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地球和地圖地球和地球儀全國公開課一等獎_第1頁
人教版七年級上地球和地圖地球和地球儀全國公開課一等獎_第2頁
人教版七年級上地球和地圖地球和地球儀全國公開課一等獎_第3頁
人教版七年級上地球和地圖地球和地球儀全國公開課一等獎_第4頁
人教版七年級上地球和地圖地球和地球儀全國公開課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設計第1課時播放視頻《六分鐘讀懂宇宙138億年歷史》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宇宙的誕生、發(fā)展和消亡,讓學生對天體產生興趣。我們生活的地球也在宇宙中,那么你對地球了解多少呢?引出本節(jié)課。任務1說說你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樣子的?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教師:“地球是一個球體”,今天,在我們看來這是如此簡單的一個結論,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卻是一道人們長期難解的謎題,認識它,人類經歷了艱苦而漫長的一段過程。那么,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艱苦而漫長的探索過程呢?討論:假如不借助現(xiàn)代科技手段,也沒有人告訴你地球的形狀,單憑你十多年來的生活經驗,你直觀感受到的世界是怎樣的呢?(1分鐘討論)蓋天說: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天像一個鍋,是半圓的,地像一個方形的棋盤,是平的……古代印度人認為:大地被四頭大象馱著,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龜身上……渾天說:我國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認為:宇宙像雞蛋,地球像蛋黃位于正中間,外層是水包圍著地,猶如蛋殼包裹著蛋黃。后來,隨著人類對一些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和認識,一些人開始懷疑“天圓地方”的說法,認為地球的形狀可能與“月球”、“太陽”等類似,也是一個球形,這樣,關于地球的形狀的問題,就在人們之間開始了一場爭論。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根據(jù)地球在月面上的陰影,推斷大地其實是個球體或近似球體。1519年—1522年,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xiàn)了人類環(huán)球航行,他們驗證了一個偉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20世紀,人類進入了太空,從太空觀察地球,并且從人造衛(wèi)星上拍攝了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教師總結:從“天圓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從“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衛(wèi)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猜想到實際,從現(xiàn)象到真理的漫長的過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今天,我們之所以能比較容易得認識到地球的形狀,是因為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教師展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引導學生感受有關科學史的教育。師生互動:鼓勵學生探索科學,要敢于克服困難、執(zhí)著追求任務2模擬實驗,觀察帆船進、出港,比較船在球體上和在平面上航行會出現(xiàn)什么不同現(xiàn)象。教師展示實驗要求,分小組進行。討論實驗結果:如果大地是平的,那么小旗就不會先消失,如果大地是圓的,那小旗會先消失。列舉實例1:人們站在海岸邊看遠處的航船,發(fā)現(xiàn)總是先看見進港船只的桅桿,再逐漸看見船身;出港的船只,則總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桿才逐漸隱沒在海平面下。實例2:登高望遠實例3:發(fā)生日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形狀。任務3運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數(shù)據(jù)來描述地球的大小,歸納地球的形狀。人們在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還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資料數(shù)據(jù)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呢?教師播放視頻《我們的地球到底有多大?》,通過有趣的演示,讓學生感受地球與宇宙其他天體的大小比較。完成教材活動。拓展討論:地球是個正球體嗎?(此處作為學生了解,不做重點解釋,學生知道地球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橢球體即可)地球的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相當于飛機飛行30個小時的航程,時速100千米的汽車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繞赤道一圈,大約要一年多才能走完。這樣大的一個地球,人們要認識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難了。如何才能便于我們學習、研究呢?任務4制作簡易地球儀,說出地球儀的基本結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地球儀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F(xiàn)在我們對地球儀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下面讓我們來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簡單的地球儀吧。學生根據(jù)教材活動設計,逐步制作地球儀。(此處需時間較長,可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請同學們觀察地球儀,熟悉地球儀上的基本構成。觀察:在地球儀上指出地軸、南北極點以及赤道等。第2課時任務1在自制地球儀上繪制緯線、經線,說出經緯線的特點。各小組拿出一個簡易地球儀,教師解釋緯線的含義和特點,學生閱讀教材進行理解,并繪制在地球儀上。緯線定義:與地軸垂直并且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經線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小組展示繪制好經緯線的地球儀,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總結,比較緯線和經線的特點,區(qū)分經緯線。(可使用答題器進行搶答哦!)任務2在地球儀上找出赤道、本初子午線、180°經線、極圈、回歸線、高中低緯分界線等特殊的經緯線,描述經緯度劃分的依據(jù)和特點。預留2分鐘讓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出特殊經緯線。0°緯線位于地球儀的中部,就是我們熟悉的赤道線,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它是地球儀上最長的緯線。由于這一特殊的屬性,赤道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一些有赤道穿過的國家和地區(qū),常常建一些所謂的“赤道紀念碑”來一起人們的關注。厄瓜多爾首都基多的赤道紀念碑的四面刻有字母E、S、W、N,分別代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書有“這里是地球的中心”字。碑頂放置大地球儀,北極朝北,南極朝南,中間用白線標示的赤道從球面一直延伸到碑底部的石階上。確定了赤道是0°緯線,那么,其它的緯線度數(shù)又是如何標定的?緯度是如何變化的?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讓我們繼續(xù)觀察地球儀,找出這些規(guī)律吧。高中低緯度的劃分仔細閱讀地球儀上不同經線上標注的經度度數(shù),看看經度的劃分有什么規(guī)律(提醒學生在地球儀正確位置去查看到經度的標注)本初子午線:在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的舊址,有座子午宮。那里有一條銅制子午線。銅制子午線嵌在大理石中間,筆直地從子午宮伸出,它就是本初子午線的地面標志。觀察:在地球儀上找到下列三組經線:看看它們有什么關系?結論:度數(shù)和為180度,東(E)西(W)經相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任意一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兩個半球。觀察:比較緯度和經度的特點,區(qū)分經緯度。任務3觀察地球儀,歸納南北緯度和東西經度的變化規(guī)律,并在經緯網(wǎng)圖上準確讀出某地的經緯度。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地球儀,總結經度和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任務4在地球儀上指出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標出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南北半球以赤道為分界;東西半球以20°W,160°E為分界。討論:東西半球為什么不是以0°經線和180°經線為界的?盡量避免一個大陸或國家分到兩個半球。第3課時任務1在經緯網(wǎng)圖上讀出某一地點的經緯度,并能說出該點所處的半球位置等。首先明白經緯網(wǎng)的概念,在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形成經緯網(wǎng)。地球表面任一點的經緯度位置,就是某條經線和某條緯線的交點。教師提示讀出某點坐標的步驟:1.讀出該點緯線度數(shù),并根據(jù)0°緯線(赤道)判斷出是南緯還是北緯;2.讀出該點經線度數(shù),并根據(jù)0°經線判斷出是東經還是西經;3.寫出經緯度:(緯度在前,經度在后)。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在局部的地圖上來判斷地理位置,如:給出了局部的經緯網(wǎng)地圖(如下圖),請同學們在簡圖中給這些點定位(讀出其經緯度)。A:(40°N,40°W);B:(20°S,20°E)。任務2在經緯網(wǎng)圖上找到與給出的經緯度對應的地點。現(xiàn)在我們來回答導入的問題,其他船只怎樣快速趕到沉船地點呢?教師指導根據(jù)坐標,在經緯網(wǎng)上劃出某點的步驟:1.根據(jù)緯度找出相應緯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