知道自己只能念書到15歲,那叫做鄉(xiāng)村的教育。所以孔子到處請教各方面的專家,結果他能夠集大成,把別人所學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斷發(fā)展,成為當時有名的博學之人??鬃恿私饬酥袊幕l(fā)展關鍵的原因何在,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在“禮壞樂崩”的亂世,他希望重新建立價值觀的基礎,那就是讓每一個人都受教育,啟發(fā)他內(nèi)在真誠的心意。任何一種行為,一定要由內(nèi)而發(fā),它才有道德價值,否則只是外在應付別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變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貴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個人的成就跟社會的發(fā)展結合起來,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視人的社會責任,因為沒有人可以離開社會而成就自己。學論語,春天的時候開始,年輕的時候開始??鬃铀枷氲奶厣簻睾偷睦硇灾髁x;深刻的人道情懷;樂觀的人生理想。第2講學而時習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篇》【譯】孔子說,你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 在適當?shù)臅r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覺得快樂嗎?別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學習的內(nèi)容:“五經(jīng)”“六藝”五經(jīng)就是《詩經(jīng)》、《書經(jīng)》、《禮經(jīng)》、《樂經(jīng)》跟《易經(jīng)》這五本經(jīng)典,《六藝》是六種生活技能,包括禮跟樂、射箭、駕馬車,還有書寫跟計算。學會這些才能安身立命。學習的方法:學思并用“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你光學習不去思考,毫無效果??纪暝嚲屯?,要不然就覺得說沒有心得,你很難有什么特別的理解,要是光思考而不學習,那你所想的只有生活經(jīng)驗的范圍,你沒有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也沒什么用,只會陷于迷惑。學習的目的:培養(yǎng)德行顏回最好學:不遷恕,不二過。都是與德行有關人是有情緒的,有時候高興、有時候難過,這是因為看到你的處境如何、心得如何,這種情緒是很自然的。儒家的思想,他不反對你有情緒,但是你要做情緒管理,提高你的情商,讓自己在各種情緒出現(xiàn)的時候“發(fā)而皆中節(jié)”,恰到好處就沒有問題了。《論語》的《學而第一》的第一章就出現(xiàn)了很多,有關你如何自己要求自己學習,它的內(nèi)容、方法跟目的如何,一定要先掌握住。交朋友的時候可以讓你帶來快樂,因為大家志同道合。同時在社會上跟別人來往,如果暫時別人不了解你,受委屈了。因為社會上往往是需要各種表現(xiàn),別人才會欣賞你。儒家所說的君子往往是先自我要求,他不急著表現(xiàn),他認為說我如果有能力的話呢,時機到了,別人自然會欣賞我的才華,給我機會。第3講君子務本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論語學而第一》【譯】有子說:“如果一個人孝順父母順從兄長,就很少會去犯上;一個人不喜歡犯上,反而去作亂的幾乎沒有。君子要善于抓住根本,根本抓住了許多問題就解決了,而孝順和順從就是仁的根本。”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論語里仁第四》人之道:人應該走怎樣的道!受到好的教育,你就應該知道人應該怎樣過好這一生,儒家強調(diào)從根本開始教育在《論語先進篇》里面有一段資料,孔子的學生分為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德行科: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科:宰我以及子貢;政事科:冉有跟子路;文學科:子游、子夏?!墩撜Z》內(nèi)容分類:孔子自己說的話;孔子跟第一流學生的對話;孔子與第二流以下的學生對話;孔子學生說的話。第4講巧言令色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薄墩撜Z學而第一》【譯】孔子說:“說話美妙動聽,表情討好熱絡的,這種人很少有真誠的心意?!敝攸c在“仁”,首次出現(xiàn)。孔子思想核心:承禮儀,啟仁在“禮壞樂崩”的時代,當外界的禮樂不再能夠成為行為規(guī)范的時候,不再能夠分辨善惡是非讓你照著去做的時候, 你只有設法由真誠引發(fā)內(nèi)在的力量。 孔子說,巧言令色很少有真誠的心意,他說很少有,不是完全沒有。我們就要在這個地方設法提醒自己不妨巧言令色,但是一定要有真誠的心意。 表達我對別人的尊重, 如果你到任何地方都板著臉, 說話都是有一句沒一句的,那別人看到你也就覺得很嚴肅,保持距離。孔子不停的教人擇善,人生變化無常,總會有很多選擇,我們選什么,當然是擇善了,但總會有錯誤,之前錯了,那么之后的選擇應凝補回來人生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你每一次都選對的話,人生越來越充實圓滿,你如果選錯的話,恐怕就要用以后的正確選擇來彌補前面做錯的事情。 在今天這個社會上, 巧言令色有時候表示對別人的尊重, 羞恥心怎么來的, 把個人跟團體比較, 如果你達不到團體的標準就覺得很丟臉,很可恥。儒家思想希望你能夠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人, 應該達到什么樣的基本要求,絕不能低于社會的要求標準,你只有比它更高,而比它更高的話, 能夠帶來內(nèi)在的快樂。否則的話,你光說你不能夠沒有羞恥心,但你有羞恥心之后,別人不稱贊你也沒什么樂趣。第5講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第一》【譯】曾子說,我每天好幾次這樣省察自己, 為別人辦事沒有盡心盡力嗎?與朋友來往沒有信守承諾嗎?傳授學生道理沒有印證練習嗎?“三”在古代代表多數(shù),此處的“習”就是學而時習之的“習”第一段是為人謀,代表替別人做事。譬如我做官,上面有領導;我做事,上面有老板。那么我就要問自己,有沒有盡心盡力?“忠”這個字代表盡心盡力,我們稱為盡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拿人錢財,與人消災。第二個,是跟朋友交往有沒有守信用呢?在儒家里面很強調(diào)守信,比如我今天跟你約一件事,將來時間到的時候我就要做到。但是由于從現(xiàn)在答應你到將來實現(xiàn)諾言的時候有一個時間上的落差,這中間可能發(fā)生任何事。發(fā)生一件事情之后,我以前答應你的事情隔了這段時間去實現(xiàn)的時候不見得恰當。正常情況,說話應該算話,但是環(huán)境變了之后,是否是真正的誠信?第三個,傳不習乎。曾參后來是有名的老師,教出很多弟子,有些成就的,所以他的傳不習乎是說,我當老師,我教給學生的,自己有沒有去實踐呢?人活在世界上很容易主觀,什么事情都認為我對的,而沒有注意到跟別人相互之間的關系,也沒有考慮到別人的立場或是別人的肯定。儒家思想的特色就在于說我一個個人不能離開人群,在儒家里面沒有關起門來的賢人。你要做賢人,你要做君子,就要打開門跟別人來往。在家里面,與父母兄弟姐妹;到外面,與朋友,與你工作的老板、同事們都要交往,與天下人都有來往的機會?!靶杏胁坏谜?,皆反求諸己” ?!睹献与x婁上》你做任何事只要做不通,都要先問問我自己有沒有問題,而不是說先問別人怎么搞的,別人怎么有什么故意阻攔或者其他的問題。當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問題的時候,再去找別人的問題這是曾參的話,不是孔子的話。第6講余力學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薄墩撜Z學而第一》【譯】孔子說:“青少年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書本知識?!辈恢皇乔嗌倌?,青少年也會長大,為人父母——要普遍關懷別人仁:自古以來都是教育子女做好人,做好事,為什么只有孔子成為了一個學派,因為它是一個體系人在社會,要學會這些道德要求,你會感覺到說那我守規(guī)矩,修德行善不是比較吃虧嗎?所以儒家的思想很強調(diào),你修德行善會有內(nèi)在的快樂,否則你只看外表的話,會覺得誰好像比較照規(guī)矩來。在許多方面會比較不太順利的樣子,這其實是一種選擇的問題,是長期的考慮。君子之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睹献颖M心上》時雨:及時雨,學習最困難,最迷惑的時候指點一下他自己都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論語述而第七》孔子認為教育應該是全人教育,就是完整的人的教育。第一種是人格教育,“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都是一種與人相處自我要求能替別人設想。 人格教育必須自我要求, 由內(nèi)而發(fā),絕不能說是只是被動而已,所以講道德的問題關系就非常得明確了。道德,主動和被動是有天淵之別的第二種是人才教育是用之于外,你在社會上是個人才,你可以服務社會,有所貢獻,但是人才,它是特殊的一種條件,有某種專長就可以了。第三個是人文教育就看你怎么樣利用休閑的時間,如何調(diào)節(jié)自己的生命,讓它感覺到生命,很有次序,然后也能夠和諧,不斷地成長發(fā)展。第7講君子原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薄咀g】孔子說,君子言行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多方學習就會流于固陋,以忠信為做人處事的原則,不與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過錯不怕去改正。學習儒家它的后果是在內(nèi)不在外,就算你今天照孔子的說法去做,考試不一定會考得好點,不一定會順利地升官發(fā)財。所以儒家一定要保證我這樣做之后,合乎一個做人的要求,我應該有快樂由內(nèi)而發(fā)。學習儒家一定要體驗,問問自己內(nèi)心是不是覺得更為坦蕩,更為快樂。如果說你做的時候,內(nèi)心也不覺得快樂,代表你是勉強去做的,你照孔子的方式來做的話,不一定有這些成就。不如:不相似但是你一定要很清楚地知道,內(nèi)心的快樂是來自于你做到了人性的要求,而這種要求是普遍的,自有人類以來不管東方、西方、古代、現(xiàn)代都是人,而只要是人的話,你只要做到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后做到孔子說的要求犯了過錯去改正。會不會快樂,這需要體驗,我們可以從小地方做起,有小的毛病,改正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別人對我們也比較尊重了,我們對自己也比較肯定,慢慢地再往大的方向走,這是我們學習的一種比較具體的方法。人最難的就是改過,過錯與性格有關,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孟子:一天偷一個變一月偷一個第8講慎終追遠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薄墩撜Z學而第一》【譯】曾子說,喪禮能慎重,祭祀能虔誠,社會風氣就會趨于淳厚了?!敖K”:就是生命的終點。孟子曰:“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薄睹献与x婁下》“遠”是指遠祖,“民德”就是指老百姓的社會風氣。不忘本,飲水思源民德歸厚:此處的德是中性的詞中國人對于家的觀念跟西方不同,西方比較重視個體,他把自己的生命當作一個主要的考慮焦點,父母生我只是偶然的機緣,我自己要負責自己的生命。而中國人會把這個家當作單位,像在《易經(jīng)》里面,坤卦就提到一句話,他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把一個家庭從開始到現(xiàn)在,如果經(jīng)常做好事,后代子孫就會有喜慶,等于是說你就有很多福報,那如果說這個家族一路下來做很多壞事的話,他的子孫恐怕就倒霉了,會有遭殃的事情。當然這種觀念是比較浮泛,因為我們知道真正行善避惡的主體還是個人,但是個人跟個人之間還是有他的特殊的關聯(lián),像一個家就是一個單位,在這一方面來說的話,西方跟中國各有特色,家庭是一個群體組成的, 它有血緣關系,很多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家庭是好的,但是你不要忽略掉他的個性。如果做父母的都能了解這一點,他對孩子的個性就比較能尊重,做孩子的都能了解這一點,他就能夠也尊重父母親。一大家人在一起的時候,需要的是互相忍讓。中國過分重視家庭、關系、人情,往往忽略了法律、人權,個體發(fā)展,西方世界過分重視個人則更可怕,往往變成孤獨一人希臘人講如果一個人不講城邦,他就是一個白癡。人應該來自家庭,進入社會,最后又要回歸家庭。父母、子女相互理解第9講禮之用和為貴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薄墩撜Z學而第一》【譯】有子說,禮在應用的時候以形成和諧最為可貴,古代帝王的治國作風就以這一點最為完美。無論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禮的規(guī)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時,如果只知為了和諧而求和諧,沒有以禮來節(jié)制的話,恐怕還是成不了事的。禮代表區(qū)分,樂代表和諧有秩序才能有和諧, 真正的和諧是有秩序的。 不能為了追求和諧而和諧, 追究和諧首先要守禮。在現(xiàn)代來說是守法,合乎道義,有正當性美:合理想,值得欣賞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第一》【譯】有子說,與人約信要盡量合乎道義,說話才能實踐;謙恭待人盡量合乎禮節(jié),就會避開恥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愛心,這樣就值得尊敬了。:開始做好事,我有愛心,久了之后就失去愛心了,變成例行公事了!第10講敏于事慎于言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譯】孔子說,一個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住不求安適,辦事勤快而說話謹慎,主動向志行高尚的人請求教導指正,這樣可以稱得上是好學的人了。一個人多追求物質(zhì)欲望,就少了時間去學習了做到三點,孔子就認為你好學了,這顯示的是一種特殊模式,好學的目的是要改善自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熪?,擇其善者而從之,見賢思齊“不要只看到別人眼中的小草,而忽略自己眼中的大梁”——《圣經(jīng)新約》意思是我們自己的毛病,因為自己太過于主觀看不清楚,而看到別人有毛病的時候就念念不忘。儒家的“好學”含義非常豐富,它可以概括成為我們做人處事的原則,也就是要自我要求。好學不是為了顯示給別人看的,是為了讓自己長進的,所以我們好學的目的是要改善自己,讓自己生命趨于完美。第11講切磋琢磨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譯】子貢請教說一個人,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這樣的人表現(xiàn)如何?孔子說還可以,但是比不上貧窮而樂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禮儀的人。子貢說, 《詩經(jīng)》上說就像修整骨角與玉石,要不斷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這就是您所說的意思吧??鬃诱f: “賜呀,你能從我已經(jīng)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 了?!弊鋈魏问拢浀脧南麡O的、不要有負面的表現(xiàn),還再進一步轉(zhuǎn)成積極的、有正面的作為。儒家的思想對于在貧窮如何、在富貴如何,都有它的引導、都有它的觀念, 這些觀念對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子貢年輕的時候是貧窮的,他后來富裕了,所以他就可以思考,我應該在貧窮跟富裕的情況下,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言行表現(xiàn)呢?儒家的思想是強調(diào)他的一貫的原則,重心是在內(nèi)不在外。否則的話,外面一旦出現(xiàn)各種變化,馬上隨之喪失內(nèi)在的原則,這對儒家來說是教育的失敗。第12講知己知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薄墩撜Z學而第一》【譯】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我,只擔心我不了解別人?!熬硬o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譯】病就是生病的“病” ,這邊講的患,“患”就是擔心。病就是以此為病,就是認為說這個很糟糕。所以你不要特別去掛念別人不了解自己,你要擔心的是自己能力不夠、無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第四》【譯】你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你,你要設法讓別人值得來了解你,或者說讓你值得被別人了解。了解一個人要看他過去的表現(xiàn)如何,看他現(xiàn)在做什么事,還要看他將來要往哪里發(fā)展。所以了解一個人,他的才華、他的學識,需要時間。有時候需要場合讓他表現(xiàn),他如果還沒有機會表現(xiàn)的話,那怎么辦呢?所以在古代社會很多念書人都要主動地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本事在什么地方。“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第二十》【譯】你如果不懂得怎么聽別人說話,你就不可能去了解一個人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才。你要了解一個人的話,就要懂得聽別人怎么說話。他說的話是巧言令色這一類,還是他說的話很實在,可以代表他真正的見解。自古以來,儒家的思想是受到肯定的。很多時候你要等待機會,不要著急,你要盡量充實自己。學習是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要精益求精,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將來總有機會讓別人了解我。我就可以為社會盡我的力量來服務。第13講為政以德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薄墩撜Z為政第二》【譯】孔子說,以德行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環(huán)繞著它而展布?!皥蚱淙嗜缣欤渲侨缟?,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薄妒酚浳宓郾炯o》孔子提到“無為而治”,特別就用舜來做例子,他說舜不用做什么事,他只要自己本身行為端正,面向南方一坐著就好了, 就跟這邊講北極星本身不動一樣的意思。 但是在老子的思想里面是指你不要刻意做什么事, 因為你刻意做任何事的話, 你的考慮永遠不可能周到, 你顧了這一邊就忘了那一邊, 到最后掛一漏萬,甚至捉襟見肘,很難全面照顧反而不好。而在儒家里面講“無為而治”是要有德作為基礎的, 有道德的領導可以讓天下無為而治, 是因為人性向善。以整個國家來說,政治領袖表現(xiàn)德行,老百姓就可以自己上軌道。 只有一個可能就是老百姓都是人性向善,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我是人, 我人性向善,那么領導者表現(xiàn)善的行為就是德行,我自然支持他,自然可以有向心力可以團結起來。第14講思無邪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薄墩撜Z為政第二》【譯】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無不出于真情?!对娊?jīng)》是部文學的作品,一定要有真誠的情感, 最怕無病呻吟或是矯揉造作,所以你如果了解《詩經(jīng)》是古代的文學作品, 它原來的出處是古代有采風之官到各地采集民間的各種歌謠,收集起來之后作為教化的參考。 《詩經(jīng)》跟思想基本上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 《詩經(jīng)》里面很多地方都會提到抱怨、難過、擔心的情緒,這都跟思想完全沒有關系, 它講的都是真誠的情感。所以我們在讀《詩經(jīng)》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它是文學作品,以真誠的情感為主,只有真誠的情感才能感動別人。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薄墩撜Z陽貨第十七》儒家的教育包括文學、歷史、藝術全部在內(nèi),而在文學這個領域,特別重視《詩經(jīng)》 ,作為真誠情感的表現(xiàn),所以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篇,用三個字概括叫做“思無邪”。思是語首詞,無邪是代表從內(nèi)到外直接出去,沒有轉(zhuǎn)彎,也不必繞什么圈子,所以一切都出于真誠的情感。第15講刑與德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墩撜Z為政第二》【譯】孔子說,以政令來教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免于罪過,但是不知羞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約束,百姓知道羞恥,還能走上正途。德治之后要配合禮治,如果禮治還不行的話,就要法治了,所以禮跟法之間的關系比較微妙。一般講禮跟法有一個簡單的分辨,法是從外在約束你的行為,禮是從正面引導你的行為,差別就在這里。如果說你遵守禮儀的話那就比較好了,所謂富而好禮,這個禮就是正面的引導,見到長輩要有禮貌,見到老師要尊敬,這些都是禮儀。這個禮儀建立的人際關系是普遍適用的,因為一個年輕人對長輩尊重代表他將來年紀大了變成長輩的時候,將來的年輕人也會尊重他。否則一個年輕人對長輩不尊重,不知道去遵守禮儀,那么他將來老的時候變成長輩,他憑什么要求年輕人對他尊重,所以在這個時候就要知道人的社會是普遍的。一個社會一定要有延續(xù)的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方面孔子的思想對于政治,可以說是指出了它的重點。也就是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老百姓如果無恥的話,政府要怎么做都不容易有好的效果。第16講三十而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墩撜Z為政第二》【譯】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三十歲時可以立身處事,四十歲時可以免于迷惑,五十歲時可以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可以隨心所欲都不越出規(guī)矩。有關立志的問題,在《論語》里有三個對象:第一個立志于學習;第二個立志于行仁;第三個立志于求道;士心為“志”代表讀書人的心意,就是他的志向,至于“學”只是一種外在的描述,你學什么、目的何在。那你就要志于仁,仁就是仁義的“仁”,就是你立志以后要走上個人生命的正路。第17講從心所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第二》【譯】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三十歲時可以立身處事,四十歲時可以免于迷惑,五十歲時可以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可以隨心所欲都不越出規(guī)矩?!疤烀钡膬蓚€重點:第一,在孔子來說他當時的情況, 他覺得要怎么做才能夠?qū)崿F(xiàn)這一次的目的, 是他的使命所在,所以他出來做官;第二個,我們一般人可以學的是把天命當做人性向善, 應該追求擇善固執(zhí), 最后達到止于至善,當做我們每一個人的天命。有關天命在孔子的思想里面很明顯地說出來是: 第一個要知天命、 第二個要畏天命、 接著就要順天命、最后一步還要樂天命?!皬男乃挥饩亍庇袃蓚€重點:第一個,孔子說這話代表他在七十歲以前如果從心所欲的話, 偶爾難免有可能違背規(guī)矩, 代表人的心的確是有問題, 捉摸不定的,所以我們學儒家的時候, 一定要記得儒家從來沒有把人的心看做本善的。第二點就是你要了解從心所欲代表你自然而然去做的, 不逾矩代表你都符合規(guī)矩, 也就是做到應該做的事情。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 對孔子來說他的七十歲的境界是他自然去做的都是他該做的,他該做的事都做得很自然。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睹献颖M心下》第18講無違之孝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 ‘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為政第二》【譯】孟懿子請教什么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制。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對他說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禮制。樊遲說這是什么意思,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 以禮的規(guī)定來侍奉他們,父母過世后,以禮的規(guī)定來安葬他們,以禮的規(guī)定來祭祀他們。一個孩子他在各個方面都能夠盡力做到最好, 讓父母不要操心, 只是偶爾生病是難免的, 讓父母為生病而操心, 如果只有這件事的話, 那算是非常孝順的。 等于是你做子女各方面表現(xiàn)都很好,父母從來都不操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于不同的人,他要求因材施教。第19講色難之孝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於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薄墩撜Z為政第二》【譯】子游請教什么是孝,孔子說現(xiàn)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侍奉父母,但是像狗跟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樣分辨這兩者呢。我們現(xiàn)在奉養(yǎng)父母親一定要記得,孝順來自于內(nèi)在的情感,只有父母對子女這一倫,我們做子女的不能計較任何條件。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第二》【譯】子夏也來了,子夏請教什么是孝, 孔子說子女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有事要做時年輕人代勞,有酒菜食物時年長的人吃喝,難道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我們現(xiàn)在奉養(yǎng)父母親一定要記得,孝順來自于內(nèi)在的情感,因為一個人內(nèi)心有真的情感,自然而然臉色就會開心。有一種安定的力量,因為父母是我們生命的來源,孔子教學生的時候,他自己的學生是一般百姓,他特別著重在內(nèi)心的情感要尊敬,同時要由內(nèi)而發(fā)保持好的臉色。第20講人無所藏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第二》【譯】孔子說,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過去的所作所為,看仔細他的心安于什么情況,這個人還能如何隱藏呢?孟子說,你要了解一個人最好看他的眼珠。對一個人,要看他的眼珠,他說眼珠如果說表現(xiàn)得很亮,代表你胸中正,那你胸中不正的話,眼珠就昏黃。這是孟子很特別的想法。因為孟子是主張身心配合的,我內(nèi)心里面有什么樣的想法,眼珠就表現(xiàn)出來。在西方也說眼睛是靈魂之窗。所以在孟子來說的話,他也強調(diào)“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跟這篇所說的一樣??鬃诱f你要了解一個人,讓他無法隱藏,對于他的過去、現(xiàn)在了解之外,要特別注意到察其所安,看他的心在什么情況下會安定下來。我們平常跟別人接觸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人浮躁不安,但是也有些人真的是人才,他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所以他很難安定下來,這也是可能的。那你了解一個人就要看他如何才會安定,所以對于人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在時間上三個向度都能掌握之后,就沒有人可以隱瞞了。第21講溫故知新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第二》【譯】孔子說,熟讀自己所學的知識,并從其中領悟新的道理,這樣才可以擔任老師。子曰:“有教無類”?!墩撜Z衛(wèi)靈公第十五》【譯】一般的理解都是說孔子教學生的時候,他不會給學生隨便去分出什么類別,不去區(qū)分國家、背景等,只要你愿意來學,我都很樂意地教你,沒有任何保留。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論語述而第七》【譯】我沒有任何隱瞞的,我任何行為都在你們前面表現(xiàn),代表身教重于言教。儒家思想之可貴就在于孔子發(fā)現(xiàn)靠外面的規(guī)范、靠法律、靠各種政令來要求已經(jīng)是沒什么效果,老百姓避開這種懲罰,但是不一定有羞恥心。但是如果靠內(nèi)在的引發(fā)你自覺,讓你自己愿意去行善避惡的話,那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孔子本人就是溫故而知新的一個最典型的例子。第22講君子不器子曰:“君子不器?!薄墩撜Z為政第二》【譯】孔子說,君子的目標不是要成為一個有特定用途的器具。 在古代君子本來是指貴族的子弟,后來慢慢轉(zhuǎn)成一個特定的人格表率, 德行方面比較完美的, 所以君子成為每一個人都要追求的目標。全人教育分三個層次:人才教育:在社會上只要念完大學,他就有一個特定的專長,得到一種社會地位;人格教育:等于還是需要學校、老師來教,不過它有時候會強調(diào)身教跟言教并重;人文教育:藝術的愛好或修養(yǎng)、個人的宗教信仰。很多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孩子他如果在人格方面有好的教育,他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他是否一個專業(yè)的人才,這個社會上不缺人才,但是人格方面卻有普遍的要求。學習儒家一定記住千萬不要只看外表的規(guī)定, 而要學會它的一種人性的理論, 就是說你要問自己當我孝順的時候, 我快樂嗎?如果我不快樂的話, 我就要再進一步問自己, 我是不是不了解為什么我應該孝順。同樣的做父母親的愛護子女恐怕也很累,他就要想我照顧孩子的時候快樂嗎?事實上人生的快樂跟痛苦,有時候很難分非常清楚,我們把這種帶有負擔的壓力的這種快樂稱為甜蜜的負擔。第23講先行后從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論語為政第二》【譯】子貢請教怎么樣才是君子??鬃诱f,先去實踐自己要說的話,做到以后再說出來??鬃訉W生分科:第一科當然是德行;第二科那就是言語;第三科是政事;第四科是文學。言語科排第二是因為說話是一個人的內(nèi)心的一種表達, 叫做言為心聲。我說話是表達的我的心意,還要看這話是不是恰到好處,所以在《易經(jīng)》里面也提到要“修辭立其誠” 。說話要修飾言辭,才能建立你的真誠。 一個人真誠的時候不是說有話直說,還得看對象, 對象如果不能理解,你這個直說的話就沒有效果了, 所以在這個時候就要調(diào)整對不同的人說不一樣的話。但是都是出于內(nèi)心的真誠, 只不過你在修辭的時候, 用什么樣的語句, 用什么樣的詞匯來表達,這一方面你要用心。 要不然你對不一樣的人都講同一句, 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理解,到最后恐怕產(chǎn)生很多誤會。不說話有兩種:一種是完全不懂,無從發(fā)問;一種是完全了解,不必發(fā)問。第24講人我互動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薄墩撜Z為政第二》【譯】孔子說,君子開誠布公,而不偏愛同黨;小人偏愛同黨,而不開誠布公。人生價值觀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我中心;第二個階段是人我互動;第三個階段是超越自我。人生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當你在選擇的時候,如果沒有價值觀作為參考,你會感到無所適從。反之你有一套價值觀,就知道我現(xiàn)在做這個選擇,在哪一個層次,行進的方向又在哪里。儒家的理想如果實現(xiàn)的話,整個世界絕對是一個美好的未來。但是我們在學習以及在介紹儒家的過程,要避免讓它變成教條,那樣別人是不會接受的。要了解它是一套完整的系統(tǒng),也就是后來孔子很強調(diào)的“吾道一以貫之”。而這個系統(tǒng)說出來之后才能讓人的生命從小到大,從生到老到結束有一個完整的理解。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但是要遵循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第25講好學深思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墩撜Z為政第二》【譯】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則將毫無領悟;思考而不學習,就會陷于迷惑。求知的階段:第一個叫做你得到許多信息,叫做資訊;第二個叫做你獲得的專業(yè)的知識;第三個你得到人生的智慧。知識構成系統(tǒng):《詩經(jīng)》代表文學《書經(jīng)》代表歷史《禮經(jīng)》代表生活規(guī)范《樂經(jīng)》代表音樂、藝術《易經(jīng)》代表哲學這五本都是我們老祖先智慧的結晶, 你認真學的話就可以把某一種專門的知識徹底了解, 有個系統(tǒng)的認識。所以孔子說,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很重要一段話。這是提醒我們學習的方法,跟你思考要配合起來, 要以自己的心得為重。我們常常講人生的發(fā)展,其實用三句話來說:好學、深思、以及力行實踐。第26講批判與包容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 ”——《論語為政第二》【譯】孔子說,批判其他不同立場的說法,難免帶來后遺癥?!爱惗恕边@個字本來并沒有特別的意思, 是說我有一種立場, 跟我不一樣的立場稱作另外一端,異端就是另外一端,所以講異端的時候跟我這一端其實是平等平行的??鬃诱f,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他是一種非常包容的心態(tài)。我們不能忘記孔子這個人基本上是,能夠欣賞差異的,別人跟他不一樣他也能夠想說他恐怕有他的道理; 別人跟他一樣的話, 他也覺得很開心,因為別人了解他的立場。我們在做人處事上,也可以向孔子學到很多,千萬不要以為只有自己對,也許你在這個角度上, 今天看這個事情是對的, 但是你怎么知道別人一定不對??鬃舆@段話跟他前面講的“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泰而不驕”都是相通的,這樣來解釋的話就比較完整了。九流十家,諸子百家,你研究得過來嗎?站在異端的角度考慮自己的想法。 真理不一定越辯越明孔子主張道不同下相為謀,大家不妨各自去發(fā)展,不同的階段之后可能就改變了楊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無君,一個人怎么可以沒有國家呢墨子:兼愛,同時并且平等的愛每個人。儒家講愛是有差別的孔子比較溫和,孔子可以欣賞差異。但到孟子時就平一樣了,如孟子批評墨家就很激烈第27講求知的態(tài)度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薄墩撜Z為政第二》【譯】孔子說,由,我來教你怎樣求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求知的態(tài)度。社會上所公認的最聰明的人,其實都并沒有真的了解,而他們所知道的都是很有限的片段知識,對于不知道的你就要說不知道,這樣你對于自己的學習才會有更大的要求、更大的動力。至于知道的就要說知道,代表你對自己有很大的信心。所以人一方面要有信心,另一方面還要虛心。我們要設法從無知變成有知,要不斷去探討,人生的重要是在于說你在學習的過程,不斷去知道更多東西。這樣才能夠把握住已經(jīng)有的知識,再不斷增加新的認識。這是一種求知的態(tài)度,這個道理不但對于像子路這樣的人有效,對每一個人,每一個學生都是有參考價值的?!安恢獮椴恢北容^難做到,但只有說“不知道”才能獲得別人的指點,才能學到知識,蘇格拉底,最有智慧的人,訪問:城邦政治家,作家,科技專家造軍艦的,社會上所公認的最聰明的都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所做的事。神為什么說我是最聰明的,因為只有我知道自己是無知的。第28講言行與成功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馀,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第二》【譯】子張請教怎樣獲得官職與俸祿??鬃诱f,多聽各種言論,有疑惑的放在一邊,然后謹慎去說自己有信心的,這樣就會減少別人的責怪; 多看各種行為,有不妥的放在一邊, 然后謹慎去做自己有把握的, 這樣就能減少自己的后悔。說話很少被責怪, 做事很少會后悔,官職與俸祿自然不是問題。儒家講人的問題不能離開社會,既然在社會上就要尊重社會的規(guī)范,一個社會能夠發(fā)展到今天絕不是偶然的,它有它的各種規(guī)則,包括明的、暗的。那這個時候你多去了解,多看多聽,然后去說一些自己有信心的話,做一些自己有把握的事,自然而然就不會抱怨或者責怪了,自己也不至于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后悔了。所以我們學到儒家的時候,就看到孔子他對于從政做官也好,對于在社會上求職安身、賺錢也好,他是非常理性的態(tài)度。子張年紀很輕,但志向很高。古代學習做官是為民服務的途徑,問怎樣做官是很合理的,沒有不良目的能不能察言觀色,能不能適當?shù)谋磉_自己世界本來不完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重要的是怎么合適的表達自己思考之后再做,免得以后后悔。千萬不要話沒出口,就意思到可能會得罪人。不要趁一時之快,也不能想太多,想太多就什么也不說了,說話是非常難得的藝術。做事就不能回頭,時間不能回頭,人生只有一次,不能回頭。每一次都當最后一次,全力以赴今天準備得不好,以后補救嗎?沒得救,因為下一次不是今次。但是可以提高人生本來是不完美的,今次沒做好,所以要不斷自我超越第29講推己及人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且酁檎善錇闉檎??”——《論語為政第二》【譯】有人對孔子說:“您為什么不參與政治呢?”孔子說:“《書經(jīng)》上說,‘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再推廣到政治上去,這就是參與政治了。’不然如何才算參與政治呢?”儒家的政治理想一定落實在道德的實踐上,換句話說,要把國家當作學校,把政治當作道德方面的教化。儒家是希望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小的人群單位都能夠改善自己,再讓整個國家,整個天下都能夠上軌道,這種想法是很值得珍惜的。雖然他做不到,但是也不妨礙他值得我們?nèi)ト》?。“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那么相對于其他的宗教,儒家這種思想顯然是更為積極,更為進取的。如果人間不理想,那你就要修煉自己,在生命結束以后進入一個更理想的情況。但是這樣一來的話這個世界要交給誰來負責, 如果大家都認為這個世界不夠理想那我們追求個人生命的解脫, 那這個世界怎么辦呢?儒家是不怕這樣的挑戰(zhàn), 不畏這樣的艱難, 他就要面對這樣的世界, 我們還是要從事政治的活動, 要讓政治設法提升它的品質(zhì)。 隨之讓百姓的生活也得到更大的安頓,而他們的生命走上正確的道路,在德行修養(yǎng)上完成人性應該有的一種目標??鬃佣ü拍瓴懦鰜碜龉伲?51歲了。中都宰一年,司寇,司空第30講諂媚與怯懦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薄墩撜Z為政第二》【譯】孔子說,不屬于自己應該祭祀的鬼神,若是去祭祀,就是諂媚??吹皆撟龅氖露鴽]有采取行動,就是懦弱。儒家思想是重視現(xiàn)實的人生, 不管過去如何輝煌, 那是祖先的成就。 我們也不要問將來怎么樣,因為將來很難預測。 我們要把握的是現(xiàn)在我們活著的這些人要如何面對今天的挑戰(zhàn), 好好盡責任,把該做的事做到。 這個該做的事是永遠做不完的, 這個社會很多地方都有一些不義的事情,都有不理想的情況, 甚至還有很多人受委屈, 需要我們幫忙、照顧以及伸出援手。同樣的這個世界也很難達到完美的程度,人只能夠追求完美,如果一定要完美的時候,就是后來曾參說的一句話叫做“死而后已”,就是到我們生命結束的時候,才能說我終于可以問心無愧了,安心地離開了。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對于宗教方面,應該有正確的認識,中國人是從事祖先崇拜的一個民族, 那么最后可以推到對天的一種敬拜, 但是天的觀念是比較復雜的。同樣對于祖先崇拜,也是非常正當?shù)氖虑椤!墩撜Z三百講》之二(第 31~60講)第31講表里如一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第三》【譯】孔子說,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 能用禮做什么呢?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能用樂做什么呢?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 ”——《論語陽貨第十七》【譯】孔子說,我們說禮啊禮啊,難道只是指玉帛嗎?我們說樂啊樂啊, 難道只是指鐘鼓嗎?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論語八佾第三》【譯】林放請教禮的根本道理。孔子說,你提的真是大問題啊,一般的禮與其鋪張奢侈,寧可簡約樸素;至于喪禮,與其儀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泣。我們對別人有各種禮儀方面表現(xiàn)的時候, 一定要記得有真誠的情感做基礎, 這樣表現(xiàn)出來才能恰到好處。否則的話, 你外表一切都合乎規(guī)矩, 但內(nèi)心沒有情感,別人只會覺得這個人好像在演戲,這是浪費生命。每一次的作為都有真誠的情感做基礎,人的生命他內(nèi)在就有比較強的力量,他的自我就凝結得比較完整。他的生命就比較能夠顯示一種長久的、長期的發(fā)展,最后慢慢累積起來形成一種人格的特質(zhì),內(nèi)外表里可以追求一致,這其實也是一種非常愉快的事情。第32講如何競爭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第三》【譯】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爭的,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比賽射箭吧,比賽時上下臺階與飲酒,都拱手作禮,互相謙讓。這樣的競爭,也是很有君子風度的。在希臘人觀念里面,身體方面的健康跟心靈方面的美麗,可以成為對照的來配合發(fā)展。一個人如果說身體不健康,他的心智也可能受到干擾,那么相反的身心都健全了是一個很好的理想。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競賽的時候,不要只在運動項目或者體力方面的項目跟別人競賽,因為那個項目維持的時間很短暫,并且強中更有強中手。我們要盡量轉(zhuǎn)向另外一個更公平的而長期的競賽,那就是在自己的德行修養(yǎng)上不斷地提升。在這一方面沒有人跟你競爭,而天下人又都跟你競爭,但是你跟別人競爭是次要的,跟自己競爭那才是主要的,要不斷地自我超越。第33講審美原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何為也?”子曰:“繪事后素?!弊酉脑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矣?!薄墩撜Z八佾第三》【譯】子夏請教說,笑瞇瞇的臉真好看, 滴溜溜的眼真漂亮, 白色的衣服就已經(jīng)光彩耀目了。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孔子說,繪畫時最后才上白色。子夏接著說,那么禮是不是后來才產(chǎn)生的?孔子說,能夠帶給我啟發(fā)的就是商,現(xiàn)在可以同你談《詩》了。譬如一個人穿上彩色的衣服,化妝化得很濃,你根本不知道她長什么樣子。相反的,白色作為裝飾的話,可以使她原有的真實的相貌一覽無遺,她原來是如何的情況表現(xiàn)出來。我們講儒家的思想,這個重點一再要加以強調(diào),也就是真實的情感才是人類生命里面最重要的根據(jù)、基礎。而你外面所受的教育、禮儀都是為了幫助你真實的情感,有一個適當?shù)谋磉_的方式。第34講誠敬祖先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第三》【譯】祭祀時有如受祭者真的靈在,祭鬼神時有如鬼神真的靈在??鬃诱f,我不贊成那種祭祀時,有如不祭祀的態(tài)度。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些古人的觀念或者西方人,或者我們老祖先的想法影響我們,產(chǎn)生作用,所以對我們來說的話,作用它才是一個檢證你是否有效,是否存在的一個重要標準。否則的話,你光是在而沒有用,那在跟不在有什么差別。所以我們中國人很喜歡講一樣東西的本體在不在,要從它的作用來看它是什么樣的本體,要看它有什么效果。西方也說你要判斷一棵樹的好壞,要看它結的果子好壞,一棵樹長得很漂亮,結的果子不好,這棵樹照樣不好。果子就好像我們說的結果,你事情的結果作用如何,才能檢驗你前面的基礎打得好不好??鬃右簧钪斏鞯娜拢糊S戒、戰(zhàn)爭、疾病。在《左傳》里面也提到國家最重要的事情有兩件:祭祀、軍事。第35講謹慎敬天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薄墩撜Z八佾第三》【譯】王孫賈請教孔子,“與其討好尊貴的奧神,不如討好當令的灶神”,這句話什么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得罪了天,就沒有地方可以獻上禱告了。一個人有信仰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生命總是會結束,如果生命結束就統(tǒng)統(tǒng)消失的話,你這一生奮斗所為何來。對孔子來說的話,當他面對人生重大的關鍵的時候,他就要思考到底人生的意義何在。一個人只有面對死亡的時候,才會真誠地說出內(nèi)心的信仰。這個信仰就使得孔子相信,人死了之后可以得到適當?shù)膱髴???鬃硬皇亲诮碳?,但是他個人有深刻的信仰,這個信仰對他來說不是要逃避現(xiàn)實的責任,而是使他更勇敢地去承擔現(xiàn)實世界的責任。遇到任何問題都不回避,他知道“知其不可而為之”,知道自己有什么使命一路往前走。第36講和諧情感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第三》【譯】孔子說,《關雎》這幾首詩的演奏,聽起來快樂而不至于耽溺,悲哀而不至于傷痛?!昂汀钡膬?nèi)涵:第一方面是內(nèi)在和諧,我內(nèi)在本身的情緒要調(diào)節(jié);第二方面是人我的和諧,我跟別人相處的時候,要有適當?shù)年P系;第三方面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第四方面是人與祖先和諧??鬃诱J為不學《詩》的話,你沒有辦法跟別人講話。因為講話有時候要比較文雅,有時候要引述成語、俗話。如果你能夠引述《詩經(jīng)》的話那最好,所以念書人往往都是閱讀《詩經(jīng)》之后,講話用《詩經(jīng)》聽起來比較婉轉(zhuǎn),不會那么直接。在《詩經(jīng)》里面你可以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要有什么方式來跟別人相處,相處的時候要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當你得意的時候不要太囂張。當你失意的時候不要太難過,所有的情感都可以有一個中和的余地。第37講度量與修養(yǎng)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第三》【譯】孔子說,管仲的見識與肚量太小了。有人就問了他是不是節(jié)儉呢?孔子說, 管仲有三處公館,手下人員不必兼職工作,怎么算得上節(jié)儉呢?這個人再問,那他懂得禮嗎?孔子說,國君在宮室的大門內(nèi)設屏墻,管仲的公館也設屏墻,國君為了宴請友邦貴賓在堂上設有放置酒杯的土臺,管仲也安置了這樣的土臺,管仲這種作為如果算是懂得禮,那么還有誰是不懂得禮的?管仲的缺點:器量小、不節(jié)儉、不知禮。儒家里面講人的時候有提到, 人的社會是一個共同生活的范圍, 那么共同生活的時候, 每一個人都要自我要求,那么跟別人相處的時候就要看你的身份、你的角色、你的位置、你的責任何在,把這些都做好的話,個人修養(yǎng)你可以慢慢來,所以這是儒家對一個人比較寬厚的態(tài)度。第38講孔子的角色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論語八佾第三》【譯】守儀城的封疆官員請求與孔子相見,說,有名望的君子來到這里,我從來沒有不與他相見的。隨行的學生安排了他們會面。他出來之后說,你們這些人為什么擔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沒有正道的時期已經(jīng)夠久了,天將會以你們的老師作為教化百姓的木鐸?!疤煲钥鬃幼鳛槟捐I”兩個重點:第一個代表“天”是關懷人間的,并且天隨時在注意,要讓一個適當?shù)娜丝梢猿鰜斫袒傩?;第二個就是孔子中選了,要做這個“木鐸”來教化百姓。假如天下無道,多一個你、少一個你沒有什么差別,一定是你可以把”無道”變成”有道”。天下無道代表天下走向無道,天下有道是天下走向有道,而不要做簡單的二分法。從孔子開始, 儀封人認為要開始走向有道了,所以他才有這么樣一種既興奮又喜悅,然后跟孔子的學生們這樣說“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第39講盡善盡美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第三》【譯】孔子評論韶樂時,他說, “美得無以復加,并且善得無以復加” 。評論武樂時,他說,“美得無以復加,尚未善得無以復加。 ”文化的特色:第一個,文化通過人來改造自然界;第二個,文化形成傳統(tǒng);第三個,文化具有向心力;第四個,文化有興盛衰亡。一般講到藝術創(chuàng)作, 有一種說法叫做為藝術而藝術, 意思是我從事藝術活動, 絕不考慮世俗的功名利祿,也不用考慮道德問題。 西方也有很多人說藝術應該為道德而存在, 道德就是善,藝術就是美,美不能獨立存在。如果光說獨立的美的話跟道德無關,跟社會風俗人心無關,那個美到最后恐怕造成反效果。儒家的文藝觀表述的是文藝不可能獨立,文藝到最后還是回歸人生?;貧w人生的話,就要記得人性向善,你要幫助這個人性走向善的路,才是好的文藝作品。當然你不用寫得那么直接,但是他的目的最后還是要回到有益于人的身心的發(fā)展。第40講里仁為美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第四》【譯】孔子說,居住在民風淳厚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一個人選擇住處而錯過了民風淳厚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明智呢?儒家強調(diào)人生是選擇的過程,你要做任何事都要經(jīng)過選擇。選擇不能重來,不能說我這次選錯了,下次再重選。因為下一次是下一次,跟今天時空條件不一樣了,所以這個時候你要表現(xiàn)明智的話,就要有先見,心里要有數(shù),知道什么是正確的方法,什么是正確的選擇。知道之后去選擇就表現(xiàn)你的明智,代表你了解這是對的。每一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專長,不要做全方面的要求,沒有人做得到。所以做長輩的、做父母的、做老師的都要設法欣賞年輕的學生,某些他的專長讓他去發(fā)揮,但是整個的生活,需要有一個調(diào)節(jié)的習慣,也就是能夠有休閑的生活。讓自己的休閑生活顯得很有趣味,這才是一種人文教化的開始。第41講仁者安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薄墩撜Z里仁第四》【譯】孔子說,不行仁的人,沒有辦法持久處在困境中,也沒有辦法長期處在順境中。行仁者是自然而然走在人生正途上,明智者則是了解人生正途的重要,而作此選擇。一個人做好事本來就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外面的壓力或是金錢的誘惑, 有很多理由都從外而來的;第二種是由內(nèi)而發(fā)我自己愿意做好事, 沒有外在的干擾,也不在乎別人怎么說, 我就是做好事,我自己愿意做,這才是儒家的思想。儒家并不是說光教你做好人、做好事,同時也有說明做好人,做好事對你自己是最有利的,對每一個做好事的人本身是最有利的。 這一點是我們要特別強調(diào)的, 因為確實如此,它可以使你向善的人性不斷得到實現(xiàn)的機會, 感覺到生命越來越充實, 越來越圓滿。當然最高的境界還是要到行仁的階段,到最后完全不在乎任何一切,只為了我該做,我就做。第42講仁者的好惡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第四》【譯】孔子說,只有行仁者能夠做到,喜愛好人,厭惡壞人。儒家對人的看法,它不會那么天真,不會說人性本善,它也知道每一個人都有弱點。每一個人都要做選擇,每一次都是個挑戰(zhàn),都是一個考驗,只有仁者可以喜歡好人,討厭壞人,不管是朋友還是敵人都一樣。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薄墩撜Z里仁第四》【譯】孔子說只要立志行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仁”就是我這個人的人生正路??鬃诱J為一個人只要立志行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行仁跟惡是絕對勢不兩立的。 你現(xiàn)在說我要立志行仁,就等于是我立志走上我個人的人生正路, 那絕對不會做壞事。 你跟邪惡勢不兩立,這個代表人性向善, 因為真誠的時候,你是一個真正的人, 你跟邪惡勢不兩立, 因為你向善,當然是反對邪惡。人性是向善的,由內(nèi)心引發(fā)真誠的力量是關鍵。行仁者跟你所知的所有的壞事都勢不兩立,你對人的判斷一定是只問是非,只問善惡,這樣的人行仁才能真正達到一個標準,叫做無私。第43講富貴與貧賤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薄墩撜Z里仁第四》【譯】孔子說,富有與尊貴是每一個人都想要的, 如果不依正當?shù)耐緩郊佑诰由砩希?他是不會接受的。貧窮與卑微是每一個人都討厭的, 如果不依正當?shù)耐緩郊佑诰由砩希?他是不會逃避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人生正途憑什么成就他的名聲?君子不會有片刻的時間脫離人生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時候,堅持如此,在危險、困頓的時候,也堅持如此。富貴跟貧賤這兩者對人來說都有某種誘惑, 如果給我富貴的話, 我就很容易因為有富貴而忘記了根本;反之當你貧賤的時候,外面沒有任何依靠,你反而比較容易收斂自己, 回歸內(nèi)心去思考清楚,人生應該何去何從??鬃舆@段話說出了一般人的心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但是對這兩種態(tài)度不同正好顯出儒家思想的最主要的特色。第44講用力行仁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薄墩撜Z里仁第四》【譯】孔子說,我不曾見過愛好完美人格者與厭惡不完美人格者。 一個人愛好完美的人格已經(jīng)達到最好的極限了,厭惡不完美的人格,那么他追求完美人格的辦法是不使偏邪的行為出現(xiàn)在自己身上。有沒有人會在某一段時間致力于培養(yǎng)完美人格的呢?真要這么做我不曾見過力量不夠的,或許真有力量不夠的,只是我未曾見過罷了。仁的內(nèi)容:人之性:人性向善;人之道:擇善固執(zhí);人之成:止于至善。孔子教學的策略:消極的:不要做壞事;積極的:要去做好事??鬃诱J為沒有誰力量不夠的, 只要任何時候你愿意走上人生的正路, 沒有力量不夠的, 就看你自己愿不愿意選擇這個路而已。而有些人不愿意選擇是因為他有各種利害的考慮,很多時候你會覺得生活構成一個習慣,習慣形成某種軌道。你在這上面走感覺很輕松,覺得反正我不太好,別人也沒有比我更好,我有點差,別人好像也比我更差,就得過且過,結果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人生最怕時間一去不再回來,時間是不等人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第45講走向完美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薄墩撜Z里仁第四》【譯】孔子說人們所犯的過錯各由其本身的性格類別而來, 因此察看一個人的過錯, 就知道他的人生正途何在。每一個人都難免犯錯, 如果他比較溫和, 那他的過失就可能偏向懦弱這一方面; 相對的個性比較剛強的人,他的過失就可能就是比較莽撞了。如果一個孩子的表現(xiàn)讓你看不到任何過失,你就很難給他指導,因為他每一方面表現(xiàn)得都很好,他有時候是刻意讓自己的過失不要顯出來,那父母反而無從教起。 所以對于有些孩子恐怕需要多鼓勵一下, 讓他在某些事情上往前走。孔子也說個性沖動的人,做任何事都要先商量請教,而個性較怯弱的人,就要鼓勵他積極行動。最好能夠做到像顏淵那樣,“不遷怒,不貳過”,不再重犯同樣的過失?!靶愿瘛笨梢苑譃樾韵蚺c風格,受教育就是要讓你針對自己的做人處事的風格來加以培養(yǎng),性向很難改,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向。我們有時候希望朋友能夠改善,那我們首先就要改善自己,否則的話你這一生恐怕永遠跟過失在一起,也是非??上У氖虑?。第46講道的境界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薄墩撜Z里仁第四》【譯】孔子說,早晨聽懂了人生理想,就算當晚要死也無妨?;浇逃姓f過,你行善的時候不要計較我做了幾件好事,生命本身它不在乎你做幾件好事,而在于你轉(zhuǎn)向善一旦找到正路的話,所有的過失很快就可以化解。這和孔子所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是一樣的境界。這就說明在人生的修養(yǎng)過程里面你能做幾件好事,那是量的問題,你的心轉(zhuǎn)向正確的方向,轉(zhuǎn)向光明,那是一個質(zhì)的問題,質(zhì)的問題顯然更重要。而佛教的俗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是同樣的意思,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一個人,他放下屠刀,立地就成佛了。他一旦覺悟了生命就轉(zhuǎn)向了光明,就沒有問題了。人生就在于你能夠轉(zhuǎn)向正確的方向,一旦轉(zhuǎn)向正確的方向,你做起該做的事來就非常的自由。生命本身它不在乎你做幾件好事,而在于你轉(zhuǎn)向善,你整個生命都已經(jīng)轉(zhuǎn)變了,在質(zhì)方面完全改變了,跟以前判若二人。第47講立志于道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第四》【譯】孔子說,讀書人立志追求人生理想,卻以簡陋的衣服與粗糙的食物為可恥, 那就不值得與他談論什么道理了。在追求道時要分辨一些詞:第一個是必要的,你吃什么穿什么這是必要的;第二個是需要的,比如活到老要學到老,大家交朋友的話,要經(jīng)常保持來往,這是需要的;第三個是重要的,就是所謂的道,它是你心里那個方向, 你這一生追求的目標,甚至為了道而可以犧牲的,像孟子后來所說的“殉道” 。所以我們有時候交朋友, 跟別人互相商量,談一談人生的理想,確實是如此,道不同不相為謀。但這個“道”是中性的,就好像人生有路,條條大路通羅馬。 “道”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 第二是人類共同的正路, 應該去走的。儒家的思想所掌握的是第二點,也就是說一個念書人如果立志于求道, 立志于學道,那么他應該把心思專注放在內(nèi)在自我的成長,而不要放在外在,那樣很容易被富貴榮華所?;?。第48講道義并行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薄墩撜Z里仁第四》【譯】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于天下,無所排拒,也無所貪慕,完全與道義并肩而行。學習儒家的時候不要忽略,一方面要行仁,因為人性向善,真誠引發(fā)力量, 由內(nèi)而發(fā)做該做的事;另一方面要講明智,學則不固。我們活在世界上讓簡單的歸于簡單, 人與人相處的時候,有各種社會規(guī)范, 都有明文規(guī)定的法律或是有不成文的各種規(guī)定。 我們在同一個社會里面的人,容易有共識,不過不能全靠這個,這算是簡單的事情。復雜方面的話,就會隨時要看情況而定,要注意到我怎么樣去掌握到這一次的情況, 以前每一次這樣做都對, 并不代表你今天這樣做還是對的, 你對每一個人這樣做都對, 不見得代表你對這一個人做是對的, 這就是我們所面對真實的人生, 確實非常復雜。所以孔子才會說這樣的話,“無敵也,無莫也”,無所排拒,也無所貪慕。事實上這有時候讓別人很難了解,然后一切都要看道義, 與道義并肩而行,我跟“義”結合在一起,每一次有問題我都會作靈活的判斷做一個明智的正確的選擇。第49講君子懷德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薄墩撜Z里仁第四》【譯】孔子說君子關心的是德行,小人關心的是產(chǎn)業(yè);君子關心的是規(guī)范, 小人關心的是利潤。儒家的思想考慮的不是一時的利害關系, 它考慮的是長期的, 只有跟人內(nèi)在生命有關的。 所以儒家教你的原則, 又變成最簡便的原則了, 不論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 你都要把握住這個內(nèi)在的原則。就是說一件事情要不要做,不要考慮利害,只問我該不該做。所以孔子這段話是說君子跟小人對比,你要怎么選擇,有時候就在一念之間,這一念之間是不能妥協(xié)的。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薄墩撜Z里仁第四》【譯】孔子說,做人處事全以利益來考量,就會招致許多怨恨。我們有時候做人處事,有些事情你要堅持,在商言商。但是有些牽涉到道義的事情,比如公益的事情,就不用計較利害的問題了,只要你有能力,你該做的你就去做。否則的話,人的世界就非常的無聊了??鬃犹嵊痔嵝盐覀円飧鞣N怨恨的話,就要把“利”這個字的分量降低。第50講一以貫之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弊映觥iT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薄墩撜Z里仁第四》【譯】孔子說,參,我的人生觀是由一個中心思想貫穿起來的。曾子說,的確如此??鬃映鋈ズ螅瑒e的學生就問曾子,老師所指的是什么?曾子說,老師的人生觀只是忠與恕罷了。按曾參的解釋,孔子之道只是忠恕罷了,如果把“忠”當作盡己, “恕”當作推己及人。那么孔子只注意到了人我之間的互動而已嗎?顯然不是,孔子曾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 ”所以他的道絕不是只有講人我之間的互動。 他還談到人的生命的意義跟價值何在的問題, 必要的時候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殺身成仁的問題。 對于人生都有完整的說明, 也知道人生應該何去何從。但是曾參非常好學,他一路發(fā)展到了晚年的時候,的確有了更好的體會, 他了解到了孔子的一貫之道在于仁字,而不再是忠恕兩個字。第51講見賢思齊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第四》【譯】孔子說,看見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怎么樣努力像他一樣;看見德行有虧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同樣的毛病??鬃犹嵝盐覀儗W習的時候要去思考,但是這個思考,不但是學習的時候。在任何時候跟別人來往都要思考,也可以說你把它當作一種主體的自覺,經(jīng)常要把自己放在一個特定的角度來對照。我們在社會上廣交朋友,跟很多人都認識了,不是只為了跟別人來往而已,而是為了看到別人不同的生命的姿態(tài),看到別人不同的生活的方式。通過對照發(fā)現(xiàn)別人好的方面,我要跟他學習,別人不好的,我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樣。交朋友的目的是為了互相幫助走上人生的正路,所有一切都要歸結于自己行為的改善。而我們學習《論語》的目的也是如此,希望找到生命的方向,希望能夠讓自己的生命越活越精彩,越活越充實。第52講真正的孝順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第四》【譯】孔子說,服侍父母時,發(fā)現(xiàn)父母將有什么過錯,要委婉地勸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觸犯他們,內(nèi)心憂愁但是不去抱怨。這段話很清楚地提醒我們父母也是人,也可能犯錯。你給父母進諫,勸阻他們不要做不該做的事。但是,如果你委婉勸阻了,卻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父母接受。這時候不能吵架,更不能翻臉,仍然要恭敬地不要觸犯他們,也不要去抱怨他們。我們做子女的能夠得到父母的生養(yǎng)照顧,那是像天地一樣的大恩。我們對父母親一定要牢牢地記得,好好地孝順,萬一父母如果做得不對了,做子女的往往只有設法自己努力行善,減少父母的一些過錯,多多積德。讓別人看在你子女的份上,對你父母減少一些批評,所以這是很現(xiàn)實的問題。第53講一起成熟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薄墩撜Z里仁第四》【譯】孔子說父母在世時,子女不出遠門,如果出遠門就必須有一定的去處。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薄墩撜Z里仁第四》【譯】孔子說父母的年紀,做子女的不能不記得,一方面為他們得享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為他們?nèi)諠u老邁而憂慮。雖然孔子個人的生命遭遇是一個獨特的情況,但是他在談到人的問題的時候,都是可以談到普遍的現(xiàn)象,不管對象是中國人、外國人還是古代人、現(xiàn)代人??鬃又v這些孝順的事情并不單指他個人的問題, 他講的都是人類共同的問題, 而偏偏孔子個人的遭遇是非常不幸的。 他可以排除、超越個人特定的遭遇,去看待人類普遍的狀況,這就是偉大的哲學家。所以我們學儒家思想的時候,常常感受到生命有一種普遍性,這種普遍性是說你只要是人,都有一樣的一種心態(tài)、一樣的要求,要求走向完美。父母子女是最深的關系,在儒家的五倫里面是最根本的一種關系,任何人都不能夠避開這種關系。第54講認識自己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第四》【譯】孔子說,因為自我約束,而在做人處事上有什么失誤,那是很少有的。通常一個人心里不愉快,就是看到別人就羨慕別人,看到別人這一方面好,就想跟他一樣。但是他忽略掉,自己是什么樣的性格,自己有什么樣的要求,結果老是去跟別人比,那怎么會快樂呢。所以人生就是要選擇,要有取舍。另外還要自我約束,跟別人來往的時候,有時候不容易收斂,能放而不能收,到最后生命力白白消耗在許多不重要的事情上。所以自古以來能夠成功的人,都是能夠收斂的人,能夠收斂自己的欲望,專注在一個重點上。人的生命也是一樣,你如果想有所成就,就要把自己的興趣收起來,找到一個焦點。有了目標,你再全力以赴,那么力量就不得了?,F(xiàn)代人學儒家的重點:第一個對自己要約;第二個對別人要恕,恕代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個對物質(zhì)要儉,要節(jié)儉,不要浪費;第四個對神明要敬,神明就是包括鬼神、祖先在內(nèi)。第55講德善相隨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第四》【譯】孔子說,德行是不會孤單的,它必定得到人們的親近與支持?!暗隆弊衷凇墩撜Z》里面的兩種用法,一種用法是指一般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這個“德”代表德行,一個人有德行代表他長期的修煉,長期的行善,他獲得的某些德行。所以儒家里面講到德的時候,它不是單單講做好事而已,是長期不斷地做好事,有了心得以后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基本的觀念, 都向正確的方向慢慢調(diào)整了。 而“德不孤”就是指你要長期不斷地實踐德行的要求,這樣你才不會孤單,而不是光說你做一件好事就算了。 “必有鄰”的“必”反映了孔子一種非常深刻的思想, 當你長期實踐了德行, 有了善行芳表,就一定會有人支持你。因為人性向善,只是看你是否真誠,把這個向善的力量由內(nèi)而發(fā)表現(xiàn)出來。第56講領導和朋友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薄墩撜Z里仁第四》【譯】子游說,服侍君主,若是過于煩瑣,就會遭致侮辱;對待朋友,若是過于繁瑣,就會受到疏遠。朋友的類別:第一種是酒肉之交;第二種是利害之交;第三種是道義之交;第四種是生死之交。對朋友的兩個定義:一方面,朋友就是一起制造回憶的人;而另一方面,朋友就是在背后替我辯護的人。交朋友是人生最普遍的現(xiàn)象,它包含在五倫里面,但是朋友的范圍很廣,有時候你相識滿天下,知交有幾人,你會感嘆有的朋友雖然相距是很遠,但是你會覺得就好像在身邊一樣。西方有一個學者提到朋友之間的感情,曾說過一句話,朋友是以裸露的性格互相面對。我們在朋友面前不用再偽裝,在朋友面前能夠把真正的性格,真正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人活在世界上,能夠有這樣的朋友,大家之間真誠相待,那多好呀。第57講善于知人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 “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墩撜Z公冶長第五》【譯】孔子談到公冶長,他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曾有牢獄之災,但并不是他的罪過。孔子把女兒嫁給了他。孔子談到南容,說,國家政治上軌道,他不會沒有官位,國家政治不上軌道,他可以避免受刑與被殺??鬃影迅绺绲呐畠杭藿o了他。我們從這段話可以知道孔子也是非常有正義感的, 他不認為說一個人坐過牢, 他被冤枉,這個他完全不放在心上,不但不去怪罪他, 反而要同情他,因為他被冤枉了。 儒家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最直接的一個考慮。那么至于說南容這個學生,他能夠做到說國家政治上軌道,他可以做官, 萬一天下大亂,他可以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這樣的人是可以把孩子交付給他的。 所以這段話可以看出孔子作為父親、 作為叔叔,他對于晚輩的一種照顧,也可以給很多天下做父母的,在孩子選擇朋友的時候提供一些參考。第58講全人教育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痹唬骸昂纹饕玻俊痹唬骸昂鳝I也?!薄墩撜Z公冶長第五》【譯】子貢請教老師說,學生的表現(xiàn)怎么樣?孔子說你是一種器具,他請教什么器具呢?孔子說是宗廟里面貴重的瑚璉?;蛟唬骸坝阂踩识回!弊釉唬骸把捎秘坑艘钥诮o,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論語公冶長第五》【譯】有人就說了,雍這個人可以行仁,但是口才不夠善巧??鬃勇犃酥缶驼f,何必需要口才善巧呢?以伶俐口才與別人爭論, 常常引起別人的厭惡。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行仁, 但是何必需要口才善巧?孔子所講的行善與我們平時講的有所不同,他講的是仁者。因為行善很辛苦,壓力很大,見了父母要孝順,見了朋友要講信用, 見了任何一種人都有適當?shù)男袨橐?guī)范跟要求。 但是因為你是個仁者,所以你就懂得人性向善,你需要擇善固執(zhí),最后才能止于至善。在孔子的學生里面, 今天特別介紹的兩位都是高材生, 一位是前面說的子貢, 他是可以上臺面的,是一個表現(xiàn)杰出的人才; 那么第二個學生叫做仲弓,他的人格教育很成功, 他德行非常好,但他口才就稍微差了,所以跟子貢兩個人,正好可以進行對照。都是好學生,但是一個是口才好,可以上臺面,說話得體,一個是德行不錯, 他在努力修煉,但是口才不怎么樣。在孔子看來你要讓別人心服的話,一定不能只靠口才,重要的是還要看你的德行。第59講無所取材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薄墩撜Z公冶長第五》【譯】孔子說我的理想沒有機會實行,干脆乘著木筏到海外去,跟隨我的大概就是由吧。子路聽了喜形于色。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產(chǎn)業(yè)協(xié)同發(fā)展合同綱要
- 專業(yè)安全文明施工合作合同補充協(xié)議
- 個人知識產(chǎn)權授權合同標準范本
- 人事代理合同樣本:勞務派遣合同參考模板
- 專業(yè)外包服務公司員工合同協(xié)議
- 上海市標準勞動合同參考合同
- 中藥材種植與收購合同
- 個人林地承包經(jīng)營合同
- 鄉(xiāng)村房產(chǎn)交易合同范本
- 租賃轉(zhuǎn)讓合同范本
- 燃氣罩式爐應急預案
- 藥劑科合理用藥課件
- 專題23平拋運動臨界問題相遇問題類平拋運和斜拋運動
- 超聲科醫(yī)德醫(yī)風制度內(nèi)容
- 高三開學收心班會課件
- 蒸汽換算計算表
- 四年級計算題大全(列豎式計算,可打印)
- 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培訓
- 591食堂不合格食品處置制度
- 220t鍋爐課程設計 李學玉
- 全英文劇本 《劇院魅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